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76265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822/144841 (79%)
造訪人次 : 51819098      線上人數 : 50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6265


    題名: 北北基地區國小校長正向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incipals` positive leadership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i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pei City, New Taipei City, and Keelung
    作者: 黃俊傑
    Huang, Chun Chieh
    貢獻者: 林邦傑
    黃俊傑
    Huang, Chun Chieh
    關鍵詞: 校長正向領導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principals’ positive leadership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日期: 2014
    上傳時間: 2015-07-01 15:04:45 (UTC+8)
    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北北基地區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現況,並分析教師人口變項、學校環境變項在校長正向領導以及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差異情形,最後探討校長正向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關係。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為主,問卷內容以「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調查問卷」(內含基本資料、校長正向領導量表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量表)為工具,對北北基地區國民小學進行問卷調查。調查所得資料分別以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 積差相關、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實施資料分析,據以進行研究結果的分析與討論。
    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國小校長在整體正向領導與教師在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方面表現為中
    上程度。
    二、國民小學教師人口變項中,不同性別、年齡、服務年資與現任職務
    之教師知覺校長正向領導有差異。
    三、國民小學教師人口變項中,不同性別、年齡、學歷與服務年資之教
    師知覺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沒有差異。
    四、國民小學在環境變項中,不同學校規模之教師知覺校長正向領導與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有差異。
    五、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各層面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為正相關。
    六、校長正向領導各層面對於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有預測力。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與結論,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教育行政機關、
    學校校長、教師以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cipals’ positive leadership of elementary school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in Taipei City,New Taipei City,and Keelung. The research has been done with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in order to unveil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rincipals’ positive leadership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This study also analyzed the differences of perceptions to principals’ positive leadership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which possessed by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and investigated the predictability of principals’ positive leadership towards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while this study also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se two variables.
    Questionnaire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positive leadership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relationship questionnaire" was used as a researching tool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Survey data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 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d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The perception of elementary teachers towards
    principals’ positive leadership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performance was above
    average.
    2. The perception of elementary teachers towards
    principals’ positive leadership varied due to genders
    ,ages, working seniorities, current position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3. The perception of elementary teachers towards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varied due
    to genders, ages, working seniorities, diplomas,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ignificant.
    4. In the environment variables, the different size of
    school, teachers perceived difference in principals’
    positive leadership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5. Principals’ positive leadership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6. The predicted relations between principals’ positive
    leadership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were supported.This study made concrete
    suggestions to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 teacher, and future
    related studies based on the findings and results.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丁一顧(2011)。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集體效能感關係模式驗證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37,1-26。
    丁一顧(2012)。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的核心:以學生學習為本。教育研究,215,5-16。
    丁一顧 (2014)。國小校長教練式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教育政策論壇,17(3),117-151。
    丁一顧、張德銳(2010)。臺北市教學導師教師領導與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教育行政與評鑑學刊,10,55-84。
    丁琴芳(2008)。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甘育萍(2006)。國民小學校長營造教師社群行為與教師專業社群表現關係之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仲秀蓮(2011)。臺灣地區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學校文化對學校創新經營效能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清山(2013)。正向領導。教育研究月刊,230,136-137。
    吳清山、林天祐(2003)。教育小辭書。臺北市: 五南。
    吳清山、林天祐(2004)。知識領導,教育資料與研究,119,150。
    吳清山、林天祐(2010)。專業學習社群。教育研究月刊,191,125。
    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五南。
    吳明隆(201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新北市:易習圖書。
    吳婉甄(2011)。新北市、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秀珍(2012)。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與學校組織氣氛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吳麗真(2013)。臺中市國小校長正向領導、教師專業發展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吳倏銘(2013)。國民中學校長正向領導、學校組織氣氛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宋鎮照(2000)。團體動力學。台北市,五南。
    宋元志(2014)。宜蘭縣國民中學校長正向領導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呂浚瑀(2011)。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團隊情感氛圍與組織創新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教育行政碩士專班學位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李勇緻(2012)。新北市國小校長正向領導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建德(2012)。臺北市國小行政人員自我管理與正向領導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新民(2009)。國小教師的心理資本測量及其與組織承諾、教學效能、組織公民行為的潛在關聯初探。國民教育學報,6,29-61。
    李新民(2011)。正向心理學在學校的應用。高雄市:麗文。
    李美葺(2010)。 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推動與成效分析。逢甲大學公共政策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李郁芳(2012)。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歷程之行動研究─以鼓號樂隊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學視導碩士學位學程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周良基(2013)。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和學業樂觀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顯坤(2014)。臺北市國民中學校長正向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思伶、蔡進雄(2005)。論凝聚教師學習社群的有效途徑。教育研究,132,99-109。
    林劭仁 (2006)。專業學習社群運用於師資培育自我評鑑之探究。中正教育研究,5 (2),79-111。
    林新發(2010a)。正向領導的意涵與實施策略。國民教育,50(1),1-5。
    林新發(2010b)。校長正向領導的策略與技巧。國民教育,50(6),1-7。
    林新發(2010c)。正向領導的理論基礎。國民教育,51(1),1-5。
    林新發 ( 2011 )。再論學校校長正向領導模式之建構。國民教育,52(2),1-12 。
    林子雯(1996)。成人學生多重角色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文正(2012)。國小教師正向心理資本與教學效能、工作滿意度及主觀幸福感關聯模式之建構與驗證。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佩靜(2013)。高雄市國小校長正向領導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林淑涵(2013)。臺東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林凱莉(2013)。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教師組織公民行為與學校組織創新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林忠仁(2010)。國民小學校長分佈領導、灰猩猩效應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瑞昌(2007)。以專業學習社群概念內涵為核心的教師專業發展策略。載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主編),熱情卓越新典範(頁67-76)。臺北市: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洪蘭(譯)(2003)。M. E. P. Seligman 著。真實的快樂。臺北市:遠流。
    洪志林(2011)。國民小學校長多元架構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視導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洪琬琳(2012)。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洪碩伶(2012)。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范貴蟬(2014)。校長正向領導與教師情緒勞務相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范熾文、張淑芬(2011)。宜蘭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互易領導與學校競爭優勢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76,頁1-23。
    施心梅(2010)。台北縣國民中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施佩芳(2009)。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教師學習文化與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施淑蓮(2011)。南投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施雅慧(2010)。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建構與運作-以一所國中創新教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高傳晃(2009)。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秦夢群(1999)。營造學習型組織學校:教育行政人員應有的體認與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27,9-12。
    秦夢群(2005)。教育領導新理論與研究取向之分析。教育研究月刊,136,107-118。
    秦夢群(2010)。教育領導理論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姚麗英(2014)。高級中學校長正向領導、學校組織學習與教師創新教學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陸 洛(1998a)。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 (1),115-137。
    張定綺(譯)(1993)。M. Csikszentmihalyi著。快樂,從心開始。台北:天下。
    張新仁(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張新仁、王瓊珠、馮莉雅(主編)(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張新仁、馮莉雅、王瓊珠(2010)。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同路偕行、攜手合作、關注學習、師生雙贏。教師天地,169,20-26。
    張文祺(2011)。桃竹苗地區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學校組織文化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教育行政碩士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張德銳、王淑珍(2010)。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在教學輔導教師制度中的發展與實踐。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1,61-90。
    張國強(2010)。臺中縣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張志靖(2012)。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與教師專業發展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張佳芬(2013)。桃園縣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與學校組織衝突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碧容(2012)。北北基地區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和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文薇(2012)。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肯定式探詢策略與教師希望感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教育行政碩士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許詩珮(2010)。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研究-以同德國小閱讀教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許富泓(2010)。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麗惠(2006)。學習社群應用於國小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如意(2009)。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學習社群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佩英(2009)。一起學習、一起領導:專業學習社群的建構與實踐。中等教育,60(3),68-77。
    陳素貞(2010)。高雄市國民中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組織學習與教學效能關係之調查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明義(2013)。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組織衝突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偉國(2013)。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學校文化與教師學術樂觀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志鵬(2014)。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教師文化與學校組織變革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彭永青(2013)。國民中學校長正向領導、學校組織氣氛與教師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秋鑾 (2009)。國民中學校長知識領導、學習社群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佳慧(2012)。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學校組織變革與教師心理資本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春日(2012)。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與教師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黃麗鴻(2012)。校長正向領導、學校組織健康、教師心理資本與組織承諾之影響關係:階層線性模式的驗證。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黃識勳(2013)。國民小學教師人格特質、學校組織氣氛與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馮莉雅、張新仁(2011)。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啟動與挑戰。研習資訊,28(1),5-11。
    馮鈺娟 (2009)。台中市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態度關係之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編 (2009)。臺北縣: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所舉辦「98年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工作坊」。
    柳雅梅譯(2006)。Roberts, S. M. & Pruitt, E. Z.著。學校是專業的學習社群。臺北市:心理。
    孫志麟(2004)。開啟專業學習的新視窗:教師的知識管理。教育研究月刊,126,4-18。
    孫志麟 (2008)。專業學習社群: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平臺。國立中興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暨教師發展研究所舉辦「97學年度教師專業發展學術研討會」。
    孫志麟(2010)。專業學習社群: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平台。學校行政,69,138-158。
    翁瑞隆(2011)。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以雲嘉地區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教育部(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再版)。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3)。教育施政理念與政策。103 年10 月29 日, 取自
    http://search.moe.gov.tw/hysearch/cgi/m_query.exe
    教育部統計處(2014)。中華民國教育統計。103 年12 月7 日, 取自
    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930
    游曉芳(2011)。新北市國民中學組織氣氛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楊淙富(2012)。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博士班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楊昌明(2010)。國中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楊振富(譯)(2002)P. Senge, N. Cambron-McCabe, T. Lucas, B. Smith, J. Duthon, &; A. Kleiner 合著。學習型學校:第五項修練教育篇:獻給教育工作者父母以及關心教育的每個人。臺北市:天下文化。
    楊玲珠(2010)。臺北市中小學教務主任教學領導行為與教師專業社群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廖美芬(2010)。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校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廖俞青(2010)。臺中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社群與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 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趙宜媺(2010)。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管意凱(2014)。國中校長正向領導、教師正向心理資本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慶生 (2006)。建構國文科教師專業社群之行動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劉仲瑛(2012)。國中校長正向領導、學校文化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劉玉蓮(2012)。桃園縣國小校長知識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關係之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劉 芳(2012)。基隆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態度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宜萱(2012)。國民中學校長正向領導、教師激勵與服務導向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教育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蔡舜玉、丁惠民(譯)(2002)Bressler, S. E., &; Grantham, C. E.著。社群行銷。臺北市:麥格羅‧希爾。
    蔡進雄(2000)。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台北:師大書苑。
    蔡進雄(2003)。學校領導的新思維:建立教師學習社群。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78,42-46。
    蔡進雄(2010)。論學校轉型為專業學習社群的校長領導作為。教育研究月刊,194,44-53。
    蔡進雄(2009)學校經營的新典範:論教師學習社群的建立與發展學校。教育研究月刊,188,
    48-59。
    駱奕穎(2011)。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教師學習社群與創新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
    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鄭傑文(2013)。教師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發展之相關性研究-以基隆市精進教學計畫學校教師社群成員為例。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市。
    賴志峰(2008a)。分佈式領導理論之探究—學校領導者、追隨者和情境的交互作用。國民教育研究學報,20,87-113。
    賴志峰(2008b)。分散式領導的意義、構面與主張。教育研究月刊,171,28-40。
    賴志峰(2009a)。教師領導的理論及實踐之探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5(3),113-144。
    賴志峰(2009b)。中小學分佈式領導風格量表之檢證。初等教育學刊,34,25-52。
    賴志峰(2010)。學校領導新議題:理論與實踐。臺北市:高等教育。
    賴志峰(2011)。分布式領導的研究成果之分析。教育研究月刊,201,75-86。
    賴協志(2008)。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歐用生 (1996)。教師專業成長。臺北市:師大書苑。
    藍慧娟(2014)。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學校組織健康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中元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謝傳崇(譯)(2009)。變革時代卓越的校長領導:國際觀點。臺北市:心理。
    謝傳崇(2010)。國際卓越的校長領導:學習關鍵的領導行為。教育研究月刊,191,28-38。
    謝傳崇(譯)(2011)。正向領導(原作者:Kim Cameron)臺北市:巨流。
    謝傳崇(2011a)。校長正向領導對教師教學影響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 101,59-42。
    謝傳崇(2011b)。國民中學校長正向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臺灣教育發展論壇,3,49-66
    謝傳崇(2011c)。校長正向領導激發學校超越表現。師友月刊,529,51-55。
    謝傳崇(2012)。校長正向領導:理念、研究與實踐。台北市:高等。
    謝傳崇(2014)。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對教師學術樂觀影響之研究―以學校創新文化為中介變項。學校行政,91,33-56 。
    蕭增鈺(2013)。國民小校長正向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戴國雄(2013)。國民小學校長心理資本、正向領導行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教育行政碩士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顏鳴辰(2012)。高雄市國民中學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與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二、 外文部分

    Argyle, M. & Hills, P. (2001). Emotional stability as a major dimension of happines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1, 1357-1364.
    Argyris, C.,& Schon, D. (1978)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 theory of action perspective, Reading, Mass: Addison Wesley.
    Argyris, C.,& Schon, D. (1996)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I: Theory, method and practice, Reading, Mass: Addison Wesley.
    Bedeian,A G.,& Wren,D.A. (2001). Most influential management books of the 20th century.
    Organizational Dynamics,29 (3), 221-225.
    Cameron, K. S. (2003). Organizational virtuousness and performance. In K.S. Cameron, J.E. Dutton
    & R. E. Quinn (Eds), Positive organizatiional scholarship (pp. 48-65). San Franciso:
    Berrett-Koehler.
    Cameron, K. S., & Caza, A.(2004).Introduction: Contributions to the discipline of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scholarship .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47(6), 1-9.
    Cameron, K. S. (2007). Building relationships by communicating supportively. In D. A. Whetten &
    K. S. Cameron(Eds.), Developing management skills(pp.237-282).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Cameron, K. S. (2008). Positive leadership: Strategies for extraordinary performance. C.A.:Berrett-Koehler.
    Cameron K. S., Dutton J. E, and Quinn R. E.(2009).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scholarship:Foundations
    of a new discipline. C.A.: Berrett-Koehler.
    Chen, G. (2007). Subject-object meaningfulness in knowledge work. Unpublished honors thesis,
    Organizational Studies Program, University of Michigan.
    Crainer, S., & Dearlove, D. (2006). The short history of great business ideas. Business Strategy Review, 17(3), 10-18.
    Diener, E. (2000). Subjective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1), 34-43.
    Denison, D.R.(1996).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organizationl climate? A native’s point of view on a decade of paradigm war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1(3), 619-654.
    Dufour, R. (1999). Help wanted: principals who can lead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NASSP
    Bulletin, 83(604), 12-17.
    Dufour, R. (2004). What i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Educational Leadership, 61 (8), 6-11.
    Dufour, R. & Eaker, R. E. (1998).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t work: Best practices for enhancing student achievement. Bloomington: Solution Tree.
    Dutton, J.E. (2003). Energize your workplac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Dutton, J. E., & Ragins, B.R. (2007). Exploring positive relationships at work. NJ: Erlbaum.
    Fredrickson, B.L. (2001). 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6, 218-226.
    Fredrickson, B. L., & Joiner, T. (2002). Positive emotions trigger upward spirals toward emotional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Science, 13, 172–175.
    Fredrickson, B.L. (2003a). The value of positive emotions. American Scientist, 91, 330-335.
    Fredrickson, B.L. (2003b). Positive emotions and upward spirals in organizations. In K. S. Cameron, J. E. Dutton & R. E. Quinn (Eds.), Positive organization scholarship(pp.163-175). San Francisco: Berrett-Koehler.
    Grider, A. T. (2008) Elementary, middle, and high school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and sense of efficacy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University Virginia, Charlottesville.
    Donaldson, S. I., & Ko, I. (2010).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cholarship:
    A review of the emerging literature and evidence bas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5(3), 177-191.
    Hord, S.M. (1997).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Communities of continuous Inquiry and improvement. Austin, TX: 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Hord, S. M. (2004).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n overview. In S. M. Hord(Eds.), Learning together, leading together: Changing school through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pp. 5-14).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Hoy, W. (2003). An analysis of enabling and mindful school structures: som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41(1), 87-108.
    Huffman, J. B. (2001). The roles of shared values and vision in creati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ary, Austin, TX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66028)
    Hipp, K. A., & Huffman, J. B. (2000). How leadership is shared and vision emerge in the creation of learning communities.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New Orleans, LA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46359)
    Hipp, K. A., & Huffman, J. B. (2003).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 Assessment-Development-Effect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for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improvement. Sydney, Australia, Jan 5-8, 2003.
    Hipp, K.K, & Huffman ,J.B.(2007).Using assessment tools as farmes for dialogue to create and sustain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In L. Stoll & K. S. Louies (Ed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pp.119-131).Berkshire England :McGraw-Hill Education.
    Kopelman, R. E., Prottas, D. J., & Falk, D. W. (2010). Construct validation of a theory X/Y behavior scale. Leadership &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Journal, 31(2), 120-135.
    Lave, J., & Wenger, E.(1991).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eithwood, K., Day, C., Sammons, P., Harris, A., & Hopkin, D. (2006). Seven strong claim about successful school leadership. Nottingham, UK: National College for School Leadership.
    Louis, K. S., Marks, H. M., & Kruse, S. (1996).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munity in restructuring school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3(4), 757-798.
    Lu, L. (2005). In pursuit of happiness: The cultural psychological study of SWB. Chiness Journal of Psychology, 47, 99-112.
    Luthans, F. (2002). The need for and meaning of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3, 695-706.
    Luthans, F., Luthans, K. W., Hodgetts, R. M., & Luthans, B. C. (2001). Positive approach to leadership (PAL): Implications for today’s organizations. The Journal of Leadership Studies, 8(2), 1-20.
    Luthans, F., & Avolio, B. (2003). Authentic leadership: A positive development approach. In K. S.
    Cameron, J. E. Dutton, &; R. E. Quinn (Ed.)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scholarship, 241-258. San Francisco: Berrett-Koehler
    Luthans, F., & Youssef, C. M. (2004). Human, social and now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management: Investing in people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33(2), 143-160.
    Luthans, F., Luthans, K.W.,& Luthans, B. C. (2004).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Beyond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 Business Horizons, 47, 45-50.
    Luthans, F., Avey, J. B., Avolio, B. J., Norman, S. M., & Combs, G. M. (2006). Psychological capital development: Toward a micro-intervention.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7, 387-393.
    Luthans, F., &; Youssef, (2007). Emerging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Journal of Management, 33, 321-349.
    Maslow, A. H. (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Y: Harper & Row, Publishers.
    McGregor, D. M. (1960). The human side of enterprise. New York, NY : McGraw-Hill.
    Peter Senge, P. M. (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York: Currency Doubleday.
    Peter Senge, P. M. (2000). School that learn :The fifth discipline fieldbook for educators, parents, and everyone who cares about education. New York: Currency Doubleday.
    Peterson, C.(2006). A primer in positive psychology. 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M. S., & Pruitt, Z. E. (2003). Schools a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 collaborative
    activities and strategie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Speck, M. (1999). The principalship: Building a learning community.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Smidts,A., Pruyin, A.T.H., &; Van Riel, C.B.M.(2001). The impact of employee communication and perceived external prestige on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4(5), 1051-1062.
    Snow-Gerono, J. L. (2005).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a culture of inquiry: PDS teachers identify the benefits of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1, 241-256.
    Snyder, C. R. (2002). Hope theory: Rainbows of the mind. Psychological Inquiry, 13, 249-275.
    Seligman, M.E.P. (2000). The positive perspective. The Gallup Review, 3 (1), 2-7.
    Seligman, M. E. P., & Csikszentmihalyi, M. (2000). Positive psychology: Anintrodu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5-14.
    Seligman, M.E.P. (2002). Authentic happiness: Using the new positive psychology to realize your potential for lasting fulfillment. NY: Free Press.
    Seligman, M.E.P. (2011). Flourish: A Visionary New Understanding of Happiness and Well-being. NY: Free Press.
    Senge, P.,Cambron-McCabe, N., Lucas, T., Smith, B.,Dutton, J., & Kleiner, A.(2000).Schools that
    learn: A fifth discipline fieldbook for educators, parents, and everyone who cares about education. New York: Doubleday/Currency.
    Senge, P. M. (2006). The fifth dscipline: The art &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York:
    Bantam Dell Pub Group.
    Sergiovanni, T. J.(2000). The lifeworld of leadership: Creating culture, community, and personal
    meaning in our school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ergiovanni, T. J. (2007). Rethinking leadership: A collection of articles.(2nd ed.)California:Corwin
    press.
    Veenhoven, R.(1994). Is happiness a trait? Test of the theory that a better society does not make people any happier.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32, 101-160.
    Wenger, E. (1998).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Learning, meaning, and identity. Cambridge, UK: England University Press.
    Wenger, E., Mcdermott. R., & Snyder,W. (2002).Cultivating communities of practice.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Yukl, G. A. (2006).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6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101911018
    10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911018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沒有與此文件相關的檔案.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