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105/145137 (79%)
Visitors : 52203403      Online Users : 66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7171


    Title: 中國大陸勞工退休養老制度的政治經濟分析
    Authors: 吳奕霖
    Wu, I Lin
    Contributors: 黃德北
    Huang, Te Pei
    吳奕霖
    Wu, I Lin
    Keywords: 中國大陸退休養老保險
    二元化社會保障
    城鎮職工養老保險
    農民工養老保險
    社會統籌與個人帳戶相結合
    社會保險法
    China`s retirement pension
    Migrant worker endowment insurance
    urban worker endowment insurance
    Social Insurance
    Date: 2013
    Issue Date: 2014-07-01 12:18:06 (UTC+8)
    Abstract: 本文旨在探討當前中國大陸城鎮職工與農民工等具有勞工性質的群體,其退休養老保險制度發展過程的政治經濟分析。所要回答的問題有三:一、中國大陸退休養老保險的歷史進程為何?有何特徵?二、中國大陸農民工與城鎮職工的退休養老保險制度現今運行情況為何?可能的整合方向是?三、中國大陸退休養老保險基金的財務當前運行情況是?有何隱憂?以上三點構成了本文的問題意識。
    文中檢視中國大陸自1950年代所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至今所有關於農民工與城鎮職工養老保險法規的演變,並比較2011年《社會保險法》出臺後,關於農民工與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實質發展。此外,本文以北京、上海、廣東、河南各省的「退休養老保險金的收支結餘」做為基礎,使用各省的「歷史債務」、「經濟發展水準」、「勞動力流動」等面向分析養老金區域失衡的原因與長期發展的隱憂,以歸納出當前中國大陸城鎮職工與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發展的個案省份分析。
    本文發現,中國大陸農民工與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發展有著明顯的「路徑依賴」特徵,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出臺以降,關於中國大陸的社會保障歷經了單位保障到社會保險,最後則是具備中國特色的「社會統籌與個人帳戶相結合」制度的建立。關於中國大陸退休養老體制的改革過程是中國社會主義傳統下與改革開放後強調經濟發展相互激盪下的結果。
    中共以戶籍制度作為區分城鄉勞工的主要手段,在社會福利制度上形成了差異化的現象。本文認為關於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制度在過去的社會保險體系發展中乏善可陳,與受到政府保障的城鎮職工形成對比的現象。中共當局開始正視農民工的問題是在改革開放後所形成的龐大民工潮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政府也必須替「第二代農民工」建設更公平的社會保障制度進而達成「城鎮化」的目標。
    中國大陸的社會保障制度發展有著明顯的地域差異,其財政的制度也高度分權,具體反應在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上。北京、廣東與上海享受著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成果,在吸引外來勞動人口上有著先天優勢,相對河南的人口外移有著明顯的對比。背後的意涵代表了富裕省份對於後發省份在社會保障資源上的「榨取」,不利於後發省份養老保險的長期發展。本文認為,2011年《社會保險法》出臺後,對於農民工的社會保障確實有所提昇,也使具有「穩定就業」身分的農民工納入到了城鎮職工養老保險體制內,不過仍然需要觀察其後具體的發展態勢。中國大陸之後的退休養老制度發展,本文認為應該要向實現「全國統籌」的目標邁進,也可以藉由中央分配養老金,使地區養老金收支不均的現象可以有效紓緩。
    This thesis aims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bor groups in China, which include urban workers and migrant workers. It also discusses the political economical analysis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for retirement pensions. There are three important questions that have to be addressed: First, what is the historical course on the Chinese retirement pension? What are the features? Second, how is the retirement pension run for urban workers and migrant workers today? What is the direction for integration? Third, what is the financial situation in running the pensions? Are there any concerns? Above three questions constitute the main issues that will be discussed in this thesis.
    It is evident that there are changes to today’s law and regulations of endowment insurance for urban and migrant workers. This thesis will use Beijing, Shanghai, Guangdong, and Henan province for “Balance of Revenues and Expenditure in Endowment Pension Insurance” as a basis. Also use each province’s “Debt records”, “Standard Economic Growth” “Labor Mobility”, etc. to analyze.
    In this thesis it also indicat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dowment insurance for migrant workers and urban workers appears to be having a “path dependency” feature. China’s social security has gone from a unit security to a social security. The social welfare system creates a phenomenon of discrepancy in the system. This thesis deems that in the past, migrant workers’ social security reform development is not effective compared to the government security the urban workers received. The government must help “Second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create a fair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reach “urbanization” as a goal.
    China’s social security growth has a noticeable regional difference; there is also a high separation of powers in the finance system, which reacts on the reform for social security. Beijing, Guangdong, Shanghai enjoy the economic gain after the reform, and attract many foreign labors, gives them dominant advantage. In contrast, Henan, there is big difference in number for migrate workers. Behind this, there is an implication that prosperous provinces create an “extortion” of resources to those less prosperous, meaning there is no care for their endowment insurance growth. Overall this system still has potential for improvement.
    Reference: 一、 中文部分
    Anthony Saic著,周鳳華譯,「中國社會福利政策:邁向社會公民權」,華中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51卷第4期(2012年7月),頁24-31。
    Association for China Economic Studies (ACES) ,「中國大陸十二五規劃綱要全文」,中國大陸經濟研究學會網站,檢索日期2013年11月30日, http://www.aces.org.tw/?page_id=648。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2012年度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人民網,2013年5月28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528/c1001-21641740-2.html。
    人大常委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人民日報,1958年1月9日,http://www.people.com.cn/item/flfgk/rdlf/1958/111605195801.html。
    人事部,「關於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有關問題的通知」,找法網,1992年1月27日,http://china.findlaw.cn/fagui/p_1/130537.html。
    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2011年度本市社會保險基本情況」,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網站,2012年8月13日, http://www.12333sh.gov.cn/200912333/2009xxgk/ztxx/shbxxx/201208/t20120813_1141055.shtml。
    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2012年度本市社會保險基本情況」,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網站,2013年6月19日,http://www.12333sh.gov.cn/200912333/2009xxgk/ztxx/shbxxx/201306/t20130619_1148993.shtml。
    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2013年上海市社會保險費繳費標準」,上海市社會保障網,2013年9月13日,http://www.12333sh.gov.cn/200912333/2009xxgk/ztxx/shbxxx/201309/t20130913_1151916.shtml。關於此份繳費標準是上海市2013年最新的養老金繳費標準,涵蓋養老、醫療、工傷、生育、失業保險等。
    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上海市外來從業人員綜合保險暫行辦法」,上海網,2002年月22日, http://www.shanghai.gov.cn/shanghai/node2314/node3124/node3125/node3129/u6ai1130.html。
    中共中央,「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在京舉行」,新浪網,2013年12月14日,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20131214/192917636234.shtml。
    中共中央,「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全文)」,人民網,2003年10月14日,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9/65411/4429165.html。
    中共中央,「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國網,1993年11月14日,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archive/131747.htm。
    中共中央,「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中國網,2010年10月29日,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10/29/content_21225907.htm。
    中共中央,「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國政府門戶網站,2005年http://www.gov.cn/banshi/2005-08/05/content_20688.htm。
    中共中央,「胡錦濤在中共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網,2012年11月8日,http://cpc.people.com.cn/n/2012/1118/c64094-19612151.html。
    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國網,1993年11月14日,http://www.china.com.cn/chinese/archive/131747.htm。
    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總覽編輯委員會,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總覽(北京:中國民主法治出版社,1995年),頁337。
    中國國家統計局,「國家統計局關於2012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初步核實的公告」,中國國家統計局官方網站,2013年9月2日,http://www.stats.gov.cn/tjdt/zygg/gjtjjgg/t20130902_402923828.htm。
    中國勞動出版社,中國勞動統計年鑒(北京:中國勞動出版社,1993年),頁9。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社會保障部網站,2007年6月29日,http://www.molss.gov.cn/gb/news/2007-06/30/content_184630.htm。
    中評社,「廣東GDP料10年內趕超韓國」,中評社,2010年8月27日,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4/2/7/7/101427710.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1427710。
    王利平,「淺談我國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對養老保險2005年方案的解析」,新西部,第12期(2008年),頁87。
    王亞柯,「中國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研究現狀及趨勢」,學術界,第3期(2008年),頁283。
    王虎峰,養老金生產論(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4年1月),頁20-34。
    王偉,「基本養老保險基金財務探究」,經營管理,第16期(2012年),頁73-74。
    王紹光、胡鞍鋼,中國:不平衡的發展的政治經濟學(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1999年)。
    王智斌,中國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與政策建議(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07),頁50-66。
    王燕、徐滇慶、王直、翟凡,「中國養老保險隱性債務、轉軌成本、改革方式及其影響-可計算一般均衡分析」,經濟研究,第5期(2001年),頁1-12。
    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北京市基本養老保險規定」,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網站,2006年12月24日,http://www.bjld.gov.cn/LDJAPP/search/fgdetail.jsp?no=10713。
    北京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北京市農民工養老保險暫行辦法」,法治日報,2001年8月27日,http://www.legalinfo.gov.cn/zt/2004-11/16/content_151162.htm。
    史柏年,中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研究(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9年),頁21-122。
    田千山,「社會階層流動的良性選擇-以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為例」,當代青年研究,第1期(2012年1月),頁22-27。
    白鳳崢,「對建立農民工社會保障的認識」,生產力研究,第7期(2004年),頁2-5。
    石宏偉,中國城鄉二元化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創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頁149-152。
    石宏偉,中國城鄉二元化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創新,頁151。
    立夏,「工運史畫:重陽節漫談退休話題」,勞動報(上海),2013年10月24日,http://www.labour-daily.cn/ldb/node38/node29974/u1ai167644.html。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試行)」,諮詢網,1986年12月2日,http://law.51labour.com/lawshow-21263.html。
    全國總工會,「關於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的研究報告」,新華網,2010年6月21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6/21/c_12240721.htm。
    安勞,「瑞典養老保險制度下的企業年金」,創業者,第10期(2006年),頁22。
    安增龍,中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研究(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年),頁190-192。
    朱育,養老金制度的經濟分析與運作分析(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頁72- 89
    朱青,養老金制度的經濟分析與運作分析,(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頁35-36。
    何立新,「中國城鎮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收入分配效應」,經濟研究,第3期(2007年),頁70-80。
    何立新、金子能宏,「中國國有企業職工的退休行為與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轉型中的中國勞動力市場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 中國人口出版社,2005年)。
    作者不詳,「養老保險轉移存門檻限制 深圳農民工掀起退保潮」,新華網,2008年2月24日,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8-02/24/content_7655635.htm。
    吳介民,「永遠的異鄉客?公民身分差序與農民工階級」,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1期(2011年6月),頁52-99。
    吳介民,「壓榨人性空間:身分差序與中國式多重剝削」,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9期(2000年9月),頁3-40。
    吳敬漣,當代中國經濟改革:探索中國經濟順利轉型的秘密(臺北:麥格羅希爾, 2005),頁82-123。
    呂潔、桂莉、邵麗,「農民工養老保險模式選擇及制度設計」,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第36卷(2011年10月),頁62-65。
    呂學靜、陳蕊,「農民工就業與就業促進問題實證研究—以北京市為例」,人口與經濟,第163期第4卷(2007),頁36-39。
    宋雪蓮,「1958年 戶籍制度建立:沒有戶口計劃經濟無法實行」,中國網,2009年9月28日, http://www.china.com.cn/economic/txt/2009-09/28/content_18620436.htm。
    宋曉梧,中國社會保障體制改革與發展報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頁238。
    李文華,「社會養老保險金兩模式的比較及其對中國的借鑑作用」,社會主義研究,第2期(2007年),頁134-136。
    李易駿、古允文,「另一個福利世界?東亞發展型福利體制初探」,臺灣社會學刊,第31期(2003年),頁180-241。
    杜邢曄,「我國城鎮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及基本養老金繳費與計發辦法」,中國物價,第4期(2008年),頁64-68。
    汪兆旗,「農民工養老保險覆蓋率低的原因分析及對策研究」,西華大學學報(哲學及社會學版),第28卷第3期(2009年6月),頁97-99。
    汪泓,上海社會保障改革與發展報告(2008)(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頁18-23。
    汪華,「農民工養老保險研究:回顧與前瞻」,湖北社會科學學報,第3期(2009年),頁68-71。
    汪華,「農民工養老保險研究:回顧與前瞻」,湖北社會科學學報,第3期(2009年),頁68-71。
    肖傳江、廖海亞,「中國城鎮養老保險制度:歷史評析、現實問題與解決思路」,保險研究,第10期(2012年10月),頁103-112。
    那斐,「試析統帳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完善」,理論與實踐,第4期(2003年4月),頁59-60。
    周運清,劉莫鮮,「都市農民的二次分化與社會分層研究」,中南民族大學學報,第1期(2003年),頁5-8。
    屈小博,「中國養老保險制度的演變、發展與思考」,社會科學管理與評論,第3期(2010),頁57-65。
    嶽經綸,「社會政策學視野下的中國大陸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從社會身分本位到人類需要本位」,公共行政評論,第4期(2008年),頁58-83。
    嶽經綸、趙慧,「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地域化發展及其制約-以東莞市社會養老保險一體化改革為例」,公共管理研究,第9卷(2011年8月),頁39-53。
    河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關於印發河南省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係轉移接續暫行辦法的通知」,河南省人民政府網站,2010年4月16日,http://www.ha.hrss.gov.cn/sitegroup/root/html/4aef140825e3728f01261be1c51101b5/20100701164739184.html。
    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河南省人民政府網站,2006年9月5日,http://www.henan.gov.cn/zwgk/system/2006/09/02/010004142.shtml。
    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進城務工人員權益辦法」,河南省社保局網站,2005年7月4日,http://www.henan.gov.cn/zwgk/system/2005/11/24/000000092.shtml。
    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若干政策問題的處理意見」,河南省人民政府網站,2009年1月19日, http://www.henan.gov.cn/zwgk/system/2009/01/19/010115570.shtml。
    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將原「五七工」、「家屬工」等人員納入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統籌範圍的通知」,,河南省人民政府網站,2010年7月23日,http://www.ha.hrss.gov.cn/sitegroup/root/html/4aef140825e3728f01261be1c51101b5/20100724075234447.html。
    河南省政府,「河南省深化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試行方案」,法律勞動網,1995年,http://www.lawtime.cn/info/laodong/qitadiqu/2011010891770.html。
    姚俊,「農民工參加不同社會養老保險意願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基於江蘇五地的調查」,中國人口科學,第1期(2010年),頁1-9。
    姚建平,「農民工的社會養老保險參與問題-基於北京、深圳、蘇州和成都四城市調查數據分析」,天水行政學院學報,第2008卷第5期(2008年10月),頁36-41。
    封進,「中國養老保險體系改革的福利經濟學分析」,經濟研究,第2期(2004年),頁55-63。
    政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人民網,1953年1月26日,http://www.jincao.com/fa/12/law12.19.htm。
    政務院,「關於勞動就業問題的決定」,中國網,1952年7月25日,http://guoqing.china.com.cn/2012-09/05/content_26746349.htm。
    施世駿,「社會保障的地域化:中國社會公民權的空間政治轉型」,台灣社會學刊,第18期(2009年12月),頁43-47。
    柯林‧吉列恩{Colin GiIlion} 等著,楊彥緩等譯,全球養老保障一改革與發展(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2 年},頁37-67 。
    範琛、張朝揮,「關於我國農民工養老保險問題的思考」,南方農村,第2期(2009年),頁72-75;
    徐秋花、侯仲華,「關於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建設的思考」,研究探索,第4期(2008年4月),頁27-29;
    徐秋花、侯仲華,「關於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建設的思考」,研究探索,第4期(2008年6月),頁27-29。
    徐琴,「農民供養老保險制度的價值選擇與困境破解」,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7卷第3期(2008年9月),頁48-52。
    殷俊、黃蓉,「中國現收現付制基礎養老金長期財務的分析-基於人口年齡結構變動的研究」,求索,第10期(2012年10月),頁63-67。
    袁志剛,「中國養老保險體系選擇的經濟學分析」,經濟研究,第5期(2001年),頁13-19。
    袁志剛,中國養老保險體系選擇的經濟學分析,經濟研究,第5期(2001年),頁13-19。
    高靈芝,農村社會保障概論(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7年),頁222-223
    國家統計局,「2012年農民工監測報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網站,2013年5月27日,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305/t20130527_12978.html。
    國務院,「1998年勞動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年度統計公報」,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網站,2006年2月7日,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zwgk/szrs/ndtjsj/tjgb/200602/t20060207_69891.htm。
    國務院,「1998年勞動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年度統計公報」,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網站,2006年2月7日,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zwgk/szrs/ndtjsj/tjgb/200602/t20060207_69891.htm。
    國務院,「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試點方案」,中共饒陽縣委黨校網站,2011年月15日,http://ryxwdx.blog.163.com/blog/static/115223442201131510232859/。
    國務院,「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中央政府門戶網站,2005年8月4日,http://www.gov.cn/banshi/2005-08/04/content_20250.htm。
    國務院,「國務院關於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中國勞動諮詢網,1991年6月26日,http://law.51labour.com/lawshow-16126.html。
    國務院,「國務院關於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人民網,2002年2月28日,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7486/7498/20020228/675965.html。
    國務院,「國務院關於深化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通知」,共產黨新聞網,1995年3月1日, http://cpc.people.com.cn/GB/64184/64186/66686/4494309.html。
    國務院,「國務院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中國政府網,2006年3月27日,http://www.gov.cn/jrzg/2006-03/27/content_237644.htm。
    國務院,「國營企業實行勞動合同制暫行規定」,新華網,1986年7月12日,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2/06/content_2553808.htm。
    國務院,「關於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求是理論網,2009年12月31日,http://big5.qstheory.cn/zywz/201002/t20100201_20233.htm。
    國務院,「關於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中國百科網,1991年6月26日,http://www.chinabaike.com/law/zy/xz/gwy/1332721.html。
    國務院,「關於各單位從農村中招用臨時工的暫行規定」,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1957年12月13日,http://www.bjld.gov.cn/LDJAPP/search/fgdetail.jsp?no=1028。
    國務院,「關於各單位從農村中招用臨時工的暫行規定」,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1957年12月13日,http://www.bjld.gov.cn/LDJAPP/search/fgdetail.jsp?no=1028。
    國務院,「關於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中國政府網,2005年12月14日,http://www.gov.cn/zwgk/2005-12/14/content_127311.htm。
    國務院,「關於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的試點方案」,振興東北網,2004年9月12日,http://chinaneast.xinhuanet.com/2004-09/12/content_10975203.htm。
    國務院,「關於制止農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人民網,1959年2月4日,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1/11/content_2444927.htm。
    國務院,「關於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人民網,1997年7月16日,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7486/7498/20020228/675965.html。
    國務院,「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2006年3月27日,http://www.gov.cn/jrzg/2006-03/27/content_237644.htm。
    國務院,「關於實行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和行業統籌移交地方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1998年8月6日,http://www.molss.gov.cn/gb/ywzn/2006-02/16/content_106846.htm。
    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中國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頁120。
    崔克亮,「一億多的剩餘勞動力,為何還會出現民工荒?」,人民網,2006年3月6日,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53/4168633.html。
    張大川譯,Raul L. Madrid著,「對養老金制度改革風潮的思考」,國際社會科學雜誌,2001年第1期。
    張文學、張立,「中國農民工社會養老保險研究述評」, 西北人口,第2期第32卷(2011年),頁1-5。
    張光煒,中國特色養老金體系的構建(濟南: 山東師範大學,2008),頁20-32。
    張俊山,現代資本主義國家年金制度(天津:南開大學出版扯,2001年),頁2-6
    張思鋒、張冬敏、雍嵐,「引入省際遷移因素的基本養老金收支測算-以陝西為例」,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2期(2007年),頁2-7。
    張思鋒、溫梅紅,社會保障學(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年),頁272-274。
    張運剛,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中國養老保險制度(四川: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頁30-35。,
    張慧霞,「論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的契機」,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學報,第7卷第2期(2013年),頁3-6。
    深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深圳市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障試行辦法」,深圳政府在線網站,2012年4月19日,http://www.sz.gov.cn/zfgb/2012_1/gb787/201205/t20120516_1914086.htm。
    郭明政,「 一個充滿危險的策略-對「勞工退休金條例草案」採行個人帳戶制之疑慮與批評」,政策月刊,第48期(1999年3月),頁46-51。
    陳佳貴、王延中,中國社會保障發展報告2010(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頁198-200。
    陳佳貴、王延中,中國社會保障發展報告2010(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頁286-290。
    陳佳貴、王延中,中國社會保障發展報告2010,頁205-210。
    陳俊鋒、楊軒,「二代農民工融入城鎮研究的動態與展望」,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4期(2012年7月),頁87-91。
    陳信勇,「我國養老保險問題及其法律對策」,浙江大學學報(浙江),第1期(1999年)。
    陳家祥、張錦崑,「退撫基金給付方式之研究」,華人經濟研究,第9卷第1期(2011年3月),頁92-96。
    陳萬淇,個案研究法,(臺北: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勞工退休基金監理會,「確定提撥制與確定給付制之比較」,勞工退休基金監理會網站,2008年8月29日,http://www.lpsc.gov.tw/cgi-bin/SM_theme?page=48b3c0eb。
    勞工退休基金監理會,「確定提撥制與確定給付制之比較」,勞工退休基金監理會網站,2008年8月29日,http://www.lpsc.gov.tw/cgi-bin/SM_theme?page=48b3c0eb。
    勞社部,「關於進一步擴大做實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帳戶試點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中國養老金網,2008年10月17日,http://ln.cnpension.net/zcfg/ylbx/2008-10-17/607159.html。
    勞動部,「農村勞動力跨省流動就業管理暫行規定」,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1994年11月17日,http://www.bjld.gov.cn/LDJAPP/search/fgdetail.jsp?no=733。
    勞動部、社會保障部、財政部,「關於推進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有關問題的通知」,中國養老金網,2008年10月22日, http://sc.cnpension.net/shebao/sichuan/zhengce/617709.html。
    勞動部、社會保障部、財政部,「關於推進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有關問題的通知」,中國養老金網,2008年10月22日,http://sc.cnpension.net/shebao/sichuan/zhengce/617709.html。
    單驥,「國民退休年金中確定提撥制與確定給付制之比較」,經社法制論叢,第17期(1996年),頁65-80。
    彭文華,「農民工社會保障廣東模式與上海模式之研究」,生產力研究,第23期(2009年),頁55-60。
    彭宅文、喬利濱,「農民工社會保障的困境與出路-政策分析的視角」,甘肅社會科學學報,第6期(2005年),頁3-5。
    彭浩然、申曙光,「改革前後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應比較研究」,統計研究, 第2期(2007年),頁33-37。
    焦艷芳、徐達海、單鵬斌,「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選擇」,安徽農業科學,第37卷第8期(2009年),頁3782-3783。
    華迎放,「農民工社會保障新階段的政策建議」,中國勞動,第7期(2011年)。
    黃泓智,「確定提撥制下退休基金之最適提撥率與最適資產配置」,台大管理論叢,第17卷第2期,頁91-106。
    黃俊峰,「福喜投資是否上海社保基金操盤手」,新浪網,2006年8月25日,http://finance.sina.com.cn/g/20060825/10182855825.shtml。
    黃漢華、溫怡玲,「用撙節換復甦」,遠見雜誌(臺北),2012年6月,312期,頁32-36。
    黃德北,「新自由主義與中國大陸退休養老制度」,中國大陸研究,第4期(2004年),頁56-59。
    黃德北,「資本原始積累與中國大陸的農民工」,台灣社會學研究季刊,第61期(2006年3月),頁109-140。
    黃燁,「22省份公佈經濟半年報 江蘇GDP總值列第二」,中國經濟網,2013年7月25日,http://district.ce.cn/newarea/roll/201307/25/t20130725_24605170.shtml。
    楊立雄,「對社會保障私有化認識存在的幾個誤區」,中國人口科學,第4期(2005年)。
    楊東、胡孝紅,「中國農二代分類與比較研究」,三峽論壇,第一期(2013年),頁70-75。
    楊海燕、盧文鵬,「轉製成本與中國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生產力研究,第6期(2000年9月),頁41-43。
    楊翠迎、郭金峰,「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運作的困境及其理論詮釋」,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3期(2006年5月),頁108-116
    楊輝、劉斌,「新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缺陷與完善」,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2008年),頁141-146。
    葉中華、張福順,「中國城鎮養老保險的覆蓋率分析」,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學報,第27卷第3期(2013年6月),頁97-100。
    葉至誠、葉立誠,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商鼎文化,1999)。
    葉長明,「析論確定提撥計畫的特徵與配套措施 」,公務人員月刊,第78卷(2002年12月)頁2-3。
    葉響裙,中國社會養老保險:困境與抉擇(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5。
    農政發,《關於印發做好農村富餘勞動力流動就業工作意見的通知》,新華網,2002年10月27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3-01/06/content_680132.htm。
    趙紫陽,「關於第七個五年計劃的報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1986年3月25日,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84/64186/66679/4493899.html。
    劉子操,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年),頁65-78。
    劉子蘭,「養老金計畫私有化問題研究」,中國人口科學,第4期(2004年),頁72-76。
    廣井良典,「福利國家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保障研究,第2期(2005年),頁5-13。
    廣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廣東省社會養老保險條例」,惠州市政府網頁,1998年10月15日,http://www.huizhou.gov.cn/bsznviewlaw.shtml?id=80。
    廣東省政府,「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實行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個人繳納養老保險費制度的通知」,暨南大學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處網站,2011年6月24日,http://202.116.0.134/gate/big5/personal.jnu.edu.cn/news_view.asp?newsid=733。
    廣東省政府,「廣東省社會養老保險條例實施細則」,社會保險網,2000年3月15日,http://shebao.southmoney.com/yanglao/xinwen/201311/18644.html。
    蔡宏政,「中國社會福利體制化的政治經濟學根源」,台灣社會學刊,第50期(2012年9月),頁129-130。
    蔡昉,「應該推動什麼樣的城市化」,群言,第6期(2013年),http://www.zhongdaonet.com/Newsinfo.aspx?id=878。
    蔡昉、孟昕,「人口轉變、體制轉軌與養老保障模式比較」,比較(北京),第10期,2003年,頁8。
    蔡相廷,「歷史制度主義的興起與研究取向-政治學研究途徑的探討」,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第41卷第2期(2000年),頁69-70。
    鄧大松、劉昌平,中國社會保障改革與發展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頁301-304。
    鄭功成,中國社會保障30年(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頁52-94。
    鄭功成,中國社會保障制度變遷與評估,(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
    鄭功成,中國保障學-理論、制度實踐與思辨(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頁5-8。
    鄭功成,從企業保障到社會保障-中國社會保障制度變遷與發展(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9),頁295-295。
    鄭功成、黃黎若蓮,中國農民工問題與社會保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頁269-271。
    鄭州市政府,「關於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後參加我市社會養老保險工作的實施意見」,保險資訊網,2004年3月18日,http://www.baoxianzx.com/Html/20754.html。
    鄭秉文,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2(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2),頁44。
    鄭偉,「養老保險制度選擇的經濟福利比較分析」經濟科學,第3期(2002年),頁74-83。
    鄭磊等,「社會福利問題中的階層問題研究」,四川理工社會科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1期(2010年2月),頁31-37。
    蕭麗卿,「公共年金採確定給付制之探討」,保險專刊,第49輯(1997年),頁134-152。
    謝琴,社會保險繳費基數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頁36-58。
    簡春安,鄒平儀,社會工作研究法,修訂序版(臺北市: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
    藍春娣、任保平,「關於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的思考」,社會科學研究,第5卷(2004年),頁
    蘭茂旭,「歷史制度主義視角下的農村合作化運動」,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30卷第2期(2010年3月),頁103-106。

    二、 英文部分
    Andrews, Kenneth. R., “Executive Training by the Case Method”,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 29, No. 5, (1951), pp. 58-70.
    Arts, Wil and John Gelissen, “ Three worlds of welfare capitalism or more? A-state-of-the-art report,” Journal of European Social Policy, Vol. 12, No. 2, (2002), pp. 130-158.
    Aspalter, Christian. Conservative Welfare State System in East Asia, (London: Praeger, 2001).
    Baldwin, Peter, “Can We Define a European Welfare State Model?” in B. Greve., Comparative Welfare System: the Scandinavian Model in a Period of Change, (London: Macmillan.1996).
    Castles, G. Francis, “Needs-Based Strategies of Social Protection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edited by Gosta Esping-Andersen. Welfare States in Transition: National Adaptions and Global Economies, (London: Sage, 1995), pp. 85-115.
    Cheng,Tiejun and Mark Selden, “The Origins and Social Consequences of China’s Hukou System,” China Quarterly, No. 139 (1994), pp. 645-668.
    Eisenhardt, Kathleen, “Building Theories Frome Case Study Resaerch,”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14, No.4 (1989), pp.532-550.
    Esping-Andersen, Gosta, The Three Worlds of Welfare Capitalism.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Feldstein, Martin S., Privatizing Social Securit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8).
    Gillion, Collin, “Th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of Social Security Pensions: The Approach of International Labor Office,” Inter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Review, Vol. 53, No.1, (2000), pp. 61-62.
    Goodman, Roger and R. White, G. & Kwon, H. Eds. The East Asian welfare model: welfare orientalism and the state. (London: Routledge, 1998).
    Hall, Peter A., and Rosemary C. R. Taylor,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s,” Political Studies, Vol. 44, No. 5, (1996), pp. 936-957.
    Heilmann, Sebastian, “Policy Experimentation in China’s Economic Rise.” Studies in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Vol.43, (2008), pp.1-26.
    Holliday, Ian and Paul Wilding, “Productivist welfare Capitalism: Social Policy in East Asia.” Political Studies, Vol. 48, (2000), pp.700-720.
    Holliday, Ian and Wilding, Welfare capitalism in East Asia: Social Policy in the Tiger Economies.(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3).
    Holliday, Ian, “Productivist Welfare Capitalism: Social Policy in East Asia," Politica1 Studies, Vo1. 48, No.4, (2000), pp. 706-723.
    Hoskins, Dalmer D., “Thinking About Aging Issues,” Inter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Review, No.1, (2000), pp.17-18.eds., Approache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pp. 150-178.
    Jeon, Jei Guk, “Exploring the three varieties of East Asia`s state-guided development model: Korea, Singapore, and Taiwan”, Studies in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Vol. 30, No.3, (1995), pp. 70-88.
    Jones - Finer, Catherine, The Pacific Challenge: Confucian Welfare States, pp.198 - 217, in Jones - Finer, Catherine (ed.),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Welfare State in Europe, (London: Routledge, 1993).
    Ka, Chih-ming and Mark Selden, “Original Accumulation, Equity and Late Industrialization: The Case of Socialist China and Capitalist Taiwan,” World Development.Vol. 14, No. 10-11, (1986), pp.1293-1310.
    Kasza, Gregory J. One World of Welfare: Japan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6).
    Kirkby, R. J. R. Urbanization in China: Town and Country in a Developing Econom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5).
    Mallee, Hein, Migration, hukou and resistance in reform China. In Perry E.J. & M. Selden (eds.) Chinese society: change, conflict and resistance, pp.136-157. ( New York: Routledge,2003.)
    Meng, Xin. The Great Migration: Rural-urban Migration in China and Indonesia. (Cheltenham, UK: Edward Elgar, 2010).
    Moore, Barrington, Social Origins of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 Lord and Peasant in the Modern World. (Boston: Beacon Press, 1966).
    Oi, Jean C., “The Role of Local State in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 China
    Quarterly, Vol. 144, (1995), pp. 1132-1149.
    Pierson, Paul and Theda Skocpol,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ntemporary Political Science,” in I. Katznelson & H. V. Milner eds., Political science: State of the discipline (New York: W. W. Norton, 2002), pp. 693-721.
    Polanyi, Karl,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New York: Beacon Press, 1957).
    Schermann,K.G., “A New Social Security Reform Consensus? The ISSA’s Stockholm Initiative,” Inter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Review, No. 1, (2000), pp.68.
    Shipman, William G., “Retiring with Dignity: Social Security vs. Private Markets,”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 22, Issue.1, (1995), pp.119-126.
    Shirk, Susan L, 1993, The Political Logic of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Standford G. Ross, “Doctrine and Practice in Social Security Pension Reforms,” Inter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Review, Vol. 53, No.2, (2000), pp.10-12.
    Steinmo, Sven, “What is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D.D. Porta & M. Keating Warren McGillivray, “ Pension Reform: Wher are We Now,” Inter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Review, No. 1, (2000).
    Tang, Kwong-leung, and Raymond Ngan, "China: Developmentalism and Social Secur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 Vol.10, No.4, (2001), pp. 37-54.
    Wilding, Paul, “Is the East Asian Welfare Model Still Productive?” Journal of Asian Public Policy, Vol. 1, No.1, (2008), pp. 18-31.
    World Bank, Averting the Old Age Crisis: Policies to protect the Old and Promote Growth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政治研究所
    100252016
    10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0252016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政治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016101.pdf1751KbAdobe PDF253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