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71729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822/144841 (79%)
造訪人次 : 51782304      線上人數 : 47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1729


    題名: 胡錦濤時期中共對歐盟之公眾外交
    China`s Public Diplomacy Towards EU: President Hu`s Era
    作者: 鄭凱聰
    貢獻者: 李明
    Lee, Ming
    鄭凱聰
    關鍵詞: 公眾外交
    中共
    文化
    軟權力
    英法德
    歐盟
    日期: 2013
    上傳時間: 2014-12-01 14:21:38 (UTC+8)
    摘要: 當今全世界都在關注中共的崛起,伴隨著中共國力的強化,諸多不利於中共的論述和攻訐與衝突於焉而生,可謂名滿天下,謗亦隨之。因此為了改善自身的形象,中共祭出公眾外交作為利器,意圖扭轉頹勢。本論文研究的對象為中共對歐盟的公眾外交,因為歐盟為國際上重要的經濟與政治行為者,也一直以來為中共所器重。

    就上所述,儘管中共的發展成就受到廣泛關注,中共對國際社會的影響和貢獻也越來越大,然而當前的國際輿論,對中共形象的負面塑造仍多於正面,這種現象值得我們深思。因此本文欲檢視中共針對歐盟的公眾外交背後的目的、手段與成效,當中成績斐然者與未竟之處為何?除了中共的努力外,是否也遭受了其他行為者為書掣肘,或者當中存在根深柢固、難以消弭的差距?而箇中的成敗又是否將影響中共的政治行為抑或改變中歐關係?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3
    第三節 文獻回顧 5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 16
    第二章 中共公眾外交的歷史實踐 19
    第一節 毛澤東時代 19
    第二節 鄧小平時代 27
    第三節 江澤民時代 34
    第四節 小結 41
    第三章 胡錦濤時期對歐盟公眾外交發展的訴求與執行手段 44
    第一節 背景因素與目標 44
    第二節 孔子學院 47
    第三節 文化年 58
    第四節 北京奧運 65
    第四章 中共對於歐盟的公眾外交的機遇與挑戰 71
    第一節 中共對歐盟公眾外交的成效 72
    第二節 中共對歐盟公眾外交的侷限與挑戰 76
    第三節 胡錦濤時期中共對歐盟公眾外交之評估 85
    第五章 結論 100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00
    第二節 結語 102
    參考書目 104
    參考文獻: 中共中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頁53-53。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年),頁1177。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對外文化聯絡局編,《中國對外文化交流概覽:1949-1991》(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3 年),頁62、頁288-259。
    王義桅,〈中國對歐公共外交的使命〉,《察哈爾公共外交研討會—上海2010》,2010年10月9日。
    王緝思,《文明與國際政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頁251。
    北京外國語大學公共外交研究中心編,《中國公共外交研究報告(2011/2012)》(北京:時事出版社,2012年),頁1、頁23-26。
    石之瑜,〈北海道大學「中國外交史研究工作坊」會議簡錄─問題意識、方法論與亞細亞風格〉,《中國大陸研究教學通訊》,第67期(2003年),頁4-5。
    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558。
    〈江澤民在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適應新形勢迎接新挑戰增創新優勢贏得新發展〉,《人民日報》,2000年03月08日第1版。
    何懿、杜瑩,〈「孔子學院」創辦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中國成人教育》(山東),第23期(2008 年),頁 26-27。
    吳旭,〈中國軟實力不能吃老本〉,《環球時蘇聯》,2007年06月28日。
    吳建民,〈北京奧運影響深遠〉,《今日中國》,第9期(2008年9月),頁1-3。
    呂美莉,《中共公眾外交作為之影響:以美國主流媒體呈現的中國國家形象為例》(臺北:致知學術出版,民國102年),頁18-22。
    宋恩繁等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大事記第 1卷》(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7 年),頁 255。
    李希光等,《妖魔化中國的背後》(臺北:捷幼出版社,1997年)。
    李志斐、于海峰,〈試論中國文化年現象〉,《理論界》(北京),第2期(2007 年),頁109-111。
    李博,〈淺議突發事件中的公共外交〉,《法制與社會》(雲南),第1期(2009年),頁229。
    李智,〈軟實力的實現與中國對外傳播戰略—兼與閻學通先生商榷〉,《現代國際關係》(北京),第7期(2008年),頁56。
    李智,《文化外交:一種傳播學的解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年),頁159。
    李楊、李建華,〈災難事件中國家媒體對國家形象的塑造與傳播---以中央電視台汶川報導為例〉,《新疆大學學報》(烏魯木齊),第1期(2009年),頁31。
    孟建、錢海紅,〈公共關係視野下的中國軟權力建構〉,《新聞大學》(上海),第2期(2007年),頁7。
    孟曉駟,〈文化部副部長:文化外交的魅力〉,《人民日報》,2005 年 11月 11 日,第七版。
    邱坤玄、黃鴻博,〈中國的負責任大國身分建構與外交實踐:以參與國際裁軍與軍備管制建制 為例〉,《中國大陸研究》,第53卷第2 期(2010年6 月),頁74。
    金子將史、北野充主編,《公共外交:輿論時代的外交戰略》(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頁11,頁17。
    俞新天,〈中國對外戰略的文化思考〉,《現代國際關係》(北京),第12 期(2004 年),頁 20。
    唐小松,〈中國公共外交的發展及其體系建構〉,《現代國際關係》(北京),第2期(2006 年),頁 42-46。
    唐佳梅,〈從『對外宣傳』到『公共外交』: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國對外報導的思路演進〉,《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廣東),第19卷第6期 (2008年11月),頁30-33。
    孫家正,《提高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能力》,《求是》(北京),第1 期(2006年),頁24。
    徐彥輝、及爍,〈08 奧運與中國大國形象塑造〉,《科教文匯》(安徽),第32期(2008年),頁 284。
    高飛,〈公共外交的界定、形成條件及其作用〉,《外交評論》(北京),第82期 (2005年6月),頁110-111。
    〈專家縱論中國和平崛起經略〉,《國際先驅導報》,2004年04月07日。
    張清敏,〈中國外交的三維發展〉,《外交學院學報》,77 期(2004 年 9 月),頁 71-77。
    曹瑋,趙可金,〈合法性塑造及中國公共外交〉,《國際政治科學》(北京),第2期(2013年),頁62-93。
    第29屆北京奧運新聞中心主任李湛軍接受專訪的談話內容,〈奧運籌辦與國家形象提昇〉,《思想理論教育導刊》(北京),第6期(2008 年),頁5。
    許少民,〈海外學者如何看待中國特色的軟實力〉,《瞭望中國》(北京),第20期(2012年)。
    陳剛華,〈從文化傳播角度看孔子學院的意義〉,《學術論壇》(北京),第7 期(2008 年),頁 162-167。
    彭新良,〈從中法文化年看我國的文化外交〉,《山東科技大學學報》(山東),第8卷第3期(2006 年9月),頁81-87。
    奧運科技行動計畫領導小組,〈北京奧運會實現了”科技奧運”的莊嚴承諾〉,《求是》(北京),第16 期(2008 年),頁 20-22。
    楚樹龍、金威主,《中國外交戰略和政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8年),頁445。
    趙可金,《美國公共外交的興起》,《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上海),第3 期(2003 年),頁87。
    趙綺娜,〈美國政府在台灣的教育與文化交流活動(一九五一至一九七○)〉,《歐美研究》(臺北),第31卷第1期(2001年3月),頁3。
    劉紅艷、常雪梅,〈孔子學院:中國文化擁抱世界〉,《人民日報》,2012年08月10日。
    劉瑜,〈全球化視野下的軟權力暨中國軟權力探析〉,《蘭州學刊》,第3期(2005年),頁13-18。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頁213。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頁43。
    鄧麗,〈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文化發展的戰略思考〉,《四川文理學院學報》,第3期(2011年),第80-84頁。
    錢剛鐔,《中共外交政策與策略》(台北:黎明文化公司,民國72年版),頁10。
    戴蓉,《孔子學院與中國語言文化外交》(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3年),頁106、頁110-111。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企劃處,《中共近期擴大國際宣傳策略簡析》,大陸與兩岸情勢簡報,(2009 年3月12日),頁1-7。

    二、 中文網路資源
    〈山東草莓在德國“惹禍”了?〉,《新浪全球新聞網》,2012年10月8日。 <http://dailynews.sina.com/bg/news/int/chnpolitics/dwworld/20121008/03043843017.html>

    〈中國共產黨簡史〉,《新華網》。
    <http://huashe.oushinet.com/tmal_eu/20140417/109591.html>
    <http://www.scio.gov.cn/zfbps/>
    <http://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earch?q=cache:http://www.beijing. gov.cn/zfzx/zwxx/gzyjbg/yjbg/t361074.htm>

    〈江澤民在劍橋大學發表重要演講〉,《新華通訊社》,1999年10月22日。
    < http://news.sina.com.cn/china/1999-10-22/24742.html>

    〈西方世界看中國的經濟與政治〉,《BBC中文網》,2006年1月6日。
    <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4580000/newsid_4588400/4588470.stm>


    〈孫家正:文化外交要保證中國的文化安全〉,《中新網》,2004 年 12 月 17 日。
    <http://big5.china.com.cn/authority/txt/2004-12/17/content_5731757.htm>。

    〈海外漢語學習呈三大特點:人數增、水準高、低齡化〉,《教育人生網》,2007 年8月 14 日。
    <http://news.edulife.com.cn/200708/14173527312.html>

    〈國家漢辦主任:全世界漢語學習人數已超過4000 萬〉,《中新網》,2009 年3月12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09/03-12/1599114.shtml>

    〈奧運會是民族振奮精神的新起點〉,《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08 年8月11 日。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57/123400/123579/7645330.html>

    〈漢語熱全球,孔子學院成中國『軟實力』最亮品牌〉,《新華網》,2007 年 4 月 10 日。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4/1 0/content_59552532.htm>

    「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2012年度報告」,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官網。
    <http://www.hanban.edu.cn/report/pdf/2012.pdf>

    「世界各國與我國建立友好城市關係一覽」,中國國際友好城市聯合會官方網站。
    < http://www.cifca.org.cn/Web/index.aspx >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外國留學生教育管理分會,2003-2013年全國來華留學生簡明統計。
    <http://www.cafsa.org.cn/index.php?mid=6>

    吳晶,〈孫家正:"中國文化年"六大啟示三大感受〉,《中國網》。
    <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zhuanti/zf/670455.htm>

    海然,〈沒有鄧小平 就沒有這對始於1979年的中法跨國夫妻〉,《歐洲時報》。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10/17/content_2099867.htm>



    趙啟正,〈中國登上公共外交世界舞臺〉,《公共外交通訊》(北京),第1期(2010年春季號)。
    <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zhuanti/2010-05/25/content_20113970.htm>

    歐盟議會網站
    <http://www.europarl.europa.eu/>

    歷年入境外國旅客人數統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遊局。
    < http://www.cnta.gov.cn/html/rjy/index_2.html>

    張祝基,〈中法文化年前夕話經貿〉,《人民日報》,2003年9月8日。
    < http://www.people.com.cn/BIG5/guoji/2076769.html>

    鄭圓圓,〈孫家正:中國首赴國外辦文化年為何選法國〉,《人民日報》,2003年9月29日。
    < http://www.people.com.cn/BIG5/shizheng/1026/2121000.html>

    〈漢語崛起:10年內必學2050年佔互聯網語文40%〉,《中國網》,2004年6月10日。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2004/Jun/583701.htm>

    〈中國與德國關係〉,《人民網》,2002年4月4日。
    <http://www.people.cn/BIG5/shizheng/252/7861/7862/20020404/702282.hm>

    楊坤,〈大熊貓將走向何方?〉,《國際在線》,2004年9月2日。
    <http://gb.cri.cn/3821/2004/09/02/1245@287954.htm>

    北京市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申辦2008年奧運會對北京發展的影響分析〉,2006年5月17日。
    <http://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earch?q=cache:http://www.beijing.gov.cn/zfzx/zwxx/gzyjbg/yjbg/t361074.htm>

    〈十一五中國外交:把握關鍵五年謀求和諧格局〉,《新華網》,2005年12月2日。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12/02/content_3865886.htm>

    〈中國努力消減文化貿易逆差〉,《中新社》,2006年5月14日。
    <http://www.macau.ctm.net/modailylog/20060514/big/gb-c32.htm>

    〈北京奧運會及其籌備期間外國記者在華採訪規定〉,《新華網》,2006年12月1日。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2/01/content_5417247.htm>

    〈國家年:中國公共外交的互動新平台和成功實踐〉,《新華網》,2006年12月20日。
    <http://news.sina.com.cn/c/p/2006-12-20/144211842761.shtml>

    〈中國文化部官員:文化外交助中國提昇軟實力〉,《中國僑網》,2007年5月30日。
    <http://www.kaiwind.com/wjsc/200705/t23611.htm>

    陸宜逸,〈中國軟實力的盲點〉,《中國評論新聞網》,2007年7月9日。
    <http://hk.crntt.com/crn-webapp/doc/docDetailCreate.jsp?coluid=59&kindid=0&docid=100413459>

    2008年與2009年中國旅遊業統計公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遊局。
    <http://www.cnta.gov.cn/html/2009-9/2009-9-28-9-30-78465.html>
    <http://www.cnta.gov.cn/html/2010-10/2010-10-20-10-43-69972.html>

    任遠喆,〈公眾外交:作用日益增大〉,《中國網》,2009年7月28日。
    <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09-07/28/content_18219332.htm>

    天溢,〈法蘭克福書展“中國和世界研討會”引發關注 十三億人只能有一個聲音〉《亞洲自由電台》,2009年9月14日。
    <http://www.rfa.org/mandarin/yataibaodao/shuzhan-09142009100956.html>

    丁原洪,〈中歐戰略夥伴關係的戰略意義〉,《外交季刊》,(2009年11月)。
    <http://cpifa.org/q/listQuarterlyArticle.do;jsessionid=C719CE2EA1E953D475DBB4C8F69C8BF7?pageNum=4&articleId=83&quarterlyPageNum=3>

    院長工作處,〈比利時列日孔院組織"中國文字群星會"系列活動〉,《網路孔子學院》,2010年1月29日。
    < http://college.chinese.cn/article/2010-01/29/content_105612.htm >

    「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2012年度報告」,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官網。
    <http://www.hanban.edu.cn/report/pdf/2012.pdf>

    尚栩、應強,〈蒲通:中法文化交流是兩國關係中的重要內容〉,《新華網》,2010年11月3日。
    < http://news.xinhuanet.com/2010-11/03/c_12732617.htm >

    〈歐公共外交大有可為:訪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王義桅〉,《中國網》,2012年2月28日。
    <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12-02/28/content_24749782.htm>

    王義桅、趙新利,〈對歐公共外交大有可為——訪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王義桅〉,《中國網》,2012年2月28日。
    <http://big5.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12-02/28/content_24749782.htm>

    龐中英,〈中國外交經濟影響力有限〉,《龐中英博客》,2013年8月25日。
    <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52241.html>

    三、英文文獻
    China’s ‘Third Affliction, ’International New York Times, 7 November, 2011.
    Cull, Nicholas J. “Listening for the Hoof Beats: Implications of the Rise of Soft Power and Public Diplomacy”, Global Asia, Vol.7, No. 3, Fall 2012, p.9.
    Dai, Bingran. “Promoting Mutual Understanding. China Perspective”, China-EU
    A Common Future,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2008), p.260.
    “Die China-Berichterstattung in den deutschen Medien,” Heinrich Böll Stiftung, 11 Jun, 2010, pp.4-25.
    D’Hooghe, Ingrid. “Public diplomac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New Public Diplomacy: Soft Power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7), pp.96-98, pp.102-103.
    D`Hooghe, Ingrid. “Into High Gear: China`s Public Diplomacy,” The Hague Journal of Diplomacy, Vol. 3, Iss.1, September 2008, pp. 37-61.
    D`Hooghe,Ingrid. Public Diplomacy and Soft Power in East Asia,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0), p.171.
    D`Hooghe,Ingrid. The Limits of China`s Soft Power in Europe: Beijing`s Public Diplomacy Puzzle, (Hague: The Netherlands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lingendael, 2010), pp.1-30.
    European Council, “Remarks by Herman Van Rompuy, President of the European Council, following the 14th EU-China Summit”, Beijing, 14 Feburary, 2012, p. 2.
    Faison,Seth. “Jean Pasqualini Dies at 71; Told of China`s Penal Horrors”, The New York Times, 13 October, 1997.
    Fox, Godement F., “A Power Audit of EU-China Relations,” 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April, 2009, p.82.
    Kuhn, Robert Lawrence. The Man Who Changed China: The Life and Legacy of Jiang Zemin, (New York: Crown Publishing Groups, 2005).
    Kurlantzick, Joshua. Charm Offensive: How China`s Soft Power is Transforming the World,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7), p.130.
    Leonard , Alakeson. Going Public: Diplomacy for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London: Foreign Policy Centre, 2000), p.60.
    Leonard, Mark. “The Road Obscured: New Left or `Neo-Comm`?”, Financial Times, 8 July, 2005.
    Li, Zhang. News Media and EU-China Relations,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1), p. 16, pp.37-63, p.135.
    Li, Mingjiang. Soft Power: China`s Emerging Strategy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Lexington Books,. 2007)), p.29.
    “Madariaga Report, Tearing Down the Great Wall of Ignorance between China and the EU Conference Report,” Madariaga - College of Europe Foundation, 19 November, 2010, p.4.
    Melissen, Jan. “Opinion Pieces-How Has Place Branding Developed During the Year that Place Branding Has Been in Publication?,” Place Branding, Vol. 2, No. 1, January 2006, pp. 10-12.
    Melissen, Jan. Public Diplomacy and Soft Power in East Asia,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0), pp.170-187, pp.247-260.
    Miller, Lyman. “China an Emerging Superpower?” Stanford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Vol. 6, No.1, 2005.
    Nye, Joseph. “Public Diplomacy and Soft Power,”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Vol. 616, No. 1, March 2008, pp. 94-109.
    Nye, Joseph. “Redefin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Foreign Affairs, July/August, 1999, p. 24.
    Nye, Joseph. 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Public Affairs, 2005).
    Nye, Joseph.” China`s Soft Power Deficit,”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8 May 2012.
    Rumi, Aoyama. Chinese Diplomacy in the Multimedia Age: Public Diplomacy and Civil Diplomacy, (Tokyo: Waseda University, 2004), p. 31.
    Wang, Jian. Soft Power in China: Public Diplomacy Through Communication,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2010), p.43, p.76.
    Wang, Yiwei. “Public Diplomacy and the Rise of Chinese Soft Power”,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Vol. 616, No. 1, March 2008, pp.257-273.

    四、外文網路資料
    瑞典國會官方網站紀錄,2007年12月18日。<http://www.riksdagen.se/sv/Dokument-Lagar/Kammaren/Protokoll/Riksdagens-protokoll-2007084 GV0946/>

    Barry Hillenbrand, “Advice for Jiang from the Image Doctors: Look the Part,” Time, November 29, 1999.
    <http://content.time.com/time/world/article/0,8599,2053755,00.html>

    “Espionage Report: Merkel`s China Visit Marred by Hacking Allegations,” SPIEGEL ONLINE, 27 August, 2007.
    <http://www.spiegel.de/international/world/espionage-report-merkel-s-china-visit-marred-by-hacking-allegations-a-502169.html>

    EU-China: closer partners, growing responsibilities,” Commission to the Council and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COM (2006) 631 final, 24 October 2006.
    < http://eur-lex.europa.eu/legal-content/EN/ALL/?uri=CELEX:52006DC0631>

    Financial Times / Harris Poll, 21 May 2008. <http://www.harrisinteractive.com/vault/HI_FinancialTimes_HarrisPoll_May_2008_21.pdf>

    France 2 History video on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_TXkpx6D7c>

    Han Jingjing, “Barroso: EU to triple student exchanges with China by 2018,” Xinhuanet, 28 November 2009.
    <http://news.xinhuanet.com/english/2009-11/28/content_12554404.>



    “Images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ound the World,” World Public Opinion Org Website.
    <http://www.worldpublicopinion.org/pipa/pdf/mar11/BBCChina_Mar11_rpt.pdf.>




    Jason Groves, “Silence on human rights, the price Europe must pay for China`s billions,” Daily Mail Online, 29 October, 2011.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2054929/EU-debt-deal-China-buys-Europes-silence-human-rights.html >

    Kuenzle, Son.“Chinese culture centres spark propaganda fears, swissinfo.ch, 5 March 2012.
    <http://www.swissinfo.ch/eng/politics/Chinese_culture_centres_spark_propaganda_fears_.html?cid=32216386>

    Pew Global Attitudes Survey, ‘Global Gloom’ Survey, 12 June 2008. < http://www.pewglobal.org/question-search/?qid=996&cntIDs=&stdIDs=>
    <http://www.pewglobal.org/database/indicator/65/>
    < http://www.pewglobal.org/database/indicator/64/>

    Public Diplomacy Alumni Association(PDAA) Website. <http://pdaa.publicdiplomacy.org/?page_id=6>

    Rising Concern about China’s Increasing Power: Global Poll,” BBC World Service Website,
    <http://www.worldpublicopinion.org/pipa/pdf/mar11/BBCChina_Mar11_rpt.pdf>.

    “The Beijing Olympics and China’s Soft Power”, Brookings Institution, 4 September 2008.
    <http://www.brookings.edu/research/opinions/2008/09/04-olympics-pang>

    The Epoch Times Editorial Board, “Anything for Power: The Real Story of China’s Jiang Zemin,” The Epoch Times, July 07, 2005, Chapter 2.
    <http://www.theepochtimes.com/news/5-7-7/30133.html#_ftn1>


    Transatlantic Trends 2010
    <http://www.flad.pt/documentos/1284748741S1vIJ9ab1Bq18RQ0.pdf>

    U.S. Department of State Website.
    <http://www.state.gov/r/>

    “What is Public Diplomacy?,” The Fletcher School of Law and Diplomacy
    <http://fletcher.tufts.edu/Murrow/Diplomacy.>
    World Public Opinion Website.
    <http://www.worldpublicopinion.org/pipa/articles/btjusticehuman_rightsra/index.php?nid=&id=&lb=bthr>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研究所
    99253031
    1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92530313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外交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index.html0KbHTML2238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