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205/145239 (79%)
Visitors : 52585998      Online Users : 94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1009


    Title: 高等教育擴招政策下 中國大陸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之研究
    Employment Issue of University Enrollment Expansion in Mainland China
    Authors: 林廷英
    Lin,Ting Ying
    Contributors: 吳德美
    Wu, De Mei
    林廷英
    Lin,Ting Ying
    Keywords: 高校擴招
    戶籍
    三級產業
    蟻族
    Date: 2013
    Issue Date: 2014-11-03 10:13:33 (UTC+8)
    Abstract: 1998年中國大陸宣布高校擴招起,2003年第一屆擴招大學畢業生其實就已出現就業困難的現象,直到2009年北京大學學者廉思所著《蟻族:大學畢業生聚居村實錄》一書,大陸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掀起廣大輿論熱議迄今未褪。昔日人力資本理論學者對於教育投入越多,勞動生產力越高的論點深信不疑。二十世紀初世界各國間競相推動高等教育的發展、普及,但市場產業結構轉型與技術升級,促使勞動力結構隨之改變,針對高階勞動力素質的精進,有賴發展高等教育來加以培訓業界所需人力。但對岸領導宣布實行高校擴招後,意圖將中國高等教育推向普及化,大批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與蟻族低度就業問題,遲未獲改善。

    本研究援引Michael P. Todaro(1974)於發展經濟學領域所提出的勞動力市場供需架構,從中國三級產業結構所延伸的人力需求、高等教育擴招政策前後所形成的勞動力供給差異、中國政府戶籍政策對於人口移動限制等角度深入探討中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的現象及成因,透過二手數據資料的蒐羅、城郊蟻族相關調查文獻與追蹤報導,集結歸納出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的成因。本文發現由於擴招政策使得高校畢業生在就業市場數量驟增,但造成就業困難的成因可分為下列部分:第一、產業端大宗人力需求仍集中於第二產業或是勞力密集的第三級生活服務產業,勞動者教育年限集中於國、高中畢業,無法為龐大的高校畢業生創造大量職缺。第二、中國高等教育資源經費配置不公,普通高校畢業生素質難與產業聘僱需求接軌,受雇主青睞的多為211、985重點高校畢業生,對高等教育重視存在區域性差別待遇。第三、人口管理制度的歧視:戶籍僵化了高校畢業生求職市場,勞動人口的遷徙,受制於各地地方政府福利津貼政策不一,勞動力要素有身分地位高低之分。有鑑於此,要根本解決中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除了勞動力供需雙方面必須進行產業結構調整、高等教育再改革,宣布改革開放的中國中央政府應解決的則是中國人民與生俱來的階級不平等,所造成各地勞動力市場供需機制失靈、擬定相關政策縮短城鄉資源差距,使勞動力資源配置終將回歸勞動供需及市場價格機制,才得以使高階人力資源進行最有效的運用、緩解高校生畢業生群聚在一線城市城郊的蟻族現象、進而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
    Reference: 中文文獻
    期刊文章
    文東茅,2000,〈高等教育結構調整與畢業生就業〉,《北京科技大學學報》,
     第四期,頁:82-84。

    王瑞琦,1998,〈論「文革」後大陸人才資源配置〉,《中國大陸研究》,第
     41卷,第6期,頁:81-100。

    王瑞琦,2000,〈九0年代大陸高等教育發展之研析〉,《中國大陸研究》,第
     43卷,第4期,頁:59-80。

    王瑞琦,2001,〈高等教育大眾化—廿一世紀中國大陸高等教育發展之目標〉,
     《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五期,頁41-59。

    王瑞琦,2006,〈論中國大陸高等教育研究的新途徑—國家、學術專業與市場的 
     三角協調〉,《中國大陸研究》,第40卷,第三期,頁23-50。

    王霆、曾湘泉,2009,〈高校畢業生結構性失業原因及對策研究〉,《教育與經濟》,
     第1期,頁40-54。

    曲玥,2010,《勞動力市場分割下的教育收益率—對中國工業企業的經驗研究》
     中國勞動經濟學,第6卷,第1期,頁173-194。

    朱世一,2011,《地方本科高校就業現狀及對策研究—以河北省為例》,河北師範
     大學碩士班論文。

    江志強,2011,《台灣高等教育投資回報率估算之研究》政大教育行政與政策研
     究所碩士論文,頁20。

    艾小娟,2004,《擴招下大學生就業供需矛盾及對策研究》,西北工業大學碩士班
     論文。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2,〈中國大陸未來五年機會與風險〉。

    吳佩真,2004,《中國加入WTO後高等教育重要改革之研究—以江浙地區為例》。
     台北: 淡江大學。

    周祝瑛,2007,〈中國教育發展與改革〉,《研習資訊》,第24卷,第6期,
     頁:13-22。

    岳昌君、丁小浩,2003,《受高等教育者就業的經濟學分析》,高等教育研究, 
     第24卷,第六期,頁21-27。

    林宗弘,2011,《中國大陸戶籍制度、管理與變革之研究》,行政院陸委會委託
     研究。

    姚先國、張海峰,2008,《教育、人力資本與地區經濟差異》,《經濟研究》,
     第五期,頁47-57。

    姚林,2003,《知識份子失業與高等教育改革》,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第五期,
     頁103-106。

    姜麗美,2004,《知識失業—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新疆財經學院學報,第2期,
     頁14-17。

    胡詠梅、薛海平,2004,《經濟發展水平與高等教育規模的相關性研究》,江蘇 
     高教,第二期,頁23-26。

    胡瑞文,〈高校畢業生供求形勢與高教結構調整 (2)〉。中國教育報(中國教
     育部),2008年1月28日。

    夏俐,2005,《關於我國教育性失業問題的思考》,天津市教科院學報,第五期,
     頁30-32。

    夏俐,2005,〈關於我國“教育性失業”問題的思考〉,《天津市教科院學報》,
     第6期,頁:30-32。

    孫步淩,2010,〈我國高校招生就業體制的歷史演變探析〉,《中國成人教育》,
     第1期,頁:110-111。

    孫亞萍,〈高校大學生價值觀調查:最想去大中型國企謀職〉。中國青年報
     (北京),2009年11月17日。

    荊利蕾,2011,〈當前我國“蟻族”現狀及成因分析〉,《經濟研究導刊》,第
     2期,頁:249-250。

    馬小麗,1994,〈我國工資立法研究〉,《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第5期,頁:65-69。

    馬小麗,2002,〈我國企業工資改革的經驗與問題〉,《中國勞動保障》,第9
    期頁:27。

    馬曉河,趙淑芳,〈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產業結構轉換、政策演進及其評價〉,
    《改革》,第6期,頁5-22。

    張竹淵,2009,《都市與鄉村平衡發展之最適動態調整分析》。高雄: 中山大學
    經濟研究所。

    張芳全,2008,《過量及低度高等教育與失業率之國際分析》,教育研究與發展
     期刊,第四卷,第三期,頁95~97。

    張騰元,2008,《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研究》,中國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張輝,2008,〈中國經濟增長中的產業結構變遷和技術進步〉,《經濟研究》, 
     第11期,頁4-15。

    張薇,2008,〈建國後工資制度的建立及其沿革〉,《貴陽文史》,第5期,
     頁:34-38。

    張藜,1992,〈50年代初院系調整對我國高等化學教育的影響〉,《自然辯證
     法通訊》,第2期,頁:41-48。

    曹景椿,2001,〈加強戶籍制度改革,促進人口遷移和城鎮化進程〉,《人口研
     究》,第5期,頁:9-17。

    陳文壽,2011,〈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引資政策研究〉,《研究與探討》。第三卷。

    陳廣漢、張光南,2010,《中國勞動力市場的二元結構及其工資差異研究》中山
     大學學報第一期,第50卷,頁195-202。

    陳曉宇、閡維方,1998,《我國高等教育個人收益率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第六期
     期刊,第七卷,第三期,頁33-37。

    傅頤,2006,〈六十年代初”高教六十條”的制定、試行及歷史經驗〉,《中共
     黨史研究》,第3期。

    湯舜,2009,《大學生被就業之現象分析》,教育評論,第五期,頁63-66。

    費菊瑛、任條娟,2005,《高校擴招中的畢業生結構性失業研究》,黑龍江高教
     研究,第8期,頁133-135。

    賀秋碩,2007,《我國分割的勞動力市場中工資決定機制研究》。廈門:廈門大
     學。

    黃雅婷,2010,《高等教育擴張對年輕工作族群之大學溢酬和工作選擇影響之研
     究》,南華大學管經所碩士論文。

    楊思偉,2000,《高等教育普及化發展模式初探》,教育研究資訊,第8卷,第
     4期,頁17-32。

    楊東平,2006,〈高等教育入學機會:擴大之中的階層差距〉,《清華大學教研
     究》,第27卷,第1期。

    楊景堯,2003,〈中國大陸高等學校管理體制改革〉,《展望與探索》,第1
     卷,第5期,頁:100-105。

    溫海燕、陳平水,2006,《勞動力市場分割條件下大學畢業生自願性失業問題初
     探》,生產力研究,第五期,頁127-129。

    萬廣華、陸銘、陳釗,2005,《全球化與地區間收入差距—來自中國的證據》,
    中國社會科學,第3期,頁17-26。

    鄔大光,2005,《高等教育發展與制度創新》,大學教育科學,第2期,頁
     7-10。

    寧光杰,2007,〈中國市場化進程中的工資形成機制——來自各省面板資料的證 
     據〉,《財經研究》,第2期。

    劉文,2004,《大學畢業生相對過剩的經濟學解析》,現代教育科學,第三期,
     頁15-17。

    劉斐,2011,〈大學生職業期望歷史變遷研究〉,《經濟研究導刊》,第8期。

    劉秀曦、黃家凱,2011,《高等教育擴張後我國大學生人力運用之研究》教育研
     究與發展,頁153-180。

    劉龍洲,2003,《論解決我國教育過度和知識失業問題的對策》,教育探索,第 
     四期,頁41-42。

    範劍勇,2004,〈市場一體化、地區專業化與產業集聚趨勢〉,《中國社會科學》,
     第6 期,頁 36-53。

    蔡昉、都陽,2000,《中國地區經濟增長的趨同與差異—對西部開發戰略的啟
     示》,《經濟研究》,第十期,頁30-38。

    蔡昉、都陽、王美豔,2001,〈戶籍制度與勞動力市場保護〉,《經濟研究》第
     12期,頁:41-49。

    蔡昉、都陽、高文書,2004,《就業彈性、自然失業和宏觀經濟政策》,經濟研
     究,第9期,頁18-47。

    蔡昉,2007,〈中國的勞動力市場發育與就業變化〉,《經濟研究》,第7期,
     頁:4-22。

    蔡炳南,2008,《中國大陸高等教育機會公平性之研究》。台北: 淡江大學中國
     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蔡獻唐、韋伯韜,2004,《人力低度運用衡量方法之研究》,台灣行政院主計處
     委託研究報告。

    鄧玉英,2005,〈從產業群聚看中國區域經濟發展,臺灣國際研究季刊〉,《台
     灣國際研究季刊》,第1卷,第4期,頁1-21。

    賴德勝,2013,《高等教育擴展背景下的勞動力市場變革》,前線,第一期,頁
     37-40。

    賴德勝、田永波,2005,《對中國知識失業成因的一個解釋》,經濟研究,第
     11期,頁111-119。

    賴德勝、吳克明,2004,《大學生自願性失業的經濟學分析》,高等教育研究,
     第2期,頁38-41。

    賴德勝,2001,《勞動力市場分割與大學畢業生就業》,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第
     四期,頁69-76。

    竇豔芬,2006,《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過程中畢業生就業問題研究》。天津: 天
     津大學。


    文獻專書
    M.Todaro 著、余向華譯,1954,《發展經濟學》。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W.Lewis 著、周詩銘、沈丙杰、沈伯根譯,1999,《經濟增長理論》。北京:商
     務印書館

    方立維、席志國、韓宇,2009,《中國大陸公司法與企業法簡析》。台北;元照
     出版。

    王英傑、劉慧珍,2005,《2005:中國教育發展報告:高等教育的發展、問題與
     對策》。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王岳平,2013,《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研究》。安徽;安徽人民出版
     社。

    李江帆,2009,《三次產業結構演變與服務經濟前沿問題研究》。人民出版社。

    李唯一,1991,《中國工資制度》。中國勞動出版社。頁:392。

    林文達,1998,《教育財政學》。三民書局出版社。

    林毅夫、蔡昉、李周,2000,《中國國有企業改革》。臺北:聯經出版。

    林毅夫、蔡昉,2003,《中國經濟》。中國財經出版社。

    姚裕群,2007,《中國大學生的就業與職業問題》。台灣:秀威資訊。

    孫祖培,2003,〈增長與極限——長三角與珠三角區域經濟發展比較〉。收錄於
     《中國大陸區域經濟發展:變遷與挑戰》。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
     司。

    張鳳林,2005,《人力資本理論及其應用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都陽、王德文、張建武,2010,《中國勞動經濟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陳志武,2010,《沒有中國模式這回事!》。台北:八旗文化。

    陳東林、杜蒲,1994,《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錄長春》。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程晉寬,2001,《"敎育革命" 的歷史考察: 1966-1976》。福建:福建教育出版
     社。

    黑田篤郎著,宋昭儀、李弘元譯,2002,《中國製造》。臺北:經濟新潮社。

    楊景堯,1995,《中國大陸文化大革命後之高等教育改革》。麗文文化事業股份
     有限公司。

    楊泉明,2009,《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楊景堯,2003,《中國大陸高等教育之研究》。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溫明忠,2011,《高等教育經濟學》。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葉至誠、葉立誠,1999,《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商鼎文化出版社,台北。

    鄔大光,2004,《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問題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劉偉,2009,《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

    蔡昉、鄭真真、都陽,2004,《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No.5(2004)》,社會
     科學文獻出版社。

    蔡昉、都陽、王美豔,2005,《中國勞動力市場的發育與轉型》。商務印書館。

    蔡昉,2009,《中國經濟轉型30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蔣選,2004,《我國中長期失業問題研究—以產業結構變動為主義》。中國人民大 
     學出版社。

    戴曉霞,2000,《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與市場化》。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2002,《高等教育市場化—台、港、中趨勢之比較》。
     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邁克爾.P. 托達羅著,1999,《經濟發展》。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頁:278-283。

    譚崇台、薛進軍、郭熙保、馮金華,1989,《發展經濟學》。上海:上海人民出
     版社。

    龔剛敏,2009,《我國高等教育供求矛盾與公共政策—基於財政學視角的解析》。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英文文獻

    Becker, G. S,(1964),“Human Capital: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ducation”, reference to education(1st,ed).,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ecker, G. S,(1975),“Human Capital: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ducation”,reference to education(2rd,ed).,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ecker, G. S,(1993),“Human Capital: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ducation” ,reference to education(3rd,ed).,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ergman, J. R,(1987),“Schooling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which countries are the
    over and underachievers and what is the schooling impact?”,Economic of
    Education Review,6(2),pp111-127

    Blaug,M,(1969),&Woodhall,M,“The causes of graduate unemployment in India”Allen
    Lane,London

    Blaug,M.,(1976),“The empirical status of human capital theory:A slightly jaundiced
    survey.”,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4(3),pp827-855

    Carl Chiarella, (1988), “The cobweb model— Its instability and the onset of chaos ”,
    Economic Modelling, 5(4),pp377-384.

    Edwards,E.O.&Todaro,M.P.,(1974),“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in developing
    nations.”,In E.O.Edwards(Ed.),Employment in developing nations:Report, a ford
    foundation study:pp313-329,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Freeman,Richard.,,(1976),“The overeducated American.”New York:Academic Press.

    Fasih,T,(2008),“Linking education policy to labor market outcomes”,Washington,DC:
    The world bank.

    Harris J. and M. Todaro,(1970), “Migration, Unemployment & Development: A Two-Sector Analysi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60(1),pp126-42.

    John R. Harris and Michael P. Todaro,(1970), “Migration , Unemployment and Development: A Two-Sector Analysis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60,pp127-142;

    Lewis, Arthur ,(1954),“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The Manchester School,Vol22,(2),pp139-191

    Livingstone,D.W.,(1999)“The education Jobs Gap:Underemployment of Economic
    Democracy.”, Toronto:Garamond Press.

    Michael P. Todaro (1969), 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ment Countri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59,138-148;

    Mincer,J,(1958),“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and Personal Income
    Distribution.”,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66):pp281-302

    Mincer,J,(1970),“The distribution of labor incomes:a surve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human capital approach.”,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8(1):pp1-26

    Mincer,J(1974),“Schooling,Experience and Earnings.”,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fo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Psacharopoulos, G.(1985),“Return to education: A further international update and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20(4),pp583-604

    Schultz,T.W,(1963),“The economic value of education.”,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Schultz,T.W(1993)“The economic importance of human capital in modernization.”
    Education Economics,vol1(1),pp13-19

    Spence,M.,(1973),“Job market signaling.”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87(3),
    pp355-374

    Todaro,Michael & Stephen C.Smith,(2009),“Economic Development.”Person
    Addison Wesely.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所
    96261014
    10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6261014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國家發展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014201.pdf2865KbAdobe PDF2273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