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48/144635 (79%)
Visitors : 51624656      Online Users : 53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8804


    Title: 以巴和平進程―奧斯陸協議與路線圖比較研究
    Israeli-Palestinian Peace Process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Oslo Accords and the Road Map
    Authors: 潘紉蓉
    Contributors: 姜家雄
    潘紉蓉
    Keywords: 以巴衝突
    以巴和平
    奧斯陸協議
    路線圖
    Date: 2015
    Issue Date: 2015-10-01 14:28:08 (UTC+8)
    Abstract: 以色列自1948年建國以來,一直遭受阿拉伯國家的敵視對待。她建國後的次日即被其周圍的阿拉伯國家所組成的聯軍攻擊,企圖剿滅這個新生國家,這是第一次中東戰爭。這場戰爭導致大批巴勒斯坦阿拉伯居民為逃避戰火,只好遠離家園,紛紛流亡至鄰國如約旦、敘利亞、黎巴嫩等國,淪為難民。然而,這場戰爭卻是掀起長達超過半世紀的以阿(巴)衝突的序幕,因戰爭所衍生出的種種問題並沒有隨著時間流逝而得到真正的解決。

    1990年代美蘇關係趨向和解,中東局勢隨之改變,在美蘇共識以及國際社會充斥著和平風氣的氛圍下,1991年的馬德里和會(中東和會)於是順利召開,為以巴和平進程開啟一個新契機。緊接著於1993年美國力促以巴雙方和談而最終簽訂《奧斯陸協議》,依據此協議,巴勒斯坦自治當局成立,以色列軍隊部分從占領土地撤出,以巴和平看似指日可待。然而,以巴雙方內部的強硬派皆反對該協議,以色列總理拉賓甚至被暗殺身亡,使以巴和平進程嚴重停滯。雖繼《奧斯陸協議》之後,以巴雙方仍陸續簽訂相關和談協議,但落實程度極為有限。

    2003年美國、俄羅斯、歐盟及聯合國向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提出《路線圖》計畫,期盼能夠重啟以巴和平進程。可惜效果不彰,雖然以巴雙方表達接受該計畫,以色列以十四點保留意見做為回應,而巴勒斯坦內部的激進派則堅決拒絕。

    本論文旨在藉由回顧過往以阿之間的戰爭,嘗試了解兩個民族的衝突背景。然後透過探討《奧斯陸協議》和《路線圖》這兩份以巴和平計畫並加以比較,研究其對促進以巴和平是否有實質性的幫助。

    本研究發現,《奧斯陸協議》雖未被完成,但對於以巴和平進程是有實質貢獻的,至少透過以巴雙方實質履行各自的義務,程度上雖未盡善盡美,畢竟也未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路線圖》則對於以巴和平進程沒有實質貢獻,以色列透過十四點保留意見已表達不會朝向「最終地位談判」的路線發展。不論是以色列還是巴勒斯坦都沒有從該計畫中取得實質和平進展。

    關鍵字:以巴衝突、以巴和平、奧斯陸協議、路線圖
    Reference: 壹、中文部分
    一、專書
    《聖經》
    以色列新聞資料中心、以色列駐台辦事處、以琳書房編譯小組。《以色列的昨日與今日》。臺北:以琳,2010。
    李偉建。《伊斯蘭文化與阿拉伯國家對外關係》。北京:時事出版社,2007。
    周煦。《冷戰後美國的中東政策(1989-2000)》。臺北:五南,2000。
    諾瑪•帕瑞旭•亞克伯,陳冠妤譯。《以色列誰之地》。臺北:道聲出版社,2011。
    二、期刊論文
    于衛青。〈巴勒斯坦難民問題的談判與前景〉。《國際論壇》,第7卷第6期(2005),頁12-16。
    王利文。〈巴以衝突的層面分析〉。《太平洋學報》,第7期(2004),頁74-79。
    王亞寧。〈論以色列與聯合國的關係〉。《山西師大學報》,第33卷第2期(2006),頁128-131。
    王京烈。〈俄羅斯重返中東芻議〉。《西亞非洲》,第2期(1995),頁24-28,41。
    王京烈。〈哈馬斯的崛起與巴以衝突形勢分析〉。《亞非縱橫》,第2期(2006),頁 13-17。
    王昌義、吳珉珉。〈對中東和平進程的回顧與思考〉。《外交學院學報》,第3期 (2003),頁4-8。
    王勇輝、陳慧。〈美國在巴以和平進程中的角色調整〉。《阿拉伯世界研究》,第2期(2008),頁58-65。
    王建。〈以色列建國初期-本•古里安的安全政策〉。《西亞非洲》,第6期(2007),頁51-57。
    王健、王震。〈巴以衝突的新發展及中東和平路線圖〉。《世界經濟研究》,第1期(2004),頁58-61。
    王超。〈巴以衝突之文化淵源探析〉。《經濟與社會發展》,第2卷第11期(2004),頁139-142。
    王新中、車效梅。〈耶路撒冷的“隔都化”及其影響〉。《西亞非洲》,第1期(2010),頁50-55。
    王楠。〈巴勒斯坦最終地位問題分析〉。《立德學報》,第6卷第1期(2008),頁 35-43。
    王駿、劉軍。〈猶太人、以色列與聯合國的關係〉。《思想戰線》,第34卷第3期 (2008),頁131-132。
    王鎖勞。〈「路線圖」後面的殘酷現實〉。《世界知識》,第11期(2003),頁19-21。
    王鎖勞。〈是誰在左右著黎巴嫩〉。《世界知識》,第16期(2006),頁20-23。
    王麗君。〈試析美國海灣政策的沿革與發展〉。《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第6卷第6期(2004),頁35-40。
    任忠英。〈巴以衝突的民族和宗教根源〉。《渭南師範學院學報》,第20卷第6期 (2005),頁44-46。
    安惠侯。〈和平之路在何方―評中東和平“路線圖”〉。《國際問題研究》,第5期(2003),頁1-5。
    安惠侯。〈美國中東政策的成敗得失〉。《國際問題研究》,第2期(2004),頁34-39。
    朱張碧珠。〈中東和平前景之變數-以阿水資源之爭奪〉。《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2期(1997),頁87-96。
    余國慶。〈在中東衝突中的以色列與聯合國〉。《亞非縱橫》,第3期(2001),頁37-40。
    余國慶。〈巴勒斯坦內部衝突難解症結何在?〉。《當代世界》,第11期(2008),頁
    34-36。
    宋德星。〈以色列猶太移民定居點政策探析〉。《世界歷史》,第2期(1998),頁100-106。
    李平民。〈從《魏茲曼―費薩爾協定》看大英帝國所主導的猶、阿“合作”〉。《歷史教學問題》,第2期(2009),頁9-13。
    李秀珍。〈《奧斯陸協議》後巴勒斯坦政體的演變〉。《亞非縱橫》,第1期(2001),頁32-35。
    李國富。〈展望新世紀的巴以和平〉。《國際問題研究》,第1期(2001),頁24-28。李紹先。〈《希伯崙協議》與中東和平進程〉。《現代國際關係》,第2期(1997),
    頁26-29。
    李紹先、高博。〈中東形勢的回顧與前瞻〉。《現代國際關係》,第2期(1992),頁20-23。
    李紹先、陳雙慶。〈“路線圖”為何難以帶來中東和平〉。《求事》,第21期(2003),
    頁58-59。
    李豫川。〈以色列的水政策〉。《國際論壇》,第3期(1999),頁70-76。
    李薇。〈阿利亞對以色列建國的影響〉。《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第25卷第5期 (2002),頁102-107。
    汪中砥。〈淺析1956~1967年的法國―以色列同盟關係〉。《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第24卷第9期(2007),頁41-43。
    汪波。〈歐盟在未來解決巴以衝突問題中的角色和作用分析〉。《武漢大學學報》,第59卷第3期(2006),頁407-412。
    汪樹民。〈阿拉伯國家的內部衝突與第一次中東戰爭的失敗〉。《史學研究》,第10期(2002),頁25-29。
    沈善榮。〈論柯林頓政府力促巴以和平及其失敗原因〉。《經濟與社會發展》,第2卷第7期(2004),頁94-96,112。
    車效梅。〈理想與現實的錯位:聯合國與巴以和平進程〉。《鄭州大學學報》,第39卷第1期(2006),頁146-148。
    林燕。〈歐盟在巴以衝突中的外交政策〉。《西亞非洲》,第3期(2004),頁52-55。
    邵成珠。〈奧斯陸協議與中東和平進程―和平學視角下的考察〉。《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第26卷第2期(2009),頁108-113。
    邵麗英。〈俄國對以色列外交政策的演變及發展趨勢〉。《西亞非洲》,第4期(1999),頁33-40。
    孫鯤。〈美國中東政策調整及對中東和平進程的影響〉。《西亞非洲》,第2期 (1998),頁56-58。
    徐向群。〈奧斯陸協議與奧斯陸精神―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間的和平談判〉。《西亞非洲》,第3期(1999),頁42-47。
    徐孝明。〈第四次中東戰爭與美國外交〉。《黑龍江史志》,第247期(2011),頁61-64。
    徐紅豔。〈評柯林頓任內的巴以和平進程〉。《聊城大學學報》,第4期(2002),頁63-65。
    徐鶴鳴、王海涵。〈試析柯林頓政府第二任期外交政策趨向〉。《國際問題研究》,第3期(1997),頁26-31。
    殷罡。〈從戴維營到奧斯陸―巴以談判困境的形成與出路〉。《西亞非洲》,第2期(1998),頁52-55。
    殷罡。〈聯合國:百餘項文件涉及黎巴嫩〉。《世界知識》,第16期(2006),頁25-26。
    袁勝育。〈論俄羅斯中東政策的演變〉。《國際觀察》,第3期(2003),頁35-41。
    馬明良。〈冷戰後美國的中東戰略與全球戰略評析〉。《暨南學報》,第25卷第4期(2003),頁14-19。
    馬廣東。〈試論第四次中東戰爭中“石油武器”的影響〉。《前沿》,第3期(2008),頁 136-138。
    崔曉東。〈美蘇在中東的爭奪與第三次中東戰爭(1961-1969)〉。《西伯利亞研究》,第36卷第2期(2009),頁70-72。
    張世均。〈阿拉法特與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鬥爭方式的演變〉。《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第27卷第6期(2007),頁28-32。
    張彥飛。〈試析美以特殊關係的形成〉。《焦作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3卷第2期(2007),頁45-49。
    張倩紅。〈以色列的水資源問題〉。《西亞非洲》,第5期(1998),頁41-47。
    張淑清。〈對猶太人隔都的歷史考察〉。《北方論叢》,第4期(2002),頁19-23。
    張學昆。〈歐盟參與中東和平進程:動因、角色與困境〉。《歐洲研究》,第4期(2008),頁45-59。
    陳天社。〈從文明交往看巴以衝突〉。《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第12卷第2期 (2002),頁50-54。
    陳天社。〈阿拉伯國家的巴勒斯坦難民及其影響〉。《世界民族》,第3期(2009),頁72-81。
    陳天社。〈論哈馬斯生存的社會基礎與影響〉。《鄭州大學學報》,第42卷第5期 (2009),頁162-165。
    陳天社。〈阿拉伯國家與耶路撒冷問題〉。《鄭州大學學報》,第44卷第5期(2011),頁125-128。
    陳江。〈中東和會及其展望〉。《國際問題研究》,第1期(1992),頁24-29。
    陳佩明。〈試析懷伊協議的產生、影響與後果〉。《西亞非洲》,第1期(1999),頁37-43。
    陳雙慶。〈猶太教理念與巴勒斯坦地域爭端的關係〉。《西亞非洲》,第2期(2003),頁14-17。
    陳雙慶。〈巴勒斯坦能建國嗎?〉。《世界知識》,第18期(2011),頁40-42。
    陶文釗。〈布希政府的中東政策研究〉。《美國研究》,第4期(2008),頁7-31。
    陶培根。〈海灣石油與美國的海灣政策〉。《阿拉伯世界》,第1期(1998),頁20-23。
    陸西亞。〈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發展歷史〉。《國際資料信息》,第2期(2002),頁14-18。
    雪梅。〈利益決定立場―英美應對蘇伊士運河危機的外交政策〉。《宜賓學院學報》,第10卷第8期(2010),頁38-40。
    華濤。〈以色列―巴勒斯坦問題探源―論貝爾福宣言產生的原因〉。《世界歷史》,第4期(1983),頁58-65。
    賀雅琴。〈巴勒斯坦建國問題的瓶頸―巴勒斯坦難民問題分析〉。《內蒙古電大學刊》,第5期(2006),頁4-5,10。
    馮帥鵬。〈第三次中東戰爭的地緣政治學探析〉。《阿拉伯世界研究》,第5期(2007),頁46-52。
    黃培昭。〈巴以 : 盤點十載得與失―《奧斯陸協議》十年有感〉。《世界知識》,第16期(2003),頁30-31。
    黃福武。〈從錫安到錫安主義―猶太人復國心路里程初探〉。《山東大學學報》,第5期(2005),頁43-51。
    戢治強。〈中東和平進程步履維艱〉。《雲南行政學院學報》,第3期(2004),頁 98-101。
    楊中強。〈21世紀中東和平進程的難題―耶路撒冷問題〉。《阿拉伯世界》,第1期(2001),頁24-27。
    楊曼蘇。〈被占領土與定居點(上)〉。《西亞非洲》,第6期(2003),頁74-75。
    楊福昌。〈解決巴以衝突的難點及其相關思考〉。《阿拉伯世界研究》,第3期(2008),頁3-8。
    楊輝。〈巴勒斯坦鬥爭方式的演變〉。《西亞非洲》,第4期(2004),頁25-28。
    楊輝。〈由關注到積極參與:歐盟與中東和平進程〉。《鄭州大學學報》,第39卷第1期(2006),頁150-152。
    楊輝、馬學青。〈巴勒斯坦戰略目標的演變〉。《西亞非洲》,第6期(2002),頁8-12。
    萬光。〈希伯崙協議和巴以矛盾的新發展〉。《西亞非洲》,第3期(1997),頁 10-14。
    虞衛東。〈試析巴以衝突的經濟內涵―從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經濟的全面控制談起〉。 《阿拉伯世界研究》,第1期(2008),頁40-44。
    達巍、李莉。〈試析美國“改造中東”戰略及其限度〉。《現代國際關係》,第9期(2003),頁16-21。
    趙克仁。〈巴勒斯坦難民問題的歷史考察〉。《西亞非洲》,第1期(2001):頁4-11。
    趙克仁。〈以色列對巴難民問題政策分析〉。《國際論壇》,第3卷第3期(2001),頁54-61。
    趙克仁。〈聯合國與巴勒斯坦民族自決權〉。《世界民族》,第4期(2001),頁13-18。
    趙克仁。〈聯合國與中東和平進程〉。《現代國際關係》,第5期(2002),頁5-11。
    齊秀麗。〈美蘇與第三次中東戰爭〉。《洛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8卷第3期(2009),頁92-95。
    劉合波。〈緩和與1973年中東戰爭的爆發〉。《齊魯學刊》,第5期(2010),頁57-63。
    劉智勇。〈論猶太民族與巴勒斯坦的歷史聯繫〉。《同濟大學學報》,第15卷第3期(2004),頁96-102。
    劉蘭花。〈“風中”的裂痕―蘇伊士運河危機與英美關係〉。《黑龍江史志》,第228期(2010),頁200-201。
    潘鳳東。〈巴以耶路撒冷主權歸屬問題探析〉。《國際論壇》,第2卷第5期(2000),頁37-42。
    羅會鈞。〈美國與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27卷第6期(1998),頁74-80。
    三、新聞
    自由亞洲電台粵語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民間和談代表發起推動中東和平的《日内瓦倡議》〉。2003年12月2日。http://www.rfa.org/cantonese/news/122168-20031202.html(檢視日期:2015/06/30)
    聯合國新聞。〈人權會通過譴責以色列暗殺亞辛的決議 安理會未能就主席聲明達成一致〉。2004年3月24日 。http://www.un.org/chinese/News/story.asp?NewsID=1342(檢視日期:2015/08/11)
    新浪新聞中心。〈安南:隔離牆造成損失要記帳〉。2005年03月16日。
    http://news.sina.com.cn/w/2005-03-16/03005368827s.shtml (檢視日期:2015/08/11)
    劉水明、王雲鬆、李博雅。〈國際視點:巴勒斯坦內部和解讓美以不安【2】〉。人民網―人民日報。2014年4月25日。http://cpc.people.com.cn/BIG5/n/2014/0425/c83083-24941093-2.html(檢視日期:2015/06/30)
    許銘洲。〈歐洲議會原則承認 巴勒斯坦國家〉。民報。2014年12月18日。http://www.peoplenews.tw/news/f2b66989-8f21-417b-aec0-cc08db65aad4(檢視日期:2015/06/30)
    楊明娟。〈聯合國特使:以色列屯墾似已扼殺兩國方案〉。路透社。中央廣播電台。2015年3月27日。http://news.rti.org.tw/news/detail/?recordId=180725 (檢視日期:2015/06/30)
    中廣新聞網。〈巴勒斯坦主席阿巴斯宣佈24小時內解散聯合政府〉。2015年6月17日。https://tw.news.yahoo.com/%E5%B7%B4%E5%8B%92%E6%96%AF%E5%9D%A6%E4%B8%BB%E5%B8%AD%E9%98%BF%E5%B7%B4%E6%96%AF%E5%AE%A3%E4%BD%8824%E5%B0%8F%E6%99%82%E5%85%A7%E8%A7%A3%E6%95%A3%E8%81%AF%E5%90%88%E6%94%BF%E5%BA%9C-031917106.html(檢視日期:2015/06/30)
    國際日報。〈內塔尼亞胡強調以巴和平只能通過直接談判達成〉。2015年6月22日。http://www.chinesetoday.com/big/article/1012858 (檢視日期:2015/06/30)
    民視新聞。〈迦薩衝突2200死 UN:以巴或涉戰爭罪〉。2015年6月23日。http://www.msn.com/zh-tw/news/world/迦薩衝突2200死%20UN以巴或涉戰爭罪/ar-AAbYzaG (檢視日期:2015/06/30)
    四、網路資料
    李國富、孫立昕。〈奧斯陸協議回顧與展望〉。國際問題研究京31~35。民初思韻網-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與復興。http://www.rocidea.com/roc-18227.aspx (檢視日期: 2015/06/30)
    維基百科。〈巴勒斯坦〉。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7%B4%E5%8B%92%E6%96%AF%E5%9D%A6 (檢視日期:2015/07/01)
    維基百科。〈以巴衝突〉。https://zh.wikipedia.org/zh-tw/%E4%BB%A5%E5%B7%B4%E5%86%B2%E7%AA%81#2000_-_.E7.8F.BE.E5.9C.A8(檢視日期:2015/06/30)
    維基百科。〈第一次中東戰爭〉。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C%AC%E4%B8%80%E6%AC%A1%E4%B8%AD%E4%B8%9C%E6%88%98%E4%BA%89?oldformat=true#.E9.98.BF.E4.BB.A5.E5.81.9C.E6.88.98.E5.8D.8F.E5.AE.9A.E7.9A.84.E7.AD.BE.E8.AE.A2 (檢視日期:2015/07/31)
    維基百科。〈第五次中東戰爭〉。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C%AC%E4%BA%94%E6%AC%A1%E4%B8%AD%E4%B8%9C%E6%88%98%E4%BA%89 (檢視日期:2015/07/31)
    維基百科。〈大以色列〉。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A7%E4%BB%A5%E8%89%B2%E5%88%97 (檢視日期:2015/08/05)
    維基百科。〈阿克薩群眾起義〉。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8%BF%E5%85%8B%E8%90%A8%E7%BE%A4%E4%BC%97%E8%B5%B7%E4%B9%89 (檢視日期:2015/08/03)
    維基百科。〈馬哈茂德·阿巴斯〉。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9%AC%E5%93%88%E8%8C%82%E5%BE%B7%C2%B7%E9%98%BF%E5%B7%B4%E6%96%AF (檢視日期:2015/08/03)
    維基百科。〈希伯倫大屠殺〉。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8%8C%E4%BC%AF%E5%80%AB%E5%A4%A7%E5%B1%A0%E6%AE%BA (檢視日期:2015/07/15)
    http://www.un.org/zh/sections/what-we-do/protect-human-rights/index.html
    維基百科。〈法塔赫〉。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3%95%E5%A1%94%E8%B5%AB)(檢視日期:2015/08/26)
    維基百科。〈穆夫提〉。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9%86%E5%A4%AB%E6%8F%90 (檢視日期:2015/09/07)
    維基百科。〈穆罕默德•阿明•侯賽尼〉。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8%BF%E6%98%8E%C2%B7%E4%BE%AF%E8%B5%9B%E5%B0%BC (檢視日期:2015/09/07)
    許琇媛。〈歐盟在中東和平進程中所扮演之角色〉。淡江大學歐盟文獻中心通訊。2005年5月。http://eui.lib.tku.edu.tw/files/archive/24_c9adba1d.pdf (檢視日期:2015/08/03)
    陳建瑜。〈歐美陰影–以巴衝突漫長的和平路〉。洞見 Insight-Post 國際事務評論網。2014年11月13日。http://www.insight-post.tw/mena/20141113/10653(檢視日期:2015/06/30)(檢視日期:2015/08/11)
    貳、英文部分
    一、專書
    Bailey, Sydney D. Four Arab-Israeli Wars and the Peace Process. New York:St. Martin`s Press, 1990.
    Dowty, Alan. Israel/Palestin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05.
    Flamhaft, Ziva. Israel on the Road to Peace. Boulder, Colo. : Westview Press, 1996.
    Itamar, Rabinovich. Waging Peace : Israel and the Arabs. 1948-2003.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4
    Harms, Gregory with Ferry, Todd M. The Palestine-Israel Conflict:A Basic Introduction. London: Pluto Press, 2012.
    Pappé, Ilan. The Israel/Palestine Question.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1999.
    Watson, Geoffrey R. The Oslo Accords. Oxford ;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二、期刊論文
    Derfner, Larry, Thomas Omestad, Khaled Abu Toameh and Kenneth T. Walsh. "Road Map to Nowhere?" U.S. News & World Report 134, no. 16 (2003): 14.
    Lynfield, Ben. "Replacing the Roadmap." Tikkun, Mar/Apr (2006):52-55.
    Shuval, Hillel. "Proposal for an Equitable Resolution to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Israelis and the Palestinians over the Sharded Water Resources of the Mountain Aquifer." Arab Studies Quarterly 22, no. 2 (2000): 33-61.
    三、新聞
    "Russia Criticizes Israeli Stance on Un Road Map Resolution." BBC Monitoring Middle East, 2003 Nov 29.
    "Russian Envoy to Un Calls on Palestine and Israel to Adhere to "Road Map"." BBC Monitoring Former Soviet Union, 2003 Dec 03.
    Islamonline.net. "Russia: Putin Snubs Sharon`s Roadmap Appeal." Global Information Network, Nov 04 2003.
    四、網路資料
    European Union. "Former Special Representatives." http://eeas.europa.eu/background/eu-special-representatives/former-special-representatives/index_en.htm (accessed August 4, 2015)
    European Union. " Task Force on Palestinian Reform."
    http://eu-un.europa.eu/articles/en/article_1581_en.htm (accessed August 29, 2015)
    Mitchell Bard. "A Guide to the Arab-Israeli Conflict."
    http://www.jewishvirtuallibrary.org/jsource/myths3/MFrefugees.html#_edn2 (accessed July 29, 2015)
    ProCon.org. "Israel: Arab / Jewish Population (1949 - 2006) B. Chart."
    http://israelipalestinian.procon.org/view.resource.php?resourceID=000636#chart1 (accessed July 29, 2015)
    United Nations. "A/RES/2535(XXIV)." http://www.un.org/en/ga/search/view_doc.asp?symbol=A/RES/2535(XXIV)&referer=http://www.un.org/depts/dhl/resguide/r24_resolutions_table_eng.htm&Lang=C (accessed August 11, 2015)
    United Nations. " A/RES/3236(XXIX)." http://www.un.org/en/ga/search/view_doc.asp?symbol=A/RES/3236(XXIX)&referer=http://www.un.org/depts/dhl/resguide/r29_resolutions_table_eng.htm&Lang=C (accessed August 11, 2015)
    United Nations. " A/RES/3379(XXX)." http://www.un.org/en/ga/search/view_doc.asp?symbol=A/RES/3379(XXX) (accessed August 4, 2015)
    United Nations. " A/RES/46/86."
    http://www.un.org/en/ga/search/view_doc.asp?symbol=A/RES/46/86 (accessed August 4, 2015)
    United Nations. " A/RES/48/58."
    http://www.un.org/en/ga/search/view_doc.asp?symbol=A/RES/48/58&referer=http://www.un.org/depts/dhl/resguide/r48_resolutions_table_eng.htm&Lang=C (accessed August 11, 2015)
    United Nations. " A/RES/60/7."
    http://www.un.org/en/ga/search/view_doc.asp?symbol=A/RES/60/7&referer=http://www.un.org/depts/dhl/resguide/r60_resolutions_table_eng.htm&Lang=C (accessed August11, 2015)
    United Nations. " First Interim Report of the United Nations Economic Survey Mission for the Middle East."
    http://unispal.un.org/UNISPAL.NSF/0/3B693EFF5F4E4D4B852577D60051EF13 (accessed July 29, 2015)
    Wikipedia. " 1936–39 Arab revolt in Palestin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1936%E2%80%9339_Arab_revolt_in_Palestine (accessed July 30, 2015)
    Wikipedia. " 2000 Camp David Summit."
    https://en.wikipedia.org/wiki/2000_Camp_David_Summit#cite_note-22 (accessed July 29, 2015)
    Wikipedia. " Central Treaty Organizatio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entral_Treaty_Organization (accessed July 31, 2015)
    Wikipedia. " Madrid Conference of 199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drid_Conference_of_1991 (accessed August 2, 2015)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102922019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922019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201901.pdf10587KbAdobe PDF2110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