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68277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4105/145137 (79%)
造訪人次 : 52203911      線上人數 : 79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8277


    題名: 改革開放以來中共文化戰略的分析─從中共民主集中制的角度分析
    作者: 朱駿
    貢獻者: 吳德美
    朱駿
    關鍵詞: 民主集中制
    一元化整體性控制意識
    鄧小平方法論
    「黨、國家、社會」三角形
    工具理性
    CCP’s democratic centralism
    consciousness of unitary holistic control
    “party, state and society” triangle
    Deng Xiaoping’s methodology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日期: 2013
    上傳時間: 2014-08-06 11:49:13 (UTC+8)
    摘要: 本論文採取歷史文獻分析與理解社會學(verstehende Soziologie)的研究途徑,從「以中國說中國」的方法入手,重視歷史事實作為論證基礎的功能與意義。
    對中共「民主集中制」的研究在廣度與深度上都超乎中國大陸內部與外部學者在這方面的論述,系統化地借助中共黨史反映了民主集中制一般不為人所注意的關鍵面向。對民主集中制之作用的分析引導筆者發現,中國大陸總體面出現一個「黨、國家、社會」的三角形,這是在現階段與可預見之未來的人類文明中一個非常態的國家總體結構。筆者進而對照西方權力制衡的理論,反映出在民主集中制下是不可能發展出真正的權力制約與監督的機制的,民主集中制的內涵處處體現「一元化整體性控制意識」,民主與民主集中制之間無論就理論或現實運作都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
    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共文化戰略奠基者為鄧小平,他的基本方法是將重心放在寄望以經濟建設的成果支持行為層面的紀律,進而鞏固精神思想層面的意識形態。順此,他主張「不搞爭論」與「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希望大力發展生產力,強調的是「工具理性」。這些其實都是受民主集中制之「一元化整體性控制意識」的影響。
    筆者採用各種型態的資料與具體數據說明「『民主集中制』對文化戰略的影響」與「『民主集中制』對改革開放以來文化戰略與戰略造成的困難與挑戰」,呈現出中共文化戰略的不合理與不合時的性質。從文化戰略的視角可以看到許多中國大陸現今不易從單純的政治、經濟、社會的角度所能觀察到的問題。本論文針對此方面的解決方案與方向提出了一些線索與頭緒。
    最後,解釋在第一章提出之胡錦濤表現的反差現象。其次,論證中國大陸的政治體制改革應為不可迴避的必要之務,民主改革未必對中共不利,可能更有利。同時回答第一章中共如何統治的問題。
    Adopting the approaches of historical document analyses and understanding sociology, this dissertation brings the method of explaining China in terms of China into bear and places importance on the function and meaning of historical facts as the departing basis of its discussions.
    Based on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the CCP hereafter) history, the dissertation systematically presents some key points of the CCP’s democratic centralism, to which attention was not paid. It shows wider and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CP’s democratic centralism. The understanding leads the author to notice the “party, state and society” triangle, which reflects the uniqueness of the structure of China as a country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The CCP’s democratic centralism reflects “consciousness of unitary holistic control” and is in fact incompatible with democracy by its normal definition in respect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foundation of the CCP’s cultural developmen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was laid by Deng Xiaoping, whose methodology laid stress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Deng hoped to accomplish some economic achievements to secure behavioral discipline among people and finally consolidate the party’s ideologies and theories. He therefore advocated “no disputes” and “insistence on four fundamental principles” and did his best to promot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ity, namely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All he did embodied “consciousness of unitary holistic control,” so has the CCP’s cultural strategies done the same.
    Basing on different types of materials and data,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influences of the CCP’s democratic centralism on its cultural strategies and presented the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to the strategies caused by the democratic centralism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In the final chapter, the author explained Hu Jintao’s surprising reaction and answered the question how the CCP has been ruling the country. Both were mentioned in Chapter one.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一、書籍與中共文件

    丁學良,2011,《中國模式:贊成與反對》。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中共中央,1922,〈中國共產黨加入第三國際決議案〉。《人民網》,http://goo.gl/jA0HCl。2011年11月27日檢索。
    中共中央,2009,〈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0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十七屆四中全會通過。《人民網》,http://goo.gl/1Pb90。2013年04月14日檢索。
    中共中央,2011,〈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1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十七屆六中全會。《人民網》,http://goo.gl/KSYia。2012年01月01日檢索。
    中共中央,2013a,〈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實施綱要〉。2013年04月11日。《河南中醫學院網》。來源:《人民網》,http://goo.gl/xPss8。2013年04月17日檢索。
    中共中央,2013b,〈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3年11月15日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新華網》,http://goo.gl/oDHBjC。2013年11月16日檢索。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1997a,《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央全會重要文件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1997b,《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央全會重要文件選編(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2003,《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2005,《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2006,《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2008,《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2009,《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3,〈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群眾的“八項規定”〉。2013年1月9日。http://goo.gl/xOwvMM。2013年1月25日檢索。
    中國國家統計局,2010-2013,《中國統計年鑑》。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中國網,2013,〈我國頂尖人才流失數量居世界首位〉。2013年6月7日。《中國網》,http://goo.gl/kVagJJ。2013年6月7日檢索。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982,〈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http://goo.gl/mBYKz。2011年11月27日檢索。
    中華人民共和國稅務總局,2008,〈中國稅制改革三十年〉。《改革開放三十年》,http://goo.gl/zRnIH。2011年12月15日檢索。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201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新華網》。http://goo.gl/Cewdc。2012年3月20日檢索。
    毛澤東,1966a,《毛澤東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毛澤東,1966b,《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毛澤東,1966c,《毛澤東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毛澤東,1966d,《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毛澤東,1966e,《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毛澤東,2010,《毛澤東選集第六卷》。草堂閒人整理。http://goo.gl/09NgEd。2013年12月1日檢索。
    王力,2008a,《王力反思錄(上)第二版》。香港:北星出版社。
    王力,2008b,《王力反思錄(下)第二版》。香港:北星出版社。
    王唯工,2009,《氣的樂章》。臺北:大塊文化出版社。
    王貴秀,1995,《論民主和民主集中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滬寧、林尚立、孫關宏,2004,《政治的邏輯─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申鳳燮,1990,《中共文藝政策與文化戰線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田君美、卓惠真、鄭至涵,2012,《中國大陸經營成本上升及其對我國產業發展之影響》。台北: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2012年12月。
    江澤民,1989,〈江澤民在黨的十三屆五中全會上的講話〉。1989年11月09日,《人民網》,http://goo.gl/xqr25。2013年05月05日檢索。
    江澤民,1993,〈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1993年11月14日。《人民網》,http://goo.gl/ZB3wms。2013年10月9日檢索。
    江澤民,2006a,《江澤民文選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江澤民,2006b,《江澤民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江澤民,2006c,《江澤民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江德興,2005,《馬克思社會化理論與政治權力的演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吳敬璉,2007。《呼喚法治的市場經濟》。北京:三聯書店。
    李克強,2014,〈政府工作報告(全文)〉。2014年3月5日。《大公網》,http://goo.gl/MG0AXw。2014年3月6日檢索。
    李長春,2011,〈李長春發表十七屆六中全會《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決定》說明〉。2012年10月27日,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http://goo.gl/lubiV。2012年10月30日檢索。
    李英明,2006,《中國研究:實踐與反思》。臺北市: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李銳,1993,《毛澤東的功過是非》。臺北:新銳出版社。
    何方,2005a,《黨史筆記─從遵義會議到延安整風(上)》。香港:利文出版社。
    何方,2005b,《黨史筆記─從遵義會議到延安整風(下)》。香港:利文出版社。
    何方,2007a,《從延安一路走來的反思─何方自述(上)》。香港:明報出版社。
    何方,2007b,《從延安一路走來的反思─何方自述(下)》。香港:明報出版社。
    宗鳳鳴,2007,《趙紫陽軟禁中的談話》。香港:開放出版社。
    林玉明,2006,《十六大以來中共文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之研究(2002年11月-2006年10月)》,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95/碩士。
    林尚立,2001,《黨內民主─中國共產黨的理論與實踐》。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林奎燮,2003,《文化霸權與有中國特色的中共意識形態》,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92/博士。
    林毅夫,2007,《解讀中國經濟沒有現成模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林毅夫,2008,《中國經濟專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苗佳瑛,2009,《民主集中制研究》。北京:同心出版社。
    胡喬木,1994,《胡喬木回憶毛澤東》。北京:人民出版社。
    胡錦濤,2011a,〈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收錄在《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週年大會上的講話學習讀本》,北京:人民出版社。頁1-30。
    胡錦濤,2011b,〈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2011年10月18日十七屆六中全會講話,《人民網》,來源:《求是》,http://goo.gl/mxal6。2012年07月12日檢索。
    胡錦濤,2012,〈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2012年11月8日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新華網》。http://goo.gl/D1Zgqe。2012年11月12日檢索。
    胡績偉,1998,《從華國鋒下臺到胡耀邦下臺》。香港:明鏡出版社。
    徐友漁,2008,《中國當代政治文化與西方政治哲學》。臺北:秀威資訊科技。
    馬立誠,2012,《當代中國八種社會思潮》。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高華,2000,《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延安整風運動的來龍去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郭大鈞,1995,《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張執中,2003,《組織內捲與調適:對中共「民主集中制」之評析》。國立政治大學東亞所博士論文。
    張維為,2010,《中國震撼: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黃仁宇,1995,《近代中國的出路》。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楊開煌,1975,《共產黨內「民主集中制」之研究》。臺北市:私立中國文化學院大陸問題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繼繩,2004,《中國改革年代的政治鬥爭》。香港:Excellent Culture Press。
    楊繼繩,2011,《中國當代社會階層分析》。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
    遠見雜誌,2011,《中國十二五關鍵報告》。臺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鄧小平,1994a,《鄧小平文選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鄧小平,1994b,《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鄧小平,1993,《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劉少奇,1958,〈同北京日報社編輯的談話〉。1958年6月8日。《中文馬克思主義文庫》,http://goo.gl/7VWqqQ。2013年12月22日檢索。
    劉勝驥,1981,《共黨民主集中制之批判》。臺北:正中書局。
    陳永發,1990,《延安的陰影》。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陳永發,1998a。《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永發,1998b。《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韓光宇,2008a,《民主集中制研究》。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
    蘇紹智,1992,《馬克思主義新論》。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二、期刊文章、網路文章與媒體報導

    人文與社會,2010,〈李培林、陳光金等:2011年《社會藍皮書》發佈暨中國大陸社會形勢報告會〉。2010年12月25日。來源:《中國社科院》,http://goo.gl/GsdlhZ,2011年12月14日檢索。
    人民日報,1978,〈社論:偉大轉變和重新學習〉。《人民網》,http://goo.gl/gPnWl。2013年04月02日檢索。
    于建嶸,2003,〈農民有組織抗爭及其政治風險 〉。《中國報導週刊》。2003年7月4日,http://goo.gl/mFyImE。2011年12月03日檢索。
    于建嶸,2008,〈中國的社會洩憤事件與管制困境〉。2008年7月4日。《愛思想》,http://goo.gl/bO1lL0。2012年3月11日檢索。
    于建嶸,2012,〈當前壓力維穩的困境與出路——再論中國社會的剛性穩定〉。2012年10月24日。《人民論壇網》來源:《探索與爭鳴》,http://goo.gl/kwkurx。2013年11月23日檢索。
    大公報,2013,〈中共出臺16條意見加強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2013年5月28日 12:09:00。《大公網》,來源:《教育部網站》,http://goo.gl/Sel4Um。2013年5月29日檢索。
    中央社,2013,〈胡耀邦子批習 太子黨傳分裂〉。2013年6月20日。http://goo.gl/z8ovdX。2013年6月20日檢索。
    中國青年報,2012,〈清華報告稱我國需警惕過渡時期體制定型化〉。2012年1月8日 。《新浪網》,http://goo.gl/wdrWXe。2012年1月12日檢索。
    天則經濟研究所課題組,2011,《國有企業的性質、表現與改革》。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
    王小魯,2010。〈解決灰色收入問題出路在政改〉。《新華社智庫》,http://goo.gl/zFBjWS。2011年3月30日檢索。
    王小魯,2011。〈收入差距增大源於體制因素〉。《新華社智庫》,http://goo.gl/LFh1cR。2011年3月30日檢索。
    王小魯,2013,〈解決收入分配問題 要靠制度改革〉。《中國黨政幹部論壇》3月:11-14。
    王民樸,2010,〈試論鄧小平對民主集中制問題的理論創新〉。《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5期:5-9。
    王信賢,2006,〈中國大陸國家權力與社會運動分析〉。《政治學報》總40期:85-114。
    王信賢,2008,〈傾斜的三角:當代中國社會問題與政策困境〉。《中國大陸研究》第51卷第3期:37-62。
    王信賢,2010,〈誰統治?論中國的政策制定過程:以《反壟斷法》為例〉。《中國大陸研究》第53卷第1期:35-62。
    王炯華,2013,〈“封建”正解與皇權專制〉。2013年12月2日。《共識網》,http://goo.gl/dBNkli。2014年1月30日檢索。
    王俊秀,2013,〈關注社會情緒,促進社會認同,凝聚社會共識─2012~2013年中國社會心態研究報告〉。收錄於王俊秀、楊宜音主編,《中國社會心態研究報告(2012~2013)》。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1-25。
    王開成,2012,〈毛澤東批國務院:大權獨攬小權分散 黨委決定各方去辦〉。2012年1月12日。《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來源:《法制週刊》, http://goo.gl/QeBYjw。2013年10月25日檢索。
    王遠義,1999,〈宇宙革命論〉。收錄於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編印,《五四運動八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73-597。
    王犖倫,2013,〈「中國夢」民調冰火兩重天〉。《開放雜誌》五月號:8-9。
    任劍濤,2012,〈社會主義國家改革的宿命〉。2012年12月2日 09:07。《共識網》,來源:《二十一世紀》雙月刊2012年10月號,http://goo.gl/s82s6Z。2012年12月5日檢索。
    江國華,2010,〈中國憲法中的權力秩序〉。《東方法學》第4期:50-68。
    光明日報,2012,〈孔子學院:向世界的一聲問候〉。2012年01月05日。《光明網》,http://goo.gl/PC1ye。2013年05月03日檢索。
    光華日報,2010,〈“維基解密”:李克強坦承 中國GDP不可靠〉。2010年12月07日,《Sina全球新聞網》,http://goo.gl/qOB4P。2012年10月24日檢索。
    吳雲、陳一鳴、丁小希,2013,〈《泰囧》窘在美國引發的思考〉。2013年2月28日07:40:40。《新華網》,來源:《人民日報》,http://goo.gl/Idykka。2013年7月18日檢索。
    吳楠,2013,〈中國公務員數量已達708.9萬 「官民比」全球「最低」〉。2013年7月1日。《大公網》,來源:《北京晚報》。http://goo.gl/9aI5nd。2014年2月11日檢索。
    吳曉忠,張志超,2014,〈併稅式改革!二次財富分配與農村收入分配改革〉。《常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5卷第1期:39-44。
    李凡,2005,〈中國選舉制度改革的歷程〉。《中國選舉制度改革》。第一篇。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頁1-80。
    李秀中,2012,〈西南財經大學報告:壟斷行業並非基尼係數高主因〉。2012年12月11日08:13。《人民網》,來源:《第一財經日報》,http://goo.gl/aoeCzU。2013年4月13日檢索。
    李英明,2007,〈文化資本的實踐:析論延安整風中的毛澤東〉。收錄於李英明、關向光編著,《中國研究的多元思考》。臺北:巨流圖書公司。頁105-120。
    李唯真,2014,〈兩岸史話-毛澤東晚年丕變探祕〉。2014年01月23日。《中時電子報》,來源:《旺報》,http://goo.gl/mjvhsR。2014年1月23日檢索。
    李雲路、許曉青、海明威,2012,〈(十八大•中國聚焦)中共首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汲取人類文明共同成果〉。2012年11月13日。《新華網》,http://goo.gl/dW9Jo。2012年11月14日檢索。
    李斌、張濤、齊雷傑,2013,〈習近平:大膽使用批評與自我批評有力武器〉。2013年9月27。《新華網》,http://goo.gl/4aLJJe。2013年9月27日檢索。
    何清漣,2013,〈社會信任 中國「砂礫」的粘合劑〉。《大紀元評論》,來源:《美國之音》作者博客,http://goo.gl/mOCpY。2013年1月19日檢索。
    杜光,2014,〈歷史虛無主義的虛無和主義―《撥開迷霧 石破天驚》一書序言〉。2014年1月30日。《五柳村快遞》,http://goo.gl/SGxKYB。2014年3月19日檢索。
    杜鳳嬌 袁靜,2013,〈公眾內心最關注最期待的改革究竟是什麼?〉。《 人民論壇 》(2013年第3期)。《人民網》,http://goo.gl/EhyKe。2013年6月27日檢索。
    杜湧濤、付雁南、魏晞、劉陽,2012,〈李克強強調:改革是中國最大的紅利〉。2012年11月22日。《中國新聞網》, http://goo.gl/Wh6QFr。2014年4月10日檢索。
    呂增奎,2011,〈變革、合法性與中國共產黨的未來——近年來西方學者的中國共產黨研究〉。來源:《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1年第3期,http://goo.gl/50dwh。2011年9月25日檢索。
    沈士光,2010,〈論民主集中制的制度特徵和現實難題〉。《嶺南學刊》第一期:24-29。
    邱莞仁,2014,〈7省市漲最低工資 上海最高〉。2014年4月7日。《 工商時報》,http://goo.gl/uCRPyJ。2014年4月10日檢索。
    周有光,2012,〈從理論到實踐沒有一樣是對的〉。2012年1月10日。《新浪網》轉載。http://goo.gl/LwGkZ2。2014年3月26日檢索。
    周恩來,1929,〈中共中央給紅軍第四軍前委的指示信〉。《人民網》,http://goo.gl/LKcw9。2013年6月26日檢索。
    周恩來,1954,〈把我國建設成為強大的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的工業國家〉。《人民網》,http://goo.gl/eROXey。2013年9月26日檢索。
    周飛舟,2006,〈從汲取型政權到“懸浮型”政權〉。《社會學研究》第21卷:1-38。
    周飛舟,2007,〈生財有道:土地開發和轉讓中的政府和農民〉。《社會學研究》。第一期:49-84。
    周凱、王燁捷,2014,〈80後婚戀家庭觀趨向傳統〉。2014年05月03日。《 中國青年報 》http://goo.gl/NzUnhu。2014年5月4日檢索。
    周慧盈,2012,〈章念馳:台灣問題非當前最優先〉。2012年12月16日下午12:42。《中央社》,http://goo.gl/hi5NL。2012年12月16日檢索。
    明報,2013,〈軍費增幅降 維穩費更高〉。2013年3月6日。《新浪香港網》,http://goo.gl/0ZLei。2013年4月8日檢索。
    俞可平,2013,〈我國權力精英明顯存在缺乏自信〉。2013年7月30日15:44 。《人民網》,來源:《學習時報》,http://goo.gl/mw2UK3。2013年7月31日檢索。
    俞可平,2014,〈沿著民主法治的軌道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2014年4月16日。《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來源:《求是》,http://goo.gl/7Hk1fA。2014年4月17日檢索。
    胡平,2013a,〈點評傅高義的《鄧小平時代》(上)〉。2013年1月4日。。《新唐人電視網》,http://goo.gl/0UbgNk。2013年12月19日檢索。
    胡平,2013b,〈點評傅高義的《鄧小平時代》(下)〉。2013年1月27日。《新唐人電視網》,http://goo.gl/cylX6e。2013年12月19日檢索。
    胡鞍鋼,2012,〈9常委制度 中國特色“集體總統制”〉。2012年7月4日。《中國評論新聞網》,來源:《人民日報》,http://goo.gl/X3idQ。2013年2月15日檢索。
    徐京躍、霍小光,2013,〈習近平:毫不動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2013年1月5日 19:27:31。《新華網 》,http://goo.gl/PYYana。2013年1月6日檢索。
    徐京躍、周英峰,2013a,〈習近平: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2013年1月22日。《新華網》,http://goo.gl/SESIes。2013年1月25日檢索。
    徐京躍、周英峰,2013b,〈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召開 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2013年6月18日。《新華網》,http://goo.gl/q1q6cH。2013年6月19日檢索。
    徐京躍、周英峰,2013c,〈習近平:再也不能簡單以GDP增長率來論英雄〉。2013年6月30日00:38:05。《中國證券網》,來源:《新華社》,http://goo.gl/wCyt1o。2013年7月18日檢索。
    徐京躍、隋笑飛,2013,〈習近平會見第四屆全國道德模範及提名獎獲得者〉。2013年09月26日。《新華網 》。http://goo.gl/B1yRBs。2013年9月27日檢索。
    徐湘林,2004,〈黨管幹部體制下的基層民主試改革〉。《愛思想網站》。http://goo.gl/v88ULo。2011年11月15日檢索。
    徐慶全,2004,〈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人民網》,《人民文摘》 (2004年 第十期) ,http://goo.gl/GFv3Me。2013年11月17日檢索。
    孫立平,2014,〈既得利益集團對改革的挑戰還沒真正到來(撬動新一輪改革的歷史進程)〉。2014年4月17日。《中國改革論壇》,http://goo.gl/LE7XnW。2014年5月17日檢索。
    高伐林,2013,〈中宣部前理論局副局長李洪林答問全文〉。 2013年7月20日。《天下論壇》,http://goo.gl/yrQ51Q。2013年12月13日檢索。
    高全喜,2012,〈歸納社會思潮需要建立譜系〉。收錄於馬立誠,《當代中國八種社會思潮》。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237-241。
    秦位強,2006,〈論毛澤東民主集中制思想的多維視角〉。《湖北社會科學》6期:11-14。
    耿慶彪,2008,〈論江澤民對民主集中制思想的歷史貢獻〉。《嘉興學院學報》第20卷第1期:98-103。
    寇健文,2007,〈從權力繼承看中共黨史〉。收錄於李英明、關向光編著,2007,《中國研究的多元思考》。臺北:巨流圖書公司。頁73-103。
    敖敏輝,2011,〈小悅悅之死 掀全民道德反思〉。《香港文匯報》,http://goo.gl/Ot2Wi。2013.01.10檢索。
    郭秋永,2006,〈權力概念的解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十八卷第二期:215-267。
    郭華倫,1978,《中共史論 第二冊》。台灣:政治大學國際關係中心與東亞研究所。
    郭德宏,2009,〈毛澤東民主思想的誤區〉。《炎黃春秋》第三期:11-17。
    麥垛,2013,〈強勢習近平力壓李克強 “習李體制”或成“習體制”〉, 2013年1月26日。《多維新聞》,http://goo.gl/bR3AV。2013年01月29日檢索。
    張傑,2012,〈“出事了”──維穩十年困局〉。《多維新聞網》,http://goo.gl/JenOI。2012年11月24日檢索。
    張明軍,2010,〈20世紀60年代中期中國政治決策機制的基本特徵〉。《江蘇行政學院學報》第5期(總第53期):77-83。
    張建君,2005,〈政府權力、精英關係和鄉鎮企業改制─比較蘇南和溫州的不同實踐〉。《社會學研究》第五期:92-126。
    張國聖,2004。〈「三差問題」對中國國家發展的挑戰〉。《通識研究集刊》。開南管理學院通識教育中心,第六期:17-30。
    張凱勝,2013,〈柯林頓訪京會習近平 支持大陸改革〉。2013年11月19日。《旺報》。http://goo.gl/wc893z。2013年11月19日檢索。
    曾長秋,2010,〈中國共產黨歷屆黨代會對民主集中制的論述〉。《衡陽師範學院學報》。第31卷第四期:24-28。
    曾秋英,2011,〈中國大陸人口紅利優勢告終〉。《貿易》。No.241:40-43。
    賀東航與謝偉民,2011,〈中國共產黨與現代國家互動歷程研究〉。2011年8月16日,《中共中央編譯局網站》,http://goo.gl/8lxUN。2011年12月23日檢索。
    華岩與吳紹飛,2009,〈論黨的三代領導集體關於黨內民主的理論與實踐〉。《瀋陽建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報)》第11卷第1期:74-77。
    康曉光,2002,〈再論「行政吸納政治」 ──90年代中國大陸政治發展與政治穩定研究〉。2008年8月31日。《二十一世紀》網路版2008年8月號總第5期,http://goo.gl/C143pb。2013年2月12日檢索。
    溫家寶,2011a,〈溫家寶:未來中國將充分實現民主法治和公平正義〉。2011年6月28日。《鳳凰網》,來源:《新華網》,http://goo.gl/w6oL3j。2011年12月02日檢索。
    溫家寶,2011b,〈在2011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的講話(全文)〉。2011年9月14日 18:06。《鳳凰網》,來源:《外交部網站》,http://goo.gl/IwSD72。2011年12月2日檢索。
    溫家寶,2011c,〈溫家寶在第五屆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式和企業家座談會上答問〉。2011年9月12日。《新華網 》,http://goo.gl/D7BTOL。2011年11月20日檢索。
    習近平,2012,〈緊緊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2012年11月19日。《文匯網》,http://goo.gl/rdJSt。2012年11月20日檢索。
    習近平,2013a,〈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2013年11月15日 。《新華網》,http://goo.gl/XZzOdt。2013年11月16日檢索。
    習近平,2013b,〈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2013年12月26日。《新華網》,http://goo.gl/PUXYrr。2013年12月27日檢索。
    曹國星,2013,〈官方要求高校教師「七個不要講」不許談中共歷史錯誤〉。2013年 5月 10日。《rfi華語》,http://goo.gl/x0Na9C。2013年10月16日檢索。
    許章潤,2014,〈中國存在四重緊張關係〉。2014年1月13日。《FT中文網》,http://goo.gl/5NNbBE。2014年2月7日檢索。
    黃友古,2014,〈馬英九輸在哪個戰場〉。2014年3月31日。《中國時報》,http://goo.gl/7QY6KT。2014年3月31日檢索。
    黃貞貞,2013,〈最佳潛力大學 南韓浦項再奪冠〉。2013年6月20日。《中央社》,http://goo.gl/L9N8aT。2013年6月20日檢索。
    董倩超,2012,〈林彪筆記:毛澤東慣用捏造伎倆,得防著這招〉。2012年6月13日09:11。《人民網-文史頻道》,http://goo.gl/q1qFu。2012年6月16日檢索。
    董德剛,2012,〈「“姓社姓資」問題的多維解析〉。2012年10月30日。《共識網》,http://goo.gl/WXFXv。2012年11月16日檢索。
    程世平,2013,〈朱厚澤談“黨文化”〉。收錄於張博樹主編《關於近現代中國路徑選擇的思考──朱厚澤文選》。香港:溯源書社。頁79-110。
    程映紅,2011,〈塑造「新人」:蘇聯、中國和古巴共產黨革命的比較研究〉。201年4月28日。http://goo.gl/zUr4tw。2014年06月13日檢索。
    葉茂之,2012,〈「楊家將」之名是這樣來的〉。2012年6月7日。《明鏡歷史網》,http://goo.gl/lCMR17http://goo.gl/lCMR17。2014年3月21日檢索。
    資中筠,2013,〈以史為鑒的不同出發點:人民和朝廷哪個是目的?〉。2013年4月16日。《博訊網》,http://goo.gl/6jZz1Z。2013年12月4日檢索。
    資中筠,2014,〈沒有法治的反腐難言樂觀〉。2014年1月15日。〈FT中文網〉,http://goo.gl/1WOQWX。2014年2月7日檢索。
    楊光,2012,〈政治局常委與『集體總統制』的衰亡〉。2012年8月31日。《縱覽中國》,來源:《爭鳴》,http://goo.gl/Fnbp7K。2013年1月17日檢索。
    楊慈鬱,2013,〈人在囧途告泰囧侵權索賠1億〉。2013年3月4日。《旺報》,http://goo.gl/vK8nK。2013年7月18日檢索。
    楊德山,2006,〈淺析新時期鄧小平黨內民主集中制理論〉。《北京行政學院學報》第2期:44-47。
    楊繼繩,2013a,〈「中國道路」能走多遠?〉。2013年9月23日。《FT中文網》,http://goo.gl/Hi4RSy。2013年10月25日檢索。
    楊繼繩,2013b,〈道路•理論•制度——我對文化大革命的思考〉。2013-12-06 11:21。《共識網》,http://goo.gl/xQoiAh。2013年12月9日檢索。
    葛兆光,2012,〈從文化史、學術史到思想史─近30年中國學界轉變的一個側面〉。收錄於馬立誠,《當代中國八種社會思潮》。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259-289。
    新華網,2009,〈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2009年8月14日。《新華網》,http://goo.gl/D3KzWL。2014年3月19日檢索。
    新華網,2011,〈吳邦國:我們不搞多黨輪流執政 不搞聯邦制 不搞私有化〉。2011年3月10日。《新華網》,http://goo.gl/qBcpty。2011年4月3日檢索。
    新華網,2013a,〈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專門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2013年6月25日。《新華網》,http://goo.gl/hI6x34。2013年6月26日檢索。
    新華網,2013b,〈習近平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2013年12月30日。《新華網》,http://goo.gl/tuYXrf。2013年12月30日檢索。
    新華網,2014a,〈習近平:改革要做到“蹄疾而步穩”〉。2014年1月22日。《新華網》,http://goo.gl/tQR6f6。2014年1月23日檢索。
    新華網,2014b,〈習近平任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2014年1月24日。《新華網》,http://goo.gl/9Guoj6。2014年1月24日檢索。
    趙建民、張執中,2005,〈組織內捲與列寧式政黨的調適與變遷:中國共產黨個案分析〉。《人文社會科學集刊》第十七卷第二期:299-341。
    趙建民、劉松福,2007,〈改革開放以來中共中央最高領導及決策體制之變遷〉。《遠景基金會季刊》第八卷第一期:53-85。
    廖蓋隆,1982,〈關於學習『決議』中提出的一些問題的解答〉。《雲南社會科學》第二期:101-110。
    廖蓋隆,1986,〈共產國際和中國大革命〉。《馬克思主義研究》1986年01期:23-43。
    裴毅然,2011,〈中共初期經費來源〉。《二十一世紀雙月刊》2011年6月號總第125期:63-75。
    熊輝、仰義方,2012,〈解放戰爭時期黨內請示報告制度的歷史考察〉。2012年11月2日09:53。《中國共產黨歷史網》,來源:《中共黨史研究》,http://goo.gl/YjEYI。2013年3月29日檢索。
    榮增舉,2007,〈毛澤東、鄧小平關於民主集中制思想之比較〉。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1期:5-8。
    鄧聿文,2011,〈“十二五”政績考核須“去GDP化”〉。 2011年3月2日。《中國網》,http://goo.gl/HK7MT4。2012年1月11日檢索。
    劉平鄰,2003,〈中國政治文化研究的各種方法: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收錄於何思因、陳德昇、耿曙主編,《中國大陸研究方法與成果》。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研究中心。頁1-32。
    劉奇葆,2013,〈為實現中國夢提供有力理論支援〉。2013年6月1日08:00。《求是理論網》,來源:《求是》,期號:2013/11,http://goo.gl/rLwxuN,2013年6月3日檢索。
    劉秋霞,2008,〈淺論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民主集中制思想的發展〉。《中州學刊》第5期(總第167期):210-212。
    劉笑添、賴宏,2008。〈以改革創新精神堅持民主集中制〉。《理論探索》第六期(總第174期):58-61)。
    劉勝驥,2011,〈中共再舉「文化」旗幟的政策動向〉。《中共研究》2011.11:67-80。
    劉雅靈,2007,〈國家/社會關係研究途徑:理論與實例〉。收錄於李英明、關向光編著,《中國研究的多元思考》。臺北:巨流圖書公司。頁,45-72。
    劉榮剛,2005,〈1982年憲法的制定過程及其歷史經驗〉。《當代中國史研究》第12卷第1期:41-49。
    劉樹燕,2012,〈民主集中制科學發展要解決的四個關鍵問題〉。《中國共產黨》2012‧11:66-69。
    鄭戈林,2006,〈民主集中制三面觀〉。《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721-723。
    蔡昉,2012,〈如何認識中國收入分配現實:一個求同存異的分析框架〉。2012年4月13日。《財新網》,來源: 《比較》 ,http://goo.gl/N5ZT6S。2014年5月2日檢索。
    鄭漢良,2012,〈鮑彤說如果今天當官也難保自己不貪汙〉。2012年 6月15日,《法國國際廣播電台》,http://goo.gl/WSCNV。2012年 6月16日檢索。
    陳惠芬,2012,〈世變與抉擇──龔祥瑞的法制人生(1911-1996)〉。《法制史研究》第二十二期:265-306。
    陳喜榮,2005,〈毛澤東早期主觀能動性思想研究〉。《黨史研究與教學》2005年第6期( 總第187 期):32-38。
    陳喜榮,2008,〈毛澤東主觀能動性內部結構層次分析及意義〉。《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8年1月10日第1期(總第327期):13-17。
    陳喜榮,2010,〈毛澤東主觀能動性思想的歷史發展評析〉。《黨史研究與教學》2010 年第2 期( 總第214 期):76-83。
    陳葉軍,2011,〈六中全會「決定」: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總綱領〉。《人民網》,http://goo.gl/UqCXSE。2012年7月12日檢索。
    鮑彤,2012,〈畫虎不成反類狗的社會主義制度——序杜光先生近作《回歸民主》〉。2012年2月29日星期三。《新世紀網 》,http://goo.gl/5sYAOz。2013年12月30日檢索。
    鮑彤,2013,〈毛澤東給老百姓幹了什麼,又給接班人留下了什麼〉。2013年12月22日。《自由亞洲電視台》,http://goo.gl/u4nHzA。2014年3月29日檢索。
    謝韜、辛子陵,2007,〈試解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的理論與中國改革〉。2007年6月11日。《新法家網站》,http://goo.gl/AuE4cK。2013年6月26日檢索。
    戴瑞芬,2011,〈陸入世十年 美譴責國家資本主義〉。2011年12月3日上午5:30。《旺報》,http://goo.gl/7W4ccL。2011年12月4日檢索。
    蕭功秦,2012,〈當代中國六大社會思潮的歷史與未來〉。收錄於馬立誠,《當代中國八種社會思潮》。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290-329。
    應克復,2012,〈“民主集中制”的由來與演變〉。2012年10月10日。《共識網》,http://goo.gl/D2R0Vh。2012年10月20日檢索。
    韓光宇,2008b,〈對民主集中制的幾個誤識之辨正〉。2008年10月13日。《人民網》,來源:《北京日報》。http://goo.gl/NEcXTN。2012年 10月28日檢索。
    韓慶祥、陳遠章,201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典範〉。2013年8月19日。《人民網》,來源:《光明日報》,http://goo.gl/AMnDcu。2014年4月3日檢索。
    聯合早報,2011,〈「十二五」政績考核須「去GDP化」〉。 2011年3月2日。《中國網》,http://goo.gl/HK7MT4。2012年1月11日檢索。
    關向光,2007,〈中共黨史導讀〉。收錄於李英明、關向光編著,2007,《中國研究的多元思考》。臺北:巨流圖書公司。頁1-43。
    叢日雲,2008,〈當代中國政治語境中的「群眾」概念分析〉。2008年4月26日。《和訊》,《叢日雲的博客》,http://goo.gl/HsE6O7。2014年6月14日檢索。
    叢亞平與李長久,2010。〈新華社研究員:中國基尼係數實已超0.5 財富兩極分化〉,2010年5月21日 06:57。《經濟參考報》,http://goo.gl/VTlX。2011年12月14日檢索。
    懷若谷、商西,2013,〈迦納打擊非法採金 124名中國公民被抓〉。2013年6月6日04:15。《人民網》,來源:京華時報,http://goo.gl/IZlR26。2013年7月17日檢索。






    貳、外文、翻譯與外國網站部份

    Aburaki, Kiyoaki, 2013, “Analysi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In China’ Competitiveness: Myth, Reality and Less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Washington DC: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Pp. 1-27.
    Alexander, Ernest R., 2000, “Rationality Revisited: Planning Paradigms in a Post-Postmodernist Perspective.” Journal of Planning Education and Research 19: 242-256.
    Alford, Robert, 1994, “Paradigms off Relations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 In The State: Critical Concepts, edited by John Hall. New York: Routledge. Pp.63-76.
    Angle, Stephen, 2005, “Decent Democratic Centralism.” Political Theory Vol. 33 No. 4: 518-546.
    Baum, Richard and Alexei Shevchenko, 1999, “The ‘State of the State’.” In The Paradox of China’s Post-Mao Reform, edited by M. Goldman and R. MacFarquhar.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p.333-360.
    BBC,2013,〈BBC民調:中國國際形像八年來最差 〉。2013年5月22日。《BBC》,http://goo.gl/ZW0CR,2013年5月24日檢索。
    Beckert, Jens, 2007, “Die Abenteuer der Kalkulation.” Leviathan Vol. 35 Issue 3: 295-309.
    Bergsten, C. Fred, Charles Freeman, Nicholas R. Lardy and Derek J. Mitchell., 2009, “Sustaining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In China’s Ris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Washington, DC: Peterson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Pp.105‐136.
    Bian, Yanjie, 2008, “The Formation of Social Capital among Chinese Urbanites: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and Empirical Evidence.” In Social Capital—An International Research Program, edited by Nan Lin and Bonnie H. Ericks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81-104.
    Block, Fred, 1987, “The Ruling Class Does Not Rule: Notes on the Marxist Theory of the State.” In Revisiting State Theory, authored by Fred Block,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Pp. 51-68.
    Block, Fred, 2001, “Introduction.” In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authored by Karl Polanyi. Boston, USA: Beacon Press. Pp.xviii-xxxviii.
    Bourdieu, Pierre, 2011,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Social Capital—Critical Concepts in the Social Science (Volume I), edited by Nan Lin. New York: Routledge. Pp. 155-173.
    Brødsgaard, Kjeld Erik, 2011, “China’s Communist Party and Evolving Political Order.” In Charting China’s Future—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hallenges, edited by David Shambaugh.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Pp. 13-21.
    Burns, John P., 1999,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t 50: National Political Reform.” The China Quarterly No. 159 Special Issue: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fter 50 Years: 580-594.
    Burt, Ronald, 2004, “From Structural Holes: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 In The New Economic Sociology, edited by Frank Dobbi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p. 325-348.
    Chaturvedi, Renuka, 2009, Understanding Social Capital—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Norm of Reciprocity and Bounded Solidarity. Cologne, Germany: Lambert Academic Publishing.
    Chao, Chien-min, 2003, “Will Economic Integration between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Lead to a Congenital Political Culture?” Asian Survey Vol. XLIII. No.2: 280-304.
    Coleman, James S., 2011, “Social Capital.” In Social Capital—Critical Concepts in the Social Science (Volume I), edited by Nan Lin. New York: Routledge. Pp. 174-198.
    Dalberg-Acton, John E. E., 1949, Essays on Freedom and Power, Boston: The Beacon Press.
    Delgado, Mercedes, Christian Ketels, Michael E. Porter & Scott Stern, 2012, “The Determinants of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Working Paper 18249, http://goo.gl/rM7oV0,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1050, Massachusetts Avenue, Cambridge, MA 02138, July 2012.
    Diamond, Martin, 1978, “The Separation of Powers and the Mixed Regime.” Publius Vol. 8 No. 3: 33-43.
    Dickson, Bruce J., 2001. “Cooptation and Corporatism in China: The Logic of Party Adaptation.”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 115 No. 4:517-540.
    Etounga-Manguelle, Daniel, 2000, “Does Africa Need a Cultural Adjustment Program?” In Culture Matters—How Values Shape Human Progress, edited by Lawrence E. Harrison and Samuel P. Huntington. Pp.65-77.
    Evans, Peter, 2011, “Government Action, Social Capital and Development.” In Social Capital—Critical Concepts in the Social Science (Volume IV), edited by Nan Lin. New York: Routledge. Pp. 126-151.
    Fairbanks, Michael, 2000, “Changing the Mind of a Nation: Elements in a Process for Creating Prosperity.” In Culture Matters—How Values Shape Human Progress, edited by Lawrence E. Harrison and Samuel P. Huntington. Pp.268-281.
    Fewsmith, Joseph, 2007, “Democracy Is a Good Thing.” China Leadership Monitor, No. 22: 1-9.
    FT中文網,2012,〈Lex專欄:中國經濟數據迷霧〉。2012年10月19日,來源:英國金融時報,http://goo.gl/UBx7E。2012年10月19日檢索。
    Fukuyama, Francis, 2000, “Social Capital.” In Culture Matters: How Values Shape Human Progress, edited by Lawrence E. Harrison and Samuel P. Huntington. New York: Basic Books. Pp.98-111.
    Fukuyama, Francis, 2001, “Social capital, civil society and development.” Third World Quarterly Vol. 22 No. 1: 7-20.
    Gaus, Daniel, 2011, “The Dynamics of Legitimation—Why the Study of Political Legitimacy Needs More Realism.” Working Paper No. 8, September 2011, Arena Center for Europe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Oslo, Norway.
    Geertz,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Gerring, John and Joshua Yesnowits, 2006, “A Normative Turn in Political Science?” Polity Volume 38 Number 1: 101-133.
    Gill, Bates and Yanzhong Huang, 2006, “Sources and Limits of Chinese ‘Soft Power’.” Survival vol.48 no. 2 (Summer 2006): 17-36.
    Goldstein, Morris, and Nicholas R. Lardy, 2009, “Challenges Facing the Chinese Authorities under the Existing Currency Regime.” In The Future of China’s Exchange Rate Policy. Washington, DC: 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Pp.27‐96.
    Granovetter, Mark, 1992, “Economic Institutions as Social Construction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Acta Sociologica 35: 3-11.
    Habermas, Juergen著、李黎、郭官義譯,1999,《作為“意識形態”的技術與科學(Technik und Wissenschaft als “Ideologie.” 1969)》。上海市:學林出版社。
    Haggard, Stephan, and Yasheng Huang, 2008,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rivate Sector Development in China.” In China’s Great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edited by Loren Brandt & Thomas G. Rawski.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337-374.
    Halper, Stefan著,王鑫、李俊宏等譯,2011。《北京說了算(The Beijing Consensus)》。新北市:八旗出版社。
    Harney, Alexandra著、洪懿妍譯,2008,《低價中國 : 中國競爭優勢的真實代價(China Price: The True Cost of Chinese Competitive Advantage) 》。臺北:天下雜誌出版。
    Harrison, Lawrence E., 2000, “Promoting Progressive Cultural Change.” In Culture Matters—How Values Shape Human Progress, edited by Lawrence E. Harrison and Samuel P. Huntington. Pp.296-307.
    Hoover, Kenneth and Todd Donovan, 2011, The Elements of Social Scientific Thinking—Tenth Edition. Boston: Wadsworth.
    Hua, Shiping, 1995, Scientism and Humanism: Two Cultures in Post-Mao China, 1978-1989.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Hua, Shiping, 2001,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1989-2000. Armonk, N.Y.: M.E. Sharpe.
    Huang, Yasheng, 1996 , “Central-Local Relations in China during the Reform Era: the Economic and Institutional Dimensions,” World Development vol. 24 no. 4: 655-672.
    Huang, Yasheng, 2008, Capit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State.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untington, Samuel P., 1987, “The Goals of Development.” In Understanding Political Development, edited by Gabriel A. Almond and Lucian W. Pye.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Pp.3-32.
    Huntington, Samuel P., 1993,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Foreign Affairs volume 72 No. 3: 22-49.
    Huntington, Samuel P., 1996,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Huntington, Samuel P., 2000, “Foreword.” In Culture Matters—How Values Shape Human Progress, edited by Lawrence E. Harrison and Samuel P. Huntington. Pp.xiii-xvi.
    Inglehart, Ronald, 2000, “Culture and Democracy.” In Culture Matters—How Values Shape Human Progress, edited by Lawrence E. Harrison and Samuel P. Huntington. Pp.80-97.
    Jacques, Martin著、李隆生、張逸安譯,2010,《當中國統治世界(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 the rise of the middle kingdom and end of the western world, 2009)》。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Kingsbury, Damien, 2007, Political Development. New York: Routledge.
    Koelble, Thomas A., 1995,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Political Science and Sociology.” Comparative Politics Vol. 27 No. 2: 231-243.
    Krugman, Paul,2013,〈克魯曼專欄/貧富不均 美經濟絆腳石〉。2013年12月19日。《聯合報網》,http://goo.gl/nktlHh。2013年12月19日檢索。
    Kurlantzick, Joshua, 2007, Charm Offensive-How China’s Soft Power Is Transforming the World.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Landry, Pierre, 2008, Decentralized Authoritarianism in China: the Communist Party`s Control of Local Elites in the Post-Mao Er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ash, Scott and Celia Lury, 2007, Global Culture Industry.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Levi, Edward H., 1976, “Some Aspects of Separation of Powers.” Columbia Law Review Vol. 76 No. 3: 371-391.
    Li, Liqin, 2012, “Restoring Culture Back to Its True Nature: The Perception of ‘Cultur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Hermeneutics.” Canadian Social Science Vol. 8 No. 1: 135-138.
    Liberthal, Kenneth G., 1992, “Introduction: The ‘Fragmented Authoritarianism’ Model and It’s Limitations.” In Bureaucracy, Politics, and Decision-Making in Post-Mao China, edited by Kenneth G. Liberthal and David M. Lampton.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 1-30.
    Lin, Gang, 2004, “Leadership Transition, Intra-Party Democracy, and Institution Building in China.” Asian Survey Vol. 44 No. 2: 255-275.
    Lin, Justin Yifu, 2008, “Rebalancing equity and efficiency for sustained growth.” In China’s Dilemma—Economic Growth, the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Change, edited by Ligang Song and Wing Thye Woo. Australia: ANU E Press. Pp.90-109.
    Lin, Nan, 1982, “Social Resources and Instrumental Action.” In Social Structure and Network Analysis, edited by Peter V. Marsden and Nan Lin. Beverly Hills, Ca: Sage. Pp. 131-145.
    Lin, Nan, 2011, “Introduction: Social Capital.” In Social Capital—Critical Concepts in the Social Science (Volume I), edited by Nan Lin. New York: Routledge. Pp. 1-12.
    Lin, Nan and Bonnie H. Erickson, 2008, “Theory, Measurement, and the Research Enterprise on Social Capital.” In Social Capital—An International Research Program, edited by Nan Lin and Bonnie H. Ericks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1-24.
    Lindsay, Stace, 2000, “Culture, Mental Methods, and National Prosperity.” In Culture Matters—How Values Shape Human Progress, edited by Lawrence E. Harrison and Samuel P. Huntington. Pp.282-295.
    Lipset, Seymour Martin and Gabriel Salman Lenz, 2000, “Corruption, Culture, and Markets.” In Culture Matters—How Values Shape Human Progress, edited by Lawrence E. Harrison and Samuel P. Huntington. Pp.112-124.
    Liu, Chang, 2013, “Commentary: U.S. fiscal failure warrants a de-Americanized world.” October 13, 2013 09:57:25 Xinhua News Agency http://goo.gl/Cc9cw0. Downloaded on October 15, 2013.
    Liu, Weidong and Peter Dicken, 2006,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Obligated Embeddednes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s Automobile Industry.”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38(7): 1229-1247.
    Lukes, Steven, 1982, Durkheim: The Rules of Sociological Method and Selected Texts on Sociology and its Method, edi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Steven Lukes, New York: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Marx, Karl,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編譯局譯,1975,《資本論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Maslow, A.H., 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50(4):370-96.
    Maxwell, Richard,2004,〈文化研究〉。收錄於周易正等譯,《當代社會學與社會理論的趨勢(Understanding Contemporary Society, edited by Gary Browning, Abigail Halcli, Frank Webster, 2000)》。。臺北:韋伯文化。頁344-361。
    Nathan, Andrew J., 2003, “Authoritarian Resilience.”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ume 14 No. 1: 6-17.
    Naughton, Barry, 2007, The Chinese Economy—Transition and Growth. London: The MIT Press.
    Nee, Victor and Yang Cao, 1999, “Path Dependent Societal Transformation: Stratification in Hybrid Mixed Economies.” Theory and Society Vol. 28 No. 6:799-834.
    Nye jr., Joseph, 1990, “Soft Power.” Foreign Policy No. 80: 153-171.
    Nye jr., Joseph, 2004, ”The Decline of America’s Soft Power—Why Washington Should Worry.” Foreign Affairs Volume 83 No.3: 16-20.
    Nye jr., Joseph著、吳家恆、方祖芳譯, 2006,《柔性權力(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2004)》。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Nye jr., Joseph著,李靜宜譯,2011,《權力大未來(The Future of Power, 2011)》。臺北市: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Nye jr., Joseph, 2012, “China`s Soft Power Deficit.” Wall Street Journal (online) http://goo.gl/WgzwE. Downloaded on 2012.10.04.
    Oakes, Guy, 2003, “Max Weber on Value Rationality and Value Spheres--Critical Remarks.” Journal of Classical Sociology. vol. 3 no. 1: 27-45.
    O`Brien, Kevin J., 2010, “How Authoritarian rule works.” Modern China Volume 36 No. 1: 79-86.
    Ostrom, Elinor, 1990, Governing the Commons—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 Ac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ei, Minxin, 2006, “Why Transitions Get Trapped: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In China’s Trapped Transition: The Limits of Developmental Autocrac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p.17-44.
    Perry, Elizabeth J., 2007, “Studying Chinese Politics.” The China Journal No. 57: 1-22.
    Pew Research Center, 2012, “U.S. Public, Experts Differ on China Policies—Public Deeply Concerned about China`s Economic Power.” Released: September 18, 2012.
    Pew Research Center, 2013, “America’s Global Image Remains More Positive than China’s—But Many See China Becoming World’s Leading Power.” Released: July 18, 2013.
    Pils, Eva 2006, “Asking the Tiger for His Skin: Rights Activism in China.” Fordham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Volume 30 Issue 4: 1208-1287.
    Polanyi, Karl, 2001,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Boston, USA: Beacon Press.
    Pollock, Graham, 2001, “Civil Society Theory and Euro-Nationalism.” Studies In Social & Political Thought Issue 4; 31–56.
    Porter, Michael E., 2000, “Attitudes, Values, Beliefs and the Microeconomics of Prosperity.” In Culture Matters—How Values Shape Human Progress, edited by Lawrence E. Harrison and Samuel P. Huntington. Pp.14-28.
    Putnam, Robert, 1993, Making Democracy Work: 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utnam, Robert, 2011, “Tuning in, Tuning out—the Strange Disappearance of Social Capital in America.” In Social Capital—Critical Concepts in the Social Science (Volume IV), edited by Nan Lin. New York: Routledge. Pp. 7-42.
    Pye, Lucian, 1981, The Dynamics of Chinese Politic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Oelgeschlager, Gunn & Hain, Publishers, Inc.
    Roth, Guenther, 1981, “Introduction.” In The Rise of Western Rationalism: Max Weber’s Developmental History, authored by Wolfgang Schluchter, translated by Guenther Roth.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 xv-xxvii.
    Rouse, Joseph, 2007, “Social Practices and Normativity.” Philosophy of the Social Sciences Volume 37 Number 1: 1-11.
    Rowen, Henry S., 2007, “When Will the Chinese People Be Free?”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ume 18 No. 3: 38-52.
    Saich, Tony, 2000, “Negotiating the Stat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Organization in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 No. 161: 124-141.
    Schram, Stuart著、俞金堯等譯,1992,〈1949至1976年的毛澤東思想〉。收錄於R.麥克法夸耳語費正清主編《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中國革命內部的革命1966-1982》(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ume 15 The People’s Republic, Part 2: Revolutions within the Chinese Revolution 1966-1982, 1991)》。Roderick MacFarquhar & John K. Fairbank主編。根據劍橋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譯出。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1-112。
    Shambaugh, David, 2000, “The Chinese State in the Post Mao Era.” In The Modern Chinese State, edited by David Shambaugh.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161-187.
    Shambaugh, David著、呂增奎與王新穎譯,2011,《中國共產黨─收縮與調適(China’s Communist Party—Atrophy and Adaptation, 2008)》。北京:全國百佳出版社。
    Shieh, Shawn, and Guosheng Deng, 2011, “An Emerging Civil Society: the Impact of the 2008 Sichuan Earthquake on Grass-roots Association in China.” The China Journal No. 65: 181-194.
    Shirk, Susan L., 1993, The Political Logic of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 US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hirk, Susan L., 2007, China—Fragile Superpower.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tiglitz, Joseph E., 2001, “Foreword.” In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authored by Karl Polanyi. Boston, USA: Beacon Press. Pp.vii-xvii.
    Stiglitz, Joseph E., 2002, Globa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NY: W. W. Norton.
    Stiglitz, Joseph E., 2012, The Price of Inequality: How Today’s Divided Society Endangers Our Future. NY: W. W. Norton.
    The Economist, 2014, “What’s Gone Wrong with Democracy.” 1.3.2014. http://goo.gl/hlndcm. Downloaded on 29.3.2014.
    Thelen, Kathleen, 2009,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Advanced Political Economies.” British Journal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Volume 47 No. 3: 471–498.
    Thomson, Irene Taviss, 2010, Culture Wars—and Enduring American Dilemmas. Michigan: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Tsai, Wen-Hsuan and Nicola Dean, 2013, “The CCP`s Learning System: Thought Unification and Regime Adaptation.” The China Journal No. 69: 87-107
    Tseng, Wanda, and Harm Zebregs, 2003,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 Some Lessons for Other Countries.” In China: Competing in the Global Economy, edited by Wanda Tseng and Markus Rodlauer. Washington DC: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Pp.68‐88.
    Tsou, Tang著、甘陽編,1994,《二十世紀中國政治─從宏觀歷史與微觀角度看(Twentieth Century Chinese Politics, 1994)》。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Tsou, Tang著、甘陽編 何高潮等譯,2002,《中國革命再闡釋(Interpreting the Revolution in China, 2002)》。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Waller, Michael, 1981, Democratic Centralism—An Historical Commentary.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Wang, Xiaolu, 2008, “Rethinking Thirty Years of Reform in China—Implications for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China’s Dilemma—Economic Growth, the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Change, edited by Ligang Song and Wing Thye Woo. Australia: ANU E Press. Pp.90-109.
    Weber, Max, 1978, Gesammelte Aufsaetze zur Religionssoziologie. Tuebingen: J.C.B. Mohr.
    Weber, Max, 1980, Wirtschaft und Gesellschaft. Tuebingen: J.C.B. Mohr.
    Weber, Max, 1982, Gesammelte Aufsaetze zur Wissenschatslehre. Tuebingen: J.C.B. Mohr.
    Weber, Max, 1984, Die Protestantische Ethik I—Eine Aufsatzsammlung. Guetersloh: GTB Siebenstern.
    White, Martin King, 2010, “The Paradoxes of Rural-Urban Inequal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 In One Country, Two Societies: Rural-Urban Inequal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 edited by Martin King Whyt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p.1-28.
    Woolcocl, Michael, 2011, “Social Capit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toward a Theoretical Synthesis and Policy Framework.” In Social Capital—Critical Concepts in the Social Science (Volume IV), edited by Nan Lin. New York: Routledge. Pp. 152-203.
    Wright, Jr., Benjamin F., 1933, “The Origins of the Separation of Powers in America.” Economica No. 40: 169-185.
    Wright, Teresa, 2010, Accepting Authoritarianism: State-Society Relations in China’ Reform Era. Standford: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Wye, Rod, 2011, “China’s Leadership Transition.” In Charting China’s Future—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hallenges, edited by David Shambaugh.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Pp. 22-31.
    Zebregs, Harm, 2003,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Output Growth.” In China: Competing in the Global Economy, edited by Wanda Tseng and Markus Rodlauer. Washington, DC: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Pp.89‐100.
    Yan, Xuetong, 2011, “How China Can Defeat America?” New York Times Published: November 20, 2011 http://goo.gl/oGlz3. Downloaded on 2013-02-25.
    Zheng Yongnian, 2010,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s Organizational Emperor, London: Routledge.
    Zhu, Wenqian, 2013, “Starbucks sees big growth in China.” July 29, 2013: 10:33 AM ET. @CNNMoney. http://goo.gl/nOerXG. Downloaded on 30.07.2013.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所
    99261504
    1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261504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國家發展研究所]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150401.pdf6806KbAdobe PDF2866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