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77245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4012/145044 (79%)
造訪人次 : 52102431      線上人數 : 52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政大機構典藏 > 法學院 > 法律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77245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7245


    題名: 推測承諾法理解析與建構
    Analysis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Presumable Consent
    作者: 林道
    Lin, Tao
    貢獻者: 李聖傑
    Lee, Sheng Chieh
    林道
    Lin, Tao
    關鍵詞: 違法性
    推測承諾
    得被害人承諾
    緊急避難
    利益權衡原則
    自主與利益
    自由
    法律家長主義
    效益主義
    社群主義
    完善主義
    傷害原則
    柔性法律家長主義
    積極自由
    消極自由
    日期: 2015
    上傳時間: 2015-08-03 13:31:31 (UTC+8)
    摘要: 推測承諾是超法規阻卻違法事由。在定位上,屬於得被害人承諾與緊急避難的中間類型。與得被害人承諾近似,卻不存在真實的承諾;與緊急避難相關,卻不具有危難的要件,而其中的利益權衡原則,時常作為意願推測的重要參考。然推測承諾是否為適當的阻卻違法事由,則有待討論。因為得被害人承諾,若實質上保護自主,推測承諾很可能反而侵害自主;而緊急避難,基於社會連帶,要求個人犧牲權利,推測承諾的行使,將會擴張個人權利退讓範圍,是否合理,更有待檢驗。

    對此,本文將以德國文獻為主,逐一分析推測承諾、得被害人承諾與緊急避難,三者的法理基礎及要件設計。發現推測承諾的問題後,轉向法律家長主義的哲學分析,探討自主與利益兩種價值,並主張個別主觀利益話語權的優先保護。接著回歸刑法內部,觀察是否有同樣的命題,並確認得被害人承諾與緊急避難的適用順序,對於緊急避難法益主體同一與不同一的情形,提出不同看法。結論上,取消推測承諾在我國違法性的適用,相關案件回歸緊急避難與業務上正當行為處理。最後,重新詮釋推測承諾典型案例,驗證結論的可行性。
    參考文獻: 1. 中文文獻

    1.1 教科書

    1. 王皇玉,《刑法總則》,初版,新學林出版,2014年。
    2. 甘添貴,《刑法各論(下)》,二版,三民出版,2010 年。
    3. 林山田,《刑法通論(上)》,十版,自版,2008年。
    4. 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下)》,五版,自版,2005年。
    5. 林東茂,《刑法綜覽》,六版,一品出版,2009年。
    6. 林鈺雄,《新刑法總則》,初版,元照出版,2006年。
    7. 陳子平,《刑法總論》,增修版,元照出版,2008年。
    8. 黃榮堅,《基礎刑法學(上)》,三版,元照出版,2006年。
    9. 韓忠謨,《刑法原理》,九版,自版,1971年。
    10. 盧映潔,《刑法分則新論》,修訂三版,新學林出版,2010年。
    11. 蘇俊雄,《刑法總論(II)》,修正版,自版,1998年。

    1.2 專書與專論

    1. 李震山,《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四版,元照出版,2011 年。
    2. 余振華,《刑法違法性理論》,初版,自版,2001年。
    3. 林火旺,《倫理學》,二版,五南出版,2004年。
    4. 許玉秀,《新學林分科六法-刑法》,八版,新學林出版,2007年。
    5. 陳志龍,《法益與刑事立法》,三版,自版,1997年。

    1.3 翻譯文獻

    1. Isaiah Berlin著,陳曉林譯,《自由四論》,初版,聯經出版,1986年。
    2. Joel Feinberg著,王守昌、戴栩譯,《自由、權利和社會正義-現代社會哲學》,初版,貴州人民出版,1998年。
    3. John Grey著,蔡英文譯,《自由主義的兩種面貌》,初版,巨流出版,2002年。
    4. Horkheimer Max、Adorno Theodor W.著,林宏濤譯,《哲學的片簡-啟蒙的辯證》,初版,商周出版,2008年。
    5. Karl Larenz著,陳愛娥譯,《法學方法論》,初版,五南出版,2008年。
    6. John S. Mill著,孟凡禮譯,《論自由》,初版,五南出版,2013年。
    7. Jean-Jacques Rosseau著,何兆武譯,《社會契約論》,初版,唐山出版,1987年。
    8. Michael Sandel著,樂為良譯,《正義:一場思辨之旅》,雅言出版,初版,2011年。
    9. Michael Sandel著,蔡惠伃、林詠心譯,《為什麼我們需要公共哲學:政治中的道德問題》,初版,麥田出版,2014年。
    10. 西田典之著,王昭武、劉明祥譯,《日本刑法總論》,初版,元照出版,2012年。

    1.4 期刊文獻

    1. 王皇玉,〈德國醫療刑法概說〉,《月旦法學雜誌》,170期,2009年7月。
    2. 王皇玉,〈論醫療行為與業務上正當行為〉,《台灣大學法學論叢》,36卷2期,2007年6月。
    3. 王皇玉,〈強制治療與緊急避難-評基隆地方法院九十五年易字第二二三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151期,2007年12 月。
    4. 王效文,〈刑法中阻卻違法緊急避難的哲學基礎〉,《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26期,2008年9月。
    5. 李聖傑,〈風險變更之結果客觀歸責〉,《中原財經法學》,7期,2001年12月。
    6. 李聖傑,〈見義勇為〉,《月旦法學教室》,8期,2003年6月。
    7. 李聖傑,〈也論自招危難〉,《月旦法學教室》138期,2014年4 月。
    8. 林東茂,〈醫療上病患承諾的刑法問題〉,《月旦法學雜誌》,157期,2008年6月
    9. 周漾沂,〈論被害人生命法益處分權之限制-以刑法父權主義批判為中心〉,《台北大學法學論叢》,88期,2013年12月。
    10. 周漾沂,〈論攻擊性緊急避難之定位〉,《台大法學論叢》,41卷1期,2012年3月。
    11. 周漾沂,〈風險承擔作為阻卻不法事由-重構容許風險的實質理由〉,《中研院法學期刊》,14期,2014年3月。
    12. 吳耀宗,〈偷換零錢的風波〉,《月旦法學教室》,144期,2014年10月。
    13. 張麗卿,〈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借債割肉得被害人承諾乎?〉,《法學講座》,25期,2004年1月。
    14. 許恒達,〈自招危難與阻卻違法-評最高法院九八年度台上字第六七四九號判決〉,《台灣法學雜誌》,157期,2010年8月
    15. 陳子平,〈緊急避難之本質〉,《月旦法學》,84期,2002年5月。
    16. 陳正堂,〈正當(right)與善(good)的優先性:評羅爾斯(J.Rawls)和沈岱爾(M.J.Sandel)的論辯〉,《輔仁大學哲學論集》,37卷,2004年7月。
    17. 彭美英,〈我把遊戲變真了!-被害人之同意與犯罪構成要件之結構與解釋〉,《月旦法學雜誌》,167 期,2009年4月。
    18. 彭美英,〈淺論緊急避難利益衡量之法理基礎〉,《法令月刊》,58卷9期2007年9月。
    19. 彭美英,〈刑法之緊急避難與其他阻卻違法事由之關係-兼論阻卻違法事由之競合〉,《輔仁法學》,30期,2005年12月。
    20. 黃惠婷,〈強制性的緊急避難-評最高法院九十四年台上字第二三二四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133期,2006年6月。
    21. 黃榮堅,〈六合彩開獎那一天〉,《月旦法學雜誌》,30期,1997年11月。
    22. 蔡墩銘,〈論刑法上之承諾〉,《台大法學論叢》,22卷2期,1993年6月。

    1.5 碩士論文

    1. 陳品錚,〈論人性尊嚴之憲法意義-以德國基本法第一條第一項為基礎〉,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年。
    2. 陳奕廷,〈寬恕罪責事由及其錯誤之研究-以緊急避難為中心〉,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3. 黃郁珊,〈被害人許可對於犯罪成立之影響-以承諾與同意他人的危害為中心〉,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4. 黃鈞毅,〈法律家長主義〉,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系碩士論文,2009年。
    5. 鄭楷立,〈自由主義之爭:拉茲對自由主義中立性之完善論批判〉,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6. 賴玉梅,〈社群主義與當代自由主義的法律理論〉,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7. 謝明翰,〈刑法上得被害人承諾法理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8. 謝啟明,〈刑法上被害者承諾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0年。
    9. 謝鳳儀,〈論自由主義的公私領域劃分〉,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1.6 其他

    1. 李茂生,《刑法總則講義(第二冊)》,2007年修訂版,http://www.law.ntu.edu.tw/main.php?mod=document&func=show_document&show_edu=main&site_id=0&show_folder=24(2015/6/26)

    2. 德文文獻

    2.1 教科書

    1. Jakobs, Günther :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 Die Grundlagen und die Zurechnungslehre, Walter de Gruyter, 1991.
    2. Jescheck/Weigend, Lehrbuch des Strafrechts Allgemeiner Teil, 5. Aufl., 1996.
    3. Kindhäuser, Urs :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5. Aufl., Nomos 2011.
    4. Köhler, Michael : Strafrecht : Allgemeiner Teil, 1997.
    5. v.Liszt, Franz, Schmidt Eberhard, Lehrbuch des Deutschen Strafrecht, Band.1, Anleitung und Allgemeiner Teil, 26. Aufl., 1932.
    6. Rengier, Rudolf :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2009.
    7. Roxin, Claus :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Band I, 4. Aufl., München 2006.
    8. Schmidhäuser, Eberhard,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Lehrbuch, 1975.
    9. Schmidhäuser, Eberhard,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Studienbuch, 1984.
    10. Wessels, Johannes/Beulke, Werner/Satzger, Helmut :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 Die Straftat und ihr Aufbau, 43 Aufl., 2013.
    11. Welzel, Hans : Das Deutsche Strafrecht. Eine sysyematusche Darstellung, 1969.

    2.2 專書

    1. Dohna,Alexander Graf zu : Die Rechtswidrigkeit als allgemeingültiges Merkmal im Tatbestand strafbarer Handlungen, 1905.

    2.3 註釋書

    1. Leipziger Kommentar Strafgesetzbuch: StGB Band 2: §§ 32-55, 12. Aufl. 2006.
    2. Schönke/Schröder, Strafgesetzbuch Kommentar, 29. Aufl. 2014.

    3. 英文文獻

    3.1 專書

    1. Dworkin, Gerald.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utonom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2. Feinberg, Joel. The moral limits of the criminal law: Harm to Self, Vol. 3.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3. Feinberg, Joel. The moral limits of the criminal law: Harmless wrongdoing. Vol. 4.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4. Hart, H. L. A. Law, liberty, and moralit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3.
    5. Raz, Joseph. The morality of freedo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6. Sandel, Michael J. Liberalism and the Limits of Justi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
    10165101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651014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法律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101401.pdf1487KbAdobe PDF21153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