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76457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656/144643 (79%)
造访人次 : 51731811      在线人数 : 58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6457


    题名: 台灣日文新詩的誕生──以《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教育》(1895-1926)為中心
    The Birth of Taiwanese New Poetry Written in Japanese: Based on “Taiwan Daily News” and “Taiwan Educational Association Magazine” (1895-1926)
    作者: 張詩勤
    Chang, Shih Chin
    贡献者: 吳佩珍
    Wu, Pei Chen
    張詩勤
    Chang, Shih Chin
    关键词: 台灣新詩
    日本近代詩
    新體詩
    口語自由詩
    Taiwanese new poetry
    Japanese modern poetry
    new style poetry
    free verse
    日期: 2015
    上传时间: 2015-07-13 11:13:18 (UTC+8)
    摘要:   本論文以1895-1926年的《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教育》為史料,討論台灣日文新詩如何誕生的問題。首先,藉由拓寬「台灣新詩」的定義,將1895年台灣進入日本統治、傳入日本近代詩的同時,便算作台灣新詩的起點。接著,透過爬梳日本近代詩的歷史,闡明日本近代詩對於台灣日文新詩的影響。此影響可分為兩階段,一是明治期「新體詩」的傳入,使得日文新詩開始在台灣出現、並開始在詩中收編殖民地台灣的意象。二是大正期「口語自由詩」的傳入,使得文語定型詩的形式受到解放,並持續受到日本近代詩思潮的影響,進而促使台灣詩人的出現。從這個過程中,可以看出台灣日文新詩的誕生與日本近代國家與近代語言的建構有著密切的關係,這樣的關係影響了日治初期台灣日文新詩的性格,也影響了台灣詩人最初詩作的樣貌。相較於前行研究對台灣初期新詩中民族與抗日精神之強調,本論文應能提供較為不同的認識。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in “Taiwan Daily News” and “Taiwan Educational Association Magazine”(1895-1926), and explains the birth of Taiwanese new poetry written in Japanese. First, this study expands the definition of Taiwanese new poetry by putting its starting point at 1895 when Japanese modern poetry entered into Taiwan. Then,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history of Japanese modern poetry and how Japanese modern poetry influenced Taiwanese new poetry. This influence unfolded in two stages. During the Meiji period, the “new style poetry” was introduced into Taiwan. Taiwanese new poetry arose within this trend and Japanese poets began to appropriate Taiwanese local images in their works. During the Taisho period, the “free verse” was introduced into Taiwan and brought about a more liberal form of poetry. Under such an influence of Japanese modern poetry Taiwanese poets emerged. 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 birth of Taiwanese new poetry was intimately relat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Japanese as a modern language and Japan as a modern nation-state. This relationship influenced the feature in early stage of Taiwanese new poetry and the appearance of poems by Taiwanese poets.On early stage of Taiwanese new poetry, previous researches mostly focus on the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This study brings up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and tries to make a breakthrough in the field of new poetry in colonial Taiwan.
    參考文獻: 一、主要運用史料
    《臺灣日日新報》(參考1898-1926年份)
    《臺灣教育》(參考1900-1926年份)

    二、選集、全集及復刻
    《太宰治全集 5》(東京:筑摩書房,1989年1月)。
    《本居宣長全集 第十五卷》(東京:筑摩書房,1969年6月)。
    《西條八十全集第一卷 詩I》(東京:國會刊行會,1991年12月)。
    《明治文学全集60 明治詩人集1》,東京:筑摩書房(1972年12月)。
    《明治文学全集61 明治詩人集2》,東京:筑摩書房(1975年8月)。
    北原白秋,《綠の觸角》(東京:改造社,1929年3月;復刻版:東京:久山社,1987年11月)。
    羊子喬、陳千武編,《望鄉》(台北:遠景出版社,1982年5月)。
    羊子喬、陳千武編,《森林的彼方》(台北:遠景出版社,1982年5月)。
    羊子喬、陳千武編,《亂都之戀》(台北:遠景出版社,1982年5月)。
    羊子喬、陳千武編,《廣闊的海》(台北:遠景出版社,1982年5月)。
    李南衡主編,《日據下臺灣新文學‧明集4──詩選集》(台北:明潭出版社,1979年3月)。
    青木生子、井手至、伊藤博、清水克彥、橋本四郎校注,《萬葉集 四》(東京:新潮社,1982年11月)。
    野口雨情,《十五夜お月さん》(東京:尚文堂,1921年6月;復刻版:東京:ほるぷ出版,1978年1月)。
    龍瑛宗,《龍瑛宗全集》中文卷第七冊隨筆集(2)(台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11月),

    三、專書
    《台湾日日三十年史―附台湾の言論界》(東京:ゆまに書房,2004年9月)。
    《佐久間左馬太》(台北:臺灣救濟團,1932年12月)。
    《理蕃誌稿 第三編》(台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21年3月)。
    《臺北州理蕃誌 舊宜蘭廳》(台北:臺北州警務部,1923年3月)。
    小泉苳三,《近代短歌史 明治篇》(東京:白楊社,1955年1月)。
    小泉苳三編,《明治歌論資料集成》第1卷(京都:立命館出版部,1940年)。
    小森陽一,《日本語の近代》(東京:岩波書店,2000年8月)。
    中島利郎,《日本人作家的系譜》(東京:研文出版,2013年3月)。
    中路基夫,《北原白秋─象徵派詩人から童謠‧民謠作家への軌跡─》(東京:新典社,2008年3月)。
    日夏耿之介,《明治大正詩史》(東京:新潮社,1929年1月)。
    犬養廉、神保五彌、浅井清監修,《詳解日本文学史》(東京:桐原書店,1986年1月)。
    古遠清,《臺灣當代新詩史》(台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1月)。
    古繼堂,《台灣新詩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7月)。
    竹越與三郎,《臺灣統治志》(東京:博文館,1905年9月)。
    西田直敏,《『新體詩抄』研究と資料》(東京:翰林書房,1994年4月)。
    佐藤通雅,《北原白秋──大正期童謠とその展開》(東京:大日本図書,1987年12月)。
    吳文星,《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台北:五南,2008年5月)。
    宋建和譯,《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 第二卷(下卷)》(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年6月)。
    和田博文編,《コレクション.モダン都市文化 第12卷 カフェ》(東京:ゆまに書房,2005年11月)
    和田博文編,《近現代詩を学ぶ人のために》(京都:世界思想社,1998年4月)。
    坪井秀人,《感覚の近代─声‧身体‧表象》(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06年2月)。
    坪井秀人,《声の祝祭―日本近代詩と戦争》(愛知:名古屋大学出版会,1997年8月)。
    林進發,《臺灣人物評》(臺北:赤陽社,1929年8月)。
    邱各容,《臺灣近代兒童文學史》(台北:秀威資訊,2013年9月)。
    柳書琴,《荊棘之道:臺灣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及文化抗爭》(台北:聯經出版,2008年5月)。
    秋山虔、三好行雄,《新日本文學史》(東京:文英堂,2000 年1 月)。
    原子朗編,《近代詩現代詩必攜》(東京:學登社,1989年4月)。
    島田謹二,《華麗島文學志》(東京:明治書院,1995年6月)。
    酒井直樹,《死産される日本語・日本人:「日本」の歴史-地政的配置》(東京:新曜社,1996年5月)。
    張雙英,《二十世紀臺灣新詩史》(台北:五南出版社,2006年8月)。
    野山嘉正,《日本近代詩歌史》(東京:東京大學出版会,1985年11月)。
    陳千武,《臺灣新詩論集》(高雄:春暉,1997 年4 月)。
    陳柔縉,《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經典版)》(台北:麥田出版,2011年10月)。
    游珮芸,《日治時期台灣的兒童文化》(台北:玉山社,2007年1月)。
    奧中康人,《国家と音楽─伊澤修二がめざした日本近代》(東京:春秋社,2008年3月)
    澤正宏,《詩の成り立つところ―日本の近代詩、現代詩への接近》(東京:翰林書房,2001年9月)。
    藤崎濟之助,《臺灣全誌》(東京:中文館書店,1928年1月)。
    塩田良平,《山田美妙研究》(東京:日本図書センター,1989年10月)。

    四、單篇論文
    王詩琅,〈半世紀來臺灣文學運動〉,《旁觀雜誌》第16期(1951年12月)。
    矢野峰人,〈創始期の新體詩〉,《明治詩人集(一)》(東京:筑摩書房,1972年12月)。
    向陽,〈歷史論述與史料文獻的落差〉,《聯合報》,2004年6月30日。
    羊子喬,〈光復前台灣新詩論〉,《台灣文藝》第71期(1981年3月)。
    宋冬陽,〈日據時期台灣新詩遺產的重估〉,《台灣文藝》第83期(1983年7月)。
    志馬陸平(中山侑),〈青年與臺灣(八)──文學運動之變遷〉,黃英哲主編,《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第二冊》(台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10月。
    坪井秀人,吳佩珍譯,〈作為表象的殖民地〉,吳佩珍主編,《中心到邊陲的重軌與分軌:日本帝國與臺灣文學‧文化研究(中)》(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6月)。
    坪井秀人著、吳佩珍譯:〈〈日本語問題〉的前奏──〈國民〉的詩歌與歌謠〉,《日本語在台灣‧韓國‧沖繩做了什麼?》(台北:致良出版社,2008年2月)。
    岩田隆,〈宣長のうた〉,《本居宣長全集月報5》(第3卷附錄)(東京:筑摩書房,1969年1月)。
    林淇瀁,〈長廊與地圖:台灣新詩風潮的溯源與鳥瞰〉,《中外文學》第28卷第1期(1999年6月)。
    河原功,〈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展開〉,《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展開─與日本文學的接點》(台北:全華科技,2004年3月)。
    邱各容,〈公學校的童謠作家:莊傳沛〉,《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011年4月)。
    邱各容,〈被遺忘的一方天地—─張耀堂〉,《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007年10月)。
    奚密,〈台灣新疆域〉,馬悅然、奚密、向陽主編,《二十世紀臺灣詩選》(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8月)。
    栗原純,〈日露戦争と台湾〉,《日露戦争と東アジア世界》(東京:ゆまに書房,2008年1月)。
    張詩勤,〈台灣新詩初現的兩條源流──由張我軍以前(1901-1924)的相關論述及創作觀之〉,《臺灣詩學學刊》第22期(2013年11月)。
    郭水潭,〈臺灣日人文學概觀〉,《臺北文物》3卷4期(1954年8月)。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的建構與分期〉,《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10月)。
    森亮,〈『新體詩抄』の詩人たち〉,《明治文學全集月報 72》(第60卷附錄)(東京:筑摩書房,1972年12月)。
    黃得時,〈臺灣文學史序說〉,《臺灣文學》第3卷第3號(1943年7月31日)。
    楊宗翰,〈冒現期台灣新詩史〉,《創世紀詩雜誌》,第145 期(2005 年12 月)。
    楊宗翰,〈台灣新詩史:一個未完成的計畫〉,《台灣史料研究》第23期(2004年8月)。
    增田周子著,吳亦昕譯,〈日本新民謠運動的隆盛及其與殖民地臺灣的文化交涉──以西條八十〈臺灣音頭〉的相關風波為例〉,吳佩珍主編,《中心到邊陲的重軌與分軌:日本帝國與臺灣文學‧文化研究(下)》(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6月)。
    潘淑慧,〈臺灣教育史第一手資料《臺灣教育會》雜誌〉,《臺灣學通訊》第9期(2009年10月)。
    顏杏如,〈日治時期在臺日人的植櫻與櫻花意象:「內地」風景的發現、移植與櫻花論述〉,《臺灣史研究》14卷3期(2008年4月)。

    五、網路及電子資源
    「日治時期期刊全文影像系統」,國立臺灣圖書館。
    「日治時期圖書全文影像系統」,國立臺灣圖書館。
    「近代デジタルライブラリー」,国立国会図書館。
    「臺灣日日新報」,大鐸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日日新報清晰電子版」,漢珍圖書公司、ゆまに書房。
    「臺灣研究古籍資料庫」,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ブリタニカ国際大百科事典 小項目電子辞書版,2011年4月。
    三省堂 スーパー大辞林3.0,2006年10月。
    卡奧灣戰役 - 臺灣原住民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網路版,http://210.240.125.35/citing/citing_content.asp?id=3880&keyword=%E7f%AF%F3。(查閱時間:2014年8月22日)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100159007
    10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159007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臺灣文學研究所]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900701.pdf2127KbAdobe PDF22885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