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78745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873/144892 (79%)
造訪人次 : 51931922      線上人數 : 52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78745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8745


    題名: 南朝前期的「姓族」政治
    The political structure of great house in early Southern Dynasties
    作者: 劉宏毅
    Liou, Hong Yi
    貢獻者: 王德權
    劉宏毅
    Liou, Hong Yi
    關鍵詞: 姓族
    素姓
    起碼士族
    廢昏立明
    人倫原理
    恩倖
    日期: 2014
    上傳時間: 2015-10-01 14:16:04 (UTC+8)
    摘要: 過往學界對於南朝政治性質的界定,以「(門閥)士族政治」、「貴族政治」與「皇權政治」三者,最為知名。最末的「皇權政治」學說,近年來在中國大陸甚囂塵上,明顯有後來居上的趨勢。本論文並不接受南朝乃「皇權政治」的說法,而主張回歸「(門閥)士族政治」或「貴族政治」的內涵,才是接近南朝政治實態的解讀方式。
    再來,過往學者,多把南朝首位的開國天子劉裕,劃作「次等士族」或「低級士族」的行列,即使南朝帝系與功臣集團主要以軍功發達,學界仍多將其納為「士族」行列。本篇論文重新整理南朝門閥的等級,並認為劉裕的起家官實乃偽造,將其家系列入士族末列,並不符合現實分級,而起家官可以偽造這件事,說明寒門、寒人可在功成名就後躋身士族(非必然),反過來說,假使這些人最終在政治鬥爭中身敗名裂,則偽造的起家官歷可能又會撤銷,彷彿從未偽造。總而言之,本文借用當時南北所通用的「姓族」一詞,指代南朝的勢家盛門,以避免再如過去誤解劉裕的身分那樣,把可能偽造的起家官歷當真,造成概念誤用的問題。譬如把沒有文化的軍人,誤稱為有文化教養的「士族」;或是把父祖無聞及卑位的寒人寒門,誤稱為世代顯赫的「世族」。
    除此之外,本文立基於宗王相對於素姓的原則,劃分南朝政治領域的高低分級,呈現宗王、素姓士族、「起碼士族」與寒門卑姓的垂直四分法。原因是宗王身為「國姓」,乃最高等的姓族;素姓是高門士族;「起碼士族」可泛指低層士族;所謂「寒人掌機要」的寒門寒人,則包含在卑門的下層姓族當中。如此用詞,剛好把南朝的政治階層與主要勢力涵蓋在內,也反映了當時以「素族」代稱高門士族的流行用語。
    對於南朝政治的運作原則,以及朝代興亡的遞嬗原因,本文考察了當時門閥姓族的價值觀,從意識形態方面提出解釋,認為「廢昏立明」的傳統觀念,是導致南朝政治動盪不安的主因之一。
    本文也考察了南朝的流品制度與門閥等第的分級方法,認為南朝雖以偏向「德業儒素」的人倫原理為主流價值,但是隨著政爭與戰亂的促發,與人倫相對立的勳功原則,即會尋獲缺口,讓寒微的勳功武臣,進入士族流品並取得「士族」身分。而人倫與勳功原則的反覆當道,反映了南朝統治集團變動不斷的歷史實況。
    最後,本文考察史傳中素來被嫉視的「類恩倖」人物,證明這些無大勳功的卑寒恩倖,仍有部分人士可通過中正關卡,獲得期待已久的士族身分,這對過往有關恩倖的學界研究,作出不太一樣的理解。
    參考文獻: 一、傳統文獻(正史置於前,其他以朝代順序排列)

    1. (晉)陳壽撰,(劉宋)裴松之注,陳乃乾點校,《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65。
    2. (劉宋)范曄撰,(梁)劉昭等注,宋雲彬等點校,《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
    3. (梁)沈約撰,王仲犖等點校,《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4. (梁)蕭子顯撰,王仲犖等點校,《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
    5. (北齊)魏收撰,唐長孺等點校,《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6. (唐)李延壽撰,盧振華等點校,《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7. (唐)房玄齡等撰,吳則虞等點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8. (唐)姚思廉撰,盧振華等點校,《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9. (唐)魏徵等撰,汪紹楹等點校,《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10. (宋)歐陽修、宋祁撰,董家遵等點校,《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11. (劉宋)劉義慶著,(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周祖謨等整理,《世說新語校箋(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12. (劉宋)鮑照著,錢仲聯增補,《鮑參軍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3.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李堷南等點校,《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4. (北齊)顏之推撰,王利器注,《顏氏家訓集解》,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
    15. (唐)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16. (唐)許嵩撰,張忱石點校,《建康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17. (唐)劉知幾撰,浦起龍釋,白玉崢校點,《史通通釋》,臺北:藝文印書館,1978。
    18. (唐)虞世南撰、陳虎譯註,《帝王略論》,北京:中華書局,2008。
    19. (唐)趙蕤編撰,周斌校證,《《長短經》校證與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3。
    20. (宋)王欽若等編纂,周勛初等校訂,《冊府元龜(校訂本)》,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
    21. (宋)司馬光等撰,(元)胡三省音註,標點《資治通鑑》小組點校,《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56。
    22. (宋)司馬光撰,王亦令點校,《稽古錄》,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1987。
    23. (清)王夫之,《讀通鑑論》,北京:中華書局,1975。
    24.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正,《廿二史劄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4。
    25. (清)錢大昕著,方詩銘、周殿傑點校,《廿二史考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6. (清)王鳴盛著、黃曙輝點校,《十七史商榷》,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
    27. (清)萬斯同,《東晉將相大臣年表》、《東晉方鎮年表》、《宋將相大臣年表》、《宋方鎮年表》、《齊將相大臣年表》、《齊方鎮年表》,收入於二十五史刊行委員會編《二十五史補編》,上海:開明書店,1936。
    28. (清)嚴可均編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二、近人著作(依姓名筆劃多寡為序,譯著均置於後)
    (一)專書

    中文著作、譯著

    1. 王安泰,《再造封建——魏晉南北朝的爵制與政治秩序》,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3。
    2. 毛漢光,《兩晉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上)》,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6。
    3. 方北辰,《江東世家大族述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
    4. 田餘慶,《秦漢魏晉史探微》(重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4。
    5.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6. 吳慧蓮,《東晉劉宋時期之北府》,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85。
    7. 何德章,《魏晉南北朝史叢稿》,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8. 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臺北:臺灣開明書店印行,1969。
    9. 何啟民,《中古門第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8。
    10. 何啟民,《魏晉思想與談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
    11. 汪征魯《魏晉南北朝選官體制研究》,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
    12.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13.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14. 祝總斌,《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15. 祝總斌,《材不齋史學叢稿》,北京:中華書局,2009。
    16.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北京:三聯書店,1959。
    17.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3。
    18.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
    19. 陶希聖,《中國法制之社會史的考察-漢律系統的源流》,臺北:食貨出版社,1979。
    20. 陶新華,《魏晉南朝中央對地方軍政官的管理制度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3。
    21. 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22. 陳長琦,《兩晉南朝政治史稿》,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
    23. 陳爽,《世家大族與北朝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98。
    24. 陳金鳳,《魏晉南北朝中間地帶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25. 張旭華,《九品中正制略論稿》,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
    26. 張燦輝,《六朝區域史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8。
    27. 萬繩楠整理,陳寅恪講述,《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臺北:知書房出版社,1995。
    28. 楊恩玉,《治世盛衰:「元嘉之治」與「梁武帝之治」初探》,濟南:齊魯書社,2009。
    29. 鄭欽仁、吳慧蓮等編著,《魏晉南北朝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8。
    30. 閻步克,《波峰與波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31. 蔡金仁,《北魏與宋戰略關係研究─從國家戰略觀點的解析(下)》,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
    32. 劉淑芬,《六朝的城市與社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
    33. 錢穆,《國史大綱(修訂本上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
    34. 韓樹峰,《南北朝時期淮漢迤北的邊境豪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35. 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魏晉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6. 文史哲編輯部編,《門閥、莊園與政治:中古社會變遷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37. (日)川勝義雄著,徐谷芃、李濟滄譯,《六朝貴族制社會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8. (日)吉川忠夫著,王啟發譯,《六朝精神史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
    39. (日)谷川道雄著,耿立群譯,《世界帝國的形成》,也收入谷川道雄等合著,耿立群等合譯,《中國通史》,臺北:稻鄉出版社,1990。
    40. (日)宮崎市定著,邱添生譯,《中國史》,臺北:華世出版社,1980。
    41. (日)宮崎市定著,韓昇、劉建英譯,《九品官人法研究-科舉前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
    42. (日)宮崎市定著,楊曉鐘、孟簡、魏海燕譯,《宮崎市定說隋煬帝︰傳說的暴君與湮沒的史實》,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2008。

    日文

    1. (日)吉川忠夫,《侯景の乱始末記―南朝貴族社会の命運》,中央公社論,1974。
    2. (日)安田二郎,《六朝政治史の研究》,京都: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2003。
    3. (日)越智重明,《魏晋南朝の貴族制》,東京:研文出版,1982。


    (二)期刊及單篇論文

    中文著作、譯著

    1. 毛漢光,〈五朝軍權轉移及其對政局之影響〉,收入氏著《中國中古政治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
    2. 王永平,〈從尚武到崇文:吳興沈氏家風與家學的嬗變〉,《六朝江東氏族之家風家學研究》,南京:江東古籍出版社,2003。
    3. 王永平,〈略論諸葛誕與琅邪諸葛氏「姓族」形成之關係〉,《文史哲》第4期(總第289期),2005。
    4. 王曉衛,〈南齊宗室成員的詩賦作品及創作心態〉,《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第27卷第3期,2009。
    5. 王德權,〈士人、鄉里與國家——古代中國國家型態下士人性質的思考〉,收入氏著《為士之道:中唐士人的自省風氣》,臺北:政大出版社,2012。
    6. 王鏗,〈論南朝宋齊時期的「寒人典掌機要」〉,《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5。
    7. 甘懷真,〈中國中古時期的君臣關係〉,《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臺北:喜瑪拉雅基金會,2003。
    8. 甘懷真,〈再思考士族研究的下一步:從統治階級觀點出發〉,收入自甘懷真編,《身分、文化與權力:士族研究新探》,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2。
    9. 朱大渭,〈論謝安的軍事政治業績〉,《六朝史論》,北京:中華書局,1997。
    10. 杜正勝,〈城邦之沒落及城邦時代的結束〉,《周代城邦》,臺北:聯經出版社,1979)第五章。
    11. 余英時,〈漢晉之際士之新自覺與新思潮〉,收入氏著《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社,1980。
    12. 余英時〈王僧虔《誡子書》與南朝清談考辨〉,《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期,臺北:1993
    13. 吳慧蓮,〈六朝時期吏部人事權的消長〉,《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報》第17期,1992。
    14. 吳慧蓮,〈六朝時期的君權與政制演變〉,《漢學研究》第21卷第1期,2003。
    15. 吳正嵐,〈吳興沈氏的家學門風〉,《六朝江東士族的家學門風》,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
    16. 何啟民,〈鼎食之家─世家大族〉,收入杜正勝主編,《中國文化新論‧社會篇──吾土與吾民》,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
    17. 呂春盛,〈「寒人掌機要」的實情與南朝政治的特質-以中書舍人為中心之考察〉,《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44期,2010年12月。
    18. 呂春盛,〈梁武帝的功臣集團與梁初的權力結構〉,《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46期,2011年12月。
    19. 呂春盛,〈東晉時期「晚渡北人」的形成及其不遇的原因〉,《臺灣師大歷史學報》50期,2013年12月。
    20. 李天石,〈蕭衍覆齊建梁考論〉,《江蘇社會科學》第2期,1999。
    21. 李文才,〈南朝何曾多昏君-趙翼《廿二史札記》「宋齊多荒主」條辨正〉,《陝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第18卷第1期,2001。
    22. 李文才,〈南齊政權與淮陰〉,《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2006。
    23. 李文才、賀春燕,〈張敬兒王敬則政治生涯之比較-「我馬上所得,終不能作華林閤勳也」試釋〉,收入李文才著《魏晉南北朝隋唐政治與文化論稿》,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
    24. 林大志,〈梁武帝代齊之前仕歷考〉,《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5。
    25. 柳春新,〈崔琰之死與毛玠之廢〉,收入氏著《漢末晉初之際政治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6。
    26. 胡寶國,〈晚渡北人與東晉中期的歷史變化〉,收入辛德勇、王立新主編《北大史學(總第14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7. 祝總斌,〈評田餘慶著《東晉門閥政治》〉,《歷史研究》第1期,1993。
    28. 唐長孺,〈南朝寒人的興起〉,收入唐長孺著,朱雷、唐剛卯選編,《唐長孺文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9. 唐燮軍,〈蕭沈對抗與劉宋政治〉,《許昌學院學報》第23卷第3期,2004。
    30. 唐燮軍,〈沈氏家難與東晉政治〉,《六朝吳興沈氏及其宗族文化探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31. 高敏、張旭華,〈南朝典籤制度考略〉,收入高敏著《秦漢魏晉南北朝史論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32. 張琳,〈東晉南朝時期襄宛地方社會的變遷與雍州僑置始末〉,收於武漢大學魏晉南北朝研究室編,《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15輯,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
    33. 陳長琦,〈南朝時代的幼王出鎮〉,收入氏著《戰國秦漢六朝史研究》,廣州:廣州人民出版社,1997。
    34. 陳寅恪,〈述東晉王導之功業〉,收入氏著《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
    35. 陳啟雲,〈中國中古「士族政治」的問題〉,《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歷史論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36. 葛荃,〈兩晉及南朝儒家政治思想的傳承與發展〉,收入自劉澤華、葛荃主編,《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
    37. 趙立新,〈評陳爽著《世家大族與北朝政治》〉,刊《臺大歷史學報》第6期(總29),臺北:2002。
    38. 鄭敬高,〈南朝的將門〉,《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第6期,1987。
    39. 鄭敬高,〈試論譜學與姓族文化──讀《新唐書‧柳沖傳》後〉,《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第4期,1987。
    40. 鄭敬高,〈元嘉皇權與門閥政治〉,收於谷川道雄編,《地域社會在六朝政治文化上所起的作用》,玄文社,1989。
    41. 魯力,〈出鎮宗王之府州僚佐與宋元嘉中主相之爭〉,《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17輯,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
    42. 魯力,〈藩王僚佐與南朝政治〉,《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63卷第4期,2010。
    43. 魯力,〈宗王出鎮與劉宋政局〉,《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2011。
    44. 錢穆,〈略論魏晉南北朝學術文化與當時門第的關係〉,《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77。
    45. 閻步克,〈變態與融合─魏晉南北朝〉,收入自吳宗國主編,《中國古代官僚政治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46. 閻步克,〈中正品與勛位〉,收入氏著《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9。
    47. 韓昇,〈中古社會史研究的數理統計與士族問題——評毛漢光先生《中國中古社會史論》〉,《復旦大學學報》第5期,上海:2003。
    48. 羅新,〈青徐豪族與宋齊政治〉,收入於陳少峰主編《原學(第一輯)》,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
    49. 蘇紹興,〈論「江左世族無功臣」〉,《兩晉南朝的士族》,臺北:聯經,1987。
    50. 嚴耀中,〈評宋孝武帝及其政策〉,《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1987。
    51. (日)上田早苗,〈貴族官僚制度的形成──清官的由來及其特徵〉,《日本中青學者論中國史》(六朝隋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52. (日)川合安,〈日本的六朝貴族制研究〉,收入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世紀研究所編,《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
    53. (日)川合安著,楊洪俊譯,〈日本的六朝貴族制研究〉,收入李洪天主編《回望如夢的六朝-六朝文史論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
    54. (日)小島毅著,伍躍譯,〈宋代人的歷史意識一朱子學勃興的背景〉,載《日本中國史研究年刊》2006年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55. (日)小尾孝夫,〈劉宋以後北府兵軍事地位考論──以東晉末至劉宋初晉陵郡域上無實土僑郡縣的掌控方式為考察中心〉,收入《南京曉莊學院學報》第5期,2006。
    56. (日)小尾孝夫,〈東晉時期晉陵郡域內無實土僑郡太手、僑縣令與僑民關係考論──以僑民的役、征役、稅租負擔問題為重點的重新考察〉,收入《中國中古史研究》編委會編,《中國中古史研究(第一卷):中國中古史青年學者聯誼會會刊》,北京:中華書局,2011。
    57. (日)中村圭爾著,夏日新譯,〈六朝貴族制論〉,收入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二卷:專論)》,北京:中華書局,1993。
    58. (日)中村圭爾著,孫蕾譯,〈六朝貴族制與官僚制〉,收入谷川道雄編,《魏晉南北朝隋唐史學的基本問題》,北京:中華書局,2010。
    59. (日)安田二郎著,王軼羣譯,〈晉宋革命和雍州(襄陽)的僑民〉,《日本中青學者研究中國史》(六朝隋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60. (日)谷川道雄,〈兩魏齊周時期的霸府與王都〉,收入於谷川道雄著、李濟滄譯,《隋唐帝國形成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61. (日)岡部毅史著,井上幸紀等審譯,〈梁簡文帝立太子前夜──關於南朝皇太子歷史位置的考察〉,收入《中國中古史》編委會編《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國中古史青年學者聯誼會會刊(第二卷)》,北京:中華書局,2011。
    62. (日)越智重明著、夏日新譯,〈梁陳政權與梁陳貴族制〉,收入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4卷,北京:中華書局,1992。
    63. (日)渡邊信一郎著,周長山譯,〈元會的建構──中國古代帝國的朝政與禮儀〉,收入溝口雄三、小島毅主編《中國的思維世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日文

    1. 川合安,〈元嘉時代後半の文帝親政について-南朝皇帝権力と寒門・寒人〉,《東北大學中國文史哲研究會集刋東洋学》49,1983。
    2. 川合安,《門地二品について》,《集刊東洋學》94,2005。
    3. 川合安,〈劉裕の革命と南朝貴族制〉,《東北大学東洋史論集》9,2003。
    4. 小尾孝夫,〈南朝宋齊時期の国軍體制と僑州南徐州〉,《「軍事と財政」》,2009年度夏期シンポジウム特集。
    5. 中村圭爾,〈九品官人法における起家〉,收入氏著《六朝貴族制研究》,東京:風間書房,1987。
    6. 野田俊昭,〈南朝の官位をめぐる一考察〉,《九州大学東洋史論集》15(1986.12)。
    7. 野田俊昭,〈梁時代、士人の家格意識をめぐって〉,《東洋史研究》第57 卷第1 號,京都:1998。
    8. 野田俊昭,〈南朝における吏部の人事行政と家格〉,《名古屋大学东洋史研究报告》18,1994。
    9. 野田俊昭,〈家格と「清議」〉,《九州大学東洋史論集》第28期,福岡:九州大學,2000。
    10. 越智重明,〈州將蕭衍の舉兵をめぐって〉,《軍事史學》第9號(1967.5)

    (三)學位論文

    1. 吳慧蓮,〈九品官人法-六朝時期的選任制度〉,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
    2. 李順禹,〈劉宋宗王政治〉,福建:福建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
    3. 林昭慧,〈魏晉南北朝琅邪顏氏之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史地學系研究所,2012。
    4. 周昇鋒,〈從君臣關係看南齊的政局演變〉,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5. 張雅慧,〈沈約與宋之恩倖政治-由《宋書‧恩倖傳》考察〉,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史地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0。
    6. 趙立新,〈南朝宗室政治與仕宦結構:以皇弟皇子府參軍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10。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9715301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153016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歷史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301601.pdf2581KbAdobe PDF23230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