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一、 中文文獻
1. 王偉漢,2012,污泥高速旋風乾燥減量之研究-以北部某水資源回收中心設施為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 王齡國,2004,烏溪之水棲昆蟲資源調查及水質監測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3. 王儷宮,2009,電子產品電鍍廢能廢水回收效益分析:以T公司為例,清雲科技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 丘明智,2004,武陵地區溪流之水棲昆蟲群聚結構及水質監測,國立中興大學昆蟲學系碩士論文。
5. 古煥林,2005,台灣水庫水質優養化最適指標之探討,國立中央大學環工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6. 白子易,2001,下水道系統生化動力模式建立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
7.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http://www.epa.gov.tw/
8. 何玫儀,2004,序列相關資料的主成分分析法-以德基水庫水質監測數據為例,國立中興大學農藝學系碩士論文。
9. 李月香,2013,廚餘絞碎機處理家庭廚餘於下水道與水資源回收中心之評估-以台北市為例,朝陽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10. 李豫弘,2007,探討半導體業之水資源回收再利用及處理分析-NDL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工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產業安全與防災組碩士論文。
11. 汪沐蓉,2010,水資源再生管理策略之研擬,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12. 周震江,2005,工業區污水處理廠成效評估-以芳苑工業區污水處理廠為案例,國立中央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13. 林昱宏,2011,製程廢水回收處理系統之經濟效益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工學院產業安全與防災學程碩士論文。
14. 林炤映,2004,以水質自動監測系統與統計方法分析日月潭水庫之水質變化趨勢,大葉大學環境工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15. 林家淇,2002,水再生利用技術與風險管理對策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環境規劃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6. 林雅茹,2011,應用水質模式研擬東港溪流域之水質管理策略,屏東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科學系所碩士論文。
17. 邱健倫,2011,利用模糊理論與支持向量機於水質監測系統之研究,佛光大學資訊學系碩士論文。
18. 姜文來、唐曲、雷波等,2005,水資源管理學導論,中國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19. 姜祖華,2001,我國水質管理政策執行之研究─高屏溪水污染個案分析,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20. 洪仁陽等譯,2002,水回收再利用(上、下),國立編譯館。
21. 胡文馨,2005,集水區水質監測站址優選模式及線上地理資訊系統,國立交通大學環境工程系所碩士論文。
22. 徐美玲,2007,遠足圖解地理辭典。台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
23. 徐毓蘭,2004,工業廢水回收再利用策略探討國立臺北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24. 張永信,2008,薄膜程序用於工業區廢水回收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25. 張紘炬、蔡宗儒等,2008,現代統計學,台北,華泰文化。
26. 莊順興、王毓正、游勝傑、陳筱華、吳依芸、謝明昌、覃嘉忠,2009,我國水回收及再生利用法規評析與推動建議,工業污染防治第112期,頁107-121。
27. 許永瀚,2012,探討人工濕地植物遮蔽效應暨水質控制之研析,國立高雄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28. 連友賓,2009,新山水庫水質監測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資訊學系碩士論文。
29. 陳少鈞,2008,應用無線感測器網路及嵌入式設備建立即時水質監測系統,明道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0. 陳月女,2011,綠色科技的創新商業模式與經濟效益之研究-以工業廢水回收為例,東海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31. 陳易萱,2010,河川污染水質監測指標分析探討,中華大學土木與工程資訊學系(所)碩士論文。
32. 陳柏任,2011,應用無線感測網路建立高精度遠端即時水質監測系統,明道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33. 陳益滽、張翼、詹文碩、陽永明、戴寶通,2005,廢溶劑回收系統於 TFT-LCD製造廠之應用,奈米通訊,第12卷,第2期,頁52-57。
34. 馮育澤,2012,TFT-LCD製程廢水回收系統薄膜阻塞問題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35. 黃冠洲,2005,以六標準差建構自來水水質監測系統之研究,臺中健康暨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6. 黃建洲,2008,應用Landsat 7衛星影像於水庫水質監測之研究,中華大學土木與工程資訊學系(所)碩士論文。
37. 黃建源,2000,多變量統計方法在日月潭水庫水質管理之應用,逢甲大學土木及水利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38. 黃寶勳,2008,以水資源回收對公園規劃效益評估之研究以台北市-青年公園為例,中華大學土木與工程資訊學系(所)碩士論文。
39. 葉子菁,2013,澄清學童水資源迷思概念之行動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所) 碩士論文。
40. 廖威智,2003,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TFT-LCD)製程有機廢水處理與回收再利用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環境工程所碩士論文。
41. 齊士崢,1999,水資源與區域發展,環境與世界,第3期,頁17-33。
42. 歐陽嶠暉、游繁結、吳瑞賢、曾迪華、廖述良、張添晉,2004,永續水資源,國立空中大學,台北。
43. 鄭華安、郭崇文、陳郁良、林永壽,2007,南科台南園區光電產業廢水特性研究暨管制策略研訂,南部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
44. 鄭毓君,2010,我國民眾對水資源與相關公共建設議題之知識、態度與行為意向調查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45. 蘇冠瑋,2011,台灣地區地下水分析-以全國環境水質監測資訊網屏東地區資料為例,康寧大學休閒資源暨綠色產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46. 蘇秋生,2009,多變量統計與時間序列分析於地下水質管理上之應用-以嘉南平原地下水分區為例,崑山科技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47. 蘇嘉全,2001,地下水資源永續利用之管理策略分析-以屏東帄原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 英文文獻
1. Asano, T. and Levine, A. D. ,1998, Wastewater Reclamation, Recycling, and Reuse: AnIntroduction in Wastewater Reclamation and Reuse, Technomic Publishing Lancaster,Pennsylvania.
2. DeWalt, R. E., D. W. Webb, and M. A. Harris, 1999,SummerEphemeroptera, Plecoptera, and Trichoptera (EPT) species richness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in the lower Illinois River basin of Illinois,Great Lakes Entomol. 32: 115-132.
3. Hilsenhoff, W. L. ,1998, A modification of the biotic index of organic stream pollution to remedy problems and permit its use throughout the year,Great Lakes Entomol. 31: 1-12.
4. Hilsenhoff, W. L., 1982,Using a biotic index to evaluate water quality in streams,Tech. Bull. Wisc. Dept. Nat. Res. 132: 1-22.
5. Hilsenhoff, W. L., 1987,An improved biotic index of organic stream pollution,Great Lakes Entomol,20: 31-39.
6. Hilsenhoff, W. L.,1988, Rapid field assessment of organic pollution with a family-level biotic index, J. N. Am. Benthol, Soc. 7: 65-68.
7. Lenat, D. R. 1993. A biotic index for the southeastern United States: Derivation and list of tolerance values, with criteria for assigning water-quality ratings, J. N. Am. Benthol. Soc. 12: 279-290.
8. Lu, N. C. and J. C. Liu ,2010, Removal of phosphate and fluoride fromwastewater by a hybrid precipitation–microfiltration process, Separationand Purification echnology74(3): 329-335.
9. Lu, N. C. and J. C. Liu, 2010, Removal of phosphate and fluoride from wastewater by a hybrid precipitation–microfiltration process,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74(3): 329-335..
10. Middlebroos, E. J. ,1982, Water Reuse, Ann. Arbor. Science.
11. Mujeiegi, R. and Takashi, A. ,1999, The role of advance treatment in wastewater reclamation and reuse, Wat. Sci. Tech., 40(4-5): 1~9.
12. Novak, M. A., and R. W. Bode, 1992, Percent model affinity, a new measure of macroinvertebrate community composition, J. N. Am. Benthol, Soc. 11: 80-85.
13. TakashiAsano,1997, WaterQualityManagementLibrary,Volume10-WastewaterReclamationandReuse, TechnomicPublishingCo.Inc.,1017-10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