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65765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822/144841 (79%)
Visitors : 51779598      Online Users : 55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5765


    Title: 立法委員的選區考量與立法參與:以農業法案為例
    Constituency Thinking and Legislative Participation by Legislators: The Case of Agricultural Bills
    Authors: 陳進郁
    Chen, Jinn Yuh
    Contributors: 盛杏湲
    Sheng, Shing Yuan
    陳進郁
    Chen, Jinn Yuh
    Keywords: 選區考量
    立法參與
    立法委員
    立法行為
    立法績效
    農業立法
    constituency thinking
    legislative participation
    legislator
    legislative behavior
    legislative performance
    agricultural legislation
    Date: 2012
    Issue Date: 2014-05-01 15:19:36 (UTC+8)
    Abstract:   立法委員因連任動機及選區壓力,使國會議場的立法參與成為選區服務的延伸。立委會將陳情民眾的意見轉化為法律提案,以便向選民宣稱功勞;為展現立法績效,並會以「搭便車」或「加碼」等方式,積極追逐立法數量。若立委選區的立場,與政黨政策方向不一致,立委可能以「切割」立場、表達異議的肢體語言,向選民表態。立委或政黨雙方各自堅持立場,甚至政黨以黨紀懲罰,仍是另一種形式的妥協,立委也藉此免於選民究責。原則上,雙方會權衡得失,在政黨包容立委選區的壓力下,避免完全撕裂關係。
      本文以農業法案為例,用意在分析農業區與非農業區立委,於農業立法參與度的差異。觀察對象從立法院第一屆增額立委時期至第七屆,參與度的測量針對首提案、共同提案及發言次數累加,但考慮提案的付出相對較高,故予以加權計算。統計結果,農業區立委相對於非農業區、民進黨相較於其他政黨,在農業立法參與度比較高,國民黨則是黨際競爭激烈的農業區立委較積極。此外,第二屆的國會全面改選及第七屆選制改為單一選區,對立法參與度皆有顯著影響。
      在方法的運用上,本研究測量農業立法參與度,以量化(立法紀錄編碼)為主,並藉質性資料(公報、報紙、訪談)輔助解釋。立委因選區考量促成的行為態樣,包括競逐立法績效及突顯異議立場的分析,則以質性資料的案例檢證為主,且以數據資料輔助佐證。
      Legislative participation in congress by legislators who want reelection and feel pressure from constituency is extension of servicing constituents. Legislators propose bills that transform from petitions of constituents in order to claim credit, and propose more bills to raise legislative performance by “free riding” and “raising the stakes.” Besides, legislators may “segment” position or express objection to conforming constituency if legislators and their party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At this situation, legislators and their party maybe stand each position or party enforces punishment to maintain discipline that is another compromise, and legislators can avoid charge from constituency. In principle, party will tolerate legislators who feel pressure from constituency and each will avoid to tear both sides.
      The dissertation applies case of agricultural bills aims to compare degree of legislative participation in agricultural and non-agricultural district. The range of observation is from First(additional members) to Seventh Legislative Yuan. The degree to measure include first and joint proposal, speaking. However, the proposals had weighted for more devotion than speaking. As a result of statistics, legislators’ degree in agricultural district was more high than non-agricultural, DPP’s degree was more high than other party, and KMT legislators in marginal agricultural district still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legislation. Furthermore, the Second’s democratization and the Seventh’s single member district had more influence on legislative participation.
      In research methods, the degree to measure legislative participation in agricultural bills mainly applies quantitative analysis(to code legislative records). Further, legislative behavior of raising legislative performance and standing objection position mainly applies qualitative analysis(bulletin, newspaper, interview).
    Reference: 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分
    丁復。1996。〈國民黨立委提議 放寬農地承受人資格 農地非農有 呼聲高〉。《工商時報》1996/12/5:2。
    工商時報。1996。〈社論:短視近利乎?永續發展乎?〉。《工商時報》1996/11/27:3。
    中央日報。1995a。〈社論:農地釋出辦法首應杜絕土地炒作〉。《中央日報》1995/7/16:3。
    中央日報。1995b。〈社論:農漁會信用部應即進行規劃整合〉。《中央日報》1995/9/24:2。
    中央社。2009。〈法律人呼籲退回違憲農村再生條例〉。中央社電文。2009/3/25:國內國會。
    中時晚報。1996。〈社評:環保開倒車〉。《中時晚報》1996/11/26:3。
    中國時報。2009。〈農村再生 絕不會造成財團化〉。《中國時報》2009/5/27:A5。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78。《三十年來台灣之農業經濟》叢刊第10號。
    中華日報。2011。〈馬辦:蔡英文曾反對調漲老農津貼〉。《中華日報》2011/7/19:2。
    尹乃菁。1992。〈立委反對目前調高農保費〉。《中國時報》1992/12/30:5。
    尹乃菁。2002。〈連戰:反對消滅農漁會信用部〉。《中國時報》2002/9/19:2。
    方介君。1996。〈放寬農地分割限制聲浪不斷 農委會擔憂〉。《自立早報》1996/11/4:4。
    毛育剛。1997。〈台灣土地改革後農地政策之再出發──邁向地盡其利〉。《農業金融論叢》37:1-21。
    王烱華。2002。〈國民黨:反對消滅農漁會信用部〉。《中央日報》2002/9/17:7。
    王寓中。2007。〈老農津貼 馬加碼到6千〉。《自由時報》2007/4/15:A6。
    王靖興。2009。〈立法委員的立法問政與選區服務之分析:2000年政黨輪替前後的持續與變遷〉。《台灣政治學刊》13(2):113-169。
    王靜儀、傅恆德。2007。〈派系政治下之府會關係:台中縣的個案研究(一九五一至二○○五)〉。《政治科學論叢》34:45-70。
    王鴻國。2010。〈馬總統:農村再生條例 無綁樁圖利〉。中央社電文。2010/3/17:國內政治。
    民眾日報。2007。〈老農津貼加碼逕付二讀〉。《民眾日報》2007/6/9:A4。
    民眾日報。2011。〈蔡遭踢爆曾反對調漲老農津貼〉。《民眾日報》2011/7/19:A2。
    田世昊。1998。〈農地農用 李登輝:我跪下來拜託大家〉。《自由時報》1998/9/11:2。
    江文兟。2011。〈農民不如榮民 邱議瑩抨擊〉。《台灣時報》2011/7/7:11。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編。2000、2010。《中華民國農業統計年報(89年)(99年)》。
    何明國。1997。〈農地開放買賣後 將分類管制〉。《聯合報》1997/8/6:6。
    何明國。1999。〈選戰優先 農地農用 最後防線將棄守〉。《聯合報》1999/8/25:4。
    何振忠。1995。〈連戰:考慮先實施農民年金制〉。《聯合報》1995/3/1:6。
    吳由美。2003。〈都市化、地方派系與選舉:第五屆新竹縣立法委員選舉之實證分析〉。《中國地方自治》56(2):20-44。
    吳典蓉。2000。〈農漁會法排黑條款 難渡關山〉。《中國時報》2000/10/17:5。
    吳東欽。2007。〈一致政府與分立政府對國會立法之影響──議程阻絕觀點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吳玲瑜。2009。〈律師團體:農村再生條例違憲〉。《台灣時報》2009/3/26:6。
    吳重禮、林長志。2002。〈我國2000年總統選舉前後中央府會關係的政治影響:核四議題與府會互動的評析〉。《理論與政策》16(1):73-97。
    吳重禮、陳慧玟譯。2001。《分立政府:1946─1990年期間之政黨控制、立法與調查》。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吳重禮。2000。〈美國『分立性政府』研究文獻之評析:兼論台灣地區的政治發展〉。《問題與研究》39(3):75-101。
    呂欣憓。2011。〈調高老農津貼案 排入立院議程〉。中央社電文。2011/9/20:國內國會。
    李永展。1996。〈農地釋出 須考慮回復力〉。《聯合報》1996/8/22:11。
    李宇欣等。2011。〈老農津貼議題 中南部發酵 綠提加碼案進逼 藍擬法制化接戰〉。《自由時報》2011/9/27:A5。
    李季光。1997。〈蕭揆裁示 農地開放政策暫緩〉。《自由時報》1997/12/17:17。
    李宗祐。1995。〈立委擔心 再掀炒地皮風〉。《中時晚報》1995/5/15:3。
    李明賢。2011。〈楊玉欣喊話 藍翻案救農民票 「316」方案爭取中間選票 卻有6成7民眾支持一次性加碼 形象牌臨門一擊 府院找到止血下台階〉。《中國時報》2011/11/18:A3。
    李明賢等。2011。〈藍:老農津貼比公投傷選情 府院黨堅持316元版本 寄望以理想性訴求中間選民 中南部農縣藍委反彈 揚言投反對票〉。《中國時報》2011/10/28:A4。
    李欣芳、黃忠榮。2007。〈老農津貼加碼 綠委將提案〉。《自由時報》2007/5/29:A4。
    李啟聰。2009。〈農村再生說明會列車〉。《台灣時報》2009/12/25:11。
    李敏瑋。2002。〈從苗栗縣五十年政治看地方派系的消長:以縣長、省議員為例〉。《中國地方自治》55(10):21-36。
    李淑華。1998。〈學者與老農派立委對峙 農地建農舍?公聽會大「吵」作〉。《自立晚報》1998/9/18:3。
    李淑華。2011。〈老農津貼 調至6316元〉。中央社電文。2011/10/18:國內政治。
    李順德、錢震宇。2011。〈軍公教 明起調薪3% 總統加薪13869元 月薪47萬6169元〉。《聯合報》2011/6/30:A2。
    李順德。1997。〈農地自由買賣 開放政策叫停〉。《經濟日報》1997/12/17:1。
    李順德。1998。〈李總統願為農地農用政策下跪〉。《經濟日報》1998/9/11:2。
    李麗慎。1996。〈立委促全面開放農地自由買賣〉。《台灣時報》1996/12/7:1。
    李麗慎。2011。〈馬辦抨蔡曾反漲老農津貼〉。《台灣時報》2011/7/19:3。
    李麗滿。1996。〈立委主張開放農地自由買賣〉。《民眾日報》1996/12/7:6。
    杜慶承。2005。〈中央政黨輪替對於地方派系的影響──彰化縣個案研究〉。《選舉研究》12(1):117-145。
    步明薇。2001。〈29家淨值負數農漁會信用部優先整頓〉。《中國時報》2001/7/1:12。
    周宗禎。2002。〈四農會站出來:我們不是黑金〉。《聯合報》2002/10/5:17。
    周湘琳。2000。〈農漁會信用部逾放問題嚴重〉。《台灣日報》2000/10/20:8。
    周萬來。2008。《議案審議──立法院運作實況》。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季良玉。1995。〈農地移轉限制將大幅放寬〉。《聯合報》1995/3/10:1。
    季良玉。1996。〈農地釋出會不會產生新特權?〉。《聯合報》1996/9/14:6。
    季欣儀。1996。〈農發條例 可望兩週後通過〉。《青年日報》1996/6/27:6。
    林弘展等。2002。〈全台農會信用部5000員工 北上抗議〉。《民眾日報》2002/7/31:3。
    林如森。1993a。〈農民年金制度草案完成〉。《聯合報》1993/5/25:1。
    林如森。1993b。〈農民年金制草定 報政院審查〉。《聯合報》1993/7/7:4。
    林如森。2000。〈農漁會法修正 下月底前難三讀〉。《聯合報》2000/10/31:21。
    林如森。2001。〈22家農漁會信用部接受概括承受〉。《聯合報》2001/8/14:2。
    林怡君。2007a。〈王幸男建議推動農村改建條例 總統支持〉。中央社電文。2007/2/10:國內政治。
    林怡君。2007b。〈老農津貼調漲 柯建銘:不以黨團名義提案〉。中央社電文。2007/6/4:國內國會。
    林明瑩。2013。〈地方派系在立法政策上的競逐〉。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林河名。2007。〈農漁會人員 判刑確定才解職〉。《聯合報》2007/5/12:4。
    林河名等。2010。〈農再1500億過關 10年後再加碼200億 再生條例三讀通過〉。《聯合報》2010/7/15:A8。
    林恕暉。2010。〈糧食自給率 法國329% 冰島0%〉。《中國時報》2010/5/23:A4。
    林晨柏。1998。〈李總統舌戰老農派立委:我跪下拜託大家扭轉觀念〉。《中國時報》1998/9/11:3。
    林梓聯。1985。〈第二階段農地改革──輔導核心農戶推行農場共同及委託經營的做法〉。《農業金融論叢》13:15-47。
    林新輝。2001。〈農會法修正案三讀 增訂排黑條款〉。《聯合報》2001/1/5:4。
    林獻堂。1996。〈二次農業革命 戰火點燃〉。《自立早報》1996/12/7:7。
    邱燕玲、陳慧萍。2010。〈藍委杯葛 農再條例今再闖關〉。《自由時報》2010/7/14:A4。
    邱燕玲、顏若瑾。2011。〈老農津貼 綠提案加碼至7千〉。《自由時報》2011/7/20:A3。
    邱燕玲。1998。〈農地自由買賣有問題 李總統跪拜大家 別用農地炒地皮〉。《民眾日報》1998/9/11:1。
    施曉光、林恕暉。2010。〈排黑開後門?藍委擬修水利會組織通則〉《自由時報》。2010/12/12:A2。
    施曉光、羅碧。2011。〈選舉效應?藍委加碼 老農津貼喊萬元 年增支出336億〉。《自由時報》2011/2/27:A1。
    施曉光。2011。〈老農津貼加碼急凍〉。《自由時報》2011/3/2:A6。
    施鴻基。2010。〈農村再生 台東19社區成果展〉。《聯合報》2010/2/8:B1。
    洪忠修。2002。〈農業發展條例修訂後對農地利用之影響〉。《農業金融論叢》48:199-222。
    胡薏文。1997。〈農地年底開放自由買賣〉。《中央日報》1997/8/24:6。
    唐筱恬。2013。〈核四案今對決 藍祭甲動〉。《中國時報》2013/4/12:A10。
    孫麗菁。2011。〈綠:老農津貼 民進黨推動〉。《台灣時報》2011/7/3:3。
    徐正戎、張峻豪。2004。〈從新舊制度論看我國雙首長制〉。《政治科學論叢》22: 139-180。
    徐永明。1992。〈農民健保7月1日起面臨停擺〉。《自由時報》1992/3/31:4。
    徐家仁。1996a。〈耕地移轉、分割、繼承 將大幅鬆綁〉。《自由時報》1996/10/31:14。
    徐家仁。1996b。〈耕地分割下限 立委要求再放寬〉。《自由時報》1996/11/15:14。
    徐家仁等。1997。〈農漁會信用部獨立 內政部農委會說不〉。《自由時報》1997/1/13:13。
    徐瑞希。1991。《政商關係解讀:台灣企業政治學入門》。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殷章甫。1981。〈第二階段農地改革緣起及基本措施〉。《農業金融論叢》5:6-9。
    馬維敏、林少予。1993。〈郝揆推出兩大政策 即刻研擬農民年金制度 打消立院調高免稅額案〉。《中時晚報》1993/1/7:1。
    高永光。2002。〈二十一世紀台灣地方派系的發展〉。《中國地方自治》55(6):4-17。
    高成炎。1998。〈維護生態 反對農地開放〉。《自由時報》1998/9/26:11。
    高有智。2002。〈李登輝:財部想消滅農漁會信用部〉。《中國時報》2002/9/13:5。
    高有智。2007。〈槓邱義仁 老農津貼加碼 王榮璋就辭立委〉。《中國時報》2007/5/30:A11。
    高有智等。2007。〈府院黨協議被推翻 蘇反對老農津貼加碼 府不滿〉。《中國時報》2007/5/2:A6。
    高麗玲。1998。〈環保團體抗議 十問老農派立委〉。《自立早報》1998/9/16:4。
    崔慈悌。2000。〈財政部農委會挽救農漁會信用部危機〉。《中國時報》2000/8/31:21。
    張金鶚、花敬群。1996。〈開放農地自由買賣 問題多〉。《中國時報》1996/12/12:11。
    張振峰。2011。〈稅改聯盟反老農津貼加碼〉。《台灣時報》2011/7/23:2。
    張寒青。1997。〈農地暫緩開放 立委大反彈〉。《中時晚報》1997/12/17:4。
    張寒青。1998。〈為了選票和鈔票 總統跪下來也沒用 老農派 飆起來〉。《中時晚報》1998/9/11:2。
    張瑞昌。1998。〈國民黨立委 推翻政院農發條例〉。《中國時報》1998/9/8:4。
    張瀞文。1990。〈農保費率12月起調高2%〉。《自立早報》1990/9/15:5。
    梁玉立。1997。〈開放農地買賣 從長計議〉。《中央日報》1997/12/17:4。
    盛杏湲。1997a。〈立法委員的立法參與:概念、本質與測量〉。《問題與研究》36(3):1-25。
    盛杏湲。1997b。〈國會議員的代表行為:研究方法的探討〉。《問題與研究》36(9):37-58。
    盛杏湲。1998。〈政黨配票與立法委員候選人票源的集中與分散:一九八三至一九九五年立法委員選舉的分析〉。《選舉研究》5(2):73-102。
    盛杏湲。1999。〈立法問政與選區服務:第三屆立法委員代表行為的探討〉。《選舉研究》6(2):89-120。
    盛杏湲。2000。〈政黨或選區?立法委員的代表取向與行為〉。《選舉研究》7(2):37-70。
    盛杏湲。2001。〈立法委員正式與非正式立法參與之研究:以第三屆立法院為例〉。《問題與研究》40(5):81-104。
    盛杏湲。2003a。〈立法機關與行政機關在立法過程中的影響力:一致政府與分立政府的比較〉。《台灣政治學刊》7(2):51-105。
    盛杏湲。2003b。〈政黨、選區與立法委員的代表角色與行為〉。楊日青主編《兩岸立法制度與立法運作》:117-158。台北:韋伯文化出版公司。
    盛杏湲。2005。〈選區代表與集體代表:立法委員的代表角色〉。《東吳政治學報》21:1-40。
    盛杏湲。2008。〈政黨的國會領導與凝聚力──2000年政黨輪替前後的觀察〉。《台灣民主季刊》5(4):1-46。
    盛杏湲。2010。〈議程設定與立法產出:行政機關與立法機關在立法過程中的影響力〉。2010年「轉變中的行政與立法關係」學術研討會。2010年5月13-14日。台北:東吳大學政治學系。
    盛杏湲。2012。〈媒體報導對企業型政治立法成敗的影響〉。《東吳政治學報》30(1):1-42。
    盛杏湲。2013a。〈再探選區服務與立法問政:選制改革前後的比較〉。2013年「國會與政府體制」學術研討會。2013年5月17-18日。台北:東吳大學政治學系。
    盛杏湲。2013b。〈從立法提案到立法產出:比較行政院與立法院在立法過程的影響力〉。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國會研究中心編《轉型中的行政與立法》。
    許亞第。1995。〈農地移轉分割繼承將大幅放寬〉。《民眾日報》1995/12/27:1。
    許亞第。2010。〈馬:本會期完成農村再生條例立法〉。《民眾日報》2010/3/18:A4。
    郭穗。2011。〈老農津貼二讀 邱議瑩:慎防藍緩兵之計〉。《自立晚報》2011/9/24:政治特區。
    陳文信、曾薏蘋。2010。〈農再條例三讀過了 農村再生兩千億 政府全埋單〉。《中國時報》2010/7/15:A4。
    陳正茂。2003。《台灣經濟發展史》。新北市:新文京出版公司。
    陳孜籈。2010。〈推動農村再生 水保局29日說明〉。《民眾日報》2010/1/20:K12。
    陳宏銘。2005。〈半總統制下「少數政府」的形成與存續:台灣二○○○年至二○○四年之研究〉。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博士論文。
    陳志平等。2011。〈問小英:關懷農民嗎〉。《聯合晚報》2011/7/2:A3。
    陳秀蘭。1993。〈農民年金實施時間表可能生變〉。《中國時報》1993/10/2:6。
    陳秀蘭。1996。〈孫明賢:避免農地過度分割 將從嚴把關〉。《中國時報》1996/4/23:7。
    陳明燦。2008。《我國開放農地自由買賣問題與因應對策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陳財官。2009。〈馬:農村再生 非圖利財團或綁樁〉。《台灣時報》2009/7/15:5。
    陳進郁。2012。〈立法委員如何作「立法計算」──以「老年農民福利津貼暫行條例」的立法過程為例〉。2012年「全球危機下的行政立法互動」國會研討會。2012年5月25-26日。台北:東吳大學政治學系。
    陳詩婷等。2007。〈國親無盟聯手 農漁會法案覆議失敗〉。《自由時報》2007/6/13:A3。
    陳鳳馨、周德惠。1997。〈農地自由買賣政策不變〉。《聯合報》1997/12/23:2。
    陳鳳馨。1997。〈農地開放自由買賣 蕭萬長踩煞車〉。《聯合報》1997/12/17:4。
    陳燊元。2011。〈無畏黨紀 翁重鈞堅持七千五〉。《台灣時報》2011/10/19:2。
    單厚之。1999。〈農發條例 政院不急於通過〉。《聯合報》1999/6/11:2。
    單厚之等。2010。〈退出臨時會 民進黨辦反巡迴演講〉。《中國時報》2010/7/10:A4。
    單厚之等。2011a。〈老農津貼 政院將調高至7千元 國民黨早有腹案但未掀底牌 民進黨昨率先喊出7千 料將成朝野攻防焦點〉。《中國時報》2011/7/20:A1。
    單厚之等。2011b。〈國民黨大轉彎 老農津貼調漲1千元 政院316元版本引大反彈 中南部國民黨籍立委憂重創選情 馬決再加碼 8大社福津貼也一併調升〉。《中國時報》2011/11/18:A1。
    彭顯鈞。2011。〈老農津貼 藍委促再加碼 馬給軟釘子〉。《自由時報》2011/11/10:A2。
    曾韋禎等。2011。〈老農津貼加碼排富版 表決通過〉。《自由時報》2011/12/3:A2。
    曾雅玲。2011。〈政院版老農津貼 排富〉。《聯合報》2011/9/26:A11。
    曾綉華。2005。〈彰化縣境政黨、地方派系與選舉關係之研究〉。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黃小娟。1999。〈連戰開出支票 農地政策鬆綁〉。《台灣日報》1999/9/18:5。
    黃秀端。1994。〈選區服務:立法委員心目中連任之基礎〉。台北:唐山出版社。
    黃秀端。1996。〈選區服務與專業問政的兩難〉。《理論與政策》10(4):20-36。
    黃秀端。1998。《金權政治和立法院的財政、經濟與交通委員會》。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黃秀端。2003。〈少數政府在國會的困境〉。《台灣政治學刊》7(2):3-49。
    黃秀端。2004。〈政黨輪替前後的立法院內投票結盟〉。《選舉研究》11(1):1-32。
    黃秀端。2008。〈國會監督、立委表現與選舉課責〉。《台灣民主季刊》5(1):161-169。
    黃宣翰。2007。〈老農津貼調整案 翁重鈞版二讀〉。《聯合報》2007/5/5:18。
    黃德福。1994。〈現代化、選舉競爭與地方派系:一九九二立法委員選舉的分析〉。《選舉研究》1(1):75-92。
    黃麗香。1999。〈國會政黨的組織誘因與立法團結:以第二屆立法院為例的探討〉。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黃麗娟。1996a。〈立委促再放寬農地分割限制〉。《中時晚報》1996/11/14:4。
    黃麗娟。1996b。〈壓力下的農委會 開放農地買賣 有底線〉。《中時晚報》1996/12/12:4。
    黃麗娟。1996c。〈環保團體:開放農地自由買賣 背棄土地背棄人民〉。《中時晚報》1996/12/13:4。
    楊昇儒、蘇永耀。1998。〈農地開放買賣 立委:選前難通過〉。《自由時報》1998/9/12:4。
    楊昇儒。1998。〈開放農地買賣 國民黨:選前完成〉。《自由時報》1998/8/20:4。
    楊婉瑩。2003。〈一致性到分立性政府的政黨合作與衝突──以第四屆立法院為例〉。《東吳政治學報》16:49-95。
    楊毅。2011。〈拒政院版老農津貼 張嘉郡喊1萬元〉。《中國時報》2011/10/25:A4。
    經濟日報。1996。〈社論:修正農業發展條例的商榷〉。《經濟日報》1996/7/15:2。
    經濟日報。2001。〈社論:專案立法迅速解決農漁會信用部逾放問題〉。《經濟日報》2001/2/11:2。
    鄒麗泳。1997。〈國民黨利多大放送 農地開放自由買賣〉。《台灣日報》1997/8/6:6。
    廖正宏、黃俊傑、蕭新煌。1986。《光復後台灣農業政策的演變:歷史與社會的分析》。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廖忠俊。1997。《台灣地方派系的形成發展與質變》。台北:允晨文化。
    管婺媛。2011。〈喊價歹戲落幕 排富為德不卒 朝野交相賊各取所需 討好選民 4年燒8百億 全民買單 解決農業問題的配套政策在哪?〉。《中國時報》2011/12/3:A3。
    趙永茂。1978。《台灣地方派系與地方建設之關係》。高雄:德馨室出版社。
    劉文華。2010。〈雲縣農村再生總體計畫座談會〉。《民眾日報》2010/2/13:X17。
    劉占梅。1998。〈是否開放自由買賣 農地政策 立委爭論不休〉。《台灣時報》1998/9/12:2。
    劉永祥等。1997。〈立院初審通過大幅放寬農地買賣 農委會警告驟然實施會助長違規〉。《中國時報》1997/12/18:1。
    劉清榕。1992。《台灣農會選舉之研究》。南投市中興新村:台灣省政府研考會。
    劉寶傑。1998。〈學者促護農地 反對完全開放〉。《中時晚報》1998/9/19:2。
    歐陽晟。2008。〈政府型態對於議案審議的影響:台灣一致政府與分立政府的比較〉。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論文。
    蔡宏進。2006。《台灣農會改革與鄉村重建》。台北:唐山出版社。
    蔡學儀。2004。《台灣經濟論》。新北市:新文京出版公司。
    蔡韻竹。2009。〈國會小黨的行動策略與運作〉。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論文。
    鄭宏斌等。2011。〈綠提案 老農津貼加1千 每月6千變7千 70萬農民受惠 藍審慎〉。《聯合報》2011/7/20:A2。
    鄭閔聲、侯俐安。2011。〈三讀通過 8大社福津貼同步調漲 老農津貼變7千 後年起排富〉。《中國時報》2011/12/3:A1。
    鄭閔聲等。2011。〈老農津貼修法停頓 綠批藍沒誠意〉。《中國時報》2011/11/10:A8。
    蕭旭岑。2002。〈農漁會場外抗議 國親退席立委「會師」〉。《聯合報》2002/9/25:3。
    蕭銘國。1999。〈農舍興建限制 可望放寬〉。《中央日報》1999/11/29:4。
    聯合報。2011。〈老農津貼316元→1000元 藍營:撥雲見日 綠營:拿香跟拜〉。《聯合報》2011/11/19:A3。
    聯合報系民意調查中心。1998。〈老農派立委動機 56%認是炒土地〉。《聯合報》1998/9/22:11。
    薛孟杰。2007。〈不加稅 馬英九要推12項建設〉。《工商時報》2007/11/30:A2。
    謝文台。1998。〈立委施壓 政院低頭 農地自由買賣限制提前鬆綁〉。《工商時報》1998/9/9:4。
    謝自宗。2011。〈馬辦直搗小英 曾抗稅又反對調漲老農津貼〉。《自立晚報》2011/7/19:政治特區。
    謝莉莉、陳俊光。1997。〈蕭萬長:農地自由買賣政策不變〉。《工商時報》1997/12/23:4。
    謝莉慧。1993。〈農民年金制度明年試辦〉。《自立晚報》1993/1/8:4。
    羅如蘭。1998。〈公布十大「黑名單」 簡錫堦批財團坐以待「幣」〉。《中國時報》1998/9/16:3。
    羅如蘭。1999。〈國民黨擬修法放寬農地買賣〉。《中國時報》1999/4/21:4。
    羅清俊。2001。《台灣分配政治》。台北:前衛出版社。
    羅清俊。2004。〈分配政策與預算制定之政策分析〉。《政治科學論叢》21:149-188。
    羅清俊。2009。《重新檢視台灣分配政策與政治》。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
    蘇盈貴。1998。〈評論現行農地政策的走向〉。《民眾日報》1998/9/18:9。
    蘇龍麒。2011。〈老農津貼加碼案遭擋 藍綠交鋒〉。中央社電文。2011/9/13:國內國會。

    貳、英文部分
    Achen, Christopher. 1978. “Measuring Represent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2(2): 475-510.
    Aldrich, John H. and David W. Rohde. 2001. “The Logic of Conditional Party Government: Revisiting the Electoral Connection.” In Lawrence C. Dodd and Bruce I. Oppenheimer. Congress Reconsidered. Seventh edition. Washington, D. C.: A Division of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pp. 269-292.
    Arnold, R. Douglas. 1990. The Logic of Congressional Action.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Baron, David P. 1991. “Majoritarian Incentives, Pork Barrel Programs, and Procedural Control.”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35(1): 57-90.
    Batto, Nathan F. 2005. “Electoral Strategy, Committee Membership, and Rent Seeking in the Taiwanese Legislature, 1992-2001.” Legislative Studies Quarterly 30(1): 43-62.
    Binder, Sarah A. 2001. “Congress, the Executive, and the Production of Public Policy: United We Govern?” In Lawrence C. Dodd and Bruce I. Oppenheimer. Congress Reconsidered. Seventh edition. Washington, D.C.: A Division of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pp. 293-313.
    Cain, Bruce E., John A. Ferejohn, and Morris P. Fiorina. 1984. “The Constituency Service Basis of the Personal Vote for U.S. Representatives and British Members of Parliament.”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8: 110-125.
    Cain, Bruce E., John A. Ferejohn, and Morris P. Fiorina. 1987. The Personal Vote: Constituency Service and Electoral Independenc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rmines, Edward G. and James A. Stimson. 1980. “The Two Faces of Issue Voting.”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4: 78-91.
    Chen, Jowei. 2010. “The Effect of Electoral Geography on Pork Barreling in Bicameral Legislatures.”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54(2): 301-322.
    Cox, Gary W. and Mathew D. McCubbins. 1993. Legislative Leviathan: Party Government in the House.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Davidson, Roger H. and Walter J. Oleszek. 2002. Congress and Its members. Eighth edition. Washington, D. C.: A Division of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Eulau, Heinz and Paul D. Karps. 1978. “The Puzzle of Representation: Specifying Components of Responsiveness.” In Heinz Eulau and John C. Wahlke. The Politics of Representation: Continuities in Theory and Research.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pp. 55-72.
    Evans, Diana. 2004. Greasing the Wheels: Using Pork Barrel Projects to Build Majority Coalitions in Congres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enno, Richard F. 1973. Congressmen in Committees.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Fenno, Richard F. 1978. Home Style: House Members in Their Districts. Boston, Toronto: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Ferejohn, John A. 1974. Pork Barrel Politics: Rivers and Harbors Legislation, 1947-1968.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Hall, Peter A., and Rosemary C. R. Taylor. 1996.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s.” Political Studies 44: 936-957.
    Hall, Richard. 1987. “Participation and Purpose in Committee Decision Making.”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1: 105-127.
    Hall, Richard. 1996. Participation in Congres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Kingdon, John W. 1989. Congressmen’s Voting Decisions. Third edition. 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Kitschelt, Herbert and Steven I. Wilkinson. 2007. “Citizen-politician Linkages: an Introduction.” Herbert Kitschelt and Steven I. Wilkinson. eds. Patrons, Clients and Policies: Patterns of Democratic Accountability and Political Compet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1-23.
    Krehbiel, Keith. 1996. “Institutional and Partisan Sources of Gridlock: A Theory of Divided and Unified Government.” Journal of Theoretical Politics 8(1): 7-40.
    Mayhew, David R. 1974. Congress: The Electoral Connection.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Mayhew, David R. 1987. “The Electoral Connection and the Congress.” In McCubbins, Mathew D. and Terry Sullivan. eds. Congres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18-29.
    Mayhew, David R. 1991. “Divided Party Control: Does It Make a Difference?” PS: Political Science & Politics 24(4): 637-640.
    Mezey, Michael. 1985. “The Function of Legislatures in the Third World.” Gerhard Loewenberg, Samuel C. Patterson and Malcolm E. Jewell. eds. Handbook of Legislative Research.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p. 733-772.
    Miller, Warren and Donald Stokes. 1963. “Constituency Influence in Congres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56: 45-56.
    Olson, Mancur. 1965.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arker, Glenn R. 1996. Congress and the Rent-Seeking Society. 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Peters, B. Guy. 1999. Institution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London and New York: Pinter.
    Redclift, Michael R., Joseph N. Lekakis, and George P. Zanias. 1999. eds. Agriculture and World Trade Liberalisation: Socio-environmental Perspectives on the 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 Oxon, U.K., New York: CABI Publishing.
    Sheng, Shing-Yuan. 2006. “The Personal Vote-Seeking and the Initiation of Particularistic Benefits Bills in the Taiwanese Legislatur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litical Center or Periphery: Legislatures & Parliaments in the 21st Century. 7-8 July 2006. Taipei: Soochow University.
    Sinclair, Babara. 1999. “Transformational Leader or Faithful Agent? Principal-Agent Theory and House Majority Party Leadership.” Legislative Studies Quarterly 24(3): 421-449.
    Stein, Robert M. and Kenneth N. Bickers. 1994. “Congressional Elections and the Pork Barrel.”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56(2): 377-399.
    Sulkin, Tracy. 2005. Issue Politics in Congres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undquist, James L. 1988. “Needed: A Political Theory for the New Era of Coalition Govern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103(4): 613-635.
    Thelen, Kathleen. 1999.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2: 369-404.
    Thompson, Joel A. 1986. “Bringing Home the Bacon: The Politics of Pork Barrel in the North Carolina Legislature.” Legislative Studies Quarterly 11(1): 91-108.
    Weissberg, Robert. 1978. “Collective vs. Dyadic Representation in Congres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2: 535-547.
    Wilson, James Q. 1986. American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and Policies. 3rd ed. Lexington: D. C. Heath and Company.
    Description: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政治研究所
    93252502
    10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25250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250201.pdf2027KbAdobe PDF2899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