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69220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56/144643 (79%)
Visitors : 51761988      Online Users : 51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9220


    Title: 袍而不旗?現代中國旗袍研究
    Cheongsam without Manchu? The Research of Cheongsam in Modern China
    Authors: 蔡睿恂
    Contributors: 朱靜華
    蔡睿恂
    Keywords: 旗袍
    旗人
    滿族
    服裝改良
    女性服裝
    現代中國
    Date: 2012
    Issue Date: 2014-08-25 15:19:55 (UTC+8)
    Abstract: 旗袍享有中國國服的禮讚,被視為中國婦女典型的象徵服裝,並且在民國以後達到流行的高峰。中國婦女穿著旗袍的普遍性極高,無論是上層社會的官僚女眷、名媛淑女在正式宴會上,或是中層社會的市民女性在家居生活裡,甚至是女明星的交際場合中,都能見到旗袍以多變的造形作多種的呈現。1930年代正是旗袍大放異彩,奠定地位的黃金時期。
    若論及旗袍的淵源,這種被冠有旗人之名的長袍,在旗人勢力衰微之後,才被其他族群廣泛接受,並在社會上造成流行風尚,這種情形卻在滿人統治力量的鼎盛時期—清代,未曾發生,究竟旗袍的再現是滿人文化的復興?抑或漢人勢力的展現?還是滿漢文化交融合的典範?再論及旗袍的流行,過去的研究多主張,西潮當道的近代中國,唯獨身為中國傳統服飾延續的旗袍屹立不搖,能與西式洋裝分庭抗禮,然而旗袍究竟是中國壓倒西風,成為中國國粹的復興?抑或旗袍根本就是西方時尚浪潮下的產物,它的出現一開始就已經注定擺脫不了西方的影子?欲解決這些問題要從旗袍本身開始說起。
    筆者藉由三個疑問詞說明本文所探討的問題與行文脈絡。首先,筆者欲探討旗袍的本質問題,解釋何謂旗袍(What is 旗袍),釐清旗袍與旗女袍錯綜複複雜的糾葛,追溯旗袍確實的根源,並重建混淆與簡化在社會上形成的軌跡。接著,因應旗袍流行的既定事實,筆者將藉由兩條主軸探討旗袍興起的背景與發展演變的過程。本文先以現代中國服裝的發展演變為一縱軸,將旗袍置於現代中國服飾史的發展脈絡當中檢視,分析為什麼是旗袍(Why 旗袍)作為現代中國女裝集大成的角色,它繼承了哪些元素?又如何蛻變轉化?最後開花結果?本文再以女性服裝的改良為另一縱軸,分析旗袍如何興起又如何發展(How is 旗袍),探討旗袍在現代中國劇烈轉變的社會背景中,與女裝改良的訴求產生如何的互動關係,並從兩者相生相剋的拉扯過程中檢視民眾如何期待旗袍的出現?又旗袍解決了什麼問題?藉由兩條主軸的探討,重建旗袍在現代中國的服裝發展脈絡中,從初啼問世到廣泛流行的過程,回溯旗袍從原型到流變的發展軌跡,期許能夠回歸旗袍的本質與內涵,給與旗袍更適當的定位與評價。
    Reference: 參考書目
    一、 中文部分
    (一) 報紙
    《大公報》,天津,1906年—1935年。
    《中央日報》,南京,1935年。
    《民立報》,1912年。
    《民國日報》,上海,1920—1930年。
    《民國日報》,廣州,1926—1928年。
    《申報》,上海,1926—1940年。
    《時報》,上海,1934年。
    《益世報》,上海,1920—1930年。
    《晨報》, 1925年。
    (二) 期刊
    《人言周刊》,1935年。
    《上海畫報》,1925年。
    《女光周刊》,1930年。
    《女聲》,1934年。
    《女鐸》,1912年。
    《文化藝術月刊》,1931年。
    《民權畫報》,1912年。
    《良友》,1926—1945年。
    《亞東叢刊》,1913年。
    《青年》,1920年。
    《洪水》,1926年。
    《神州女報》,1913年。
    《國聞周報》,1925年。
    《婦女生活》,1936—1940年。
    《婦女共鳴》,1936年。
    《婦女時報》,1913—1914年。
    《婦女畫報》,1934年。
    《婦女新生活月刊》,1936年。
    《婦女雜誌》,1915—1940年。
    《教育雜誌》,1911—1929年。
    《新運月刊》,1936年。
    《解放畫報》,1921年。
    (三) 檔案
    (清)端方,《大清光緒新法令》,合肥:黃山書社,2008。
    國民政府文官處編著,《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公報》,臺北:成文出版社,1972。
    國務院印鑄局編著,《政府公報》,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
    羅家倫主編,《中華民國史料叢編:臨時政府公報》,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8。
    (四) 文集(包括全集、小說、回憶錄)
    (清)徐珂,《清稗類鈔》,收入新文豐公司編輯部編,《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1985。
    (清)福格,《聽雨叢談》,收入陳恬、谷曙光編,《京劇歷史文獻匯編》,清代卷,8.筆記與其他,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
    張愛玲,《流言》,臺北:皇冠文化,1994。
    陳潔如,《陳潔如回憶錄:蔣介石陳潔如的婚姻故事》,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2011。
    陳潔如,《陳潔如回憶錄全譯本:蔣介石陳潔如的婚姻故事》,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2。
    曾寶蓀,《曾寶蓀回憶錄》,收入張玉法、張瑞德(編),中國現代自傳叢書,第1輯,臺北:龍文出版社,1989。
    聶其杰編著,《崇德老人自訂年譜》,臺北:廣文書局,1971。
    (五) 專書
    (日)青木正兒,張迅齊譯,《北平風俗圖》,臺北:長春樹書坊,1978。
    (美)Susan B. Kaiser,李宏偉譯,《服裝社會心理學》,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0。
    (美)葛凱(Karl Gerth)著,黄振萍譯,《製造中國 : 消費文化與民族國家的創建》,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澳)菲茨杰拉爾德(C. P. FitzGerald),郇忠、李堯譯,《為什麼去中國 : 1923-1950年在中國的回憶》,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
    Alisor Lurie,李長青譯,《解讀服裝》,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4。
    中國國民黨中央文化工作會編,《中國國民黨與中華民國:中國國民黨建黨一百週年紀念文集》,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94。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孫中山先生與蔣中正先生》,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4。
    王云英,《清代滿族服飾》,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1985。
    王宇清,《中國服裝史綱》,臺北:中華大典編印會,1967。
    王宇清,《國服史學鉤沉》,臺北新莊:輔仁大學出版社,2000。
    王宇清,《萬古中華服飾史》,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2005。
    王宇清,《歷代婦女婦女袍服考實》,臺北:中國旗袍研究會,1975。
    包銘新,《近代中國女裝實錄》,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04。
    包銘新,《暴露還是遮羞:中西服飾的當代解讀》,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
    包銘新編,《中國旗袍》,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
    先總統蔣公圖像墨跡集珎編輯委員會編,《先總統蔣公圖像墨跡集珎》,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4。
    江南、談雅麗編,《旗袍》,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9。
    吳友如等繪,《點石齋畫報 大可堂版》,上海:上海大可堂文化,2001。
    吳昊,《中國婦女服飾與身體革命(1911--1935)》,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8。
    吳欣,《中國消失的服飾》,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0。
    呂芳上編,《近代中國的婦女與國家(1600-1950)》,臺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2003。
    呂美頤,《走出中世紀—近代中國婦女生活的變遷》,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
    宋家麟,《老月份牌》,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1997。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北京:中華書局,2008。
    巫仁恕,《奢侈的女人—明清時期江南婦女的消費文化》,臺北:三民書局,2005。
    李廷芝編,《中國服飾大辭典》,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李長莉,《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從傳統到近代》,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李長莉,《晚清上海社會的變遷—生活與倫理的近代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李家瑞編,《北平風俗類徵》,上海:上海書局,1996。
    李寓一等,《清末民初中國各大都會男女裝飾論集》,香港九龍:中國政經研究所,1972。
    李歐梵,毛尖譯,《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臺北:南天書局,1988。
    周汛、高春明,《中國服飾五千年》,香港:商務印書館,1984。
    周汛、高春明編,《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6。
    周敘琪,《一九一○~一九二○年代都會新婦女生活風貌—以《婦女雜誌》為分析實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6。
    周錫保,《中國古代服裝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2。
    孟悅、羅鋼編,《物質文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林淑瑛編,《輔仁服飾辭典》,臺北新莊:輔仁大學出版社,1999。
    胡銘、秦青編,《民國社會風情圖錄:服飾卷》,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夏曉虹,《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孫彥貞,《清代女性服飾文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師永剛、林博文編,《宋美齡畫傳》,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
    徐中約,計秋楓、鄭會欣譯,《中國近代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2。
    徐華龍,《上海服裝文化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0。
    時影編,《民國時尚》,北京:團結出版社,2004。
    秦孝儀編,《史畫史話》,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0。
    袁仄、胡月,《百年衣裳:20世紀中國服裝流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2010。
    高春明,《中國古代平民服飾》,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
    高春明,《中國服飾名物考》,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常淑君、沈叔儒編著,《衣:中國傳統時尚》,臺北:三民書局,2009。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臺北:東華書局,1985。
    張枬、王忍之編,《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1960。
    張清平,《遇見林徽音:愛、建築、文學的一生》,臺北:五南圖書,2013。
    張敬瓊,《西「服」東漸:20世紀中外服飾交流史》,合肥:安徽美術社,2002。
    張競生,《美的人生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25。
    曹聚仁,《上海春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2007。
    許慧琦,《「娜拉」在中國: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演變(1900s—1930s)》,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3。
    許慧琦,《故都新貌 : 遷都後到抗戰前的北平城市消費(1928-1937)》,臺北:學生書局,2008。
    陳廷一,《宋慶齡畫傳》,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
    陳姃湲,《從東亞看近代中國婦女教育—知識分子對「賢妻良母」的改造》,臺北板橋:稻香出版社,2005。
    陳茂同,《中國歷代衣冠服飾制》,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
    陳鵬仁、劉維開編,《蔣夫人宋美齡女士畫傳》,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8。
    黄能馥,《中國服飾通史》,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7。
    黄能馥、陳娟娟,《中國服飾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游鑑明,《近代中國女子運動圖像:1937年前的歷史照片與漫畫》,臺北:博雅書屋,2008。
    游鑑明,《運動場內外:近代華東地區的女子體育(1895—1937)》,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9。
    游鑑明、羅梅君、史明(主編),《共和時代的中國婦女》,臺北:左岸文化,2007。
    游鑑明編,《無聲之聲II:近代中國的婦女與社會(1600-1950)》,臺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2003。
    華梅,《中國服裝史》,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7。
    華梅,《中國近現代服裝史》,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8。
    黃強,《衣儀百年—近百年中國服飾風尚之變遷》,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
    楊錫春《滿族風俗考》,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8。
    葉文心,《上海繁華—都會經濟倫理與近代中國》,臺北:時報文化,2010。
    葉文心等,《上海百年風華》,臺北:躍升文化,2001。
    葉立誠,《中西服裝史》,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0。
    雷夢水編,《北京風俗雜詠》,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雷夢水編,《北京風俗雜詠續篇》,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
    廖軍、許星,《中國服飾百年》,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
    樂正,《近代上海人社會心態(1890--1910)》,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歐陽云梓,《秋瑾評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潘君祥編,《近代中國國貨運動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98。
    鄭永福、呂美頤,《近代中國婦女生活》,洛陽: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蕭自立編,《陳濟棠》,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
    戴欽祥、陸欽、李亞麟,《中國古代服飾》,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
    羅久蓉、呂妙芬編,《近代中國的婦女與文化(1600-1950)》,臺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2003。
    羅鋼、王中忱編,《消費文化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6月。
    羅檢秋,《近代中國社會文化變遷錄》,第三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羅蘇文,《女性與近代中國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嚴昌洪,《中國近代社會風俗史》,臺北:南天書局,1998。
    (六) 文章
    卞向陽,〈論中國服裝史的研究方法〉,《中國紡織大學學報》,第26卷第4期,2000年8月。
    卞向陽,〈論晚清上海服飾時尚〉,《東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127卷第5期,2001年10月。
    卞向陽,〈論旗袍的流行起源〉,《裝飾》,第127期,2003年11月。
    卞向陽、陸立鈞、徐惠華,〈民國時期上海報刊中的服飾時尚訊息〉,《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
    尹偉琴,〈民國時期江南婦女服飾的變化〉,《觀察與思考》,1999年第8期。
    包銘新,〈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海派旗袍〉,《藝術設計雙月刊》,第97期,2005年5月。
    石磊,〈近代上海服飾研究及上海市檔案館的相關資料〉,《檔案與史學》,2001年第1期。
    石磊,〈近代上海服飾變遷與觀念進步〉,《檔案與史學》,2003年第3期。
    呂美頤,〈中國近代女子服飾的變遷〉,《史學月刊》,1994年第6期。
    呂美頤,〈評中國近代關於賢妻良母主義的論爭〉,《天津社會科學》,1995年第5期。
    呂逸華、俞紅、羅瑩,〈租界文化與服飾-本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服飾初探〉,《飾》, 1994年第1期。
    巫仁恕,〈明代平民服飾的流行風尚與士大夫反應〉,《新史學》,第10卷第3期,1999年9月。
    巫仁恕,〈明清消費文化研究的新取徑與新問題〉,《新史學》,第17卷第4期,2006年12月。
    巫仁恕,〈晚明的旅遊活動與消費文化:以江南為討論中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集刊》,第41期,2003年9月。
    李克強,〈《玲瓏》雜誌建構的摩登女性形象〉,《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60期,2000年8月。
    李麗,〈解讀民國時期旗袍變化的意義〉,《科教文化》,2007年12月。
    李躍乾,〈論辛亥革命前後的服飾改革〉,《淮陽師範學院學報》,第83期,1999年第2期。
    周慧玲,〈「性感野貓」之革命造型:創作、行銷、電影女演員與中國現代性想像(1933--1935)〉,《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9期,2001年8月。
    孟祥義,〈滿族服飾淺析〉,《黑龍江民族叢刊》,2003年第3期。
    林麗月,〈衣裳與風教—晚明的服飾風上與「服妖」風尚〉,《新史學》,第10卷第3期,1999年9月。
    林麗月,〈傳統中國社會的「禁奢」與「反禁奢」〉,《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第7期,1999年。
    金炳亮,〈民初女子服飾改革述論〉,《史學月刊》,1994年第6期。
    施素筠,〈以西式剪裁看民國二十年以後之旗袍演變〉,《實踐家政學報》,第四期,1973年3月。
    洪宜嫃,〈新生活運動與婦女組織〉,《政大史粹》,第13期,2007年12月。
    洪喜美,〈五四前後婦女時尚的轉變—以剪髮為例的探討〉,《五四運動八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1999。
    夏蓉,〈20世紀30年代中期關於「婦女回家」與「賢妻良母」的論爭〉,《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6期(12月)。
    夏權威,〈單一民族服飾文化與多元服飾文化的兼容—以旗袍為例〉,《黑龍江民族叢刊》,2006年第5期。
    高郁雅,〈從《良友畫報》封面女郎看近代上海的「摩登狗兒」〉,《國史館館刊》,復刊第26期,1999年6月。
    張敏,〈試論晚清上海服飾風尚與社會變遷〉,《史林》,1999年第1期。
    盛羽,〈旗袍的歷史演變及社會價值初探〉,《寧波大學學報》,第16卷第3期,2003年9月。
    許慧琦,〈一九三○年代「婦女回家」論戰的時代背景及其內容—兼論娜拉形象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東華人文學報》,第4期,2002年7月。
    許慧琦,〈去性化的「娜拉」:五四新女性形象的論述策略〉,《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0期,2002年12月。
    許慧琦,〈訓政時期的北平女招待(1928--1937)--關於都市消費女性職業的探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8期,2005年6月。
    許慧琦,〈超越服飾改革的改革論述—紀爾曼的〈女性的服飾〉及其批判意涵〉,《歐美研究》,第38卷第2期,2008年6月。
    許慧琦,〈過新生活、作新女性:訓政時期國民政府對時代女性形象的塑造〉,《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2期,2005年5月。
    許慧琦,〈關於女性服務業中的情、色、慾—從民國時期北平女招待談起〉,《亞洲研究》,第53期,2006年7月。
    連玲玲,〈「追求獨立」或「崇尚摩登」?近代上海女店職員的出現及其形象塑造〉,《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4期,2006年12月。
    郭慧娟,〈民初京城旗袍流變小考〉,《飾》,1999年第1期。
    陳姃湲,〈簡介近代亞洲的「賢妻良母」思想—從回顧日本、韓國、中國的研究成果談起〉,《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0期,2002年12月。
    黃金麟,〈醜怪的裝扮:新生活運動的政略分析〉,《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0期,1998年6月。
    葉文心,〈歷史圈套與文化困境—中西對話之下對「中國婦女」的建構〉,《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0期,2002年12月。
    翟興娥,〈簡析1911—1935年《申報》女性服飾的傳播¬¬〉,《新聞界》,2009年第3期。
    蔣雪靜,〈民國西化運動中的女性服飾風尚〉,《裝飾》,1998年第8期。
    鄭永福、呂美頤,〈論民國時期影響女性服飾演變的諸因素〉,《中州學刊》,第161期,2007年9月。
    鄭永福、呂美頤,〈關於近代中國「女國民」觀念的歷史考察〉,《山西師大學報》,第32卷第4期,2005年7月。
    (七) 學位論文
    孔令芝,〈從《玲瓏》雜誌看1930年代上海現代女性形象的塑造〉,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6。
    王之瑜,〈從《良友畫報》看近代中國女性服飾變化〉,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沈淑綺,〈中國「月份牌」美女海報(1896—1945)之研究〉,國立臺南藝術學院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屈宏,《近代中國城市女子服飾變遷述論—以京滬地區女子流行服飾為重點)》,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4。
    胡至倫,〈「自由談」刊頭女性圖像研究(1911-1935)〉,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夏士敏,近代臺灣婦女日常服裝演變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黃孟紅,〈從《點石齋畫報》看清末婦女的生活型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2。
    蔡素珍,〈近百年中國婦女祺袍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蘇旭珺,臺灣閩族婦女傳統服裝的設計與變化(1860—1945),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二、 外文部分
    (一) 專書
    (日)青木正児、內田道夫,《北京風俗図譜》,東京都 : 平凡社,1986。
    Croll, Elisabeth, Changing Identities of Chinese Women: Rhetoric, Experience and Self-perception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1995.
    Finnane, Antonia, Change Clothes in China: Fashion, History, Na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8.
    FitzGerald, Charles Patrick, Why China?: Recollections of China, 1923-1950, Carlton, Vic: Melbourne University Press, 1985.
    Snow, Helen, Women in Modern China,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2004.
    (二) 文章
    Verity Wlison, “Dressing for Leadership in China: Wives and Husbands in an Age of Revolutions (1911-1976)”, Gender & history, Vol. 14, No. 13, November 2002.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研究所
    96153009
    10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6153009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Department of History]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009101.pdf5953KbAdobe PDF211797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