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7864
|
Title: | 呂夷簡與慶曆前期的政治衝突 Lu I-chien and Early Ch`ing-Li Polictical Conflict |
Authors: | 蔡宗穎 Tsai, Tzung-Ying |
Contributors: | 劉祥光 Liu, Hsiang Kwang 蔡宗穎 Tsai, Tzung-Ying |
Keywords: | 呂夷簡 朋黨 呂范之爭 仁宗 三次入相 |
Date: | 2015 |
Issue Date: | 2015-08-24 09:54:46 (UTC+8) |
Abstract: | 本研究主要以宋代宰相呂夷簡(979-1044,1000進士)作為課題,主要是欲考察以呂夷簡在宋代的政治衝突,並以呂夷簡為中心分析呂夷簡當政時期的政治事件。慶曆3年(1043)呂夷簡是仁宗倚重的宰相,因病下台後,不久上台的是范仲淹。呂氏家族是北宋新興的大族,家族源流至早可追溯至唐末。宋初呂氏曾三代皆任宰執。呂夷簡年少任官有為、直言敢諫、勇於任事,不畏大臣,並對制度改革多有著墨。但是自從呂夷簡當上宰相之後,評價與前期反差極大。所以這篇研究主要是重新討論呂夷簡在北宋的政治過程,研究中我主要從宋真宗末年的政治動盪開始敘述,主要是想撰寫出呂夷簡當政前的政治情況。 其次,我也極力撰寫真宗晚期的鬥爭,這場鬥爭一直延續到仁宗即位之初。從中我主要想強調這個時期宋代除了太祖、太宗出身軍伍之外,真宗、仁宗都是透過制度的繼體守文的君主,真宗、仁宗在繼位上隱含著些許的不穩定。特別是在仁宗時期繼位之際,宋代除了面對第一次女主劉太后的垂簾聽政,當時的朝中大臣丁謂也透過先帝對他的喜愛,在真宗末年壟斷朝廷權力。在這汲汲可危之際,能夠行將救禦、防患於未然的大臣除了王曾外,那就是呂夷簡。 劉后掌權時王曾對劉后多所裁抑,很快就被貶出權力的中樞。呂夷簡曾協助王曾扳倒丁謂,在王曾離開朝廷之後,真宗末年留下來的老臣除了垂垂老矣的張士遜便是呂夷簡。因此,在本篇論文中我會特別討論呂夷簡的政治過程,也會將呂、范之間的爭論再度放在我的論文篇章中一併討論。 |
Reference: | 一、史料
丁傳靖 輯,《宋人軼事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1。 丁謂,《丁晉公談錄》,收入朱易安、傅璇琮 主編,《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第1編,第4冊。 文瑩,鄭世剛、楊立揚 點校,《湘山野錄》,《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4。 王夫之,《宋論》,北京:中華書局,2009。 王明清,《揮麈錄》,北京:中華書局,1961。 王禹稱,《東都事略》,臺北:中央圖書館,1991。 王闢之,呂友仁 點校,《澠水燕談錄》,北京:中華書局,1981。 司馬光,《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四部叢刊初編縮本。 司馬光,鄧廣銘、張希清 點校,《涑水記聞》,北京:中華書局,1997。 田況,《儒林公議》,收入朱易安、朱傅璇 主編,《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第1編,第5冊。 朱熹,黎靖德編,王星賢 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 ──,《五朝名臣言行錄》,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 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第12冊。 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卲伯溫,李劍雄、劉德權 點校,《邵氏聞見錄》,《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呂祖謙,齊治平點校,《宋文鑑》,北京:中華書局,1992。 ───,黄靈庚、吴戰壘 主編,《呂祖謙全集》,杭州:杭州古籍出版社,2005,第1冊,《東萊呂太史文集》。 ───,黄靈庚、吴戰壘 主編,《呂祖謙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第13冊。 李燾,上海師大古籍所、華東師大古籍所 點校,《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 杜佑,王文錦等 點校,《通典.禮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范仲淹,范能濬 編集,薛政興 點校,《范仲淹全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孫升,《孫公談圃》,收入朱易安、傅璇琮 主編,《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第2編。 徐自明,王瑞來 校補,《宋宰輔編年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馬端臨《文獻通考》,臺北:商務印書館,1987。 張方平,《樂全集》,收入鄭涵 點校,《張方平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脫脫等,楊家駱 主編,《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 陳傅良,《止齋先生文集》,收入《四部叢刊初編》,景烏程劉氏嘉業堂藏明弘治乙丑刊本。 富弼,〈呂文穆公蒙正神道碑〉,杜大珪 編,《名臣碑傳琬琰之集》,收入《欽定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楊仲良,李之亮 點校,《皇宋通鑑長編記事本末》,哈爾濱:黑龍江出版社,2006,第1冊。 歐陽修,楊家駱 主編,《新五代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 ───,李偉國 點校,《歸田錄》,《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1。 ───,李之亮 箋注,《歐陽修集編年箋注》,成都:巴蜀書社,2007,第6冊。 薛居正等,《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 蘇軾,俞宗憲 點校,《龍川別志》,北京:中華書局,1982。 顧炎武,《日知錄》,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
二、近人著作
(一)中文文獻
小島毅,〈宋代天譴的政治理念〉,收入溝口雄三,《中國的思維世界》,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出版社,2014,281-339。 內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時代觀〉,收入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1992,第1卷通論,10-18。 ───,夏應元等譯,《中國史通論:內藤湖南中國史學著作選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04,323-482。 方震華,〈傳統領域如何發展?──對宋代政治史研究的幾點觀察〉,《臺大歷史學報》第48期(2011),165-184。 毛漢光,〈五代之政治延續與政權轉移〉,《中國中古政治史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90,391-445。 ───,〈魏博二百年史論〉,《中國中古政治史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90,323-390。 王志雙,〈呂夷簡與宋仁宗前期政治研究〉,石家莊:河北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論文,2000。 王健文,《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臺北:東大出版,1995。 王曾瑜,〈宋史的研究與展望〉,《歷史研究》第4期(1997),146-160。 王瑞來,〈論宋代相權〉,《歷史研究》第2期(1985),106-120。 ───,〈論宋代皇權〉,《歷史研究》第1期(1989),144-160。 ───,〈范呂解仇公案再探討〉,《歷史研究》第1期(2013),54-67。 王德毅,〈呂夷簡與范仲淹〉,收入《宋史研究論集》,臺北:鼎文出版社,1972,第1輯,119-185。 包偉民,〈視角、史料與方法:關於宋代中研究的問題〉,《歷史研究》第6期(2009),18-24。 ───,〈理論與方法:近三十年的宋史理論及反思〉,《史學月刊》第5期(2012),20-29。 包弼德,〈美國宋代研究的近況〉,《新史學》第6卷3期(1995),185-205。 ───,〈政府、社會與國家──關於司馬光與王安石的政治觀點〉,收於田浩編,《宋代思想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03,111-183。 平田茂樹,〈日本宋代政治史研究述評〉,收入包偉民主編,《宋代制度史研究百年》,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40-63。 弗雷澤(Frazer),趙陽譯,《金枝》,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王位的重負〉,217-229。 田浩(Hoyt C. Tillman),姜長蘇譯,《功利主義儒家──陳亮對朱熹的挑戰》,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 伊佩霞(Patricia Ebrey)),范兆飛 譯,《早期中華帝國的貴族家庭:博陵崔氏的個案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第5章,〈唐代作為舊族的崔氏〉,112-152。 何炳棣,葛劍雄譯,〈宋、金時人口總數的估計〉,收於《明初以降人口及相關問題:1368─1953》,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356-375。 何冠環,《宋初朋黨與太平興國3年進士》,北京:中華書局,1994。 吳天墀,《西夏史稿》,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宋彥陞,〈關於宋代「重文輕武」的幾點反思〉,《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49期(2013),341-367。 李華瑞,〈改革開放以來宋史研究若干熱點問題評述〉,《史學月刊》,第3期(2010),5-27。 邱添生,《唐宋變革期的政經與社會》,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第2章,〈政治型態的演變〉,21-78;第5章,〈社會形態的轉變〉,171-202。 姚政志,〈比較內藤湖南、宮崎市定與郝若貝的「唐宋時代觀」〉,《政大史粹》第22期(2012),81-118。 姚紅,《宋代東萊呂氏家族及其文獻考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10。 柯文(Paul A. Cohen),林同奇譯,《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臺北:稻鄉出版社,1991。 孫國棟,〈唐宋之際社會門第之消融──唐宋之際社會轉變研究之一〉,《唐宋史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271-351。 宮崎市定,〈東洋的近世〉,收入劉俊文 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1卷通論,153-242。 郝若貝,〈750─1500年間中國的人口、政治及社會轉型〉,收於《當代西方漢學研究集萃.中古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75-246。 張邦煒,《宋代皇親與政治》,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第2章,〈宋代后妃與政治〉,135-199。 ───,〈論宋代的皇權與相權〉,《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1994),60-68。 張其凡、趙冉,〈二十世紀以來晚宋史研究與展望〉,《中國史研究動態》第4期(2012),28-35。 張瑾,〈北宋呂氏官僚家族問題研究〉,西安:西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張蔭麟,〈北宋的外患與變法〉,收入查時傑 編,《中國通史集論》,臺北:世華出版社,1980,340-351。 梁建國,〈2011宋史研究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第6期(2012),13-25。 陳峰,〈試論呂夷簡的政治「操術」〉,《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26期(1998),95-108。 陶晉生,《宋遼關係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86。 ───,〈北宋韓琦的家族〉,《中國近世社會文化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2,89-103。 ───,〈士人的起家〉,《北宋士族:家族.婚姻.生活》,臺北:中研院史語所,2001,1-26。 ───,〈北宋士人的起家及其家族的維持〉,《宋遼金史論叢》,臺北:聯經出版社,2013,239-268。 ───,〈范仲淹與宋對遼夏外交〉,《宋遼金史論叢》,臺北:聯經出版社,2013,201-214。 麥克尼爾(Willian H. McNeill),楊玉齡譯,《瘟疫與人》,臺北:天下遠見出版,1998。 童永昌,〈「新政治史研究的展望」研討會紀要〉,《古今論衡》第21期(2010),166-171。 斯通(Deborah Stone),《政策弔詭:政治決策的藝術》,臺北:群學出版社,2007。 黃寬重,〈科舉社會下家族的發展與轉變〉,《宋代的家族與社會》(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233-251。 ───,〈從活的制度史邁向新的政治史──宋代政治史研究趨向〉,收入《政策.對策:宋代政治史探索》,臺北:聯經出版社,2012,1-14。 楊念群,〈為什麼要研究政治史〉,《歷史研究》第3期(2004),10-13。 溝口雄三,〈中國式近代的淵源〉,《中國前近代的曲折與展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出版社,2011,46-103。 詹森(David Johnson)、耿立群 譯,〈世家大族的沒落──唐末宋初的趙郡李氏〉,收入瑞特(Arthur F. Wright)等著、陶晉生等譯,《唐史論文選集》,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0,231-339。 雷池月,〈封建政治家的宿命──從呂夷簡看官僚的「內耗」〉,《書屋》第1期(2008),64-69。 趙翼,《廿二十二史劄記》,北京:中華書局,1984。 劉子健,《歐陽修的治學與從政》,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4。 ───,〈包容政治的特點〉,《兩宋史研究彙編》,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41-78。 ───,〈梅堯臣「碧云騢」與慶曆政爭中的士風〉,《兩宋史研究彙編》,103-116。 劉靜貞,〈從皇后干政到太后攝政──北宋真仁之際女主政治權力試探〉,收於《國際宋史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化大學史學硏究所史學系出版,1988,579-606。 ───,《皇帝和他們的權力:北宋前期》,臺北:稻鄉出版社,1996。 鄧小南,〈走向「活」的制度史──以宋代官僚政治制度史研究為例的點滴思考〉,收入包偉民主編,《宋代制度史研究百年》,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10-19。 ───,〈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管窺——以中日韓學界對于宋代政治史的研究為例〉,《北京大學學報》第3期(2008),128-135。 ───,〈宋代政治史研究「再出發」〉,《歷史研究》第6期(2009),4-10。 鄭銘德,〈宋代臺諫與皇權、相權的關係──以呂夷簡、秦檜當國時期為例〉《史苑》第56期(1996),33-50。 蕭璠,〈皇帝的聖人化及其意義試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2本1分(1993),1-37。 錢穆,〈論宋代相權〉,《宋史研究集》,臺北:國立編譯館,1958,第1輯,455-462。 ───,〈略論魏晉南北朝學術文化與當時門第之關係〉,《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二》,臺北:聯經出版社,1998,134-199。 ───,《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下冊,第32章,〈士大夫的自覺與政治革新運動〉,557-580。 魏希德,劉成國、李梅譯,〈美國宋史研究的新趨向:地方宗教與政治文化〉,《中國史研究動態》第3期(2011),58-71。 蘇洵,曾棗莊、金成禮 箋註,《嘉祐集箋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卷14,〈譜例〉,371。
(二)英文文獻
Elvin, Mark. 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 Standford: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Hymes, Robert P. “ Song China, 960-1279.” In Asia in Western and World History: A Guide for Teaching, eds. by Ainslie T. Embree and Carol Gluck, 336-351. Armonk: M.E. Sharpe, 1997. ───. Statesmen and Gentlemen: The Elite of Fu-Chou, Chiang-Hsi,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Sung.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Mcneil, William H. The Persuit of Power: Technology, Armed Forse, and Society since A.D.1000.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2, 24-62. Nap-yin, Lao, and Huang K`uan-ch`ung. “Founding and Consolidation of the Sung Dynasty under T`ai-tsu (960-976).” In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5, Part One: The Sung Dynasty and Its Precursors, 907-1279, eds. Denis Twitchett and Paul Jakov Smith.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100153013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153013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歷史學系]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301301.pdf | 5222Kb | Adobe PDF2 | 728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