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一、中文部分
于若蓉(2004),私人受僱者轉換自營作業工作決策—「不景氣-推擠」效果假說, 經濟論文叢刊第32卷第1期。
方孝鼎(2001),臺灣底層階級研究:以臺中市遊民、拾荒者、原住民勞工、外籍 勞工為例,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博士論文。
尹曉穎、閆小培、薛德升(2007),國外非正規部門相關概念辨析及啟示,世界地 理研究地16卷第1期。
王嘉琪、鄭雅文、王榮德、郭育良(2009),職災補償制度的發展與臺灣制度現況, 臺灣衛誌第28卷第1期。
成之約(2010),貿易自由化發展與勞動政策的因應,臺灣勞工季刊第21期。
吳永毅(1987),試評「都市非正式部門發展之研究:以路邊洗車業為例」:臺灣 關於「非正式部門」研究的一些誤解,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第3卷第1期。
吳建興(1997),沿街自營店家的生產營運及空間經營-一個大學街旁的店家為 例,私立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李悅端、柯志明(1994),小型企業的經營與性別分工-以五分埔成衣業社區爲案 例的分析,臺灣社會研究第17期。
辛炳隆(1996),非農自營作業者就業行為之分析,人口、就業與福利論文集,中 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邱嬿蓉(2012),我國自營作業者勞動條件與權益之探討-以臺北市便當販售業者 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2006),勞工安全衛生法擴大適用範圍之 先驅研究,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2008),工作環境安全衛生狀況認知調查 -2007年,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
呂國民(2010),澳門、新加坡、香港小販管理比較研究,行政:澳門公共行政雜 誌,第23卷第2期。
金潤泰(1993),臺灣地區都市非正式部門(小商品生產)之研究-以成衣業為例, 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卓立寰(2004),攤販與街道:非正式經濟的空間與日常生活關係--以臺北市為例,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藹婷(2008),非正規部門生產規模的估算:數據比較法,浙江社會科學2008 年第6期。
陳小紅(1984),開發中國家都市「非正式部門」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五 十期。
陳小紅、周鳳(1987),臺北市路邊洗車業之研究:以非正式部門觀,國立臺灣大 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第3卷第1期。
陳慧玲(2002),自營作業者就業行為與失業現象關連性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勞 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靖玟(2011),我國自營作業者社會保險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青(2008),非正規就業群體的社會保護---發展中國家的經驗與啟示,遼寧大 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5期。
許繼峰(2009),讓職災保險規劃更完善-德、日、韓三國制度比較,臺灣勞工季 刊第19期。
許凱玲(2005),臺灣微型創業者的機會與資源及新價值創造動態過程研究,國立 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振昌(2012),加拿大與南韓自僱人士享有就業保險與臺灣地區可行性芻議,台 灣勞工季刊第32期。
黃仁德(1994),臺灣地區非勞動力、非正式部門就業與失業率關係的探討: 1978-1990年,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68期。
黃越欽(2012),勞動法新論,翰蘆圖書。
童小珠(2005),經濟全球化下臺灣勞動問題與就業對策之探討,第二屆中山學術 與社會科學學術研討會:全球化、法制化與國家發展,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
傅從喜(2008),德國、日本、美國及韓國社會年金保險制度面臨問題及改革方向 之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
葉婉榆,黃沛盈,劉梅君,徐儆暉(2010),自僱就業者的工作與健康,臺灣公共衛 生雜誌第29卷第4期。
廖志豪、張光遠(2004),我國非正規部門就業發展存在的障礙及對策探析,昆明 大學學報第15卷。
蔡瑩潔(2005),日本年金制度改革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臺北市攤販管理與取締問題之研究,市政專題 研究報告374輯。
衛民、許繼峰(2011),勞資關係:平衡效率與公平,前程文化。
謝國雄(1989),黑手變頭家:臺灣製造業中的階級流動,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 卷第2期。
二、外文部分
Bangasser P E. (2000), “The ILO and the informal sector:an institutional history”.
Cumings, B. (1997) Korea’s Place in the Sun: A Modern History. New York: W. W. Norton.
Castells Manuel & Portes Alejandro (1989), "World Underneath: The origins, dynamics and effects of the Informal Economy" In Portes, Alejandro, Castells, Manuel & Benton, Lauren A., Eds. The Informal Economy: Studies in Adavnced and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Evans,D. S and L. S. Leighton(1989), “Some empirical aspects of entrepreneurship”,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79.
Feige Edgar L. (1990),”Defining and estimating underground and informal economies: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pproach.”, World Development, Vol 18, No 7.
Hussmanns Ralf (2004), Measuring the informal economy: From employment in the informal sector to informal employment, Working Paper No. 53.
Hyunjoon Park(2010), The Stability of Self-Employment : A Comparison between Japan and Korea, International Sociology Vol. 25 No. 1.
ILO(1972),“Employment, incomes and equity: a strategy for increasing productive employment in Kenya”.
ILO(2002), Women and Men in the Informal Economy: A Statistical Picture.
ILO(2002),Decent work and the informal economy: six item on the agenda. ,Geneva: ILO.
Lee, Marlene A.(1996),Good job, bad job: employment mobility and self-employment transitions,1980-1990.Unpublished Ph. D. Dissertation of University of Cornell.
Quijano-Obregon, A. (1974) ,The marginal pole of the economy and the marginalized labour force, Economy and Society, vol. 3(4).
Ray Bromley&Chris Gerry(1976), Who are the Casual Poor?,Casual Work and Poverty in Third World Cities.
Sharit K Bhowmik(2005), Street vendors in Asia: a review, 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 May 28-June 4, 2005.
Sassen Saskia (1994), The informal economy: between new developments and old regulations., The Yale Law Journal, Vol. 103, No. 8..
Sargeant, di Malcolm(2009),Health and Safety of Vulnerable Workers in a Changing World of Work,Working Paper Adapt, 27 Novembre 2009, n.
Thomas, J. (2001), What is the informal economy, anyway? School of Advanced International Studies (SAIS) Review. 21(1).
Taylor, John G. (1979),From modernization to modes of production : a critique of the sociologies of development and underdevelopment, London : Macmillan.
三、網路資料
日本厚生労働省年金局,公的年金制度の概要, http://www.mhlw.go.jp/topics/nenkin/zaisei/01/01-03.html,最後瀏覽日期:2013年4月18日。
李健鴻(2010),後金融海嘯時期的非典型就業趨勢、風險與勞動保護,就業安全 半年刊99年第1期,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網站http://www2.evta.gov.tw/safe/docs/safe95/userplane/half_year_display.asp?menu_id=3&submenu_id=498&ap_id=1079,最後瀏覽日期:2013年3月30日。
新加坡工作場所安全與衛生(風險管理)條例指南,新加坡人力資源部網站 http://www.mom.gov.sg/Documents/safety-health/Risk%20Management%20Guide%20(Chinese).pdf,最後瀏覽日期:2013年5月17日。
韓國勞動部, http://www.moel.go.kr/english/topic/employment_policy_view.jsp?&idx=871,最後瀏覽日期:2013年5月16日。
韓國國民年金,http://chinese.nps.or.kr/jsppage/china/system/join.jsp, 最後瀏覽日期:2013年5月15日。
新加坡中央公積金局, http://ask-us.cpf.gov.sg/efa/index.htm?isBrowsingTree=1&initCollectionID=381844984100003851,最後瀏覽日期:2013年5月17日。
Country statistical profile: Korea, http://www.oecd-ilibrary.org/economics/country-statistical-profile-korea_20752288-table-kor,最後瀏覽日期:2013年4月11日。
Central provident fund board of singapore, http://mycpf.cpf.gov.sg/CPF/About-Us/Intro/Intro.htm,最後瀏覽日期:2013年5月16日。
Contribution and Allocation Rates, http://mycpf.cpf.gov.sg/Employers/Gen-Info/cpf-Contri/ContriRa.htm,最後瀏覽日期:2013年5月16日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http://treaties.un.org/Pages/ViewDetails.aspx?mtdsg_no=IV-3&chapter=4&lang=en,最後瀏覽日期:2013年3月6日。
Labour Force in Singapore 2012, http://www.mom.gov.sg/Documents/statistics-publications/manpower-supply/report-labour-2012/mrsd_2012LabourForce.pdf,最後瀏覽日期:2013年5月20。
The Official Website of the U.S. So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 http://www.ssa.gov/policy/docs/progdesc/ssptw/2010-2011/asia/southkorea.html,最後瀏覽日期:2013年5月15日。
Work Injury Compensation Act,Ministry of Manpower Singapore, http://www.mom.gov.sg/legislation/occupational-safety-health/Pages/work-injury-compensation-act-faqs.aspx#general,最後瀏覽日期:2013年5月1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