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205/145239 (79%)
Visitors : 52624259      Online Users : 85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2344


    Title: 談判的理論與實質 : 以中美仿冒品談判?例
    Authors: 邱秉玲
    Contributors: 謝復生
    外交研究所
    Date: 1988
    Issue Date: 2016-03-10 16:47:31 (UTC+8)
    Abstract: 提要
    在「自由化」、「國際化」政策的推動下,我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經貿活動益趨頻繁,為規範彼此間的交換(交易)行為,就需要以談判所簽訂之協議,做為溝通與達成共識之基礎。因此若能掌握談判的重點,適當的運用策略,就有可能獲取更佳的協議成果。
    本研究從社會-心理學的研究途徑出發,建構了一個談判分析模型,嘗試界定左右談判的前置變項(即談判系絡),以及其對談判結構的影響,進而分析談判雙方所可能採取的策略。這些策略就是談判者用來改變談判系絡,創造有利情境以獲得較佳的談判地位,而其最終目的即在增加本身(或雙方)的利益,或者降低彼此間的衝突。
    在此談判分析模型中,以目標/議題結構、權力/互賴關係及關聯交換關係三大變項,來代表談判系絡。以競爭式及合作式來區分談判結構。並且以協議類型、目標達成程度及雙方關係滿意程度,來衡量談判的績效。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以上述分析模型來探討中美仿冒品談判(共三回合),並進一步比較雙方所使用的策略及三回合間的演變過程。
    透過個案的分析研究,結果發現此模式足可解釋談判的許多狀況與變化,證明此分析模型確有其基本的貢獻。本研究發現摘要如下:
    一、此三回合之談判結構均屬競爭式談判結構,目標/議題之互斥性均高,而且除了第三回合擴充性明顯外,其他回合之分割性與擴充性均不顯著;再者,由於在權力/互賴面向上,我方為弱勢國,加以談判前美國國內之壓力一回合比一回合更大,使得雙方的競爭結構更強化了些;至於關聯交換關係,則幾乎固定,對三回合結構的演變情形沒有太大的影響。
    二、第二回合時,我方的談判策略與另兩回合不同,由於目標/議題結構與第一回合相差不多,關聯交換關係沒有什麼變化,因此,權力/互賴關係之轉變即為關鍵所在:我方受了國內對第一回合談判激烈批評的影響,而一反第一回合軟弱之態度,改採強硬態度。至於第三回合則因美方壓力的擴增,我方又改採擴大目標、非特定補償之策略以影響(或改變)談判系絡,而最後仍採較溫和的立場式策略進行正式談判。
    三、以協議類型、目標達成度及關係滿意度來衡量此三回合的談判績效時,除第二回合失敗而無績效可言外,第三回合之績效要比第一回合好,造成差異的關鍵在於第三回合目標達成度之績效比第一回合更佳。
    由於績效衡量的標準性質不同,本研究並不整合各回合的談判績效,而僅分項列述,供其他研究談判者作參考,並且本研究以為,在競爭式談判結構之下,每個談判若只以協議類型或目標達成度來判定績效好壞是不公平的,因為在談判系絡上的差異(尤其是權力/互賴方面)對雙方談判的結果有很大的影響,先天上的缺失只有藉策略儘可能予以彌補,甚至轉敗為勝,卻無法要求其一定「贏」。
    目錄
    致謝詞………I
    提要………II
    目錄………IV
    表目錄………V
    圖目錄………V
    第壹章 導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問題………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觀念架構………6
    第三節 研究範圍………9
    第貳章 文獻探討及談判分析模型………17
    第一節 談判定義及目前研究取向………17
    第二節 目標/議題結構………22
    第三節 權力/互賴關係………27
    第四節 關聯交換關係………31
    第五節 談判結構、策略、過程與績效………35
    第六節 本研究談判分析模型………39
    第參章 中美仿冒品談判個案描述………50
    第一節 反仿冒之意義及國際趨勢………50
    第二節 第一回合的中美的冒品談判………51
    第三節 第二回合的中美仿冒品談判………58
    第四節 第三回合的中美仿冒品談判………64
    第肆章 中美仿冒品談判個案分析………73
    第一節 第一回合中美仿冒品談判分析………73
    第二節 第二回合中美仿冒品談判分析………81
    第三節 第三回合中美仿冒品談判分析………84
    第四節 三回合談判摘要………87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92
    第一節 結論………92
    第二節 建議………94
    參考書目………98
    資料索引………110
    人名索引………

    表目錄
    表1~1 美國重要經濟指標(1987年) ………3
    表1~2 歷年來我國享受美國GSP受益情形統計………4
    表2~1 權力類型、優缺點及其影嚮………29
    表2~2 交換關係的規範及其特性………34
    表4~1 我國與主要貿易夥伴的商品貿易(出口部份) ………76
    表4~2 我國與主要貿易夥伴的商品貿易(進口部份) ………77
    表4~3 1952-1986年中美雙邊商品貿易年成長率(%)………78
    表5~1 中美仿冒品談判個案分析摘要表………93

    圖目錄
    圖1~1 本研究觀念架構圖………8
    圖2~1 談判的影嚮因素及其過程………20
    圖2~2 與本研究有關之談判影嚮因素及其過程………21
    圖2~3 負向協議範圍圖例-買賣交易例………25
    圖2~4 本研究之談判分析模型………40
    Description: 碩士
    畢業學年度:76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外交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393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