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105/145137 (79%)
Visitors : 52139569      Online Users : 53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7611


    Title: 台灣醫療器材產業從代工走向自有品牌之路的挑戰與機會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rom OEM to OBM business pathway in Taiwan medical device industry.
    Authors: 林育頡
    Contributors: 陳桂恆
    Chen, Keith
    林育頡
    Keywords: 代工
    自有品牌
    醫療器材
    Date: 2013
    Issue Date: 2014-07-21 15:40:03 (UTC+8)
    Abstract: 我國生技醫療產業之一環-醫療器材產業已儼然成型,以中華民國海關的統計數字(2013年)指出,主要的出口醫療器材以隱形眼鏡、血糖儀為最大宗,其他的則以醫療耗材、體溫計、血壓計等為其次,再仔細深入研究,台灣的醫療器材廠商,其實跟早期電子產業的發展很類似,起先都是由代工起家,而後才開始發展其自有品牌,但都還只是在剛起步的階段,因此本論文想要研究台灣的醫療器材廠商們是如何從代工的角色與思維,轉變為自主經營自有品牌的過程中所遇到的挑戰與機會。
    而本研究發現醫療器材廠商從代工走向自有品牌的路徑時,遇到的困難以及挑戰跟早期電子業在轉型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是類似的,因為不管是技術能力的應用、人力資源、財務狀況以及企業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在轉型過程中是必然會遇到的困難與挑戰,唯一最大的不同就還是法規認證方面的核心能力,因為醫療器材產品的法規限制繁雜、冗長,產品要上市前不僅要通過當地政府的法規認證,同時也要符合美國、歐盟等國際標準後,才方能上市,因此在這方面所要投入的資源以及心力是相當的大的。最後本研究所得到的論點是醫療器材廠商與電子業在轉型的過程中是類似的,但唯有法規認證能力這點是比較特殊的。
    第一章 緒論 6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6
    第二節 研究產業與目的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4
    第一節、原廠委託製造、原廠委託設計模式之特性 14
    第二節、品牌與自有品牌 21
    第三節、代工與自有品牌並行之相關研究 34
    第四節、資源基礎理論 40
    第五節、產業競爭與自有品牌之關係 5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2
    第一節、研究方法 52
    第二節、研究步驟 52
    第三節、研究對象 54
    第四節、訪談題目 55
    第四章 個案分析 59
    第一節、泰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分析探討 59
    第二節、聯合骨科股份有限公司分析探討 61
    第三節、太平洋醫材股份有限公司分析探討 64
    第五章、研究結論與討論 66
    第一節、廠商技術資本與同時經營代工與自有品牌之探討 67
    第二節、內部人力資源能力與企業文化 69
    第三節、外部競爭情況與行銷能力 70
    第五節、醫療器材廠商的法規認證能力與智慧財產權 73
    第六節、醫療器材廠商由代工轉型為自有品牌路徑的探討 75
    第六章、醫療器材產業由代工走向自有品牌的機會與挑戰 78
    第一節、所得到的效益: 78
    第二節、所面臨的挑戰: 81
    第三節、所得到機會: 83
    第七章、給轉型中的醫療器材產業的建議 86
    一、管理者的心態 89
    二、成熟技術應用 89
    三、受政策法規影響大 90
    四、行銷依賴度大 90
    參考文獻 92
    一、泰博公司訪談稿: 97
    二、聯合骨科訪談稿: 102
    三、太平洋醫材訪談稿: 106
    Reference: 1.李俊毅(2006),自有品牌與代工製造模式並存的關鍵性資源分析:模糊層級分析法的應用,銘傳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2.謝伊君(2012),品牌台灣的迷思─從台灣到中國? 天主教輔仁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3.陳柏森(2006),廠商OEM與OBM整合經營所需條件探討:以六家公司為例,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

    4.陳榮緯(2008),代工並行自有品牌的經營策略分析-以王將牌瓦斯器具暨廚房家電公司為例,萬能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5.吳文俊(2007),生技代工業經營策略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經營碩士學程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6.陳振祥(1996),ODM策略之理論架構與實證,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7.謝崇文(2002),國際代工策略與模式之選擇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8.徐婉萍(2005),自有品牌開發對客戶權益的影響分析-以電腦代工業為例,東吳大學國際貿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9.李志豪(2005),品牌與代工的策略選擇-組織調適能力與經營模式的配適觀點,銘傳大學資訊管理學碩士班論文。

    10.李明正(2001),代工與自創品牌的抉擇-政策效果分析,清華大學經濟學碩士論文。

    11.李思嫺(2003),組織內外部因素,建立自有品牌決策與廠商績效之關聯性研究,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2.林卿雯(2001),台灣資訊業廠商自創國際品牌績效之因素研討,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3.張秀屏(2000),自創品牌策略,核心資源類型對品牌權益績效關係之研究-國際化企業策略聯盟之實證,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4.鄭愷中(2004),台灣資訊產業代工廠商自創品牌之研究,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5.郭柏毅(2005),代工與自有品牌的抉擇—以國內 S.T.B (Set-Top-Box)廠商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6.陳更生、林唐裕(1899),「OEM?還是自創品牌?」,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134期,頁44-48。

    17.施振榮(2005),「全球品牌大戰略」,初版,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頁33-245。

    18.陳森福(2006),企業品牌與代工事業分割之策略效益-以友訊分割明泰為個案探討,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論文。

    19.林銘松(1996),台灣自創品牌廠商國際行銷通路選擇之研究-以資訊電子業為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0.徐婉萍(2005),自有品牌開發對客戶權益的影響分析-以電腦代工業為例,東吳大學國際貿易學系碩士論文。

    21.林玄評(2003),廠商業務型態選擇策略,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2.張靜宜(1999),台灣主機板廠商的業務型態選擇策略-以資源基礎之觀點,國立東華大學碩士論文。

    23.蔡冰妤(2006),以實質選擇權評估OBM廠商兼營OEM之最適分割時點,清華大學碩士論文。

    24.蔡靜宜(1997),我國廠商國際自創品牌策略之研究,台大商研所碩士論文。

    25.蔡崇祺(2006),從全國代工產業到國際品牌經營的策略研究-Acer轉型國際化個案分析,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

    26.趙郁文(1998),跨國委託製造對台灣資訊電子廠商營運能力之提升效果,中山管理評論,第六卷第四期,pp.1113-1136。

    27.黃蕙娟(1990),台灣企業國際上自創品牌策略之研究,政大企管所碩士論文。

    28.李秋慧(1992),台灣廠商國際化下之品牌策略-產業條件與自創品牌之個案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商研所碩士論文。

    29.李中柱(2002),「我國自創品牌外銷產品國際行銷適地化策略與行銷績效之相關性研究—高科技與傳統產業比較」,私立靜宜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0.李吉仁(1996)。國際分工與廠商策略選擇/ODM的策略架構。第五屆產業管理研討會/台灣產業之創新與國際化。

    31. 洪順慶,張婷玥, ”An Exploratory Research On Customer Experiences,”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siness and Information, Singapore, July 12-14, 2006, Paper id: 6243.

    32.吳青松(1999),國際企業管理—理論與實務,台北:智勝文化。

    33.Barney, J.B.,(1991)“Firm Resource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ournal of Management,Vol.17,No.1, pp.99-120.

    34. Barney, J.B.(1997)Gaining & Sustain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Addison-WesIey. Publishing Company, pp.163.

    35. Blackett, T(. 1991)“The valuation of brand,”Marketing Intelligence & Planning, 36(1),pp.27-35.

    36.Grant, R. M(1991)“The Resource-Base Theor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Implications for Strategy Formulation,”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33(3),pp.114-135.

    37.Keller, K. L.(1993)”Conceptualizing, measuring, and managing customer-based brandequ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Chicago: Vol. 57, Iss. 1;p. 1.

    38. Wernerfelt, B.(1984)“A Resource-Base View of the Firm,”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5,171-180.

    39.Wernerfelt,B(.1989)“Firm Critical Resource to Corporate Strategy, ”Journal of General Management, Vol.14,pp.4-12.

    40. Chernatony L.D.,and McWilliam G.,(1989),“Branding terminology the real debate. Marketing Intellingence and Planning”,Vol.7,pp.29-32.

    41.Heide, J. B.(1990)George, J. ”Alliances in industrial Purchasing the determinates ofjoint action in buyer-supplier relat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Vol.27,pp..24-36.

    42. Ward, S., Light, L. and Goldstine, J(1999) ”What High-Tech Managers Need to Know About Brand,”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p. 85-94, July-August.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商管專業學院碩士學位學程(AMBA)
    101380029
    10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380029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管理碩士學程/商管專業學院碩士學位學程 AMBA]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833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