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56/144643 (79%)
Visitors : 51722895      Online Users : 58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5442


    Title: 從審議民主論土地徵收相關計畫之程序問題-以台南市區鐵路地下化計畫案為例
    A Study on the Procedures for Spatial Plans Relevant to Land Expropriation from a Perspective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 The Case of Underground Railway Planning in Tainan
    Authors: 林宜均
    Lin, Yi Chun
    Contributors: 徐世榮
    Hsu, Shih Jung
    林宜均
    Lin, Yi Chun
    Keywords: 興辦事業計畫
    都市計畫
    土地徵收程序
    審議民主
    台南市區鐵路地下化計畫
    Date: 2014
    Issue Date: 2015-06-01 11:06:52 (UTC+8)
    Abstract: 我國中央及地方政府為顧及日益升高之各項公共設施需求,尋覓所需用地之確保、取得乃屬必要,而土地徵收便屬實現土地政策或滿足公共利益必要存在的手段之一。然而,目前操作卻逐漸將手段轉換為目的,一則地方政府面臨財政窘困問題與經濟發展壓力,漸將土地徵收化作利益行動者尋租競利之場域,使之淪為資本積累的工具。另一方面因土地徵收法制規定嚴密程度甚低、程序簡略、執行觀念偏差等缺漏問題,各級政府機關率輒採行徵收手段以達用地取得目的,致使我國徵收之發動便漸趨浮濫。
    土地徵收制度乃屬攸關人民權益或公益的重大事件,國家訂定相關法律及執行時,應有一套公正、公開、參與等程序民主之運作方式,即於「程序正義」下確立土地徵收之正當性。以整體視角看待我國土地徵收之程序,其發動或可說是一系列相互銜接的相關計畫所構築而起。乃先由開發者先行提出「興辦事業計畫」,經各該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許可;再以「土地使用計畫」向縣市主管機關申請土地使用變更;倘若該案於事業計畫提及私有土地之徵收,便需另提「土地徵收計畫」,依相關規定交由中央主管機關進行審查並核准。而以此種程序式階段制定的過程來看待土地徵收整體程序,便是本研究之核心意義所在。
    土地徵收對於被徵收人與利害關係人等影響甚鉅,其享有被納入相關程序進行參與應係屬必要,強調公民應被賦予更多機會與資訊,以參與政府治理過程,便是審議民主所揭櫫之理念,故本研究嘗試整理審議民主理念之四大面向,來探尋土地徵收參與程序制度之問題。另一方面,更藉由實證研究,剖析「台南市區鐵路地下化計畫」土地徵收案之緣起與過程,深入訪談當地居民與政府機關行政人員,了解實務上各方角色是如何看待土地徵收。
    透過文獻分析與深度訪談後之研究結果,可得出以下結論:(1)應同時考量興辦事業計畫、都市計畫階段於土地徵收過程中之重要性;(2)行政機關與土地所有權人對土地徵收過程中民眾參與程序之觀點落差甚大;(3)興辦事業計畫監督機制缺漏,都市計畫審議制度鬆散,易有行政機關恣意問題產生。而整體觀察土地徵收相關計畫程序與運行過程發現之諸多問題,亦反映出現行制度設計上不周全之處。爰此,本研究試述相關政策建議為:(1)在適當階段納入聽證程序,並於操作中體現審議民主;(2)於法律層級中具體明定參與程序之細節事項;(3)建置公平有效之審議機制。
    Reference: 一、中文文獻
    (一)專書與研究報告
    Amy Gutmann and Dennis Thompson著,謝宗學、鄭惠文譯。2005,『商議民主』,台北:智勝。
    李承嘉,2012,『臺灣土地政策析論-從改革到投機的福爾摩沙』,台北市:五南。
    李惠宗,2012a,『憲法要義』六版,台北市:元照。
    李惠宗,2012b,『行政法要義』六版,台北:元照。
    吳東憶、賴宗裕、陳立夫,2010,『非都市土地開發許可審議機制檢討』。內政部營建署。
    林明鏘,2006,「都市計畫與現代法治國家」,『國土計畫法學研究』,台北:元照。
    林國明,2008,『行政民主之實踐:全國型議題審議民主公民參與』,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陳敏,2011,「計畫及計畫行為」,『行政法總論』第七版,台北市:新學林。
    陳立夫,1998,「論私人興辦公共事業時可否申請徵收土地-兼論今後我國土地徵收法制應有之取向」,『憲法體制與法治行政:城仲模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第三冊行政法各論』,城仲模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編,初版,台北市:三民。
    陳立夫,2007,『土地法研究(一)』,台北:新學林。
    陳立夫,2010,「公告土地現值定性及其與土地徵收補償之關連問題」,『行政訴訟土地事件專題研究計畫案土地徵收補償合理性審查之研究』,司法院行政訴訟及懲戒廳報告書。
    陳立夫,2011,『土地法研究(二)』,台北:新學林。
    陳立夫,2012,『土地法規』十四版,台北市:新學林。
    陳東升,1995,『金權城市:地方派系、財團與台北都會發展的社會學分析』,台北市:巨流。
    陳新民,1999,『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上)』,台北:元照。
    莊國榮,2013,『行政法』,台北:元照。
    湯德宗,2006,翁岳生編,『行政法(下)』,台北:元照。
    施正鋒、徐世榮,2013,『土地與政治』,新北市:社團法人李登輝民主協會。
    郭麗珍等,2013,『環境正義給我的10堂課』,台北市: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溫豐文,2011,『土地法』修訂版,台中:自版。
    廖錦桂、王中興,2007,『口中之光,審議民主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台灣智庫。
    劉宗德,1998,「現代行政與計畫法制」,『行政法基本原理』,台北市:學林文化。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6,『土地使用變更作業手冊』。
    內政部城鄉發展分署,2012,『都市計畫規劃作業手冊』。
    內政部,2013,『土地徵收作業手冊』。

    (二)專書論文
    Button, Mark and Ryfe, David Michael,2012,「我們可以從審議民主的實踐中學到什麼?」。頁73-88,收錄於John Gastill, Peter Levine主編,劉介修、陳逸玲譯,『審議民主指南:21世紀公民參與的有效策略』,台北市:群學。
    Cohen, Joshua,2010,「民主與自由」,頁259-321,收錄於John Elster主編,李宗義、許雅淑譯,『審議民主』,台北市:群學。
    Elster, John,2010,「導論」,頁1-25,收錄於John Elster主編,李宗義、許雅淑譯,『審議民主』,台北市:群學。
    Mackie, Gerry,2010,「人都會說謊:民主沒有意義嗎?」,頁95-131,收錄於John Elster主編,李宗義、許雅淑譯,『審議民主』,台北市:群學。
    陳立夫,2013d,「日本土地徵收程序中判斷公益之機制-兼論我國之機制」,頁451-478,收錄於施正鋒、徐世榮主編,『土地與政治』,新北市:社團法人李登輝民主協會。
    陳東升,2010,「到審議民主之路:台灣的實踐與反省」。頁vii-xxvii,收錄於John Elster主編,李宗義、許雅淑譯,『審議民主』,台北市:群學。
    陳俊宏,2010,「審議民主理論與經驗研究的對話」。頁xx-xxxvii,收錄於John Elster主編,李宗義、許雅淑譯,『審議民主』,台北市:群學。
    廖本全,2013,「制度的規範,還是國家暴力?-環境正義觀點檢視大埔案」,頁141-172,收錄於施正鋒、徐世榮主編,『土地與政治』,新北市:社團法人李登輝民主協會。
    劉介修,2012,「台灣民主的下一站」。頁11-15,收錄於John Gastill, Peter Levine主編,劉介修、陳逸玲譯,『審議民主指南:21世紀公民參與的有效策略』,台北市:群學。
    劉如慧,2013,「論產業園區設置過程各階段之行政處分」,頁29-64,收錄於台灣環境法學會主編,『21世紀環境國家之新挑戰』,台北市:元照。

    (三)期刊論文
    李建良,1999,「行政法上損失補償制度之基本體系」,『東吳法律學報』,11(2):33-101。
    李建良,2011,「論多階段行政處分與多階段行政程序之區辨-兼評最高行政法院 96 年度判字第 1603 號判決」,『中研院法學期刊』,9:271-332
    李震山,2004,「程序基本權」,『月旦法學教室』,19:32-36。
    李仲彬、黃東益,2010,「審議式民主在台灣實務推動的定位與價值:從公民會議的經驗分析」,『競爭力評論』,14:51-71。
    李福隆,2012,由都市計畫新典範及治理觀點評析土地使用分區管制法律-以苗栗大埔事件為例,『城市學學刊』,3(1):41-73。
    朱雲漢,1992,「台灣政權轉型期政商關係的結盟」,『中山社會科學季刊』,7(4):72-73。
    吳綱立,1998,「規劃思潮與公共利益概念的演變:建構一個新的規劃典範來找尋公共利益」,『人與地』,179-180:74-86。
    杜文苓,2007,「審議民主與社會運動-民間團體籌辦新竹科學園區宜蘭基地公民會議的啟發」,『公共行政學報』,23:67-93。
    杜文苓、陳致中,2007,「民眾參與公共決策的反思-以竹科宜蘭基地設置為例」。『台灣民主季刊』,4(3):33-62。
    林子倫,2004,「書評: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Beyond Liberals, Critics, Contestations〔審議式民主及其超越〕by John S. Dryzek〔約翰‧翟瑞克〕」,『台灣民主季刊』,1(4):181-184。
    林國明、陳東升,2003,「公民會議與審議民主:全民健保的公民參與經驗」。『台灣社會學』,6:61-118。
    林明鏘,1998,「都市計劃法與現代法治國家」,『律師雜誌』,225:17-28。
    林明鏘,2010,「國土計畫法政策與草案評析-以內政部九十六年一月草案為中心」,『政大法學評論』,114:1-51。
    陳立夫,2013b,「評二〇一二年土地徵收條例修正條文-以徵收程序與補償之規定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212:82-102。
    陳立夫,2013c,「儘速徹底重修土地徵收條例!」,『地政學訊』,42:1-2。
    陳明燦,1997,「台灣土地徵收制度之研究」『人與地』,167、168:61-70。
    陳東升,2006,「審議民主的限制-台灣公民會議的經驗」。『台灣民主季刊』,3(1):77-104。
    陳俊宏,1998,「永續發展與民主:審議式民主理論初探」,『東吳政治學報』,9:85-122。
    陳俊宏,1999,「『鄰避』(NIMBY)症候群,專家政治與審議民主」,『東吳政治學報』,10:97-132。
    徐世榮、廖麗敏,2011,「建構民主人權的土地政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4:403-429。
    夏鑄九,1990,「都市過程、都市政策和參與性的都市設計制度」,『建築學報』,1:137-152。
    許國賢,2000,「商議式民主與民主想像」。『政治科學論叢』,13:61-92。
    黃宗樂,1991,「土地徵收補償法上若干問題之探討」,『台大法學論叢』,21(1):67-103。
    黃東益,2000,「審慎思辯民調-研究方法的探討與可行性評估」,211:123-143。
    黃東益,2003,「審慎思辨、議題資訊與政策偏好形成-核四議題意見調查結果的初探」,『理論與政策』,16(4):65-88。
    黃東益、陳敦源,2004,「電子化政府與商議式民主之實踐」,『台灣民主季刊』,1(4):1-34。
    黃東益、施佳良、傅凱若,2007,「地方公共審議說理過程初探:2005年宜蘭社大公民會議個案研究」。『公共行政學報』,24:71-102。
    黃東益,2008,「審議過後-從行政部門觀點探討公民會議的政策連結」,『東吳政治學報』,26(4):59-96。
    楊松齡,1992,「財產權保障與公用徵收補償之研究」。『經社法制論叢』,9:259-278。
    詹順貴,李明芝,2011,「台灣土地徵收浮濫的原因探討」。『生態台灣』,33:4-9。
    靳菱菱,2012,「反核或擁核?核廢料儲置場之審議式民主討論與原住民部落發展」,『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5(2):1-39。
    鄧宗業、吳嘉苓,2004,「法人論壇:新興民主國家的公民參與模式」,『台灣民主季刊』,1(4):35-56。
    廖義男,2012a,「夏蟲語冰錄(五十二)土地徵收公益性及必要性之評估及審查」。『法令月刊』,63(5):130-133。
    廖義男,2012b,「行政法之回顧與展望」。『月旦法學雜誌』,200:65-87。
    劉如慧,2012,「都市計畫之附屬徵收-最高行政法院九十六年度判字第○一四四二號判決評析」,『月旦法學雜誌』,201:225-238。
    鍾麗娜、徐世榮,2011,「省悟—土地徵收問題之根源所在」,『土地問題研究季刊』,10(3):22-31。
    鍾麗娜、徐世榮,2012,「從權力的觀點審視土地徵收之結構性問題」,『社會科學論叢』,6(2):69-100。
    鍾麗娜、徐世榮,2013,「科技數字至上的迷失-市價徵收與土地正義間之恐怖平衡」,『土地問題研究季刊』,12(4):51-64

    (四)學位論文
    林圭宏,2009,「土地徵收程序之研究-由民間參與公共建設觀點論之」,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林佑親,2009,「臺灣政策環境影響評估之研究-以審議式民主之觀點」。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台北。
    周信燉,2005,「由權力觀點審視台灣土地徵收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胡欣怡,2009,「日本都市計畫中民眾參與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陳文棋,2011,「土地徵收法制有關公共利益衡量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
    梁甄芸,2013,「北投地區空間形塑之研究-以北投社區大學推動之審議式民主為焦點」,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
    許士奕,2002,「結合辯護式規劃與正當法律程序的理念探討民眾參與都市計畫權利之保障」,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系碩士論文:台南。
    黃信勳,2002,「台灣空間規劃典範遞移之考察-以台北市地區環境改造計畫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葉百修,1988,「從財產權保障觀點論公用徵收制度」,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葉美麗,2007,「以行政程序法觀點論我國土地徵收程序」,國立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廖彥豪,2013,「台灣戰後空間治理危機的歷史根源:重探市地改革(1953-1954)」,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羅晉,2004,「網際審議式民主之實現與現實:以我國地方政府網際公共論壇為例」。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五)會議論文
    陳立夫,2004,「國土計畫法草案之評析,以土地使用管制規定之問題為中心」,發表於〈第四屆行政法實務與理論暨大量解雇勞工法制學術研討會〉,台灣大學法律學院公法研究中心主辦。
    陳立夫,2013a,「台灣土地徵收程序中判斷公共利益之機制」。發表於〈2013年海峽兩岸土地學術研討會-土地制度改革與城鄉化健康發展〉,中國土地研究所:重慶,8月24日至25日。
    陳東升,2005,「審議民主經驗報告一公民會議」。發表於〈審議民主實務工作坊〉,台灣智庫:財團法人台灣民主基金會,6月24日。
    徐世榮,2012a,「悲慘的台灣農民-由土地改革到土地徵收」。發表於『土地與政治學術研討會』,台北:社團法人李登輝民主協會, 12月22日。
    黃東益,2005,「審議民主經驗報告二審慎思辯民調」。發表於〈審議民主實務工作坊〉,台灣智庫:財團法人台灣民主基金會,6月24日。
    黃信勳、徐世榮、林宜均,2014,「從大埔事件檢視我國空間計畫體系:一個環境正義的分析視角」。發表於〈「2014年兩岸四地土地學術研討會」與「2014土地研究學術研討會」〉,政治大學地政學系主辦。
    戴秀雄,2005,「國土計畫法(九十三年六月九日版)作為實現合理國土規劃管理法制工具之評析」,發表於〈2005年中國土地經濟學會與土地估價協會聯合年會暨國土資源規劃與管理研討會論文集〉,中國土地經濟學會。

    (六)報章雜誌
    吳庚,2012,「都更未爆彈知多少?」,『中國時報,公共論壇』,http://www.coolloud.org.tw/node/67687,4月5日。
    徐世榮,2012b,「<澄社評論>,請問:誰是「公共」?」。『土地關懷部落格』,http://sjhsu51545.blogspot.tw/2012/04/blog-post_13.html,4月13日。
    徐世榮,2013a,「台南市府玩弄兩面手法」,『蘋果日報;即時論壇』,10月1日,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31001/35331032/。
    徐世榮,2013b,「〈星期專訪〉徐世榮:土徵程序不正義 即無實質正義」,『自由時報』,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paper/710281』,9月2日。
    徐世榮,2014,「〈澄社評論〉聽證會取代委員會」,『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news.ltn.com.tw/news/opinion/paper/745635,1月10日。
    范姜真媺、陳明燦、賴宗裕、顏愛靜,2013,「焦點評論:大埔憾政權 官員還在推,內政部土徵審議小組4位委員的公開信」,『蘋果日報』,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30820/35234172/,8月20日。

    (七)網路參考資料
    內政部地政司全球資訊網,「研修平均地權相關法規」,http://www.land.moi.gov.tw/pda/content.asp?cid=14,取用日期:2014年1月8日。
    內政部營建署,2013年10月,「全國區域計畫修正草案(草案)」,http://www.cpami.gov.tw/chines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0164&Itemid=53。
    立法院法律系統,「土地徵收條例修正沿革」,http://lis.ly.gov.tw/lgcgi/lglaw?@109:1804289383:f:NO%3DE01229*%20OR%20NO%3DB01229$$11$$$PD%2BNO,取用日期,2014年12月6日。
    台南市政府,http://www.tainan.gov.tw/tainan/dep_news_t.asp?nsub=A3A000,市府新聞,取用日期:2014年8月20日。
    交通部鐵路改建工程局,http://www.rbtr.gov.tw/main.aspx,取用日期:2014年7月16日。
    苦勞網,http://www.coolloud.org.tw/,取用日期:2014年11月26日。
    監察院調查報告,2012年11月,第1020800096字號,https://www.cy.gov.tw/sp.asp?xdUrl=./di/edoc/eDocForm_Read.asp&ctNode=910&AP_Code=eDoc&Func_Code=t01&case_id=102000494。

    二、外文文獻
    Cohen, Joshua, 1989. “Deliberation and Democratic Legitimacy.” pp. 17-34 in The Good polity : normative analysis of the state, edited by Alan Hamlin and Philip Pettit. Oxford, UK ; New York, NY, USA : B. Blackwell.
    Cooke, Maeve, 2002, “Five arguments for deliberative democracy.” pp. 53-87 in Democracy as Public Deliberation:New Perspectives, edited by Maurizio Passerin d`Entrèves.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Dahl, Robert A. 1989, Democracy and Its Critics. New Haven, CT:Yale University Press.
    Fischer, Frank, 1993, “Citizen Participation and the Democratization of Policy Expertise: From Theoretical Inquiry to Practical Cases.” Policy Sciences, 26 : 165-187.
    Gutmann, Amy and Dennis Thompson, 1996, Democracy and Disagreement, Cambridge, Mass.: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utmann, Amy and Dennis Thompson, 2004, Why DeliberativeDemocrac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igel, Taylor, 1998, Urban Planning Theory Since 1945,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Stone, Deborah A. 1988, Policy Paradox and Political Reason. New York, NY: Haper Collins, 1-26.
    Sandercock, Leonie, 1998, “The Death of Modernist Planning: Radical Praxis for a Postmodern Age” pp. 163-184.in Cities for Citizens: Planning and the Rise of Civil Society in A Global Age, edited by M. Douglass and J. Friedmann Chichester: John Wiley & Sons.
    Beatley, Timothy, 1994, Ethical Land Use. pp. 241-257,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Young, Iris Marion, 2000, Inclusion and Democrac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地政研究所
    101257016
    103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257016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地政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701601.pdf2549KbAdobe PDF211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