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974/145000 (79%)
Visitors : 52009954      Online Users : 41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67436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7436


    Title: 《西遊記》的寶物研究
    A Study on Magic Weapon of “Journey to the West”
    Authors: 周思旻
    Contributors: 高桂惠
    周思旻
    Keywords: 西遊記
    寶物
    物質書寫
    Date: 2013
    Issue Date: 2014-07-14 11:22:48 (UTC+8)
    Abstract: 本論文旨在梳理《西遊記》的寶物譜系,論其寶物的書寫與意義。首先依據寶物不同形態、功能、特性加以分類,能夠初步且清楚的展現寶物在《西遊記》中的存在狀態與具體形象。透過文本梳理與分類方法,以利後續分析解讀的便利性,或比對析論,或縱觀合論。同一類型的寶物清單,從中可見敘述者展現的共通、差異性,或發現有些形態的物類比其他物類更頻繁作為寶物,或有些寶物功能經常與某些形態物類相關聯。
    其次從敘事學探察寶物在故事中意義與內涵,進一步解析在《西遊記》中寶物呈現的情節架構、敘述頻率,以見背後的敘事策略與意涵。由於寶物在情節中擔任不同的角色功能,或協助、或阻撓,成為故事中的結點、鉸連、功能性物象。在「遇難-解難」的大結構下,因寶物的出現與失去而有不同的情節發展,交織不同的結構模式。而眾多的寶物紛雜出現,其中卻有頻率安排,寶物的反覆出現,密度的高低,透露作者欲借此寶物傳達的意涵,也對整體故事的情節安排有著不同的串連。物與物之間因「相生相剋」產生連結,使得情節環環相扣,也埋下伏筆,成為推動情節的關鍵。在作者敘事編排下,寶物對於整體情節架構產生或鬆或弛的節奏美學,時而推動時而延宕故事發展。
    最後從物質文化角度切入,探究背後的文化現象。寶物流轉在不同人物手中,牽涉不同層面。在情節中寶物發揮著非凡功能,協助人物完成諸多任務,同時因各種行為的驅動而產生流動,或奪、或盜、或借、或贈,在不同人物掌握使用下展現各自的殊異故事。從上界至下界,在空間與使用者的改變下,寶物的功能與價值不斷辯證,也不斷重構。在人與人之互動關係中,寶物肩負著人情、權力、羞辱等意義。透過梳理、詮解《西遊記》的寶物論述,以期探求寶物書寫在敘事長流中的意義、價值與定位。
    Reference: 【按作者姓氏筆畫遞增排列】
    一、古籍文獻
    〔明〕吳承恩著、徐少知校、周中明、朱彤注:《西遊記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
    〔明〕謝肇淛:《五雜組》,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
    〔清〕金聖嘆著、陸林輯校整理:《金聖嘆全集》,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
    〔清〕劉一明:《西遊原旨》,收錄於《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李時人、蔡鏡浩校注:《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隋樹森編:《元曲選外編》第2冊,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二、專著
    丁福保編:《佛學大辭典》,臺北:新文豐,1974年。
    王學泰:《中國飲食文化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史美珩:《古典兵略》,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余國藩著,李奭學譯:《《紅樓夢》、《西遊記》與其他:余國藩論學文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
    余國藩著,李奭學譯:《余國藩西遊記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吳士余:《中國小說美學論稿》,上海:三聯書店上海分店,1991年。
    吳聖昔:《西遊新解》,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9年。
    呂素端:《《西遊記》敘事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年。
    李志宏:〈失去樂園之後──孫悟空終成「鬪戰勝佛」的寓言闡釋〉,收錄於《第三屆中國小說與戲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李建民:〈「養生方技叢書」總序〉,《養生方技叢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年。
    李豐楙:《神化與變異:一個「常與非常」的文化思維》,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李桂奎:《元明小說敘事形態與物欲世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周方銀:《解碼《西遊記》》,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年。
    周緯:《中國兵器史稿》,臺北:明文書局,1988年。
    孟悅、羅鋼主編:《物質文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林庚:《西遊記漫話》,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
    竺洪波:《四百年《西遊記》學術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
    胡光舟:《吳承恩與西遊記》,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翁小芬:《《西遊記》及其三本續書研究(上)(下)》,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年。
    高桂惠:〈《西遊記》續書的魔境──以《續西遊記》為主的探討〉,收錄於李豐楙、劉苑如編:《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史哲所,2002年。
    高桂惠:〈《西遊補》:情欲之夢的空間與細節的意涵〉,收錄於余安邦編:《情、欲與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3年。
    高桂惠:〈《西遊補》文化形態的考察〉,收錄於《古典文學.第十五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
    高桂惠:〈明清小說遊戲觀的辯證──以《十二樓》、《照世盃》為起點的討論〉,收錄於《臺灣學術新視野──中國文學之部(二)》,臺北:五南文化事業,2007年。
    高桂惠:〈類型錯誤/理念先行?──由明末《西遊記》三本續書的「神魔」談起〉,收錄於蒲慕州編:《鬼魅神魔──中國通俗文化側寫》,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高桂惠:《追蹤躡跡──中國小說的文化闡釋》,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
    張錦池:《西遊記考論》,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
    張錦池:《漫說西遊》,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1年。
    張靜二:《《西遊記》人物研究》,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
    梅新林、崔小敬編:《20世紀《西遊記》研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年。
    許建崑:《情感、想像與詮釋──古典小說論集》,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許麗芳:《《西遊記》中韻文的運用》,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
    陳文新、閻東平:《佛門俗影──《西遊記》與民俗文化》,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陳俊宏:《《西遊記》主題接受史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程薔:《驪龍之珠的誘惑:民間敘事寶物主題探索》,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
    馮汝常:《中國神魔小說文體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
    黃應貴編:《物與物質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4年。
    楊林書、黃桂貞,《決勝戰場──古代兵器》,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
    楊惠美著,趙旭東、孫珉譯:《禮物、關係學與國家:中國人際關係與主體性建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十二講》,香港:三聯書店,2006年。
    楊義:《中國敘事學(圖文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萬建中:《中國民間散文敘事文學的主題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葉朗:《中國小說美學》,臺北:里仁書局,1987年。
    熊秉真編:《睹物思人》,臺北:麥田出版,2003年。
    劉勇強:《中國古代小說史敘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劉衛英:《明清小說寶物崇拜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蔣豐維:《中國兵器事典》,臺北:積木文化,2007年。
    蔡尚志:《童話創作的原理與技巧》,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蔡鐵鷹:《《西遊記》的誕生》,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蔡鐵鷹:《西遊記的前世今生》,北京:新華出版社,2008年。
    蔡鐵鷹編:《西遊記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鄭明娳:《西遊記探源(全一冊)》,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聶鑫森:《中國老兵器說謎》,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
    薩孟武:《西遊記與中國古代政治》,臺北:三民書局,1969年。
    關紹箕:《戰略西遊記:吳承恩的兵法世界》,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Peter Corrigan著,陳玉慈譯:《衣裝的社會──衣服與身體的意涵》,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
    Tim Dant著,龔永慧譯:《物質文化》,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
    〔日〕中野美代子著,王秀文等譯:《《西遊記》的秘密》,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日〕市川定春著,林哲逸、高胤喨譯:《武器事典》,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06年。
    〔日〕篠田耕一著,顧時光譯:《中國古兵器大全》,香港:萬里機構‧萬里書店,1996年。
    〔法〕格雷馬斯(A.J. Greimas):〈行動元、角色和形象〉,收錄於張寅徳編:《敘事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法〕熱奈特(Gérard Genette):〈論敘事文話語──方法論〉,收錄於張寅徳編選:《敘事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法〕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敘事作品結構分析導論〉,收錄於張寅徳編:《敘事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俄〕弗拉基米爾‧雅可夫列維奇‧普羅普著,賈放譯:《故事形態學》,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俄〕弗拉基米爾‧雅可夫列維奇‧普羅普著,賈放譯:《神奇故事的歷史根源》,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俄〕契訶夫著,汝龍譯:《契訶夫論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
    〔美〕P.E.威爾賴特(Philip Wheelwright)著,葉舒憲譯:〈原型性的象徵〉,收錄於葉舒憲編:《神話──原型批評》,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
    〔美〕約翰.凱利(John. R. Kelly)著,趙冉、季斌譯:《走向自由:休閒社會學新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美〕浦安迪(Andrew H. Plaks):《明代小說四大奇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
    〔美〕浦安迪(Andrew H. Plaks):《浦安迪自選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年。
    〔美〕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臺北:立緒文化,1997年。
    〔美〕斯蒂‧湯普森(Stith Thompson)著,鄭海等譯:《世界民間故事分類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頁582-583。
    〔美〕路易士‧海德(Lewis Hyde)著,吳佳綺譯:《禮物的美學》,臺北:商周出版,2008年。
    〔英〕丁乃通著,鄭建成等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年。
    〔德〕埃利希‧諾伊曼(Erich Neumann)著,李以洪譯:《大母神:原型分析》,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
    三、期刊論文
    王立:〈明清女性保貞術母題及其印度文化溯源〉,《寧夏大學學報》第1期(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
    王立:〈明清小說中的寶失家敗母題及淵源〉,《齊魯學刊》第2期,2007年。
    王志瑋:〈論《西遊記》中「五聖取經」事件的宗教修煉意義〉,《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14期,2008年7月。
    王建平、劉莉萍:〈《水滸傳》中兵器描寫摭談〉,《濟寧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1期,2003年
    王婉甄:〈《西遊原旨》中「妖魔」的內丹意涵〉,《東華漢學》第4期,2006年9月。
    王櫻芬:〈踏在西天之路──《西遊記》女妖研究〉,《高雄師大學報》第26期,2009年。
    田誠陽:〈道教的法器〉,《中國道教》第3期,1994年。
    李春青:〈在文本與歷史之間──重讀《西遊記》〉,《學習與探索》第6期,1998年。
    李勝、張徳雲:〈《三言》中「物」的場域功能及類型〉,《楚雄師範學院學報》第5期,2004年。
    李豐楙:〈出身與修行:明代小說謫凡敘述模式的形成及其宗教意識──以《水滸傳》、《西遊記》為主〉,《明道文藝》,2004年。
    李豐楙:〈洞天與內景:西元二至四世紀江南道教的內向遊觀〉,《東華漢學》第9期,2009年6月。
    李豐楙:〈暴力敘述與謫凡神話:中國敘事學的結構問題〉,《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07年9月。
    李鵬飛:〈試論古代小說中的「功能性物象」〉,《文學遺產》第5期,2011年
    周思旻:〈《西遊記》火難中的物質書寫〉(已通過審查,將收於《華文文學與文化》第3期)。
    林淑鈴:〈試論「鉢」在佛教典籍中的衍生功能──以《雜寶藏經》為起點〉,《北港農工學報》第1期,2009年。
    武宇嫦:〈論亞洲民間寶物故事中的禁忌形態與意義〉,《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2011年。
    胡玉珍:〈《西遊記》的精怪及其能力與法寶武器之探討〉,《航空技術學院學報》第10卷第1期,2011年8月。
    胡玉珍:〈《西遊記》的精怪及其能力與法寶武器之探討〉,《航空技術學院學報》第1期,2011年。
    孫克誠、任元軍:〈略論葫蘆文化〉,《青島化工學校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1年。
    孫進:〈試論道具在小說〈蔣興哥重會珍珠衫〉中的作用〉,《山東省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第3期,1999年。
    徐傳武:〈《西遊記》中的五行思想〉,《歷史月刊》,1996年8月。
    徐禎苓:〈醫者意也:《西遊記》的醫療表述〉,《中外文學》第3期,2013年9月。
    翁漢騰、張世宗、張恬君:〈單人動作遊戲之創作元素分析〉,《商業設計學報》第14期,2010年11月。
    馬翀煒、丁雄:〈人類學視野中的識寶傳說〉,《雲南藝術學院學報》第2期,2002年。
    高桂惠:〈「物趣」與「物論」:《聊齋誌異》物質書寫之美典初探〉,《淡江中文學報》第25期,2011年12月。
    康保成:〈沙和尚的骷髏項鏈──從頭顱崇拜到密宗儀式〉,《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4年1月。
    張加佳:〈西遊記女妖研究〉,《研究與動態》第14期,2006年。
    張晨:〈三言對中國古代小說敘事意象功能的開拓──以「帕」為例〉,《青年文學家》第17期,2009年。
    張靜二:〈《西遊記》中的「力」與「術」〉,《漢學研究》第11卷第2期,1993年。
    符建科:〈《西遊記》的武器描寫〉,《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第2期,2010年2月。
    許暉林:〈延滯與替代:論《西遊補》的自我顛覆敘事〉,《台大中文學報》第35期,2011年12月。
    許嘉瑋:〈《西遊記》中的「秩序」問題探析──以取經路上五聖與遭逢群體之互動關係為切入點〉,《中國文學研究》第25期,2008年1月。
    閆秋霞:〈寶物形象和拯救無意識〉,《山西教育學院學報》第4期,2001年。
    陳文新:〈《西遊記》中的法寶〉,《文史知識》第316期,2007年10月。
    陳世昀:〈從古典到現代:「白蛇」故事系列中「小青」角色的敘事與寓意〉,《有鳳初鳴年刊》第7期,2011年7月。
    陳穎:〈兵學文化的物化形態和審美儀式──略論中國古代戰爭小說中的兵器和武藝〉,《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4年。
    彭建成:〈論兵器與人物形象的和諧美──以《三國志演義》和《水滸傳》為例〉,《欽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4期,2005年12月。
    黃凌雲〈西遊記中法寶等若干意象的原型研究〉,《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6年12月。
    楊中舉:〈金箍棒與緊箍咒:一對多重文化象徵符碼〉,《臨沂師範學院學報》第4期,2007年8月。
    楊仲堅〈《西遊記》寶物崇拜的淵源與社會心理研究〉,《大眾文藝(理論)》第22期,2009年。
    楊勇、韓田鹿:〈論百寶箱意象的敘事功能〉,《重慶三峽學院學報》第5期,2007年。
    萬建中:〈中國民間幻想故事中「魔物」話語的文化解讀〉,《西北民族研究》第3期,2004年。
    董小英:〈羅琳的魔法石——《哈利‧波特》的「寶物」及推理方向〉,《英美文學研究論叢》第2期,2008年。
    趙修霈:〈由陰入陽的成聖之途──由《西遊記》的「食色」談起〉,《新世紀宗教研究》第4期,2009年6月。
    劉雨過、黃艷:〈論《西遊記》中的神魔鬥法〉,《河池學院學報》第6期,2010年12月。
    劉雨過、黃艷:〈論《封神演義》中的法寶〉,《河池學院學報》第3期,2012年。
    劉洪強:〈唐僧的「紫金鉢盂」考釋〉,《明清小說研究》第4期,2012年。
    劉堂春:〈金聖嘆敘事節奏論〉,《湖南城市學院學報》第6期,2005年11月。
    劉瓊云:〈聖教與戲言──論世本《西遊記》中意義的遊戲〉,《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6期,2010年3月。
    蕭兵:〈人參果的文化考析:兼論其與肉芝、人身、小人國及生命樹、搖錢樹、聖誕樹的關係〉,《民族藝術》第2期,2002年。
    錢永平:〈當代窮人缺失的「寶物」——電影《長江七號》與民間「寶物型」故事〉,《藝苑》第1期,2010年。
    謝明勳:〈《西遊記》修心歷程詮釋:以孫悟空為中心之考察〉,《東華漢學》第8期,2008年12月。
    謝明勳:〈百回本西遊記的敘事矛盾之二──芭蕉扇到底有幾把〉,《靜宜人文學報》第9期,1997年6月。
    〔美〕浦安迪(Andrew H. Plaks):〈打一用物:中國古典小說中物體形象的象徵與非象徵作用〉,《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1期,2011年。
    四、會議論文
    高桂惠:〈《西遊記》禮物書寫探析〉,《中國經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三場》,中壢: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2012年10月25-26日。
    五、學位論文
    曲曉紅:《從封神演義的火攻透視火崇拜的文化內蘊》,遼寧:遼寧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吳晉安:《英雄歷劫:《西遊記》「火劫故事」寓意研究》,彰化:明道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周秉榮:《論童話中的寶物形象》,安徽:安徽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11年。
    周盈君:《《封神演義》中的法術、寶物及其文化意涵》,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教學碩士論文,2011年。
    林景隆:《西遊記續書審美敘事藝術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張家仁:《《西遊記》與三種續書之比較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張翔:《八仙寶物描寫的功能性研究》,浙江:浙江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2年。
    陳玉峰:《《西遊記》的兵器、法寶與法術研究》,山東:山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0年。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100151002
    10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15100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00201.pdf2529KbAdobe PDF21208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