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822/144841 (79%)
Visitors : 51865273      Online Users : 34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1448


    Title: 誰在廣播電臺賣藥?一個社會網絡的分析研究
    A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on Pharmaceuticals Promotion Radio Programs
    Authors: 黃財振
    Huang, Tsair Jenn
    Contributors: 陳百齡
    黃財振
    Huang,Tsair Jenn
    Keywords: 廣播電臺
    賣藥節目
    社會網絡分析
    產業網絡
    監理管制
    radio stations
    pharmaceuticals promotion programs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industry networks
    regulation
    Date: 2015
    Issue Date: 2016-03-01 10:24:21 (UTC+8)
    Abstract: 雖然廣播賣藥節目由來已久,其製播內容也因影響國民健康及公眾視聽權益,而屢遭主管機關核處,但目前臺灣卻無相關統計資料及研究可系統瞭解廣播賣藥節目之播出情形,並對廣播賣藥產業進行相關實證調查。因此本研究透過蒐集整理衛生機關核處廣播電臺播出賣藥節目之裁處紀錄,先進行次級資料分析後,再採用社會網絡分析,藉以瞭解賣藥節目在電臺分布情形,並剖析該一產業網絡形貌及探求關鍵行動者,其中研究發現:播出賣藥節目之電臺主要分布在南部與北部;而播出賣藥節目之電臺已從調幅電臺延伸至調頻電臺,從小功率電臺蔓延到中大功率電臺;此外,單一賣藥節目平均會在4個電臺播出,更甚者還在24個電臺播出,因此廣播電臺播出賣藥節目之情形相當嚴重。
    分析廣播賣藥產業整體網絡架構,係由多組供應商(藥品代理商)及通路商 (廣播電臺及節目製作單位) 所共同組成,並呈現星狀(或放射狀)之網絡結構,且網絡中出現多個明顯的核心人物,由此顯示成員間連繫速度快,處於節點的關鍵行動者佔有重要地位。另分析關鍵行動者之經營策略,大致循著兩個面向發展:(一)垂直面向:包括產品供應及電臺通路兩類;(二)水平面向:包括外製聯播及聯播系統兩種。不同行動者會依據所擁有之資源而採取差異策略與作法。
    另研究中也發現產業網絡結構對節目內容產生深遠的影響,不論是電臺間董監事相互擔任或家族經營,抑是電臺兼營產品供應,都會限制內容呈現,因此本研究從電臺申設、平時監理及定時評鑑換照等層面,對主管機關之監理政策提出建議,期望藉由調整廣播產業結構,進而改變其內容表現,以達成維護聽眾傳播權益之目的。
    Pharmaceuticals promotion programs on radio have been a longstanding problem in Taiwan, and they are frequently penalized by regulatory agencies due to the adverse effects they cause on public health and audiovisual rights. However, statistical analysis or empirical studies looking into such programs and the industry networks behind them have been absent. Thus, the study attempts to make secondary data analysis with the penalties that health agencies imposed on programs that market pharmaceuticals.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is utilized to reveal the distribution of such programs among radio stations, and to analyze the landscape of the industry networks as well as key actors. The study finds that radio stations which broadcast pharmaceuticals promotion programs are mainly situated in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parts of Taiwan. Another finding suggests such programs have spread from amplitude modulation (AM) stations to frequency modulation (FM) stations, and from low-power stations to high-power ones. Furthermore, a certain pharmaceuticals promotion program appears in four radio stations in average, with some even reaching 24 stations. Consequently, the pervasiveness of programs that market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should be taken seriously.
    The industry framework of promoting pharmaceuticals via radio programs is composed of suppliers (pharmaceuticals agents) and distributors (radio stations and program producers), and they function in starburst networks. There are many noticeable core figures in those networks, which indicates easy connections between network members and the importance of key actors as node points. Two trends can be observ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pharmaceuticals promotion programs and their industry networks. The first trend is vertical, including the supply of pharmaceutical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such products by radio stations. The other is a horizontal one that consists of simulcast and broadcast syndication. Radio stations would adopt different strategies and approaches based on the resources they possess. If one station commands various resources in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chains, it exerts more influence in the industry networks.
    Another finding of this study is that the structures of industry networks have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program content. Common board members among radio stations, family-run business models, and radio stations that distribute products can place restrictions on program content. For this reason, this study puts forward policy suggestions to the regulatory agency in areas like station establishment applications, regular stati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renewal of station operating license, so as to safeguard the audience’s communication rights by encouraging the radio broadcasting industry to modify its structures and change its arrangements of content.
    Reference: 一、中文文獻
    〈三重廣播史〉(無日期)。取自三重區公所網頁http://www.sanchong.ntpc.gov.tw/_file/1258/SG/45595/D.html。
    王光旭 熊瑞梅(2012年5月)。〈運用網絡分析探討政策掮客在政策過程中的角色:以解嚴前後台中市都市發展為分析案例〉。「2012台灣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系所聯合會國際學術研討會永續治理、新環境、新願景」,臺灣臺南。
    王光旭(2013)。〈社會網絡分析在公共政策權力途徑上應用之初探:以全民健保的重要政策事件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57:37-90。
    王雲東(2007)。《社會研究方法 量化與質性取向及其應用》。新北市:威仕曼。
    王舜偉、孫彬訓、顏祺昌(2001)。〈諱疾忌醫的神醫華陀─南台灣廣播賣藥節目分析初探〉,《傳播與管理研究》,1(1):233-253。
    王舜偉 (2002)。《廣播賣藥節目研究-媒介系統依賴理論之觀點》。南華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2015)。《2013影視廣播產業趨勢研究調查報告—電影、電視及廣播產業》(G P N:1010400392)。臺北:作者。
    〈文棋(丁文棋)〉(2009年3月27日)。取自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平台網頁http://tavis.tw/files/13-1000-10383.php。
    石世豪(1997)。〈廣播事業的外部生態與內部結構〉,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研究暨發展中心 (編),《廣電媒體的非常管理》,頁75-98,臺北:三民書局。
    石世豪、鄭瑞城、劉靜怡(1999)。《傳播媒體結構管制規範類型化之研究》。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石世豪 (2000A)。〈探索「傳播媒體內容管制規範之價值體系」:法學方法與傳播研究接軌的問題:一項研究的批判性記述〉,《我國廣播電視體制法治化之研究─概念論、法制論與釋義論之多重探索》,頁329-361,臺北:瑞興。
    石世豪(2000B)。〈從醬缸文化的大眾到有情有義的公民-積極安排自己的媒體環境〉,《邁向公與義的社會(下)》。臺北:時報文教基金會。
    石世豪、莊春發、鍾起惠、陳炳宏(2000)。《廣播電臺聯播、聯營、策略聯盟、股權轉讓及併購等相關問題之研究》。臺北:行政院新聞局。
    石世豪 (2003)。〈我國為廣播電視積極立法的憲法基礎-憲法論證的本土化建構模式〉,《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12:1-33。
    石世豪 (2009)。《NCC關鍵報告》。臺北:元照。
    田易蓮(1999年6月)。〈搭起空中橋樑-廣播節目製作者與聽眾回饋之間〉,「1999年中華傳播學會研討會」,新竹縣關西。
    老人福利推動聯盟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聯合新聞稿(2013年4月) 。〈老人寧『院』不『藥』,是老人愛吃藥 還是老人是金雞母?〉,《老盟盟訊》,40 。取自http://www.oldpeople.org.tw/ImgOldPeopleOrg/20130429164532.pdf
    吳思華(2000)。《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臺北:臉譜文化。
    李錫璋(2009年8月30日)。〈今天的台灣英雄:周進升放送頭歲月一甲子〉。取自「TaiwanNews網站」http://www.taiwannews.com.tw/etn/news_content.php?id=1044445。
    余菁(2004)。〈案例研究與案例研究方法〉,《經濟管理》,20。取自http://web.cenet.org.cn/upfile/95550.doc。
    林子儀、劉靜怡(1993)。〈廣播電視內容之規範與表現〉,《解構廣電媒體:建立廣電新秩序》,臺北:澄社。
    林世強(2014)。〈是誰型塑台灣電影的調性?―從網絡分析著手〉,《中華傳播學刊》,25:223-249。
    林承宇、溫俊瑜(2005) 。〈我國廣播電臺執照核換發與審議制度探討:從「中廣換照案」談起〉,《廣播與電視》,24:1-32。
    林彣鴻(2009年5月)。〈宗旨等於幻影?廣播執照監理制度的思辯-從大苗栗廣播電臺加入大眾聯播網之個案談起〉,「2009傳媒的公共性與產業發展學術研討會」,嘉義縣大林。
    林育建(2005年2月15日)。〈以「社會鑲嵌」的角度初探台灣產業網絡的動態關係〉,《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林聚任(2009)。《社會網絡分析:理論、方法與應用》。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周恬弘(2008年3月21日) 。〈用網絡觀點分析組織〉。取自「為了美麗的地面網站」http://thchou.blogspot.tw/2008/03/network-analysis.html。
    洪貞玲(2006)。〈國家管制與言論自由-從衛星電視換照爭議談起〉,《廣播與電視》,26:51-57。
    洪貞玲、劉昌德(2006),〈傳播權觀點的商營廣電管制〉,《中華傳播學刊》,10:27-53。
    洪瓊娟(1991)。〈空中資訊站?空中藥店?─我國廣播廣告之研究〉。《行政院新聞局八十年度研究報告彙編》,175-247。臺北:行政院新聞局。
    胡述兆(主編)(1995)。《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臺北:漢美圖書有限公司。
    馬財專(2003)。〈組織性犯罪-社會網絡分析的考察與初探〉,《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1:97-124。
    莊克仁(1998)。《電臺管理學》。臺北:正中書局。
    莊春發(2011)。《廣播產業聯播行為與節目內容之報告》。臺北: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孫訓彬(2003)。《電波開放前後台灣廣播節目差異與多樣化研究》。南華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郭俊池(2004年12月)。〈視病猶親的空中診所:台語廣播賣藥節目與老人族群媒介使用之接收分析─以幻想主題分析途徑〉,「疆界/將屆:2004年文化研究學生研討會」,新竹。
    陳文俊譯(2005)。《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雙葉書廊。(原書Earl R. Babbie〔2004〕.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 10th edition. Belmont, CA: Wadsworth/Thomson Learning)
    陳美智、楊開雲(2000)。〈組織真是「理性」的嗎?〉,《東海社會科學學報》,20:27-59。
    陳姿伶(2003)。〈個案研究法〉及〈個案研究的方法論與實務〉。取自「臺灣農業推廣協會網站」http://www.extension.org.tw/book/book_02-92.htm
    陳俊瑋(2014)。《台灣新興科技產業發展方案政策網絡實證分析》。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炳宏(2005)。〈探討廣告商介入電視新聞產製之新聞廣告化現象:兼論置入性行銷與新聞專業自主〉,《中華傳播學刊》8:209-246。
    陳清河(2005)。《廣播媒介生態與產業》。臺北:亞太圖書。
    陳婷玉、王舜偉(2004)。〈邊緣的媒體或賺錢的產業?廣播賣藥節目的媒介〉,《傳播與管理研究》,4(1):59-84。
    陳婷玉、王舜偉(2006)。〈愚昧無知還是享受參與?廣播賣藥節目的閱聽人分析〉,《傳播與管理研究》,5(2):1-36。
    陳瑞芸(2009)。《「空中藥房」-- 醫療消費文化之場域分析》。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瑞芸 馮國豪(2012) 。〈「空中藥房」 醫療消費文化之場域分析〉,《人文與社會學報》,2(10):65-95。
    許宸翰(2011)。《台灣中、小功率廣播電臺的聯播策略之探討》。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張玉山、李雅靖(2004)。《調頻民營大功率廣播電臺績效評估研究》。臺北:行政院新聞局。
    張苙雲、譚康榮(1999)。〈形構產業網絡〉,張苙雲(編),《網絡台灣:企業的人情關係與經濟理性》,頁17-64。 臺北:遠流。
    張葦嘉(2012)。《廣播電臺醫藥保健類產品資訊露出策略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新聞暨傳播學院新聞系碩士論文。
    彭心儀(2010)。〈論頻譜「稀有資源」的管制原則〉,《臺北大學法學論叢》,75:211-256。
    彭芸(1994)。《各國廣電政策初探》,臺北:財團法人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會。
    曾晨(2006)。《我國違規醫藥廣告之探討-健康傳播觀點》。世新大學新聞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莫季雍(2010)。《二○一○廣播電臺收聽行為調查研究報告》。臺北: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馮素蘭(2007)。《廣播主持人利用情境塑造進行商品銷售之研究》。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馮建三譯(1994)。《媒介經濟學》,臺北:遠流出版社。(原書Picard, R. G.
    [1989]. Media economics: Concepts and issues.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須文蔚(1997)。〈廣播電視結構管制行政程序法規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研究暨發展中心 (編),《廣電媒體的非常管理》,頁75-98,臺北:三民書局。
    〈走進勝利〉(無日期)。取自勝利之聲廣播電臺網頁http://www.e-go.org.tw/victor/01_about_us.htm。
    管中祥(2013年2月5日)。〈管中祥:誰夠格經營媒體?〉,《獨立評論》。取自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7/article/118。
    熊瑞梅(1995)。〈社會網絡的資料蒐集、測量及分析〉,章英華、傅仰止、瞿海源(編),《社會調查與分析: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檢討與前瞻之一》,頁313-356。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劉幼琍、石世豪(1997)。《廣播電視法修正草案評估報告》。臺北:行政院新聞局。
    劉昌德(2006)。〈台灣商營電視節目內容管制的演變:結構去管制下的「內容再管制」〉,《廣播與電視》,26:77-116。
    劉軍(2007)。《社會網絡分析法》。中國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原書John Scott〔2000〕. Social Network Analysis:A Handbook. Sage Publication, Inc.)
    劉芸妙(2009)。《「賣藥電臺」垂直整合之研究以靉友電臺經營為例》。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質性研究〉(無日期) 。取自樹德科技大學旅館業環境管理研究網頁http://www.pws.stu.edu.tw/fckung/file/QR.pdf
    廖坤榮(2002)。〈台灣農會經營管理的困境:網絡理論的分析〉,《政治科學論叢》,16:163-190。
    廖皇傑、邊泰明(2010)。〈台灣地區製藥產業網絡與跨區合作創新之研究〉,《產業與管理論壇》,12(1):8-31。
    鄭瑞城(1993)。〈頻率與頻道資源之管理與配用〉,《解構廣電媒體–建立廣電新秩序》,頁1-73。臺北:澄社。
    鄧炘炘(2013年3月)。〈無「健康」,不廣播?—國內電臺健康醫藥類傳播現象述析〉,《傳媒透視》。取自http://rthk.hk/mediadigest/pdf/201303.pdf
    蔡煌元(2004)。《賣藥電臺節目與廣告營運之研究—以華聲電臺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毓智(2008)。〈社會網絡:社會學研究的新取向〉,《思與言》,46(1):1-34。
    蔡鴻濱(2011)。〈從語藝觀點探討荒誕宗教廣播節目之認同策略〉,《傳播研究與實踐》,1(2):211-243。
    潘明宏譯(1999)。《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臺北:韋伯文化。(Nachmias, David and Chava Frankfort-Nachmias[1996].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5th ed. New York : St. Martin`s Press.)。
    蕭瑞麟(2007)。《不用數字的研究:鍛練深度思考力的質性研究》。臺北:臺灣培生教育。
    魏玓(2006)。〈監理之外:初探NCC在媒體產業輔導與媒體文化發展的角色〉,《廣播與電視》,26:29-49。
    簡維克(2005)。〈新環境與舊政策--論數位匯流下新聞局之無線廣播重整〉,《萬國法律》,139:59-71。
    邊明道、陳心懿譯(2005)。《傳播政策基本原理-電子媒體管制的原則與過程》。臺北:揚智。(原書Philip M. Napoli〔2001〕. Foundations of Communications Policy:Principles and Process in the Regulgation of Electronic Media. Hampton Press, Inc.)
    羅家德(2005)。〈關係管理芻議-關係管理研的回顧與展望〉,《關係管理研究》,1:1-41。
    蘇蘅(2009)。〈傳播個案的研究與撰寫〉,《新聞、公關與危機處理-傳播個案分析》,頁33-55。高雄:高雄復文。
    關尚仁(1993) 。〈從電臺評鑑看民營廣播生態之探索性研究〉,《廣播與電視》,1(2):1-29。
    嚴玉霜 (2009年2月27日)。〈從「恆春兮AM廣播電臺工商服務專輯」認識台語電臺〉。取自「財團法卓越新聞獎基金會網站」http://www.feja.org.tw/modules/news007/article.php?storyid=184
    二、外文文獻
    Berg, B.L.(2007).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urt, R.S.(1992).Structural Hole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iMaggio, Paul J. & Powell Walter W.(1991) .The Iron Cage Revisite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Powell, Walter W. and DiMaggio Paul(Eds.),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Freeman,L.C.(1979). Centrality in Social Networks:Conceptual Clarificaion. Social Networks,1,215-239.
    Hamilton, Gary G. (1998). Patterns of Asian Capitalism: The Cases of Taiwan and South Korea. In W. Mark Furin(Eds.), Networks, Markets, and the Pacific Rim :Studies in Strateg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orwitz, R. B. (1989). The irony of regulatory reform: The deregulation of American telecommunic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sterwalder,A.&Y.Pigneur(2010).Business Model Generation: A Handbook for Visionaries, Game Changers, and Challenger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Perrow, Charles (1992). Small-Firm Networks. In Nohria, Nitin and Robert G. Eccles (Eds.), Networks and Organizations (pp.445-471).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Picard, R. G. (1989). Media economics: Concepts and issues. Thousand Oaks, CA: Sage.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99941004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941004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There are no files associated with this item.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