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73271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4205/145239 (79%)
造访人次 : 52679077      在线人数 : 13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73271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3271


    题名: 袁枚詩研究-以社會關懷、品藝題畫及生命觀照詩作為主
    A Study on Poems of Yuan Mei - Poems of Social Care, Painting and Philosophy
    作者: 楊玉如
    Yang, Yu Ru
    贡献者: 董金裕
    楊玉如
    Yang, Yu Ru
    关键词: 袁枚
    性靈
    關懷意識
    社會詩
    題畫詩
    生命觀照
    Yuan Mei
    Caring Consciousness
    Social Poetry
    Poem with Painting
    Philosophy
    日期: 2013
    上传时间: 2015-02-03 10:21:32 (UTC+8)
    摘要: 袁枚(西元1716年-1797年)四千四百多首詩歌,可謂真情自然流淌,然而,貫串其一生的「情」,是如何發揮作用及運用到生活中?筆者以系統化方式研究其詩歌,並以「關懷意識」作為研究主軸,歸納出袁枚對詩學所主張的關懷之情;還有對百姓生活面臨挑戰表示關切的「社會關懷」;及以題畫為表,關懷為裡的「題畫詩」,作為袁枚對於「他者」的關懷;此外,尚可從「生命觀照」的內涵了解袁枚面對人生及體悟生命的「關懷意識」。是以,從袁枚的詩學主張作為關懷起點,進而以社會關懷、品藝題畫及生命觀照等三大面向,呈顯出袁枚在詩歌中對群體、他人及自己的觀照,建構其詩歌的「關懷世界觀」。

    袁枚對於詩學有其獨特的看法與堅持,並展現詩歌創作的熱情,就其詩學主張,他強調詩歌的「情趣」外,對於「獨樹一幟」的詩作相當重視,藉此凸顯「自我」觀點;另外,袁枚表達他對先天之才與後天學識並重的主張。要成為一流的詩歌創作者,除了「情」為基本條件外,「才」、「學」更是將詩人推往高峰的動能。是以唯有具備「情」、「才」、「學」的條件者,方能創造出優秀作品。

    社會關懷詩則站在百姓的立場書寫,反映百姓生活災禍頻仍,謀生不易,政治上則官吏無道,弊端叢生。袁枚用心發掘社會問題的端倪與癥結,見微知著,將社會很多被忽略的角落、人物,以及不堪的事件,就其所見所聞記載於詩歌作品中,並投以關注之情,此不啻為百姓、朝廷之福。此外,上位者漠視「人才」的態度,亦是袁枚關懷的焦點。袁枚除了指出社會、政治充斥的問題外,他還積極提出「治道」,冀望人民能獲得適當的照顧,社會呈現安和樂利的景象。

    袁枚題畫詩方面,無論人物圖像畫、山水畫亦或花果動物畫,作為欣賞者的角度而言,袁枚善於發現畫中的神韻,且掌握畫作精神韻味,符合「品畫先神韻」的論點,建構其「神韻系」的題畫詩風格。袁枚的題畫詩內容是藉畫「抒情言志」,展現其特有的生命情調,並表達自己對繪畫理論的觀點及理念。此外,袁枚透過與畫作相關的「對話平臺」,闡述人生哲學及思想精髓,建立多元的人際網絡。

    在生命觀照詩上,袁枚從面對生命困境至獲得安頓,臻於自在通達之境,有其生命的進程。由於袁枚的生命與困境總是交疊著老、病、別離的衝擊,以及如影隨形的孤寂之感,讓他的生命充滿不安與痛苦。隨著時間沉澱,袁枚逐漸接受天命觀,並了解「因緣」的作用;他積極「及時行樂」,從事自己熱愛的活動,徜徉於詩、書的世界中,且前往各地盡情旅行,全力活出真情至性的自己。袁枚生命境界不斷提升,不僅愈來愈能隨順外在的世界,且能隨順自己的心意,並達到閒雅安適之境;另外,他亦有一套「忘」的哲學,忘卻世俗牽絆外,也忘懷內在困擾,甚至達到「安適自得」的生命境界。

    綜觀袁枚「關懷意識」的內涵,關懷社會的議題,多集中袁枚任官時期;詩論及品藝題畫的範疇,終其一生皆有所關注;至於生命觀照議題,主要在中年、老年時期成為其關注焦點。由是觀之,袁枚每個階段的關懷主題,顯示其「關懷意識」是隨著經歷與心緒而有所不同。是以,袁枚展現有血有淚的真實人生,及積極面對生活的思維方式,其生命美學不僅自我超越,且為他人提供一個自我超脫的方式,讓人們在面對人生中無可逃脫的困境,能有新的心境面對;同時活出自我特色,讓人生之路因而璀璨與不凡。
    Yuan Mei (1716-1797) was a sentimental poet who wrote
    more than 4,400 poets; how did he successfully elaborate the “emotions” throughout his life into work? The study aims to analyze Yuan Mei’s poems on social care to explore Yuan Mei’s philosophy of the society, others and self through the aspects of social care, painting and philosophy.

    Yuan Mei emphasized “emotion, talent and diligent” were equally important for poems, especially “emotion”, which was the soul of a poem. He also valued “distinctive feature” that represented one’s own viewpoint. And he believed latent and diligent were vital.

    Social care poems reflect the distress of civilians, injustice of political affairs and the official disregarded talents. Yuan Mei not only indicated those social issues but also offered solution. With his love to the society, he inscribed the neglected social phenomenon, people and issues into his poem. His caring for the society was truly a blessing to the civilians.

    As for poems with paintings, Yuan Mei was good at presenting the romantic charm, no matter with figures, landscape, flowers or animals. He integrated emotion into his work, as well as his painting theory and philosophy. In addition, poems with painting helped Yuan Mei to establish social network.

    In terms of philosophy, Yuan Mei believed there was always a way to tackl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in life and the key was to understand and respect the process of life. Yuan Mei’s life was full of ageing, illness, separation and loneliness. As time went by, he comprehended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fortune. On the other hand, he learned to “carpe diem” to live out his true self. After accumulation of life experience, he finally realized the meaning of “cross the bridge when coming to it”.

    Reviewing Yuan Mei’s work on social care, it is noticed that most of the social issues were discovered when he served us public servant at young age while poems with painting and poetry theory were presented throughout his life. As for philosophy, it was an important topic brought up to him during his middle and late time. Yuan Mei’s focus on social care at different life stage reflects different mindsets. He presented his true life and philosophy; therefore, his aesthetics of life surpassed himself and proposed a philosophy of life to encourage people to live with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extraordinarily.
    參考文獻: 一、古 籍
    (一)經部
    (周)左丘明撰;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台北:漢京出版,1987年)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2007年12月)
    (宋)朱熹撰:《四書集注》(台北:頂淵文化出版,2005年3月)
    (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大安出版,1987年10月)
    (清)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台北:文津出版,1988年7月)
    (清)孫星衍撰:《尚書今古文注疏》(台北 : 藝文印書館出版,1967年)
    (清)馬瑞辰撰:《毛詩傳箋通釋》(台北:廣文出版,1771年)
    傅隸樸著:《詩經毛傳譯解》(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1985年10月)
    王夢鷗註譯:《禮記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1980年3月)

    (二)史部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59年)
    (漢)班固撰;楊家駱主編:《漢書》(台北:鼎文出版,1883年10月5版)
    (南朝宋)范曄撰;楊家駱主編:《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出版,1977年)
    (南朝梁)沈約撰;楊家駱主編:《宋書》(台北:鼎文出版,1975年6月初版)
    (唐)唐房玄齡等撰;楊家駱主編:《晉書》(台北:鼎文出版,1976年10月)
    (唐)吳兢撰;謝保成集校:《貞觀政要集校》(北京:中華書局出版,2003年11月)
    (五代)王仁裕等撰;丁如明等校點:《開元天寶遺事》(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2012年)
    (宋)范成大撰:《吴郡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1999年,8月)
    (宋)祝穆撰:《方輿勝覽》(北京:中華書局出版,2003年6月)
    (清)馬呈圖纂輯:《宣統高要縣誌》(台北:成文出版,1974年)
    (清)趙爾巽等纂修;楊家駱主編》(清史稿》(台北 : 鼎文出版,1981年9月初版)
    中華書局編:《清史列傳.文苑傳.袁枚》(台北:中華書局出版,1962年3月)


    (三)子部
    (戰國)莊周撰;郭象注:《莊子.上》(台北:金楓出版,1987年)
    (戰國)吕不韋撰;陳奇猷校注:《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2年)
    (漢)劉安等撰;陳廣忠譯注:《淮南子譯注》(長春:吉林出版,1990年)
    (南朝宋)劉義慶編撰,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台北:華正出版,
    1984年9月)
    (唐)張鷟撰;趙守儼點校:《朝野僉載》(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7年12月)(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台北:台灣商務出版:1971年4月)
    (宋)張舜民:《畫墁集》(台北 : 臺灣商務出版,1983年)
    (明)黃鳳池:《唐詩畫譜》(台北:廣文出版,1972年4月初版)
    楊伯峻主編:《列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出版,1987年9月初版)
    釋法海撰、丁福保註:《六祖壇經箋註》(台北:文津出版,1990年4月出版)


    (四)集部
    (戰國)屈原等撰;楊金鼎等注釋:《楚辭注釋》(台北:文津出版,1993
    年9月)
    (晉)陶潛撰;楊勇校注:《陶淵明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7年7月)
    (南朝梁)劉勰著撰;王利器校箋:《文心雕龍校證》(台北:明文出版,1982年4月初版)
    (南朝梁)鍾嶸撰;曹旭集注:《詩品集注》(上海:上海古藉出版,1994年10月)
    (唐)李白撰:《李太白全集》(台北:華正書局出版,1979年3月)
    (唐)李白撰;章培恒審閱:《李白詩》(台北:錦繡出版,1993年1月)
    (唐)杜甫撰;(清)楊倫箋注:《杜詩鏡銓.上》(台北:里仁出版,1981年8月)
    (唐)白居易撰:《白居易集》(台北:漢京文化,1984年)
    (唐)張九齡等撰;陳婉俊註:《唐詩三百首》卷八(台北:華正出版,1974
    年7月)
    (宋)郭茂倩撰:《樂府詩集.二》(台北:里仁出版,1980年10月)
    (宋)歐陽修撰;楊家駱主編:《歐陽修全集》(台北:世界書局出版,1961年1月)
    (宋)蘇軾撰;章培恒審閱:《蘇軾詩文集》(台北:錦繡出版,1993年1月)
    (宋)蘇轍撰;曾棗莊、馬德富校點:《欒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9
    年10月)
    (明)袁宏道:《袁中郎全集》(台北:清流出版,1976年10月)
    (清)王士禛:《帶經堂詩話.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1982年11月)
    (清)沈德潛撰;王宏林箋注:《說詩晬語箋注》(北京 : 人民文學出版,2013年)
    (清)袁枚:《隨園詩話》(台北:漢京文化出版,2004年3月)
    (清)袁枚撰;王英志批注:《隨園詩話》(南京:鳳凰出版,2009年12月
    (清)袁枚撰;王英志主編:《袁枚全集.小倉山房詩集卷》(江蘇:江蘇
    古籍出版,1993年)
    (清)王英志主編:《袁枚全集.袁枚評論資料》八(江蘇:江蘇
    古籍出版,1993年)
    (清)袁枚撰;周本淳標校:《小倉山房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6
    年6月)
    (清)袁枚撰;王英志主編:《袁枚全集.小倉山房尺牘》(江蘇:江蘇古
    籍出版,1993年9月)
    (清)徐世昌:《清詩匯》(北京:北京出版,1996年3月第一版)
    (清)聖祖編:《全唐詩》(台北:明倫出版,1971年5月)
    (清)錢泳撰:《履園叢話》(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79年12月)
    (清)李重華撰:《貞一齋集》(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2003年5月)
    (清末明初)王國維著、徐調孚校注:《校注人間詞話》(台北:頂淵文化出
    版,2001年6月初版)。


    二、當代論著(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王更生:《中國文學講話》(台北:三民書局出版,1998年4月三版)
    王英志:《袁枚和隨園詩話》(台北:萬卷樓出版,1993年6月)
    王英志:《袁枚評傳》(江蘇:南京大學出版,2002年5月)
    王英志注譯:《新譯袁枚詩文選》(台北:三民書局出版,2014年1月)
    王英志注譯:《新譯清詩三百首》(台北:三民書局出版,2010年9月)
    王建生:《山水詩研究論稿》(台北:國家圖書館出版,2011年11月)
    王建生:《隨園詩話中清代人物索引》(台北:文津出版,2005年7月)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史.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05年5月)
    王德有:《列子御風》(北京:中國社會出版,1998年2月)
    孔壽山:《唐朝題畫詩注》(四川:四川美術出版,1988年8月)
    司仲敖:《隨園及其性靈詩說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1988年初版)
    任世杰:《題畫詩類編》(安徽:安徽美術出版,1996年5月)
    衣若芬:《蘇軾題畫文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1999年5月)
    王建生:《袁枚的文學批評》(台北:聖環圖書出版,2001年12月)
    衣若芬:《觀看.敘述.審美──唐宋題畫文學論集》(台北:中央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出版,2004年6月)
    佛德芬著、陳大中譯:《榮格心理學》(台北:結構群文化事業出版,1990年,3月,初版。)
    吳冠中:《我讀石濤畫語錄》(北京:榮寶齋出版,2004年1月3次印刷)
    李世英、陳水雲:《清代詩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2000年11月)
    李棲:《兩宋題畫詩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出版,1994年7月)
    李劍波:《清代詩學話語》(長沙:岳麓書社出版,2007年9月)
    周止菴居士著:《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詮注》(台南:和裕出版,2001年2月)
    周勛初:《中國文學批評小史》(台北:崧高書社出版,1985年7月)
    宗白華:《美學的散步》(合肥:安徽教育出版,2002年9月)
    河合隼雄:《佛教與治療藝術》(台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出版,2004年,10月,初版)
    時志明:《山魂水魄──明末清初節烈詩人山水詩論》(南京:鳳凰出版,2006年7月)
    馬茂元著:《古詩十九首探索》(高雄:復文圖書出版,1984年11月)
    張健:《袁枚詩新論》(台北:文津出版,2012年5月)
    張健:《清代詩話研究》(台北:五湖圖書出版,1993年1月)
    張葆全:《詩話和詞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4年1月1版)
    郭紹虞:《中國詩的神韻、格調及性靈說》(台北:華正書局出版,1975年4月)
    陳小亮:《論宇文所安的唐代詩歌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10年8月一版)
    陳文新:《袁枚的人生哲學──率性人生》(台北:揚智文化事業,1995年12月初版)
    黃國勝:《佛教與心理治療》(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02年,11月,一版)
    路君約等著:《心理學》(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出版,1987年,1月,十四版)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台北 : 聯經出版,1985年8月)
    劉衍文、劉永翔:《袁枚續詩品詳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1993年12月)戴麗珠:《明清文人題畫詩輯》(台北:學海出版,1998年4月)
    蔡秀玲、楊智馨:《情緒管理》(台北:智揚文化事業文化出版,1999年,4月,初版)
    鄭文惠:《詩情畫意──明代題畫詩的詩畫對應內涵》(台北:東大圖書出版,1995年4月)
    霍有明:《清代詩歌發展史》(台北:文津出版,1994年11月)
    鮑康健:《歷代山水詩名篇賞析》(台北:華成圖書出版,2003年11月)
    薛永年、杜娟:《清代繪畫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2000年12月)
    嚴明:《中國詩學與明清詩話》(台北:文津出版,2003年4月一刷)
    嚴迪昌:《清詩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2011年11月)
    K.T.Strongman著、安宗昇、韋喬治譯:《情緒心理學》(台北:五洲出版社,1987年,7月,初版。)


    三、論文(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一)學位論文
    王怡雲:《安居隨園──袁枚詩中所映現的生命向度》(台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王紘久:《袁枚詩論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2年)
    王鐿容:《傳播.聲譽.性別──以袁枚《隨園詩話》為中心的文化研究》(南投: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言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由亞萍:《隨園女弟子及其創作探論》(福建:福建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朱述超:《袁枚「性靈」美學思想研究》(四川:重慶師範大學,2006年)
    吳佼融:《袁枚的思想探源》(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6年)
    吳秋美:《袁枚「仿元遺山論詩」研究》(台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宋燕:《袁枚兩性關係觀與女性觀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李玉紅:《意、趣、情、理──《紅樓夢》中文學思想四要素探析》(新疆:新疆師範大學文學院士碩士論文,2011年)
    李志恆:《袁枚性靈詩說詮釋》(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李秋霞:《袁枚與唐宋詩關係研究》(江西:江西師大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9年)
    李廣豔:《黃庭堅题畫詩研究》(福建:漳州師範學院文學院碩士學位,2012年)
    沈玲:《袁枚詩學思想述論》(江蘇:揚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5年)
    車振華:《論袁枚散文》(山東:山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4年)
    周佩芳:《袁枚詩論美學研究》(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林容榆:《袁枚隨園詩話中的女性群像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林純禎:《袁枚詩中「趣」的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孫紅梅:《論袁枚的山水詩》(北京: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傳播學院碩士論文,2005年)
    殷飛:《唐代題畫詩點面觀》(陝西:陝西理工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高歌:《試論袁枚的婦女觀及其女子教育實踐》(北京: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09年)
    張正良:《性靈詩人與志怪小說家的自我觀照:袁枚生死書寫之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4年)
    張申:《「子不語」研究狀況及資料價值考證》(吉林:東北師範大學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08年)
    張紹華:《詩人之詩:性靈主題與袁枚詩歌的審美特徵》(安徽:安徽師範大學學美學碩士論文,2007年)
    張簡坤明:《袁枚與性靈詩論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5年)
    張麗華:《論袁枚的性靈散文》(蒙古:內蒙古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3年)
    郭佳燕:《袁枚詩論之實踐研究》(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10年)
    陳佳琳:《袁枚的婦女觀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碩士論文,2008年)
    馮運軍:《袁枚「性靈說」研究》》(四川: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1年)
    黃建功:《袁枚的學術思想》(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楊玉如:《列子達生思想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楊淑玲:《袁枚贈答詩研究》(台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1年)
    賈君:《袁枚詠懷古詩研究》(陝西: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鄒華秀:《袁枚性靈說之美學研究》(湖南:湖南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06年)
    廖芫培:《明清文人的兩難──以李贄、李漁、袁枚為例》(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11年)
    趙嬋媛:《論唐代題畫詩》(福建:華僑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趙瑾:《馬祖常題畫詩研究》(河北:河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劉希:《論袁枚的人生哲學及文學觀念》(四川:四川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2年)
    劉興仁:《袁枚古體詩研究》(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
    潘偉偉:《性靈與休閑──袁枚自在生命的審美超越》(浙江:浙江大學人文學院碩士論文,2012年)
    鄭艷玲:《公安三袁與袁枚性靈說的比較研究》(新疆:新疆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02年)
    蘇宗毅:《袁枚中歲以降居遊與行旅之書寫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二)期刊論文
    於洪江:〈袁枚論詩入之真性情〉,《安徽文學》1期(2010年)
    王文捷:〈袁枚山水旅遊詩歌與山水審美探析〉,《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9卷3期(2007年5月)
    王正兵:〈袁枚詩歌真情論〉,《鹽城師範學院學報(入文社會科學版)》30卷6期(2010年12月)
    王兆勝:〈林語堂與袁枚:入品與學術〉,《學術研究》9期(2003年)
    王亞峰:〈論《隨園詩話》中袁枚對唐宋詩的態度〉,《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2卷6期(2010年)
    王忠祿:〈論袁枚詩歌的民主意識〉,《甘肅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卷(2003年2月)
    王怡雲:〈此心安處即吾鄉──論袁枚詩中的安頓之道〉,《雲漢學刊》19期(2009年7月)
    王英志:〈三分孔孟二分莊──袁枚的思想基礎〉,《齊魯學刊》2期(2002年月)
    王英志:〈山水的性靈化──論袁枚的山水詩〉,《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5卷2期(1997年)
    王英志:〈袁枚大弟子孫原湘論──性靈派研究之一〉,《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期(1997年)
    王英志:〈袁枚性靈派在近代的影響〉,《文史哲》4期(1998年)
    王英志:〈袁枚與吳門閨秀金逸──袁枚紀事之三〉,《文史知識》1期(1999年)
    王英志:〈結交揚州八怪──袁枚紀事之四〉,《文史知識》2期(1999年)
    王英志:〈袁枚求學受業考述〉,《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37卷3期(2000年5月)
    王英志:〈袁枚於乾嘉詩壇的影響〉,《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4卷3期(2000年5月)
    王英志:〈袁枚提攜後學考述〉,《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38卷4期(2001年7月)
    王英志:〈袁枚與揚州八怪交誼考述〉,《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6卷1期(2002年1月)
    王英志:〈袁枚與趙翼交遊考述〉,《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8卷1期(2002年3月)
    王英志:〈袁枚對漢學的批評〉,《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5卷1期(2002年3月)
    王英志:〈袁枚的生死觀〉,《錦州師範學院學報》24卷2期(2002年3月)
    王英志:〈袁枚批評理學與佛教〉,《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期(2002年4月)
    王英志:〈袁枚《隨園詩話》述評〉,《崗山師範學院學報》21卷3期(2001年)
    王順貴:〈袁枚詩歌輯補二十二首〉,《文獻季刊》2期(2012年4月)
    王新環:〈洪亮吉與袁枚的忘年之誼〉,《蘭台世界》(2008年4月)
    王煒:〈沈德潛、袁枚的交往及詩學觀略論〉,《長江學術》3期(2011年3月)
    王燕、趙珊珊:〈洪亮吉詩學思想初探──從論詩截句看洪亮吉的詩學主張〉,《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1卷4期(2012年8月)
    王鏡容:〈從小眾到大眾:「隨園」的文化圖景〉,《中極學刊》2輯(2002年12月)
    王歡、楊小娜:〈公安三袁與袁枚性靈說的比較〉,《安徽文學》9期(2009年)
    代亮:〈袁枚詩歌中的書齋趣味〉,《哈爾濱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5期(2011年)
    冉耀斌:〈袁枚集外文一篇──兼談袁枚晚年與吳鎮的一段文字因緣〉,《文獻季刊》1期(2011年1月)
    申屠爐明:〈論章學誠對袁枚的學術評價〉,《煙臺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7卷3期(2000年9月)
    石玲:〈袁枚與清中葉婦女詩歌創作〉,《婦女學苑》3期(1997年)
    石玲:〈論袁枚古體詩創作〉,《文史哲》2期(1999年)
    石玲:〈袁枚研究的回顧與思考〉,《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7卷2期(1999年)
    石玲:〈袁枚詩歌的美學特徵〉,《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8卷5期(2000年5月)
    石玲:〈承遞與開啟:袁枚詩歌的過渡意義〉,《山東師範大學學報(入文社會科學版)》47卷5期(2002年)
    石玲:〈袁枚與高密派:乾隆時期詩學流派的交融與分野〉,《文藝研究》6期(2004年)
    石玲:〈袁枚詩與白居易詩之「貌類」及內在成因〉,《文學評論》3期(2005年)
    戎霞:〈從不飲酒詩看袁枚對陶淵明的解構〉,《閱讀與寫作)12期(2004年)
    朱則傑:〈蔣士銓題寄袁枚、趙翼的若干集外詩文輯考〉,《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5卷9期(2006年)
    朱則傑:〈清詩叢考──以全祖望、袁枚、黃遵憲等為中心〉,《閩江學院學報》32卷3期(2011年5月)
    羊列榮:〈「性靈說」在日本的流變〉,《中國文學研究》第十八期(2003年12月)
    艾珺:〈「豈為功名始讀書」故實瑣議〉,《文化學刊》3期(2012年5月)
    余群:〈論袁枚對「情」範疇的拓展〉,《上饒師範學院學報》28卷1期(2008年2月)
    余群:〈語必驚入總近情──袁枚對杜甫天性多情的推崇及其對後人的影響〉,《黑龍江史志》20卷(2008年)
    吳根友:〈簡論晚明以降諸「性靈」說〉,《船山學刊》3期(2012年)
    李永賢、呂會玲:〈趙翼、袁枚詩學觀異同初探〉,《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3期(2009年9月)
    李君明:〈性靈派領袖──袁枚〉,《玉溪師範學院學報》17卷增刊(2001年)
    李孝悌:〈皇權和禮教之外:十八世紀中國傳統中的自由〉,《二十一世紀雙月刊》67期(2001年10月)
    李建華、張影:〈袁枚哀悼詩藝術手法探微〉,《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30卷6期(2012年12月)
    李玲玲:〈《隨園詩話》的辨證詩學〉,《哈爾濱學院學報》34卷6期(2013年6月)
    李淑岩:〈袁枚序法式香詩集考──兼論袁、法二人的忘年之誼〉,《國學論衡》(2012年4月)
    李然:〈簡論清代詩人的「著我」精神〉,《文教資料》(2010年7月)
    李劍波:〈試論袁枚性靈說的歷史意義〉,《中國韻文學刊》2期(1995年)
    杜桂萍:〈論袁枚與乾嘉戲曲作家的交往〉,《學習與探索》6期(2009年)
    汪龍麟:〈清代袁枚研究發微〉,《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期(2004年)
    沈金浩:〈論袁枚的男女關系觀飲婦文觀──兼談兩者與其文學活動丶文學創作間的關係〉,《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8卷3期(2001年5月)
    沈玲:〈論袁枚的畫藝觀〉,《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1卷1期(2004年9月)
    沈玲:〈品畫先神韻,論詩重性情──袁枚題畫詩研究〉,《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3卷1期(2006年3月)
    沈玲:〈袁枚的生態美學思想研究〉,《雲南行政學院學報》6期(2006年6月)
    沈玲:〈隨任性情的私語化創作──論袁枚的詩歌創作風格〉,《雲夢學刊》27卷5期(2006年9月)
    林心欣:〈袁枚的經學態度──對漢宋學的檢討〉,《漢學研究集刊》第四期(2007年6月)
    林香娥:〈袁枚遭謗的背後:道德價值觀念之爭〉,《浙江學刊》3期(2007年)
    林彬暉:〈袁枚抒情詩淺論〉,《鎮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4期(1998年)
    武晨雨、張立娜:〈從《隨園詩話》看詩歌的「隨意性」〉,《理論研究》(2012年4月)
    侯敏:〈試論袁枚的「性靈說」與楊格的「獨創論」〉,《求索》1期(1998年月)
    段宗社:〈「性靈」說與詩法論──論袁枚詩學的綜合向度〉,《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1卷1期(2012年1月)
    胡賢林:〈從兩次論辯看袁枚的漢學觀〉,《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4期(2010年)
    苗寶明:〈抒性靈的袁枚山水遊記〉,《學術交流》1期(1999年)
    范潔:〈新時期袁枚研究引發的啟示〉,《山西煤炭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期(2005年)
    范潔:〈袁枚思想的叛逆色彩〉,《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卷2期(2005年)
    韋麗華:〈試論袁枚與佛教的關係──以《小倉山房詩集》為例〉,《欽州學院學報》27卷1期(2012年2月)
    孫紀文:〈袁牧「性靈說」的文化意蘊〉,《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39卷6期(2012年11月)
    孫紅梅:〈淺談莊子的生死觀和人格定位對袁枚的影響〉,《綏化學院學報》25卷2期(2005年4月)
    孫紅梅:〈騰空之筆,落響不凡──論袁枚古體山水詩之奇美風格〉,《內蒙古電大學刊》12期(2008年)
    孫紅梅:〈機穎清妙 性靈微至──論袁枚的寫景詩〉,《赤峰學院學報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31卷3期(2010年3月)
    徐國華:〈《蔣太史答隨園先生二書》辨析──兼議蔣士銓與袁枚之交誼〉,《閩江學院學報》25卷1期(2005年2月)
    徐萍:〈袁枚與兒童文學〉,《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1卷4期(2004年7月)
    徐豐梅:〈袁枚、杭世駿交遊考論〉,《浙江樹人大學學報》4卷4期(2004年7月)
    時志明:〈其入與筆兩風流,綠水青山伴白頭──清代詩人袁枚山水詩論〉,《蘇州鐵道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卷1期(2002年3月)
    時常珺:〈淺談文論術語「性靈說」的英譯〉,《中國科技術語》3期(2011年)
    耿傳友:〈豔詩該如何對待──由袁枚、沈德潛之爭談中國豔詩的歷史命運〉,《文藝理論研究》4期(2011年)
    郗韜:〈關於袁枚對王士禎「才力薄」評價的辯證分析〉,《湖北社會科學》3期(2013年)
    高雲亮:〈情到真處方成詩──淺論袁枚詩歌的創作風格〉,《甘肅高師學報》17卷3期(2012年)
    崔日義:〈韓國朝鮮後期詩壇接受袁枚詩學之狀況〉,《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期(2010年3月)
    張作棟:〈論袁枚駢文文論思想〉,《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9卷2期(2013年4月)
    張春田、孔健:〈關於章學誠的古文創作理念──兼論章學誠對袁枚的批評〉,《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1期(2011年3月)
    張紹華:〈為生命而歌──袁枚自嘲、自贈類詩作簡論〉,《楚雄師範學院學報》22卷11期(2007年11月)
    張紹華:〈各有心情在──由袁枚山水詠物詩看其性靈說的自然旨趣〉,《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9卷6期(2011年12月)
    張紹華:〈鬱鬱懷古心 浩歌寄惆悵──由袁枚詠史懷古及人際交遊詩作看其詩意個性〉,《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2卷6期(2012年12月)
    張麗生:〈樊朋征與吳敬梓、袁枚交遊考論〉,《鎮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期(1995年)
    張麗麗:〈清代漢族士人認同的發展與清詩轉變的關鍵──從王士稹「神韻」詩到袁枚「性靈」詩〉,《貴州民族研究》34卷1期(2013年)
    梁結玲:〈袁枚詩歌的生命意識〉,《學術探索》5期(2006年10月)
    梁結玲:〈袁枚的詩歌創新理論〉,《湖南科技學院學報》32卷1期(2011年1月)
    梁結玲:〈乾嘉學派與袁枚的詩學觀念〉,《乾嘉學術》(2011年4月)
    郭自虎:〈白話與性情──從元白詩派、性靈派至新文學白話詩歌之走向〉,《文學評論》3期(2011年)
    陳才開:〈從袁枚的遊記看其詩論與文論〉,《廣東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4期(1994年)
    陳國雄:〈袁枚園林美學思想研究〉,《理論月刊》7期(2007年)
    陳清雲、嚴明:〈趙翼自題畫像詩中的自我形象〉,《船山學刊》2期(2012年)
    陳寒鳴:〈袁枚反正宗傳統的早期啟蒙思想〉,《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3期(2002年)
    陳聰發:〈試論袁枚的審美理想〉,《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1卷4期(2010年8月)
    曾文峰、楊仲堅:〈論清代「性靈派」文學創作的俗化傾向〉,《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2卷1期(2010年2月)
    程林輝:〈袁枚詩論三題〉,《中山人文學報》7期(1998年8月)
    程美華:〈孫原湘:性靈派的殿軍〉,《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學報》5期(2011年)
    黃愛平:〈袁枚經學觀及其疑經思想探析〉,《清史研究》3期(2004年8月)
    黃義樞:〈袁枚集外詩文拾遺〉,《廈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4期(2009年12月)
    楊淑玲:〈袁枚自挽詩及友人和作之自傳書寫與集體建構〉,《雲漢學刊》19期(2009年7月)
    楊淩峰:〈《隨園詩話》中的詩歌用典觀〉,《浙江樹人大學學報》11卷5期(2011年9月)
    楊琪東:〈袁枚的養生之道〉,《山西老年》3期(2003年)
    楊遇青:〈章學誠的袁枚批評考述──以乾隆六十年至嘉慶三年為中心〉,《西北大學學報》41卷6期(2011年11月)
    解旬靈:〈高密李懷民論袁枚及其詩作〉,《文藝評論》(2011年4月)
    鄒鵬:〈張問陶與袁枚詩派傳承關係之慎論〉,《求索》(2010年4月)
    鄒鵬:〈「性靈派」譜系的理論缺陷及就宗派立論的誤區〉,《社會科學家》11期(2011年11月)
    雷娜、胡慧榮:〈袁枚性靈說的詩學價值〉,《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卷期(2011年3月)
    寧夏江、魏中林:〈袁枚批判乾嘉考據詩風的反封建意義〉,《中州學刊》2期(2010年3月)
    寧夏江、魏中林:〈袁枚對乾嘉詩壇學問化風氣批評的矛盾性與妥協性〉,《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8卷4期(2010年4月)
    廖文婷:〈「蓋天蓋地」與「蘊藉風流」──淺析袁宏道與袁枚「性靈」之不同〉,《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5卷3期(1998年6月)
    趙雪梅:〈眾人皆醉我獨醒──論袁枚詩歌的幽默特質〉,《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9卷1期(2006年3月)
    劉世南:〈論袁枚思想及其性靈詩〉,《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9卷1期(1996年2月)
    樊美筠:〈袁枚美學思想管窺〉,《廣東社會科學》3期(2000年)
    潘務正:〈庶吉士外放與袁枚性靈詩學的形成〉,《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41卷2期(2013年3月)
    蔡丹:〈論袁枚的超俗意識〉,《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4期(2008年4月)
    鄧偉龍:〈淺談章學誠對袁枚的批評〉,《中國文學研究》2期(2007年)
    鄭幸:〈《袁枚年譜新編》示例〉,《廈門教育學院學報》12卷1期(2010年2月)
    鄭幸:〈袁枚佚劄四通考述──兼及袁枚丶楊芳燦交遊考)〉,《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6期(2008年11月)
    鄭家治:〈張問陶與袁枚詩文交往論考一兼論張問陶的詩學淵源〉,《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9卷4期(2009年11月)
    鄭家治:〈張問陶袁枚詩風異同初探〉,《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卷2期(2010年5月)
    鄭國平:〈試論袁枚美學思想與儒家美學思想之異同〉,《中國古代文學研究》(2008年10月)
    鄭豔玲,麻玉霞:〈袁宏道與袁枚的「性靈」之異〉,《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9卷4期(2008年12月)
    蘇愛琴:〈袁枚的「天籟」說〉,《晉中學院學報》23卷4期(2006年8月)
    (日)野田善弘、林章文譯:〈袁枚的聖人觀──探索他與彭紹升的往來書簡〉,《江蘇社會科學》6期(1995年)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94151508
    1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151508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150801.pdf4097KbAdobe PDF21630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