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105/145137 (79%)
Visitors : 52158175      Online Users : 52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教育學院 > 教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77608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7608


    Title: 親師生信任連結的家校生活:一所台灣另類國民小學教育實踐之個案研究
    The Home-school Life of Trustful Coupling Relationship among Parents, Teachers, and Students: a Case Study on an Alternative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wan
    Authors: 詹家惠
    Jan, Chia Hui
    Contributors: 鄭同僚
    Cheng, Tung Liao
    詹家惠
    Jan, Chia Hui
    Keywords: 種籽親子實驗國民小學
    另類學校
    另類教育
    實驗教育
    開放系統理論
    自我組織
    Seedling experimental elementary school
    alternative school
    alternative education
    experimental education
    open systems theory
    self-organization
    Date: 2014
    Issue Date: 2015-08-17 14:16:52 (UTC+8)
    Abstract: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以開放系統理論為架構,從組織運作的角度來探究個案學校─種籽親子實驗國民小學之日常生活和教育實踐,從而描繪出這所另類學校的學校圖像,並分析該校穩健存續的因素。本研究之研究結果如下:
    一、本研究分別以「學生學習的制度」和「學校運作的制度」來描繪種籽親子實驗國民小學之學校圖像。前者包含課程學習及生活學習的各項制度,開展出師生自由自主、和諧共融的家校生活;後者敘述親師合作辦學治校,以及攸關教師成長的各項制度,開展出親師互信互賴、共同成長的家校生活。這兩個圖像共同呈現該校特殊的「家校生活」面貌:親師生皆能自在地以其本然面貌所展現的個別性,在學校共同生活。親師生和諧共融、互信互賴的基礎正在於鼓勵個人真實呈現自我的制度與文化。「家校生活」不僅意味著親師生在學校能延續著各自在家庭裡個人化的樣貌,更顯示家庭與學校之間資源互通、成員交流,學校呈現出由一個個學生家庭及教師團成員的家庭所組成的共同體。學校生活能自然融合、連結個人生活的其他面向,個別親師生因而在學校展現出一個個自主自在的完整學習個體的面貌。
    二、種籽親子實驗國民小學的內部系統特性及其外部環境關係,如下數端:
    (一)結構系統呈現低度科層體制特性
    (二)討論文化的底蘊是「支持個別差異的開放文化」與「有機體的合作文化」
    (三)教師個人系統與家長、學生個人系統彼此協調而互有影響
    (四)政治系統顯現個人範疇權力的運用與組織需求的轉化能解決衝突
    (五)學校與地方教育主管機關互動良好但疏於經營與所在社區的關係
    三、自我組織(self-organization)的組織本質是種籽親子實驗國民小學穩健存續的因素。以內部系統來看,該校的文化系統強韌並與個人系統協調,使其維持低度科層結構並得以化解組織衝突,內部系統顯現調和一致性。以學校組織的整體系統來看,該校是文化系統運作顯著的開放系統,文化系統具自主性的「調節回饋」本質,使學校形成「自我組織」,能因應內部系統與外部環境的擾動或壓力,得以穩健存續。
    四、對於種籽親子實驗國民小學的建議:
    (一)親師生合力建構「種籽學」論述,做為自我改革學校變革的系統性基礎
    (二)建立師資培育模式,踐行公共化使命
    五、本研究對於國民教育的啟示:
    (一)朝向彈性的「自我組織」發展,學校更具創新變革能力
    (二)建立有利於「自我創化教師」生成的學校環境
    (三)親師生共同建構學校信念,形成「信任連結」關係為學校發展基礎
    (四)以種籽親子實小的經驗看「實驗教育」的挑戰與因應
    1. 「學校評鑑」方式應以協助學校發展為目的,宜更具彈性、因校制宜
    2. 主管機關宜促進另類學校與一般學校深度交流或彼此成果分享
    3. 種籽親子實驗國民小學的學校運作模式可為偏地小校轉型再生的參考
    This dissertation applie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and the “open systems theory” to amplify on an alternative school picture of Seedling Experimental Elementary School, and inquiries the elements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alternative school. The results of this dissertation upon the case study on Seedling Experimental Elementary School are as follows.
    1. By describing and analyzing the manners and systems of student learning and school operating, this dissertation points out that the school picture of Seedling Experimental Elementary School is home-school life of trustful coupling relationship among parents, teachers, and students.
    2. The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Seedling Experimental Elementary School are as below. (1) It seems as if Seedling Experimental Elementary School is a bureaucratic organization, but just at a modest rate, is not typical bureaucracy. (2) The intrinsic qualities of discussing culture are support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cooperation. (3) The individual systems of parents,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congruent. (4) Invoking individual power and transferring the need for organization can reconcile conflicts in the political system of organization. (5) Seedling Experimental Elementary School has the good relationship with the authorities, but has the aloof relationship with the local community.
    3. The innate character of Seedling Experimental Elementary School is “self-organization” that can reconcile the inner systems of the school organization and embrace the challenges or stress come from outer systems. Seedling Experimental Elementary School as a self-organization can be developing steady.
    4. This dissertation makes two suggestions to Seedling Experimental Elementary School. First of all, parents, teachers, and students can collectively build the “Seedling knowledge”. Secondly, Seedling Experimental Elementary School can accomplish educational mission for the public by establishing the method and program of teacher education based on “Seedling knowledge”.
    5. This dissertation makes some suggestions for national education. (1) The authorities could assist schools to be “self-organization-orientated” school organizations. (2) The authorities could assist schools to cultivate teachers to be “self-creation-orientated” teachers. (3) A school principal could lead parents,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work up the school belief and vision, which may develop trustful coupling relationship that could be the base of school. (4) Three suggestions for experimental education: first, school evaluation for schools which are proceeding with experimental education should be flexible and expediential; secondly, the authorities can boost the communication and promote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alternative schools and common schools; finally, the school operating model of Seedling Experimental Elementary School could be the reference and resource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small schools in rural.
    Reference: 壹、中文部份
    王文科(1997)。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文信(無日期)。「協同教學」在國中階段所面臨之困境。2015年4月6日,取自:http://91.phc.edu.tw/~jhjh/6/1.html
    王瑞賢(1999)。「陽關道」與「獨木橋」—二元分立的國小生活實踐邏輯。通識 教育季刊,6(3),103-117。
    王瑞邦(2013)。從「競爭」到「實驗」:論政府對公辦民營學校的政策思維。另類教育期刊,2,127-150。
    王閩(2003)。國民小學組織文化與教師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以雲嘉地區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王派土(2004)。桃園縣國民小學組織文化與教師工作滿意度相關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王雅惠(2007)。覺醒與爭權的社會行動—另類學校家長教育選擇權意識之個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素芸(2009)。協同教學的意義、特質與類型。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5(2),55-80。
    王淑芸(2010)。台南縣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覺學校組織文化與其情緒經驗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王美恩(2011)。終結霸凌:洞察孩子內心世界,打破霸凌的惡循環。台北市:天下雜誌。
    王彩鸝(2011年9月22日)。特教學校爆性侵,教部次長鞠躬道歉。聯合晚報,A12版。
    王韻齡、張瀞文、張益勤(2014年7月)。12年國教民怨背後的4個真相。親子天下雜誌,58。2015年1月6日,取自: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9415&page=1
    石碧玉(2010)。桃園縣國民小學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組織文化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古椿宏(2008)。高雄縣國民小學組織學習、組織文化與創新管理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朱慧清(2009)。揮灑學校社區之間的那道彩虹—一所原住民小學的個案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朱恩伶(譯)(2009)。給媽媽的貼心書:孩子、家庭和外面的世界(原作者:Donald W. Winnicott)。台北市:心靈工坊。
    朱平瑜(2012)。台北市國民小學行政人員處理校園親師衝突的政治行為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江芳盛(譯)(2006)。學校的個人。載於林明地(主編),教育行政學:理論、研究與實際(原作者:W. K. Hoy & C. G. Miskel)(頁153-218)。台北市:麥格羅希爾。(原著出版年:2001)
    江滿堂(2008)。國民小學校長多元領導型態、團體動力、學校組織文化特質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江金靜(2011)。國民小學師生關係品質與學生學習動機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利百芳(2004)。家長參與學校事務之個案研究─以桃園縣一所國小為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余嬪(2005)。工作趣味化:玩興管理的概念與方向。載於陳學志、王慶中(主編),笑話與幽默(頁73-94)。台北市:應用心理研究雜誌社。
    呂佳毓、張永達(2010年9月23日)。蓋亞假說(Gaia Hypothesis)。科技部高瞻自然科學教學資源平台。2015年1月1日,取自:http://highscope.ch.ntu.edu.tw/wordpress/?p=8345
    吳清山(1992)。學校效能研究。台北市:五南。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9)。質的評鑑與研究(原作者:M. Q. Patton)。新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90)
    吳春助(2001)。國民小學校長學校行政混沌現象敏銳度與學校組織文化塑造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璧如(2002)。組織文化與組織氣候理論。載於張銀富(主編),學校行政—理論與應用(頁117-163)。台北市:五南。
    吳清山(2005)。學校行政研究。台北市:高等教育。
    吳振成(2005)。國民小學組織文化與學習型組織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吳旻珊(2006)。國民小學組織文化特性與行政決策運作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吳昌期(2006)。國民小學校長變革領導、組織學習與組織文化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佳玲、田育昆(2008)。國民小學內部行銷作為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桃竹苗四縣市為例。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8,113-150。
    吳淑任(2008)。國小學校轉型領導與教師集體效能感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吳勁甫(2008)。競值架構應用在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學校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旻珊、吳宗立(2008)。高屏區國民小學組織文化特性與行政決策運作關係之研究。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1(1),1-24。
    吳佩華(2010)。國民小學組織文化之研究-以苗栗縣一所國小為個案分析。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社會學習領域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吳佩玲、賈寶楠(2010年12月22日)。校長縱容霸凌,八德教師:我們忍無可忍。聯合新聞網。2011年10月20日,取自: http://210.244.31.149/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89944
    吳秀卿(2011)。國民小學組織文化與教師工作滿意度關係之探討-以新北市公立國民小學為例。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李雅卿(1997)。種籽手記。台北市:遠流。
    李奉儒(譯)(2001)。質性教育研究之基礎。載於黃光雄(主譯),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原作者:Robert C. Bogdan & Sari Knopp Biklen)(頁5-68)。嘉義市:濤石文化。
    李應宗(2002)。組織文化與知識分享之研究──以台北縣國民小學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皓光(2007)。國民小學組織變革中教師與行政人員權力運作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李欣雯(2007)。國民小學組織文化、組織學習與組織變革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市。
    李淑貞(譯)(2007)。無霸凌校園:給學校、教師和家長的指導手冊(原作者:Mona O` Moore & Stephen James Minton)。台北市:五南。
    李芝靜(2008)。中小學校長領導風格、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關聯性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81,125-152。
    李自勇(2008)。屏東縣國民小學組織文化、教師組織承諾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佩芝(譯)(2008)。親密育兒法:讓寶寶一覺到天亮(原作者:William Sears)。台北市:城邦文化。
    李雪莉(2008年4月)。教改戰場下的百萬孩子兵:我不想上學。天下雜誌,395。2011年10月1日,取自「天下雜誌群知識庫」:http://topic.cwbook.com.tw/reader/2012/2012member/cwk.html
    李健慧(2009)。學校組織創新管理、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南投縣國小為例。暨南國際大學終身學習與人力資源發展碩士學位學程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李宜樺(2010)。台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與學校組織文化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貞儀(2010)。偏遠小校裁併過程之微觀政治個案研究。台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4(1),1-25。
    李廷亮(2011)。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領導風格與學校組織文化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耿彰(2011)。工作價值觀、組織承諾、組織文化與職涯滿意之關係研究。義守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欣芳(2015年3月12日)。12年國教有重大疏失 監院糾正教育部。自由時報。2015年4月6日,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255034
    宋德發(2003)。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塑造學校組織文化策略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宋慧玲(2009)。國民小學學校行政運作與教師認同之研究--以台東縣風砂國小為例。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何嘉惠(2006)。國民小學組織慣性與組織自主調適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何國強(2008)。台北縣國民小學組織文化與教師工作投入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沈志勳(2011)。競值架構應用在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與學校組織文化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沈育如、張錦弘(2011年9月4日)。孩子上小一新手媽媽好緊張。聯合報,D2版。
    邱婉麗(2003)。學校與社區資源互享互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邱俊傑(2009)。台北縣國民小學組織文化取向與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怡和(2010)。競值途徑應用在國民中學校長領導行為、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邱瓊平(2011年8月10日)。笨、白癡—近2成學生遭老師霸凌。Upaper,11版。
    邱奕寧(2015年3月21日)。新北福隆國小轉型 靈鷲山緊急暫緩。聯合報。2015年3月23日,取自「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news/story/7323/779125%E6%96%B0%E5%8C%97%E7%A6%8F%E9%9A%86%E5%9C%8B%E5%B0%8F%E8%BD%89%E5%9E%8B-%E9%9D%88%E9%B7%B2%E5%B1%B1%E7%B7%8A%E6%80%A5%E6%9A%AB%E7%B7%A9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39-264)。高雄市:麗文文化。
    林明地、楊振昇、江芳盛(譯)(2000)。教育組織行為(原作者:Robert G. Owens)。台北市:揚智。
    林明地(2002)。學校與社區關係。台北市:五南。
    林明地(譯)(2006)。總結:學校即社會系統之概覽。載於林明地(主編),教育行政學:理論、研究與實際(原作者:W. K. Hoy & C. G. Miskel)(頁541-562)。台北市:麥格羅希爾。(原著出版年:2001)
    林偉文(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組織文化、教師創意教學潛能與創意教學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綺雲(2002)。制度學派的理論反思:台灣教育組織的變革經驗。載於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87-89年度「社會學門專題輔助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頁465-482)。2011年12月1日,取自:http://soc.thu.edu.tw/acdamic/tsa/data%20of%20Taiwan%20sociology%20association/%E6%96%B0%E8%B3%87%E6%96%99%E5%A4%BE%5CLinchiwu.pdf
    林志清(2003)。台灣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衝突及其管理策略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靜蓉(2007)。國民中小學校長環境管理策略之應用與學校參與社區總體營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加惠(2008)。花蓮縣國民小學校長道德領導、學校建設性文化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林倩瑜(2008)。國小學童師生關係與學習態度、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林紳旭(2008年7月7日)。2007年台北市自殺人數青少年增加。中央社。2011年9月8日,取自「中央社新聞全文檢索:國內外中文新聞資料庫」:
    http://muse.lib.nccu.edu.tw:8080/SSO/ResourceStation/pages/resourceUserResult.jsp?item=type&nTypeId=2
    林瑄敏(2009)。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知覺學校文化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怡呈(2010)。國小資深教師的師生關係-師者與父母心的雙軸實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倖妃(2011)。清華大學工學院院長—家長觀點,賀陳弘:我們離桃花源還很遠。天下雜誌,478。 2011年10月1日,取自「天下雜誌群知識庫」:http://topic.cwbook.com.tw/reader/2012/2012member/cwk.html
    林倖妃、周原(2011)。12年國教拼裝上路,打造升學迷宮。天下雜誌,478。 2011年10月1日,取自「天下雜誌群知識庫」:http://topic.cwbook.com.tw/reader/2012/2012member/cwk.html
    林俊成(2015)。實驗教育相關法規對當前教育之影響及公立學校經營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1),頁172-178。
    兒福聯盟(無日期)。要和平反霸凌:2011年台灣校園霸凌現象調查報告發表暨反霸凌行動宣示記者會。2011年10月20日,取自「兒童福利聯盟官網」:
    http://www.children.org.tw/news.php?id=2451
    柯嘉興(2004)。桃園縣國民小學科層化與教師專業化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師範教育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洪蕙芬、周志宏等(1997)。學校組織關係的轉化。載於林本炫(主編),教育改革的民間觀點(頁175-218)。台北市:業強。
    洪玉芬(2005)。學校組織文化類型知覺與學校組織變革支持度之研究-以雲嘉地區國民小學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洪莉惠(2010)。國小學童師生關係、幸福感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41-158)。台北市:巨流。
    胡椿敏(2009)。國民小學組織文化與教師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城鋅昇(2011)。組織公平與組織衝突關係之研究—以嘉義縣市公立國民小學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姜怡如(2010)。國民小學校長環境管理策略之應用與家長參與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范慶鐘(2008)。一所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試辦計畫學校的微觀政治學分析。教育科學期刊,7(2),45-67。
    范熾文、邱文貴(2008)。國民中小學校長推動公共關係之研究―以花蓮縣為例。學校行政雙月刊,56,124-139。
    施佩芳(2010)。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教師學習文化與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紀秀娥(2010)。高雄縣市國民小學校長領導風格、教師工作投入與學校組織文化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徐君伊(2007)。學校組織文化、領導風格與知識管理之關係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孫秀蓉(2009)。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課程領導與學校組織文化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孫行易(2010)。台北縣國民小學組織結構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秦夢群(2003)。教育行政—理論部分。台北市:五南。
    翁正舜(2004)。國小學生次文化、人格發展及偏差行為之關聯性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教育部(2013年10月27日)。國民教育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家長多元教育選擇權。2015年1月8日,取自「教育部全球資訊網」:
    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1088&Page=21551&Index=3&wid=DDC91D2B-ACE4-4E00-9531-FC7F63364719
    教育部(2014a年11月12日)。103年度國民中小學校園空間活化論壇暨104年度營造空間美學與發展特色學校計畫說明會。2015年1月8日,取自「教育部全球資訊網」: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1088&Page=25584&Index=3&wid=DDC91D2B-ACE4-4E00-9531-FC7F63364719
    教育部(2014b年12月1日)。教育發展新契機-實驗教育三法。2015年1月8日,取自「教育部全球資訊網」:
    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1088&Page=26229&wid=ddc91d2b-ace4-4e00-9531-fc7f63364719&Index=1
    郭慶發(2001)。國民小學學校規模、組織鬆散結合程度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秀緞(2002)。高雄市國小六年級班級氣氛、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聰文(2002)。組織結構理論。載於張銀富(主編),學校行政—理論與應用(頁79-115)。台北市:五南。
    陳燕慧(2002)。國民小學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昭廷(2003)。高屏地區國小教育人員知識管理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陳英明(2004)。藝術與人文協同教學模式對藝術與人文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以楠梓國小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淑芬(2004)。中部地區中小學與學校教師會組織衝突之研究。大葉大學人力資源暨公共關係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陳月珠(2005)。花蓮縣國民小學校長的學校與社區關係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陳朝琴(2006)。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對教師教學效能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春風(2006)。高雄縣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能力、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鈞凱(2006年12月29日)。兒童少年自殺攀升,防治專線幫情緒找出口。中央社。2011年9月8日,取自「中央社新聞全文檢索:國內外中文新聞資料庫」:
    http://muse.lib.nccu.edu.tw:8080/SSO/ResourceStation/pages/resourceUserResult.jsp?item=type&nTypeId=2
    陳幸仁(2007a)。微觀政治學:一個學校行政的新興研究領域。教育行政與評鑑學刊,3,67-86。
    陳幸仁(2007b)。組織結構與教師行動的辯證關係:以一所小學為例。彰化師大教育學報,12,103-128。
    陳藜榕(2007)。學校組織文化之個案研究—以一所國民小學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幸仁(2008)。家長參與校務決策之微觀政治分析。國民教育研究學報,21,91-114。
    陳文慶(2008)。競值架構應用在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清芳(2008年5月16日)。十大死因:年輕人自殺死亡率不降反升。中央社。2011年9月8日,取自「中央社新聞全文檢索:國內外中文新聞資料庫」:
    http://muse.lib.nccu.edu.tw:8080/SSO/ResourceStation/pages/resourceUserResult.jsp?item=type&nTypeId=2
    陳威良(2008)。國民小學校長道德領導、學校組織文化與學生學習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韻聿(2009年11月17日)。天下調查:超過6成青少年曾想自殺。中央社。2011年9月8日,取自「中央社新聞全文檢索:國內外中文新聞資料庫」:
    http://muse.lib.nccu.edu.tw:8080/SSO/ResourceStation/pages/resourceUserResult.jsp?item=type&nTypeId=2
    陳清芳(2010年9月20日)。拙於情感人際,青少年自殺率升。中央社。2011年9月8日,取自「中央社新聞全文檢索:國內外中文新聞資料庫」:
    http://muse.lib.nccu.edu.tw:8080/SSO/ResourceStation/pages/resourceUserResult.jsp?item=type&nTypeId=2
    陳建銘(2013)。國民中小學學校組織同形化之探討。教師天地,187,70-76。
    陳至中(2014年11月21日)。偏鄉校公辦民營 收費比照公立。中央社。2014年12月1日,取自:https://tw.news.yahoo.com/%E5%81%8F%E9%84%89%E6%A0%A1%E5%85%AC%E8%BE%A6%E6%B0%91%E7%87%9F-%E6%94%B6%E8%B2%BB%E6%AF%94%E7%85%A7%E5%85%AC%E7%AB%8B-061559715.html
    麥錦雅(2010)。從Waldorf學校發展談桃園仁美華德福學校教育實踐。研習資訊,27(3),29-38。
    梁坤明(2005)。國民小學組織結構特性與政治行為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梁慶銅(2008)。中部四縣市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文化與創新經營之研究。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許清勇(2003)。學校組織文化與教師專業承諾之研究—以桃竹苗四縣市國民小學為例,新竹師院學報,17,1-22。
    許美觀(2006)。學校組織文化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許惠珺(譯)(2008)。百歲醫師教我的育兒寶典(原作者:林奐均)。台北市:如何。
    許景堯(2009)。台北縣國民小學組織公平與組織衝突關係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許嘉政(2010)。國民小學校長權力資源運用、學校權力文化與學校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張永欽(2002)。台北市立國小校長領導行為塑造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哲豪(2002)。協同教學模式中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新基(2003)。國民小學校長管理模式與學校組織文化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張美志(2004)。國民小學教育人員組織文化知覺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張淑芳(2005)。一所台灣華德福學校的誕生—豐樂實驗學校的辦學經驗(2000-2005)。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美滿(2005)。學習型組織文化對教師學習與學生學習之影響。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張美惠(譯)(2005)。孩子如何學習(原作者:John Holt)。台北市: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年:1983)
    張新基(2008)。國民小學創新經營、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張文宏(2008)。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營造學校內部公共關係與學校組織文化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慶鴻(2009)。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及其領導行為與學校組織文化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張文祺(2011)。桃竹苗地區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學校組織文化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教育行政碩士專班碩士論
    張益勤(2014年11月)。「擇校世代」來臨:實驗教育法三讀通過,華德福,另類學習將進入公校體制。2014年12月15日,取自「親子天下」:http://m.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2231
    湯堯(譯)(2006)。學校文化與學校氣氛。載於林明地(主編),教育行政學:理論、研究與實際(原作者:W. K. Hoy & C. G. Miskel)(頁219-269)。台北市:麥格羅希爾。(原著出版年:2001)
    湯梅英(譯)(2006)。Wolcott, Harry F.著。苦心追尋卻未必得到:談質性研究的效度。載於湯梅英(譯),教育領域的質性探究:持續不斷的爭議(原作者:E. W. Eisner & A. Peshkin (Eds.))(頁121-155)。台北市:文景書局。(原著出版年:1990)
    黃榮貴(2001)。國民小學組織結構與教師專業承諾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黃心怡(2002)。自主學習與學生自我賦權─以北市自主學習實驗計畫學生為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宗顯(2002)。學校行政對話研究—組織中影響力行為的微觀探討。台北市:五南。
    黃宗顯(譯)(2006)。學校即社會系統。載於林明地(主編),教育行政學:理論、研究與實際(原作者:W. K. Hoy & C. G. Miskel)(頁1-46)。台北市:麥格羅希爾。(原著出版年:2001)
    黃宗顯、湯堯、林明地(譯)(2006)。學校的權力和政治學。載於林明地(主編),教育行政學:理論、研究與實際(原作者:W. K. Hoy & C. G. Miskel)(頁271-318)。台北市:麥格羅希爾。(原著出版年:2001)
    黃武雄(2003)。學校在窗外。台北:左岸文化。
    黃武雄(2004)。童年與解放衍本。台北:左岸文化。
    黃毅叡(2007)。國民中小學學校權力運作、衝突管理與組織氣氛之關係研究:從微觀政治分析。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黃騰、歐用生(2013)。教育如何超越新自由主義:課程公共性的觀點。另類教育期刊,2,1-24。
    馮朝霖(1994)。自我創化與教育--自我組織理論之教育學義涵初探。教育與心理研究,17,263-282。 
    馮朝霖、薛化元(1997)。主體性與教育權。載於林本炫(主編),教育改革的民間觀點(頁69-115)。台北市:業強。
    馮朝霖(2001)。另類教育與全球思考。教育研究月刊,92,33-42。
    馮朝霖(2006)。另類教育與二十一世紀教育改革趨勢。研習資訊,23(3),5-12。
    馮朝霖(2007)。技術乎˙騙術乎˙藝術乎?--後現代教育美學論述的可能性。載於黃乃熒(主編),後現代思潮與教育發展(頁195-216)。台北:心理。
    馮朝霖(2011)。芥子納須彌:關於生命傳記研究的一些聯想。另類教育期刊,1(1),49-65。
    馮朝霖、范信賢、白亦方(2013)。第一章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系統圖像之研究。載於國家教育研究院編印,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之研擬原則與方向(頁21-47)。
    傅如瑛(2009)。桃園縣國民小學組織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曾怡寧(2004)。台北縣市國民小學組織文化與教師教學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曾俊凱(2006a)。彩虹般的教育潮流—我國另類學校現況與省思。研習資訊,23(3),45-54。
    曾俊凱(2006b)。台灣地區在家自行教育制度規劃與學生學習成效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游娟淑(2005)。台中市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行政決定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國民教育學系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楊深坑(2000)。Autopoiesis 自我生成。2015年5月30日,取自「國家教育研究院 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5149/?index=8
    楊承謙(2003)。學校外部環境與內部結構影響其學習型組織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楊界雄(2009)。國民小學家長參與班級事務與教師工作士氣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與行政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楊文貴、游琇雯(2011)。台灣理念學校發展與現況之探討。載於陳伯璋(主編),教育的藍天:理念學校的追尋(頁83-110)。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楊德宜(2011年8月11日)。私校國中爆滿,校長關機躲關說。聯合報,B2版。
    楊鎮宇(2014年12月15日)。教部公布 50人以下小校開放公辦民營 教育界:是轉機或災難?2015年1月6日,取自「上下游新聞市集」:http://www.newsmarket.com.tw/blog/62372/
    楊鎮宇(2015年1月5日)。小校公辦民營 反應偏鄉小校非變革不可的壓力。2015年1月6日,取自「上下游新聞市集」:http://www.newsmarket.com.tw/blog/63605/
    詹志禹(2014年12月)。好老師要能翻轉自己。親子天下,63。2015年1月31日,取自: 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2789&page=1
    詹家惠(2011)。體制內另類教育實踐之可能:媒體教育的美學轉向。載於馮朝霖(主編),漂流.陶養與另類教育—台灣另類教育學會2007年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45-174)。台北市:政大出版社。
    葉舒琪(2005)。國民小學組織結構與教師衝突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甄曉蘭(2000)。批判俗民誌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369-393)。高雄市:麗文文化。
    趙相子(2008)。學校組織在地文化的深耕:一所客家小學的個案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趙廣林(2011)。國民小學分享領導、教師領導與學校組織文化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賓靜蓀、李宜蓁(2011年6月)。迎接12年國教1:探索,怎麼開始?親子天下,25。2011年10月1日,取自「天下雜誌群知識庫」:http://topic.cwbook.com.tw/reader/2012/2012member/cwk.html
    廖德文(2002)。國民小學組織文化個案研究—以高雄縣百樂國小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廖勇潭(2007)。國民小學行政與教學衝突困境及其因應之個案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教育處學校行政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劉仲冬(1996a)。量與質社會研究的爭議及社會研究未來的走向及出路。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21-140)。台北市:巨流。
    劉仲冬(1996b)。民族誌研究法及實例。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73-193)。台北市:巨流。
    劉淑津(2002)國民小學組織文化變革之研究-以一所國民小學課程改革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宣容(2008)。教師在學生學習的教學省思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崑盛(2008)。台北縣國民小學家長會參與學校事務方式及其成效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富明(2008)。桃園縣國民小學團隊組織運作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若凡(2011)。台灣另類教育研究的歷史考察:以學位、期刊論文為主的初步嘗試。載於陳伯璋(主編),教育的藍天:理念學校的追尋(頁53-82)。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駐英國代表處教育組(2014年7月3日)。英國新增自主學校相關報告。教育部電子報,621。2015年1月2日,取自「教育部全球資訊網」:http://epaper.edu.tw/windows.aspx?windows_sn=15634#prettyPhoto
    鄭瑞隆(譯)(2001)。實地工作。載於黃光雄(主譯),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原作者:Robert C. Bogdan & Sari Knopp Biklen)(頁105-156),嘉義市:濤石文化。
    鄭同僚(審訂)(2004)。教育研究的批判民俗誌:理論與實務指南(原作者:Phil Francis Carspecken)。台北市:高等教育。
    鄭同僚、李天健、陳振淦(2013)。偏遠地區小校再生之研究。另類教育期刊,2,25-60。
    鄭詩釧(2005)。國民中小學組織文化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宏財(2009)。一位國民小學校長推動學校組織發展歷程的微政治行為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鄭士凱(2010)。台北市國民小學組織結構與執行力相關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可偉(2011)。國民小學校長領導風格與校園選舉行為關係之研究:以組織文化為中介和調節變項。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振生(譯)(1992)。學校組織行為分析(原作者:R. G. Owens)。台北市:五南。
    蔡文憲(2005)。屏東縣國民小學組織文化、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聯性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蔡佳珍(2005)。國民小學教師知覺家長參與校務之權利與權力運作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蔡建文(2008)。台北縣三所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事務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政道(2010)。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組織文化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進雄(2012)。從體制理論談教育評鑑衍生的學校同形化。評鑑雙月刊,35。2015年2月2日,取自: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12/01/01/5265.aspx
    賴志峰(2006)。台灣地區中小學公辦民營之研究:理論、政策與實施。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鈴文(2006)。高雄縣市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學校組織文化與組織變革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人力與知識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賴淑琴(2007)。雲林縣國民小學行政運作與家長參與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賴廷彰、李逸嫻(2007)。內部行銷、組織文化對組織承諾影響關係之研究—以新竹地區國民小學為例。管理與教育研究學報,7,177-198。
    簡玉敏(譯)(2006)。學校結構。載於林明地(主編),教育行政學:理論、研究與實際(原作者:W. K. Hoy & C. G. Miskel)(頁97-152)。台北市:麥格羅希爾。(原著出版年:2001)
    簡建如(2008)。型塑學校文化及組織氣氛之歷程:一位國小校長領導的反思。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簡裕人(2009)。高雄縣國民小學校長多元架構領導、組織學習與學校文化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簡淑惠(2010)。新竹縣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學校組織文化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濮世緯(2003)。國小校長轉型領導、學校文化取向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薛曉華(譯)(2002)。學習自由的國度-另類理念學校在美國的實踐(原作者:Ronald E. Koetzsch)。台北市:高等教育。
    薛明瑤(2003)。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個案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薛雅慈(2011)。另類教育的理念溯源及其與當代新興教育思潮的邂逅:兼論台灣中小學體制化教育現場的反思。載於馮朝霖(主編),漂流.陶養與另類教育—台灣另類教育學會2007年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37-258)。台北市:政大出版社。
    薛荷玉(2011年9月27日)。減班調校、霸凌,八成教師不安。聯合報,A4版。
    謝凱蒂(譯)(2009)。讓天賦自由。(原作者:Ken Robinson & Lou Aronica)。台北市:天下。
    謝玉玲(2010)。學校組織文化與教師創意教學動機之因果關係研究—中部六縣市國民小學為例。國立台中技術學院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謝孟甫(2010)。為何他們願意付出更多?高雄市國小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謝富榮(2015)。中小學學校規模大小之優劣勢評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2), 43-44。
    鍾祁芳(2008)。雲嘉南地區國民小學社區資源應用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魏惠娟譯(2006)。學校的外在環境。載於林明地(主編),教育行政學:理論、研究與實際(原作者:W. K. Hoy & C. G. Miskel)(頁319-357)。台北市:麥格羅希爾。(原著出版年:2001)
    顏士程(2007)。國民小學組織變革、校長權力基礎運用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羅瑞玉(1997)。國小學生的利社會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羅百荏(2009)。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參與行政決定與政治行為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藍雲、陳世佳譯(2009),Parker J. Palmer著。教學的勇氣:探索教師生命的內在視界(The Courage to Teach: Exploring the Inner L andscape of a Teacher’s Life)。台北:心理。
    蕭富元(2009年11月)。生命教育:一場沒有輸家的人生競賽。天下雜誌,435。2011年10月22日,取自「天下雜誌群知識庫」:http://topic.cwbook.com.tw/reader/2012/2012member/cwk.html
    蘇哲賢(2003)。台中市國民小學實施協同教學之研究-以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蘇奕禎(2006)。國民小學教師向上政治行為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行政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蘇珮綺(2008)。學校組織文化、教師知識分享策略與教師教學專業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蘇文賢、江吟梓(譯)(2009)。教育行政與組織行為(原作者:E. M. Hanson)。台北市:學富。
    蘇近棻(2014年11月)。學校公辦民營他山之石--英國自由學校朝一貫制方向發展。2015年1月22日,取自「教育家部落格」:http://teachersblog.edu.tw/23/451
    嚴長壽(2011)。教育應該不一樣。台北市:天下文化。

    貳、英文部分
    Acker, Richard Van (2007). Antisocial, aggressive, and violent behavior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in alternative education settings: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Preventing school failure, 51(2), 5-12.

    Ball, Stephen J. (2012). The micro-politics of the school: towards a theory of school organiz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D’Angelo, F. & Zemanick, R. (2009). The twilight academy: an alternative education program that works. Preventing school failure, 53(4), 211-218.

    Effe (2007). European Forum for Freedom in Education[Effe]. Available online at: http://www.effe-eu.org/EnglishSite/Eindex.html(accessed 30 May 2007).

    Eisner, E. W. (2004). What can education learn from the arts about the practice of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 the arts, 5(4). Retrieved January 15, 2012,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ijea.asu.edu/v5n4/

    Gadamer, Hans-Georg (1989). Truth and method. (Weinsheimer, Joel & Marshall, Donald G Trans.). New York: Continuum.

    Hall, Valerie (1996). Dancing on the ceiling: a study of women managers in education. London: Paul Chapman Publishing.

    Hoy, Wayne K. & Miskel, Cecil G. (2001).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6th ed). Boston, Mass.: McGraw-Hill.

    Hanna, David (2003). The organization as an open system. In Alma Harris & Nigel Bennett Margaret Preedy (Eds.),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nd improvement in education (pp. 13-21).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

    Kellmayer, John (1995). How to establish an alternative school.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Corwin Press.

    Kim, Jeong-Hee & Taylor, Kay Ann (2008). Rethinking alternative education to break the cycle of educational inequality and inequity.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01(4), 207-219.

    Lakoff, George & Johnsen, Mark (2003). Metaphors we live by.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iller, Ron (1994). Alternative education: challenging the assumptions about schools. In Jerry Mintz (Ed.), The handbook of alternative education (pp. 24-32).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Macmillan.

    Mintz, Jerry (1994). The handbook of alternative education.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Macmillan.

    Miller, R. (2005). What are schools for? alternative philosophies of education. Retrieved January 15, 2012,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pathsoflearning.net/articles-What_Are_Schools_For.php

    Morgan, Gareth (2006). Images of organization. Thousand Oaks, Calif. : Sage Publications.

    Morrissette, P. J. (2011). Exploring student experiences within the alternative high school context. Canadian journal of education, 34(2), 169-188.

    Palestini, Robert (2011).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leading with mind and heart ( 3rd ed). UK Marylad: Rowman & Littlefield Education.
    Description: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研究所
    94152503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152503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教育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250301.pdf5004KbAdobe PDF21094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