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83256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822/144841 (79%)
造访人次 : 51880333      在线人数 : 58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商學院 > 財務管理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83256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3256


    题名: 台灣地區綜合所得稅稅率結構演變之研究
    The Evolution of The Personal Income Tax Structure in ROC
    作者: 倪麗心
    贡献者: 朱澤民
    倪麗心
    关键词: 綜合所得稅
    稅率
    有效稅率
    財政
    所得稅
    日期: 2000
    上传时间: 2016-03-31 15:31:33 (UTC+8)
    摘要: 我國自民國四十五年起開始實行個人綜合所得稅制,使我國所得稅之推行步入了一個新的境界。綜合所得稅除了稅收功能外,其對社會公平與經濟成長的影響也一直是眾所關注的焦點。在此稅制實行了四十餘年的今天,我們有必要以審慎的態度來回顧綜合所得稅制這一路走來的歷程,並去了解國際間的租稅改革潮流,與理論相參酌之下,進一步提出未來改革方向之基本建議。
    十八世紀中葉時,在Adam Smith「國富論」著作影響下,比例稅是當時被認為最公平的租稅,因為它嚴守租稅中立原則﹔而到了十九世紀中葉,德國學者Adolph Wagner在其所著「財政學」一書中討論到,從社會正義的觀點,只有採行累進稅才能實現真正的社會公平﹔至一九三O年代,由於發生經濟大恐慌,J.M. Keynes的「有效需求」理論趁機興起,此時各國相繼採行高度的累進稅制,希望能刺激景氣並增加財政收入。但到了一九七O年代,世界經濟發生了「停滯性通貨膨脹」,因而有所謂「供給面經濟學」的興起,降低稅率、簡化稅制、減少政府干預,遂成為國際租稅改革的潮流。
    稅率結構與稅基範圍是構成綜合所得稅制的兩大主體,本文主要是探討與分析台灣地區四十餘年來稅率結構制度的演變。本文觀察台灣地區歷年來的稅率結構變動發現,不同的時代背景、不同的政策需要,發展出不同的稅率結構,且無法用單一的標準來評判過往的稅率制度。從有效稅率比較歷次稅率結構的變動可知,整體而言,從民國四十五年開始,隨著稅率結構的修訂,各所得階層的有效稅率大致上呈增加的趨勢,於六十八年時達到最高,到了民國七十五年以後,稅率結構的修訂使得有效稅率不增反減,可說是我國所得稅史上較大的變革。
    若以「平均稅率累進法」探討歷次稅率結構變動後對累進程度的影響,可發現只有民國五十八年及六十八年兩次稅率結構的變動使得所得稅的累進程度增加,其餘的稅率結構變動都使得累進程度降低了。由此可看出我國綜合所得稅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所擔負的政策目標,從最初的重視平均社會財富的社會正義目標(稅率結構變動後,累進度增加),到後來跟隨世界潮流,改將經濟發展目標至於公平目標之上(稅率結構變動後,累進度降低)。我國的綜合所得稅可說是跟隨著國際租稅潮流而演變的。
    為探討稅率表的累進程度,以各年的平均國民所得為基準,計算不同稅率結構下,不同的平均國民所得倍數所適用的邊際稅率。結果發現,在平均國民所得二至五十倍的範圍內,以民國四十五年的稅率表其累進度最大,而以民國七十九年的稅率表累進度最小。
    至於各個稅率結構的實際申報情形,由民國五十年以後的資料發現,絕大多數的納稅人適用的課稅級距都很低,稅率表上較高的級距稅率則形同虛設。
    最後,探討當前稅率結構的稅收比重偏低問題。我國綜合所得稅及土地增值稅共佔總稅收的25.6%,與選樣的二十二個OECD國家作比較,其中有十二個國家的個人所得稅佔總稅收的比例大於我國。若比較個人所得稅佔GDP的比例,我國僅有4.50%(綜合所得稅加土地增值稅),是二十二個國家之中最低的。由此可知,我國綜合所得稅的稅收比重偏低。而其原因除了稅基嚴重被侵蝕外,稅率結構設計上的偏差亦是一大主因:1.最高稅率略低、2.最低稅率偏低、3.級距數目可再減少。
    為了改善上述缺失,其改進建議如下:
    1. 提高最高級距稅率:在欲增加稅收的情況下,提高最高級距稅率不失為一個良好對策。據本文討論可知,提高最高稅率即使真的會打擊高所得者之工作誘因,其影響的效果也非常有限,但所創造出來的稅收將非常可觀。若在其他條件不變下,將最高級距稅率由40%提高為45%,將可使稅收增加8.45%。
    2. 提高最低級距稅率,並增加免稅額:第一級距稅率實際上適用於所有應課稅之納稅義務人,其增加稅收的力量最大、最穩定。且此項稅率的增加勢必也引起其他級距有效稅率的增加,並非只加重較低所得階層的租稅負擔。但為了緩和此項稅率增加對較低所得階層的影響,應另行提高免稅額。若在其他條件不變下,將最低級距稅率由6%提高為8%,並將免稅額提高一萬元,將可使稅收增加15.03%。
    3. 簡化課稅級距:累進稅的課征並無法有效達成所得重配的功能,並帶來稅制的複雜性、免稅的漏洞與逃稅的誘因,因此採行累進稅制以求實現財富重分配的公平目標,已遭受質疑。據研究指出,減少稅率級距數將有助於免稅額部分的水平公平。由此可知,我國現行的五級稅率雖不算多,但未來仍有再予簡化的空間。
    參考文獻: 壹、 中文部分
    1. 王淑惠,拉佛曲線分析─台灣綜合所得稅之實證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1月
    2. 五味雄治著,簡錦川譯,日本之稅制,台北:財政部財稅人員訓練所,民國73年6月
    3. 呂理州,日本戰後經濟史,台北:時報文化,民國78年
    4. 何國華,個人所得稅稅率問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58年
    5. 林鐘雄,西洋經濟思想史,台北:三民,民國68年
    6. 林鐘雄,台灣經濟發展四十年,台北:自立報系,民國76年
    7. 林大造著,簡錦川譯,所得稅之基本問題,台北:財政部財稅人員訓練所,民國73年2月
    8. 林振國,稅率結構之研究,台北:財政部財稅人員訓練所
    9. 林燧生,比較個人所得稅制度,台北:財政部財稅人員訓練所,民國61年1月
    10. 和田八束著,倪成彬譯,社會福利與租稅公平,台北:財政部財稅人員訓練所,民國73年6月
    11. 周玉津,「從美國所得稅的演變談到我國所得稅的建制」,稅務旬刊,第668期,民國59年4月
    12. 財政部財稅人員訓練所,中華民國賦稅史,台北:財政部財稅人員訓練所,民國81年4月
    13. 財政部稅制委員會中國租稅研究學會,中華民國稅務通鑑,台北:財政部稅制委員會中國租稅研究學會,民國58年
    14. 財政部稅制委員會中國租稅研究學會,中華民國稅務通鑑(續編),台北:財政部稅制委員會中國租稅研究學會,民國79年
    15. 陳文龍譯,租稅理論,台北:財政部財稅人員訓練所,民國64年8月
    16. 陳可粵,我國所得稅制度之演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5年10月
    17. 陳鴻森,個人所得稅社會福利成本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0年
    18. 連憶珍,英國保守黨執政期間(一九七九─一九九七)財政政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4月
    19. 張慶輝、鄭文輝、蘇建榮,綜合所得稅稅率結構之研究,財政部賦稅改革委員會,民國78年
    20. 張逸華,所得稅與均富政策,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7年
    21. 許耕維,綜合所得稅水平公平衡量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7月
    22. 黃春生,「試擬我國所得稅稅率結構改進方案」,稅務旬刊,第1342期,民國78年1月
    23. 簡錦川,「戰後日本所得稅制的改革」,財稅研究,第4卷第9期,民國61年9月
    24. 羅能清,「美國所得稅制改革之必要性及其目標」,財稅研究,第17卷第2期,民國74年3月
    貳、 外文部分
    1. Brown, C. V. and Jackson, P. M. (1990), Public Sector Economics(4 th ed), Oxford: Basil Blackwell
    2. Coopers and Lybrand (1998), International Tax Summaries: A Guide for Planning and Decision,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3. Davies, David G. (1986), United States Taxes and Tax Polic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 Gandhi, Ved P. (1987), Supply-Side Tax Policy,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5. Goode, Richard B.(1976), The Individual Income Tax, Washington, D. 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6. Hiromitsu Ishi(1989), The Japanese Tax Syste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7. Joel Slemrod(1994), Tax Progressivity and Income Inequalit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 Joel Slemrod, “Professional Opinions about Tax Policy: 1994 and 1934”, National Tax Journal, Vol. XLVIII, No.1
    9. Kay, J. A. and M. A. King (1990), The British Tax System(5 th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0. Leape, Jonathan I. (1991), “Tax Policies in the 1980s and 1990s: the Case of the United Kingdom”, Taxation in the Unite States and Europ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1. Messere, K. C.(1993), Tax Policy in OECD Countries, Amsterdam: IBFD Publications BV
    12. Musgrave, R. A. (1959), The Theory of Public Finance, London: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3. Musgrave, R. A. and Musgrave, P. B. (1989), Public Fi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5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14. OECD(1986), Personal Income Tax System under Changing Economic Conditions, Paris: Committee on Fiscal Affairs of OECD
    15. OECD(1981), Income Tax Schedules-Distribution Of Taxpayers and Revenues, Paris: Committee on Fiscal Affairs of OECD
    16. Pechman, Joseph A. (1984), Options of Tax Reform, Washington, D. 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17. Pechman, Joseph A. (1985), Who Paid the Taxes, 1966-85, Washington, D. 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18. Pigou, A. C. (1962), A Study In Public Finance(3rd ed),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 Sijbren Cnossen and Richard M. Bird eds (1990), The Personal Income Tax, North-Holland
    20. Samuelson, Paul A. (1947), Foundation of Economic Analysi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1. Takatoshi Ito and Anne O. Krueger(1992),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ax Refor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22. Tun Thin (1986), “Income Tax Progression, 1929-48”, Public Finance in a Democratic Society,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財政學系
    8625500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825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財務管理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2215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