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105/145137 (79%)
Visitors : 52189083      Online Users : 93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9279


    Title: 桃園縣立光明國中學校建築用後評估之研究
    A case study of school building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for Taoyuan County Guang Ming Junior high school
    Authors: 何信璋
    Ho, Hsing Chang
    Contributors: 湯志民
    何信璋
    Ho, Hsing Chang
    Keywords: 學校建築
    用後評估
    光明國中
    School building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Guang Ming Junior high school
    Date: 2013
    Issue Date: 2014-08-25 15:31:45 (UTC+8)
    Abstract: 學校是實施教育最重要的場所與環境,學校建築佔用最大宗的教育經費與投資,故實施學校建築用後評估,至為重要。
    本研究的目的包含:探討桃園縣立光明國民中學的現況;探究學校建築興建完成後的滿意程度;研析學校建築新建完成後的教學效用性;探討學校建築新建完成後,學校建築使用的情形;最後提出用後評估的建議,以作為日後改進之參考依據。
    本研究使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件分析、調查及觀察等三種方法。以文件分析明暸光明國中學校建築之現況。觀察校內的相關設施,問卷調查學生999人,教職員142人,以描述統計及推論性統計:Pearson相關、獨立樣本t考驗(t test)、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及重複量數等方法,比較學生在不同性別、年級及樓層間對學校建築滿意度、對學校建築的教學效用性及對學校建築的使用率差異;比較教職員在不同性別、職務、年齡、年資及任教科目間對學校建築滿意度、對學校建築的教學效用性及對學校建築的使用率的差異。
    所得研究結論如下:師生的滿意度為中高程度,學生最滿意的是運動場及庭園,教職員最滿意的是附屬設施。師生認為教學效用性達中高效用,學生認為校舍最具效用性,教職員認為附屬設施最具效用性。師生的使用率為較少使用,學生在運動場及庭園的使用率較高,教職員在附屬設施的使用率最高。不同年級、樓層的學生和不同職務、年齡的教職員,在滿意度和效用性有顯著差異,比較特別的是使用率上,男學生高於女學生。師生使用後的優點為校舍整體色彩典雅、明亮寬敞及學校各項設施完善,建議附屬設施要定期維護及學生使用的空間不足。
    本研究依據研究結論,提出建議如下:滿意度高、效用性好及經常使用的設施要加強管理與維護,增進設施使用的品質。增加彈性課程電腦的上課節數或一般教室放置電腦設備。定期檢修電視機及線路,維持無聲廣播系統的正常運作。藉由課程發展委員會,結合綠活圖利用生態池研發一套校本課程。透過師生共同參與重新思考專科教室的位置。利用各種不同的活動提升戶外炊事場及視聽教室的使用率。合作社可放置在光明樓的地下室,空間大且位置適宜,動線又可規劃成一進一出。設置一個女生籃球優先使用架。以及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School is most Important place where education taking performance. School buildings take most of the education budget and investment. Therefore , the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of school building is importan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status which including user satisfactory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and the space usage condition after school building of Guang Ming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oyuan County was complete. The goal is to propose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use and improvement. This research is conducted through document analysis, student questionnaire and campus observation. We realize the status of Guang Ming Junior high school by document analysis、structure observation and questionnaires to 999 students and 142 teachers and staff. The data is analyzed by Pearson correlation、t-test、One-way ANOVA and One-way ANOVA of repeated measures to explore the facts about user satisfaction、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and the space usage condition within students in different gender、grade and in using of different level of the building. We have also explore the facts about user satisfaction、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and the space usage condition within teachers and staff in different gender、position、age、seniority and teaching different subjects. Generalized conclusions:the satisfaction of students ,teachers and staff shows medium-high degree. the students feel satisfied with sports ground and the yard most! Teachers and staff feel satisfied with auxiliary facility most. Teachers and students show medium-high degree of teaching improvements. Students think that classrooms are the most useful structure. Teachers and staff think that auxiliary facility are the most useful structure. Teachers and students show low level of using rate on the structures of school building. Among these structures that students using the most are sports ground and yard, but the structure that teachers and staff using the most is auxiliary facility. Students in different building level and grade and teachers and staff that is in different position and age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rom user satisfaction and utility. In using rate, male students are higher than female students. Most of the students and teachers think the excellences of their school building are elegance, brightness, and the complete of every kind of structure. We strongly advice the auxiliary facility need to be repaired in time and to prevent the shortage of using space.
    Ultimately, this research, based on the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proposes following suggestions:
    1.School should enhance the management and maintenance of certain facilities that are used often within highly satisfaction of using experience and highly utility.
    2.Increase the computer class or set up computer equipments in general classroom.
    3.The maintenance of computer and line should be done in time to maintain the silent broadcasting system act smoothly.
    4.Developing a school based curriculum by combining the green map and ecological pond.
    5.Rethinking the position of specialized classrooms by teachers and students.
    6.Increasing the using rate of outdoors kitchen work fields and Audio-Visual classroom by any different kind of activities.
    7.The Collaborative Convenient Store can be set up at the basement of GUANG MING building, it got plenty of space and suitable for designing of efficient route as one way in and one way out.
    8.Set up a basketball court that the female students are the primary user.
    Reference: 壹、中文部分
    于宗先(1990)。臺灣學校建築的時代觀。教育研究,13,13-17。
    王丹怡(2006)。國小圖書館空間規劃與使用之評估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鑫(2000)。環境教育與永續校園。載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中心主編,2000年環境教育研討會手冊(頁183-185)。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中心。
    田應薇(2007)。新設學校規劃設計與使用評估之研究¬-以桃園縣立同德國民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何杏雀(2006)。行政與校園建築的合作關係。載於建築改造合作社(主編),反省與對話 921震災「新校園運動」的回顧與前瞻研討會手冊(頁197-204)。臺北市:建築改造合作社。
    吳永安(2005)。桃園縣新設國民小學運動遊憩設施用後評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吳再欽(1997)。中華工學院校舍空間設施調整用後評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工學院,新竹市。
    吳怡君(200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室內綜合球場之使用後評估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易凌(2002)。從新校園運動探討教學空間規劃與環境教學之研究-以臺中縣土牛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青蓉(2007)。臺北市國小校園生態池使用後評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吳建邦(2006)。新設國中學校建築用後評估之研究—以臺南縣大橋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吳清山(1992)。學校效能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吳清山(1998)。迎接新世紀,打造新校園-談學習型社會的學校建築之建構。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學習型社會的學校建築(頁87-119)。臺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吳琇瑩(2002)。幼稚園建築防災安全評估及規劃設計準則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北市。
    宋佩容(2002)。大學校園水景空間認知與使用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李佩茹(2011)。新北市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用後評估之研究-以三所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李明興(2008)。從使用後觀點評估開放教育下校園空間規劃之研究-以朴子市祥和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李彥霖(2005)。學校建築用後評估以桃園縣中原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李述藺(2002)。南投縣國民中學校園重建用後評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李婉婉譯(齊姆林與雷詹斯坦著)(1983)。建築物用後評估簡介。建築師,9(11),32-38。
    取自http://ceiba.cc.ntu.edu.tw/SB/data.html。
    林明地(2002)。學校與社區關係。臺北市:五南。
    林明瑞(1999)。永續校園,環境科學技術教育專刊,16,23-42。
    林亭延(2001)。國民小學班群教室空間規劃設計之用後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林彥州、陳惠美(1998)。高雄都會公園使用後評估之研究。臺北市:內政部營建署。
    林海清(2002)。後現代學校建築趨勢之探討-談學校建築的解構與建構。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優質的學校建築(頁50-57)。臺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林海清(2003)。從SARS風暴探討校園規劃與永續發展。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永續發展的校園建築,98-105。臺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林海清(2006)。友善校園的規劃與經營。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友善校園規劃與經營(頁2-15)。臺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林海清、王有煌、蔡淑貞、江季青(2001)。鑑古塑今論臺灣的學校建築。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e世紀的的校園新貌(頁115-130)。臺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林逸青(2005)。學校建築-規劃設計與工程發包。高雄市: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林義欽(2009)。臺南縣新營、大同集保東國小老舊校舍重建用後評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林澤民(2003)。校園空間發展與用後評估之研究--以彰化師大附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邱華玉(2002)。學科教室群教學空間規劃與使用之研究-以臺北市麗山高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姜振田(2007)。桃園縣國民中學教師對學校建築滿意度及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北市。
    洪耿煌(2003)。高職土木建築科實習工場使用後評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徐仁斌(2001)。用後評估在校園設施規劃應用之研究。「e世紀的校園新貌」發表之論文。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徐月娥(2007)。革新與進步 創新與行銷-以「南港高中校舍優質化」方案為例,談老舊學校的新生。教師天地,146,38-43。
    桃園縣政府(2000)。新設校特色館專輯。桃園縣:作者。
    桃園縣政府(2008)。教育現況。取自http://www.tyc.edu.tw/boe/status_civ.htm
    張秋雲(2004)。高雄市國民小學班群教室空間用後評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教育部(2001)。讓我們為下一代蓋個好學校。載於教育部主編:新校園運動特輯。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2)。國民中小學設備基準。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5)。友善校園總體營造計畫。臺北市:作者。
    曹音鵬(2004)。校園空間意象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許文傑(2000)。臺灣縣立棒球場用後評估-觀眾使用部分(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許進來(2009)。學校建築規劃及其用後評估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許碧蕙(2002)。校園規劃「用後評估」之研究--以南投縣九二一震災重建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許黎琴(2003)。桃園縣新設國民中小學籌建問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郭為藩(1996)。科技時代的人文教育。臺北市:幼獅文化。
    郭紹儀(1973)。學校建築研究。臺中: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陳任遠(2005)。南投縣立延平國小九二一災後重建校園用後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陳兩達(2005)。高中職學校電腦教室空間使用現況滿意度之調查-以雲林縣公立高中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陳怡然(2002)。學校建築中綜合教學大樓用後評估之探討以逢甲大學商學大樓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陳宥年(2008)。探討開放式國小校園之規劃與用後評估之探討-以象設計集團所規劃之土牛國小、水尾國小、中科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格理(1993)。大學圖書館建築用後評估研究-以中原大學圖書館為例。臺中市:捷太出版社。
    陳格理(1997)。圖書館建築與用後評估研究。大學圖書館, 1(4)。取自http://www.lib.ntu.edu.tw/pub/univj/uj1-4/uj4-3.html
    陳崑玉(2001)。學校建築用後評估-以樟樹國中為例。「e世紀的校園新貌」發表之論文。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陳惠邦(2001)。談學校建築與規劃。桃園縣:桃園縣政府教育局。
    陳嘉基、黃潮岳、林小燕、蘇燕玲、鄭旭雯、莊蕙菁(1992)。大專女生宿舍室內空間使用後評估。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建築學報,6,35-53。
    陸雄(1991)。國民小學廁所建築用後評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曾光宗(2004)。新校園的形成與挑戰──九二一重建校園用後評估與環境認知之探討。臺北市:田園城市。
    曾増栩(2006)。慈濟九二一希望工程南投縣某國民中學學校建築美感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縣。
    曾漢珍(1994)。國民中小學學校建築規劃設計合理化之研究:以系統整合之觀點分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游秀華(2005)。永續校園環境改造之成效探討-以臺南市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游春生(2002)。校園更新規劃設計過程中使用者用後評估之探討-以頭城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湯志民(2000a)。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臺北市:五南。
    湯志民(2000b)。邁向新千禧年學校。載於: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主編),第六次教育行政論壇論文集(頁227-248)。臺北市:作者。
    湯志民(2001)。學校空間革新趨向之探析。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e世紀的校園新貌(頁7-34)。臺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湯志民(2002a)。優質學校環境規劃之探析。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優質的學校環境(頁1-39)。臺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湯志民(2002b)。臺灣的學校建築。臺北市:五南。
    湯志民(2003)。學校綠建築規劃之探析。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永續發展的校園與建築(頁11-80)。臺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湯志民(2004)。學校建築評鑑:用後評估的發展與模式,教育資料集刊,29,381-412。
    湯志民(2005)。學校建築用後評估:理念、實務與案例。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學校建築與學習(頁35-81)。臺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國立教育資料館。
    湯志民(2006)。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第3版)。臺北市:五南。
    湯志民(2010)。優質校園營造:2010新趨勢。「2009學校建築研究:校園建築優質化」發表之論文,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湯志民、王馨敏(2000)。學校建築與社區空間資源共享之探討。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二十一世紀的學校建築與設施(頁163-184)。臺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湯志民、廖文靜(2000)。教學革新與空間規劃。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二十一世紀的學校建築與設施(頁63-100)。臺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黃世孟(1992)。彰化縣員林國小校舍使用後評估之調查研究。2002年11月25日,取自http://ceiba.cc.ntu.edu.tw/SB/data.html。
    黃世孟(1995)。教育改革中的最大教具:國民小學學校建築之轉型。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第四屆優良學校建築規劃評介(頁2-27)。臺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黃世孟(2000)。學校建築研究-黃世孟學校建築論文集。臺北市:作者。
    黃富祥(1994)。以「用後評估」探討國中校園空間之規劃設計-以臺北市立百齡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黃鈺雯(2004)。國小教學資源中心空間使用及規劃之用後評估研究─以嘉義市一所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楊捷安(1998)。國民中學活動中心實質環境之使用管理調查研究-以臺中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楊廣銓(2005)。運動場地設施使用效能與改進之個案分析-以臺北市南湖高中為例。中華體育季刊,19(3),61-66。
    葉茂森(2003)。中部地區國小永續校園內涵之研究-以自然環境的觀點進行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趙益祥(2002)。九二一地震後南投新建小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蔡保田(1980)。學校建築的理論與實際之研究。臺北市:教育部。
    蔡瑞榮(1995)。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的理念與作法。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校社區化(頁83-107)。臺北市: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
    賴協志(2003)。臺北市國民小學運動場規劃與用後評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戴國楨(2011)。臺北市立南湖高中學校建築用後評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薛方杰(2003)。國民小學班群教室多元彈性規劃與評估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謝文全(2002)。學校行政。臺北市:五南。
    謝淵宏(2007)。學校建築規劃用後評估之研究-以臺北縣大崁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韓鴻恩(2001)。運動公園用後評估之研究-以竹南運動公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簡夙蓮(2003)。從使用後評估的觀點探討國小校園空間(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臺東縣。

    貳、英文部分
    Andersson, C. D. (2001). Designing for design: A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of the depart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t the Swedish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U1tuna, Sweden. University of Guelph, Guelph, Canada.
    Baird, G. , Gray, J., Daish, J.,& Kernohan, D. (1996). Building evaluation techniques. New York: McGraw Hill.
    Bassetti, A. (1994). Martha lake elementary school 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blarg.net/~building
    /lrnenvir_m1k.Html
    Castaldi, B. (1994). Educational facilities: Planning, modernization, and management.(4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
    Friedman, A., Zimring, C.,& Zube, E. (1978). Environmental design evaluation. New York: Plenum Press.
    James, D. C., & Steward, H. L. (1995). Library design analysis using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methods. Science & Technology Libraries, 15(2), 3-l5.
    Jerry, J. H. (1995). Effective school facilities: A development guidebook. Lancaster, PA: Technomic.
    Kosecoff, J.,& Fink, A. (1982). Evaluation basis: A practitioner manual. London: Sage
    Kowalski,T.J.(2002). Planning and managing school facilities (2nd ed.). Westport, CT: Bergin & Garvey.

    Ornstein, S.W. (1997). 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 performed in elementary and high schools of Greater Sao Paulo, Brazil. The occupants and the quality of the school environment.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9(2), 236-263.
    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 (2004). Defining 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Postoccupancyevaluation.com/
    Preiser, W. F. E. (2001). The evaluation of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Toward building performance and universal design evaluation. In Federal Facilities Council, Learning from our buildings: A state-of-the-practice summary of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pp.9-22). Washington, D. 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Preiser, W. F. E., Rabinowitz, H. Z., & White, E. T. (1988). 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Sanoff, H. (2001). School building assessment methods. Washington, D.C. : National Clearinghouse for Educational Facilities.
    Tapaninen, R. (2005). The Nordic cooperation network: The school of tomorrow. Retrieved from http://www.aia.org/cae_confrep_
    spring05_nordic.
    White, E. T. (1986).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CEEP Journal, 24(6), 19-22.
    Zimring, C. M, & Reizenstein, J. E. (1980).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An overview.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2 (4), 429-450.
    Zimring,C., & Rosenheck, T. (2002). Getting it right the second or third time rather than the sixth or seventh. Retrieved from http://www.poe.dgs.ca.gov/More+Info/FFCTalk+.htm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96911004
    10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911004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00401.pdf5046KbAdobe PDF2299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