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67160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4205/145239 (79%)
造访人次 : 52399382      在线人数 : 66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7160


    题名: 論風險狀態之刑事立法政策-以環境法為核心
    Criminal Legislative Policy and Risk-With a Focus on Environmental Law
    作者: 李銘松
    Li, Ming Sung
    贡献者: 李聖傑
    Lee, Sheng Chieh
    李銘松
    Li, Ming Sung
    关键词: 風險
    法益
    風險社會
    立法政策
    環境附屬刑法
    環境法
    環境刑法
    環境倫理
    環境風險
    健康風險評估
    環境保護協定
    環境因子
    公害糾紛
    日期: 2013
    上传时间: 2014-07-01 12:15:38 (UTC+8)
    摘要: 環境附屬刑法所保護的對象係屬環境本身,那麼損害環境的行為即可予以認定為環境刑法,反之保護的對象是在於不特定多數人的生命、身體、健康時,此時損害環境或環境因子的行為,是否亦能認定是環境刑法或公害刑法,在邏輯結構上將會是有所爭議的。本文將以風險社會的視角,定位行政罰與刑事罰之裁量界線,並試圖尋找出合理之理由,對我國環境附屬刑法的存在價值,作出合於邏輯之論證。在人類與環境的和諧共生的理論內涵上,實現了對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的選擇性切割,既符合生態學上人與環境共存共榮的客觀規則,以及人與自然環境在本質上,內在統一的必備和諧基礎,又因其與傳統屬人領域的倫理正常銜接與適度超越,且具有可永續發展刑事政策目標為之支撐,將具有實現的可能性。

    危險與風險係屬不同之概念,面對危險時我們可以明白知道它確切損害結果,而依此結果發生前判別最低損害的防禦行為。然而,對於風險的組成因現有知識或科技水準之侷限,並無法確切認知該原因所必然產生的結果狀態,因此我們僅能依現有科技水準,去判別一個可能產生的結果,該結果將因為時間與環境背景空間等等的變動,而產生另一個不確定的變動結果,且原因與原因之間常伴隨著複雜生物性、化學性、物理性等不確定的原因機制,而產生更多不確定的可能變動結果。

    環境法中涉及環境風險之管制,尚無須直接發動刑罰權之最後手段,亦能解決環境問題的一種立法方式。我國現行環境法在無任何法益被破壞狀況下,仍存有刑事之處遇,係無刑法之基礎而不當,亦即環境法中之刑事處遇,若僅以法益為範疇時,應完全予以刪除為是。環境法之管理制度若能推動環境保護協議等制度,則可能成為未來解決環保議題,消弭公害糾紛的新模式型態。亦即民眾可接受健康風險上的補貼時,環境風險狀態的立法政策,應考慮將環境法中之刑事處遇予以移除,而以行政立法之結構來強化環境管理,將是一個較為妥適之立法政策。
    If what is protected by environmental criminal law is the environment itself, then any act that harms the environment may be deemed to be the subject of environmental criminal law. However, if what is protected is the life and health of unspecified persons,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an act that harms the environment or degrades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may then also be deemed to fall within the scope of environmental criminal law, will be open to dispute in terms of the logical structure of jurisprudence. Examining the issu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isk society, this paper will delineate the adjudicative boundaries between administrative penalties and criminal penalties, and will attempt to elucidate reasonable grounds for those boundaries, in order to make a logically coherent argument as to what value derives from the existence of Taiwan’s environmental criminal law. In terms of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s of humankind’s peaceful coexistence with the environment, this approach embodies a selective distinction between anthropocentric and non-anthropocentric standpoints. Such a distinction is consistent with the objective principle in ecological science of human dependence on the environment, and with the internally coherent basic foundation of harmony between humankind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at is a prerequisite to human survival. It should also be practically feasible, due to a proper alignment with and appropriat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ethics, which is traditionally part of the human domain, and because it is underpinned by the policy ai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riminal justice.

    Danger and risk are different concepts. When confronted with danger, we can accurately recognize its potential harmful consequences, and, based on the foreseen outcomes, can identify mitigating actions to minimize harm, prior to the adverse event occurring. However, in the case of risk, because of our limited existing knowledge of the causes of risk and our limited leve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 cannot accurately perceive what consequences must inevitably arise from such causes. Therefore, in accordance with our existing leve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 can only identify likely outcomes.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and with changes in environment, background, and location, those outcomes will give rise to other uncertain and variable outcomes; and because of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different causal factors, typically involving complex and uncertain biological, chemical, and physical causal mechanisms, still further uncertain and variable outcomes may ensue.

    In environmental law, controls relating to environmental risk represent a legislative approach that can resolve environmental issues without the need to directly invoke the ultimate sanction of criminal penalties. Taiwan’s existing environmental law provides for criminal sanctions even in situations where no legal interest has been encroached upon. This is inappropriate, as it has no basis in the jurisprudential theory of criminal law. If the scope of criminal sanctions should properly be restricted to violations of legal interests, then the criminal sanctions currently contained in our environmental legislation ought to be repealed in their entirety. If, on the other hand, systems such a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reements could be promoted as part of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s under our environmental law, they could provide a new model for resolving future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disputes. That is to say, in a time when members of the public can accept subsidies in respect of health-related risks, legislative policy on environmental risk should consider removing criminal sanctions from environmental law, and use the legislative structures of administrative law to strengthe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This would be a more appropriate legislative policy.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一)教科書、專書(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01.王臣瑞,《倫理學》,台灣學生書店,2005年初版。
    02.王海明,《倫理學原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初版。
    03.何懷宏,《倫理學是什麼》,揚智文化初版,2002年初版
    04.呂 新,《環境刑法之立法反思與完善-以環境倫理為視角》,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年第1版。
    05.李震山,《行政法導論》,三民出版社, 2011年版。
    06.吳 更,《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三民出版社, 2012年12版
    07.吳 庚,《行政爭訟法論》,作者自刊, 1999年5月修訂版。
    08.汪 勁,《環境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09.林火旺,《倫理學》,五南圖書公司,2004年初版。
    10.林健三,《環境保護概論》,鼎茂圖書出版,1999年4版。
    11.林鈺雄,《新刑法總則》,作者自版,2006年。
    12.林山田,《刑法通論(上)》,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2008年增訂10版。
    13.林山田,《刑法通論(下)》,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2008年10版。
    14.林山田,《刑罰學》,臺灣商務出版,1993年版。
    15.林明晰,《公法學的開拓線》,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版。
    16.柯耀程,《變動中的刑法思想》,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1版。
    17.胡旭晟,《法的道德歷程》,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年出版。
    18.孫道進,《環境倫理學的哲學困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版。
    19.張明凱,《法益初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3年。
    20.張梓太,《環境法律責任研究》,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
    21.黃榮堅,《基礎刑法(上)》,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4版。
    22.楊冠政,《環境倫理學概論(上冊)》,大開資訊出版,2011年初版。
    23.何賴傑、李聖傑、陳志輝、楊雲驊、謝如媛、政治大學法學院刑事法學中心,《刑事法學的新視野》,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5月版。
    24.陳新民,《中華民國憲法釋論》,三民出版社, 2001年版。
    25.陳健民,《環境毒物學》,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2版。
    26.陳 敏,《行政法總論》,新學林出版有限公司, 2011年第7版。
    27.陳子平,《刑法總論(上)》,高雄復文圖書出版,2005年初版。
    28.陳志龍,《法益與刑事立法》,作者自版,1997年3版。
    29.陳慈陽,《行政法總論》,翰蘆圖書有限公司出版, 2005年10月2版。
    30.許福生,《犯罪與刑事政策學》,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9月修訂1版。
    31.黃榮堅,《基礎刑法學(下)》,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2006年3版。
    32.鄂振輝,《自然法學》,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
    33.楊仁壽,《法學方法論》,三民出版社,2010年2版。
    34.葉俊榮,《面對行政程序法-轉型臺灣的程序建制》,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3月。
    35.台灣行政法學會,《公法上暫時處分與權利救濟-公平交易與環境保護之新思維》,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8月。

    (二)翻譯專書
    01.Joseph R Des Jardins著,林官民.楊愛民譯,《環境倫理學:環境哲學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3版。
    02.約翰‧貝拉米‧福斯特著,耿建新等譯,《生態危機與資本主義》,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版。
    03.康德著,沈孰平譯,《法的形而上學原理-權利科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04.岩佐茂著,韓立新等譯,《環境的思想》,中央編譯出版社, 1997年版。
    05.尾關周二著,卞崇道等譯,《共生的理想》,中央編譯出版社, 1996年版。
    06.羅斯科龐德著,陳林林譯,《法律與道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07.富勒著,鄭戈譯,《法律的道德性》,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
    08.David Denney著,呂奕欣、鄭佩嵐譯,《面對風險社會》,韋伯文化國際出版,2009年版。
    09.蘆田嘉之著,高詹燦、黃正由譯,《生物科技一本就讀懂》,瑞昇文化事業初版,2013年版。
    10.Jan Hancock著,國立編譯館、謝明珊譯,《人類與環境的權利:權利、倫理與法律》,韋伯文化國際出版,2009年版。
    11.David Garland著,周盈成譯,《控制的文化-當代社會的犯罪與社會秩序》,巨流文化出版,2006年5 月版。


    二、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01.王從恕,「西方環境倫理概要」,科學教育期刊,第241期,起迄頁26-34,2001年。
    02.王毓正,「論基本權之保護義務在不確定科技健康風險預防上之適用-以奈米科技與非游離輻射應用之相關健康風險預防為例」,興大法學,第7期,起迄頁145-208,2010年6月。
    03.史尚寬,「行政罰與刑罰」,軍法專刊,第2卷第2期,起迄頁3-6,1952年12月。
    04.呂炳翰,「論刑事處罰之立法裁量-兼評釋字第594號解釋」,月旦法學雜誌,第150期,起迄頁115-138,2007年11月。
    05.李建良,「論立法裁量之憲法基礎理論」,台北大學法律論叢,第47期,起迄頁151-241,2000年12月。
    06.李惠宗,「論比例原則作為刑事立法的界線-大法官釋字第517號解釋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起迄頁23-38,第18期,2001年1月。
    07.李聖傑,「家族相似性探尋刑法典範之應用-以法益為核心」,收錄於「刑事法學的新視野」,起迄頁141-163, 2011年5月初版。
    08.李聖傑,「黑心食品所涉及的刑法思考-評析金華市金東區人民法院(2004)金東刑再初字第1號判決」,月旦民商法雜誌第13期,元照出版公司,起迄頁167-176,2006年9月。
    09.李旭銘,「政府採購法不良廠商爭議問題之研究」,輔仁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2月。
    10.林山田,「行政刑法與行政犯辯正」,法令月刊,第40卷第9期,起迄頁19-21,1989年9月。
    11.林明晰,「健康權-以國家之保護義務為中心」,公法學的開拓線:理論、實務與體系之建構,起迄頁26-38,2006年9月。
    12.林東茂,「危險犯的法律性質」,台大法學論叢,第24卷第1期,起迄頁267-304, 1994年12月。
    13.林明鏘,「行政契約」,載於翁岳生編,《行政法2000(下)》,翰蘆圖書出版公司,頁643,2000年7月2版2刷。
    14.法治斌、蔡進良執筆,載於翁岳生編,《行政訴訟法逐條釋義》,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3年11月。
    15.周愫嫻,「白領犯罪的定義與爭議」,犯罪學期刊,第9期,起迄頁1-32,2002年03月。
    16.柯澤東,「環境刑法之理論與實踐」,台大法學論叢,第18卷第2期,起迄頁119-196, 1989年6月。
    17.洪家殷,「行政秩序罰法上空白構成要件之探討」,法治與現代行政法學:法治斌教授紀念論文集,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5月。
    18.洪家殷,「論行政罰與行政管制之關係:兼評最高行政法院93年度判字第433號判決,2005年行政管制與行政爭訟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法律研究所籌備處主辦,2005年11月19日。
    19.高仁川,「資訊公開制度之理論與實際」,政治大學碩士論文,起迄頁3-42,2000年7月。
    20.徐瑞晃,「行政訴訟和解之研究」,司法院研究年報,第23輯,第17篇,司法院印行,2003年11月。
    21.陳慈陽,「立法怠惰與司法審查」,憲政時代,第26卷第3期,起迄頁3-43,2001年1月。
    22.陳新民,「德國核能電廠之設立許可程序及安全性問題」,當代公法理論:翁岳生教授六佚誕辰祝壽論文集,1993年5月。
    23.陳曉明、何承斌、童偉華,《理論刑法學專論》,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
    24.張文郁,「行政法上之和解契約」,載於法治與現代行政法學:法治斌教授紀念論文集,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5月初版1刷。
    25.許恆達,「刑法法益概念的茁生與流變」,月旦法學雜誌,第197期,起迄頁134-151,2011年10月。
    26.郭介恆,「行政契約在我國法制上之運用」,吳森田主編,台灣永續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1997年11月。
    27.黃舒芃,「違憲審查中之立法形成空間」,月旦法學雜誌,第185期,起迄頁39-51,2010年10月。
    28.黃昭元,「立法裁量與司法審查-以審查標準為中心」,憲政時代,第26卷第2期,起迄頁156-185,2000年10月。
    29.黃舒芃,「立法者對社會福利政策的形成自由及其界線」,《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7輯》,新學林出版,2010年12月。
    30.黃銘傑,「讓行政的歸行政、司法的歸司法」,月旦法學雜誌,第201期,起迄頁91-121,2012 年2月。
    31.程明修,「行政契約標的理論」,月旦法學教室,第8期,起迄頁36-39,2003年6月。
    32.勞東燕,「公共政策與風險社會的刑法」,中國社會科學,第3期,2007年。
    33.鄭昆山,「論我國環境犯罪防治之道-在除罪化與入罪化迷宮中之刑事政策分析」,東海法學研究,第9期,起迄頁207-251,1995年9月。
    34.葉俊榮,「環境問題的制度因應:刑罰與其他因應措施的比較選擇」,台大法學論叢,第20卷第2期,起迄頁87-114, 1991年6月。
    35.葉俊榮,「大量環境立法:我國環境立法模式、難題及因應方向」,台大法學論叢,第22卷第1期,起迄頁105-147, 1992年12月。
    36.劉宗德、彭鳳至,「行政訴訟制度」,載於翁岳生編,《行政法2000》,翰蘆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7月2版2刷。
    37.劉孔中,「略論公平交易委員會行政和解之實務與法理」,律師雜誌,第235期,起迄頁68-74,1999年4月。
    38.蔡震榮,「行政罰制度之研究」,當代公法新論:翁岳生教授七佚誕辰祝壽論文集(中冊),2002年7月。
    39.謝如媛,「夢想或現實?由紐西蘭經驗看修復式司法之可能性-以法院轉介之修復式司法方案為中心」,成大法學,第14期,起迄頁121-166,2007年11月。
    40.謝煜偉,《交通犯罪中的危險犯立法與其解釋策略》,月旦法學雜誌,第210期,起迄頁107-130,2012年11月。
    41.韓忠謨,「行政犯之法律性質及其理論基礎」,台大法學論叢,第10卷第1期,起迄頁1-69,1980年12月。
    42.蘇俊雄,「刑事犯與行政犯之區別理論對現代刑事立法的作用」,刑事法雜誌,第37卷第1期,起迄頁23-38, 1993年2月。

    三、外文文獻

    01.East India Company, The Register of Letters, &c: Of the Governour and Company of Merchants of London Trading Into the East Indies, 1600-1619, B. Quaritch, 1893.
    02.Boatner, C.H. In Cottonseed and Cottonseed Products., edited by A. E. Bailey, Chap.6.Interscience Publishers, New York (1948); R. J. Hron Sr., S. P. Koltun, J. Pominski, G. Abraham., The Potential Commercial Aspects of Gossypo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il Chemists` Society September 1987, Volume 64, Issue 9, pp 1315-1319.

    四、其他
    01.葛克昌,〈風險社會下的人權保障與法律調換〉,國科會計畫期末報告,計畫編號:NSC88-2414-H002-010,2000年。
    02.鄭昆山,「防制空氣污染制裁規範之研究」,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研究計畫期末報告,NSC87-EPA-P-029-002,1997年。
    03.聯合新聞網,莊宗勳等記者報導:毒澱粉發明人?王老師:應該是沒有毒啦!http://tw.news.yahoo.com/ ,最後瀏覽日2014年05月02日。
    04.聯合報,詹建富報導: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2/7923739.shtml,最後瀏覽日2014年05月02日。
    05.中國時報,大統沙拉油也淪陷,A1頭版要聞,2013年10月22日。
    06.中國時報,大統造假矇混CMP過關,A1頭版要聞,2013年10月21日。
    07.聯合報,暴利無良商人,A1頭版要聞,2013年10月22日。
    08.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 CAC)官方網站:http://www.codexalimentarius.org/最後瀏覽日2014年05月02日。
    09.華人健康網,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2993 ;聯合新聞網,健康醫藥,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356629 ,最後瀏覽日2014年05月02日。
    10.NA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Risk assessment in the federal government: management the process, 1983. http://www.nasonline.org/ 最後瀏覽日2014年05月02日。
    11.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http://www.iarc.fr/ 最後瀏覽日2014年05月02日。
    12.雅虎網路新聞:http://tw.news.yahoo.com/媒體如誇大報導疫情-最高重罰50萬元-005500869.html,最後瀏覽日2014年05月02日。
    13.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統計資料庫 http://210.69.101.110/epa/stmain.jsp?sys=100 ,最後瀏覽日2014年05月02日。
    14.自由時報,A5版,污染後勁溪-追討日月光不當利得,2013年12月11日。
    15.溫啟邦,高標的台灣環評「健康風險評估」,工商時報A6版,2013年11月22日。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99961022
    1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961022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102201.pdf3754KbAdobe PDF2461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