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822/144841 (79%)
Visitors : 51817988      Online Users : 55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6505


    Title: 中國海軍發展:歷史的趨動力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a navy
    Authors: 王光慈
    Contributors: 林中斌
    王光慈
    Keywords: 中國海軍
    Date: 2007
    Issue Date: 2014-06-04 14:46:17 (UTC+8)
    Abstract: 對於一個濱海或是島嶼國家而言,海洋構成權力、財富和資源,是國家生存的根本。法國樞機主教利希留(Armand Jean du Plessis Richelieu, 1585-1642)的學生赫齊利(Le Chevalier de Razilly)認為:「控制海洋者,對陸地享有權力。」羅馬哲學家西賽羅(Marcus Tulline Cicero, 106-43 B.C.)曾說:「誰能控制海洋,誰便能控制世界。」英國伊莉莎白女王時代著名的探險家雷萊爵士(Sir Walter Raleigh, 1554-1618)更明白指出:「誰要是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世界貿易,誰要是控制了世界貿易,誰就控制了世界財富,而結果就控制了世界本身。」
    中國以陸權崛起,靠著強大的陸軍稱霸東亞大陸2千多年,但中國其實擁有絕佳發展海權的先天優勢,包括96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面積廣闊、人口眾多,又擁有18,000多公里海岸線、6,500多個島嶼和數百萬平方公里海域,但中國始終都是一個陸權國家。當15-16世紀時世界各國紛紛開始運用海權擴展國力時,中國仍自限於陸地戰略。受古代禁海令、重陸輕海等觀念的影響,中國一直沒能組建強大的海上作戰力量,更沒有建立經略海洋的戰略思想。19世紀清政府推行洋務運動,建立了一支較強的海軍,但由於政治體制和以陸為本的海防思想等,決定中國海軍慘敗的命運,錯失在近代史崛起成為大國的機運。
    近代海權理論之父馬漢曾提出海權發展的六大要素,包括地理位置、自然條件、領土面積、人口數量、人民特質與政府。中國的地理位置,東面有綿長海岸線,為中國走向海洋做準備;自然條件有優越的港彎和豐富的海洋資源,等著中國人去開發擷取;領土面積廣闊,約960萬平方公里;人口數約13億,一直以來都是世界上人口數最多的國家。從以上4個條件來看,中國理論上都應該發展成海權國家,但事實卻不然,原因是否為馬漢所謂的民族性與政府,或還有其他因素,阻礙了中國海權的發展?是本論文的研究問題之一。
    1993年,前美軍太平洋艦隊司令拉森上將(Admiral Charles R. Larson),在一場有關美國在太平洋面對挑戰的研討會上,針對中共海軍兵力擴展,提出「中國威脅論」的警語,向西方世界宣示中共海軍正向「藍水海軍」(Blue Water Navy)邁進,其活動範圍已跨越第一島鏈,朝向西太平洋第二島鏈前進。2005年6月,美國權威雜誌《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Monthly)刊登知名戰略學家卡普蘭(Robert D. Kaplan)的專文〈我們應如何與中國作戰〉(How We Would Fight China),聲稱中共海軍蓄勢待發,長久以來美國海軍兵力無人匹敵的態勢即將改變,中國將成為較昔日俄羅斯更為強勁的對手。未來的數十年,中國將以不對稱作為在太平洋和美國較勁,其所憑恃的優勢除了綿長的海岸線外,還有深入中亞的後方基地,作為飛彈發射的場所,可精準攻擊在太平洋上移動的船艦。中共海軍投注大量資源發展柴電潛艦和核動力潛艦,清楚顯示中國除了保衛海岸線和沿海島嶼外,更企圖將影響力深入太平洋。中國是否已經改變,不再侷限於陸權思維,準備發展海權?這是本論文的研究問題之二。
    翻開中國歷史,直到19世紀中期,中國才建立第一支海軍部隊,在此之前,中國可說是有海無防、有水師而無海軍。究其原因,與自古以來外患皆來自北方有關。早在西周宣王時代(827-782 B.C.),就有北方游牧民族西戎及玁狁(北狄)就開始向中原征伐。幾千年來,東亞平原上戰火不斷,中國的改朝換代,其實就是陸權的易手。海洋帶給中國的是安全感,是無後顧之憂的天然屏障,一直到中英鴉片戰爭(1839-1842)前,中國一直沒有遭遇到從海上入侵的強大外力,加上富饒的東南沿海讓中國可以自給自足,所以無論是從軍事或經濟考量,中國從未想到開發海洋的必要性。因此,中國始終沒有海軍建制,更遑論有海權思想。中英鴉片戰爭,西方的船堅砲利讓中國政府決定師夷長技以制夷,推行洋務運動,建立了4支海軍,其中最強的北洋艦隊,甚至曾被評為世界第八、亞洲第一。但經過中日甲午戰爭一役,北洋海軍竟全軍覆沒,其他3支海軍也損失慘重,至清亡國前,海軍仍無法獲得重建,中國海軍彷彿消失於世界舞台,直到近20年才再度受到世人矚目。過去累積的歷史,對中國海軍發展有何影響?這是本論文的研究問題之三。
    Reference: 一、中文部分

    (一) 書籍

    1. 丁一平等編,《世界海軍史》,北京:海潮出版社,2000。
    2. 丁傳明主編,《世界海軍艦艇集萃》,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5。
    3. 中華民國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2004年。
    4. 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一輯),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4。
    5.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鄧小平文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6.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
    7. 中國海軍百科全書編審委員會編,《中國海軍百科全書》(上)(下),北京:海潮出版社,1999。
    8. 中國歷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中國歷代戰爭史》(第一冊),台北:黎明文化,1980。
    9. 中國史學會編,《洋務運動》第1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
    10. 木津 徹編,黃偉傑譯,《中國/台灣海軍軍力手冊》,台北:星光出版社,2005。
    11. 木津 徹,Sea Fox譯,《現代軍艦圖鑑》,台北:星光出版社,2005。
    12. 王天有、徐凱、萬明編,《鄭和遠航與世界文明-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13. 王海洲、潘望,《鄭和的時代》,蘇州:古昊軒出版社,2005。
    14. 王鐵崖等編著,《國際法》,台北:五南,1992。
    15. 王家儉,《中國近代海軍史論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
    16. 王家儉,《李鴻章與北洋艦隊-近代中國創建海軍的失敗與教訓》,台北:國立編譯館,2000。
    17. 王家儉,《魏源對西方的認識及其海防思想》,台北:大立,1984。
    18. 王爾敏,《清季兵工業的興起》,台北:中研院近史所專刊,1963。
    19. 王志敏,《中國近代造船史》,北京:海洋出版社,1985。
    20. 王宏斌,《清代前期海防:思想與制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21. 王宏斌,《晚清海防:思想與制度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22. 王厚卿,《軍事思想與現代戰役研究》,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4。
    23. 王永剛、劉玉文編著,《軍事衛星及應用概論》,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3。
    24. 亓樂義,《從河殤到海權:21世紀中華海權》,台北:雲皓出版社,1999。
    25. 文慶,《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台北:文海,1971。
    26. 毛思迪(Steven W. Mosher),李威儀譯,《中國-新霸權》(Hegemon: China’s Plan to Dominate Asia and the World),台北:立緒文化,2001。
    27. 卡佛士(Luc Cuyvers),奚明遠譯,《海權-環球之旅》(Sea Power: A Global Journey),台北:海軍學術月刊社,1998。
    28. 史滇生,《世界海軍軍事史概論》,北京:海潮出版社,2003。
    29. 左宗棠,《船政奏議彙編》,台北:文海,1975。
    30. 左立平、王校軒,《世界海軍百年風雲》,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0。
    31. 平松茂雄,黃璧川、楊鴻儒譯,《中國人民解放軍》,台北:英瑞企業,1994。
    32. 平可夫,《僵局-兩岸情事》,台北:新新聞文化,1995。
    33. 平可夫,《世紀之交的台海危機:中日美大對決》,台北:全球防衛雜誌社,2001。
    34. 四庫未收書輯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35. 世界軍事年鑑編輯委員會編,《世界軍事年鑒2005》,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5。
    36. 丹尼爾.尤金(Daniel Yergin),薛絢譯,《石油世紀》(The Prize: The Epic Quest for Oil, Money, and Power),台北:時報文化,1991。
    37. 包遵彭,《中國海軍史》(上)(下),台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0。
    38. 江鴻,《最早的中國大航海家-鄭和》,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6。
    39. 江煙謙介,劉崇棱譯,《中共擁有航空母艦的時日》,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4。
    40. 朱浤源主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2005。
    41. 朱意達,《外軍潛艇史料》,北京:海潮出版社,1999。
    42. 朱增泉主編,《飛天夢圓:來自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內部報告》,北京:華藝出版社,2003。
    43. 曲明,《2010年兩岸統一:中共邁向海權時代》,台北:九儀出版社,1995。
    44. 屈萬里註譯,《尚書今註今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
    45. 全漢昇,《中國經濟史論叢》,香港:新亞研究所,1972。
    46. 艾宏仁,《中共海軍透視-邁向遠洋的挑戰》,台北:洞察出版社,1989。
    47. 希羅多德(Herodotus),王以鑄譯,《希羅多德歷史:希臘波斯戰爭史》(Historiae),台北:台灣商務,1999。
    48. 李露曄(Louise Levathes),邱仲麟譯,《當中國稱霸海上》(When China Ruled the Seas: The Treasure Fleet of The Dragon Throne, 1405-1433),台北:遠流,2000。
    49. 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50. 李鴻章,《李文忠公全集》,台北:文海,1968。
    51. 李五一等著,《大國關係與未來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52. 李宗侗註譯,《春秋左傳今註今譯》(校訂本中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
    53. 李少軍主編,《國際戰略報告:理論體系、現實挑戰與中國的選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54. 李杰,《稱霸世界的船艦武器》,台北:專業文化出版社,2004。
    55. 李而炳主編,《21世紀前期中國對外戰略的選擇》,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
    56. 呂亞力,《政治學方法》,台北:三民書局,1994。
    57. 呂亞力等著,段家鋒、孫正豐、張世賢主編,《論文寫作研究》,台北:三民書局,2000。
    58. 呂實強,《中國早期的輪船經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2。
    59. 沈葆禎,《沈文肅公(葆禎)政書》台北:文海,1967。
    60. 孟西士(Gavin Menzies),鮑家慶譯,《1421:中國發現世界》(1421: The Year China Discovered the World),台北:遠流,2003。
    61. 孟樵,《探索中共二十一世紀的軍力:邁向打贏高技術戰爭之路》,台北:全球防衛雜誌社,2001。
    62. 房仲甫、李二和,《與鄭和相遇海上》,北京:同心出版社,2005。
    63. 邱宏達,《現代國際法》,台北:三民書局,1998。
    64. 林柏格(Michael Lindberg)、陶德(Daniel Todd),高一中譯,《近岸、近海及遠洋艦隊:自1861年迄今地理環境對海軍作戰之影響》(Brown-, Green- and Blue-Water Fleets: The Influence of Geography on Naval Warfare, 1861 to The Present),台北:史政編譯室,2005。
    65. 林中斌主編,《廟算台海:新世紀海峽戰略態勢》,台北:台灣學生,2002。
    66. 林中斌,《核霸:透視跨世紀中共戰略武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
    67. 林中斌,《以智取勝:國防兩岸事務》,台北:全球防衛雜誌社,2005。
    68. 林瑞翰,《中國通史》,台北:三民書局,2000。
    69. 林宗達,《赤龍之爪:中共軍事革新之陸海空三軍暨二砲部隊》,台北:黎明文化,2002。
    70. 林宗達,《中共軍事革新之信息戰與太空戰》,台北:全球防衛雜誌出版社,2002。
    71. 林宗達,《先發制人:中共信息戰之制敵機先》,台北:晶典文化,2005。
    72.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台北:聯經,2000。
    73. 林則徐,《林文忠公政書》,台北:文海,1967。
    74. 吳傑章、蘇小東、程志發主編,《中國近代海軍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9。
    75. 吳建德,《中國威脅論:後冷戰時期中共軍備之擴張》,台北:五南,1996。
    76. 吳劍雄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四輯),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1。
    77. 吳敬璉,《當代中國經濟改革:探索中國經濟順利轉型的秘密》,台北:美商麥格羅.希爾,2005。
    78. 東觀編輯部編選,《毛澤東語錄》,台北:東觀國際文化,2005。
    79. 金鑫、徐曉萍,《中國問題報告:新世紀中國面臨的嚴竣挑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80. 修昔底德(Thucydides),謝德風譯,《伯羅奔尼撒戰爭史:雅典斯巴達戰爭史》(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台北:台灣商務,2000。
    81. 胡立人、王振華,《中國近代海軍史》,大連:大連出版社,1990。
    82. 胡宗憲,《籌海圖編》,台北:台灣商務,1983。
    83. 俞寬賜,《國際法新論》,台北:啟英文化,2002。
    84. 查春明,《走向深藍-中國海軍出訪紀實》,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
    85. 柯白(Julain S. Corbett),劉俊英譯,《海權經典學說》(Some Principles of Maritime Strategy),台北:海軍學術月刊社,1991年。
    86. 科特雷爾.伯勒爾編,《印度洋在政治、經濟、軍事上的重要性》,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87. 軍事科學院軍事百科研究部主編,《兵器百科全書》,北京:藍天出版社,2005。
    88. 姜國柱,《中國軍事思想簡史》,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
    89. 班固,〈地理志地八下二〉,《漢書二十八》,藝文印書館編,《漢書》(2),台北:藝文印書館。
    90. 徐玉虎,《明鄭和之研究》,高雄:德馨室出版社,1980。
    91. 徐堅,《國際環境與中國的戰略機遇期》,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92. 孫中山,《孫中山全集》,北京:新華,1981-1986。
    93. 孫曉、震壽、左東,《中國海軍傳奇》,山東:黃河出版社,1997。
    94. 馬漢(A. T. Mahan),蔡鴻幹、田常吉譯,《海軍戰略》(Naval Strategy: Compared and Contrasted with th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Military Operations on Land),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95. 馬京生,《天眼》,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1。
    96. 高西柯夫(Sergei G. Gorshkov),朱成祥譯,《國家海權論》(The Sea Power of a State),台北:黎明文化,1985。
    97. 高西柯夫(Sergei G. Gorshkov),錢懷源、黃志潔譯,《蘇俄海軍的崛起》,台北:黎明文化,1985。
    98. 高長、李志強、陳德昇,《金融風暴後中國大陸經濟政策走向及其影響》,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2000。
    99. 翁明賢,《2010中共軍力評估》,台北:麥田出版,1998。
    100. 凌水順、萬曉援主編,《武器裝備的信息化》,台北:解放軍出版社,2005。
    101. 格雷(Colin S. Gray)、巴奈特(Roger W. Bernett)主編,陳重廉譯,《海權與戰略》,台北:海軍學術月刊社,1992。
    102. 海軍司令部近代海軍編輯部編,《近代中國海軍》,北京:海潮出版社,1994。
    103. 海軍總司令部編,《海軍艦隊發展史》(一),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
    104. 國防譯粹編輯室,《中共研究彙編》,台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2006。
    105.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歷史學系編,《甲午戰爭一百週年紀念學術研究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師大歷史研究所,1995。
    106.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中國戰史大辭典-戰役之部》,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9。
    107. 國防科技名詞大典總編輯委員會編,《國防科技名詞大典.船舶》,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兵器工業出版社、原子能出版社,2002。
    108. 章示平,《中國海權》,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8。
    109. 章家敦(Gordon G. Chang),《中國即將崩潰》(The Coming Collapse of China),台北:雅言文化,2002。
    110. 陳鋒主編,《21世紀的中國與日本》,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
    111. 陳水源,《傑出航海家鄭和》,台北:晨星,2000。
    112. 陳堅主編,《世界各國軍事力量手冊》,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5。
    113. 陳福成著,《國家安全與戰略關係》,台北:時英出版社,2000。
    114. 陳東龍,《新世代解放軍》,台北:黎明文化,2003。
    115. 陳東龍,《中共軍備總覽》,台北:黎明文化,2000。
    116. 陳東龍,《中共軍備現況》,台北:黎明文化,1999。
    117. 陳永康譯,《蘇聯海洋戰略》(The Sea in Soviet Strategy),台北:海軍學術月刊社,1996。
    118.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台北:台灣商務,1979。
    119.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事日誌》,台北:郭廷以,1963。
    120. 戚繼光,《紀效新書》,北京:中華,1991。
    121. 戚其章,《晚清海軍興衰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22. 戚其章,《北洋艦隊》,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81。
    123. 戚其章,《中日甲午威海之戰》,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78。
    124. 戚其章,《走近甲午》,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
    125. 戚其章,《晚清史治要》,北京:中華書局,2007。
    126. 曹履泰,《靖海紀略》,台北:台銀研究叢刊,1958。
    127. 崔峰、李越主編,《南亞海軍》,北京:海潮出版社,2005。
    128. 許毓良,《清代台灣的海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129. 寇建文,《中共菁英政治的演變:制度化與權力轉移1978-2004》,台北:五南,2004。
    130. 富勒(J. F. C. Fuller),鈕先鍾譯,《西洋世界軍事史》(The Decisive Battles of The Western World)卷二(上),台北:麥田,1996。
    131. 葉至誠,《社會科學概論》,台北:揚智文化,2000年。
    132. 曾國藩,《曾文正公全集》,台北:世界,1962。
    133. 鈕先鍾,《中國戰略思想史》,台北:黎明文化,1992。
    134. 鈕先鍾,《西方戰略思想史》,台北:麥田出版,1995。
    135. 喬偉,李喜所、劉曉琴譯,《德國克魯伯與中國的近代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1。
    136. 紫圖武器庫編輯部,《世界現代武器大圖典速查手冊》,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137. 馮承鈞,《中國南洋交通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
    138. 塩野七生,張惠君譯,《羅馬人的故事(II)-漢尼拔戰記》,台北:三民書局,1998。
    139. 經典雜誌編,《鄭和下西洋:海上史詩》,台北:經典雜誌,1999。
    140. 張玉法,《中華民國史稿》,台北:聯經,1998。
    141. 張治、張鑫典、孫大超,《盛世之毀:甲午戰爭110年祭》,北京:華文出版社,2004。
    142. 張鐵牛、高曉星,《中國古代海軍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6。
    143. 張之洞,《張文襄公全集》,台北:文海,1963。
    144. 張俠,《清末海軍史料》,北京:海洋出版社,1982。
    145. 張明睿,《中共國防戰略發展:跨世紀軍事革命浪潮跟尖者》,台北:洪葉文化,1998。
    146. 張炎憲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三輯),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88。
    147. 張彬村、劉石吉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五輯),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3。
    148. 張國,《中國新戰略》,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
    149. 張維一,《南海資源開發與主權維護》,台北:潘氏圖書館出版,1995。
    150. 張維安,《政治與經濟-中國近世兩個經濟組織之分析》,台北:桂冠圖書,1990。
    151. 張凱勝,《胡溫體制的平衡戰略思維與政策:能源爭奪之地緣政治分析》,台北:遠景基金會,2005。
    152. 張五岳主編,《中國大陸研究》,台北:新文京開發,2003。
    153. 楊加駱主編,《新校本明史併附編六種八》,台北:鼎文書局,1974。
    154. 楊念祖主編,《決戰時刻:20XX年解放軍攻台戰役兵棋推演》,台北:時英,2007。
    155. 楊立忠,《高技術戰略:跨世紀挑戰與機遇》,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1。
    156. 裘兆琳主編,《後冷戰時期美國海外出兵案例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2001年。
    157. 董風純,《中國潛艇實錄》,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7。
    158. 廖文中主編,《中共軍事研究論文集》,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1。
    159. 廖文中、王世科,《藍海水下戰略》,台北:全球防衛雜誌社,2006。
    160. 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張理京譯,《美國與中國》(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台北:左岸文化,2003。
    161. 翟文中,《台灣生存與海權發展》,台北:麥田出版,1999。
    162. 葛士濬編,《皇朝經世文續編》,卷102,台北:文海,1974。
    163. 蒙森(Theodor Mommsen),《羅馬史》(The History of Rome),台北:遠景,1982。
    164. 蔣廷黻,《中國近代史大綱》,台北:黎明書局,1959。
    165. 劉赤忠,《海洋與國防》,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3。
    166. 劉達材,《興邦張海權》,台北:海軍學術月刊社,1996。
    167. 劉仲平,《中國軍事思想》,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1。
    168. 劉杰,《機制化生存:中國和平崛起的戰略抉擇》,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
    169. 劉華清,《劉華清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4。
    170. 劉國光、王洛林、李京文主編,《2006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171. 鄭天杰、趙梅卿,《中日甲午海戰與李鴻章》,台北:華欣文化事業中心,1979。
    172. 鄭汕主編,《印度戰略文化與國防政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6。
    173. 鄭若曾,《江南經略》,台北:台灣商務,1983。
    174. 鄭新立,《21世紀初的中國經濟》,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175. 閻學通,《中國國家利益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176. 胡鞍鋼,《中國大戰略》,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177. 歐陽良譯,《世界各國海軍及海洋歷史論文集》(The State of Naval and Maritime History),台北:海軍學術月刊社,1996。
    178. 盧如春,《海軍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9。
    179. 曉兵、青波,《中國能否打贏下一場戰爭?》,台北:周知文化,1995。
    180. 總理軍事務衙門,《大清北洋海軍章程》,台北:文海,1987。
    181. 魏汝霖註譯,《孫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1987。
    182. 魏源,《海國圖志》,湖南:岳麓書社,1998。
    183. 魏傑,《中國經濟奇蹟:發展與活力》,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184. 藤村道生,米慶餘譯,《日清戰爭》,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1。
    185. 羅辛斯基(Herbert Rosinski),辛普森三世(Mitchell Simpson III)編,鈕先鍾譯,《海軍思想的發展》(The Development of Naval Thought),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7,
    186. 譚傳毅,《現代海軍手冊:理論與實務》,台北:時英出版社,2000。
    187. 譚傳毅,《中國人民解放軍之攻與防》,台北:時英,1999。
    188. 蘇曉康、王魯湘,《河殤》,台北:風雲時代,1988。
    189. 蘇啟明主編,《鄭和與海洋文化:鄭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特展》,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5。
    190. 覺羅 勒德洪,《大清德宗景(光緒)皇帝實錄》,台北:華聯,1964。



    (二)期刊

    1. 一舟,〈承載強國夢的百年船廠〉,《中國水運》,2007年第1期,2007年7月,頁42-43。
    2. 子力,〈「伽利略」--歐洲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上)〉,《中國航天》,2006年第4期,2006年4月,頁41-45。
    3. 王志鵬、詹英祺,〈由中共漢級潛艦入侵日本事件探討台灣國防應有之省思〉,《國防政策評論》,第5卷第4期,2005年夏季,頁74-107。
    4. 王家儉,〈清季南洋海軍的創建與演變〉,《歷史學報》,第19期,1991,頁1-44。
    5. 王健民、杜方,〈神舟六號的另一種動力〉,《亞洲週刊》,第19卷43期,2005年10月,頁48-52。
    6. 王坤華,〈伽利略系統對GPS的衝擊及美國的應對措施〉,《中國航天》,2005年第1期,2005年1月,頁18-20。
    7. 王挺松,〈美國台海政策的清晰化與西太平洋軍事調整評析〉,《現代軍事》,總第368期,2007年9月,頁20-23。
    8.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神舟五號圓夢太空〉,《現代軍事》,第322期,2003年11月,頁2-5。
    9.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航天信息中心,〈中國航天「八箭十星」再創輝煌〉,《中國航天》,2005年第1期,2005年1月,頁12。
    10. 布伊斯特洛夫、平可夫,〈中國海軍035型潛水艦現狀〉,《漢和防務評論》,2005年10月,頁36-39。
    11. 平可夫,〈054A進一步俄式化的導彈護衛艦〉,《漢和防務評論》,2006年12月,頁32-34。
    12. 平可夫,〈中國的「天軍」正在崛起〉,《漢和防務評論》,2007年3,頁17-19。
    13. 任潭,〈美日同盟安保新架構之研析〉,《國防雜誌》,第15卷第10期,2000年,頁。
    14. 江風,〈21世紀中國海軍三大艦隊構想〉(上),《艦載武器》,第81期,2006年5月,頁17-22。
    15. 江風,〈21世紀中國海軍三大艦隊構想〉(下),《艦載武器》,第82期,2006年6月,頁19-22。
    16. 余陽,〈中國核潛艇與核戰略調整〉,《軍事文摘》,2005年6月,頁12。
    17. 杜一平,〈黨的三代領導核心海軍建設思想的歷史考察〉,《軍事歷史》,2001年第4期,2001年4月,頁8-12。
    18. 吳懿鳴、劉偉,〈美國海軍重兵部署西太〉,《艦船知識》,第317期,2006年2月,頁17-19。
    19. 吳勝利、胡彥林,〈鍛造適應我軍歷史使命要求的強大人民海軍〉,《求是雜誌》,2007年第14期,2007年7月,頁31-33。
    20. 武鎧,〈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邁出第二步:神舟六號飛行圓滿成功〉,《中國航天》,2005年第11期,2005年11月,頁3-8。
    21. 軍聞評述,〈馬來西亞首艘「拉赫曼」級潛艇下水〉,《現代艦船》,2007年12A,總第312期,2007年11月1日,頁5。
    22. 姚文懷,〈建設強大海軍 維護我國海洋戰略利益〉,《國防雜誌》,2007年第7期,2007年4月,頁1-7。
    23. 胡錦濤,〈在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0周年暨全軍英雄模範代表大會上的講話〉,《求是雜誌》,2007年第15期,2007年8月,頁3-7。
    24. 侯山林,〈2000年中國大陸財經政策展望〉,《主要國家經貿政策分析月刊》,第102期,1999年12月,頁。
    25. 時平,〈孫中山海權思想研究〉,《海洋開發與管理》,1998年01期,1998年1月,頁77-80。
    26. 陳麗瑛、林佳穎,〈宏觀調控下的中國經濟情勢〉,《經濟前瞻》,第97期,2005年1月5日,頁30-37。
    27. 萊斯(Edmond Rice),袁治中譯,〈中共潛艦發展及其影響〉(US Allies Brace for Submarine Force Development),《國防譯粹》,第33卷第11期,2006年11月,頁20-25。
    28. 楊懷慶,〈新時期指導人民海軍建設的強大思想武器-學習江澤民關於海軍建設的重要思想〉,《求是雜誌》,2000年第15期,2000年8月,頁26-29。
    29. 楊振榮,〈北斗導航應用進入關鍵階段〉,《中國航天》,2006年第3期,2006年3月,頁4-5。
    30. 張文木,〈世界地緣政治體系與印度未來安全〉,《戰略與管理》,6(3),2001,頁43-52。
    31. 翟文中,〈中共海軍潛艦部隊現代化對亞太安全影響之研究〉,《國防政策評論》,第6卷第3期,2006年春季,頁20-39。
    32. 漢和編輯部,〈091/II戰略核潛現狀〉,《漢和防務評論》,2006年7月號,頁38-39。
    33. 漢和編輯部,〈兩極分化的日本對華軍事分析〉,《漢和防務評論》,2005年10月,頁42-47。
    34. 漢和編輯部,〈033潛水艦繼續獲得改良〉,《漢和防務評論》,2006年5月,頁28。
    35. 漢和編輯部,〈美軍全面調整部署〉,《漢和防務評論》,2006年5月號,頁6-16。
    36. 漢和編輯部,〈中國強化南海艦隊水下實力的意圖〉,《漢和防務評論》,2006年5月,頁24-25。
    37. 漢和編輯部,〈海南島成為中國海軍重鎮〉,加拿大漢和信息中心,《漢和防務評論》,2006年5月號,頁20。
    38. 漢合編輯部,〈從印度發展航母看中國的「航母夢」〉,《漢和防務評論》,2006年7月,頁31-32。
    39. 漢和編輯部多倫多專稿,〈054A的後續改良趨勢〉,《漢和防務評論》,2006年7月,頁26-27。
    40. 漢和防務評論東京專電,〈中國海軍重新部署「漢」核潛水艦〉,《漢和防務評論》,2005年9月號,頁22。
    41. 漢和政策分析局,〈從先進裝備的生產能力看中國軍隊維持戰爭的機制〉,《漢和防務評論》,第39期,2008年1月,頁40-43。
    42. 圖片新聞,〈中國海軍的潛水艦〉,《漢和防務評論》,2006年4月,頁2-7。
    43. 廖書賢,〈後冷戰時代的日台關係:從經貿外交到安保外交的十年〉,《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7期,2003年11月,頁225-248。
    44. 廖書賢,〈論日本反恐機制與台日安全合作〉,《國防政策評論》,第3卷,第1期,2002年秋季,頁24-41。
    45. 應天行,〈中共的載人航天計劃與可能之發展〉,《中共研究》,第40卷第3期, 2006年3月,頁92-105。
    46. 應天行,〈中共與歐洲國家太空科技合作近況與展望〉,《中共研究》,第39卷第12期,2005年12月,頁100-112。
    47. 龍村倪,〈走進釣魚台列嶼:中、日東海劃界的關鍵〉,《軍事連線》,第1期,2008年1月,頁19-21。
    48. 黨建偉,〈正在甦醒的北級熊:冷戰後俄羅斯國防科技體制轉型探析〉,《國際展望》,2007年第2期,2007年1月,頁84-89。
    49. 蘭寧利,〈由近岸跨向遠海:中國解放軍水面艦防空戰力發展〉,《全球防衛雜誌》,276期,2007年8月,頁69-75。
    50. 蘭寧利,〈一篇全民都應閱讀的文章-從6108億軍購案看台灣安全〉,《尖端科技》,第245期,2005年1月,頁。
    51. 蘇武,〈俄羅斯的復興之路:談俄羅斯的能源與外交策略〉,《軍事連線》,第1期,2008年1月,頁16-18。



    (三)論文

    1. 王御風,〈清代前期福建綠營水師研究(1646-1795)〉,私立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2. 冉啟穰,〈中共海軍現代化之困境〉,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2。
    3. 老冠祥,〈中國現代(1911-1949)海軍派系對政局之影響〉,香港私立珠海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
    4. 呂學仁,〈中共海權擴張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5. 余孟娟,〈中共新時期海權發展之研究(1978-1997)〉,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6. 何正仁,〈中共石油戰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7。
    7. 李景素,〈晚清與中共改革開放後海權觀之比較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8. 林光榮,〈中共海權發展之研究〉,國防大學國防管理學院國防決策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9. 林東煥,〈冷戰後中共海洋戰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論文,2002。
    10. 林麗香,〈解放軍的政治影響力-解放軍參與外交政策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
    11. 吳子敬,〈後冷戰中共國防現代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論文,2003。
    12. 郝志進,〈後冷戰時期中共海權發展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5。
    13. 陸文浩,〈中共海軍現代化:以潛艦發展為例〉,私立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4。
    14. 黃恩浩,〈海權VS.制海權:國際安全環境下的中共海軍發展(1978~2000)〉,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15. 童維華,〈冷戰後中共石油安全戰略之意涵與部署〉,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7。
    16. 張蜀誠,〈中共海軍戰略變遷〉,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
    17. 張蜀誠,〈中共海軍戰略對亞太地區的影響〉,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
    18. 張國城,〈後冷戰時期中共擴張海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19. 張學信,〈對中國石油安全戰略發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5。
    20. 張敬孝,〈後冷戰時期中共海軍現代化及其影響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21. 楊嘉,〈中共海軍現代化與台海安全〉,私立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3。
    22. 賈致中,〈21世紀中共的海洋戰略研究:水下兵力的發展與運用〉,國立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
    23. 蔣金成,〈冷戰後中共與印度雙邊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3。
    24. 賴進義,〈晚清海防塞防之爭的研究〉,私立大江大學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四)報紙

    1. 中央社,〈北京學者:美元貶值可能重創中國經濟〉,《中央社》,2007年12月23日。
    2. 中央社,〈北京學者:明年中國經濟面臨三大不確定〉,《中央社》,2007年12月25日。
    3. 中央社,〈北京學者:遏制通膨為明年中國經濟工作重點〉,《中央社》,2007年12月28日。
    4. 亓樂義,〈中共今年向俄軍購估近50億美元 主要為海軍裝備及重要零組件 顯示戰略轉向 提升制海權及武器研發〉,《中國時報》,2002年9月5日,版11。
    5. 亓樂義,〈要不要航母 取決於戰略需要〉,《中國時報》,2007年1月10日,版A15。
    6. 亓樂義,〈中共已能打造航母 尚未定案拍板〉,《中國時報》,2007年1月10日,版A15。
    7. 亓樂義,〈晉級導彈潛艦 射程涵3/4美國〉,《中國時報》,2007年11月24日,版A16。
    8. 亓樂義,〈日中爭海權 我戰略空間遭壓縮 因專屬經濟海域、冷戰封鎖 與日美爭議不斷 有意藉台灣東部海域突圍〉,《中國時報》,2004年5月4日,版A13。
    9. 亓樂義,〈軍方人大代表學歷提升一倍 大學本科畢業高達六成四 顯示科技建軍緊迫性〉,《中國時報》,2003年3月5日,版11。
    10. 亓樂義,〈中共擴增東南沿海等戰備道〉,《中國時報》,2003年7月26日,版A2。
    11. 亓樂義,〈精簡指揮機構 中共裁軍缺配套 三軍聯合作戰仍難有效整合〉,《中國時報》,2004年1月13日,版13。
    12. 亓樂義,〈中美海軍的核心差距〉,《中國時報》,2005年2月23日,版A4。
    13. 亓樂義,〈解放軍高層世代交替 聯合作戰待觀察〉,《中國時報》,2005年12月21日,版A13。
    14. 亓樂義,〈照片虛實 發展航艦談何容易〉,《中國時報》,2006年1月20日,版A3。
    15. 亓樂義,〈中共自製航母 艦載機是指標〉,《中國時報》,2006年3月22日,版A13。
    16. 亓樂義,〈中共海軍「水面派」翻身〉,《中國時報》,2006年8月20日,版A17。
    17. 亓樂義,〈胡錦濤主導 加強對台整備〉,《中國時報》,2007年10月2日,版A13。
    18. 亓樂義,〈中共試射「衛星殺手」全球震驚〉,《中國時報》,2007年1月20日,版A17。
    19. 亓樂義,〈中共啟動深空探測第一步〉,《中國時報》,2007年10月24日,版A13。
    20. 王綽中,〈載人上太空 中共躋身航太第三大 神舟五號順利升空〉,《中國時報》,2003年10月16日,版A3。
    21. 大陸新聞中心,〈兩艘造價14億美元 俄再交中一現代艦〉,《中國時報》,2005年12月30日,版A13。
    22. 大陸新聞中心,〈中共新隱形快艇 對台海戰奇兵〉,《中國時報》,2006年11月12日,版A13。
    23. 大陸新聞中心,〈大陸專家:完成統一大業 海軍首務〉,《中國時報》,2004年1月2日,版A13。
    24. 資料來源:大陸新聞中心,〈中共建「珍珠鏈」確保油源〉,《中國時報》,2005年1月19日,版A11。
    25. 大陸新聞中心,〈中共預警機問世 頻繁試飛 專家:空警2000採相位陣列雷達 比美俄先進〉,《聯合報》,2005年3月2日,版13。
    26. 大陸新聞中心,〈中共導彈試射 傳可達關島〉,《中國時報》,2004年8月19日,版A11。
    27. 大陸新聞中心,〈「東海十型」試射 對台威脅大 射程1500公里 精準度十公尺內 與鷹擊六三及哈比無人飛機均構成新挑戰〉,《中國時報》,2004年9月21日,版A2。
    28. 大陸新聞中心,〈中俄軍演展開 否認建立軍事集團〉,《中國時報》,2005年8月19日,版A13。
    29. 大陸新聞中心,〈解放軍換血 海空將領出頭天〉,《中國時報》,2005年12月20日,版A11。
    30. 大陸新聞中心,〈造航母的理由?中共軍方:海洋邊界長 需相應武力〉,《中國時報》,2007年2月16日,版A17。
    31. 大陸新聞中心,〈自製航母已有計話 只等中共決策〉,《中國時報》,2007年3月18日,版A17。
    32. 白德華、林克倫,〈中共國防預算今年增幅17.8%〉,《中國時報》,2007年3月5日,版A13。
    33. 白德華,〈空警2000性能優 仍在試飛〉,《中國時報》,2006年6月6日,版A13。
    34. 白德華,〈中共能源新戰略 覓新油源參與開發〉,《中國時報》,2005年6月6日,版A13。
    35. 白德華,〈戰略儲油少 短期靠調節〉,《中國時報》,2007年10月30日,版A13。
    36. 朱建陵,〈中共將首次參與多國聯合軍演 上月底與俄、哈、吉、塔等國簽署備忘錄 八月間在中哈邊境舉行 北京對外政策朝有所作為轉型〉,《中國時報》,2003年6月5日,版A13。
    37. 俞雨霖,〈海軍十領導人 紛遭降職、撤換 新懲處名單出爐 下一波將鎖定基層十二支隊、旅順失職人員〉,《中國時報》,2003年6月14日,版A13。
    38. 周峰,〈俄羅斯何以頻繁「亮劍」?〉,《解放軍報》,2007年8月23日,版005。
    39. 林克倫,〈解放軍副總參謀:中共不搞軍備競賽〉,《中國時報》,2007年2月3日,版A17。
    40. 徐尚禮,〈自製預警機墜毀?中央軍委調查〉,《中國時報》,2006年6月6日,版A13。
    41. 唐佩君,〈OECD:中國2008年經濟成長率減緩至10.7%〉,《中央社》,2007年12月23日。
    42. 陳世昌,〈日本防衛廳升格為防衛省〉,《聯合報》,2007年1月9日,版14。
    43. 陳旭華,〈中印舉行首度聯合搜救演習 針對海盜、恐怖主義活動 顯示雙方關係明顯好轉〉,《中國時報》,2003年11月15日,版A11。
    44. 郭崇倫,〈突破「麻六甲困局」 北京國安聚焦 確保能源安全〉,《中國時報》,2006年1月5日,版A3。
    45. 傅建中,〈邰培德新著透露:1996年台海危機時〉,《中國時報》,1999年8月6日,版3。
    46. 彭志平,〈中共研發新型對台攻擊潛艦〉,《中國時報》,2004年7月17日,版A13。
    47. 黃菁菁,〈53年宿願得償 日防衛廳升格防衛省〉,《中國時報》,2007年1月10日,版A17。
    48. 楊珮玲,〈中共核潛艦疑侵入日領海 日緊急警戒生高戰備 立場強硬 誓言查出潛艦國籍 小泉對事件表示遺憾 中共駐日使館低調〉,《中國時報》,2004年11月11日,版A4。
    49. 楊珮玲,〈日媒體報導 中共試射潛艦長程飛彈〉,《中國時報》,2005年6月18日,版A1。
    50. 雷懷,〈軍情觀察:美軍方和智囊評估中國航母夢〉,《青年參考》,2007年11月13日,版6。
    51. 綜合華盛頓十五日外電報導,〈美證實小鷹號與中共潛艦對峙〉,《聯合報》,1994年12月16日,版3。
    52. 潘勛,〈因應中共威脅 美擬擴張海軍艦隊〉,《中國時報》,2005年12月6日,版A14。
    53. 劉黎兒,〈日支援美用武範圍及於台灣 日本橋本對兩國防衛合作指針適用範圍明確表態 近期訪美作最後定案〉,《中國時報》,1997年4月11日,版1。
    54. 蕭敬,〈學者質疑中國經濟增長報告〉,《美國之音》,2007年12月5日。
    55. 蘇宏琪,〈中共籌購光榮級艦對我防衛作戰之影響〉,《青年日報》,2007年12月12日,版4。
    56. 蘋果資料室,〈中共中央十七屆軍委成員〉,《蘋果日報》,96年10月23日,版A17。



    (五)網路

    1. 〈2020年新目標:人均GDP比2000年翻兩番〉,《南方報系網》,http://www1.nanfangdaily.com.cn/b5/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sjjj/200710160750.asp。
    2. 《863:中國科技術研究發展計畫》,http://www.863.org.cn/863_105/index.html。
    3. 〈中國政府白皮書〉,《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10/26/content_3685106.htm。
    4. 〈中國經濟發展白皮書〉,《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4/content_706099.htm。
    5. 〈中國政府發表《2006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2/29/content_5545898.htm。
    6. 〈中國全面提升海洋實力 將以強大海軍做為後盾〉,《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junshi/343433.htm。
    7. 〈中國完善吸引高層人才制度 27.5萬留學人員回國〉,《新華網》,2007年10月22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07-10/22/content_6922480.htm。
    8.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5-10/18/content_3640318.htm。
    9. 〈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11/23/content_3822333.htm。
    10. 〈中華人民共和國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07年2月28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2/28/content_5782495.htm。
    11. 〈中國的GPS?「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中歐導航技術培訓合作中心》,http://www.cenc.org.cn/zhuanti/bd/bd2.html。
    12. 〈日媒揭中國潛艇衝破第二島鏈繞行關島全記錄〉,《中安網》,http://mil.anhuinews.com/system/2004/12/08/001068269.shtml。
    13. 北洋水師-中國近代海軍史網站,http://www.beiyang.org/index1.htm。
    14. 〈加大調控力度 明年GDP增速進至9%〉,《投資北京》,2007年12月5日,http://big5.jinvest.gov.cn/tzdt/200712/t200349.htm。
    15. 〈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綱要〉,《中共國家海洋局》,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banshi/qy/rlzy/2005-11/29/content_111901.htm。
    16. 〈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六大上所作報告全文〉,《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11/17/content_693542.htm。
    17. 〈中國統計局局長:07年通脹會少於5%〉,《亞洲時報》,2007年11月23日,http://www.atchinese.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42818&Itemid=31。
    18. 〈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上的報告〉,《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htm。
    19. 〈國家統計局原局長稱今年底中國GDP將與德國相當〉,《中國經濟網》,2007年10月28日,http://big5.ce.cn/xwzx/gnsz/gdxw/200710/28/t20071028_13394476.shtml。
    20. 〈國家統計局發布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國家統計局》,2007年2月28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2/28/content_5782495_3.htm。
    21. 〈國統局:人均GDP翻兩番能實現〉,《大公網》,2007年10月25日,http://www.takungpao.com.hk/news/07/10/25/ZM-814010.htm。
    22. 《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http://www.costind.gov.cn/n435777/index.html。
    23. 張德全、徐德祖,〈巨型激光瞬間能量超越全球電力:我「神光二號」建成擠身世界前五位〉,《中國科學院》,2002年4月8日,http://www.cas.cn/html/Dir/2002/04/08/2546.htm。
    24. 楊義,〈記中科院上海光機所高功率激光物理聯合實驗室〉,《中國科學院》,2003年8月4日,http://www.cas.cn/html/Dir/2003/08/04/8525.htm。
    25. 〈經濟藍皮書:中國經濟週期波動呈現良性大變形〉,《中國網》,2007年12月4日,http://big5.china.com.cn/news/2007-12/04/content_9340580.htm。
    26. 〈溫家寶在新加坡就中國對外開放戰略發表演講〉,《新華網》,2007年11月19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1/19/content_7107854.htm。
    27. 錢峰,〈印日俄等大國角逐印度洋-中國榜上有名〉,《人民網》,http://army.tom.com/Archive/1022/2002/12/19-17975.html。



    二、外文部分

    (一)書籍

    1. Allen, Kenneth W. and Eric A. McVadon, eds., China’s Foreign Military Relations. Washington, D.C.: Henry L. Stimson Center, 1999.
    2. Bernstein, Richard and Ross H. Munro, 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Distributed by Random House, 1997.
    3.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07. London: British Petroleum, 2007.
    4. Blackman, Raymond V. B., ed., Jane’s Fighting Ships: 1955-1956. London: Jane’s Fighting Ships Publishing, 1956.
    5. Brown, Michael E., Owen R. Cote, Jr., Sean M. Lynn-Jones, and Steven E. Miller, eds., The Rise of China.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2000.
    6. Brown, Seyom, The Illusion of Control: Force and Foreign Policy in the 21st Century.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3.
    7. Burkitt, Laurie, Andrew Scobell, and Larry M. Wortzel, eds., The Lessons of History: 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t 75. Carlisle Barracks, PA.: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U.S. Army War College, 2003.
    8. Burles, Mark and Abram N. Shulsky, eds., Patterns in China’s Use of Force: Evidence from History and Doctrinal Writings. Santa Monica, CA.: Rand, 2000.
    9. Carola, McGiffert, China in the American Political Imagination. Washington D.C.: CSIS Press, 2003.
    10. Cliff, Roger, Mark Burles, Michael S. Chase, Derek Eaton, Kevin L. Pollpeter. Entering the Dragon’s Lair: Chinese Antiaccess Strategi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 Santa Monica, CA.: Rand, 2007.
    11. Cohen, Stephen Philip, India: Emerging Power.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1.
    12. Cole, Bernard D., Gunboats and Marines, The United States Navy in China. Newark: University of Delaware Press, 1982.
    13. Cole, Bernard D., The Great Wall at Sea: China’s Navy Enters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1.
    14. Flanagan, Stephen J. and Michael E. Marti, eds.,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nd China in Transition. Washington D.C.: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2003.
    15. Feigenbaum, Evan A., China’s Techno-Warriors: National Security and Strategic Competition from the Nuclear to the Information Age.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16. Frank, Langdon and Douglas A. Ross, Superpower Maritime Strategy in the Pacific. New York: Routledge, 1990.
    17. Graham, Gerald Sandford, The China Station: War and Diplomacy 1830-1860.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18. Grove, Eric, The Future of Sea Power.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19. Kim, Duk-Ki, Naval Strategy in Northeast Asia: Geo-strategic Goals, Policies and Prospects. Portland, OR: Frank Cass, 1999.
    20. Langton, Christopher, ed., The Military Balance 2006-2007. London: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2006.
    21. Lilley, James R. and David Shambaugh, eds., China’s Military Faces the Future. Armonk, N.Y.: M. E. Sharpe, 1999.
    22. Lilley, James R. and Chuck Downs, eds., Crisis in the Taiwan Strait. Washington D.C.: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1997.
    23. MacNair, Harley Farnsworth, Modern Chinese History, Selected Readings. Taipei: Commercial Press, 1972.
    24. Mahan, Alfred Thayer, 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1660-1783.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80.
    25. Mann, Jim, About face: A History of America’s Curious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from Nixon to Clinton.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Distributed by Random House, 1999.
    26. Massie, Robert K., Dreadnought: Britain, Germany, and the Coming of the Great War. New York: Ballantine, 1992.
    27. Muller, David G., China as a Maritime Power.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1983.
    28. Mulvenon, James C. and Andrew N. D. Yang, eds.,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s Organization: Reference Volume v1.0. Santa Monica, Calif.: RAND, 2002.
    29. Mulvenon, James C. and Richard H. Yang, eds.,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in the Information Age. Santa Monica, Calif.: RAND, 1999.
    30.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Asian Perspectives on the Challenges of China. Washington D.C.: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2001.
    31. Nathan, Andrew J., The Great Wall and the Empty fortress: China’s Search for Security. New York: W. W. Norton, 1997.
    32. Office of Naval Intelligence, China’s Navy 2007. Washington D.C.: U. S. Office of Navy Intelligence, 2007.
    33.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 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 Th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6.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2006.
    34.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 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 Th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7.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2007.
    35. Pillsbury, Michael, ed., Chinese Views of Future Warfare, Washington D.C.: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1997.
    36. Pillsbury, Michael. China Debates the Future Security Environment. Washington D.C.: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2000.
    37. Pumphrey, Carolyn W., The Rise of China in Asia: Security Implications. Carlisle Barracks, PA.: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U.S. Army War College, 2002.
    38. Puska, Susan M.,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fter Next. Carlisle Barracks, PA: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U.S. Army War College, 2000.
    39. Rawlinson, John L., China’s Struggle for Naval Development, 1839-1895.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40. Ronald, O’Rourke, China Naval Modernization: Implications for U.S. Navy Capabilities-Background and Issues for Congress. 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2005.
    41. Ryan, Mark A., David M. Finkelstein, and Michael A. Mcdevitt, eds., Chinese Warfighting: The PLA Experience Since 1949. Armonk, NY: M. E. Sharpe, 2003.
    42. Saunders, Stephen, ed., Jane’s Fighting Ships 2006-2007. Surrey, U.K.: Jane’s Information Group Inc., 2006.
    43. Scobell, Andrew and Larry M. Wortzel, eds., China’s Growing Military Power: Perspectives on Security, Ballistic Missiles, and Conventional Capabilities. Carlisle Barracks, PA.: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U.S. Army War College, 2002.
    44. Scobell, Andrew and Larry M. Wortzel, eds., Civil-military Change in China: Elites, Institutes, and Ideas after the 16th Party Congress. Carlisle Barracks, PA.: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U.S. Army War College, 2004.
    45. Shambaugh, David, Modernizing China’s Military: Progress, Problems, and Prospects. Berkeley, Cali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3.
    46. Stokes, Mark, China’s Strategic Modernization: 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 Carlisle Barracks, PA.: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U.S. Army War College, 1999.
    47. Swaine, Michael D. The Role of the Chinese Military in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making. Santa Monica, Calif.: Rand, 1996.
    48. 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 2007 Report to Congress of the 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 Washington D. 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2007.
    49. Watts, Anthony J., Jane’s Underwater Warfare System, 2004-2005. Surrey, U.K.: Jane’s Information Group Inc., 2004.
    50. Wayne, Bert,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n Security: a Changing of the Guard? Basingstoke, Hampshire;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3.
    51. Wortzel, Larry M., ed., The Chinese Armed Forces in the 21st Century. Carlisle Barracks, PA.: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U.S. Army War College, 1999.



    (二)期刊

    1. Cole, Bernard D., “Beijing’s Strategy of Sea Denial,” China Brief, Vol. 6, Issue 23 (November 22,2006), p.2-4.
    2. Cole, Bernard D., “The PLA Navy’s Developing Strategy,” China Brief, Vol. 6, Issue 21 (October 25,2006): p.4-6.
    3. Cole, Bernard D., “Waterways and Strategy: China’s Priorities,” China Brief, Vol. 5, Issue 4 (February 15, 2005): p.1-3.
    4. Cheung, Tai Ming, “Chinese Defense Industrial Reform and the Navy,” China Brief, Vol. 5, Issue 4 (February 15, 2005): p.4-6.
    5. Godwin, Paul, “Chinese Military Strategy Revised: Local and Limited War,”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519 (January 1992): p.
    6. Huang, Alexander, “The Chinese Navy’s Offshore Active Defense Strategy: Conceptualization and Implications,” Naval War College Review, Vol. 47, Issue 3 (Summer 1994): p.7-32.
    7. Holmes, James R. and Toshi Yoshihara, “Soft Power at Sea,” U.S. Naval Institute Proceedings, Vol. 132, Issue 10 (October 2006): p.34-38.
    8. Holmes, James R. and Toshi Yoshihara, “The Influence of Mahan upon China’s Maritime Strategy,” Comparative Strategy, Vol. 24, Issue 1 (Jan-Mar 2005): p.23-51.
    9. Johnson-Freese, Joan, “Space WEI QI: The Launch of Shenzhou V,” Naval War College Review, Vol. 57, Issue 2 (Spring 2004): p.121-145.
    10. Kaplan, Robert D., “How We Would Fight China,” Atlantic Monthly, (June 2005): p.49-64.
    11. Lam, Willy, “Hu Tightens His Grip but Still Has to Share,” Jane’s Intelligence Review, Vol. 18, Issue 12 (December 2006): p.54-55.
    12. McVadon, Eric A., “China’s Maturing Navy,” Naval War College Review, Vol. 59, Issue 2 (Spring 2006): p.90-107.
    13. Niazi, Tarique, “Gwadar: China’s Naval Outpost on the India Ocean,” China Brief, Vol. 5, Issue 4 (February 15, 2005): p.6-8.
    14. Spinetta, Lawrence, “Cutting China’s ‘String of Pearls’,” U.S. Naval Institute Proceedings, Vol. 132, Issue 10 (October 2006): p.40-42.
    15. Strategic Comments of IISS, “China’s Changing Military,” Military Technology, Vol. 30, Issue 2 (February 2006): p.40-43.



    (三)報紙

    1. Gertz, Bill, “China sub secretly stalked U.S. fleet.” The Washington Times (November 13, 2006): p.A01.
    2. Gertz, Bill, “China expands sub fleet.” The Washington Times (March 2, 2007): p.A01.
    3. Gertz, Bill, “Beijing building deep-sea naval might.” The Washington Times (June 26, 2005): p.A04.
    4. Gertz, Bill, “China Builds up Strategic Sea Lanes.” The Washington Times (January 18, 2005): p.A01.
    5. Yardley, Jim and Thom Shanker, “Chinese Navy Buildup Gives Pentagon New Worries.(Foreign Desk).” The New York Times (April 8, 2005): p.A3(L).



    (四)網路

    1. “Explorers and leaders: Sir Walter Ralegh (1554-1618),” nmm: Sea, ships, time and the stars, http://www.nmm.ac.uk/server/show/conWebDoc.161
    2. “Sir Walter Raiegh,”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Sir_Walter_Raleigh
    3. “SIPRI military expenditure database,” SIPRI Internet, http://first.sipri.org/non_first/milex.php
    4. “The World Factbook: China”,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U.S.A., 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geos/ch.html
    5. 〈中国原潜、領海侵犯は意図的 日米に対抗、実戦的訓練〉,《產經新聞》,2004年12月20日。http://www.sankei.co.jp/news/morning/20iti001.htm
    6. ”Compass Satellite Navigation Experimental System (Beidou-1),” Chinese Defence Today, http://www.sinodefence.com/strategic/spacecraft/beidou1.asp.
    7. “Chinese Navigation Systems,” The Global Security, http://www.globalsecurity.org/space/world/china/nav.htm.
    8. “Type 094 Jin Class Nuclear-Powered Missile Submarine,” Chinese Defence Today, http://www.sinodefence.com/navy/sub/type094jin.asp.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研究所
    92253027
    96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253027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外交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26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