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48/144635 (79%)
Visitors : 51615457      Online Users : 54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7624


    Title: 劉向《列女傳》崇禮重義觀研究
    Liu Xiang ";Lienu Zhuan ";Rites Righteousness concept study
    Authors: 余美其
    Contributors: 陳睿宏
    余美其
    Keywords: 列女傳

    Date: 2013
    Issue Date: 2014-07-21 15:41:51 (UTC+8)
    Abstract: 漢代劉向《列女傳》,專以女性為傳以立著,成為中國早期專屬女性列傳之論著,是先秦到西漢以來最重要的婦女史傳。書中女性倫理思想的價值取向,特別指向傳統儒家思想的「禮」與「義」。故本論文從禮與義之視域,關照劉向《列女傳》中的女性在禮與義方面所呈現之女性形象,與其展現出的具體意涵,並探討此崇禮重義之理想形象建構下所傳遞出的重要時代意義。
    全文共分為五章。首章敘述研究的動機與目的,並在確立研究範圍與方法後,回顧且檢討相關的學術文獻,同時說明西漢以前女性之典型形象,尤其針對《左傳》以來歷史典籍中所呈現的女性形象,進行簡要論述,再進一步聯繫《列女傳》的女性形象作說明。
    第二章主要討論《列女傳》女性在崇禮方面所展現的倫理形象。首先從傳統的崇禮觀與女性形象進行開展,進而詳細說明《列女傳》崇禮形象的內涵與重要特色,同時關注傳統與《列女傳》在此形象上的異同。
    第三章主要討論《列女傳》女性在重義方面,反映出的具體之倫理形象。首先從傳統的重義觀與女性形象進行說明,進而探討《列女傳》重義形象的內涵與特色的核心議題,同樣的關注傳統與《列女傳》在此形象上的異同。
    第四章主要綜合論述《列女傳》女性崇禮重義理想形象的重要意義,包括崇禮重義形象建構的政治意義、社會與文化的形象意涵,以及儒家思想價值的形象映現等方面。
    第五章針對主題進行綜合之討論,確立劉向《列女傳》女性形象的時代意義,尤其重視「禮」與「義」形象的特殊意義。並且,針對劉向所關注的女性形象,作簡要之評論與反思。
    Reference: 一、古籍文獻(按作者或注釋者時代排列)

    (秦)呂不韋撰,(漢)高誘註《呂氏春秋》,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3月。
    (漢)韓嬰撰《校元刊本韓詩外傳》,北京:中國書店,2008年1月。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輯於《四部備要》,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1年6月
    (漢)劉向撰,(清)梁端校注《列女傳校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7年8月。
    (漢)劉向撰,(清)王照圓注《列女傳補注》,上海:華東大學出版社,
    2012年4月。
    (漢)劉向撰,楊以漟校《說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5月。
    (漢)劉向集錄《戰國策》,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1月。
    (漢)揚雄記,(東晉)郭璞注《方言》,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
    一版。
    (漢)班固《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11月。
    (漢)鄭玄箋《毛詩鄭箋》,京都市:中文出版社,1985年4月。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龔抗雲整理《禮記正義》,臺北:臺
    灣古籍,2001年10月。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魯實先正補《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1996年9月。
    (漢)王逸注,(宋)洪興祖補注《楚辭補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
    (劉宋)范曄《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11月。
    (唐)魏徵等撰《隋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3月。
    (唐)長孫無忌等撰《唐律疏議》,臺北:弘文館出版社,1986年3月。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12月。
    (宋)歐陽脩等撰《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12月。
    (宋)晁公武撰,孫猛校證《郡齋讀書志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
    (元)脫脫等撰《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1月。
    (清)阮福影刻《新刊古列女傳》,見《叢書集成續編》冊256,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6月。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尚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詩經》,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周禮》,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儀禮》,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禮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公羊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論語》,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孟子》,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孝經》,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
    (清)王聘珍撰,王文錦點校《大戴禮記解詁》,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
    限公司,1987年。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冊1,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6月。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12月。
    (清)孔廣森撰,王豐先點校《大戴禮記補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1
    月。
    (清)吳闓生著,蔣天樞、章培恒點校《詩義會通》,上海:中西書局,2012
    年8月。
    (清)方玉潤《詩經原始》,臺北:藝文印書館,1960年6月。
    (清)王先謙撰,吳格點校《詩三家義集疏》,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2
    月。
    (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9
    月。

    二、近人專著(以出版年代排序)

    陳啟天《中國法家概論》,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2月。
    李威熊《董仲舒與西漢學術》,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6月。
    錢穆《四書釋義》,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8年7月。
    劉虎如選註《史通》,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
    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84年4月。
    姚蒸民《法家哲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12月。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臺北:漢京文化,1987年9月。
    顧頡剛編著《古史辨》,臺北:藍燈文化,1987年11月。
    錢穆《史學名著(一)》,臺北:三民書局,1988年2月。
    黃今言《秦漢賦役制度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4月。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1月。
    蔡仁厚《中國哲學史大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9月。
    杜正勝《古代社會與國家》,臺北:允晨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10月。
    李又寧編《中國婦女史論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10月。
    (日)瀧川龜太郎著《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1993年8月。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臺北︰學生書局,1993年9月。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12月。
    張敬《列女傳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6月。
    劉殿爵編《古列女傳逐字索引》,臺北:臺灣商務,1994年6月。
    陳立《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8月。
    李滌生《荀子集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10月。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臺灣: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12月。
    謝雲飛《韓非子析論》,臺北:東大圖書,1996年2月。
    方穎嫻《先秦之仁、義、禮說》,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5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史(一)》,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10月。
    張景賢《漢代法制研究》,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
    高世瑜《中國古代婦女生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12月。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9月。
    趙誠《甲骨文與商代文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王邦雄等人編著《中國哲學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01年2月。
    劉松來《兩漢經學與中國文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1年6月。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11月。
    《詩經要籍集成》冊14,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12月。
    秦彥士《諸子學與先秦社會》,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黃清泉《新譯列女傳》,臺北:三民書局,2003年2月。
    錢穆《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8月。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10月。
    王國維《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6月。
    何志華,朱國藩,樊善標編著《《古列女傳》與先秦兩漢典籍重見資料彙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4年10月。
    高亨《高亨著作集林》卷三,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美]高彥頤著,李志生譯《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王啟發《禮學思想體系探源》,鄭州:中洲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年2月。
    徐興無《劉向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
    左丘明撰,鮑思陶點校《國語》,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5月。
    錢穆《國史大綱(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8月。
    鄭在書主編,崔麗紅譯《東亞女性的起源:從女性主義角度解析《列女傳》》,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
    陳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時代的宗教、倫理與社會思想》,臺北:允晨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1月。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增補第三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2月。
    陳鼓應《管子四篇詮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4月。
    柳詒徵《中國文化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08年1月。
    張錫勤,柴文華主編《中國倫理道德變遷史稿》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
    劉淑麗《先秦漢魏晉婦女觀與文學中的女性》,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年8月。
    陳麗平《劉向《列女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3
    月。
    梁家榮《仁禮之辨—孔子之道的再釋與重估》,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年4月。
    張莞琤《西漢前期禮法思想的演變與發展》,臺北:花木蘭文化,2010年
    9月。
    余冠英選注《詩經選》,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9月。
    陳蘭村編《中國傳記文學發展史》,北京:語文出版社,2012年9月。

    三、單篇論文(依發表日期排序)

    楊伯峻:〈試論孔子〉,《東岳論叢》第2期,1980年。
    李貞德:〈西漢律令中的家庭倫理觀〉,《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19,1987
    年7月
    林維紅:〈Chastity in Chinese Eyes—Nan–Nu Yu–Pieh〉,《漢學研究》9.2,1991
    年12月。
    謝明仁:〈論劉向的儒家思想〉,《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
    期,1993年。
    張濤:〈《列女傳》在北宋中期以前的流傳〉,《殷都學刊》第2期,1993年。
    張濤:〈劉向列女傳思想與學術價值簡論〉,《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
    會科學版)第1期,1994年。
    張濤:〈史贊來源小考—讀劉向《列女傳》頌札記〉,《文獻》第2期,1995
    年。
    盧建榮:〈從男性書寫材料看三至七世紀女性的社會形象的塑模〉,《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26期,1998年6月。
    蔡雅霓:〈論劉向《列女傳》的女性自殘〉,《輔大中研所學刊》8,1998年
    9月。
    劉靜貞:〈劉向《列女傳》的性別意識〉,《東吳歷史學報》第5期,1999
    年3月。
    高世瑜:〈《列女傳》演變透視〉,收入張國剛主編:《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一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
    劉秋升:〈劉向歷史哲學分析〉,《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卷3
    期,2000年7月。
    廖棟樑:〈古代離騷「求女」喻義詮釋多義現象的解讀—兼及反思古代楚辭研
    究方法〉,《輔仁學誌‧人文藝術之部》,第27期,2000年12月。
    陳鼓應:〈先秦道家之禮觀〉,《中國文化研究》夏之卷(總第28期),2000
    年。
    晁福林:〈從莊子的仁義觀看儒道兩家關係—《莊子‧讓王》篇索隱〉,《人文
    雜志》第5期,2002年。
    李麗華:〈惡女傳--劉向《列女傳.孽嬖傳》的書寫策略與書寫意識〉,《漢學論壇》3,2003年12月。
    劉玉堂,陳紹輝:〈論唐代的離婚立法—以「七出」之制為中心〉,《江漢論壇》, 2004年2月。
    高小燕:〈《列女傳》研究綜述(1988-2004)〉,《宜賓學院學報》,2006年5月。
    朱曉海:〈劉向《列女傳》文獻學課題述補〉,《台大中文學報》,2006年6
    月。
    侯彥伯:〈比較先秦至西漢典籍中「貞」、「節」的記載與劉向《列女傳》中的「貞」、「節」〉,《中正歷史學刊》第9期,2007年1月。
    朱曉海:〈論劉向《列女傳》的婚姻觀〉,《新史學》18:1,2007年3月。
    楊博涵:〈美女破國與醜女興邦的二重奏—《列女傳》的女性觀及其文學表現〉,《學術交流》第4期,2008年4月。
    衣若蘭:〈旌表制度、傳記體例與女性史傳--論《清史稿.列女傳》賢母傳記之復興〉,《台大歷史學報》第41期,2008年6月。
    應俊:〈從《列女傳》看劉向的開拓之功〉,《綏化學院學報》第28卷第3期,2008年6月。
    李山,鄧田田:〈論劉向在《列女傳》中的政治寄寓〉,《中國文學研究》第2期,2008年。
    吳全蘭:〈論劉向《列女傳》中的女性倫理思想〉,《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5卷第1期,2009年2月。
    史常力:〈論《列女傳》中頌的性質〉,《理論界》,2009年5月。
    鄧駿捷:〈劉向校書動機發微〉,《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5期,2009年9月。
    王利鎖:〈劉向《列女傳》女性類型的文化詩學價值〉,《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0卷第1期,2010年1月。
    王政:〈《詩經》女子參祭與民間俗信中的女性祭祀禁忌〉,《民族文學研究》第4期,2010年。

    四、學位論文(依發表日期排序)

    姜賢敬:《劉向列女傳探微》,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官翰玫:《左傳婦女形象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杜慧卿:《漢代社會婚喪禮法中女性地位之研究》,臺北:國立成功大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黃淑貞:《西漢宮廷婦女形象之研究》,臺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年。
    曾淑雯:《《左傳》婦女言行研究》,臺北: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郭秋馨:《先秦到兩漢之際女性特質的建構與事實》,臺北:國立成功大歷史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2002年。
    李敏瑋:《史記女性形象考述》,臺北: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年。
    宋明慧:《《列女傳》語言研究》,四川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莊映雪:《《左傳》女性傳記藝術研究》,臺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馮利華:《劉向《列女傳》試論》,四川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鄒劍萍:《從女性主義角度看劉向《列女傳》》,福建師範大學文藝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黃櫻芳:《《史記》西漢女性人物形象研究》,臺北: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劉怡青:《兩漢詩歌女性形象之研究》,臺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
    盧夏平:《劉向《列女傳》研究》,漳州師範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鄭先彬:《《列女傳》研究初探》,蘇州大學古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詹曉青:《劉向《列女傳》研究》,福建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王子霞:《劉向《列女傳》漢代風俗研究》,福建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張美玲:《漢代女性觀-以《列女傳》與《女誡》為例》,臺北: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年。
    許雅貴:《繼承、創新與啟發-劉向《列女傳》之文學影響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9年。
    高莞爾:《從文史材料中重構漢代婦女的社會地位與感情生活》,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張鈺淨:《漢代婦女地位的研究─以婚姻、家庭及社會活動、法律為主的考察》,臺北:國立嘉義大學史地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李佳玲:《傳統女教書之研究》,臺北:國立東華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王慧玲:《《左傳》女性書寫及其社會角色》,臺北: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
    劉秀美:《《列女傳》注釋辨正》,曲阜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余燕:《《列女傳》中的女性形象及女性觀解讀》,湖南科技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周群英:《劉向《列女傳》文化詩學研究》,河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劉賽:《劉向《列女傳》及其文本考論》,復旦大學中國文學批評史系博士論文,2010年。
    陳儷今:《劉向《列女傳.孽嬖傳》之非婚姻性關係研究》,臺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李美莉:《漢代婚俗與女性地位之研究》,臺北: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1年。
    陳燕菱:《《左傳》女性傳記藝術研究》,臺北: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11年。
    趙倩:《列女傳校注》,遼寧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李瑩:《王照圓《列女傳補注》研究》,東北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邱巖:《論劉向《列女傳》中的男權敘事》,西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馬巧玉:《劉向《列女傳》的編撰意圖與編撰策略》,華中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溫鈺芬:《兩漢魏晉女性觀研究──以《列女傳》《世說新語》為考察範圍》,臺北: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陳美君:《中國早期婦女地位演變之研究—以《列女傳》、《女誡》、《女史箴》為例》,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吳佩娟:《劉向《列女傳》與《後漢書‧列女傳》之比較研究》,臺北: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徐豔豔:《論《新序》《說苑》《列女傳》的共同點》,曲阜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97912017
    10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912017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201701.pdf1032KbAdobe PDF21675View/Open
    201702.pdf712KbAdobe PDF2966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