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63758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4014/145046 (79%)
造訪人次 : 52041741      線上人數 : 62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3758


    題名: 後冷戰時期中共對朝鮮半島安全政策之研究
    Latter cold war tim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o research Korean Peninsula security policy
    作者: 宋友順
    Song, Yu Sung
    貢獻者: 朱新民
    宋友順
    Song, Yu Sung
    關鍵詞: 中共
    朝鮮半島
    六方會議
    安全政策
    China
    日期: 2011
    上傳時間: 2014-02-10 15:06:41 (UTC+8)
    摘要: 冷戰結束後,中共竭力追求一個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以利於持續改革開放,周邊地區的安全更是北京實行「睦鄰」外交的首要目標。在中共各項發展、國力不斷提升之際,其周邊地區的安全環境並沒有因北京政府的友好政策而有所改善。在1999年中共外交部軍控司司長沙祖康談及國際裁軍形勢問題中提及,東北亞的朝鮮半島形勢,因北韓的難以駕馭而變幻莫測,且更因涉及美日韓俄等多個強國而有所被受牽制,在中共第十六次中共共產黨代表大會後,胡錦濤執政期間,北核問題與南北韓軍事衝突成為中共在外交工作中一個最頭疼、最敏感的問題。
    中共從過去以來一直把北韓當成其在東亞地區發揮政治影響力的重要籌碼,一方面希望北韓能夠製造許多小衝突,讓中共有介入協調的機會,已奠定中共政府是唯一能夠控制北韓行為的國家,一方面中共也不希望北韓發展核武、也不希望把軍事衝突擴大化,因為北韓成功地發展核武將會讓北韓更不易於掌控,同時北韓的衝突擴大化將會把美國的軍事力量逐漸導回東亞地區,這是中共政府所不樂見的。而在今年(2011)一月北韓砲擊延坪島事件,讓美韓在黃海舉行大規模的軍事演習,同時也是韓戰結束之後,美國航艦第一次進入到黃海地區,這讓中共感覺芒刺在背,因為黃海地區是中共京畿地區的主要出海口,美國航艦進入此一區域有如扼住中共的海防咽喉。由此可見,這次北韓砲擊延坪島不但已經超越中共的紅線,爾且其所產生的效應也已經超過中共所預期,這也是中共政府一反常態主動鼓吹召開六方會議解決南北韓危機的主要原因,同時中共也明顯感受到美、日、韓所形成的圍堵防線,中共對朝鮮半島的安全政策勢必有所改變。
    After The Cold War, PRC has been pursuing a peaceful and stabl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to help its reformation continues. The safety of its boarder countries has also become the main goal when Beijing dedicates in its foreign affairs. As PRC constantly improve in all aspects, the environmental safety has not. In 1999, a PRC diplomat 沙祖康 once mentioned in an international military talk “ The north-east bound Korea Peninsula is unpredictable due to the untamed North Korea. Moreover, the issue is likely restricted with the involvement of USA, Japan, Korea and Russia. After the 16th PRC Party Conference, during Hu’s governing, North Korea’s nuclear problem and South & North Korea military conflict has become the most painful and sensitive issue in PRC’s diplomacy. PRC has been regarding North Korea as a vital counter for its political influence in the Eastern-Asia area. For one thing, the small conflicts that North Korea arose enable PRC to intervene and therefore making an impression to the world that China is the only country that can control North Korea; for another, PRC does not want North Korea to develop nuclear weapon and lost control, nor exaggerate military conflicts to attract U.S. military back to East-Asia area. In Jan. 2011, North Korea fried at 延坪Island, leads to a large scale of South Korea-America Joint military drill on Yellow Sea. This is the first time, after Korean War ends, the U.S. warship enter the Yellow Sea. Because the Yellow Sea is the main port for 京畿地區 of China, U.S.’s enter makes PRC uneasy. In other words, the延坪 Island incident not only surpass PRC’s red line for Korea, its side effects are also out of PRC’s expectation. These are the main reasons why PRC irregularly advocate 六方會議 to solve South & North Korea Crisis. It has sense the link of defense by U.S., Japan and Korea, and the PRC will have to make a change to their policy towards Korea Peninsula.
    參考文獻: (1)中文書目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1998, 鄧小平思想年譜(一九七五-一九九七)》,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著,1996,《三中全會以來的重大決策》,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中共國際問題研究所編,論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 年 12 月)。
    王勤等著,中共與東盟經濟關係新格局(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 年 12 月)。
    王裕宏,1994,《九0年代美「中」關係中的「中共威脅論」》,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王錦俠、張奇著,天下大勢--鄧小平的外交思想與實踐(廣州:花城出版社,2004 年 7 月)。
    方永剛、唐復全著,大國逐鹿--新地緣政治(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年 9 月)。
    田曾佩編,1993,《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共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平可夫,1998,《中共軍事實力與中共威脅論》,台北市:周知文化。
    曲星著,中共外交 50 年(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 年 4 月)。
    朱聽昌主編,中共周邊安全環境與安全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 年 1 月)。
    吳建德,1996,《中共威脅論:後冷戰時期中共軍備之擴張》,二十一世紀大中華叢書,台北:五南。
    沈偉烈、陸俊元主編,中共國家安全地理(北京:時事出版社,2001 年 9 月)。
    易君博著,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 1993 年 12 月)。
    武桂馥、郭新寧著,新世紀初亞太戰略縱橫(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4 年 7 月)。
    胡鞍鋼,1999,《中共發展前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威廉.歐佛(William H. Overholt),1996,《中共威脅:中共一旦覺醒天下震動》(The Rise of China How Economic Reform Is Creating a New Superpower),湯麗明、鄭正鈐譯,台北:智庫。
    洪停杓、張植榮著,當代中共外交新論(北京:勵志出版社,2004年 3 月)。
    馬晋強主編,當代東南亞國際關係(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 2 月)。
    唐永勝、郭新寧著,角逐亞太(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 年3 月)。
    徐成芳著,和平方略--中共外交策略研究(北京:時事出版社,2001 年 11 月)。
    陳啟懋編著,中共對外關係(台北:吉虹文化,2000 年 3 月)。
    陳潔華著,21 世紀中共外交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2001 年 1月)。
    陳向陽著,中共睦鄰外交--思想、實踐、前瞻(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 年 1 月)。
    陳鳯英、趙宏圖主編,全球能源大棋局(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年 1 月)。
    陳欣之著,東南亞安全(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 年10 月)。
    陳峰君主編,亞太安全析論(北京:中共國際廣播出版社,2004年 5 月)。
    陳舟著,美國的安全戰略與東亞(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 1 月)。
    陸忠偉主編,非傳統安全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 年 11 月)。
    陸忠偉主編,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2003/2004(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 年 2 月)。
    許嘉主編,冷戰後中共周邊安全態勢(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3 年 10 月)。
    程廣中著,地緣戰略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9 年 1 月)。
    陶文釗、杜瑞清、王旭主編,中美關係與東亞國際格局(北京:中共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年 12 月)。
    傅夢孜主編,亞太戰略場(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 年 3 月)。
    楊明傑主編,海上通道安全與國際合作(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年 1 月)。
    張學斌著,經濟與外交(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年 2 月)。
    張小明著,中共周邊安全環境分析(北京:中共國際廣播出版社,2003 年 6 月)。
    張文木著,中共國家安全利益分析(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 5 月)。
    張蘊嶙、趙江林主編,亞太區域合作的發展(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 年 5 月)。
    張蘊嶙著,未來 10-15 年中共在亞太地區面臨的國際環境(北京:中共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年 11 月)。
    趙魯傑、李洪烈著,危險游戲--地緣軍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年 9 月)。
    鄭宇碩編,1997,《後冷戰時期的中共外交》,香港:天地圖書公司。
    鄧小平,1993,《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蕭佳靈、唐賢興主編,大國外交(上、下冊)--理論、決策、挑戰(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 年 6 月)。
    劉宏煊主編,中共睦鄰史--中共與周邊國家關係(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1 年 5 月)。
    閻學通、周方銀編,東亞安全合作(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10 月)。
    閻學通著,中共與亞太安全--冷戰後亞太國家的安全戰略走向(北京:時事出版社,1999 年 1 月)。
    閻學通等,1998,《中共崛起──國際環境評估》,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薛君度、陸忠偉主編,面向 21 世紀的中共周邊形勢(北京:時事出版社,1997 年 12 月)。
    蘇格,1999,《美國對華政策與台灣問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蘇浩著,亞太合作安全研究--從啞鈴到橄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 年 5 月)。
    (2)中譯書籍
    Howard H. Lentner 著、淦克超譯,外交政策分析(台北:黎明文化,1979 年 3 月)。
    K J. Holsti 著、李偉成、譚溯澄譯,國際政治分析架構(台北:幼獅出版社,1988 年 5 月)。
    Carolyn W. Pumphrey 編、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中共在亞洲崛起之安全意涵(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3 年 5 月)。
    山本正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美國在亞洲的角色—亞洲觀點(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3 年 1 月)。
    艾倫、柯林斯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東南亞的安全困境(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4 年 6 月)。
    威廉、陶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亞太戰略關係—尋求整合安全(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3 年 7 月)。
    克里斯多夫、麥納利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2001 亞太安全觀(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2 年 3 月)。
    美國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研究所編、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中共崛起構成的桃戰—亞洲觀點(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1 年 1月)。
    W. Lawrence Neumam 著、朱柔若譯,社會研究方法(台北:揚智,2000 年 11 月)。
    巴瑞布贊、奧利維夫、迪懷爾德著、王逸舟主編,新安全論,(淅江:淅江人民出版社,2003 年 2 月)。
    扎勒米、哈利勒扎德著、滕建群、林治遠等譯,美國與亞洲—美國新戰略和兵力態勢(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 年 11 月)。
    阿米塔、阿查亞著、王正毅、馮懷信譯,建構安全共同體—東盟與地區秩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年 8 月)。
    (3) 中文期刊
    丁永康,2001,「中共推動國際新秩序制約因素分析」,《中共大陸研究》,44(7):31-52。
    於有慧,1999,「中共的大國外交」,《中共大陸研究》,42(3):45-63。
    石之瑜,2000, 解讀『大國外交』 論兩岸的差異」《政治科學論叢》,13:147-16。
    向駿,1996,「『中共威脅論』及『新圍堵』」,《美歐月刊》,11(5):25-38。
    李登科,2000, 冷戰後中共大國外交策略之研究」《國際關係學報》,15:33-68。
    高朗,1998,「評析近十年來兩岸外交競賽」,《理論與政策》,12(3):23-47。
    殷天爵,1999,「透視中共的『大國外交』與『夥伴關係』」,《國防雜誌》,15(6):34-38。
    殷天爵,1999,「中共『大國外交』與『夥伴關係』之研析」,《共黨問題研究》,25(3):82-93。
    張登及,2001,「中共『大國外交』構思下兩岸關係的發展—思辯模型試擬」,《中共事務》,4:131-135。
    張登及,2002,「爭論中的中共『大國外交』政策:對大陸學者訪談的綜合報告」,《東亞季刊》,32(4):1-21。
    翁松燃,1996,「『中共威脅論』芻議」,《二十一世紀》,34:18-24。
    陳欣枝,1996,「東協諸國對『中共威脅論』的看法與回應」,《問題與研究》,35(11):15-33。
    陳凱華,2000, 由『中共威脅論』看中共對信心建立措施的運用---歷史的觀點」,《共黨問題研究》,26(3):62-74。
    董立文,「中共的全球戰略與『中共威脅論』」,《中共大陸研究》,39(9):27-46。
    楊志恆,1999,「中共外交的策略與原則」,《中共大陸研究》,42(10):29-44。
    鄭克卿、常志,2003,《鄧小平理論形成史》,北京,中共社會科學出版社。
    蔡瑋,2000,「中共的『大國外交』戰略與兩岸關係」,《共黨問題研究》,26(2):66-71。

    (4) 英文書目
    Bernstein, Richard and Muro, Ross H. 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 New York:A.A. Knopf, 1997.
    Gertz, Bill. The China Threat: How the People’s Republic Targets America Washington, D.C.: Regnery Publishing, Inc., 2000.
    Lampton, David M. ed. The Making of Chinese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 in the Era of Reform, 1978-2000 .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Harding, Harry. A Fragile Relationship: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since 1972.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92.
    Mearsheimer, John J.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New York: W.W. Norton& Company, 2001.
    Mosher, Steven W. Hegemon: China’s Plan to Dominate Asia and the World . SanFrancisco: Encounter Books, 2002.
    Nathan, Andrew J. and Ross, Robert S. Great Wall and the Empty Fortress: China’sSearch for Security.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1998.
    (5)英文期刊
    Brzezinski, Zbigniew. “Living with China,” The National Interest , Spring 2002.
    Chambers, Michael R. “Rising China: A Threat to Its Neighbors?” Hampton Road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Quarterly , Summer 2002.
    Chen, Qimao. “New Approaches in China’s Foreign Policy: The Post-Cold War Era,”Asian Survey 33, no.3 (Mar 1993)
    Christensen, Thomas J. “Chinese Realpolitik,” Foreign Affairs 75, no.5 (Sep/Oct1996)
    Ding, Arthur S. “Is China a Threat? A Defense Industry Analysis.” Issues & Studies ,36, no.1 (2000).
    Feigenbaum, Evan A. “China’s Challenge to Pax Americana,” Washington Quarterly24, no.3 (summer 2001)
    Glaser, Bonnie S. “China’s Security Perceptions: Interests and Ambitions,” AsianSurvey 33,no.3 (Mar 1997).
    Gregor, A James. “U.S China Policy and Security Concerns,” Naval War CollegeReview 52, no.2 (Spring 1999).
    Heer, Paul. “A House United,” Foreign Affairs 79, no.4 (Jul/Aug 2000)
    Huo, Hwei-Ling. “Patterns of Behaviors in China’s Foreign Policy: The Gulf Crisis and Beyond,” Asian Survey 32,no.3 (Mar 1992)
    Marble, Andrew D. “Introduction: The PRC an the Dawn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Why the “China Threat” Debate?” Issues & Studies , 36, no.1 (2002).
    Mengin, Françoise. “A Functional Relationship: Political Extensions to Europe-Taiwan Economic Ties,” China Quarterly, 2002.
    Moore, Gregory J. “China’s Global Role,” The World & Ι, Oct 2001.
    Nye, Joseph S. Jr. “ The American National Interest and Global Public Goods,”International Affairs 78, no.2 (2002)
    Nye, Joseph S. Jr. “ The Dependent Colossus,” Foreign Policy , Mar/Apr 2002.
    Ross, Robert S. “ Navigating the Taiwan Strait: Deterrence, Escalation Dominance,and U.S.-China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27, no.2 (Fall 2002)
    Segal, Gerald. “ East Asia and the Containment of China,” International Security 20,no.4 (Spring 1996)
    Shambaugh, David. “Containment or Engagement of China? Calculating Beijing’s Responses,”International Security 21,no.2 (Fall 1996)_________. “Containment or Engagement of China?” International Security 21, no. 2(Fall 1996)
    Walsh, J. Richard. “China and the New Geopolitics of Central Asia,” Asian Survey 33,no.3 (Mar 1993)
    Whiting, Allen S. “ASEAN Eyes China: The Security Dimension,” Asian Survey 37,no.4 (Apr. 1997)
    Wolfowitz, Paul. “Remembering the Future,” The National Interest , Spring 2002.
    Yahuda, Michael.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The Long March, Future Uncertain,”China Quarterly , September 1999.
    Zhao, Suisheng. “Chinese Nationalism and Beijing’s Taiwan Policy: A China Treat?”Issues & Studies , 36, no. 1(1999).____. “Chinese Nationalism and It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115, no.1 (Spring 2000).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99922019
    10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922019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index.html0KbHTML2437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