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56/144643 (79%)
Visitors : 51729576      Online Users : 66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7891


    Title: 張貴興小說的國族書寫
    Guixing Zhang "s Nation Novel Research
    Authors: 阮惠莉
    Contributors: 陳芳明
    阮惠莉
    Keywords: 張貴興
    國族
    馬華移民
    雨林
    Date: 2013
    Issue Date: 2014-07-29 16:09:27 (UTC+8)
    Abstract: 本論文從「國族」的角度來拆解分析張貴興的小說。張貴興身為華裔馬籍的馬華移民身分,他的國族必然是指中國國族,本論文即在探討其對中國國族的追尋。論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陳述筆者的研究動機、目的、範圍、進程思路與相關研究成果,作為開展論文研究的基礎。而第二張至第五章,分別從情慾萌生、歷史再現、場域架設、人性裸裎等四個層面來探討張貴興的國族想望。第二章──為什麼書寫國族──情感的萌發,釐清張貴興文本中繁複濃豔的情慾書寫,其背後所指涉的即是強烈鉅大的國族渴望。第三章──召喚──過往的歷史,耙梳文本情節中與歷史年代扣合的脈絡,呈現張貴興有心貼合中國國族史實,以作為其國族書寫的時間座標。第四章──架設──曾有的場域,搜羅文本場景中,張貴興刻意構設的符碼隱喻、魔幻寫實和意識流等等,用意即在大馬婆羅洲雨林中建築類似中國文化的空間架構。第五章──裸裎──多面的人性,在構築完畢專屬於國族故事的時空舞台下,凸顯身處其中的人物所呈現的種種性格與意念行動,此則是張貴興所欲呈現的馬華移民的國族生活想像、重建與追尋。第六章──結論,總結張貴興小說在國族書寫下的中國架構及人性類型,並歸納其國族書寫的特殊意義。
    Reference: (一)張貴興作品集:
    1. 張貴興:《伏虎》,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80年。
    2. 張貴興:《柯珊的兒女》,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8年。
    3. 張貴興:《賽蓮之歌》,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2年。
    4. 張貴興:《薛理陽大夫》,台北:麥田出版社,1994年。
    5. 張貴興:《頑皮家族》,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年。
    6. 張貴興:《群象》,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8年。
    7. 張貴興:《猴杯》,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年。
    8. 張貴興:《我思念的長眠中的南國公主》(平裝),台北:麥田出版社, 2001年。
    9. 張貴興:《我思念的長眠中的南國公主》(精裝),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10.張貴興:《賽蓮之歌》,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11.張貴興:《群象》,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
    (二)專著:
    〈1〉相關馬華文學選讀
    1. 李永平:《拉子婦》,台北:華欣出版社,1976年。
    2. 李永平:《吉陵春秋》,台北:洪範出版社,1987年。
    3. 黃錦樹:《夢與豬與黎明》,台北:九歌出版社,1994年。
    4. 黃錦樹:《一水天涯──馬華當代小說選》,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
     5. 黃錦樹:《別再提起──馬華當代小說選1997 - 2003》,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6. 黃錦樹:《土與火》,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7. 商晚筠:《痴女阿蓮》,台北:聯經出版社,1977年。
    8. 商晚筠:《七色花水》,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
     9. 陳大為、鍾怡雯主編:《赤道形聲──馬華文學讀本I》,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0年。
    10. 溫瑞安:《驚豔一槍》,台北:萬盛出版社,1992年。
     11.潘雨桐:《昨夜星辰》,台北:聯合文學出版,2000.年。
     12.潘雨桐:《河岸傳說》,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13.鍾怡雯:《河宴》,台北:三民出版社,1995年。
    14.鍾怡雯:《垂釣睡眠》,台北:九歌出版社,2006年。
    〈2〉馬華文學論文集
    1. 黃錦樹:《馬華文學,內在中國‧語文與文學史》,吉隆坡:華社資料研究中心,1996年。
    2. 黃錦樹:《馬華文學與中國性》,台北:元尊文化企業公司,1998年。
    3. 黃錦樹:《文與魂與體:論現代中國性》,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
    4. 陳大為、鍾怡雯主編:《赤道形聲──馬華文學讀本II》,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4年。.
    5. 張錦忠:《南洋論述:馬華文學與文化屬性》,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 年。
    6. 張錦忠:《重寫台灣文學史》,台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
    7 鍾怡雯:《馬華文學史與浪漫傳統》,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9年。
    〈3〉馬華移民史專集
    1. 宋哲美:《北婆羅洲˙婆羅乃˙砂勞越華僑志》,(台北:華僑志編纂委員會, 1963年4月)。
    2. 陳約翰:《砂撈越華人史-自序》,(台北:正中書局,1985年)。
    3. 薩德賽(D.R.SarDesai)著,蔡百銓譯:《東南亞史》,(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
    4. 陳琮淵:《文學歷史與經濟--砂拉越華族社會發展探思》,(馬來西亞砂拉越:砂拉越華族文化協會出版,2010年)。
    5. 馬哈迪(Mahathir bin Mohammed)著,劉鑑銓譯:《馬來人的困境》,(吉隆坡:世界書局,1981年)。
    6. 楊建成:《馬來西亞華人的困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
    7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91)。
    〈4〉小說技巧論著
    1. 佛斯特:《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1990年)。
    2. 大衛‧洛吉著,李維拉譯:《小說的五十堂課》,台北:木馬文化出版,2006年。
    3. 梅‧弗里德曼,《意識流‧文學手法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8月。
    4. 聞一多著:<龍鳳>,收錄於《神話與詩》,(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1997年)。
    5. 大衛‧洛吉著,王峻岩等譯:《小說的藝術》,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年。
    〈5〉其他相關著作
    1. 三島由紀夫:《假面的告白》,石榴紅文字工作坊譯,台北:萬象圖書出版社,1993年。
    2. 大江健三郎:《個人的體驗》,楊炳辰譯本,劉碩良編,灕江出版社,1944年。
    3. 君特•葛拉斯著,胡其鼎譯:《錫鼓》,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ooo年。
    4. 馬奎斯:《百年孤寂》,楊耐東譯,台北:志文出版社,1995年。
    5. 梭爾貝羅:《何索》,顏元叔、劉紹銘合譯,香港:今日世界出版,1971年。
    6. 康拉德:《黑暗的心》,王潤華譯,台北:志文出版社,2005年。
    7.清代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天工書局,1992年)。
    8.李澤奉等編著:《古器物圖解》,(台北:萬卷樓圖書,1999年)。
    9. 許文榮,《南方喧嘩:馬華文學的政治抵抗詩學》。(新加坡:八方文化,2004年7月)。
    10.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千面英雄》,(台灣,立緒出版社,民國92年)。
    11.馬麗:《但丁與《神曲》》(台北:風景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2月)
    12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ies》,吳叡人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2003年)。
    13張春興:《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書局,2010年)。
    14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林克明譯:《性學三論.愛情心理學》(臺北:志文出版社,1971年)。
    15佛洛伊德著,彭舜譯:《精神分析引論新版》(台北:左岸文化出版,2010年)
    (三)期刊論文:
    〈1〉關於張貴興小說之評論(為配合張貴興作品之發表而後產生之評論,故本部分不依撰寫者姓氏筆劃排列,而依論文發表日期排列。):
    1. 梅淑貞:〈憤怒的王:評張貴興的《怒梅》〉,《蕉風》 (1980年10月號,第331期,頁88-89)。
    2. 劉大任:〈錯綜而複雜,立體而飽滿〉,《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88年2月26日,第18版)。
    3. 李有成:〈圍城之進出的敘事策略〉,《光華雜誌》,第13卷第14期(1988年4月號,p66-72。)
    4. 葉石濤:〈評張貴興《柯珊的女兒》〉,《文訊雜誌》,革新第一期,總號40期,頁92-4(1989年2月)。
    5. 林建國:〈荒誕的旅情:評張貴興《柯珊的女兒》〉,《聯合文學》,第五卷第五期,總第五十三期,頁198-201(1989年3月)。
    6. 張錦忠:〈文字圍城之進出〉,《蕉風》(1989年5月號,第四二四期,頁17-20) 。
    7. 楊升橋:〈評張貴興的兩篇伏「虎」記〉,《星洲日報‧文藝春秋》,(1991年8月31日)。
    8. 王幼華:《賽蓮之歌》,《中國時報‧開卷周報》(1992年4月10日第36版)。
    9. 廖威浩:〈食蓮猴的自白:評張貴興《賽蓮之歌》〉,《中國時報‧時代文學》(1992年4月26日,第15版)。
    10.陳黎:〈孤寂、渴慕惶惑的青春圖像:評張貴興《賽蓮之歌》〉,《聯合文學》,第八卷第十一期,總第九十五期,頁178-81(1992年9月)。
    11.張啟疆:〈為惡務盡的大觀園〉,《中國時報‧開卷周報》,(1994年5月12日,第42版 )。
    12.王德威:〈與魔鬼打交道的醫生:評張貴興的《薛理揚大夫》〉,《中時晚報‧時代文學》,(1994年7月3日,第19版)。
    13.蔡秀女:〈莽莽雨林裡的百年神話〉,《中國時報‧開卷周報》,(1996年3月14日,第39版)。
    14.黃寶蓮:〈赤道以南的喜劇〉,《聯合報‧讀書人周報》,(1996年4月22日,第43版)。
    15.莊裕安:〈吹著繁麗強韌的大牛皮──《頑皮家族》:移民故事遍布生機與諧趣〉,《民生報‧藝文新聞》(1996年6月30日,第15版)。
    16.李昂:〈浪費且殘酷的洗禮〉,《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7年5月4日,第27版)。
    17.黃錦樹:〈詞的流亡──張貴興和他的寫作道路〉,「扎根本土,面向世界」馬華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馬來西亞華文作家協會主辦(1997年8月9日)。
    18.蘇偉貞:〈循著記憶的地圖〉,《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7年11月10日,第27版)。
    19.黃錦樹:《群象》,《中國時報‧開卷周報》(1998年3月26日,第42版)。
    20.李有成:〈荒文野字──評張貴興的《群象》入選〉,《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8年4月1日,第27版)。
    21.黃錦珠:〈張貴興《群象》〉,《一九九八台灣文學年鑑》,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頁256-7(1999年6月)。
    22.黃錦珠:〈飄忽又寫實的敘事風格──張貴興《群象》〉,《文訊》,第165期,頁30-31。(1999年7月)。
    23.李奭學:〈結局、狂想、馬華文學:解讀張貴興〉,《聯合報‧讀書人周報》(1999年4月20日,第45版)。
    24.黃錦樹,《猴杯》,《明日報‧閱讀》http://www.ttimes.com.tw(2001年1月2日)。
    25.林建國:〈穿越哀傷的雨林〉,《中國時報‧開卷周報》(2001年1月14日,第13版)。
    26.張錦忠:〈婆羅洲與林的後殖民敘事〉,《聯合報‧讀書人周報》(2001年1月15日,第30版)。
    27.Agnes:〈蔓草叢生的國族寓言〉,《破週報》,復刊152號(2001年3月30日─4月8日,第26版)。
    28.瓦歷斯‧諾幹:〈殖民情慾的暴力美學〉,「瓦歷斯書房」─ http://home.kimo.com.tw/07-06/
    29.彭飛:〈建構熱帶雨林的現代傳奇〉,《聯合早報‧早報周刊‧圖文志》(2001年4月22日,第23版)。
    30.黃錦樹:〈從個人的體驗到黑暗之心──論張貴興的雨林三部曲及大馬華人的自我理解〉,「二OO一年台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研討會」,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主辦。
    31.周原:〈豪情,來自才氣〉,《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79年10月12日,第8版)。
    32.黃錦樹等:〈專訪張貴興學長〉,《大馬青年》,第8期,頁61-4(1990年6月30日)。
    33.朱恩伶:〈張貴興──成功描繪少年成長啟蒙的情慾〉,《中國時報‧開卷周報》(1992年4月24日,第39版)。
    34.盧佳慧:〈文學是我的宗教──嚴歌苓、張貴興對談小說創作〉,《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8年8月5日,第37版)。
    35.徐淑卿:〈《群象》使他確定目標〉,《中國時報‧開卷周報》(1998年12月31日,第43版)。
    36.張殿:〈隱身於大馬華文寫作家族──訪小說家張貴興〉,《聯合報‧讀書人周報》(1999年4月20日,第46版)。
    37.潘弘輝:〈雨林之歌──專訪張貴興〉,《自由時報‧自由副刊》(2001年2月21日,第39版)。
    38.潘弘輝:〈愛火迷宮──專訪張貴興〉,《自由時報‧自由副刊》(2001年5月30日,第39版)。
    39.徐淑卿:〈鄉關何處?──馬華在臺作家的遞嬗〉,《中國時報,開卷周報》(1995年11月23日,第41、42版)。
    40.楊錦郁:〈馬華文學新生代在台灣〉,《聯合報‧讀書人周報》(1995年11月23日,第41版)。
    41.王德威:〈來自熱帶的旅行者〉,《中國時報‧開卷周報》(1996年9月5日,第39版)。
    42.陳雅玲:〈文學奇兵逐鹿「新中原」〉,《光華雜誌》(1998年7月)。
    43.朱雙一:〈《近二十年台灣文學流派──「戰後新世代」文學論》第八章,第二節:李永平、張貴興等的馬來西亞「僑生」文學〉,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頁183-193。
    44. 陳大為:〈躍入隱喻的雨林,導讀當代馬華文學〉,《誠品好讀》(2001年8月,第3期,頁32-34)。
    45. 胡金倫:〈異域的聲音──與王德威教授談馬華總文學〉,《中外文學》,第29卷第4期,第340期,頁12-19(2001年9月)。
    46.王德威:〈序論:在群象與猴黨的家鄉〉,張貴興《我思念的長眠中的南國公主》,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
    47. 李欣倫:〈探掘幽僻的人性雨林──專訪張貴興〉,《文訊》,2002年2月。
    48. 陳琮淵:〈馬華文學中的歷史想像初探:以張貴興的「猴杯」為例〉,《亞太研究論壇》,2003年6月。
    49. 張貴興:〈我們關心的事,四年級篇──環境逼迫我們的寫作〉,《印刻文學生活誌》,2003年12月。
    50. 林運鴻:〈邦國殄瘁以後,雨林裡還有什麼?──試論張貴興的禽獸大觀園〉,《中外文學》,2004年1月。
    51. 陳惠齡:〈論張貴興「群象」中雨林空間的展演〉,《高雄師大學報:人文與藝術類》,2004年6月。
    52. 黃崇凱:〈不可簡寫省略的張貴興〉,《聯合文學》,2005年10月。
    53. 簡文志:〈張貴興小說的敘述辯證兼以想像旅臺馬華文學的未來〉,《領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2006年2月。
    54. 陳允元:〈葳蕤的恥丘──窺視張貴興雨林圖象的「性」、「獸」〉,《中國現代文學》,2006年6月。
    〈2〉馬華文學的相關學術論文:
    1. 王明珂:〈台灣與中國的歷史記憶與失憶〉,《歷史》月刊,1996年10月。
    2. 何國忠:〈馬華文學:政治和文化語境下的變奏〉,《馬來西亞華人研究學刊》,2000年9月。
    3. 永樂多斯:〈根與本土──談馬華文學〉,《亞洲華文作家雜誌》,2000年3月。
    4. 胡金倫:〈異域的聲音──與王德威教授談馬華文學〉,《中外文學》,2000年9月。
    5. 莊華興:〈描述、想像與翻譯主體性:馬華文學理論批評案例〉,《中外文學》,2006年3月。
    6. 黃錦樹:〈反思「南洋論述」:華馬文學、複系統與人類學視域〉,《中外文學》,2000年9月。
    7. 黃錦樹:〈原鄉與亂離〉,《聯合文學》,2003年3月。
    8. 黃錦樹:〈馬華文學與(國家)民族主義:論馬華文學的創傷現代性〉,《中外文學》,2006年1月。
    9. 黃錦樹:〈無國籍華文文學:在臺馬華文學的史前史,或臺灣文學史上的非臺灣文學──一個文學史的比較綱領〉,《文化研究》,2006年3月。
    10. 陳大為:〈當代馬華文學的三大板塊〉,《國文天地》,2004年3月。
    11. 陳大為:〈中國學界的馬華文學論述(1987-2005)〉,《國文學報》,2005年12月。
    12. 張錦忠編:〈馬華文學繫年簡編〉,《中外文學》,2000年9月。
    13. 張錦忠編:〈馬華文學在臺灣編目(1962-2000)〉,《中外文學》,2000年9月。
    14. 張錦忠編:〈臺灣所見馬華文學論述累增書目〉,《中外文學》,2000年9月。
    15. 張錦忠:〈海外存異己:馬華文學朝向「新興華文文學」理論的建立〉,《中外文學》,2000年9月。
    16. 張錦忠:〈文化回歸、離散臺灣與旅行跨國性:「在臺馬華文學」的案例〉,《中外文學》,2004年12月。
    17. 張錦忠:〈(離散)在臺馬華文學與原鄉想像〉,《中山人文學報》,2006年6月。
    18. 張錦忠:〈離散雙鄉:作為亞洲跨國華文書寫的在臺馬華文學〉,《中國現代文學》,2006年6月。
    19. 張錦忠:〈南洋論述/本土知識:他者的挶限〉,《中外文學》20.12:48-102。
    20. 張錦忠:〈馬華文學與文化屬性:以獨立前若干文學活動為例〉,《中外文學》21.7179-92。
    21. 張發:〈馬來西亞華人社會與馬華文學〉,《亞洲華文作家雜誌》6:27-41。
    22. 楊宗翰:〈馬華旅臺詩人與「中國」想像〉,《中外文學》第29卷第4期,2000年9月。
    23. 楊宗翰:〈馬華文學在臺灣(2000-2004)〉,《文訊》,2004年11月。
    24. 楊宗翰:〈雙重意識──旅台馬華作家的台北書寫〉,《文訊》252期,2006年10月。
    25. 楊松年:〈五四運動前後的新馬華文文壇〉,「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編)《五四文學與文化變遷》,(台北:學生,1990),頁237-63。
    26. 楊松年:〈新馬抗戰文學的定位問題:對抗戰文學口號的兩種不同心態〉,「東南亞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淡水:淡江大學,Sept.21-22。《文訊雜誌》第43卷第82期,頁36-40;第44卷第83期,1992,頁93-96。
    27. 劉亮雅:〈文化翻譯:後現代、後殖民與解嚴以來的臺灣文學〉,《中外文學》,2006年3月。.
    28. 蔣淑貞:〈失去自我的痛:馬來西亞華文文學與英文文學的華人屬性〉,中國符號與台灣圖像學術研討會(輔仁大學,1999.12.17)。亦刊《中外文學》,第29卷第2期,2000年,頁272-287。
    29. 戴小華:〈馬華文學的民族性與世界性〉,《亞洲華文作家雜誌》,2001年3月。
    30. 鍾怡雯:〈憂鬱的浮雕:論當代馬華散文的雨林書〉,《中國現代文學》,2004年3月。
    (四)博碩士論文:前三本為以張貴興為主要探討對象,之後則依姓氏筆畫排序。
    1.李怡萩:《論張貴興的雨林書寫》,(臺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9年11月。
    2.侯紀萍:《雨林的復仇——張貴興小說的原鄉意識研究》,(臺北: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11月。
    3.陳美蘭:《張貴興小說研究》,(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2010年5月。
    4.沈曉雯:《當代台灣小說的神話學解讀》,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所碩士文,2006年。
    5. 林幼雀:《馬來亞共產黨對馬來西亞的威脅》,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6. 林慧婷:《馬來亞共產黨活動之探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7. 洪王俞萍:《文化身份的追尋及其形構──駱以軍與黃錦樹小說之比較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8. 黃美儀:《漫遊與女性的探索──李永平小說主題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9. 陳惠齡:《台灣當代小說的烏托邦書寫》,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的博士論文,2005年。
    10.張馨函:《馬華旅臺作家的原鄉書寫研究──(1976~2010)》,國立台北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12年7月。
    11. 鍾怡雯:《亞洲華文散文的中國圖像》,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0年。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96912012
    10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91201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201201.pdf2360KbAdobe PDF22949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