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105/145137 (79%)
Visitors : 52189145      Online Users : 85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3448


    Title: 台灣和韓國半導體產業比較研究:以「社會資本」觀點論
    Authors: 陳宗文
    Chen, Tzung-Wen
    Contributors: 陳小紅
    Chen, Hsiao-Hung
    陳宗文
    Chen, Tzung-Wen
    Keywords: 半導體產業
    社會資本
    發展社會學
    新興工業國家
    科技產業
    semiconductor industry
    social capital
    Date: 2000
    Issue Date: 2016-03-31 16:43:53 (UTC+8)
    Abstract: 本研究以台灣和韓國的半導體產業為例,探討新興工業國家科技產業組織之形成與發展。在有系統地整理過相關文獻之後,本研究採取「社會資本」的概念進行分析。此一概念得將發展與組織社會學之不同觀點作適當的連結。唯在科技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相互交錯的不同競爭場域,而各場域內有特定的資本形式,均得作為生產之投入,足以影響組織之形貌。本研究基於對新興工業國家之經濟社會發展與產業技術成長之不同階段所作之觀察,認為分屬於社會場域與技術場域的三種「社會資本」形式,對於產業組織之形成與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效果。
    在實證分析方面,本研究以先進國家在半導體產業之發展歷程為背景,再進一步透過豐富的實證資料,論證台灣和韓國有關社會場域與技術場域之不同演變過程。在社會場域方面,台灣的技術官僚與產業聚落分別在不同時期提供半導體產業組織存續之所需,而韓國的財閥經濟自始即為產業生存的原動力。在技術場域方面,台灣和韓國的半導體產業組織都發展極為理性化的型態,並形成建構全球事業網絡之基礎。
    透過對台灣和韓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實證分析,本研究發現,第一類社會資本在建構產業基礎,迅速提昇技術能力上,具有相當之功效;第二類社會資本具有輔助性,其形成與投入是延續產業組織生命之必要條件;第三類社會資本則是進一步提升組織績效,使組織得以接續全球化發展,繼而進入核心位置。
    The dissertation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of high-tech industry in newly-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NICs), and particularly, the development of semiconductor industry in Taiwan and Korea. The development of high-tech industry is considered as results of competition between various fields (champs), in each of which specific capitals are provided as input for industrial production. We define therefore three forms of “social capitals” in two separated fields, social field and technology field, respectively, as tools of analysis. The dynamics of these social capitals is supposed to be critical in the development of semiconductor industry.
    Following the analysis framework of social capitals, the research is empirically carried out by analysis of secondary materials about the semiconductor industry in Taiwan and Korea. In the social field, we found that the techno-bureaucracy and industrial clusters played sequentially significant rol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emiconductor industry in Taiwan, whereas the chaebol economy, which was once the initial condition, dominates all the tim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emiconductor industry in Korea. Both Taiwanese and Korean semiconductor firms, however, developed into a rational organizational form recently. Therefore, in the expanding technology field, rational networks between these firms and other leading companies in the world have been established.
    It has been shown in the dissertation that a social capital of the first form has perfect functions in transgressing a technological barrier and for establishing a developmental foundation; a social capital of the second form has a supportive function, which provides sustaining resources for an organization; and a social capital of the third form enforces the competitiveness of an organization, thus promoting the organization to the global stage, and becoming a core player of the industry in the world.
    Reference: 中文資料:
    川西剛 (1999) 日本IC教父川西剛,蕭秋梅譯,台北,大塊文化。
    小林宏治 (1982) C&C的智慧,新生代,台北。
    工商時報 (1999)“面對全球競爭 三星亟待脫胎換骨”,國際大陸版,十一月八日。
    王振寰 (1999)“全球化,在地化與學習型區域:理論反省與重建”,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三十四期,頁69-112。
    尹保雲 (1997)“從日殖、美援到發展型專制的韓國”,奇跡背後:解構東亞現代化,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
    吳思華 (1999)“台灣積體電路產業的動態網路”,台灣產業研究,第二期(網絡台灣:企業的人情關係與經濟理性,張苙雲編),台北,遠流出版。
    吳思華、沈榮欽 (1999)“台灣積體電路產業的形成與發展”,台灣產業研究,第一期(管理資本在台灣,蔡敦浩編),台北,遠流出版。
    吳惠林 (1999)“幽闇不彰的奧地利學派”,當代,第一四二期,頁24-35。
    何錦堂 (1997) 台灣IC產業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未出版博士論文。
    邱羅火、胡定華 (1992)“台灣積體電路工業之發展—回顧與展望”,重點科技之發展策略與計畫管理,台灣大學管理學院。
    林南 (1997)“制度資本與文化資本的消長:台灣社會階層化和社會流動的分析”,收錄於九○年代的台灣社會,張苙雲、呂玉瑕、王甫昌主編,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周素卿 (1998)“科學園區的另一種發展版本:台南科學園區”,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三十二期,頁125-163。
    服部民夫 (1994) 韓國:人脈與政治文化,臺北,月旦出版。
    高承恕 (1999) 頭家娘:台灣小企業「頭家娘」的經濟活動與社會意義,臺北,聯經出版。
    柯志明 (1993) 臺灣都市小型製造業的創業、經營與生產組織:以五分埔成衣製造業為案例的分析,中研院民族所。
    郭正邦 (1997) 台灣的微電子世界,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
    陳小紅 (1981)“邁進七十年代門檻的台灣經濟社會發展”,人與社會,第八卷第一期,頁19-23。
    陳小紅 (1999)“現代化與現代人”,人文關懷與社會實踐系列學術研討會-「人的素質」1999論文集,台北:法鼓人文社會學院發行。
    陳介玄 (1994) 協力網絡與生活結構,台北,聯經出版。
    陳介玄 (1995) 貨幣網絡與生活結構,台北,聯經出版。
    陳介玄 (1998) 台灣產業的社會學研究,台北,聯經出版。
    陳東升、周素卿 (1996) 資本與技術密集產業組織間關係的型式:以積體電路產業為例,東亞經濟管理與彈性生產國際研討會。
    陳東升 (1997)“高科技產業組織間關係的權力分析:以台灣積體電路產業的設計公司為例”,台大社會學刊,第二十五期,頁47-104。
    陳東升 (1999)“高科技產業組織網絡統理架構的內涵及其演變的探討:以台灣積體電路產業封裝部門為例”,中山管理評論,第七卷第二期,頁293-324。
    張苙雲 (1985) 組織社會學,三民書局出版。
    張苙雲、譚康榮 (1999)“形構產業網路”,台灣產業研究,第二期(網絡台灣:企業的人情關係與經濟理性,張苙雲編),台北,遠流出版。
    張維安、高承恕 (1996) 政府與企業: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分析,東亞經濟管理與彈性生產國際研討會。
    曾嬿芬 (1997)“族群資源做為社會資本(Ethnic Resources as Forms of Social Capital: A Study on Chinese Immigrant Entrepreneurship in Los Angeles)”,台灣社會學研究,第一期。
    楊丁元、陳慧玲 (1996) 業競天擇:高科技產業生態,工商時報出版。
    楊艾俐 (1989) 孫運璿傳,天下雜誌出版。
    虞有澄 (1995) 我看英代爾,天下文化出版。
    劉常勇 (1998)“研究機構發展衍生公司對產業創新之影響──以台灣半導體產業為研究對象”,第七屆產業管理研討會論文集。
    劉瑞芬 (2000)“晶片廠手攜手 全球六巨頭同意合推新DRAM”,工商時報,一月十八日焦點新聞。
    鄭為元 (1999)“發展型「國家」或發展型國家「理論」的終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三十四期,頁1-69。
    蕭峰雄 (1994) 我國產業政策與產業發展,遠東經濟研究顧問社。
    瞿宛文 (1997)“產業政策的示範效果──台灣石化業的產生”,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二十七期,頁97-138。
    顧忠華 (1999)“社會信任、社會資本與非營利組織”,發表於「非營利組織與社會信任」研討會,中央研究院社會所籌備處、政治大學社會學系主辦。
    蘇立瑩 (1994) 也有風雨也有晴:電子所二十年的軌跡,工研院電子所出版。
    蘇耀昌、趙永佳 (1997)“綜論當前關於東亞發展的幾種觀點”,奇跡背後:解構東亞現代化,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學系
    85254007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85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社會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825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