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105/145137 (79%)
Visitors : 52210485      Online Users : 19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商學院 > 企業管理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72529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2529


    Title: 公平永續的農業產銷體系 —地產地消之社會企業商業模式初探
    A Fair Trade and Sustainability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System-The Business Model Canvas of Social Enterprise Developed From Locavore Movement
    Authors: 王如蘭
    Contributors: 黃秉德
    王如蘭
    Keywords: 地產地消
    公平永續
    社會企業
    商業模式
    Date: 2013
    Issue Date: 2015-01-05 11:18:08 (UTC+8)
    Abstract: 本研究以個案分析的方法探討以地產地消為價值主張之社會企業商業模式,由「永續的環境保護」與「公平的農民利益」兩個方面來檢視台灣地產地消的意義,認為台灣地產地消運動強調在地農業食物的概念,為一另類農業食物網絡,強調在地永續農業生產,藉以改善食物品質,找回大眾對於食物生產的信心,遠離生產主義,標準化和工業食物系統,突破既有產銷機制,縮短食物供應鏈,提升農民收益、重建農業地區的經濟發展藉以解決本土農產品市場失靈問題進而促進農村永續發展。
    個案公司厚生市集以地產地消為價值主張,以30公里為一在地生產在地消費的運輸範圍減少食物運送里程,每一個區域生產的蔬果會供應給鄰近地區的人口,為鄰近另類農業食物網絡代表。直接與農民採購,打造短而透明的地產地消式供應鏈,品項皆可追本溯源,使供貨的農民對於用藥施肥和品質控管更謹慎,保障食物安全。
    同時透過網路打造一個公平交易平台。無論產量高低,厚生市集身為中介平台接受農友自行開價,維持價格穩定,保障小農權益,不再需要搶種或搶收,經由提升生產者的收益,以經濟上的誘因,促進永續農業的發展,可說是農民與消費者的雙贏。
    厚生市集以網路超級市場的概念出發,提供多元品項一次購足的服務,滿足消費者需求,同時結合獨特的混溫層包裝由機動性高的機車快遞運送,提供499元即免運費、當日訂當日到,進而升級為四小時到貨的服務。打造出與網路平台、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等現今市場主流業者差異化的服務模式,創造出商業模式的價值。
    厚生市集在發展出一套成功的市場模式後,進而更將合作夥伴擴展到其他非營利組織,提供非營利組織一套維持組織永續與財務自主之可能財務模式,創造更多社會價值。經本研究以個案研究法分析厚生市集商業模式架構後,本研究認為厚生市集強調公平、永續的地產地消價值主張,以小農為關鍵合作夥伴,以地產地消減少中間商層級縮短供應鏈,打破原有只重視經濟層面的農產品產銷模式,進而保障農民收益與消費者的食物安全和品質,可作為未來建立公平永續的農業產銷體系之參考。
    Reference: 王之杰(2012)。《波克夏控股公司商業模式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企業管理碩士論文。
    王俊秀(1999)。《全球變遷與變遷全球-環境社會學的視野》。台北市:巨流圖書。
    王維伶(2012)。《數位音樂平臺之商業模式研究:以獨立音樂市場為例》。元智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國際企業學程碩士論文。
    方正璽、黃淑真、陳佩韋、黃璋如(2001)。〈有機蔬菜消費者滿意度研究〉。《農業經營管理年刊》,第7 期,頁66-88。
    任孟淵(2011)。《尋找生活中環境教育的可能:日常食物消費者的永續關懷與行動策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汪瑞娟(2004)。《有機蔬果行銷者品牌定位與行銷策略研究》。國立中興大學農業推廣教育研究所。
    宋昱樺(2012)。《餐廳線上訂位服務之商業模式探討—以易訂網為例》。國立交通大學企業管理碩士論文。
    李建緯(2012)。《農夫市集消費者綜合態度與忠誠度之探討-以花蓮好事集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碩士論文。
    李金龍(2004)。〈從農業政策談生命關懷〉,《農政與農情》,147:6-13。
    李新貴(2013)。《資訊服務新商業模式探討-以H公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邱果旻(2006)。《有機領域的創業與經營模式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俞蓁(2011)。《消費者生活型態對購買行為影響之研究-以有機食品為例》。環球科技大學中小企業經營策略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俊義(2005)。〈永續農業之理念與發展策略〉。《合理化施肥專刊》,頁1-14。
    胡淑玲(2003)。《有機蔬果行銷實務》。臺中:中興大學農業試驗場出版。
    徐文若(2005)。〈台灣小農的經營效益:以彰化玉樹村的農業經營策略為例〉。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孟觀(2010)。《社會企業的消費者行為之研究-以里仁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為例》。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商務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妙芳 (2011年9月)。 〈日本農業與糧食安全政策簡介及對我國施政之啟示〉。《農政與農情》,第231期。
    周妙芳、林永嚴 (2010年3月)。 〈日本新糧食安全政策及其對我國施政之啟示〉。《農政與農情》,第213期。
    海聞(1992)。〈台灣戰後的發展和農業政策的轉變〉,《臺灣的啟示:土地改革研討會記詳》,紐約:紐約東方新聞出版社。
    亞歷山大.奧斯瓦爾德等(2012)。《獲利世代:自己動手,畫出你的商業模式》。台北市:早安財經文化 。
    許文富(2004)。《農產運銷學》。台北縣:正中書局。
    許秀嬌(2014)。〈一人一步-通往幸福之路〉。《綠主張》,第130期,頁14。
    高偉舜(2012)。《社會企業的商業模式設計》。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炳琨(2008)。〈農業食物在地化-台東縣池上鄉米食產業的探討〉。地理學報,第53期,頁85-117。
    陳依文、王玉真、周妙芳 (2012年3月)。〈研習「日本六級產業化政策及相關措施」出國報告〉。
    陳郁婷(2012)。《社會企業商業模式之提案-以熟年世代旅遊需求為訴求》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素玲(2010)。《有機商店商店印象、產品認知、服務態度、顧客滿意度及忠誠度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北區里仁商店為例》。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健康產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恩(2006)。〈有機農產品之行銷管理〉。作物產銷安全管理發展研討會專刊,頁111-122。
    曾沛瑜(2012)。〈11大有機通路秘密客大調查〉。《康健雜誌》。2012年8月,第165期,頁108-124。
    葉虹靈(2007)。《異端的生存之道—台灣另類有機農業生產者的實作策略》。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山豐(2009)。《有機農產品消費者購物導向之探討》。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班。
    張佩蓉(2008)。《影響消費者網路購買有機蔬果之因素》。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台中(2014,6.23)。台灣好農 創產銷雙贏。中時電子報。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623000167-260204
    黃柏豪(2011)。《全球化下台灣農夫市集的觀察-以248農學市集為例》。華梵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黃信傑(2013)。《社會企業經營模式之驗證與分析》。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璋如、方正璽(2001)。〈有機蔬菜之生產者運銷通路與價格研究〉。《農產運銷》,第123期,頁42-53。
    黃璋如、石靜芬(2003)。〈以電子商務拓展有機農產品宅配之可行性研究〉。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補助計畫研究報告(編號:92農管-2.5-糧-01)。台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黃欽榮(1995)。〈我國加入GATT 農產運銷部門因應對策之研究〉。《自由中國之工業》,第84 期,頁25-52。
    黃淑德(2014)。〈邁向二0二0-我們的二0一四工作方針〉。《綠主張》,第126期,頁6-7。
    黃紫翎(2010)。《全球化下在地食物網絡的實踐歷程-以台中合樸農學市集為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溫惠貞(2007)。《風險社會中的有機消費:台灣有機消費的組織研究》。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湯宗益(2008)。《消費合作社社員購買意向與行為之研究-以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台中分社為例》。逢甲大學合作經濟學系碩士論文。
    詹德榮(2005)。〈農產運銷通路與策略〉。《台灣農家要覽》,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楊平世(2009)。〈面對台灣、中國農產品貿易大逆差下ECFA對台灣農業的衝擊〉,《新世紀智庫論壇》,第46期。
    楊壽麟(2006)。〈台灣農產品農藥殘留管制的簡介〉。《全球變遷通訊雜誌》第50期,頁19-25。
    蔡培慧(2009年3月)。〈小農生產的社會意義〉,《小地方新聞網》。
    鄭勝分(2007)。〈社會企業的概念分析〉,《政策研究學報》,第7期,頁65-108。
    鄭勝分(2008)。〈社會企業之責信〉。載於江明修(編),《第三部門與政府:跨部門治理》。台北:智勝文化,頁101-119
    蕭富元(2000)。〈台灣綠色消費大調查〉。《天下雜誌》,第450期,頁166-170。
    羅桂美(2008)。《當代農村政經結構下美濃有機米產銷班的實踐與困境》。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外文文獻:
    Hax, A. C., & Wilde, D. L. (1999). The delta model: adaptive management for a changing world.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40, 11-28.
    Peredo, A. M. and McLean, M., 2006,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Concept,”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Vol. 41, 56-65.
    Lamine, C. (2005) “Settling Shared Uncertainty: Local Partnerships Between Producers and Consumers” Sociologia Ruralis, Vol 45, 327-328.
    Young, Dennis R.(2001),“Organizational Identity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Strategic and Structural Implications”, Nonprofit Management & Leadership, Vol. 12, No.2, 139-157.
    Erwin Fielt (2010). An Extended Business Model Canvas for Co-Creation and Partnering. Retrieved March 21, 2014, from http://fieltnotes.blogspot.tw/2010/12/extended-business-model-canvas-for-co.html
    Mort, G.S., Weerawardena, J., & Carnegie, K. (2003).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Towards conceptualiz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profit & Voluntary Sector, 8, 76-88.
    Henderson (1999), Sharing the Harvest, USA, Chelsea Green Publishing.
    Austin, J. E., Stevenson, H. H., and Wei-Skillern, J. (2006), “Social and Commercial Entrepreneurship : Same, Different, or Both?”,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Vol. 30(1), 1-22.
    Dees, J. Gregory(1998), “Enterprising nonprofit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76, 55-67.
    Dees, J. Gregory(2001), Enterprising nonprofits : a toolkit for social entrepreneurs, New York : Willy.
    Mair, J. and Marti, I., 2006,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A Source of Explanation, Prediction, and Delight”,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Vol.41, 36-44.
    Pretty, J.(2008)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Concepts, Principles and Evidence,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363(1491), pp.447-65.
    Certo ST, Miller T. 2008.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key issues and concepts. Business Horizons 51(4): 267-271.
    Alexander Osterwalder (2004),The Business Model Ontology-Proposition in a Design Science Approach.
    Alexander Osterwalder & Yves Pigneur (2010). Business Model Generation: A Handbook for Visionaries, Game Changers, and Challengers. Wiley.
    OECD (1999), Social enterprises. OECD Publisher.
    OECD (2003), The non-profit sector in a changing economy. OECD publisher.
    Ash Maurya (2012). Running Lean: Iterate from Plan A to a Plan That Works, O’REYLLY, pp. 5-7
    Viki Sonntag (2008), “Why Local Linkages Matter”, Sustainable Seattle.
    Western Australia Agriculture Authority (2009), Farming For The Future: Industry Practice Baselines. South Perth, AU: Western Australia Agriculture Authority.
    下平尾勲、伊東維年、柳井雅也(2009)。〈地産地消〉。《日本評論社》。
    山下慶洋(2009年12月)。〈地産地消の取組をめぐって〉。立法と調査。
    佐々木 輝雄(2002年11月)。〈地産地消の急展開と環境対策への可能性〉。《日本獣医畜産大学研報》。

    網站資料:
    日本農林水產省網站http://www.maff.go.jp/。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http://www.coa.gov.tw/show_index.php
    有機農業全球資訊網:http://info.organic.org.tw/supergood/front/bin/home.phtml
    社企流:http://www.seinsights.asia/
    維基百科「台灣食品安全事件列表」。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B0%E7%81%A3%E9%A3%9F%E5%93%81%E5%AE%89%E5%85%A8%E4%BA%8B%E4%BB%B6%E5%88%97%E8%A1%A8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企業管理研究所
    97355014
    10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355014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企業管理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There are no files associated with this item.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