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81447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822/144841 (79%)
造訪人次 : 51820853      線上人數 : 54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1447


    題名: 報社薪酬及業外收入對新聞報導之影響-以四大報系財經記者為例
    The impact of journalists` salary and extra income on the quality of industry news
    作者: 廖千瑩
    Liao, Chien Ying
    貢獻者: 劉昌德
    廖千瑩
    Liao, Chien Ying
    關鍵詞: 薪酬
    業外收入
    財經記者
    新聞報導
    salary
    extra income
    financial journalists
    news reports
    日期: 2015
    上傳時間: 2016-03-01 10:24:18 (UTC+8)
    摘要: 近年來大環境變遷,報社廣告獲利逐年縮減,因而大砍新進記者起薪、凍漲記者薪資,造成財經記者必須多方賺取業外收入來補貼薪資不足,而這些業外收入進而影響新聞工作者的專業判斷。研究發現,越來越多財經記者加入賺取業外收入的行列,連帶也使得財經記者業外收入來源越來越多元化。財經記者的業外收入,可分為組織允許及不允許的業外收入。組織允許的業外收入,按來源區分,分為消息來源給的小額餽贈及組織內的非薪酬收入,前者主要是業者招待等,後者則為廣告佣金等。至於組織不允許的業外收入,可分為合法的業外收入,如投資收入等;以及不合法或遊走於法律邊緣的業外收入,如參與上市櫃公司現增認股、配合公司派影響股價等。受訪財經記者多認為,業外收入確實影響報導方向,包括對受訪對象說好不說壞,也讓記者監督的功能減弱,還會主動爭搶佣金多的肥線。本研究建議,除了財經記者本身自律外,報社可從內部訂立業外收入管理規範著手;但若要從根本改善,則必須改變報社的薪酬制度,建立固定加薪管道,減少記者從事業外收入的誘因,讓記者更專注在新聞工作。
    During last decades, the changes of newspaper economic environment lead to the serious cut-down on journalist’s regular salary. As a result, some journalists tend to find other supplementary sources of income. Such extra sources of income have inevitably affected the regular works of financial journalists. The slow increasement on salary over years has urged more financial journalists to look for extra income from multiple sources. These income sources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those allowed and not-allowed by employers. Those allowed include non-cash treatments from interviewees and cash gifts from advertisement income of employers. Those not allowed include legal extra income such as capital gains from investment as well as incomes on the brink of legal boundary such as stock options from listed companies or mainly come from investment income and portfolio management on behalf of investors. Most interviewed financial journalists believe such non-salary incomes indeed affect the orientation of reports, including the compliment to interviewees that could somewhat degrade the journalists’ functions on monitoring and criticism. Furthermore, certain lines of coverage become more attractive to some journalists because they can provide bountiful profits. This is highly correlated with journalist’s low salary. Except the self-discipline from journalists themselves, newspaper publishers can set interior regulations as borderlines to confine journalist’s behaviors. Nevertheless, the fundamental amelioration has to be performed by changing the compensation system with healthy salary promoting channels and eliminating incentives from non-salary incomes so as to urge journalists focused more on their job.
    參考文獻: 中文書目
    中央社(2013年4月24日)。 〈年度最棒工作精算師,記者墊底〉,〈中央通訊社〉,取自http://www.cna.com.tw/news/aOPL/201304240426-1.aspx。
    文崇一、楊國樞(2000)。《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東華。
    王毓莉(2005)。〈政府運用置入性行銷從事菸害防治工作之初探性研究〉,《中華傳播學刊》,8:115-159。
    江風(2010)。《我喜歡在這樣的公司上班》,台北:種籽文化。
    李欣怡(2013)。《財經網站使用者購股動機與行為之研究。世新大學新聞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穎(2013年7月31日)。〈美國報業的收割-衰退螺旋趨勢〉,〈新華網〉,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aug/7/today-int7.htm。
    李璞良譯 , David Gaffen著(2013)。《財經記者的告白─股票,就是一場世紀大騙局!》,台北:易富文化。
    吳育仁(2013)。《勞資關係:權力、資本與階級》。台北:前程文化。
    林恕暉(2005年11月15日)。〈議員批北市府花錢買媒體〉,《自由時報》,第三版。
    林富美(1997)。〈聯合報系的薪酬策略〉,《新聞學研究》,54:269-290。
    林富美(2006)。《台灣新聞工作者與藝人─解析市場經濟下的文化勞動》。台北:秀威資訊科技。
    林富美(2009)。〈新聞人的危機:窮忙、薪光,既過勞又擔心無勞的勞動處境〉,《批判的媒體識讀》,第九章,台北:正中書局。
    林文政(2006)。《薪酬制度與管理》。國立空中大學。
    林淑馨(2011)。《人力資源管理理論與實務》,台北:三民。
    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台北:巨流。
    林玉華(2012)。《平面媒體推薦個股之有效性探討》,雲林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研究所。
    林宜萱譯,Fournies, Ferdinand F. 著(2011)。《績效!績效!管理不頭痛 ,16種員工績效問題解決秘技》。台北:麥格羅希爾。
    邱煜婷(2011)。《當消息來源是最大的廣告主:探討台灣房地產新聞背後的角力關係》。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范正祥等(2011年4月22日)。〈軍公教調薪3% ,125萬人受惠〉,〈自由時報〉,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apr/22/today-p1.htm。
    胡幼偉(2013)。《不要叫我名嘴─電視新聞評論員的職業生涯與工作型態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
    胡蕙寧(2009)。《開始當記者就上手》。台北:太雅。
    徐卉、黃麗芸(2013年5月1日)。 〈壹電視大裁員,內部氣氛低迷〉,〈中央通訊社〉,取自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305010044-1.aspx。
    馬維敏(2012年6月25日)。 〈老總手記:錢少、事多、工時長〉,〈蘋果日報〉,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20625/34323543/。
    馬驥伸(1997)。《新聞倫理》。台北:三民。
    袁世珮譯 ,Murphy, Mark著(2010)。《帶人,不能只靠加薪─挑戰你的下屬,他們能做的比你想的多》,台北:麥格羅希爾。
    動腦編輯部(2013年3月1日), 〈2012年台灣總廣告量下滑3%〉。〈動腦新聞〉,取自http://www.brain.com.tw/News/RealNewsContent.aspx?ID=18257。
    莊慧玲、蔡勝弘(2006)。〈電子薪貴嗎?-電子製造業與傳統製造業受僱員工薪資報酬差異之研究 〉, 《管理學報》, 23:1-22。
    陳楚杰(1998)。醫院組織與管理,台中:中國醫藥學院管理叢書之二。
    陳詩婷編譯(2011年11月10日)。〈國際記者聯盟呼籲新聞記者加入薪資調查〉,《台灣新聞記者協會目擊者電子報》,取自
    http://mediawatchtaiwan.blogspot.tw/p/blog-page_1839.html。
    陳炳宏(2005)。〈探討廣告商介入電視新聞產製之新聞廣告化現象:兼論置入性行銷與新聞專業自主〉,《中華傳播學刊》,8: 209- 246。
    創市際(2009年7月10日)。〈雅虎新聞瀏覽率高達八成,取代傳統報紙功能〉,〈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新聞室〉,取自http://www.insightxplorer.com/news/news_07_10_09.html。
    張火燦(1996)。《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台北:揚智。
    張文強(2009)。《新聞工作者與媒體組織的互動》。台北:秀威資訊科技。
    張延勤(2009)。《整合行銷傳播與置入性行銷於台灣國際蘭展個案研究》,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
    彭賢恩、張郁敏(2008)。〈政治置入性新聞對新聞可信度之影響〉,《新聞學研究》,95:55-110。
    黃家齊(2000)。〈績效資訊特性與控制、薪資設計─組織控制觀點與代理理論觀點之整合〉。《台大管理論叢》。
    黃哲斌(2010)。〈承著噴射機,我離開《中國時報》〉,〈中時部落格〉,上網日期:2010年12月13日,取自http://blog.chinatimes.com/dander/archive/2010/12/13/579524.html
    黃清龍(2009)。《報業還有明天嗎?─美、日、中媒體發展觀察》。台北:巨流。
    溫建勳(2006)。《台灣財經記者面臨的利益衝突與因應方式之研究》,政治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
    楊兆景(2004)。《無冕王8旦: 一名資深證券記者的自省告白》。台北:紅螞蟻。
    楊宗興(2011年1月11日)。〈前中視記者:電視新聞置入,一則賣十萬〉,〈新頭殼〉,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56839。
    楊雨亮(2003)。《薪酬制度對組織績效影響之探討》,中央大學管理學院高階主管企管碩士班。
    楊兆景(2004)。《無冕王八蛋》。台北:博聞社。
    管淑平編譯(2013年8月7日)。〈美國華盛頓郵報,75億元易主〉,〈自由時報〉,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aug/7/today-int7.htm。
    廖武儀(2011)。《電視新聞的政治置入性行銷研究:新聞商品化與新聞工作者的協商》。世新大學新聞研究所。
    劉昌德(2003)。〈是無冕王,還是勞工?台灣新聞工作者勞動條件之調查分析〉,中華傳播學會年會。
    劉昌德(2009)。〈大媒體,小記者:新聞媒體勞動條件與工作者組織〉,《台灣傳媒再解構》,9:199-220。
    劉昌德(2012)。〈舊時王謝堂前燕:台灣電視新聞勞動五十年簡史〉。《中華傳播學刊 》,22:67-98。
    劉蕙苓(2009)。《探討廣告主導向新聞:置入性行銷對電視新聞常規與記者專業性的影響》。政治大學新聞所博士論文。
    劉蕙苓(2011)。《新聞,多少錢?─探索置入性行銷對電視新聞的影響》。高雄:巨流,6:171-183。
    蔡樹培(2005)。〈電視新聞性置入性行銷:行銷視野之探討〉,《中華傳播學刊》,8:3-15。
    聯工月刊(2009年11月5日〉。〈聯合報薪幅制案,11月4日簽訂團協〉,〈聯工月刊〉。
    蕭肇君(2004)。〈置入性行銷對新聞專業的影響:市場新聞學下的專業性考察〉,2004中華傳播學會年會。
    鍾妙妮(2009)。《廣播電台置入性行銷之因素研究─以亞洲廣播網餐飲業廣告主為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
    顏漢嘉(2011)。《企業形象對人才吸引力之影響─以薪酬福利制度為調節變項》,高雄師大人力與知識管理研究所。
    羅文輝、劉蕙苓(2006)。〈置入性行銷對新聞記者的影響〉。《新聞學研究》,89:81-125。


    英文書目
    FCC(2008). In the matter of sponsorship identification rules and embedded advertising, Notice of inquiry and notice of proposed rule making.Available:http://hraunfoss.fcc.gov/edocs_public/attachmatch/FCC-8-155A1.pdf
    Doyle, G. (2006). Financial news journalism: A post-Enron analysis of approaches towards economic and financial news production in the UK. Journalism, 7, 433-452.
    Hardt, H.(2005).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Conditions of work and life of journalists. Excerpts from an international survey, 1925/1926. The public (12) 5-14.
    Tamibini, D.(2010). What are financial journalists for? Journalism Studies, 11, 158-174.
    Ursell, G.(2003). Creating value and valuing creation in contemporary UK television:or “dumbing down”the workforce. Journalism studies, 1(1).31-46
    Wolfsfeld, G.(1991). Media, Protest, and Political Violence: A Transactional Analysis. Journalism Monograph, 127.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9894100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941006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沒有與此文件相關的檔案.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