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70985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873/144892 (79%)
造訪人次 : 51925316      線上人數 : 45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0985


    題名: 由建築師事務所設計作品風格形塑品牌形象之研究-以台北地區集合住宅設計為例
    Branding Architect Design Studio with its Style: A Case of Housing Design in Taipei Metropolitan Area
    作者: 許烈嘉
    貢獻者: 郭炳伸
    Kuo, Biing Shen
    許烈嘉
    關鍵詞: 建築師事務所
    設計風格
    品牌形象
    集合住宅
    日期: 2011
    上傳時間: 2014-11-03 10:10:05 (UTC+8)
    摘要: 台灣的建築師事務所多以中小型規模為主,百分之九十以上為獨立經營之型態。長久以來,建築師們秉持傳統的經營腳步,以拓展人脈的方式承接業務,對於建立品牌形象則較少著墨。建築師除了加強本身的專業、管理能力以外,如能更積極從塑造作品風格之差異化,進而建立品牌形象,對於事務所的經營應是一大助益。
    近年來由於住宅市場趨近飽和、公共工程業務又逐漸萎縮、都市土地資源取得不易,再加上國際建築師進入台灣市場,壓縮了本土建築師的執業空間,使得建築師的業務量逐年降低,在大環境變化劇烈的情況下,要能抓緊潛在的機會,是建築師要面對的課題。因此,本研究透過台灣地區建築師事務所產業環境現況分析,提出產品差異化策略,並以台北地區集合住宅設計為差異化個案分析對象,檢視建築作品於設計的過程中,如何由作品風格的差異化建立品牌形象。
    經研究發現,建築師事務所可藉由:1.建立設計作品風格的差異化策略;2.建立作品與目標市場的關聯性;3.由作品差異化塑造事務所的品牌形象之策略。塑造與同業間的差異化,及建立本身的知名度,進而拓展事務所的業務範疇,並達永續經營之目標。
    最後,提出三點建議:1.擴大研究個案的建築類型;2.建立建築產業設計作品吸引力構面的前導性研究;3.深化研究設計作品風格在集合住宅不同產品定位中的分配比例。作為後續研究方向之參考。
    參考文獻: 一、中文
    1. Fiona G.,1999,劉孟華 譯,《品牌大贏家(Brand warriors:Corporate leaders share their winning strategies)》,London : Harper Collins Business。
    2. Michael E. Porter,2001,陳小悅 譯,《競爭戰略》,華夏出版社。
    3. Taylor, Charles,1980,徐文瑞 譯,《黑格爾與現代社會》,聯經出版社。
    4. Wolfflin, Heinrich,1987,曾雅雲 譯,《藝術史的原則(Principles of Art History)》,雄獅圖書公司。
    5. 王紀鯤,1997,《建築師執業型態與權責劃分之研究研究計劃》,台北市建築師公會。
    6. 台北市政府主計處,《台北市統計摘要》,2012.06,台北市政府主計處編印。
    7. 行政院主計處,2011,《中華民國行業標準分類 (第9次修正) 》,行政院主計處編印。
    8. 邱茂林、游晉程,1999,《建築學報》,「集合住宅屬性與設施管理之決策關係研究」,第二十八期。
    9. 林家弘,2008,《建築師事務所與建設公司合作策略之個案研究-以規劃集合住宅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0. 林鴻奇,2006,《我國建築師服務品質評估之研究-以建築師觀點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11. 卓坤鉎,2000,《台灣地區建築師事務所經營趨勢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12. 許中光,《台灣建築師的競爭優勢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13. 許烈嘉,1992,《利嘉企業家族-同仁手冊》,許烈嘉建築師事務所出版。
    14. 許烈嘉建築師事務所,2010《綺華建設文山區景美段集合住宅新建工程都市設計審議報告書(核備版)》。
    15. 許烈嘉建築師事務所、綺華建設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2011。第十三屆 國家建築金質獎 :綺華翡麗-臺北市文山區景美段集合住宅大樓甄選報告書》,許烈嘉建築師事務所。
    16. 黃啟芳,1999,《建築師事務所經營規劃模式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17. 陳篤純,2002,《建築師事務所之競爭策略分析》,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18. 郭隆德,2006,《東海大學舉辦的建築專業未來研討會論文集》,「建築師賦予建築的文化性格」東海大學。
    19. 游阿勇,2010,《集合住宅銷售策略之研究-以桃園縣龍潭大溪透天厝為例 》,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20. 馮淑亭,2005,《品牌形象、品牌策略與品牌價值之關係研究-以郭元益公司為例》,育達商業技術學院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1. 鄧淑倫,2009,《品牌權益、創新品牌策略對品牌價值之影響研究―公私立技術學院之比較分析》,天主教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22. 鄭澤雄,2004,《建築師事務所公司化經營管理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
    23. 蔡曜光,2011,《品牌形象與消費者涉入對購買行為之研究─以連鎖咖啡館為例》,國立中央大學管理學院高階主管企管碩士班碩士論文。

    二、英文
    24. Aaker, D. A., 1991, “Managing brand equity: Capitalizing on the value of a brand name”, MA: New York Free Press.
    25. Biel, L. A., 1992, “How Brand Image drives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vol.32, no.6 ,RC6-12.
    26. Baxter, 1995, “Hanraads, Product Design - Practical methods for the systematic development of new products”, Chapman & Hall.
    27. Blackett, T. & Harrison, T., 2001, “Brand medicine: Use and future potential of branding in pharmaceutical marke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Marketing, pp.33-49.
    28. Dobni, D. and G. M. Zinkhan ,1990, “In Search of Brand Image: A Foundation Analysis”, Advances of In Consumer Research, vol.17, pp.110-119.
    29. Doyle, P., 1990, “Building successful brands: The strategic options”,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pp.5-20.
    30. Kapferer, J. N., 1992, “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 New approaches to creating and evaluating brand equity”, MA: New York Free Press.
    31. Kapferer, JN., 1997, “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Brand Equity Long Term”, 2nd ed., UK: Kogan Page Press.
    32. Keller, K. L., 1993, “Conceptualizing, measuring, and managing 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33. Kotler, P. and D. Gertner, 2002,“Country as Brand, Product, and Beyond: A Place Marketing and Brand Management Perspective”, 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 vol.9, no.4/5, pp.249-261.
    34. Lasser, W., Mittal, B., & Sharma, A., 1995,“Measuring custom: Based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pp.11-19.
    35. Richardson, P. S., A. S. Dick and A. K. Jain, 1994, “Extrinsic and Extrinsic Cue Effect on Perceptions of Store Brand Qual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vol.58, no.4, pp.28-36.
    36. Perry, A. and Wisnom III, D., 2002,“Before the Brand: Creating the Unique DNA of an Enduring Brand Identity”, New York: McGraw-Hill Press.
    37. Randall, G., 1997, “Do Your Own Market Research”, 1st ed., Kogan Page Ltd. In association with Big Apple Tuttle Mori Agency.
    38. Jenni, R. and S. Byron , 2003, “Measuring Brand Perceptions: Testing Quantity and Quality”, Journal of Targeting,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for Marketing, vol.11, no.3, pp.218-229.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
    98932095
    10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932095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209501.pdf3641KbAdobe PDF21012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