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014/145046 (79%)
Visitors : 52056753      Online Users : 59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76892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6892


    Title: 周作人《語絲》的理念、實踐及影響研究
    Zhuo Zuoren, Yusi-Its Editorial Ideology, Practice and Influence
    Authors: 林秋彣
    Contributors: 張堂錡
    林秋彣
    Keywords: 周作人
    《語絲》
    報刊
    同人
    小品
    Date: 2015
    Issue Date: 2015-07-27 11:26:11 (UTC+8)
    Abstract: 《語絲》堪稱周作人編輯生涯中最著名的刊物,並且繼承《新青年》、《新潮》,成為延續五四新文學運動的重要雜誌。歷來《語絲》研究,多討論其文學史地位或分述各個作家表現,本論文則以周作人編輯理念為經,運用副刊編輯學、社團研究、文學社會學、大眾傳播學、公共領域理論等研究方法,著重探討周作人編輯理念的演變過程、《語絲》和當時報刊環境的互動關係、《語絲》對後世影響三方面,並歸結出《語絲》在報刊史上的定位。
    周作人編輯《語絲》前的思想,主要以「人的文學」及「民俗學」為重心,到了《語絲》時期,更將重心放在個人與國家,運用小品/雜感等散文體式進行文明批評與社會批評,提倡「生活之藝術」、「國民文學」,排擊「薩滿教」思想。周作人的理念落實到報刊環境中,一方面與「語絲社」同人並肩作戰,運用晚清報刊以來的「遊戲文章」等傳播手法建立公共輿論,一方面則與「現代評論派」圍繞女師大風潮、叫局事件、三一八事件、津貼事件等時政進行筆戰,《語絲》因其「敢言」而樹立起報刊史地位,然而這種特性,也使其成敗將與時政共同浮沉。《語絲》對後世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讀者對於民俗及時政相關篇章的熱烈回應,以及後世雜誌――特別是林語堂《論語》系列雜誌――對其幽默性靈小品、生活之藝術、中庸之道理念的拓展,使其在商業雜誌繁盛的1930年代開花結果。藉由周作人《語絲》的理念、實踐、影響三方面探討,可以較為全面地理解一代知識分子如何利用新興的中國現代公共領域――學校、社團、報刊等機制,體現其啟蒙淑世理想。
    Reference: 一、原典史料
    1. 報刊
    語絲社:《語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

    2. 專書
    周作人:《中國新文學的源流》,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7年。
    周作人:《知堂回想錄》,香港:三育圖書文具公司,1980年。
    周作人著,止庵校訂:《永日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周作人著,止庵校訂:《談虎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周作人著,止庵校訂:《談龍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周作人著,止庵校訂:《藝術與生活》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周作人著,止庵校訂:《過去的工作》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周作人著,鍾叔河編:《周作人文類編‧希臘之餘光》,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8年。
    林語堂:《八十自敘》,林語堂著,張振玉等漢譯:《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林語堂:《林語堂自傳》,林語堂著,張振玉等漢譯:《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0卷》,
    張菊香、張鐵榮編:《周作人年譜》,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
    趙家璧主編,郁達夫編:《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臺北:業強出版社,1990年。
    趙家璧主編、阿英編:《中國新文學大系‧史料索引》,臺北:業強出版社,1990年。
    趙家璧等編:《編輯生涯憶魯迅》,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魯迅:《魯迅全集》,臺北:谷風出版社,1989年。

    3. 單篇文章
    史蟫:〈記語絲社〉,趙家璧等:《編輯生涯憶魯迅》,頁218。
    李小峰:〈北新書局的由來〉,上海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上海文史資料存稿彙編‧第十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李小峰:〈新潮社的始末〉,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五四運動回憶錄》(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年)
    李小峰:〈魯迅先生與北新書局〉,《出版史料》,1987年第3期。
    汪曾祺:〈談風格〉,汪曾祺著,陸建華主編:《汪曾祺文集‧文論卷》(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1993年),頁53。
    周作人:〈語絲的回憶〉,趙家璧等編:《編輯生涯憶魯迅》(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頁141-143。
    高長虹:〈1926年,北京出版界形勢指掌圖〉,《走到出版界》,頁89。
    高長虹:〈走到出版界 與春台講講語絲〉,《狂飆》1927年10月10日1期,頁27-28。
    章士釗:〈停辦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呈文〉,《章士釗全集》(上海:文匯出版社,2000年),頁104-106。
    章士釗:〈評新文化運動〉,《章士釗全集‧第四卷》(上海:文匯出版社,2000年),頁211。
    章士釗:〈新時代之青年〉,《章士釗全集‧第四卷》(上海:文匯出版社,2000年),頁109-117。
    章川島:〈說說《語絲》〉,《和魯迅相處的日子》(重慶: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
    章川島:〈憶魯迅先生和《語絲》〉,《和魯迅相處的日子》(重慶: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
    許廣平著,海嬰編:〈女師大風潮與三一八慘案〉《許廣平文集‧第二卷》(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1998年),頁209-212。
    許廣平著,海嬰編:〈魯迅先生與女師大事件〉,《許廣平文集‧第二卷》(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1998年),頁108-118。
    魯迅、許廣平著,張瀛玉、呂榮君編:〈兩地書‧一〉,《魯迅全集‧第十一卷》(台北:谷風出版社,1980年),頁25-26。
    魯迅:〈我和《語絲》的始終〉,《魯迅全集‧第4卷》(臺北:谷風出版社,1989年),頁173。
    魯迅:〈我和語絲的始終〉,《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11月),頁173-174。

    二、研究專書
    1. 外國著作
    Escarpit著、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Nick Stevenson著、趙偉妏:《媒介、文化與社會理論》,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
    Philip Smith著、林宗德譯:《文化理論面貌導讀》,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
    皮埃爾‧布林迪厄(Pierre Bourdieu)著 ,劉暉譯:《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和結構》北京:中央編譯,2001年。
    哈貝馬斯(Habermas Jurgen)著,曹衛東等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上海:學林出版社,1990年。
    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著,張旭東、魏文生譯:《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波特萊爾》,台北:臉譜出版,2002年6月。

    2. 中文著作
    王友貴:《翻譯家周作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
    朱壽桐:《中國現代社團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
    周海波:《現代傳媒視野中的中國現代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邵培仁、陳建洲:《傳播社會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姚福申、管志華:《中國報紙副刊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胡輝杰:《周作人中庸思想研究》,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
    張濤甫:《報紙副刊與中國知識分子的現代轉型:以《晨報副刊》為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許紀霖:《啟蒙如何起死回生—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困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陳平原:《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一場遊行、一份雜誌、一本書籍》,台北:二魚文化,2003年。
    陳國祥:《新青年與現代中國》台北:四季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27年。
    陳離:《在「我」與「世界」之間:語絲社研究》,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年。
    陶東風主編:《知識分子與社會轉型》,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
    程光煒主編:《大眾媒介與中國現當代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程光煒編:《周作人評說八十年》,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9年。
    舒蕪:《周作人的是非功過》,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頁60。
    黃繼持著:《現代化‧現代性‧現代文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3年。
    錢理群:《周作人論》,台北:萬象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戴元光等主編:《20世紀中國新聞與傳播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謝慶立:《中國早期報紙副刊編輯型態的演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年。
    顏浩:《北京的輿論環境與文人團體:1920-1928》,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蘇文瑜:《周作人:中國現代性的另類選擇》,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

    三、期刊論文
    丁曉原:〈《語絲》:現代散文體自覺的代碼〉,《江漢論壇》第1期(2003年),頁92-107。
    方衛平:〈西方人類學派與周作人的兒童文學觀〉,《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第4期(1990年),頁15-23。
    王吉鵬、韓瑞玲:〈魯迅與《國民新報副刊》〉《唐山師範學院學報》第31卷第6期(2009年),頁1-3。
    王志清:〈《野草》的文體顛覆及辯正〉,《魯迅研究月刊》第9期(2003年),頁25-39。
    王晶:〈京版《語絲》通信欄及其現代性空間建構〉,《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第1期(2012年),頁102-105。
    王嘉良、羅華:〈語絲作家群:地域色彩與文化定位〉,《浙江學刊》第5期(2008年),頁71-76。
    王嘉良:〈晚明小品與語絲文體:古今散文文體的傳承與流變〉,《浙江學刊》第1期(2007年),頁57-62。
    安文軍:〈繼承、變異和消沉—魯迅編輯時期語絲的考察〉,《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4期(2009年),頁71-76。
    朱正:〈魯迅和林語堂的交往〉,《新文學史料》第2期(2014年),頁95-103。
    朱威、王達敏:〈《語絲》中不應被忽視的重要作家——川島〉,《海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2011年),頁16-24。
    何玲華:〈從女高師到女師大:魯迅與現代女子教育〉,《江西社會科學》第9期(2006年),頁67-73。
    余望、徐品晶:〈從《語絲》到《駱駝草》—周作人編輯行為與創作互動關係研究〉,《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6年),頁137-141。
    李可亭:〈錢玄同中西文化觀研究〉,《史學月刊》第5期(1996年),頁95-104,
    李良:〈後五四時期革命認同下的抵抗話語—現代中國「語絲體」散文主體話語〉,《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4期(2009年),頁39-43。
    李良:〈商業傳媒語境與「語絲體」散文〉,《德州學院學報》第1期(2014年),頁47-52。
    李京珮:〈《語絲》文人群的精神特徵與價值取向〉,《新竹教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二卷第一期(2009年),頁93-135。
    李京珮:〈《語絲》的文學史意義〉,國立臺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第四屆文學與資訊學術研討會會前論文集》(2008年),頁73-90。
    李勇軍:〈從《語絲》到《宇宙風》—兼論編輯角色的魯迅及林語堂〉,《洛陽師範學院學報》第6期(2007年),頁185-196。
    李勇軍:〈從《語絲》到《宇宙風》—兼論編輯角色的魯迅與林語堂〉,《洛陽師範學院學報》第6期(2007年),頁187-189。
    李靜:〈民國時期編輯思想的現代性訴求—以《新青年》、《語絲》、《現代》為例〉,《隴東學院學報》第1期(2009年),頁33-37。
    李黨旗:〈論周作人為廢名小說寫的序跋〉,《安徽文學》第9期(2010年),頁25-36。
    周海波:〈文化傳播視野中的魯迅文學創作(上)〉,《魯迅研究月刊》第1期(2003年),頁4-6。
    俞王毛:〈《論語》雜誌的政治批評與公共領域之建構〉,《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2013年),頁139-150。
    胡令遠:〈周作人之日本文化觀―兼論與魯迅之異同〉,《日本學刊》第6期(1994年),頁117-120。
    徐彥利:〈九十年代周作人研究的八種角度〉,《東嶽論叢》第26卷第2期(2005年),頁113-117。
    高恆文:〈周作人與永井荷風—周作人與日本文學〉,《魯迅研究月刊》第6期(1996年),頁62-67。
    崔銀河:〈晨報副刊與中國現代文學〉,《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1期(2007年),頁76-85。
    張伯存:〈尺牘:一種文體的接續與轉化――以《周作人俞平伯往來通信集》為中心的討論〉《棗莊學院學報》第30卷第4期(2013年),頁1-13。
    張素春:〈《京報副刊》研究〉,《青年記者》第2007卷第12期(2007年),頁29-30。
    張堂錡:〈周作人與個人主義〉,《鵝湖月刊》第235期(1995年),頁6-13。
    張積玉、趙林:〈《語絲》周刊與中國知識份子言說空間的偏離〉,《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1期(2008年),98-106。
    張鐵榮:〈周作人語絲時期之日本觀〉,《魯迅研究月刊》第3期(1994年),頁57-62。
    張鐵榮:〈魯迅與周作人的日本文學翻譯觀〉,《魯迅研究月刊》第10期(2003年),頁64-73。
    陳劍暉:〈中國現代散文與言志性靈文學思潮〉,《德州學院學報》第1期(2014年),頁47-52。
    陳樹萍、李相銀:〈在文學與學術之間—論《語絲》對民間的找尋〉,《山西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4期(2006年),頁69-73。
    焦敬華:〈論1930年《駱駝草》周刊的文學觀念〉,《江西社會科學》第4期(2014年),頁85-92。
    黃開發:〈九十年代的周作人研究〉,《魯迅研究月刊》第7期(1998年),頁50-56。
    葉凡:〈《論雷峰塔的倒掉》的奇筆〉,《上海魯迅研究》第12期(2001年),頁142-147。
    廖久明:〈高長虹與周作人――從路人到仇人〉,《新文學史料》,第3期(2008年),頁115-122。
    趙林:〈多元環境制約下的《語絲》周刊〉,《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3期(2008年),頁73-78。
    趙林:〈從《語絲》的生產機制看20世紀20年代現代傳媒語境的嬗變〉,《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第3期(2010年),頁117-122。
    趙林:〈論周作人《語絲》時期的編輯理念及其實踐—兼及《現代評論》的比較〉,《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2010年),頁94-99。
    趙海彥:〈《語絲》、《駱駝草》、《論語》:現代純文學輕鬆化寫作觀念之流變〉,《文學評論》第6期(2005年),頁102-115。
    趙海彥:〈《語絲》、《駱駝草》、《論語》:現代純文學輕鬆化寫作觀念之流變〉,《文學評論》第6期(2005年),頁107-113。
    趙海彥:〈廢名與中國現代趣味主義文學思潮〉,《中國文學研究》第4期(2007年),頁77-89。
    趙慧峰、張靜:〈《語絲》時期周作人思想評析〉,《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3年),頁18-23。
    劉軍:〈周作人與日本文學翻譯〉,《魯迅研究月刊》第6期(2005年),頁78-87。
    劉清濤:〈論林語堂「中庸」的因革與變遷〉,《文學教育》4月號(2010年),頁50-64。
    劉增人:〈論魯迅系列文學期刊〉,《魯迅研究月刊》第10期(2005年),頁31-44。
    閻東艷:〈從《語絲》和《駱駝草》看周作人編輯思想的變化〉,《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9年),頁381-383。
    霍秀全:〈從「老朋友」到「無話可說」――魯迅、林語堂相得相離之跡覓踪〉,《北方工業大學學報》第14卷第4期(2002年),頁52-64。
    顏浩:〈民間化:現代同人雜誌的出版策略20世紀20年代的同人雜誌和北新書局〉,《北京社會科學》第2期(2005年),頁85-92。
    龔如森:〈談林語堂的幽默文學——以《論語》時期為例〉,《東吳研究集刊》第15期(2009年),頁138-150。

    四、專書論文
    方蘭生:〈傳播原理〉,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文學與傳播的關係》,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5年,頁61。
    王奇生:〈新文化是如何「運動」起來的——以《新青年》為視點〉,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國史研究室、四川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編:《一九一0年代的中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頁321-323。
    王曉明:〈一份雜誌和一個「社團—重評五四文學傳統」〉,王曉明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上卷》,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3年。
    朱金順:〈語絲社〉,賈植芳:《中國現代文學社團流派(上卷)》(上海:江蘇教育出版社,1989年5月),頁349-377。
    朱德發:〈開放型――魯迅與新文學流派〉,《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流派論綱》(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年12月),頁47-58。
    江邊:〈第六章 提倡散文,注重批評—語絲派〉,《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流派》(青島:青島出版社,1992年12月)頁70-82。
    余英時:〈文藝復興乎?啟蒙運動乎?――一個史學家對五四運動的反思〉,《五四新論:既非文藝復興,亦非啟蒙運動》,臺北:聯經出版社,1999年,頁1-14。
    吳中杰:〈語絲派與抗爭文學〉,《中國現代文藝思潮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
    周為筠:〈《語絲》:從吶喊到徬徨〉《雜誌民國:刊物裡的時代風雲》(北京:金城出版社,2009年8月),頁42-72。
    周淑蓉:〈第十四章 語絲派〉,《中國現代文學流派概論》(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12月),頁127-139。
    邱文治:〈語絲派〉,《現代文學流派研究鳥瞰》(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年8月),頁169-186。
    哈貝馬斯:〈公共領域〉,汪暉、陳燕谷主編:《文化與公共性》,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
    施建偉:〈從「語絲文體」到「論語格調」〉《中國現代文學流派論》(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頁171-195。
    施建偉:〈語絲派的分化和論語派的歧路〉《中國現代文學流派論》(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頁150-170。
    倪婷婷:〈第八章 地域胎記、風土感化與人文風致〉《「五四」作家的文化心理》(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頁245-305。
    陳安湖:〈「五四」後湧現的文學社團〉《中國現代文學社團流派》(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12月),頁121-132。
    賓恩海:〈語絲派散文〉,《中國現代文學流派概論》(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6月),頁97-108。

    五、學位論文
    王世炎:《周作人與語絲》,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朱威:《語絲與中國現代文學》,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余望:《周作人前期的期刊編輯活動與編輯思想研究》,福建師範大學在職碩士論文,2006年。
    李良:《現代中國「語絲體」散文研究》,南京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
    李京珮:《《語絲》文人群及其散文研究》,成功大學博士論文,2012年。
    李偉:《《語絲》的現代性追求》,遼寧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康潔:《周作人與〈語絲〉周刊》,河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張揚:《始於吶喊,終於徬徨》,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張黎敏:《《語絲》:現代性意義下的考察》,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郭美容:《《語絲》與1920年代社會文化思潮論爭》,遼寧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陳樹萍:《北新書局與中國現代文學》,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陳離:《語絲社研究》,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
    黃崇凱:《晚清民初知識人社會角色的轉變―以1903-1927年的章士釗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黃愛嘉:《理想生活的追尋—《語絲》(1924-1927)的內容與風格研究》,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1151017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151017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01701.pdf9535KbAdobe PDF21316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