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73273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873/144892 (79%)
造訪人次 : 51918211      線上人數 : 56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73273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3273


    題名: 商代金文構形研究
    作者: 方玥善
    Fang, Yue Shan
    貢獻者: 蔡哲茂
    方玥善
    Fang, Yue Shan
    關鍵詞: 金文
    青銅器
    商代
    構形學
    族氏銘文
    職官銘文
    日期: 2014
    上傳時間: 2015-02-03 10:21:56 (UTC+8)
    摘要:   本文主要以商代青銅器所見銘文的構形為主題,由構成銘文的成分、部件、偏旁分析商代銘文的特徵。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以及過去學者對「古文字構形學」、「甲骨文構形學」、「金文構形學」、「商代金文」以及「甲骨文、金文兩者關係」等相關研究成果,並說明研究範圍及研究方法。第二章〈商代銘文字形的基本特徵〉先將商銘依照用途及性質分為族氏銘文與非族氏銘文兩大類,而非族氏銘文中又可以分為職官銘文及一般銘文兩種。並分別說明這幾類銘文所包含的內容以及意義。第三章〈商代族氏銘文構形變化及發展〉與第四章〈商代非族氏銘文構形變化及發展〉為分析商銘的結構、部件、繁簡變化,其中幾個族氏銘文與職官銘文會根據結合的不同銘文而產生不同的字形,具有特定的條件及限制。第五章〈商代金文、甲骨文的構形比較及討論〉為比較商銘與卜辭在構形上的差異,並以前幾章的研究成果嘗試分析幾個疑偽的商銘,以及商代晚期長篇銘文中幾個字形在使用限制及條件上的鬆動,族氏銘文與非族氏銘文的界限可能逐漸更動。第六章〈結論〉簡述前四章研究成果,並提出針對商代金文構形研究的未來展望。
    參考文獻: 一、 古文字資料著錄

    于省吾,《商周金文錄遺》,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輯,《甲骨文合集》(全十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79-1982年。
    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歷史所編輯,《甲骨文合集補編》(全七冊),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小屯南地甲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輯,《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全六冊),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84-1994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小屯村中村南甲骨》(全兩冊),雲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
    安陽市文物工作隊、安陽市博物館,《安陽殷墟青銅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李學勤、齊文心、艾蘭,《英國所藏甲骨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李學勤、齊文心、艾蘭,《瑞典斯德哥爾摩遠東古物博物館藏甲骨文字》,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保利藝術博物館,《保利藏金》,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1999年。
    保利藝術博物館,《保利藏金續》,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1年。
    胡厚宣,《甲骨文續存補編》(全三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商周青銅酒器特展圖錄》,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9年。
    陳佩芬,《夏商周青銅器研究》(六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陳夢家,《美帝國主義劫掠的我國殷周銅器集錄》,北京:科學出版社,1962年。
    許進雄,《懷特氏等所藏甲骨文集》,安大略:加拿大安大略博物館出版,1979年。
    張秉權,《殷虛文字丙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57年。
    張亞初編著,《殷周金文集成引得》,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曾逸公、李學勤,《殷虛文字綴合》,北京:科學出版社,1955年。
    黃天樹,《甲骨拼合續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年。
    董作賓,《殷虛文字甲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48年。
    劉雨等編,《商周金文總著錄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劉雨、盧岩,《近出殷周金文集錄》(四冊),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劉雨、嚴志斌,《近出殷周金文集錄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劉雨、汪濤,《流散歐美殷周有銘青銅器集錄》,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
    羅振玉,《三代吉金文存》,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鍾柏生、陳昭容、黃銘崇、袁國華,《新收殷周青銅器銘文暨器影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6年。


    二、 工具類書籍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出版社,1974年。
    于省吾,《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于省吾,《商周金文錄遺》,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于省吾,《雙劍誃吉金文選》,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于省吾,《雙劍誃殷契駢枝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釋文》全六卷,香港:香港中文
    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2001年。
    沈建華、曹錦炎,《新編甲骨文字形總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年。
    吳鎮烽,《金文人名彙編(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吳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吳鎮烽,《商周金文資料通鑑》2.0版,陝西:陝西考古研究院,2013年。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十四卷),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4年。
    周法高主編,《金文詁林》,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75年。
    周法高,《金文詁林補》,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5年。
    胡長春,《新出殷周青銅器銘文整理與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8年。
    馬承源主編,《商周青銅器銘文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姚孝遂、肖丁,《小屯南地甲骨考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
    姚孝遂、肖丁,《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高本漢著、陳舜政譯,《先秦文獻假借字例》(全二冊),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4年。
    高亨,《古字通假會典》,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
    高明,《古文字類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張桂光,《商周金文摹釋總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彔考釋》,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年。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38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
    曹錦炎,《商周金文選》,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年。
    陳劍,《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綫裝書局,2007年。
    孫海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輯,《甲骨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2005年重印。
    容庚編著、張振林,馬國權摹補,《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2005
    年重印。
    畢秀潔,《商代金文全編》,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年。
    董蓮池,《新金文編》,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年。
    趙誠,《甲骨文簡明詞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版。
    劉釗等,《新甲骨文編》,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
    劉雨,《商周金文總著錄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劉慶柱、段志洪、馮時,《金文文獻集成》(46冊),香港:香港明石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4-2005年。


    三、 專書
    [宋]呂大臨,《考古圖》,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孫詒讓,《古籀拾遺》,影印本,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日〕島邦男著,溫天河、李壽林譯,《殷墟卜辭研究》,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日]林巳奈夫,《殷周時代青銅器の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1984年。
    丁山,《甲骨文所見氏族及其制度》,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于豪亮,《于豪亮學術文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王國維,《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
    王獻唐,《黃縣 器》,山東:人民出版社,1960年。
    王宇信、楊升南主編,《甲骨學一百年》,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王輝,《商周金文》,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王寧,《漢字構形學講座》,臺北:三民書局,2013年。
    王蘭,《商周金文形體結構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13年。
    朱鳳瀚,《中國古代青銅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年。
    朱鳳瀚,《商周家族型態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
    林澐,《林澐學術文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
    林澐,《古文字研究簡論》,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林宏明,《醉古集:甲骨的綴合與研究》,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11年。
    李學勤,《殷代地理簡論》,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年。
    李學勤,《古文字學初階》,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李學勤,《夏商周年代學劄記》,遼寧: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年。
    李學勤,《甲骨文與殷商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李伯謙,《中國青銅文化結構體系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年。
    李雪山,《商代分封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2004年。
    沈兼士,《沈兼士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何景成,《商周青銅器族氏銘文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山東:齊魯書社,1981年。
    唐蘭,《唐蘭先生金文論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
    唐蘭,《中國文字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容庚、張維持,《殷周青銅器通論》,北京:科學出版社,1958年。
    馬承源,《中國古代青銅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高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
    郭寶鈞,《商周銅器群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
    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年。
    陳夢家,《中國文字學》,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陳佩芬,《夏商周青銅器研究》(全六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陳絜,《商周姓氏制度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陳劍,《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
    陳婷珠,《殷商甲骨文字形系統再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梁東漢,《漢字的結構及其演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年。
    張亞初、劉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張光直,《中國青銅器時代》,香港:三聯書局,1999年。
    張長壽,《商周考古論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張懋鎔,《古文字與青銅器論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
    張懋鎔,《古文字與青銅器論集》第二輯,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年。
    張素鳳:《古漢字結構變化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黃天樹主編,《甲骨拼合三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13年。
    葉玉森:《殷虛書契前編集釋》,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喩遂生,《甲金語言文字研究論集》,四川:巴蜀書社,2002年。
    彭裕商,《西周青銅器年代綜合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全編》上、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楊樹達,《積微居甲文說;耐林廎甲文說;卜辭瑣記;卜辭求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重印。
    楊錫璋等,《中國考古學——夏商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臺北:萬卷樓圖書,1991年。
    裘錫圭,《裘錫圭學術文集》(全六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
    葉玉森,《古文字構形與上古音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9年。
    趙誠,《二十世紀金文研究述要》,山西:書海出版社,2003年。
    趙誠,《甲骨文字學概要》,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趙誠,《探索集》,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趙誠,《甲骨文簡明詞典——卜辭分類讀本》,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蔡哲茂,《甲骨綴合集》,臺北:樂學書局,1999年。
    鄭振峰,《甲骨文字構形系統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鐘柏生,《殷商卜辭地理論叢》,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嚴志斌、洪梅編,《殷墟青銅器》,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8年。
    嚴志斌,《商代青銅器銘文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四、 學位論文
    李旼姈,《甲骨文字構形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
    林聖傑,《殷商至春秋時期金文人物名號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
    柯佩君,《西周金文部件分化與混同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苗利娟,《河南出土商代金文的初步整理與研究》,鄭州:鄭州大學,2007年。
    苗利娟,《商代銅器銘文的綜合整理與研究》,成都:四川大學,2010年。
    袁國華,《商周族氏銘文研究》,臺北: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986年。
    陳青峰,《殷商金文構形分析》,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畢秀潔,《商代銅器銘文整理與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1年。
    劉釗,《古文字構形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博士生畢業論文,1991年。
    劉思媛,《商周圖形文字構形研究》,山東:中國海洋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謝明文,《商代金文整理與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12年。


    五、 單篇論文與網路資源
    (一) 單篇論文
    [日]林巳奈夫,〈所謂饕餮紋表現的是什麼――根據同時代資料之論證〉,《日本考古學研究者中國考古學研究論文集》,東京:東方書店,1990年。
    于省吾,〈釋奴婢〉,《考古》1962年第9期。
    于省吾,〈甲骨文「家譜刻辭」真偽辨〉,《古文字研究》第4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殷墟大司空M303發掘報告〉《考古學報》2008年第3期。
    王貴民,〈商代官制及其歷史特點〉,《歷史研究》1986年第4期。
    牛濟普,〈殷代兩銅璽芻議〉,《中原文物》1993年第3期。
    白玉崢,〈契文舉例校讀〉,《中國文字》1969年第34冊。
    朱鳳瀚,〈商周青銅器銘文中的複合氏名〉,《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3期。
    朱鳳瀚,《論卜辭與金文中的「後」》,《古文字研究》第19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李濟,〈記小屯出土之青銅器〉,《中國考古學報》第三冊,中央研究院歷語言研究所專刊之13,臺北:中央研究院歷語言研究所,1948年。
    李學勤:〈重新估價中國古代文明〉,《人文雜誌》增刊《先秦史論文集》1982年。
    李學勤,〈試論孤竹〉,《社會科學戰線》1983年第2期。
    李學勤,〈魯方彝與西周商賈〉,《史學月刊》1985年第1期。
    李學勤,〈考古發現與古代姓氏制度〉,《考古》1987年第3期。
    李學勤,〈寢孳方鼎和 簋〉,《夏商周年代學劄記》,遼寧: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年。
    李衡梅,〈周初主要封國名稱由來初探〉,《齊魯學刊》1987年第2期。
    李海榮,〈「亞」銘銅器研究〉,《遼海文物學刊》1995年第1期。
    李零:〈蘇埠屯的「亞齊」銅器〉,《文物天地》1992年第6期
    李伯謙:《 族族系考》,收入《中國青銅文化結構體系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年。
    何光嶽,〈光國與光國甲金文—兼論光國的來源和遷徙〉,《中原文物》,河南:河南博物院,1991年4期。
    何景成,〈「亞」族銅器研究〉,《古文字研究》第25輯,北京:中華書局,2004 年。
    宋雅萍,〈史語所第十三次發掘新綴背甲十一則〉,《東華漢學》2009年第10期。
    朱鳳瀚,〈商周金文中的複合氏名〉,《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 3期。
    朱鳳瀚,〈古代中國青銅器〉,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
    朱鳳瀚,〈作冊般黿探析〉,《中國歷史文物》2006年第1期。
    汪寧生,〈從原始記事到文字發明〉,《考古學報》1981年第1期。
    吳振武,〈古文字中的借筆〉,《古文字研究》第20輯,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林澐,〈對早期銅器銘文的幾點看法〉,《古文字研究》第5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岳洪彬,〈殷墟青銅容器的分期研究〉,《考古學集刊》第15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胡厚宣,〈殷代的史為武官說〉,載《全國商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殷都學刊》增刊,河南:安陽師範學院,1985年2月。
    胡平生,〈對部分殷商「記名金文」銅器時代的考察〉,《古文字論集》一,《考古與文物》叢刊第2號,西安:考古與文物編輯部,1983年。
    姜亮夫,〈古代的繪畫文字〉,《杭州大學學報》1962年第2期。
    姚孝遂,〈古漢字的形體結構及其發展階段〉,《古文字研究》第4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姚孝遂,〈再論古漢字的性質〉,《古文字研究》第17輯,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姚孝遂,〈甲骨文形體結構分析〉,《古文字研究》第20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洪家義,〈從古代職業世襲勘看青銅器中的徽號〉,《東南文化》1992年第3-4期
    唐際根、汪濤:〈殷墟第四期文化年代辨微〉,《考古學集刊》第15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孫常敘,〈從圖畫文字的性質和發展試論漢字體系的起源和建立——兼評唐蘭、梁東漢、高本漢三先生的「圖畫文字」〉,《吉林師大學報》1959年第4期。
    孫亞冰,〈卜辭中所見「亞」字釋義〉,《紀念殷墟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連劭名,〈 其三卣銘文新證〉,《故宮博物院院刊》1998年第4期。
    張懋鎔,〈試論商周青銅器族徽文字獨特的表現形式〉,《文物》2000年第2期。
    張懋鎔,〈試論商周青銅器族徽文字的結構特點〉,《古文字研究》第25輯,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張光遠,〈論商代金文在中國文字學史的地位〉,《商代金文圖錄三千年前中國文字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5年。
    張光直,〈商周青銅器器形裝飾花紋與銘文綜合研究初步報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970年第30期。
    張光直,〈說殷代的「亞形」〉,《中國青銅時代》,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
    張光裕,〈商周青銅器所見的「舌」族及相關諸器的考察〉,《第四屆古文字與古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
    張長壽:〈殷商時代的青銅容器〉,《考古學報》1979年第3期。
    張桂光,〈古文字義近形旁通用的探討〉,《古文字研究》第19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張亞初、劉雨,〈商周族氏銘文考釋舉例〉,《古文字研究》第7輯,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張亞初,〈商代職官研究〉,《古文字研究》第13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張亞初,《從古文字談胡、胡國與東胡》,《文博》1992年第1期。
    張振林,〈試論銅器銘文形式上的標記〉,《古文字研究》第5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張振林:《對族氏符號和短銘的理解》,《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3期。
    張政琅,〈試釋周初青銅器銘文中的易卦〉,《考古學報》1980年第4期。
    張京華,〈燕燕于飛,差池其羽——商代子姓燕國與周初姬姓國〉,收入《燕趙文化》,《中國地域文化叢書》,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年。
    陳公柔、張長壽,〈殷周青銅容器上鳥紋的斷代研究〉,《考古學報》,1984年第3期。
    陳公柔、張長壽,〈殷周青銅容器上獸面紋的斷代研究〉,《考古學報》,1990年第2期。
    陳劍,〈說殷墟甲骨文中的「玉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八本第二分,2007年6月。
    陳絜〈從商金文的「寢某」稱名形式看殷人的稱名習俗〉,《華夏考古》2001年第1期。
    陳美琪,〈商周銅器題名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2000年第5期。
    曹定雲,〈「亞其」考——殷墟「婦好」墓器物銘文探討〉,《文物集刊》2,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曹定雲,〈亞弜亞啟考〉,《殷墟婦好墓銘文研究》,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常玉芝,〈「寢孳方鼎」銘文及相關問題》,《殷商文明暨紀念三星堆遺址發現七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曹淑琴,〈商代中期有銘銅器初探〉,《考古》,1988年第3期。
    彭邦炯,〈卜辭所見龍人及相關國族研究〉,《殷都學刊》1996年第4期。
    馮時,〈殷代史氏考〉,《黃盛璋先生八秩華誕紀念文集》,北京:中國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年。
    黃天樹,〈談談漢字的基本字符〉,《中國文字學學會第七屆學術年會會議論文集》,長春:中國文字學會、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2013年。
    黃錫全,〈利用漢簡考釋古文字〉,《古文字研究》第15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葛英會,〈古代典籍與出土資料中的匋、陶、窯字—兼論商周金文徽幟字及相關問題〉,《考古學研究(四)》,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年10月1版。
    葛英會,〈金文氏族徽號所反映的我國氏族制度的遺痕〉,《北京文物與考古》,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
    楊曉能,〈早期有銘青銅器的新資料〉,《考古》2004年第7期。
    楊錫璋、楊寶成,〈殷代青銅禮器的分期與組合〉,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墟青銅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齊文心,〈慶陽玉戈銘「作冊吾」淺釋〉,《出土文獻研究》(三),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趙誠,〈甲骨文字的二重性及其構形關係〉,《古文字研究》第6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趙誠,〈甲骨文詞虛詞探索〉,《古文字研究》第15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鄭振香、陳志達,〈殷墟青銅器的分期與年代〉,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墟青銅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劉雨,〈殷周青銅器中的特殊銘刻〉,《金文論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
    劉雨,〈商和西周金文中的玉〉,《故宮學刊》總第一輯,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1月。
    劉一曼,〈殷墟車子遺跡及甲骨金文中的車字〉,《中原文物》2000年第2期。
    劉釗,〈談甲骨文中的倒書〉,《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9月1版。
    蔡哲茂,〈論殷卜辭中的「 」字為成湯之「成」──兼論「 」「 」為咸字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7.1,2006年。
    蔡哲茂,〈說卜辭的「多馬」與「多射」〉,載於李宗焜主編,《古文字與古代史》第四輯,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4年。
    蔣玉斌,〈釋殷墟 組卜辭中的「兆」字〉,《古文字研究》第17輯,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魏慈德,〈甲骨文中的寢官〉,《嘉大中文學報》2011年第5期。
    羅福頤,〈商代青銅器銘文確征例證〉,《古文字研究》第11輯,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10月。
    嚴一萍,〈釋得〉,節錄於于省吾,《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嚴志斌,〈複合氏名層級說之思考〉,《中原文物》2002年第3期。


    (二) 網路資源
    徐寶貴,〈甲骨文「犁」字及相關問題研究〉,(2010年4月8日發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125。
    陳光宇,〈兒氏家譜刻辭綜述及其確為真品的證據〉(2011年11月21日發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715。
    葛亮,〈《玫茵堂藏中國銅器》有銘部份校讀〉,(2009年12月1日發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012。
    黃天樹,〈商代文字的構造與「二書」說〉,(2008年5月12日發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433
    劉源,〈讀安陽民間藏出組田獵卜辭〉(2011年12月2日0發表),中國社會科學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網站http://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2534.html。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0151016
    10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01510161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016101.pdf35402KbAdobe PDF22165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