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79244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961/144987 (79%)
Visitors : 51997362      Online Users : 39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9244


    Title: 臺北市國民中學校長正向領導、教師 幸福感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Principals’ Positive Leadership, Teachers’ Well-being and Teachers’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in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pei City
    Authors: 朱家昱
    Contributors: 秦夢群
    朱家昱
    Keywords: 正向領導
    教師幸福感
    教師組織承諾
    positive leadership
    teachers’ well-being
    teachers’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Date: 2015
    Issue Date: 2015-11-02 14:57:07 (UTC+8)
    Abstract: 本研究旨在瞭解臺北市國民中學校長正向領導、教師幸福感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現況,分析不同背景變項之教師在知覺校長正向領導、教師幸福感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差異情形,並探討三者之間的關係及影響,最後藉由校長正向領導與教師幸福感對教師組織承諾進行預測。
    本研究採調查研究法,研究對象為臺北市國民中學教師,共計發出611份問卷,回收487份有效問卷,問卷有效率達80.0%。資料處理分別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及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式進行統計分析。
    本研究獲致以下之結論:
    一、臺北市國民中學教師對校長正向領導、教師幸福感與教師組織承諾的知覺程度皆屬於中高程度。
    二、以校長正向領導、教師幸福感與教師組織承諾三變項而言,年齡與擔任職務皆是重要影響因素,皆已51歲以上與擔任主任或組長職務之教師知覺程度較高。
    三、臺北市國民中學校長正向領導、教師幸福感與教師組織承諾的整體及各分層面,彼此之間具有正相關的關係。
    四、臺北市國民中學校長正向領導與教師幸福感對教師組織承諾具有預測作用,以「校長正向領導」的預測力最佳。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與結論,提出具體建議,以供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校長與教師以及未來研究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principal’s positive leadership, teachers’ well-being and teachers’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in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pei City, and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eachers of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an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three variables. This study has aimed to predict teachers’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through principal’s positive leadership and teachers’ well-being. Through the use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data were collected teacher from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pei City, distributing 611 questionnaires in total. Valid questionnaires of 487 were collected, with a usable rate of 80.0%. All data were analyzed by the methods of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perception of principal’s positive leadership, teachers’ well-being, teachers’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is above average
    2.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perception of principal’s positive leadership, , teachers’ well-being, teachers’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in terms of age, and position.
    3.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among the principal’s positive leadership, teachers’ well-being, and teachers’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4. Principal’s positive leadership and teachers’ well-being have a predictive effect on teachers’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Reference: 一、中文部分
    丁國財(2014)。新北市國中校長轉型領導與兼任行政職務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新北市。
    王邦雄(2011)。老子十二講。臺北市:遠流。
    王怡茹(2014)。新北市國民中學教師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冠堯(2009)。國中教師幸福感與教學效能之關係研究─以臺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慈濟大學,花蓮市。
    王昭人(2011)。臺北市國小校長分布式領導、教師效能感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王惠萱(2011)。國民小學校長分佈式領導、教師創新教學與教師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古婷菊(2006)。國中教師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仲秀蓮(2011)。臺灣地區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學校文化對學校創新經營效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后華杰(譯)(1997)。主觀幸福感的測量。出自性格與社會心理測量總覽(原作者:Andrews, F, M.,& Robinson, J. P.)。臺北:遠流。(原著出版年:1990)
    何佳津(2011)。雲林縣國民小學組織氣氛、教師工作滿意度與教師組織承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余秋蘭(2014)。高雄市國民中學校長願景領導、學校組織氣氛與教師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吳晏禎(2015)。桃園市國中校長正向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吳倏銘(2013)。國民中學校長正向領導、學校組織氣氛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吳清山(2013)。正向領導。教育研究月刊,230,136-137。
    吳清山、林天祐(2005)。組織承諾。教育研究月刊,136,159。
    吳麗真(2013)。臺中市國小校長正向領導、教師專業發展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臺中市。
    呂佳穎(2014)。桃園縣國民中學校長服務領導與兼任行政職務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新北市。
    呂建宏(2014)。校長正向領導、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的關係之研究-以新北市偏遠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呂浚瑀(2011)。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團隊情感氛圍與組織創新能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巫雅菁(2001)。大學生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宛臻(2014)。屏東縣國中校長願景領導、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競爭優勢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明昭(2011)。高職校長轉型領導、教師組織承諾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李勁霆(2012)。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教師賦權增能與教師心理契約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李勇緻(2012)。新北市國小校長正向領導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春嫣(2011)。國小校長家長式領導、教師組織公民行為與教師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原大學,桃園市。
    李美蘭(2007)。國小資深女性教師幸福感之質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連成(2011)。新北市國小教師兼任行政人員角色壓力、幸福感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沈娟娟(2011)。國民中學校長授能領導與兼任行政職務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阮懷萱(2014)。彰化縣公立國小教師主觀幸福感、學校組織氣氛及教師組織承諾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周良基(2013)。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和學業樂觀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周婉玲(2011)。臺北市國民中學校長變革領導、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林育生(2011)。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氣氛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林佩靜(2013)。高雄市國小校長正向領導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林俊傑(2007)。組織承諾的理論與相關研究之探討。學校行政雙月刊,54,35-53。
    林俊瑩(2007)。檢視個人與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以SEM與HLM分析我國國中教育階段機會均等及相關問題(未出版之博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春如(2009)。屏東縣國民小學校長服務領導、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宴竹(2014)。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價值觀、工作生活品質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虎尾科技大學,雲林縣。
    林啟文(2015)。員工幸福感對工作滿意度和組織承諾關係之中介效果研究-生產線人員世代和出勤型態差異之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林斯嫺(2013)。國民中學校長靈性領導、教師心理資本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新發(2009)。正向氛圍促進學校邁向卓越。國民教育,50(2),1-5。
    林新發(2010a)。正向領導的理論基礎。國民教育月刊,51(1),1-6。
    林新發(2010b)。正向領導的意涵與實施策略。國民教育,50(3),1-5。
    林新發(2012)。正向組織行為的意涵。國民教育月刊,52(3),1-6。
    邱春堂(2010)。國民小學校長社會資本、教導型領導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邱馨儀(1995)。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文化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俞懿嫻(1997)。亞里士多德的幸福論—目的價值論與目的倫理論。東海哲學研究集刊,8,177-193。
    姚麗英(2014)。高級中學校長正向領導、學校組織學習與教師創新教學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施建彬(1995)。幸福表現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施建彬、陸洛(譯)(1997)。M. Argyle著。幸福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臺北:巨流。
    洪蘭(譯)(2003)。Seligman, M. E. P.(著)。真實的快樂。台北:遠流。
    紀虹如(2014)。國中校長正向領導與教師職場希望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范貴蟬(2014)。校長正向領導與教師情緒勞務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范熾文 (2007)。教師組織承諾:概念、發展、類別及其啟示。學校行政,50,128-144。
    范熾文(2002)。國小校長輔導行為、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組織績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市。
    孫進發(2004)。員工對組織變革認知、轉業訓練、組織承諾與工作滿足關係之研究:以台糖公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榮大學,臺南縣。
    徐美雯(2011)。國中教師追求快樂取向、主觀幸福感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秦夢群(2006)。教育行政─理論部分。臺北:五南。
    秦夢群、吳勁甫(2006)。國中校長轉型領導、學校組織健康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52(3),141-172。
    翁招玉(2010)。成人教育志工工作價值、工作投入、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康馨尹(2010)。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 美(2015)。國中教師自我效能、情緒管理與教師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桃園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私立中原大學,桃園市。
    張志毓(1997)。國民小學教師組織承諾與專業承諾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張志靖(2012)。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與教師專業發展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張杏瑜(2014)。國民中學教師正向領導、肯定式探詢與學生希望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張佳芬(2013)。桃園縣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與學校組織衝突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8)。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秋銘(2008)。桃園縣國中體育教師組織承諾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張美婷(2014)。教師幸福感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私立國中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私立中原大學,桃園市。
    張家銘(2013)。臺東縣國中教師知覺校長家長式領導與教師組織承諾、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臺東市。
    張碧容(2012)。北北基地區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和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張馨芳(2014)。國中校長知識領導、學習共同體與教師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原大學,桃園市。
    章珮瑜(2000)。學校文化與教師組織承諾及工作滿意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許文薇(2012)。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肯定式探詢策略與教師希望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郭淑珍(2010)。正向心理學的意涵與學習上的應用。銘傳教育電子期刊,2, 56-72。
    陳怡君(2001),職業學校校長領導行為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陳明章(2015)。校長服務領導、教師組織承諾、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陳明義(2013)。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組織衝突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玫良(2009)。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課程領導、組織承諾和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政翊(2011)。臺北市國中校長轉型領導、教師幸福感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陳浩(2014)。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道德領導、教師組織承諾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陳偉國(2013)。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學校文化與教師學術樂觀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淑英(2013)。屏東縣國中教師幸福感與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陳鈺萍(2004)。國小教師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陳蓎諼(2010)。基隆市國小教師幸福感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陳麗君(2012)。桃竹苗四縣市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陸 洛(1998a)。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1),115-137。
    陸 洛(1998b)。文化與幸福感:一項中英比較。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87-2413-H-037-001),未出版。
    傅木龍(2008)。正向管教--班級經營大未來。學生輔導,105,6-29。
    彭永青(2013)。國民中學校長正向領導、學校組織氣氛與教師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彭添星(2011)。國民中學校長知識領導、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彭雅珍(1998)。國小校長領導風格、教師工作價值觀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曾文志(2006)。開創美好的生活-正向心理學的基本課題。師友,466, 54–61。
    曾南薰(1998)。我國教師組織承諾之整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師院,嘉義市。
    曾昭旭(1989)。道德與道德實踐。台北:漢光文化。
    曾詠郎(2006)。學校變革公平性與國小教師工作滿意度及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黃玉貞(2013)。國民小學分布式領導、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黃佳慧(2012)。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學校組織變革與教師心理資本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黃俊傑(2008)。積極正向的力量—談正向心理學在教育上的啟示。師說,203,14-18。
    黃信二(2000)。論亞里斯多德「幸福」觀念在古希臘倫理學脈絡中之意義。文明探索,21,49-76。
    黃春日(2012)。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與教師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黃素惠(1997)。高級中等教育階段學校文化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黃素華(1997)。幼兒園長領導型式與教師組織承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黃國隆(1986)。中學教師的組織承諾與專業承諾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53,55-83。
    黃瓊蓉(2000)。心理與教育統計學(Aron & Aron)。台北市:學富文化。
    黃韻如(2008)。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麗鴻(2011)。校長正向領導、學校組織健康、教師心理資本與組織承諾之影響關係:階層線性模式的驗證(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黃麗鴻(2012)。校長正向領導、學校組織健康、教師心理資本與組織承諾之影響關係:階層線性模式的驗證(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楊宜音、張志學、彭泗清等譯,楊中芳總校訂(1997)。Robinson J. P., Shaver P. R. & Wrightsman L. S.(1990)主編,性格與社會心理測量總覽(上)。臺北,遠流。
    楊倩華(2010)。臺北市公立幼稚園教師工作壓力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裘學賢(1985)。人文主義在教學理論的啟示。台南師院學報,28,183-196。
    詹宜真(2011)。桃園縣國民中學教師知覺學校組織氣氛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詹美珍(2011)。桃竹苗地區國民小學教師幸福感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廖俊淵(2011)。國民小學校長家長式領導、教師組織承諾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私立立德大學,臺南市。
    管意凱(2014)。國中校長正向領導、教師正向心理資本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劉仲瑛(2012)。國中校長正向領導、學校文化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劉志鵬(1995)。國民小學教師參與決定、組織承諾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劉秀惠(2014)。桃園縣國民中學教師幸福感與組織承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私立銘傳大學教育,桃園市。
    劉春榮(1993)。國民小學組織結構、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劉香伶(2015)。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組織承諾與教師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蔡宗典(2013)。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蔡宜萱(2012)。國民中學校長正向領導、教師激勵與服務導向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蔡秉欣(2012)。國民小學教師隱涵領導、教師工作滿意度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蔡長周(2013)。臺中市國民中學校長領導風格與教師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蔡舒文(2012)。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分布式領導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蔡進雄(2007)。校長如何有效領導促進學校變革。教師之友,48(3),59-68。
    黎士鳴(譯)(2008)。心理學概要。臺北市:麥格羅希爾。(原作者:John W. Santrock)
    盧建銘(2013)。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教師幸福感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蕭博仁(2013)。臺南市國中教師幸福感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明道大學,彰化縣。
    蕭增鈺(2013)。國民小校長正向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賴威岑(2005)。臺灣地區中小學教師心理幸福特質之探討:與其他職業的比較。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5(1),159-195。
    戴國雄(2013)。國民小學校長心理資本、正向領導行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謝文全(2007)。教育行政學(第三版)。臺北市:東華。
    謝傳崇(2012)。校長正向領導 : 理論、硏究與實踐。臺北市 : 高等教育。
    謝傳崇(譯)(2011)。正向領導(原作者:Kim Cameron)。臺北市:巨流。(原著出版年:2008)。
    簡婉如(2014)。國民小學小型學校協助行政教師工作壓力與組織承諾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顏映馨(1999)。大學生的生活風格、人際親密和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譚家瑜(譯)(2007)。更快樂:哈佛最受歡迎的一堂課(原作者:Ben-Shahar, Tal)。臺北市:天下。(原著出版年:2007)。
    蘇子傑(2009)。學校組織氣氛與教師幸福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鐘偉晉(2009)。國中教師情緒管理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二、英文文獻
    Ajzen, I., and M. Fishbein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MA: Addison-Wesley. 53-89.
    Alexander, K.T. (1996). Conceptualizing and measuring commitment to high school teaching.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89 (5), 295-304.
    Algoe, S. B., & Fredrickson, B. L. (2011). Emotional fitness and the movement of affective science from lab to field. American Psychologist, 66, 35-42.
    Andrews, F. M.,& Withey, S. B. ( 1976 ) .Social indicators of well-Being. New York and London: Plenum.
    Argyle, M. & Hills, P. (2001). Emotional stability as a major dimension of happine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1 (8) (2001), 1357-1364.
    Argyle, M. (1987). 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edge .
    Argyle, M., & Crossland, J. (1987). Dimensions of positive emotion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6, 127-137.
    Argyle, M., & Hills, P. (2002). The Oxford happiness questionnaire: A compact scal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3, 1073-1082.
    Autry, C. W., & Daugherty, P.J. (2003). Warehouse operations employees: Linking person-organization fit, job satisfaction, and coping responses. Journal of Business Loistics, 24, 171-197.
    Baumgardner, S. R., & Crothers, M. K., (2009). Positive psychology. New York: Person Education.
    Bernstein, S. D.(2003).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scholarship: Meet the movement: An interview with Kim Cameron, Jane Dutton, and Robert Quinn.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quiry, 12(3), 266-271.
    Bruch, H., & Cole, M. S. (2006).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strength, identification, commitment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to turnover intention: Does organizational hierarchy? Journal of Organization Behavior, 27, 585-605.
    Buss, D. M.(2000). The evolution of happines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15-23.
    Cameron K. (2008). Positive leadership: Strategies for extraordinary performance. San Francisco: Berrett-Koehler Publishers.
    Cameron, K. S., & Caza, A. (2004). Introduction:Contribution to the discipline ofpositive organizational scholarship.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47(6), 731-739.
    Cameron, K. S., Dutton, J. E., & Quinn, R. E. (2003). Foundations of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scholarship. In K. Cameron, J. Dutton, & R. Quinn (Eds.) ,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scholarship: Foundations of a new discipline 3-13. SanFrancisco, CA: errett-Kohler.
    Cameron, K.S., & Lavine, M. (2006). Making the impossible possible. San Francisco: Berrett Koehler.
    Campbell, A., Converse, P. E.& Rogers, W. L.(1976).The quality of American life:perceptions, evaluations,and satisfactions. New York :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Chekola, M. G.(1975).The concept of happiness ( Doctoral dissertaton, University of Micgigan,1974).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35, 4609A.(University Microfilms No.75-655).
    Cherkowski, S. L. (2005). Teacher commitment in sustainable learning communities: A new “ancient” story of educational leadership. Canadian Journal of Education, 35(1), 56-68.
    Collins, J. (2001). Good to Great: Why some companies make the leap and others don’t . New York: NY: Harper Business.
    Covey, S. R. (2004). The 8th habit: From effectiveness to greatness. Salt Lake, Utah: Franklin Covey.
    Diener, E. (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3), 542-575.
    Diener, E., & Suh, E. M. (2000). Cultur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Diener, E., Suh, E. M., Lucas, R. E.,&Smith, H. L.(1999).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125(2), 276-320.
    Dinkmeyer,D., & Losoncy,L. (2000). The Skills of encouragement-bringing out the best in yourself and others. FL:CRC Press LLC.
    Donaldson, S. I., & Ko, I. (2010).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cholarship: A review of the emerging literature and evidence bas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5(3), 177-191.
    Duckworth, A.L., Steen, T.A., & Seligman, M.E.P. (2005). Positive psychology in clinical practice. Annual Review of Clinical Psychology, 1, 629-651.
    Dutton & B. Ragins (eds.), Exploring positive relationships at work: Building a theoretical and research foundation.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Publishers, 243-265.
    Farnell, D. & Rusbult, C.E.(1981). Exchange variables as predictors of job satisfaction, job commitment and turnover: The impact of reward, cost, alternatives andinvestment.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28, 78-95.
    Ferris, K. R. & Aranya, V.(1983). A comparison of two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scales. Personnel Psychology, 36, 26-30.
    Fishbein, M. and Ajzen(1975), I.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s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Addison-Wesley, Boston, MA .
    Fredrickson, B. L. (2001). 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6, 218-226.
    Fredrickson, B. L. (2003). The value of positive emotions. American Scientist, 91, 330-335.
    Gilbreath, B., & Benson, P. G. (2004). The contribution of supervisor behaviour to employee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Work & Stress, 18(3), 255-266.
    Gordon, J. (2008). The case for positive energy. Retrieved February 8, 2008, Web site http://www.leader-values.com/Content/detail.asp?ContentDetailID=1207
    Houston, J. P. (1981).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Glenview IL: Scott,Freshman.
    Hrebiniak, L.G. & Alutto, J.A.(1972). Personal and role related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7(4), 555-573.

    Kawakubo, M. K.(1987). Perception of authority:Control and commitment in Japanese organizations, Dissertation Abstrcacts International, 49.
    Kelloway, E. K., & Barling, J. (2010). Leadership development as an intervention in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Work & Stress, 24, 260-279.
    Kelloway, E. K., Weigandl, H., Margaret, C., McKeel, & Das1, H. (2013). Positive leadership and employee well-being. Journal of Leadership & Organizational Studies, 20(1) , 107–117.
    Kiesler, C.A.(1971). The psychology of commitment:experiments linking behavior to belief. New York:Academic Press.
    Kushman, J. W. (1992) The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of teacher workplace commitment: A study of urba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28(1).
    Lee, S. M. (1971).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4, 213-266.
    Lightsey,Jr., Owen Richard.(1996). What leads to wellness? The Role of psychological resources in well-being.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24(4), 589-735.
    Lu, L. (1999). Personal or environmental causes of happiness: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39(1), 79-90.
    Luthans, F. (2002). The need for and meaning of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3, 695-706.
    Luthans, F., & Avolio, B. J. (2009). The “point” of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30, 291-307.
    Luthans, F., & Youssef, C. M.(2007).Emerging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Journal of Management,33(3), 321-349.
    Luthans, F., Luthans, K. W., Hodgetts, R. M. &; Luthans, B. C. (2001). Positive approach to leadership(PAL)implications for today’s organizations. The Journal of Leadership Studies, 8(2), 1-20.
    McShane, S. L. & Von Glinow, M. A. (2003).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New York. Mc Graw Hill 2 th.
    Michalos, A.C. (1985). Multiple discrepancies theory ,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3, 225-252.
    Mitchell, T.R.(1979).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nual Review in Psychology:243-281.
    Morris, J. H. & Sherman, J. D.(1981). Generalizability of an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model.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4(3), 512-526.
    Morrow, P. C.(1983). Concept redundancy in organizational research:The case of work commitment . Academy Management Review, 8(3), 486-500.
    Mowday, R., R. Steers and L. Porter (1982), Employee-organization linkage: The psychology of commitment, absenteeism, and turnover. New York:Academic Press.
    Mowday, R.T., Steers, R.M., and Porter,L.W(1982). Employee-organization linkage the psychology of commitment absenteeism and turnover. New York:Academic Press.
    Omodei, M.M., & Wearing, A. J. (1990). Need satisfaction and involvement in personal projects: toward and intergrative model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762-769.
    Peterson, C., Park, N. & Seligman, M. E. P. (2006). Greater strengths of character and recovery from illness.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1(1), 17-26.
    Porter. L.W., Steers, R.M., Mowday, R.T. & Bouloin, P.V.(1974)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job satisfaction and turnover among psychiatric technician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59, 603-609.
    Pounder, D. G., & Reyes, P. (1990). Teachers’ commitment, job satisfaction, and school value orientation: A study of public and private schools.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
    Randall, D. M.(1987).Commitment and the Organization: the organization man revisited.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2( 3), 462-475.
    Rath, T. (2004) . The impact of positive leadership. Gallup Business Journal. Retrieved from http://gmj.gallup.com/content/11458/impact-positive -leadership.aspx
    Rath,T., &Harter J. (2010). Well-being: The five essential elements. Gallup Press.
    Ryff, C. D. (1989). Happiness is everything, or is it? Explorations on the meaning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7, 1069-1081.
    Salancik, G.R.(1977). Commitment and the contro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belief. In B.W. Staw & G.R. Salancik (Eds.), New directions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hicago:St . Clair Press.
    Saunderson, R. (2013). Positive leadership: Being and doing. Training,50(3), 70-71. Retrieved from http://search.proquest.com/docview/1371442566?accountid=10067
    Seligman, M. E. (2002). Authentic happiness: Using the new positive psychology to realize your potential for lasting fulfillment.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Seligman, M.E.P. & Csikszentmihalyi, M. (2000).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5-14.
    Sheldon, M.E. (1971), “Investments and involvements as mechanisms producing commitment to the organizationl,”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6, No.2, 143-150.
    Solinger, O. N., Van Olffen, W., & Roe, R.A. (2008). Beyond the three - component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93(1), 70-83.
    Stone, M. J.,&Kozma, A.(1985), Structural relationships among happiness scales: A second order factorial study.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7, 19-28.
    Thompson, F. L. (1989).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dership style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in selected Wisconsin elementary school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51, 1472.
    Wiener, Y.(1982) Commitment in organizations: A normative view.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7, 418-28.
    Wilson(1967).Correlates of avowed happin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47(2), 203-231.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
    101171005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171005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Policy]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00501.pdf2332KbAdobe PDF2167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