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中文文獻:
天下雜誌記者著(2005)。《韓國,躍升中》。台北:天下雜誌出版。
王尚文譯(1998)。《布希亞》。臺北市:立緖文化出版。
朱立熙(1993)。《再見阿里郎:台韓關係總清算》。台北市:克寧。
吳錫德譯(2003)。《文化全球化》。臺北:麥田。
林美華(2005)。《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出版有限公司。
胡莞如譯。(2013)。《韓國:撼動世界的嗆泡菜》。台北:聯經出版。
張京媛(1995)。《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出版社。
許安琪(2008)。《整合行銷傳播引論》。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畢恆達(2010)。《教授為什麼沒有告訴我》。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楊瑪利等(2002)。《韓國,佔線中:從經濟破產到文化征服》。台北:天下文化。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郭良文(2002)。〈流動的認同,建構的國族想像〉。《中華傳播學刊》,第二期, p41-46。
陳子軒(2007)。〈國族(的)運動:棒球與台灣認同〉。《文化研究月報》,第68期。
劉昌德 (2006)。《全球資本主義下的國族主義:以世界棒球經典賽中的BBS討論 為例》。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 劉昌德(2010b)。仇韓親日的台灣棒球迷:全球化下國族主義的形構。2010文化 研究年會(2010年1月9-10日),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
劉昌德(2011)。〈仇恨韓國人。成為韓國人〉,《共誌》創刊號。
吳婉瑜(2010)。〈兩韓什麼都要贏!好勝韓國的經濟大戰〉,《天下雜誌》,448:125-127。
吳琬瑜、黃亦筠(2012.10)。〈韓國15年甩開台灣〉,《天下雜誌》,508:125-151。
李雪莉(2004.12)。〈序幕:因為有夢,所以躍升〉,《天下雜誌》,313:92-131。
李雪莉(2004.12)。〈讓全球影迷都哈韓〉,《天下雜誌》,313:123-125。
狄英、李雪莉、呂世芬(2004.12)。〈帶動對韓的想像-透視李英愛平凡的魅力〉,《天下雜誌》,313,120-122。
周慧菁(2004.12)。〈速讀韓國歷史〉,《天下雜誌》,313:126-128。
官振萱(2003.04)。〈韓國大牌,攻進台灣大門〉,《天下雜誌》,272:125-151。
柯裕棻(2009)。〈十年愛恨論韓國〉,中國時報(2009.12.16)。
劉昌德(2002)。〈足球不是國族主義與媒體營利的工具〉,南方電子報 (2002.06.27)。
劉昌德(2010)。〈仇韓的虛實與超越〉,中國時報(2010.11.24)。
王文妤(2003)。《來源國效應、國族主義與產品知識差異對購買意願的影響之比 較研究-以兩岸大學生評價行動電話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企管學系碩士論 文。
王偉宇(2012)。《建構品牌忠誠與其前因變數:一個社會認同理論的觀點》。國 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佩蓉(2004)。《想像的文化圖景:韓流與哈韓族在台灣》。國立政治大學新聞 所碩士論文。
何慧雯(2001)。《時間與空間的雙重變奏:日本流行文化與文化認同實踐》。輔 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亞璇(2012)。《來源國形象、本國中心主義與網路口碑對外國智慧型手機購買 意願之影響-以Samsung為例》。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 文。
周宜慶 (2008)。《日據時代皇民化運動對台灣與韓國身分認同的影響-兼論台灣 族群共識的建構》。國防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
岳名熹(2011)。《反迷閱聽人的論述攻防:批踢踢吐槽版之反韓論述分析》。世 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文婷(2012)。《追星族的新人:少女時代男性迷群的消費與認同》。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克明(1993)。《消費者國族感對其消費態度與行為之影響研究》。成功大學企 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宗偉(2012)。《被創制的仇恨-媒體運動報導中的反韓論述分析》。國立政治 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佩姍(2013)。《韓流在臺灣的發展與成功因素分析》。中國文化大學韓國語文 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儀芳(2007)。《製造來源國形象、流行認知與本國中心主義對消費者購買意願 之影響-以手機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雅芳(2012)。《台韓電子產業競爭力分析-以智慧型手機產業為例》。國立台 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家豪(2006)。《文化全球化下的韓國影視文化產業發展之研究》。銘傳大學國 際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紫晴(2013)。《「哈美」、「哈日」、「哈韓」?台灣主體性的反思》。國立中正大 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
連奕志(2001)。《消費者我族主義、消費者仇視與產品購買意願關係之研究》。 國立暨南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姿伶(2008)。《台灣年輕男性韓劇閱聽人的收視經驗》。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 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相綾(2012)。《韓國電視劇優勢資源之研究:市場結構與戲劇製程特點分析》。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家奇(2008)。《解構媒體建構的王建民現象—國族、名人、與媒體商品》。中 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雅菁(2013)。《韓、台對日情感之差異及其背景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韓國語 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靜玉(2008)。《全球化下的民族認同-從公民身分談起》。國立台灣大學社會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淑君(2007)。《來源國效應之跨文化產品置入性研究-以韓國三星手機為例》。 銘傳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伊倩(2004)。《韓劇閱聽人研究-以台北女性為例》。台灣大學新聞所碩士論 文。
鄭心怡(2011)。《他鄉「瘋韓」意更濃-台灣女性熱衷韓貨的消費現象與認同混 淆》。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炘志(2010)。《來源國負面訊息對品牌權益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 暨傳播學院新聞學系碩士論文。 英文文獻:
Appadurai, Arjun(1991).Global Ethnoscapes: Notes and Queries for a Transnational Anthropology. in Richard. G. Fox (ed.) Recapturing Anthropology: Working in the Present. New York: Santa.
Aaker, D. A. (1996). Measuring brand equity across products and markets.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38(3), 102-120.
Amine, L. S. (2008). Country-of-Origin, animosity and consumer response: Marketing implications of anti-Americanism and Francophobia.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17(4), 402-422.
Anderson, E., & Weitz, B. (1989). Determinants of continuity in conventional industrial channel dyads. Marketing Science, 8(4), 310-323.
Bilkey, W. J. and E. Nes (1982). Country-of-Origin Effects on Product Evaluation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Business Studies, 13(1) ,89-90.
Bourdieu ,Pierre; translated by Richard(1984).Distinction :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London : Routledge & Kegan Paul.
Bocock, Robert. (1993). Consumption, London: Routledge.
Chandon, P., Morwitz, V. G., & Reinartz, W. J. (2005). Do intentions really predict behavior? Self-generated validity effects in survey research. Journal of Marketing, 69(2), 1-14.
Christodoulides G, de Chernatony L. (2010). Consumer-based brand equity conceptualisation and measur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rket Research, 52(1), 43-66.
Chu, S. &; Keh, H. T. (2006). Brand value creation: analysis of the interbrand – Business Week brand value rankings. Marketing Letters, 17, 323-331.
Eckman, M., Damhorst, M.L., Kadolph, S.J.(1990). Toward a model of the in-store purchase decision process: Consumer use of criteria for evaluating women`s apparel. Clothing and Textiles Research Journal 8 (2), 13-22.
Festinger, L.A. (1957) “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Evanston, IL: Row,Peterson.
Fico, F. & Cote W. (1999) “Fairness and Balance in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Newspaper Stories on the 1996 President Election.”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76(1): 124-37.
Han, C. M. (1989). Country image: halo or summary construct?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6(2), 222–229.
Inna, Burdein, Lodge Milton, & Charles Taber. (2006) “Experiments on the Automaticity of Political Beliefs and Attitudes.” Political Psychology, 27(3): 359-371.
Klein, J. G. (2002). Us versus them, or us versus everyone? Delineating consumer aversion to foreign good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33(2), 345-363.
Klein, J. G., & Ettenson, R. (1999). Consumer animosity and consumer ethnocentrism: An analysis of unique antecedent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nsumer Marketing, 11(4), 5-24.
Klein, J. G., Ettenson, R., & Morris, M. D. (1998). The animosity model of foreign product purchase: An empirical test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Journal of Marketing, 62(1), 89-100.
Kim, Sue-young.(2008).Korean Wave `Hallyu` Abroad Waning. The Korea Times.
Nagashima, A.(1970).A Comparison ofJapanese and U.S Attitudes toward Foreign Products. Journal of Marketing,34(1),68-74.
Reynolds, F.D. and W.R. Darden.(1974) Construcing Life Style and Psychographics , in William D. Wells ed., Life Style and Psychographics, Chicago, AMA, pp.74-76.
Sumner, W. G. (1906). Folkways: The Sociological Important of Usages.Manners, Customs, Mores, and Morals. New York: Ginn and Co.
Shimp, T. A., & Sharma, S. (1987). Consumer Ethnocentrism: Construction and Smith, A. D. (2001). Interpretations of national identity. In A. Dieckhoff,&N. Gutierrez (Eds.), Modern roots: Studies of national identity (pp. 21–42).
Sumner W. G.(1906) ,.Folkways: The Sociological Important of Usages . Manners , Customers , Mores , and Morals. New York: Ginn and Co Sengupta, J . & G.J.Fitzimons(2000),“The effect of analyzing resons for brand preferences : disruption or reinforcement? ”,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 37,pp. 318-330.
Supphellen M. & Rittenburg, T. L. (2001). Consumer Ethnocentrism When Foreign Products Are Better. Psychology & Marketing, 9, 907-920.
Tajfel, H. (1982).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33, 1-39.
Taylor, B. M. (1981). Product involvement concept: An advertising planning point of view. attitude research plays for high stake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21, 51-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