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48/144635 (79%)
Visitors : 51633426      Online Users : 54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法學院 > 法律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77578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7578


    Title: 酒癮者之酒駕再犯防治對策- 以社會復歸為中心
    A Study on Deterring the reconviction of the drunk driving of Alcohol Use Disorder- Focusing on the Reintegration
    Authors: 張蕙
    Chang, Hui
    Contributors: 謝如媛
    Hsieh, Ju Yuan
    張蕙
    Chang, Hui
    Keywords: 酒癮
    酒駕
    嚴罰化
    社會排除
    社會復歸
    禁戒處分
    治療式司法
    酒駕法庭
    刑的一部執行猶豫
    Date: 2015
    Issue Date: 2015-08-17 14:12:02 (UTC+8)
    Abstract: 近年我國刑法第185條之3不能安全駕駛罪受到重大酒駕新聞事件影響倉促修法,然而,嚴罰化不僅無法達到抑制酒駕再犯的效果,立法者亦忽略了行為人的實際樣貌,和媒體渲染並影響人民觀感所生成的犯罪形象具有極大落差,以及隱藏在酒駕再犯議題背後所傳達的社會排除議題,更忽視了酒癮高風險族群與酒駕行為人在勞工階層重合且多數酒駕再犯與累犯患有酒癮的可能性。 尤其,我國對於患有酒癮之酒駕行為人提供的刑事司法處遇制度,無論是轉向處遇或是禁戒處分皆有其侷限,且我國面臨亦嚴重欠缺民間戒酒團體,致使酒駕再犯或累犯陷入無法適用司法處遇與參與民間團體的雙重戒治困境。 有別於我國無法提供適當復歸社會機會的難題,比較法上,美國和日本透過不同的處遇方式,前者以貫徹治療式司法精神的酒駕法庭,後者以官方與民間的協力合作,均達到協助行為人社會復歸的共同目標。 為了改善我國刑事司法制度的缺失,以及幫助這群因酒癮而酒駕的「病犯」得以矯治其酒癮問題,並獲得生活的援助,以順利復歸社會。本文期待透過我國現有禁戒處分制度,實質引入美國酒駕法庭的精髓,作為非拘禁處遇方式,並嘗試從審判階段與矯治計畫進行方式予以調整,建構我國酒駕戒癮治療之藍圖。透過酒癮評估認定制度的改善、禁戒處分期間的延長和使被告享有自願性的保障,使被告在審判過程透過協商程序自願參與禁戒處分,獲得矯治酒癮的機會。並藉由執行處所採取非拘禁處遇、使禁戒處分得由法官主導,或是增加法官定期與被告交換意見、司法監督的有效運作,以及促進戒癮民間團體與社會福利制度,為被告構築穩固的生活環境,降低其再犯的可能性。
    Reference: 一、 中文(依姓氏筆畫)
    (一)書籍
    1. David Garland、周盈成(譯),控制的文化-當代社會的犯罪與社會秩序,台北:巨流,初版,2006年5月。
    2. Gosta Esping-Andersen,古允文(譯),福利資本主義的三個世界,台北:巨流,一版,1999年6月。
    3. Thomas Mathiesen、許華孚(譯),受審判的監獄,台北:洪葉,初版,2005年9月。
    4. Urich Beck、汪浩(譯),風險社會-通往另一個現代的路上,台北:巨流,初版,2004年2月。
    5. Zygmunt Bauman、王志弘(譯),工作、消費與新貧,台北:巨流,2006年3月。
    6. 孔繁鐘、孔繁錦,DSM-IV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台北:合記,初版,1997年。
    7. 台灣精神醫學會,DSM-5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新北:合記,初版,2014年8月。
    8. 行政院主計處,中華民國職業分類標準,第六版,2010年5月,頁151。
    9. 林山田,刑罰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二版,1992年2月。
    10. 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下),台北:元照,第五版, 2006年11月。
    11. 林孟皇,金融犯罪與刑事審判,台北:元照,初版,2011年9月。
    12. 林東茂,刑法綜覽,台北:一品,第七版,2012年8月。
    13. 行政院衛生署,酒癮防治手冊,第一版,2003年6月。
    14. 李佳玟,在地的刑罰 全球的秩序,台北:元照,初版,2009年1月。
    15. 李佳玟,程序正義的鋼索,台北:元照,初版,2014年6月。
    16. 柯耀程,刑法總論釋義-修正法篇(下),台北:元照,初版,2005年10月。
    17. 陳喬琪,成癮不成癮,大有問題!,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初版,2009年8月。
    18. 陳肇男,家庭、社會支持與老人心理福祉:二十世紀末的台灣經驗,台北:聯經,初版,2015年1月。
    19. 許福生,犯罪與刑事政策學,元照,修訂一版,2012年9月。
    20. 張菁芬,台灣地區社會排除之研究:指標建構與現象分析,台北:松慧,初版,2010年1月。
    21. 張麗卿,司法精神醫學:刑事法學與精神醫學之整合,台北:元照,三版,2011年4月。
    22. 張麗卿,刑事訴訟制度與刑事證據,台北:元照,初版,2000年10 月。
    23. 楊士隆、林健陽,犯罪矯治-問題與對策,台北:五南,第五版,2007年11月。
    24. 監察院,專業法庭(院)執行成效之探討專案調查研究報告,監察院,初版,2013年6月。
    25. 黎士鳴,放下執著-成癮心理學理論與應用,高雄:麗文文化,初版,2013年2月。
    26. 歐吉桐、黃耀興、林曉卿,物質濫用的團體治療-改變階段的治療手冊,台北:心理出版社,初版,2009年1月。
    27. 劉作揖,保安處分執行法,台北:新文京,初版,2005年10月。
    28. 韓青蓉,精神醫療社會工作,台中:華都文化 ,初版,2013年7月。
    (二)專書論文
    1. 李易駿、紀金山,台灣工作貧窮的圖像、特質與政策啟示,收錄於:中研院社會所主編,台灣的社會變遷1985-2005:社會階層與勞動市場,中研院社會所,初版,2012年9月,頁251-300。
    2. 林健陽、賴擁連,西方刑罰思潮與獄政制度之演進,收錄於:刑事司法-體系、組織與策略,台北:三民,初版,2006年10月,頁339-443。
    3. 黃瑞明,由民間觀點看專業法庭與專業法官,收錄於:湯德宗、黃國昌主編,《司法改革十週年的回顧與展望》會議實錄,台北:新學林,初版,2010年3月,頁466-473。
    4. 鄭善印,兩極化的刑事政策,收錄於:罪與刑-林山田教授六十歲生日祝賀論文集,台北:五南,初版,1998年10月,頁727-762。
    5. 蔡碧玉,刑法之修正與當前刑事政策,收錄於:戰鬥的法律人-林山田教授退休祝賀論文集,台北:元照,初版,2004年1月,頁17-54。
    6. 賴擁連,從西方社會成癮性監禁政策檢視我國當前的重刑化刑事政策,收錄於: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16),法務部,初版,2013年 12 月,頁43-70。
    7. 謝如媛,論美國毒品法庭制度-從懲罰到治療的刑事司法實踐,收錄於:刑與思:林山田教授紀念論文集,台北:元照,初版,2008年11月,頁694-715。
    8. 蘇國賢,台灣的所得分配與社會流動之長期趨勢,收錄於:王宏仁、李廣均、龔怡君主編,跨戒:流動與堅持的台灣社會,台北:群學,初版,2008年,頁187-218。
    (三)期刊論文
    1. Lovrich, Nicholas P. 、Lutze, Faith E.、 Lovrich, Nichole R.、賴擁連(譯),大量監禁:重新檢視美國抗制犯罪的戰爭與反毒戰爭,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報,第16期,2012年12月。 2. 王皇玉,論危險犯,月旦法學雜誌,第93期,2008年8月。
    3. 王皇玉,2013年刑事法發展回顧:酒駕與肇逃之立法與實務判決,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 第43 卷特刊,2014年11月。
    4. 王正嘉,風險社會下的刑法保護機能論,法學新論,第6期,2009年1月。
    5. 方文芳、李欣岱、蘇千田、李芸霏、鐘國軒,酒癮及酒精戒斷症候群,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第25卷7期,2010年7月。
    6. 江振亨,從復原力探討矯治社會工作在犯罪矯治之運用與發展,社區發展季刊,第435期,2009年6月。
    7. 何賴傑,論我國刑事簡易程序與德國「簡化之刑事程序」之比較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2期,1999年7月。
    8. 何賴傑,檢察官不起訴職權修法之總檢討-第一部分:緩起訴處分,法學講座,第6期,2002年6月。
    9. 何賴傑,從拘束力觀點論協商程序,月旦法學雜誌,第118期,2005年2月。
    10. 何賴傑,論刑事訴訟法之傳承與變革-從我國與德國晚近刑事訴訟法修法談起,月旦法學教室,第100期,2011年2月。
    11. 何賴傑,訴訟迅速原則之具體實踐-以德國刑事訴訟晚近發展為例,月旦法學雜誌,第229期,2014年6月。
    12. 吳巡龍,我國應如何妥適運用緩起訴制度,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 35 期,2002年6月。
    13. 吳耀宗,刑法防制酒駕新規定無漏洞 惟執法誤解與立法謬錯,月旦法學雜誌,第221期,2013年10月。
    14. 李佳玟,風險社會下的反恐戰爭,月旦法學雜誌,第118期,2005年3月。
    15. 李佳玟,反酒駕戰爭的幾個程序問題,月旦法學雜誌,第 225 期 ,2014年2月。
    16. 李佳玟,治酒駕用重典?-一個實證的考察,月旦法學雜誌, 第223期,2013年12月。
    17. 李茂生,論刑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中保安處分相關規定,月旦法學雜誌,第93期,2003年2月。
    18. 李茂生,風險社會與規範論的世界,月旦法學雜誌,第173期,2009年10月。
    19. 李維宗,施用毒品罪之緩起訴,軍法專刊,第56卷第5期,2010年10月。
    20. 呂寶靜,老人朋友網絡支持功能之初探,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4卷第2期,2000年。
    21. 林鈺雄,保安處分與比例原則及從新從輕原則-評大法官釋字四七一號解釋,台灣法學雜誌,第1期,1999年4月。
    22. 林俊益,科刑辯論,月旦法學教室,第27期,2005年1月。
    23. 林臻嫻,論毒品條例第24條第2項之「應依法追訴」-評最高法院100年台非字第51號判決暨100年度第一次刑事庭會議決議,刑事法雜誌,第57卷第1期,2013年2月。
    24. 林忠潁、 陳光宏 、張新儀、曾芳儀 、 陳娟瑜,台灣地區酒精使用型態與醫療使用行為之關係探討,臺灣公共衛生雜誌,第33 卷第2 期,2014年4月。 25. 紀志光,緩起訴處分戒癮治療之回顧與展望,犯罪學期刊,第17期,2014年12月。
    26. 施奕暉,現行毒品政策之困境與展望:以施用毒品行為除罪化為中心,軍法專刊,第59卷第3期,2013年6月。
    27. 柯耀程,緩刑與緩起訴附條件之分析與檢討,軍法專刊,第56期4卷,2010年8月。
    28. 柯耀程,量刑辯論構想的思辯,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第 24 期 ,2013年4月。
    29. 馬秀娟,論我國量刑調查制度的構建,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第22卷第1期,2010年1月。
    30. 許玉秀,無用的抽象具體危險犯,台灣本土法學雜誌,8期,2000年3月。 31. 許恒達,刑法法益概念的茁生與流變,月旦法學雜誌,第197期,2011年10月。
    32. 許華孚,英美刑罰發展與台灣經驗之探究:一個批判性的分析,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第2期,2004年3月。
    33. 許華孚,美國監獄發展的社會學分析-從共和國的機器到倉庫化管理,犯罪學期刊,第7卷第1期,2004年6月。 34. 許華孚,傅科(Michel Foucault)對於當代犯罪控制的啟發,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第3期,2004年9月。
    35. 許華孚,監獄與社會的排除:一個批判性的分析,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第5期 ,2005年9月。
    36. 陳喬琪,從流行病學看酒癮的診斷,健康世界,第315期,2012年3月。
    37. 張麗卿,交通犯罪之法律規範與實證分析,中原財經法學,第28 期, 2012年6月。
    38. 張尚文、胡海國、葉英堃,生活事件、社會支持與精神疾病,當代醫學,第407 期,1995年9月。
    39. 湯夢彬、溫增光、孫曉光、劉明倫,酒癮問題與治療,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第24卷第10期,2009年10月。
    40. 黃士元,面對酒駕-新竹地檢署辦理酒駕案件處遇裁量標準簡介(一),法務通訊,第2570期,2011年11月。
    41. 黃世鑫、林志鴻、林昭吟,新貧問題與社會福利政策-科學vs.價值&菁英vs.普羅,國家政策季刊,第2卷第4期,2003年12月。
    42. 楊士隆、李宗憲,藥物法庭在台灣實施之可行性探討,中國藥物依賴性雜誌,第19卷 第4期,2010年。
    43. 楊建華,保安處分在立法上之比較與檢討,法學叢刊,第105 期,1980年6 月。
    44. 蔡墩銘,各國對於酗酒人禁戒處分之比較,刑事法雜誌,第2卷第10期,1958年10月。
    45. 蔡宗晃、鄭瑞隆、吳岳秀,男性憂鬱、酒癮及暴力之相關性及評估,亞洲家庭暴力與性侵害期刊,第1卷第1期,2005年。 46. 鄭婉汝、鄭雅文,含酒精提神飲料的職業安全健康危害:現況問題與政策因應,臺灣公共衛生雜誌,第31卷第6期,2012年12月。
    47. 劉鴻徽、李嘉富、楊聰財、張敏,酒癮心理社會成因研究的近期發展,臨床醫學,第51卷第5期,2003年5月。
    48. 劉邦繡,我國適用毒品刑事政策採行醫療或刑罰的再探討,法令月刊 ,第62卷第3期,2011年3月。
    49. 賴擁連,「矯治無效論」後犯罪防治發展,警學叢刊,第33卷第2期,2002年9月。
    50. 賴擁連,理性選擇理論與其犯罪防治對策之探討,警學叢刊,第36卷第2期,2005年9月。
    51. 盧映潔,刑事制裁體系:第四講保安處分,月旦法學教室,第43期,2006年5月。
    52. 盧映潔,我國刑法修正案有關增減刑罰及保安處分規定之探討與評析,月旦法學雜誌,第121期,2005年5月。
    53. 謝如媛,緩刑的刑事政策意義內涵:嚴罰趨勢下的寬典?,臺大法學論叢,第43卷第4期,2014年12月。
    54. 謝煜偉,交通犯罪中的危險犯立法與其解釋策略,月旦法學雜誌,第210期 ,2012年11月。
    55. 謝幸容、陳衍宏,攜手穿越迷幻森林-「戒酒無名會」齊心拒絕酒精,張老師月刊,第292期,2002年4月。
    56. 簡美慧 、朱正倫 、 束連文、謝文彥,「當前酒駕政策的檢視與衍生的挑戰」學術論壇,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報,第19期,2014年6月。
    57. 蘇俊雄,保安處分理論與刑法改革的比較研究,刑事法雜誌,第38卷第1期,1986年9月。
    58. 顧立雄、高秀真、莊秋桃、林孟皇、姜世明,「從專業法院看專業法庭」學術研討會,月旦法學雜誌,第178期,2010年3月。
    (四)學位論文 1. 王邦安,酒醉駕車決意歷程與預防對策之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所碩士畢業論文,2008年。
    2. 李維宗,我國毒品犯戒癮治療政策之評估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所博士畢業論文,2010年。
    3. 周文如,性侵害犯罪與保安處分-從強制治療出發,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畢業論文,2011年。
    4. 胡淑梅,酒癮患者使用不同酒癮戒治資源後處遇流程之現況探討-以曾自願戒酒之酒癮患者為例,長榮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畢業論文,2009年。 5. 郭春慧,從協商程序談被告自由意志之保障,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畢業論文,2008年。
    6. 黃珮珊,酒癮患者的依附型態、社會支持及活動參與之探究,臺灣大學職能治療研究所碩士畢業論文,2007年。
    7. 曾維英,酒癮者原生家庭經驗之研究:家庭系統觀點,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畢業論文,2005年。
    8. 葛百鈴,協商過程中被告陳述之效力-以刑事訴訟法第四百五十五條之七規定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畢業論文,2006年。
    9. 蔡欣樺,以刑事政策之觀點探討緩起訴制度-以社會復歸精神為取向,東海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畢業論文,2007年。
    10. 蔡書瑜,量刑觀點下之附條件緩刑,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11. 謝煜偉,二分論刑事政策之考察與批判-從我國「寬嚴並進的刑事政策」談起,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畢業論文,2004年。
    二、 日文(依五十音字序)
    (一)書籍
    1. 埋橋孝文,ワークフェア:排除から包摂へ?,京都:法律文化社,初版,2007年11月。
    2. 澤登俊雄 [ほか],新・刑事政策,東京:日本評論社,第一版,1993年10月。
    3. 中山寿一、樋口進 神奈川県警察交通総務課 & 独立行政法人国立病院機構 久里浜アルコール症センター,飲酒と運転に関する調査結果報告書,2008年。
    4. 福原宏幸,社会的排除包摂と社会政策,京都:法律文化社,第一版,2007年12月。
    5. 藤本哲也,よくわかる刑事政策,京都:ミネルヴァ書房,初版,2011年。
    (二)專書論文
    1. 石塚伸一,DARS(Drug Addiction Rehabilitation Support)の理論と実践~日本版ドラッグ・コート実現のための障害とその克服~薬物政策への新たなる挑戦,收錄於: 薬物政策への新たなる挑戦:日本版ドラッグ・コートを越えて,東京:日本評論社,第一版,2013年3月,頁1-19。
    2. 市川岳仁,自らの回復と仲間の支援の狭間で~当事者カウンセラーの意義と課題,收錄於:薬物政策への新たなる挑戦:日本版ドラッグ・コートを越えて,東京:日本評論社,第一版,2013年3月,頁33-46。
    3. 小山雄一郎,危険運転致死傷罪施行をめぐる状況に関する社会的一考察-社会学的リスク研究を手がかりとして,收錄於:危険運転致死傷罪の総合的研究 重罰化立法の検証,交通法科学研究会,東京:日本評論社,初版,2005年11月,頁233-251。
    4. 土井政和,日本における非拘禁的措置と社会内処遇の課題,收錄於:刑事立法研究会,非拘禁的措置と社会内処遇の課題と展望,東京:現代人文社,第一版,2012年3月,頁8-35。
    (三)期刊論文 1. 今井猛嘉,飲酒運転対策の状況 : アメリカ合衆国におけるDWI Courtの取り組み,法政法科大学院紀要,第9卷第1号,2013年6月。 2. 今井猛嘉,刑の一部の執行猶予制度,法律のひろば,第66卷第11号,2013年11月。
    3. 今井猛嘉,自動車運転死傷事故等処罰法の新設 :危険運転致死傷罪等の改正,刑事法ジャーナル,第41号,2014年。
    4. 勝田聡,刑の一部の執行猶予制度と社会貢献活動の導入について,刑政,第124卷第11号,2013年11月。
    5. 神洋明、青木和子,刑の一部執行猶予制度導入について--弁護士の立場から,刑事法ジャーナル,第23号,2010年。
    6. 川出敏裕,刑の一部猶予制度の意義と課題,犯罪と非行,第177号, 2014年3月。
    7. 後藤弘子,「生活の安定」から「再犯の防止」へ-新しい時代の保護観察を考える,罪と罰,第 44卷第4号,2007年9月。 8. 心光世津子,繰り返される飲酒運転に潜むアルコール依存症の発見と介入-アメリカ・テキサス州における保護観察対象者への対応に学ぶもの,交通安全教育,第44卷第7号, 2009年7月。
    9. 染田惠,薬物乱用者処遇における継続的処遇の実現及び生活環境調整の充実・強化に関する課題について,更生保護と犯罪予防,第153号,2011年2月。
    10. 鈴木博康,刑事法からみたリスク社会,九州国際大学法学論集,第 18 巻第 1・2 号,2011 年12月。
    11. 田平武史,飲酒に問題のある対象者の処遇の現状--飲酒運転防止プログラム,犯罪と非行,第169号,2011年8月。
    12. 大矢裕,保護観察における住居の確保と定住支援について,更生保護,第 63卷第10号,2012年10月。 13. 土井政和,刑事司法と福祉の連携の在り方-犯罪行為者の社会復帰支援の現状と課題,犯罪社会学研究,第39号,2014年。 14. 土井政和,刑事司法と福祉の連携をめぐる今日的課題,犯罪社会学研究,第39号,2014年。 15. 長徹二、林竜也、猪野亜朗 [他],飲酒運転実態調査,精神医学,第48卷第8号,2006年8月。
    16. 長徹二,アルコール依存症と飲酒運転,臨床検査,第56卷第13号,2012年12月。
    17. 濱近羊子,薬物依存のある保護観察対象者等に対する地域支援パイロット事業について : ダルク等との連携モデルについて,更生保護と犯罪予防,第154号,2012年2月。
    18. 本庄武,自動車事故を巡る厳罰化のスパイラル :危険運転致死傷罪から自動車運転処罰法へ,法学セミナー,第60卷第3号,2015年3月。 19. 東山太郎,刑の一部の執行猶予制度導入の経緯と法整備の概要,法律のひろば,第66卷第11号,2013年11月。
    20. 法務省保護局観察課,刑の一部の執行猶予制度と薬物事犯者に対する処遇について,更生保護,第65卷10月号,2014年10月。
    21. 丸山泰弘,刑事政策研究室「刑事司法」と「福祉」の連携について : 薬物政策の視点から,罪と罰,第50卷第4号,2013年9月。
    22. 丸山泰弘,薬物使用者に対する刑の一部の執行猶予制度 : 刑の個別化と一部猶予,立正法學論集,第46卷第1・2(合併)号,2013年。
    三、 英文(依字母排序)
    (一)書籍
    1. A GUIDE TO SENTENCING DWI OFFENDERS, NATIONALINSTITUTE ON ALCOHOL ABUSE AND ALCOHOLISM(2005,2nd ed) 2. ALASKA COURT SYSTEM, ANNUAL REPORT FY2013(1st ed., 2014) 3. AMERICAN FRIENDS SERVICE COMMITTEE, STRUGGLE FOR JUSTICE:A REPORT ON CRIME AND PUNISHMENT IN AMERICA(1971) 4. BRUCE J. WINICK & DAVID B. WEXLER, LAW IN A THERAPEUTIC KEY: DEVELPOEMENTS IN THERAPEUTIC JURISPRUDENCE(1st ed.,1996) 5. BRUCE J. WINICK & DAVID B. WEXLER, JUDGING IN A THERAPEUTIC KEY: THERAPEUTIC JURISPRUDENCE AND THE COURTS(1st ed.,2003) 6. GRESHMAN M. SYKES, THE SOCIETY OF CAPTIVES:A STUDY OF A MAXIMUM SECURITY PRISON (1958)
    7. JUDGE KAREN FREEMAN-WiILSON & WEST HUDDLESTON,DWI/DRUG COURTSS:DEFINING A NATIONAL STRATEGY(2nd ed.,2004)
    8. TODD R. CLEAR, VAL B. CLEAR &WILLIAM D. BURRELL ,OFFENDER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THE PRE-SENTENCE INVESTIGATION REPORT (1sted.,1988)
    (二)期刊論文
    1. Andrew T. A. Cheng & Wei J. Chen, Alcoholism among Four Aboriginal Groups in Taiwan: High Prevalenc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19(1) Alcoholism: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81 (1995)
    2. Brown et al., Stress, vulnerability and adult alcohol relapse, 56(5)JStud Alcohol.538 (1995)
    3. Bruce J. Winick, Therapeutic Jurisprudence and Problem Solving Courts, 30(3)Fordham Urban Law Journal 1055(2002)
    4. Bruce J. Winick, The Jurisprudence Of Therapeutic Jurisprudence, 3 PSYCHOL.PUB.POL’Y& L 184(1997)
    5. Bruce J. Winick, Applying the Law Therapeutically in Domestic Violence Cases, 69 UMKC L. REV. 33 (2000)
    6. Carrie J. Petrucci, Respect as a Component in the Judge-Defendant Interaction in a Specialized Domestic Violence Court that Utilizes Therapeutic Jurisprudence, 28, 2CRIMINAL LAW BULLETIN.263 (2002)
    7. Cheng WJ, Cheng Y, Huang MC, Chen CJ. Alcohol dependence, consumption of alcoholic energy drinks and associated work characteristics in the Taiwan working population, 47(4)Alcohol and Alcoholism 372(2012)
    8. Cobb S., Presidential Address-1976. 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 ,38(5)Psychosom Med 300 (1976) 9. David B. Wexler, Therapeutic Jurisprudence and the Criminal Courts,35 Wm. & Mary L. Rev. 279 (1993)
    10. David B. Wexler, Reflections on the scope of Therapeutic Jurisprudence, 1(1) PSYCHOL.PUB.POL’Y& L. 220(1995)
    11. Eric J. Miller , Drugs, Courts, and the New Penology, 20(2)Stanford Law & Policy Review 417, 440-444. (2009)
    12. Goldstein, Herman, Improving Policing: A Problem-Oriented Approach, 25(2)Crime and Delinquency 236 (1979) 13. Greg Berman & John Feinblatt, Problem-Solving Courts: A Brief Primer , 23(2)Law & Policy125, 131-132(2001)
    14. James L. Nolan Jr, Redefining Criminal Courts: Problem-Solving and the Meaning of Justice, 40 AM.CRIM. L.REV. 1541 (2003).
    15. Jeffrey A. Bouffard et al., Drug courts for DWI offenders? The effectiveness of two hybrid drug courts on DWI offenders, 38(1)Journal of Criminal Justice25 (2010)
    16. John A. Bozza , Benevolent Behavior Modification: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and . Limitations of Problem-Solving Courts, 17 WIDENER L.J. 97, 143(2007)
    17. John M MacDonald et al., The efficacy of the Rio Hondo DUI court: a 2-year field experiment, 31(1)Evaluation Review 4 (2007)
    18. Lapham SC et al., Impaired-driving recidivism among repeat offenders following an intensive court-based intervention, 38(1) Accident Analysis & Prevention162 (2006)
    19. Marczinski CA, Alcohol mixed with energy drinks:consumption patterns and motivations for use in U.S. college students, 8(8)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3232(2011)
    20. Michael R. Cavanaugh & Travis W. Franklin, Do DWI Courts Work? 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a Texas DWI Court, 51(4) Journal of Offender Rehabilitation262 (2012)
    21. Morris B. Hoffman, The Rehabilitative Ideal and the Drug Court Reality, 14 Fed. Sent`g Rep. 172 (2002)
    22. Patricia L. Dobkin et al., The role of functional social support in treatment retention and outcomes among outpatient adult substance abusers, 97 Addiction347 (2002)
    23. Scott M. Ronan et al., The Effectiveness of Idaho DUI and Misdemeanor/DUI Courts: Outcome Evaluation, 48(2)Journal of Offender Rehabilitation154 (2009)
    24. Slobogin & Christopher, Therapeutic jurisprudence: Five dilemmas to ponder, 1(1) PSYCHOL.PUB.POL’Y& L. 193 (1995)
    25. Stephen A. Fennell & William N. Hall, Due Process at Sentencing: An Empirical and Legal Analysis of the Disclosure of Presentence Reports in Federal Courts, 93 Harv. L. Rev. 1613 (1980)
    26. Susie Mason Dosik , Transferability of the Anchorage Wellness Court Model, AK: Alaska Judicial Council 1 (2008)
    27. Teresa W. Carnes et al., Therapeutic Justice in Alaska’s Courts, 19 Alaska Law Review 1 (2002)
    28. Victor E. Flango, DWI Courts: The Newest Problem-Solving Courts, 42(1)American Review22, 22(2005)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
    101651048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651048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法律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04801.pdf3673KbAdobe PDF26046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