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76920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4014/145046 (79%)
造访人次 : 52036572      在线人数 : 48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6920


    题名: 身心障礙者就業權益保障之研究
    A Study on Employment Protection for the Disabilities
    作者: 阮心怡
    贡献者: 張其恆
    阮心怡
    关键词: 身心障礙
    工作權
    身心障礙鑑定
    就業促進
    無障礙環境
    日期: 2015
    上传时间: 2015-07-27 11:31:47 (UTC+8)
    摘要: 受近年來國際趨勢影響,為達到充分參與及平等之目標,我國改善身心障礙者弱勢問題方式從福利救濟逐漸轉為權利促進,其中以與生存相關工作權保障最為重要。從社會模式觀點分析,環境因素為影響身心障礙者社會參與之關鍵。本研究先探討國際上如何透過法律制度消除或減少環境障礙以促進身心障礙者就業,再檢視我國相關法規政策及其落實狀況,最後提出建議以期對將來制度發展有所貢獻。
    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與比較研究國際組織、美國、日本與我國身心障礙者現況、就業問題及就業制度,主要發現如下:
    1、我國身心障礙者盛行率較國際及美國低。比較發現有定義上差異,因此可能有人數上低估之情形。
    2、我國《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中引入ICF概念修改身心障礙鑑定規範。然倉促勉強施行下產生許多問題,甚至是最重要之活動參與及環境因素尚未實際作為判定標準。
    3、我國政府提供多元化職業重建服務,依照身心障礙者工作能力進行就業安置。然由於資訊推廣度不佳、職業類別選擇有限且以產能來判定安置模式,故易由於工作適性問題影響身心障礙者就業穩定。
    4、定額進用與職業保留制度長期效果有限。目前國際發展趨勢為消除就業歧視以保障身心障礙者就業機會,我國雖已發展無障礙環境政策,並鼓勵雇主申請職務再設計以促進身心障礙者就業,然無實際成效不彰。
    根據上述結果提出以下建議:
    1、完善身心障礙鑑定制度,使活動參與及環境因素評估發揮實際效用。
    2、落實無障礙環境政策,進而提昇為友善環境層次,擴大受惠對象。
    3、積極推動平等措施,建立身心障礙者禁止就業歧視制度,提供基本經濟安全保障。
    4、促進身心障礙者主動參與,表達並捍衛自我權利,進一步影響環境,協助發展一個平等尊重之社會。
    參考文獻: 小野隆著、許澤銘譯(1997)。日本殘障者僱用制度簡介。特殊教育季刊,第62期,頁36-38。
    中川純(2013)。日本對於身心障礙者之就業支援。身心障礙者勞動參與及就業支援:2013國際身心障礙者日—德日台國際學術研討會專題演講。
    中華經濟研究院(2007)。庇護性就業方案採個案補助之可行性研究計畫。臺北市政府勞工局委託研究。
    王正、周麗芳(2001)。身心障礙者接受政府各項補助及稅捐減免等優惠項目簡併合一可行性研究,行政院內政部委託研究。上網日期104年05月30日,檢自:http://dpws.sfaa.gov.tw/uploaddowndoc?file=/disb/reqres/03身心障礙者接受政府各項補助及稅捐減免等優惠項目簡併合一可行性研究.doc&flag=doc。
    王育瑜(1994)。身心障礙者定額進用制度之研究,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委託研究,頁6-8。
    王育瑜(1995)。台灣視障者的職業困境–以按摩業為例的分析。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王育瑜(2004)。瑞典、英國中途致障者職業重建模式。社區發展季刊,第101期,頁445-452。
    王育瑜(2004)。障礙團體設立之按摩中心的充權效用評估:以臺北市為例。臺大社工學刊,第9期,頁89-90。
    王國羽(1994)。邁向二十一世紀社會福利之規劃與整合─殘障福利需求初步評估報告。行政院內政部委託研究,頁2。
    王國羽、呂朝賢(2004)。世界衛生組織身心障礙人口定義概念之演進:兼論我國身心障礙人口定義系統問題與未來修正方向,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8卷第2期,頁204。
    王國羽(2011)。由障礙研究典範改變觀點論ICF與ICF-CY在教育與療育的運用與貢獻。特殊教育季刊,第118期,頁1-12。
    王惠玲(1992)。社會基本權與憲法上工作權之保障,政大勞動學報,第1期,頁77-91。
    王惠玲(2001)。台灣職業災害保險之現況與展望。政大勞動學報,第10期,頁1-21。
    王韻茹(2011)。身心障礙者定額進用條款之合憲性探討-以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33期,頁155-156。
    立法院(2006)。立法院第6屆第4會期第4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臺北。
    立法院第8屆第1會期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第17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2012)。立法院公報,第101卷第34期,頁304-307、313-322。
    成之約(2002)。非典型工作型態的前瞻與因應,國政評論,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上網日期104年05月30日,檢自:http://old.npf.org.tw/PUBLICATI
    ON/SS/091/SS-C-091-119.htm。
    行政院內政部,身心障礙者生活狀況及各項需求評估調查報告,上網日期104年05月30日,檢自:http://sowf.moi.gov.tw/stat/Survey/list.html。
    行政院內政部(2009)。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白皮書。上網日期104年05月30日,檢自:http://dpws.sfaa.gov.tw/uploaddowndoc?file=/disb/whitepaper/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白皮書.doc&flag=doc。
    行政院主計總處,103年6月人力資源調查提要分析,上網日期104年05月30日,檢自:http://www.dgbas.gov.tw/public/Attachment/4721102448RP37OK6X.pdf。
    行政院主計總處,103年人力運用調查報告,上網日期104年05月30日,檢自: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36761&ctNode=4987&mp=1。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1992)。日本勞動政策,當代勞工書19,臺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頁55-68。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就業權益專章》修法重點。上網日期104年05月30日,檢自:http://www.enable.org.tw/upload/iss/4.pdf。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2005)。從美國麻州經驗探尋我國視障重建服務方向:94年度美國麻州地區視障機構職業重建實務工作考察成果。臺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行政院勞動部,身心障礙者勞動狀況調查,上網日期104年05月30日,檢自:
    http://www.mol.gov.tw/cht/index.php?code=list&ids=682。
    勞動部(2014)。103年身心障礙者定額進用概況。上網日期104年05月30日,檢自:http://www.mol.gov.tw/upload/cht/attachment/ecd55ecc3d9cf43b99df32b1ce1e
    c4d9.pdf。
    行政院勞動部勞工保險局,增列勞工保險職業病種類項目。上網日期104年05月30日,檢自:http://www.bli.gov.tw/sub.aspx?a=YeRuliCfuWQ%3D。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身心障礙鑑定需求評估及證明核發主題專區。上網日期104年05月30日,檢自:http://dpws.sfaa.gov.tw/commonch/home.jsp?m
    serno=200805260011&serno=200805260018&menudata=DisbMenu&contlink=ap/idfbook.jsp&level2=Y。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需求評估內容與流程暨永久效期身心障礙手冊者換證規劃。上網日期104年05月30日,檢自:www.icf.org.tw/upload/files/需評及換證.pdf。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統計處,身心障礙者人數月報表,上網日期104年05月30日,檢自:http://www.mohw.gov.tw/cht/DOS/Statistic.aspx?f_list_no=312&fod_list_no=
    4198。
    行無礙生活網(2012)。推動無障礙計程車,扭轉復康巴士受限的困境。上網日期104年05月30日,檢自:http://www.sunable.net/node/3232。
    考試院考選部(2006)。身心障礙人員考試制度白皮書。
    考試院考選部(2013)。身心障礙人員考試制度白皮書。
    吳老德(2004)。正義理論與福利國家。臺北:五南。
    吳秀照(2007)。台中縣身心障礙者就業需求:排除社會障礙的就業政策探討,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11卷第2期。
    吳武典(1990)。我國殘障福利法執行成效之評估。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頁36-39。
    吳秋雯(2007)。美國職業重建實務工作考察報告。臺北市政府勞工局。
    吳劍雄(2002)。身心障礙者就業對策之探討。勞工之友雜誌,第597期,頁17-19。
    吳劍雄、陳靜江(2006)。高職特教班智能障礙畢業生所從事職務要求之調查初探。復健諮商,第1期,頁65-104。
    李明洋、江宗祐、林嘉齊(1997)。淺述無障礙環境的歷史沿革,教師之友,第38卷第5期,頁58-62。
    李崇信(2002)。身心障礙者與庇護工廠之我見。就業安全,第1卷第1期,頁64-69。
    李國隆(2002)。從社會正義看身心障礙者工作權相關法規之保障,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新北市。
    李惠宗(2002)。憲法工作權保障系譜之再探一以司法院大法官解釋為中心,人民工作權之內涵與保障研討論文集,頁3-5。
    呂朝賢(2003)。身心障礙者類別與福利配套規劃之研究。行政院內政部委託研究。
    何華國(1995)。殘障者的職業復健。殘障者職業訓練與就業輔導之理論基礎與實務。臺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邱大昕(2009)。被忽略的歷史事實:從視障者工作演變看大法官釋字第六四九號解釋。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13期,頁55-86。
    邱大昕(2011)。誰是身心障礙者:從身心障礙鑑定的演變看「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ICF)的實施。社會政策與討會工作學刊,第15卷第2期,頁187-213。
    邱大昕(2011)。為什麼馬殺雞?視障按摩歷史的行動網絡分析。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83期,頁5-36。
    林千惠、徐享良(1996)。臺灣地區身心障礙者就業能力與意顧之調查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林宏熾(2004)。第十章身心障礙者自我決策與自我擁護。身心障礙者生涯規劃與轉銜教育。臺北:五南。
    林志盈(2012)。臺北市推動無障礙公共運輸服務系統構想,運輸人通訊,第122期,中華民國運輸學會。
    林君潔(2015)。交通無障礙是基本人權不是福利,身心障礙者服務資訊網。上網日期104年05月30日,檢自:http://disable.yam.org.tw/node/4301。
    林幸台(2005)。勞工保險殘廢給付判定方式變革之必要性。臺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保險局。
    林金定(2008)。世界衛生組織「國際功能、失能和健康分類」:理論架構、範圍、分類與編碼原則。身心障礙研究,第6卷第2期,頁102-128。
    林昭吟、林季平(2004)。身心障礙者提前老化現象與健康照護需求之研究,行政院內政部委託研究。
    林昭吟(2014)。2014台灣身心障礙者人權指標調查報告,社團法人中華人權協會,民國103年11月。
    林紀東(1989)。比較憲法,五南圖書,頁161-165。
    林紀東(1993)。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一)。三民書局,修訂七版,頁241-243。
    林庭聿(2003),盲人其實可以做的更多—全球視障精英就業研討會與會心得報告,視協會訊,第27期,中華民國視覺障礙人福利協會。
    林雅淇(2008)。雇主僱用中重度智能障礙者之考量因素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復健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林萬億(2006)。臺灣的社會福利:歷史經驗與制度分析,臺北:五南出版。
    林萬億、吳慧菁、林珍珍(2011)。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ICF)與我國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社區發展季刊,第136期,頁280。
    林聰吉、游清鑫(2010)。我國視覺障礙者就業現況調查與就業輔導問題分析。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委託研究,頁3。
    花敬凱(1998)。歐美、日本等國職業重建服務之發展歷程與趨勢。特殊教育季刊,第66期,頁25-37。
    花敬凱、彭淑青(2004)。從雇主的觀點談視覺障礙者的就業限制。啟明苑通訊,第51期,頁2-9。
    周月清、朱貽莊(2011)。檢視台灣身心障礙福利政策與法案之歷史進程與變革,社會福利模式—從傳承到創新研討會論文。
    周秀霞(2006)。就業輔導員對精神障礙者就業歷程的看法-以臺北市為例,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邱滿艷、韓福榮(2007)。從使用者與提供者觀點探討我國身心障礙者職務再設計措施之研究。復健諮商,第1期,頁47-64。
    胡若瑩、陳靜江、李崇信、李正雄(2003)。身心障礙者就業轉銜之社區化就業服務理念與實務作業流程與工作表格使用手冊,臺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侯禎塘、莊素負(2007)。身心障礙者職務再設計理論與實務探討。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俞浩偉(2008)。從憲法平等權探討我國身心障礙者就業保障之問題。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圭輝(2013)。身障者職業重建新里程碑--成立五區域性職重資源中心。就業安全,第12卷第2期,頁21-25。
    高寶華(2008)。97年度臺北縣政府赴美國職業重建實務工作考察案報告。臺北縣政府。
    孫迺翊(2011)。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之基本精神及相關爭議問題,法扶會訊,第33期。
    孫碧霞、邱樣、唐昌豪(2004)。考察日本身心障礙者就業服務制度報告。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馬財專(2013)。就業安全與勞動保障—勞動所得維持、非典型就業之衡平機制。2013年兩岸三地社會福利學術研討會--社會政策與社會品質會議論文。
    陳方、林真平、邱崇懿、王家強、宋礽玉(2008)。美國聯邦政府與州政府職業重建合作方案之綜述與分析。就業安全,第7卷第2期,頁94-106。
    陳天佑、盧昭宏、張弘昌(2013)。建築物無障礙環境發展現況及推動之展望。第十屆台灣國際建築論壇研討會論文,中華民國全國建築師公會。
    陳美智、張書杰(2006)。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的組織與制度研究:以台北市、台中市的社區化就業服務計畫為例。2006年台灣社會學會年會暨國科會專題研究成果發表會。
    陳明里(2011)。大道之行也,人輪平等-從下肢行動不便者的行路權、大眾交通運輸服務談起,法扶會訊,第33期。
    陳明堂(2010)。我國簽署批准兩公約的歷程與未來發展,2010年世界公民人權高峰會,上網日期104年05月30日,檢自:http://www.worldcitizens.org.tw/awc201
    0/ch/F/F_d_page.php?pid=1049。
    陳靜江(2001)。運用輔助性科技促進身心障礙者之就業與工作調適。就業與訓練,第19卷第1期,頁12-16。
    張幼慈(2003)。我國身心障礙者就業保障之研究--以定額進用制度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張恆豪、顏詩耕(2011)。從慈善邁向權利:臺灣身心障礙福利的發展與挑戰。社區發展季刊,第133期,頁406-407。
    張彧(2012)。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服務新里程--身心障礙鑑定新制,就業安全,第11卷第2期,頁10-14。
    張勝成(1995)。日本之障礙者就業輔導措施。載於許天威、徐享良。殘障者職業訓練與就業輔導之理論與實務,頁109-157。臺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張舒涵(2012)。身障新制上路 殘盟不領情,台灣立報,2012/07/12第8603期。上網日期104年05月30日,檢自:http://paper.udn.com/udnpaper/POF0008/2197
    61/web/。
    張學海(2002)。人權要實際踐履不要成為政治口號,國政評論,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上網日期104年05月30日,檢自:http://old.npf.org.tw/PUBLICAT
    ION/CL/091/CL-C-091-222.htm。
    郭芳嫻(2004)。日本身心障礙者就業服務相關制度考察暨與事業體合作發展之庇護工場運作服務模式參訪報告。臺北市政府社會局。
    郭振昌(1992)。就業安全政策-含就業市場、就業法規。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郭淳芳(2008)。身心障礙者就業權益保障~從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談起,就業安全,第7卷第2期,頁31-37。
    許天威、林千惠等合譯(1994)。美國支持性就業:模式、方法與論題。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叢書:就業輔導類第54輯。臺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許金龍、李岳宗、侯松延、馮雪鴻(2005)。日本推介就業之作法及其身心障礙者就業促進工作之推展。臺北:行政院經濟部,頁11-13。
    許志成(2012)。身心障礙者提前老化及平均餘命基礎研究,行政院衛生署委託研究。
    許素彬(2011)。障礙過程與身心障礙者就業經驗之探討與分析,社區發展季刊,第130期,頁243-244。
    許慶雄(1992)。社會權論。臺北:眾文。
    莊秀美(2005)。日本社會福利服務的民營化--「公共介護保險制度」現況之探討。臺大社會工作學刊,第11期,頁96。
    莊素貞、邱晨晃、李允文、陳英正(2007)。視障者職務再設計個案探討。特殊教育叢書-特殊教育現在與未來,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中心,頁84。
    國立陽明大學復健科技輔具研究所(2008)。職業重建(二)職務再設計篇。輔具之友,第23期。
    國立臺灣大學辦理北區身心障礙者職業輔導評量資源中心,建構身心障礙庇護性就業者產能評估模式期末報告,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委託研究。
    國立臺灣大學辦理北區身心障礙者職業輔導評量資源中心,探討職業重建服務需求程度、成效評估機制及指標。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委託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14)。103年度桃園縣身心障礙者職務再設計服務成效分析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桃園縣政府勞動及人力資源局委託研究。
    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老年醫學組(2012)。身心障礙者提前老化及平均餘命成果報告,行政院衛生署委託研究。
    曾思瑜(2003)。從『無障礙設計』到『通用設計』─美日兩國無障礙環境理念變遷與發展過程。設計學報,第8卷第2期,頁57-74。
    黃志成、王麗美(2000)。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服務,臺北:亞太,頁39-42。
    黃程貫(1996)。勞動法。空大印行,頁149-152。
    黃越欽(2000)。憲法中工作權之意義暨其演進,法令月刊,第51卷第10期,頁34-55。
    黃越欽(2002)。憲法中勞動基本權之意義與展望。政大勞動學報,第11期,頁11。
    黃越欽(2006)。勞動法新論。自刊,修訂三版,頁67-68。
    黃耀榮(2014)。無障礙環境,臺灣身心障礙者權益與福利。臺北:五南出版,頁459-460。
    焦興鎧(1998)。對我國就業歧視問提之探討(上)。勞工行政,第122期,頁27。
    焦興鎧(2000)。美國平等就業機會委員會機能之研究。勞工法論叢(一),頁88-99。
    焦興鎧(2007)。美國最高法院與身心障礙者就業歧視爭議之解決―2002 年庭期三則判決之評析。美國最高法院重要判決之研究:2000~2003,頁290-291。
    焦興鎧(2010)。就業岐視之新興議題解析。經社法制論叢,第46期。
    馮雪鴻(2008)。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服務之就業輔具使用現況。輔具之友,第23期,頁3-9。
    游慧珍(2011)。身心障礙者就業現況之探討,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第2011期,頁482-483。
    葉琇姍(2014)。身心障礙者的就業促進,臺灣身心障礙者權益與福利。臺北:五南出版,頁387-416。
    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新制身心障礙鑑定與需求評估發展背景。上網日期104年05月30日,檢自:http://www.sunshine.org.tw/nphy/102.asp。
    萬明美(1991)。視覺障礙者從事按摩業之現況及影響其收入之相關研究。特殊教育學報,第6期,頁1-47。
    萬明美、柏廣法(1999)。大學視覺障礙學生畢業後生活狀況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第17期,頁107-137。
    楊偉國、陳玉傑(2008)。美國殘疾人就業政策的變遷。美國研究,第2期,頁63-76。
    董和銳(2003)。身心障礙之概念架構與社會意涵。身心障礙研究,第1卷第1期,頁32-42。
    衛民(1998)。原住民就業安全服務體系的探討,原住民社會福利體系之規劃。行政院原民會施政整體規劃委託計畫之三,頁205-368。
    廖福特(2008)。從「醫療」、「福利」到「權利」-身心障礙者權利保障之新發展,中研院法學期刊,第2期,頁167-210。
    蔡佳穎(2010)。以「損傷」與「障礙」並重的社會模式探討身心障礙者生活品質。社區發展季刊,第131期,頁516-529。
    蔡茂寅(1997)。工作權保障與勞動基本權的關係及其特質,律師雜誌,第219期,頁22-30。
    鄭津津(2003)。美國就業歧視法制之研究-兼論我國相關法制應有之發展。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32卷第4期,頁135-205。
    鄭津津(2005)。我國身心障礙者就業促進與保障法制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
    盧政春(1999a)。社會權保障與社會安全制度之建構,跨世紀社會學與臺灣社會研討會,臺灣社會學社、東吳社會系合辦,東吳大學國際會議廳。
    盧政春(1999b)。社會權保障與原住民就業輔助,東吳社會學報,第8期,頁195-221。
    盧政春(2000)。工作權保障與勞工福利建構。東吳社會學報,第9期,頁153。
    賴淑蘭、Gavin Thomson、陳貴珍(2008)。從台灣成年後失明者赴美復健歷程探討我國視障者復健方案,特殊教育季刊,第108期,頁12-20。
    謝宗學(1997)。殘障權利運動--中、美兩國經驗的比較。臺北:身心障礙者人權週系列座談會。上網日期104年05月30日,檢自:http://disable.yam.org.tw/nod
    e/588。
    謝瑞智(2000)。憲法新論,正中書局,頁149-194。
    鍾筤樂(2010)。身心障礙者照護:身障鑑定新制預計於2012年7月全面實施,衛生報導季刊,第143期,頁13。
    韓君玲(2011)。析日本障礙者福利立法的變遷過程及特點。東嶽論叢,第32卷第12期,頁145。
    蘇玉帆(2007)。接受社區化就業服務之精障者就業適應追蹤研究-以四個康復之友協會個案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復健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蘇昭如、謝琍琍(2005)。日本「職務再設計」相關政策措施之推展。臺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199
    蘇昭如、侯松延(2008)。考察美國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服務制度計畫。臺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169
    蘇瑋璇(2015)。無障礙計程車數量不足 想搭都搭不到,聯合報。上網日期104年05月30日,檢自:http://udn.com/news/story/7968/818667-無障礙計程車數量不足-想搭都搭不到。

    日本內閣府,障害者基本計画,上網日期104年05月30日,檢自:http://www8.cao.go.jp/shougai/suishin/kihonkeikaku.html。
    日本內閣府,障害者基本計画(第3次)本文,上網日期104年05月30日,檢自:http://www8.cao.go.jp/shougai/suishin/kihonkeikaku25.html。
    日本厚生労働省,身体障害者手帳制度の概要,上網日期104年05月30日,檢自:http://www.mhlw.go.jp/bunya/shougaihoken/shougaishatechou/dl/gaiyou.pdf。
    日本厚生労働省,除外率制度について,上網日期104年05月30日,檢自:http://www.mhlw.go.jp/bunya/koyou/shougaisha02/pdf/18.pdf。
    日本厚生労働省,「特例子会社」制度の概要,上網日期104年05月30日,檢自:http://www.mhlw.go.jp/bunya/koyou/shougaisha/dl/07.pdf。
    日本厚生労働省,障害者の就労支援対策の状況,上網日期104年05月30日,檢自:http://www.mhlw.go.jp/stf/seisakunitsuite/bunya/hukushi_kaigo/shougaishahuk
    ushi/service/shurou.htm。
    日本厚生労働省,障害者福祉施策の見直しを進めています,上網日期104年05月30日,檢自:http://www.mhlw.go.jp/stf/seisakunitsuite/bunya/hukushi_kaigo/
    shougaishahukushi/minaoshi2/index.html。
    日本厚生労働省,障害者雇用率制度の概要,上網日期104年05月30日,檢自:http://www.mhlw.go.jp/bunya/koyou/shougaisha02/pdf/03.pdf。
    日本厚生労働省,障害者雇用納付金制度の概要,上網日期104年05月30日,檢自:http://www.mhlw.go.jp/bunya/koyou/shougaisha02/pdf/19.pdf。
    日本厚生労働省(2006)。2002年12月障害者基本計画,平成18年版障害者白書。
    日本厚生労働省(2013)。障害者雇用促進法の改正の概要,上網日期104年05月30日,檢自:http://www.mhlw.go.jp/bunya/koyou/shougaisha_h25/dl/kaisei02.pdf。

    Aaron A. Dhir(2005). Human Rights Treaty Drafting Through the Lens of Mental Disability: The Proposed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the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Dignity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41 STAN. J. INT’L L. 193.
    Altman, B. M(2001). Disability definitions, models, classification schemes, and applications. In G. L. Albrecht, K. D. Seelman & M. Bury (Eds.). Handbook of Disability Studies. CA:SAGE.
    Arlene S. Kanter(2003).The Globalization of Disability Rights Law, 30 SYRACUSE J. INT’L L. & COM. 242.
    Arthur O’Reilly(2007), The right to decent work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Geneva, ILO. Retrieved May, 30, 2015, from: http://www.ilo.org/global/publications/ilo-books
    tore/order-online/books/WCMS_091349/lang--it/index.htm.
    Brault, Matthew W.(2012), 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2010, Current Population Reports, P70-131, U.S. Census Bureau,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Brodwin, M., Parker, R. M., & DeLaGarza, D.(2003). Disability and accommodation. In E.M. Szymanski & R. M. Parker (Eds.). Work and disability: Issues and strategies in career development and job placement (2nd ed., pp. 201-246). Austin, TX: Pro-Ed.
    Domzal C, Houtenville A & Sharma R.(2008). Survey of employer perspectives on the employment of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McLean VA, CESSI.
    Dyer S.(2004). Credit is a need and a right: inclusive policy and practice in micro finance. In: Heinicke-Motsch K, Sygall S, eds. Building an inclusive development community: a manual on including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i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s. Bloomfield, Kumarian Press.
    Hernandez B, Keys C & Balcazar F(2000). Employer attitudes toward workers with disabilities and their ADA employment rights: a literature review.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66, 4-16.
    EEOC(2002). Enforcement guidance on reasonable accommodation and undue hardship under the 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 Washington, Equal Employment Opportunity Commission. Retrieved May, 30, 2015, from: http://www.eeoc.gov/polic
    y/docs/accommodation.html.
    Handicap International(2006). Good practices for the economic inclusion of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funding mechanisms for self-employment. Lyon, France: Handicap International. Retrieved May, 30, 2015, from: http://www.han
    dicap-international.org/uploads/media/goodpractices-GB-2coul.PDF.
    Harris C(2003). Self-employment of disabled peopl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Disability World 2003. Retrieved May, 30, 2015, from: http://www.disabilityworld.or
    g/11-12_03/employment/selfemployment.shtml
    Hyde M.(1998). Sheltered and supported employment in the 1990s: the experiences of disabled workers in the UK. Disability & Society,13:199-215.
    ILO. Decent work agenda. Retrieved May, 30, 2015, from: http://www.ilo.org/global/
    about-the-ilo/decent-work-agenda/lang--en/index.htm.
    ILO(1998),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and Employment of Disabled Persons, Geneva, 86th ILC Session (June 1998). Retrieved May, 30, 2015, from: http://www.ilo.org/pub
    lic/english/standards/relm/ilc/ilc86/r-iii1b.htm.
    ILO(1999). Report of the Director-General: Decent Work. Geneva: ILO. Retrieved May, 30, 2015, from: http://www.ilo.org/public/english/standards/relm/ilc/ilc87/rep-i.
    htm.
    ILO(2002). Managing disability in the workplace: ILO code of practice, Geneva, ILO, 2002. Retrieved May, 30, 2015, from: http://www.ilo.org/wcmsp5/groups/public/---ed
    _emp/documents/publication/wcms_103324.pdf.
    ILO(2004). Achieving Equal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for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through Legislation: Guidelines, Geneva, ILO. Retrieved May, 30, 2015, from: http://
    www.ilo.org/global/publications/ilo-bookstore/order-online/books/WCMS_091340/lang--en/index.htm.
    ILO(2006). Strategies for skills acquisition and work for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a report submitted to the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Geneva, ILO.
    Jodoin S, Harder H.(2004). Strategies to enhance labour-management cooper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disability management progra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bility, Community, and Rehabilitation, 3. Retrieved May, 30, 2015, from: http://w
    ww.ijdcr.ca/VOL03_04_CAN/articles/jodoin.shtml.
    McLean, J(2003). Employees with long term illness or disabilities in the UK social services workforce. Disability & Society, 18(1). 51-70
    Metts RL.(2000). Disability issues, trend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World Bank Washington, World Bank.
    Mitra S. (2008). The recent decline in the employment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in South Africa, 1998–2006.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76, 480-492.
    Mont D.(2004). Disability employment policy [SP Discussion Paper 0413]. Washington, World Bank.
    National Disability Rights Network(2011). Segregated and exploited: A call to action! The failure of the disability service system to provide quality work. Washington DC. Retrieved May, 30, 2015. from: http://www.ndrn.org/images/Documents/Resources/P
    ublications/Reports/Segregated-and-Exploited.pdf.
    Neufeldt AH.(1995). Self-directed employment and economic independence in low-income countries. In: O’Toole B, McConkey R, eds. Innovation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for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London, Lisieux Hall. Retrieved May, 30, 2015, from: http://www.aifo.it/english/resources/online/books/cbr/innovations/11neuf
    eldt.pdf.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2003). Transforming disability into ability: policies to promote work and income security for disabled people. Paris, OECD.
    OECD(2009). Is informal normal? Toward more and better job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Paris, OECD.
    OECD(2010).Sickness, disability and work: breaking the barriers. A synthesis of findings across OECD countries. Paris, OECD.
    Oliver, M(1996). Understanding Disablilites: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Basingstoke: Macmillan.
    Oliver, M(2004). If I had a hammer: the social model in action. In: J. Swain, S. French, C. Barnes and C. Thomas, (eds). Disabling Barriers – Enabling Environments (pp.7-12). London: SAGE.
    Schur, L(2002). The differences a job makes: The effects of employment among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 34 (2). 339-347
    Stapleton D et al.(1997). Exploratory study of health care coverage and employment of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literature review. Washington,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Retrieved May, 30, 2015, from: http://aspe.hhs.gov/daltc
    p/reports/1997/eshcclit.pdf.
    Stapleton DC, Burkhauser RV, eds.(2003). The decline in employment of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a policy puzzle. Kalamazoo, UpJohn Institute.
    Thornton P. & Lunt N.(1997). Employment policies for disabled people in eighteen countries: a review. Social Policy Research Unit, University of York.
    Thornton P.(1998). Employment quotas, levies, and national rehabilitation funds for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pointers for policy and practice. Geneva, ILO. Retrieved May, 30, 2015, from: http://digitalcommons.ilr.cornel.
    l.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083&context=gladnetcollect.
    UN(1982). World Programme of Action Concerning Disabled Persons. Retrieved May, 30, 2015, from: http://www.un.org/disabilities/default.asp?id=23.
    UN Human Rights Council(2012). Thematic Study on the Work and Employment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OHCHR Report, AIHRC/22/25 (17 December 2012). Retrieved May, 30, 2015, from: http://daccess-dds-ny.un.org/doc/UNDOC/GEN/G1
    2/188/41/PDF/G1218841.pdf?OpenElement.
    UPIAS(1976).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Disability. London: Union of the Physically Impaired Against Segregation, 1976. Retrieved May, 30, 2015, from: http://disability-
    studies.leeds.ac.uk/files/library/UPIAS-fundamental-principles.pdf.
    Waddington L, Diller M.(2002). Tensions and coherence in disability policy: the uneasy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welfare and civil rights models of disability in American, European and international employment law. In: Breslin ML, Yee S, eds. Disability rights law and policy. Ardsley, Transnational Publishers. Retrieved May, 30, 2015, from: http://dredf.org/international/waddington.html.
    Warsaw–Konstancin Jeziorna(2004).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and employment of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Report of a European conference, 23–25 October 2003]. Geneva, ILO. Retrieved May, 30, 2015, from: http://www.ilo.org/wcmsp5/groups/pub
    lic/---ed_emp/---ifp_skills/documents/publication/wcms_106627.pdf.
    WHO(1999). ICIDH-2: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al and Disability, Beta-2 Draft, Full Version. Geneva: WHO.
    WHO(2001).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 Geneva: WHO.
    WHO(2011). World report on disability 2011. Retrieved May, 30, 2015, from: http://w
    ww.who.int/disabilities/world_report/2011/report/en/index.html.
    Wynne, R., & McAnaney, D(2004). Employment and disability: Back to work strategies. European Foundation for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and Working Conditions. Retrieved May, 30, 2015, from: http://digitalcommons.ilr.cornell.edu/glad
    netcollect/162.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勞工研究所
    9826202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262021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勞工研究所]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202101.pdf5573KbAdobe PDF21747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