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56/144643 (79%)
Visitors : 51747974      Online Users : 56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宗教研究所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77571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7571


    Title: 從「醫、拳、仙」的視角來看「現代仙學」-以胡海牙為中心
    Under the Perspectives of Chinese Medicine, TaiChiQuan and Inner Alchemy of Hu Haiya to Approach the Modern Elixir
    Authors: 黃啟文
    Huang, Chi Wen
    Contributors: 謝世維
    Hsieh, Shu Wei
    黃啟文
    Huang, Chi Wen
    Keywords: 仙學
    陳攖寧
    胡海牙
    中醫
    太極拳
    Date: 2015
    Issue Date: 2015-08-17 14:10:24 (UTC+8)
    Abstract: 對於身心完善的需求,隨著現代人所處的環境與時代變遷,有了返樸歸真,向傳統文化回歸的現象,「中醫學」、「太極拳」以及「仙學」便是本論文的切入視角。仙學的發展跨越了清帝國末年、民國建立、以及新中國時期,其中的代表人物陳攖寧,完整代表著三個階段的接續,並為仙學發展奠下了基礎;胡海牙作為陳氏的最重要弟子,則以身處新中國時期的改革乃至於開放階段,對於仙學有所繼承與創新。而仙學養生就是現代仙學的應用性詮釋。
    《胡海牙文集》以及《胡海牙仙學養生文集》是筆者研究胡海牙在仙學實踐的參考依據,另外,透過閱讀胡氏與其弟子武國忠醫師所整理的《中華仙學養生全書—陳攖寧先生對健康長壽學說做出的特殊貢獻(上、中、下冊)》,對於胡氏的仙學思想,則提供了更多的參考。本論文通過「醫、拳、仙」的多重視角,討論彼此間的會通,展現胡海牙所繼承與創新的現代仙學風貌。
    現代仙學表現出不同於以往相對迷信的宗教姿態,在其發展的過程中,經過了陳氏與胡氏接力般的詮釋與展演,仙學所指涉的修煉項目與其意義,卻再次明確地開展了近現代的養生風潮中,中國傳統文化所能夠揭櫫的歷史意義與貢獻,因為透過陳氏與胡氏所提示的,現代仙學以「養生」回應了現代人的身心需求,成為科學、理性、可以反覆操作求證的一項現代學科,去除了傳統宗教中的迷信包袱後,仙學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項瑰寶,在理解其思想底蘊及文化源頭的過程中,認識到中國的宇宙觀與價值觀,對於生命的理解,自有一套中國式的演譯。
    Reference: 一、 古籍

    春秋戰國時期成編,唐˙王冰編著:《黃帝內經˙素問靈樞》,台南市:大孚書局有限公司,1992年9月,影印初版,2009年9月再刷。
    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台北市:大展出版社,2014年7月初版。
    宋˙張伯端,王沐淺解本:《悟真篇》,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10月第1版。
    清˙黃元吉,蔣門馬校注《道德經講義》、《樂育堂語錄》,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2006年1月第3刷。
    清˙黃元吉:《道德經精義》收於蕭天石主編之《道藏精華》第四集之一,臺北縣:自由出版社,1960年10月初版,2009年9月再版。

    二、工具書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第1刷。
    張志哲主編:《道教文化辭典》,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第1刷。
    張震寰主編:《中華氣功大典》,北京:團結出版社,1995年6月,北京第1版第1刷。
    閩智亭、李養正主編:《道教大辭典》,北京:華夏出版社,1994年6月北京第1版,1995年1月北京第2刷。

    三、主要引用文本(按出版順序)

    胡海牙總編,武國忠主編:《中華仙學養生全書──陳攖寧先生對健康長壽學說做出的獨特貢獻》(上、中、下三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第1刷。
    胡海牙總編,武國忠主編:《仙學精要》,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1刷。
    胡海牙著,蒲團子編訂:《胡海牙文集──仙學、太極拳、武當劍》,香港:心一堂 有限公司,2012年3月初版。
    胡海牙著,武國忠整理:《胡海牙仙學養生文集》,海口:海南出版社,2015年2月初版。

    四、專書(按姓氏筆劃順序)

    戈國龍:《道教內丹學探微》,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8月,第1版第1刷。
    戈國龍:《道教內丹學溯源》,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第1 刷。
    戈國龍注譯:《新譯樂育堂語錄》,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1月,第1版第1刷。
    戈國龍:《丹道十講》,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第1刷。
    李豐楙、翁太明、龔瑞璋主編:《丹道實踐──近代人文與科技相遇的養生文化》,臺北,政大出版社,2013年12月,第1版第1刷。
    李樂俅編述:《訪道語錄》,臺北:真善美出版社,1966年1月初版。1971年10月再版。
    李鳳山:《李鳳山練功秘笈》,臺北:自然風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1月,初版。
    李鳳山:《李鳳山養生之道》,臺北:商周出版社,2001年1月,初版。
    李先五:《太極拳》,北京:中國書店,1990年7月。
    李天驥、李德印:《形意拳術》,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0年9月。
    李蓉:《中國現代文學的身體闡釋》,香港:道風出版社,2004年。
    呂文智:《晚清名醫唐宗海《醫易通說》思想研究》,臺北:知音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1刷。
    宋光宇:《老子新解》,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12月,第1版第1刷。
    吳亞魁:《生命的追求:陳攖寧與近現代中國道教》,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9月。
    胡孚琛:《丹道法訣十二講》(上、中、下三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1刷。
    胡孚琛:《丹道仙術入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版第1刷。
    胡孚琛:《丹道實修真傳──三家四派丹法解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2月,第1版第1刷。
    胡孚琛、呂錫琛:《道學通論-道家、道教、仙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1刷。
    胡衛國、宋天彬:《道教與中醫》,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第1刷。
    南懷瑾:《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臺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1973年4月,台灣初版。
    南懷瑾:《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祕學》,臺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1985年6月,台灣初版。
    南懷瑾:《佛法禪修參行˙神仙道學旨要》,臺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1999年7月,台灣初版。
    南懷瑾:《我說參同契》(上、中、下三冊),臺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2009年3月,台灣初版。
    南懷瑾:《小言黃帝內經與生命科學》,臺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2008年1月,臺灣初版。
    徐儀明:《性理與岐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初刷。
    馬濟人主編:《實用中醫氣功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授權,臺北,知音出版社,2005年1月初版。
    馬濟人:《道教與煉丹》,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11月1刷,2012年9月第2刷。
    陳儀芳:《論疾病觀念的兩個進路:自然主義和實用論》,上海:三聯出版社,2007年。
    陳德興:《氣論釋物的身體哲學》,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出版社,2002年。
    陳小旺:《世傳陳氏太極拳》,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0年9月。
    陳微明:《太極拳術、太極問答、太極劍》,台北:逸文出版社,2002年11月。
    張福利:《禪宗對明清傳統醫學的影響》,黑龍江:社會科學文獻社,2003年。
    張良維:《太極導引──新身體空間》,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第1刷。
    張廣保編、宋學立譯:《多重視野下的西方全真教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13年1月第1版第1刷。
    張廣保:《金元全真道內丹心性論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7月,台灣初版。
    張廣保:《唐宋內丹道教》,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1月。
    傅鳳英注譯:《新譯性命圭旨》,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10月,第1版第1刷,2011年1月,第1版第3刷。
    劉後中、劉川鬱:《說太極》,台北:橡實文化出版社,2012年12月。
    劉延剛:《陳攖寧與道教文化的現代轉型》,四川:巴蜀書社,2006年12月。
    劉迅(Xun Liu):Daoist Modern: Innovation, Lay Practice, and the Community of Inner Alchemy in Republican Shanghai,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n Center/HUP,2009.
    劉國樑、連遙注譯:《新譯悟真篇》,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1月第1版第1刷,2011年6月第1版第3刷。
    劉國樑注譯:《新譯周易參同契》,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11月第1版第1刷,2014年1月,第2版第5刷。
    劉連朋、顧寶田注譯:《新譯黃庭經˙陰符經》,臺北:三民書局,2008年1月,第1版第1刷,2013年2月,第1版第4刷。
    顧寶田、張忠利注譯:《新譯老子想爾注》,臺北:三民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第1刷,2008年8月,第2版第1刷。
    賴賢宗:《道家詮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第1刷。
    賴賢宗、蕭進銘編著:《台灣的仙道信仰與丹道文化》,臺北:柏楊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0年8月,第1版第1刷。
    賴慧玲:《二十世紀仙學大師:陳攖寧仙道養生思想研究》,臺北: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3月,第1版第1刷。
    藤守堯:《道與中國醫學》,臺北:揚智出版社,2002年。
    蕭天石:《道家養生學概要》,台北:自由出版社,2000年10月。
    蕭進銘:《反身體道──內丹密契主義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10月,第1版第1刷。
    蕭漢明:《易學與中國傳統醫學》,台北:大展出版社,2005年。
    [瑞士]容格著、楊儒賓譯:《黃金之花的祕密──道教內丹學引論》,臺北:商頂文化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第1刷。
    龔鵬程:《道教新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第1刷。

    五、 單篇論文(按姓氏筆劃順序)

    李豐楙:
    -〈不死的探求──道教信仰的介紹與分析〉收於《中國文化新論:禮俗篇──敬天與親人》,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年8月,初版,1993年12月,初版第7刷。
    -〈道教內丹派的丹道氣功〉,刊於《仙道》33期,1987年8月。
    -〈丹道與濟度:道教修行的實踐之道〉,刊於《宗教哲學》6卷第2期,2000年6月。
    -〈順與逆:丹道修煉與現代生活〉,收於郭武主編《道教教義與現代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第1刷。
    -〈丹道與科學、政治:戰後台灣丹道的現代化〉,刊於《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08年第1期(總11期),2008年6月。
    -〈仙學獨立與宗教新境──1949年以前陳攖寧與李玉階的開放之路〉,收在李豐楙、翁太明、龔瑞璋主編:《丹道實踐──近代人文與科技相遇的養生文化》,臺北,政大出版社,2013年12月,第1版第1刷。
    李麗涼:
    -〈黃元吉的仙道超越思想:以《樂育堂語錄》為主的研究〉,刊於《文與哲》卷10,2007年6月。
    -〈1949-1990台灣仙道史──以《仙學》與《仙道》為主的考察〉,收在賴賢宗、蕭進銘編著:《台灣的仙道信仰與丹道文化》,臺北:柏楊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0年8月,第1版第1刷。
    林文欽:〈道教煉丹養生的困境──以《周易參同契》為例〉,收於高師大國文系、 高雄道德院編《2013海峽兩岸道家道教與養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昶景文話事業有限公司,2013年10月,出版。
    林富士:〈疾病與「修道」:中國早期道士「修道」因緣考釋之一〉,刊於《漢學研究》19卷第1期,2001年。
    莊宏誼:
    -〈鍾、呂的仙道思想初探:以「小乘安樂延年法」為主的討論〉,刊於《輔仁宗教研究》第5期,2002年6月。
    -〈道教靈修築基:靜坐原理與方法〉,刊於《輔仁宗教研究》第6期,2002年12月。
    -〈北宋道士張伯端法脈及其金丹思想〉,刊於《輔仁宗教研究》第7期,2003年6月。
    -〈道教養生文化〉,收於林富士主編《中國史新論──宗教史分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0年12月,初版。
    賴慧玲:
    -〈陳攖寧之「老莊觀」述論〉,收於高師大國文系、高雄道德院編《返樸歸真──第二屆「道家、道教養生學術研討會」會後論文集》,高雄:昶景文話事業有限公司,2009年12月,初版。
    -〈陳攖寧之「三元丹法」述論〉,收於高師大國文系、高雄道德院編《返樸歸真──第三屆「道家、道教養生學術研討會」會後論文集》,高雄:昶景文話事業有限公司,2011年3月,初版。
    -〈陳攖寧之「女金丹法」述論〉,原收於正修科技大學《2012宗教生命關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正修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出版,2013年1月。現轉收於李豐楙、翁太明、龔瑞璋主編:《丹道實踐──近代人文與科技相遇的養生文化》,臺北,政大出版社,2013年12月,第1版第1刷。
    -〈陳攖寧之「三教觀」述論〉,收於高師大國文系、高雄道德院編《返樸歸真──第5屆「道家、道教養生學術研討會」會後論文集》,高雄:昶景文話事業有限公司,2013年4月,出版。

    六、博碩士論文(按姓氏筆劃順序)

    (一)博士論文

    林世奇:《從「內丹」到「內家」的義理詮釋》,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2009年6月。
    段致成:《道教丹道易學研究──以《周易參同契》與《悟真篇》為核心之開展》,臺北:臺灣師範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5年。
    張國華:《清代《周易參同契》丹道學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2011年。
    曾金蘭:《宋代丹道南宗發展史研究──以張伯端與白玉蟾為中心》,台南:成功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2006年。
    賴錫三:《道教內丹的先天學與後天學之發展和結構──「精.氣.神.虛」系統下的道論與氣論》,新竹:清華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6月。
    蕭進銘:《形上之道的探求──老莊及內丹認識論綜合研究》,成都: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3月。
    [美]Elena Valussi ” Female Alchemy and Paratext : How to Read Nudan in a Historical Context.” Asia Major 3.21,2008(博士論文)

    (二)碩士論文

    文煜:《陳攖寧的仙學獨立論》,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宗教學碩士論文,2010年5月。
    王同印:《陳攖寧的仙學哲學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哲學專業碩士論文,2006年5月。
    王儷蓉:《白玉蟾謫仙與內丹思想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李翠真:《斬赤龍研究──道教與天地教靜坐修煉之比較》,嘉義:南華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12月。
    吳衍慶:《鍾離權的內丹──以《鍾呂傳道集》和《靈寶畢法》為例》,臺北:輔仁大學宗教所碩士論文,2006年。
    范麗君:《陳攖寧女丹修煉思想初探》,太原:山西大學宗教學碩士論文,2012年6月。
    徐祥桂:《《楊善半月刊》、《仙道月報》及其影響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12月。
    張華英:《趙避塵(1806~1942)丹道學》,新竹:玄奘大學宗教所碩士論文,2006年。
    游琇嵐:《成仙思想初探──以鍾呂內丹學為例》,宜蘭:佛光大學生命學研究所碩士輪文,2005年。
    黃進士:《清代黃元吉丹道研究》,新竹:玄奘大學宗教所碩士論文,2004年。簡秀寰:《北宋張伯端內丹思想「精氣神」之探討》,新竹:玄奘大學宗教所碩士論文,2006年。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宗教研究所
    100156003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156003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宗教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600301.pdf75259KbAdobe PDF2603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