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67465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656/144643 (79%)
造访人次 : 51735884      在线人数 : 60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67465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7465


    题名: 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之研究(1934-1937)
    A Study on the National Commission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Antiquities,1934~1937
    作者: 陳世局
    贡献者: 劉維開
    陳世局
    关键词: 古物行政
    內政部
    古物法規
    考古發掘
    南京
    日期: 2013
    上传时间: 2014-07-14 11:28:20 (UTC+8)
    摘要: 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自1934年7月成立以來,依據「古物保存法」的規定,陸續推動古物保管工作,包括訂定相關古物行政法規、全國古物古蹟的調查與登記、古物的審核與獎勵、採掘古物執照的核發、及防止古物的外流等方面,都有相當不錯的成績。
    不過由於國民政府面臨日軍不斷的進軍華北,國家經費大量地挹注軍事建設,造成國家財政經費不均衡,故在1935年6月中央古物會從直屬於行政院,改隸屬於內政部,人員及組織遭到縮編。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中國全面對日抗戰,國民政府下令中央古物會結束業務,相關古物行政工作則改由內政部禮俗司兼辦。
    本文主要是使用中央古物會留存的檔案及該會委員的文集,旁及國民政府檔案、行政院檔案及教育部檔案,將中華民國的第一個古物行政機關做一全面的探討,以瞭解中央古物會對文化保存的貢獻及其不足之處。
    參考文獻: 檔案
    《國民政府檔案》(臺北,國史館藏)
    典藏號:001012100025016,〈舊都文物整理委員會組織規程〉。
    001012100019012-15,〈古物獎勵規則〉。
    001012071284089-98,〈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組織法令案〉。
    001051730001169-214,〈北平盜掘清陵〉。
    《行政院檔案》(臺北,國史館藏)
    入藏登錄號:014000004543A,〈修正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組織條例草案〉。
    014000005474A,〈古物保管委員會委員任免〉。
    《教育部檔案》(臺北,國史館藏)
    入藏登錄號:019000000159A,〈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
    《內政部檔案》(臺北,國史館藏)
    入藏登錄號:026000014742A,〈東陵盜墓案〉。
    026000014754A,〈河北沙河縣宋孟賢呈送唐相宋璟墓碑銘等請登記〉。
    026000014798A,〈山西渾源縣盜賣商周古物〉。
    026000014803A,〈北平研究院為陝西考古發掘寶雞古物請領採掘執照〉。
    026000014804A,〈西安辦事處與西京籌備委員會等組織陝西古蹟古物之整理工作〉。
    026000014813A,〈莽權案〉。
    026000014814A,〈甘肅王莽權衡〉。
    026000014827A,〈江蘇淮安縣長姚崇國被控私掘古墓〉。
    026000014860A,〈湖南省教育廳呈報保存古物〉。
    026000014876A,〈四川博物館採掘成都撫琴臺古物請發給執照案〉。
    026000014800A,〈渾源縣出土銅器〉。
    026000014803A,〈北平研究院為陝西考古發掘寶雞古物請領採掘執照〉。
    026000014805A,〈陝西大荔縣掘獲古物〉。
    026000014809A,〈保存陝西岐山縣召祠甘棠〉。
    026000014883A,〈四川省古物保存委員會呈報琴臺整理工作監察團監察規則請核備〉。
    026000014885A,〈保護福建閩侯泉山古蹟〉。
    026000014913A,〈保護宋先賢古墓制江南公司圈燬〉。
    026000014920A,〈保管陵墓及有關史蹟之石刻〉。
    026000014926A,〈調查河南洛神廟附近居民盜掘古物〉。
    026000014950A,〈清華大學保存圓明園遺址內之石刻古蹟〉。
    026000014952A,〈本會修理北平敬躋堂〉。
    026000014959A,〈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寄贈比國漢士教授銅器拓片請驗放行〉。
    026000014992A,〈整理西安碑林〉。
    026000014993A,〈整理西安碑林〉。
    026000014994A,〈陝西考古會接收渭惠渠工程處發現古物〉。
    026000014995A,〈西安辦事處呈送調查發現樓觀臺等處古蹟拓片〉。
    026000014996A,〈西安碑林〉。
    026000014997A,〈西安碑林〉。
    026000014999A,〈陝西長安縣周炳義捐贈藏碑給獎〉。
    026000015000A,〈西安吊橋發現古物給獎〉。
    026000015002A,〈名勝古蹟古物保存條例〉。
    026000015003A,〈古物保存施行細則〉。
    026000015005A,〈古物保存法〉。
    026000015006A,〈暫定古物範圍及種類大綱〉。
    026000015013A,〈美紳福開森運書籍出口案〉。
    026000015015A,〈保護古建築〉。
    026000015017A,〈保管古物〉。
    026000015018A,〈英人司培爾收買古物〉。
    026000015040A,〈呈院請組織故宮清查委員會〉。
    026000015041A,〈英倫敦中國藝術展覽會徵集出品〉。
    026000015043A,〈本會會址遷移故派守衛警請中央博物院多建房屋為本會會所〉。
    026000015046A,〈調查本會治權機關及治權機關員額表〉。
    026000015055A,〈留美哈佛大學同學會運送舊石碑乙座至美國請驗放行〉。
    026000015059A,〈法商德託美購買定王府石獅一對出國〉。
    026000015070A,〈本會寄存重要文件〉。
    026000015079A,〈調查本會公務統計〉。
    026000015086A,〈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安陽殷墟發掘團請領採掘執照〉。
    026000015088A,〈影片或照片攝取古物蹟影片宣傳〉。
    026000015089A,〈古物保管機關如何整齊聯絡〉。
    026000015091A,〈本會處理文件等〉。
    026000015101A,〈存滬古物中普通書籍移送中央圖書館〉。
    026000015102A,〈六朝古磚贈送各古物保存機關〉。
    026000015108A,〈監運北平故宮博物院存滬古物運京參加全國第二次展覽會〉。
    026000015110A,〈實施巡察證並通知機關協助〉。
    026000015112A,〈補助調查編著流出國外古物之各國著述目錄事項委託北平圖書館辦理案〉。
    026000015114A,〈本會組織調查團及編輯刊物請中英庚款補助〉。
    026000015118A,〈保存古有機關樹木花卉等〉。
    026000015121A,〈凡盜掘古物概予重懲〉。
    026000015122A,〈故宮盜寶易培基蕭瑜等〉。
    026000015125A,〈博爾士滿教授重修梁朝古墓意見〉。
    026000015127A,〈本會補助修理茂陵〉。
    026000015129A,〈維護古物禁止題鎸〉。
    026000015144A,〈調查流出國外古物〉。
    026000015146A,〈調查日本拆毀長城城磚移築營壘〉。
    026000015147A,〈存滬古物參加中英倫敦藝展會〉。
    026000015148A,〈存滬古物參加中英倫敦藝展會〉。
    026000015149A,〈存滬古物參加中英倫敦藝展會〉。
    026000015151A,〈存滬古物參加中英倫敦藝展會〉。
    026000015161A,〈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歸併本部接收案〉。
    026000015162A,〈古物保存處所編報古物表冊暫行規則附表式〉。
    026000015164A,〈調查流出古物辦法〉。
    026000015165A,〈登記公有古物暫行規則草案〉。
    026000015166A,〈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擬呈古物獎勵規則〉。
    026000015171A,〈福開森捐贈金陵大學古物委託古陳列所暫行保存〉。
    026000015183A,〈監點故宮文物〉。
    026000015202A,〈古物保存法案〉。
    026000015204A,〈古文獻移運情形調查表古物文獻被敵燬劫情形調查表暨未移運之古物文獻調查表〉。
    026000015228A,〈修正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組織條例草案〉。
    026000015230A,〈全國古物古蹟概況〉。
    026000015239A,〈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調查各省市古蹟古物及保存處所〉。
    026000015247A,〈非常時期古物及美術作品由戰區經香港安南運入國內暫行辦法〉。
    026000015248A,〈採掘古物執照暨古物出國護照〉。
    026000015251A,〈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結束及指派委員經費計算暨其他辦理各項雜類案件〉。
    026000015264A,〈院令檢發國民參政會第三次大會對於內政部工作報告及行政院長政治報告中內政部份之決議案辦理情形一覽表飭印遵辦一案〉。
    026000015267A,〈中央保管委員會在渝委員談話會議紀錄〉。
    026000015268A,〈四川成都華西協合大學採掘四川西康雲南貴州古物請領執照〉。
    026000015269A,〈調查蕭梁墓地研究保管方法〉。
    026000015270A,〈通令全國學校教科書內應插入保存古物古蹟之材料〉。
    026000015271A,〈為收買古物並實行古物獎勵規則請各庚款董事會撥給補助金〉。
    026000015272A,〈五全大會報告書〉。
    026000015274A,〈西安辦事處工作報告〉。
    026000015275A,〈國民政府政治總報告本會行政報告〉。
    026000015279A,〈本會歸併內政部〉。
    026000015282A,〈北平古物陳列所整理古蹟會議〉。
    026000015285A,〈第三次大會〉。
    026000015286A,〈本會第四次大會〉。
    026000015287A,〈本會第五次全體大會〉。
    026000015291A,〈本會第十二次常務會議〉。
    026000015294A,〈第十五次常務會議〉。
    026000015295A,〈本會第十六次常務會議〉。
    026000015296A,〈第十七次常務會議〉。
    026000015297A,〈第十八次常務會議〉。
    026000015299A,〈第二十次常務會議〉。
    026000015301A,〈本會第二十一次常務會議〉。
    026000015302A,〈本會第二十二次常務會議〉。
    026000015303A,〈本會第二十三次常務會議〉。
    026000015304A,〈第二十四次常務會議〉。
    026000015305A,〈本會第二十五次常務會議〉。
    026000015309A,〈限制出口古物酌定具體方法、管理私有古物出口暫行規則草案改取締古物出口檢查暫行規則〉。
    026000015324A,〈登記公私古物暫行規則〉。
    026000015325A,〈本會成立頒發印信及啟用關防〉。
    026000015336A,〈編報古物表冊規則〉。
    026000015337A,〈巡察證施行規則〉。
    026000015341A,〈本會各辦事處組織通則〉。
    《朱家驊檔案》(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
    館藏號:301-01-12-020,〈中英庚款會協助南京運出故宮古物〉。
    《駐日代表團》(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
    館藏號:32-03-116,〈歸還古物〉。
    《吳稚暉檔案》(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藏)
    館藏號:稚02330,〈中央古物保管會將派員赴法調查盜寶案〉。
    史料彙編
    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編,《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議事錄》。南京,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1935年。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三輯文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一編文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
    專書
    丁原基,《王獻唐生平及其學術成就》。臺北:國史館,2012年。
    大事記編輯小組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年大事記(1928-1998)》。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年。
    中央研究院傅故所長紀念會籌備委員會編,《傅所長紀念特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51年。
    中國文化建設協會編,《十年來的中國》。上海:上海書局,1996年。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西北科學考查團研究會八十周年大慶紀念冊編委會編,《中國西北科學會考查團八十周年大慶紀念冊》。北京:氣象出版社,2011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李石曾先生文集(上、下)》。臺北:中國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0年。
    中華民國史事紀要編輯委員會編,《張溥泉先生百年誕辰紀念集》。新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1981年。
    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編,《黃季陸與中國近代史研究》。新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1986年。
    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編,《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業務概況(民國13年至59年)》。臺北: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1971年。
    內政部民政司編,《全國內務行政人員簡歷冊》。重慶:內政部,1944年。
    內政部部史編撰小組,《內政部部史》。臺北:內政部,1993年。
    內政部編,《內政法規通則類》。南京:內政部,年代不詳。
    內政部編,《內政法規禮俗類》。南京:內政部,年代不詳。
    王子今,《中國盜墓史:一種社會現象的文化考察》。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9年。
    王世儒編,《蔡元培日記(上、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王由青,《蔣介石的文化寵臣張道藩》。北京:團結出版社,2011年。
    王汎森,《傅斯年:中國近代歷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北京:三聯書店,2012年。
    王素,《敦煌吐魯番文獻》。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
    王德溥,《政海游蹤》。臺北:震旦出版社,1977年2版。
    包遵彭,《古物保存法》。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6年。
    古物保管委員會編,《古物保管委員會工作彙報》,北京:線裝書局,2006年。
    史勇,《中國近代文物事業簡史》。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9年。
    石興澤,《學林風景──傅斯年與他同時代的人》。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伊萊利亞‧達尼尼‧布瑞(Ilaria Dagnini Brey)著,黃中憲譯,《搶救維納斯》。臺北:博雅書屋公司,2010。
    安特生(Andersson, J. G.)著,袁復禮譯,《中華遠古之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
    安特生(Andersson, J. G.)著,樂森璕譯,《甘肅考古記》。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
    朱希祖,《中國早期考古調查報告:六朝陵墓調查報告》。北京:線裝書局,2006。
    朱希祖,《朱希祖文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朱希祖,《朱希祖日記》。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朱希祖,《朱希祖先生文集》。臺北:九思出版社,1979年。
    朱偰,《天風海濤樓札記》。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朱啟鈐,《營造論──暨朱啟鈐紀念文選》。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9年。
    朱黃麒、王新春編,《黃文弼研究論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年。
    朱劍心,《金石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4版。
    伯希和等著,耿昇譯,《伯希和西域探險記》。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吳浩坤、潘悠,《中國甲骨學史》。臺北:貫雅文化事業公司,1990年。
    吳詩池,《文物學概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年。
    吳灜,《故宮塵夢錄》。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
    宋兆霖,《中國宮廷博物院之權輿──古物陳列所》。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0年。
    李光謨,《鋤頭考古學家的足跡──李濟治學生涯瑣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年。
    李宗侗,《李宗侗自傳》。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李雪梅,《收藏史話》。臺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
    李曉東,《文物保護法概論》。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初版2刷。
    李曉東,《民國文物法規史評》。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年。
    李濟,《中國文明的開始》。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李濟,《中國民族的形成》。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李濟,《安陽》。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李濟,《李濟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李濟,《感舊錄》。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7年。
    李濟、曾昭燏,《博物館》。上海:正中書局,1947年滬1版。
    沈兼士,《沈兼士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5月初版2刷。
    周佳榮,《從翰林到教育家──蔡元培及其事業》。香港:香港中華書局,2007年。
    周雪恒編,《中國檔案事業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
    岳南,《日暮東陵:清東陵地宮珍寶被盜之謎》。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2000年初版3刷。
    岳南,《陳寅恪與傅斯年》。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帕米爾書店編輯部編,《中國本位文化討論集》。臺北縣中和:帕米爾書店,1980年。
    杭立武,《中華文物播遷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林洙,《中國營造學社史略》。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8年。
    林洙,《梁思成、林徽因與我》。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4年。
    林徽因,《林徽因的另面人生:泛論古建築之美》。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
    知原編,《面向大地的求索──20世紀的中國考古學》。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
    祁美琴,《清代內務府》。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8年。
    金梁編,《盛京故宮書畫錄》。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
    施耐德(Schneider, Axel)著,關山、李貌華譯,《傅斯年、陳寅恪的史學思想與民族認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埃利奧特(Elliott, J. S.)、沈大偉(David Shambaugh)著,潘利俠、劉繼月譯,《中國皇家收藏傳奇》。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7年。
    孫常煒編,《蔡元培先生年譜傳記上冊》。臺北:國史館,1985年。
    孫常煒編,《蔡元培先生年譜傳記下冊》,臺北:國史館,1987年。
    孫常煒編,《蔡元培先生年譜傳記中冊》。臺北:國史館,1986年。
    孫鐵剛,《中國舊石器時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徐友春編,《民國人物大辭典(增訂本)》。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2版2刷。
    徐旭生,《徐旭生西遊日記》。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徐堅,《暗流:1949年之前安陽之外的中國考古學傳統》。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年。
    泰勒(Tayor, F. H.)著,秦傳安譯,《藝術收藏的歷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袁同禮,《袁同禮文集》。北京:國家圖書館,2010年。
    馬先陣、倪波編,《李小緣紀念文集》。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
    馬衡,《凡將齋金石叢稿》。臺北:明文書局,1981年。
    高國藩,《敦煌學百年史述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
    高應篤,《內政春秋》。臺北:華欣文化事業中心,1984年。
    國史館編,《黃季陸先生論學論政文集(一、二、三)》。新店:國史館,1986年。
    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編,《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概況》。四川南溪: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1942年。
    崔勇,《中國營造學社研究》。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
    張清平,《遇見林徽因──愛‧建築‧文學的一生》。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3年。
    張道藩,《張道藩先生文集》。臺北:九歌出版社,1999年。
    張道藩,《酸甜苦辣的回味》。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1年。
    張德澤,《清代國家機關考略》。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
    張錦郎、黃淵泉編,《中國近六十年來圖書館事業大事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
    張繼,《張溥泉先生全集》。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1年。
    張繼,《張溥泉先生全集補編》。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2。
    張繼,《張溥泉先生全集續編》。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2年。
    梁思成,《中國建築史》。北京:三聯書店,2011年。
    梁為楫、鄭則民主編,《中國近代不平等條約選編與介紹》。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3年。
    莊文亞編,《(民國23年)全國文化機關一覽》。臺北:中國出版社,1973年。
    莊芳榮,《古蹟管理與維護》。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郭勝強,《河南大學與甲骨學》。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
    郭新和編,《董作賓與甲骨學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
    陳子怡,《中國早期考古調查報告:西京訪古叢稿》。北京:線裝書局,2006年。
    陳存恭、陳仲玉、任育德訪問,任育德紀錄,《石璋如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2年。
    陳洪波,《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1928-1949年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陳哲三,《中華民國大學院之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
    陳端志,《博物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陳學勇,《蓮燈微光裏的夢:林徽因的一生》。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2012年初版2刷。
    傅振倫,《傅振倫文錄類選》。北京:學苑出版社,1994年。
    傅振倫,《傅振倫學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黃乃興,《黃季陸先生紀念文集》。出版地、出版者不詳,1986年。
    黃文弼,《高昌匋集》,收入《中國西北文獻叢書第七輯西北考古文獻第二卷》。蘭州:古籍書店,1990年。
    黃季陸,《黃季陸先生懷往文集》。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6年。
    黃建秋,《百年中國考古》。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年。
    楊仁愷,《國寶沉浮錄》。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年。
    楊權、姜波,《開拓近代交通事業的文化人──葉恭綽》。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年。
    葉恭綽,《遐庵彙稿》。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董作賓、董敏,《甲骨文的故事》。臺北:商周出版社,2012年。
    榮新江,《敦煌學十八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初版3刷。
    劉壽林編,《民國職官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劉維開,《國難期間應變圖存問題之研究──從九一八到七七》。新店:國史館,1995年。
    歐素瑛,《立法院院長張道藩傳記》。臺中:立法院議政博物館,2013年。
    滕固,《中國美術小史‧唐宋繪畫史》。長春:吉林出版公司,2010年。
    滕固,《征途訪古述記》。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滕固,《挹芬室文存》。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年。
    滕固,《被遺忘的存在──滕固文存》。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11年。
    蔡元培研究會編,《蔡元培與現代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蔡鴻源主編,《民國法規集成第7、11、12、26、28冊》。合肥:黃山書社,1999年。
    蔣祖怡編,《蔣復璁先生傳記──中華瑰寶的守護神》。臺北:思行文化傳播公司,2012年。
    蔣復璁,《珍帚齋文集卷一文化、藝術、博物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蔣復璁等口述,黃克武編撰,《蔣復璁口述回憶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
    衛聚賢,《中國考古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臺1版6刷。
    鄭師渠,《國粹、國學、國魂──晚清國粹派文化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盧毅,《整理國故運動與中國現代學術轉型》。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2008年。
    盧錫榮,《歐美十五國游記》。上海:國光書店,1941年。
    賴德霖主編,《近代哲匠錄──中國近代重要建築師、建築事務所名錄》。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6年。
    謝保成,《民國史學述論稿(1912-194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薩維‧漢丁著,夏雨譯,《新疆古城探險記》。上海:東南出版社,1940年。
    羅桂環,《中國西北科學考查團綜論》。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年。
    羅琨、張永山,《羅振玉評傳》。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0年。
    譚旦冏,《了了不了了之集》。臺中:印刷出版社,1994年。
    譚旦冏,《中央博物院廿五年之經過》。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0年。
    關曉紅,《晚清學部研究》。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
    蘇士澍,《大師導讀:中國金石文化》。臺北:龍圖騰文化公司,2011年。
    蘇同炳,《手植楨楠已成蔭──傅斯年與中研院史語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2年。
    學位論文
    馬樹華,〈中華民國政府的文物保護〉。濟南: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0年5月。
    吳淑瑛,〈展覽中的「中國」:以1961年中國古藝術品赴美展覽為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統研究部碩士論文,2003年7月。
    許弘義,〈國學保存會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4年6月。
    張儁,〈中國本位文化與全盤西化論戰的本質(1934-1935)〉。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6月。
    程曉燕,〈文物古跡保護法律制度研究〉。重慶:重慶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4月。
    鄭濱,〈1860-2009中國文物保護歷程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4月。
    蔡淵洯,〈抗戰前國民黨之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運動(1928-1937)〉。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7月。
    蕭阿勤,〈國民黨政權的文化與道德論述(1934-1991)──知識社會學的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6月。
    期刊論文
    丁偉志,〈晚清國粹主義述論〉,《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2期。
    方波,〈馬衡與近代金石學〉,《西泠印社》,第29輯(2011年3月)。
    王云,〈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的組成〉,《西北史地》,1998年第3期。
    王正華,〈羅振玉的收藏與出版──「器物」、「器物學」在民國初年的成立〉,《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31期(2011年9月)。
    王強、周俊玲,〈西京籌備委員會對西安地區的文物保護〉,《絲綢之路》,2000年 第5期。
    王新春,〈近代中國西北考古:東西方的交融與碰撞──以黃文弼與貝格曼考古之比較為中心〉,《敦煌學輯刊》,2011年第4期。
    王榮華,〈國民政府時期的西北考察活動與西北開發〉,《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5期。
    司開國,《從「贈與及寄託草約」看福開森對中國藝術的貢獻》,《美術研究》,2011年第4期。
    江琳,〈留學生與近代中國的文物保護〉,《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4期(2008年7月)。
    宋新潮,〈中國考古的國際合作〉,《南方文物》,2012年第4期。
    李福君、曾永仁,〈熟悉的名字陌生的經歷──重識滕固〉,《蘭臺世界》,2008年第5期(2008年3月)。
    李裕群,〈天龍山石窟分期研究〉,《考古學報》,1992年第1期。
    沈平子,〈傅汝霖非傅雷筆名辨〉,《博覽群書,》2012年第12期。
    沈杜榮,〈國民政府與「開發西北」〉,《固原師專學報》,1994年第3期。
    育幹,〈近年相繼來華的外國學術探險隊及其發見〉,《東方雜誌,》第24卷第19號(1927年10月)。
    邢義田,〈傅斯年、胡適與居延漢簡的運美及返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6本第3分(1995年9月)。
    吳鳳鳴,〈1840至1911年外國地質學家在華調查與研究工作〉,《中國科技史料》,1992年第1期。
    周媛,〈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名勝古跡保護(1927-1937)〉,《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1卷第5期(2007年9月)。
    周琇環,〈中英庚款會的文教事業〉,《國史館學術集刊》,第3期(2003年9月)。
    尚季芳,〈國民政府時期的西北考察家及其著作述評〉,《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第13期第3期(2003年9月)。
    林弘,〈論文物古跡的保護意義及其利用〉,《絲綢之路》,2010年第12月。
    林輝鋒,〈南京國民政府初期教育界的派系之爭──以馬敘倫的經歷為線索的考察〉,《北京大學教育評論》,第7卷第3期(2009年7月)。
    姜捷,〈滕固其人的發現及意義〉,《考古與文物》,2003年第6期。
    胡逢祥,〈論辛亥革命時期的國粹主義史學〉,《歷史研究》,1985年第5期。
    范雅君,〈古物陳列所與開啟民智──民國時期的南京古物陳列所〉,《才智》,2011年第7期。
    唐賢興、唐麗萍,〈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國家整合的失敗與現代化計劃的受挫〉,《江蘇社會科學》1998年第5期。
    徐玲,〈艱難的探索──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建始末〉,《博物館研究》,2008年第4期。
    馬樹華,〈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小考〉,《文博》,2007年第5期。
    袁復禮,〈三十年代中瑞合作的西北科學考察團〉,《中國科技史雜誌》,1983年第3期。
    張九辰,〈中國現代科學史上的第一個平等條約〉,《百年潮》,2004年第10期。
    黃翔瑜,〈古物保存法的制定及其施行困境(1930-1949)〉,《國史館館刊》,第32期(2012年6月)。
    黃翔瑜,〈民國以來古物保存法制之誕生背景試析(1911-1930)〉,《國史館館刊》,第34期(2012年12月)。
    曹鵬、溫玉清,〈1935年天壇修繕保護工程經驗管窺〉《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3卷第2期(2011年3月)。
    梁吉生,〈論舊中國博物館事業的歷史意義〉,《中國博物館》,1988年第2期。
    梁吉生,〈中國近代博物館事業紀年〉,《中國博物館》,1991年 第2期。
    陳世局,〈外交部北平檔案保管處之成立及其裁撤(1928-1935)〉,《國史館館刊》,第32期(2012年6月)。
    陳芳妹,〈宋古器物學的興起與宋仿古銅器〉,《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10期(2001年3月)。
    傅清石,〈易培基的生平及晚年遭遇(上、中、下)〉,《傳記文學》,第34卷第1、2、3期(1979年1、2、3月)。
    楊濤,〈故宮盜寶案的蕭子升〉,《文史春秋》,2009年 06期。
    馮國安,〈蕭陵斜照峙豐碑──民國早期對六朝陵墓石刻的一次調查與維護〉,《檔案建設》,2011年第4期。
    福開森,〈福開森博士履華四十年之紀念文〉,《東方雜誌》,第24卷第19號(1927年10月)。
    趙杰,〈中國歷代文物保護制度述略〉,《考古與文物》,2003年第3期。
    劉立勇、朱與墨,〈故宮盜寶真相及易、蕭蒙冤之白〉,《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
    劉毅,〈從金石學到考古學──清代學術管窺之一〉,《華夏考古》,1998年第4期。
    蔣偉國,〈美國人福開森與中國文物〉,《民國春秋》,1997年第5期。
    鄭欣淼,〈馬衡先生與中國文博收藏事業〉,《西泠印社》,第29輯(2011年3月)。
    盧丁,〈從金石學收藏到現代文物收藏──中國文物收藏古今談〉,《東方收藏》,2013年第4期。
    薛正昌,〈孫中山西部開發思想及其對後世的影響〉,《廣東社會科學》,2012年第1期。
    鮮喬鎣,〈中國文物法制化管理的開端──簡析南京國民政府的古物保存法〉,《中華文化論壇》,2010年第2期。
    羅桂環,〈試論20世紀前期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的成立及意義〉,《中國科技史雜誌》,第27卷第2期(2006年2期)。
    殷寶寧,〈文化搭臺,經濟唱戲?中國文物保護法令與政策變遷歷程分析〉,《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5卷第3期(2009年秋季號)。
    論文集論文
    李濟,〈中華民國所頒發的第一號採取古物執照〉,收入國立歷史博物館等編,《包遵彭先生紀念論文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71年。
    吳怡萍,〈國民黨中央文化事業計畫委員會之研究(1936-1938)〉,收入胡春惠、唐啟華編,《兩岸三地歷史學研究生研討會論文選集2008年》。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9年。
    張德芳,〈居延漢簡及其相關的人和事〉,收入張德芳、孫家洲編,《居延敦煌漢簡出土遺址實地考察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黃翔瑜,〈民國以來文化保存觀念的發軔及其遞變(1916-1935)〉,收入國史館編,《近代國家的型塑: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13年。
    秦素銀,〈蔡元培的博物館理論與實踐〉,收入蔡元培研究會編,《蔡元培與現代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榮新江,〈敦煌藏經洞文物的早期流散〉,收入郝春文編,《敦煌文獻論集:紀念敦煌藏經洞發現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年。
    羅振玉,〈莫高窟石室祕錄〉,收入東方雜誌社編,《考古學零簡》。上海:商務印書館,1923年。
    報紙
    周美惠,〈故宮完成盤點2附件3殘件未現〉,《聯合報》,臺北,2013年3月26日,版A11。
    周美惠,〈文物未現馮明珠致歉〉,《聯合報》,臺北,2013年3月27日,版A11。
    曹敏吉,〈700多箱大洋票啟封將銷毀〉,《聯合報》,高雄,2007年12月21日,版C2。
    熊逎祺,〈700箱大洋票老兵看守半世紀〉,《聯合報》,高雄,2007年1月4日,版A5。
    謝梅芬,〈塵封一甲子700箱大洋票燒了〉,《聯合報》,高雄,2008年1月31日,版A1、A10。
    謝梅芬,〈曾堆放大洋票錢坑25日拍賣〉,《聯合報》,高雄,2014年2月9日,版C1。
    殷道貞,〈廢屋藏寶塵封56年700箱洋票見光〉,《中國時報》,臺北,2005年10月27日,版A8。
    網路資料
    〈董作賓先生大事年表〉,收錄於「贈書人紀念網站」:http://lib.ihp.sinica.edu.tw/pages/03-rare/MWSP/02/b.htm。(2014/3/6點閱)
    〈幾度滄桑:歷數北京城內的清朝王府〉,收錄於「書味頻道」http://books.sina.com/bg/funny/allembracing/20121219/183442165.html。(2014/4/3點閱)
    丁瑞茂,〈天字第壹號的「採取古物執照」〉收錄於「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資源網」:http://digiarch.sinica.edu.tw/content/subject/resource_content.jsp?oid=16777742&queryType=qc。(2014/4/3點閱)
    洪榮志,〈老榕樹壓毀禮門臺南孔廟還有4病樹文化部促搶修〉收錄於「中時電子報」:http://tw.news.yahoo.com/老榕樹壓毀禮門-臺南孔廟還有4病樹-文化部促搶修-213000491.html。(2013/4/9日點閱)
    郭琇真,〈基隆碼頭部分保留 轉渡海薪傳博物館〉,收錄於「臺灣立報」:http://tw.news.yahoo.com/基隆碼頭部分保留-轉渡海薪傳博物館-161101118.html。(2014/2/13日點閱)
    謝世忠,〈考古版「石頭夢」--卑南、臺大與史前館〉,收錄於「自由電子報」:http://news.ltn.com.tw/news/opinion/paper/5683。(2014/5/1點閱)
    日本專書
    黑田源次,《熱河:寶物館、避暑山莊、尊經閣》。新京:滿日文化協會,1942年。
    英文專書
    Ceram, C. W., Gods, Graves, and Scholars: the Story of Archaeology. New York: Knopf, 1951.
    Elliott, Jeannette Shambaugh and Shambaugh, David. The Odyssey of China`s Imperial Art Treasures.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05.
    Hedin, Sven Anders. My Life as an Explorer. New York, Tokyo: Kodansha International, 1996.
    Sullivan, Michael. Art and Artists of Twentieth-century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6.
    Wang, Fan-sen. Fu Ssu-nien: A Lif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研究所
    100153010
    1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153010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歷史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301001.pdf6662KbAdobe PDF21527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