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63692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873/144892 (79%)
造访人次 : 51909638      在线人数 : 55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63692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3692


    题名: 商代背甲刻辭研究
    A Study on the Carapace Inscriptions from the Shang Dynasty
    作者: 宋雅萍
    Sung, Ya Ping
    贡献者: 蔡哲茂教授
    宋雅萍
    Sung, Ya Ping
    关键词: 甲骨
    背甲
    王卜辭
    分組分類
    Oracle bone
    Carapace inscriptions
    Royal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Classification
    日期: 2013
    上传时间: 2014-02-10 14:53:07 (UTC+8)
    摘要: 由於背甲數量較為稀少,再加上背甲表面多盾紋、齒縫,不似腹甲、胛骨光滑平整,卜辭釋讀顯得較為困難,因此鮮少引起學者的注意,專以此議題為研究的文章遠比腹甲、卜骨稀少。背甲刻辭數量雖然較腹甲少,但若以拼綴完整的大片背甲來看,其字數及內容重要性並不亞於腹甲。經過筆者通盤整理後,發現王卜辭背甲數量並不少,總計約有六千二百餘版。本文在分組分類的基礎下,對這一批背甲進行相關研究。
    本文分為七章,第一章介紹研究背景及目的、研究方法,以及目前學界研究殷墟背甲之概況。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別針對 組、賓組、出組、何組、黃類的背甲卜辭從事相關研究。研究內容包括:背甲卜辭的分類與整理、背甲文例的歸納,以及背甲事類討論。除此之外,本文也會根據各類組所呈現的不同的內容,逐一進行細步之分析。第七章則綜合前幾章的研究成果,並提出相關結論。
    Research in tortoise shell inscription hardly drew attention to the scholars owing to the interpretation difficulties of shield lines and seams on the surface and the amount of tortoise shell is few. Comparing with the smooth surface tortoise plastron and shoulder blade, few tortoise shell studies were carried out. However, as far as the importance is concerned, the content meaning and number of words in a fully joined together tortoise shell is equivalent to tortoise plastron. After sorting out in this study, a great amount, about 6,200 pieces, of royal oracle bone inscription was discovered. This research in tortoise shell is studied under the foundation of group classification.
    Seven chapters are concluded in this thesi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purpose, research method and the description of current academic research in Shang Dynasty will be introduced in chapter 1. The tortoise shell inscription of Shi groups, Bin groups, Chu groups, He groups and Huang groups are researched in subsequent chapter 2 to chapter 6. The content in this research includ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tortoise shell inscription, the inductive inference of the grammar of turtle carapaces inscriptions and a discussion of tortoise shell category. Besides, a detailed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contents for each group. Finally, the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was made in chapter 7 base on the former research achievements.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二劃 丁
    丁山
    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香港:龍門聯合書局,1961年)。


    三劃 于
    于省吾
    于省吾:《雙劍誃殷契駢枝‧續編》(海城于氏石印本,1941年)。
    于省吾:《雙劍誃殷契駢枝三編》(臺北:藝文出版社,1943年)。
    于省吾:《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5月)。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于省吾:〈從甲骨文看商代社會性質〉,《東北大學人文科學學報》第2、3期合刊(1957年)。


    四劃 中、王、方
    中國社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小屯南地甲骨》(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中國社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甲骨文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8月)。

    王子楊
    王子楊:《甲骨文字形類組差異現象研究》(上海:中西書局2013年10月)。

    王國維
    王國維:《觀堂集林》(外二種)(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

    王貴民
    王貴民:〈說 史〉,《甲骨探史錄》(北京:新知三聯書店,1982年)。
    王貴民:〈就殷墟甲骨文所見試說「司馬」職名的起源〉,《甲骨文與殷商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方稚松
    方稚松:《殷墟甲骨文五種記事刻辭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9年)。

    方輝
    方輝:〈從考古發現談商代末年的征夷方〉,《東方考古》第1期(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年)。

    五劃 石、司
    石璋如
    石璋如:〈測釋河南民族博物院發掘殷虛的坑位──記董師交辦的一件事〉,《中國文字》第51期(1974年3月)。
    石璋如:〈殷虛文字甲編的五種分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第53本第3分(1982年)。
    石璋如:〈兩片迷途歸宗的字甲〉,《大陸雜誌》72卷6期,(1986年6月)。
    石璋如:《小屯第一本‧遺址的發現與發掘‧丁編‧甲骨坑層之二》(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1992年)。
    石璋如:〈論月比斗與夕比斗〉,《古今論衡》第7期(2002年)。

    司禮義
    司禮義:〈關於商代卜辭語言的語法〉,《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語言文字組》(臺北:中央研究院,1981年)。


    六劃 朱
    朱鳯瀚
    朱鳯瀚:《商周家族形態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
    朱鳳瀚:(商人諸神之權能及其類型),《盡心集-張政烺先生八十慶壽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朱鳳瀚:〈論 祭〉,《古文字研究》第24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7月)。

    朱鳯瀚、沈建華
    朱鳯瀚、沈建華:《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硏究叢書‧甲骨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七劃 李、沈、宋、肖、貝、何
    李立新
    李立新:〈論河南運台甲骨─兼評《河南運台古物‧甲骨文專集》〉,《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第2期(2003年)。

    李旼姈
    李旼姈:《甲骨文例研究》(臺北:台灣古籍,2002年)。
    李旼姈:《甲骨文字構形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

    李孝定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臺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1965年)。

    李宗焜
    李宗焜:《殷墟甲骨文字表》(北京: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學位論文,1995年)。
    李宗焜:〈卜辭所見一日內時稱考〉,《中國文字》新18期(1994年1月)。
    李宗焜:〈殷墟甲骨刻辭類纂刪正〉,《大陸雜誌》94卷6期(1997年6月)。
    李宗焜:〈殷墟發掘的甲骨〉,《古今論衡》第4輯(2000年6月)。
    李宗焜:〈從甲骨文看商代的疾病與醫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第72本第2分(2001年)。
    李宗焜:〈卜辭中的「望乘」-兼釋「比」的詞意〉,《古文字與古代史》第1 輯(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7年)。
    李宗焜:〈卜辭「爯冊」與《尚書》之「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0本,第3分(2009年)。
    李宗焜:〈沚 的軍事活動與敵友關係〉,《古文字與古代史》第2輯(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9年142月)。
    李宗焜:〈論卜辭讀為「夜」的「亦」──兼論商代的夜間活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2本第4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2011年12月)。

    李學勤
    李學勤:〈評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考古學報》第3期(1957年)。
    李學勤:《關于 組卜辭的一些問題》,《古文字研究》第3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李學勤:〈小屯南地甲骨與甲骨分期〉《文物》第5期(1981年)。
    李學勤:〈小屯丙組基址與 卜辭〉,《甲骨探史彔》(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李學勤:《殷代地理簡論》(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4月)。
    李學勤:〈論西周金文的六師、八師〉,《華夏考古》第2期(1987年)。
    李學勤《四海尋珍》(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年)。
    李學勤:《李學勤集──追溯‧考據‧古文明》(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
    李學勤:《新出青銅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李學勤:〈殷墟甲骨分期的兩系說〉,《古文字研究》第18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李學勤:〈重論夷方〉,《當代學者自選文庫.李學勤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
    李學勤:《李學勤學術文化隨筆》(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1月)。
    李學勤:〈長子、中子和别子〉,《故宮博物院院刊》第6期(2001年)。
    李學勤:〈祼玉與商末親族制度〉原載於《史學月刊》第9期(2004年)。
    李學勤:《李學勤早期文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
    李學勤:〈商代夷方的名號和地望〉,《文物中的古文明》(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10月)。

    李學勤、彭裕商
    李學勤、彭裕商:〈殷墟甲骨分期新論〉,《中原文物》第3期(1990年)。
    李學勤、彭裕商:《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

    李學勤、郭若愚、曾毅公
    李學勤、郭若愚、曾毅公:《殷墟文字綴合》(北京:科學出版社,1955年)。

    李學勤、齊文心、艾蘭
    李學勤、齊文心、艾蘭:《英國所藏甲骨集》英文書名:Oracle bone collections in Great Britain;(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李鍾淑、葛英會
    李鍾淑、葛英會:《北京大學珍藏甲骨文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李發
    李發:《商代武丁時期甲骨軍事刻辭的整理與研究》(西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

    李延彥
    李延彥:〈甲骨新綴第117、118則〉,發表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2013年1月19日首發。

    李達良
    李達良:《龜版文例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1972年7月)。

    李若暉
    李若暉:〈殷代量詞初探〉,《古漢語研究》第2期,總第47期(2000年)。

    沈之瑜
    沈之瑜:《甲骨文講疏》(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

    沈培
    沈培:《殷墟甲骨卜辭語序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11月)。
    沈培:〈說殷墟甲骨卜辭的「 」〉,《原學》第3輯(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年8月)。
    沈培:〈殷墟卜辭正反對貞的語用學考察〉,《漢語史研究:紀念李方桂先生百歲冥誕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2005年6月)。
    沈培:〈說古文字裏的「祝」及其相關之字〉,《簡帛》第二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沈培:〈從西周金文「姚」字的寫法看楚文字「兆」字的來源〉,《古文字論稿》(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
    沈培:〈關於古文字材料中所見古人祭祀用尸的考察〉,《古文字與古代史》第3輯(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2年3月)。
    沈培:〈甲骨文「巳」、「改」用法補議〉,《第四屆古文字與古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紀念董作賓逝世五十周年》(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3年11月22~24日)。

    沈建華
    沈建華:〈由卜辭看古代社祭之範圍及起源〉,《出土文獻研究》第5輯(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年)。
    沈建華:〈論亡 、亡 、亡尤、亡 、亡 、亡 的辭義異同〉,《初學集:沈建華甲骨學論文選》(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8月)。

    宋鎮豪
    宋鎮豪:〈甲骨文所見殷人的祀門禮〉,《甲骨文與殷商史》新2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1月)。
    宋鎮豪:〈釋寤〉,《殷都學刊》第4期(1984年)。

    宋鎮豪、劉源
    宋鎮豪、劉源:《甲骨學殷商史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宋雅萍
    宋雅萍:《殷墟YH127坑背甲刻辭研究》(臺北:政治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宋雅萍:《史語所第十三次發掘新綴背甲十一則》,《東華漢學》第10期(2009年)。
    宋雅萍:〈背甲新綴十一則〉,《故宮學術季刊》第27卷第3期(2010年)。
    宋雅萍:〈背甲新綴十二例〉,《臺大中文學報》第36期(2012年3月)。
    宋雅萍:〈 組背甲卜辭新綴十二例〉,《古文字學青年論壇》(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3年11月)。

    宋瑞珊
    宋瑞珊:《殷墟何組卜辭的初步整理》(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肖楠
    肖楠:〈安陽小屯南地發現的「 組卜甲」──兼論「 組卜辭」的時代及其相關問題〉,《考古》第4期(1976年)。
    肖楠:〈試論卜辭中的師和旅〉,《古文字研究》第6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貝塚茂樹、伊藤道治
    貝塚茂樹、伊藤道治:〈甲骨文研究的再檢討──以董氏的文武丁時代之卜辭為中心〉,《東方學報》(京都)第23冊(1953年)

    何金松
    何金松:《漢字形義考源》(武漢:武漢出版社,1995年)。

    何景成
    何景成:〈甲骨文「爯冊」新解〉,《中國文字學會第七屆學術年會會議論文集》(長春:吉林,2013年9月)。

    何樹環
    何樹環:〈說「營」〉,《第九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1998年3月)。
    何樹環:《西周對外經略研究》(臺北縣永和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9月)。


    八劃 林、周、門、屈、松、明、杭、金
    林小安
    林小安:〈再論「歷組卜辭」的年代〉,《故宮博物院院刊》第1期,總87期(2000年)。

    林宏明
    林宏明:《小屯南地甲骨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3年)。
    林宏明:《醉古集:甲骨的綴合與研究》(臺北:萬卷樓,2011年3月)。
    林宏明:〈賓組骨首刻辭與左右胛骨的關係〉,《出土文獻研究視野與方法》第1輯(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09年),
    林宏明:〈殷墟甲骨研究札記〉,《第十八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集》(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2007年5月)。
    林宏明:〈「正反互足例」對釋讀卜辭的重要性〉,《第八屆中國訓詁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竹:玄奘大學,2007年5月)。
    林宏明:《契合集》(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9月)。

    林澐
    林澐:〈從武丁時代的幾種「子卜辭」試論商代的家族形態〉,《古文字研究》第1輯(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8月)。
    林澐:〈甲骨文中的商代方國聯盟〉,《古文字研究》第6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林澐:〈小屯南地發掘與殷墟甲骨斷代〉,《古文字研究》第9輯(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林澐:〈無名組卜辭中父丁稱謂的研究〉,《古文字研究》第13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林澐:《林澐學術文集》(北京 : 中國大百科出版社,1998年)。
    林澐:《林澐學術文集(二)》(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年)。

    林雅婷
    林雅婷:《甲骨綴合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

    周忠兵
    周忠兵:〈甲骨新綴兩例〉,發表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2009年5月21日首發,http://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1498.html。

    周鳯五
    周鳯五:〈說巫〉,《臺大中文學報》第3期(1989年12月)。

    周鴻翔
    周鴻翔:《卜辭對貞述例》(香港:萬有圖書公司,1969年)。

    門藝
    門藝:《殷墟黃組甲骨刻辭的整理與研究》(鄭州:鄭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5月)。

    屈萬里
    屈萬里:〈河宗意義的演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30本上冊(1959年10月)。
    屈萬里:《殷虛文字甲編考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1年)。
    屈萬里:〈甲骨文从、比二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3本(1948年)。

    松丸道雄
    松丸道雄:《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硏究所藏甲骨文字》(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硏究所,1983年)。
    松丸道雄:〈日本散見甲骨文字蒐彙(六)〉,《甲骨學》第12號(1980年)。

    明義士
    明義士:〈表較新舊版殷虛書契前編並記所得之新材料〉,《齊大季刊》第2期(1933年)。

    杭立武
    杭立武:〈河南博物館運台文物〉,《中原文獻》第17卷8期(1985年8月)。


    九劃 胡、姚、郅、段、施、苗、柳
    胡厚宣
    胡厚宣:〈卜辭雜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本第3分(1939年)。
    胡厚宣:〈卜辭同文例〉,《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9本第2分(1947年)。
    胡厚宣:《戰後京津新獲甲骨集》(上海:羣聯出版社,1954年)。
    胡厚宣輯,王宏、胡振宇整理:《甲骨續存補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
    胡厚宣:《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外一種》(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姚萱
    姚萱:《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的初步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6年10月)。

    姚孝遂
    姚孝遂:〈甲骨刻辭狩獵考〉,《古文字研究》第6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姚孝遂、肖丁
    姚孝遂、肖丁:《小屯南地甲骨考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郅曉娜
    郅曉娜:《出組卜辭材料再整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5月)。

    段振美、焦智勤、黨相魁、黨寧
    段振美、焦智勤、黨相魁、黨寧:《殷墟甲骨輯佚─安陽民間藏甲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

    施謝捷
    施謝捷:〈釋甲骨文字「寣」、「 」及相關問題〉,《考古與文物》第1期(1993年)。

    苗豐
    苗豐:〈卜辭「中彔」補證〉發表於「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2年3月25日首發),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809。

    柳詒徵
    柳詒徵:〈論文化事業之爭執〉,《史學雜誌》第2卷1期(1930年3月)。

    金祥恆
    金祥恆:〈釋 、 、 、 〉,《中國文字》第16期(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1965年)。


    十劃 徐、孫、唐、島、高、晁、夏
    徐中舒
    徐中舒:〈怎樣研究中國古代文字〉,《古文字研究》第15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6月)。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成都:辭書出版社,1988年)。

    徐明波
    徐明波:《殷墟黃組卜辭斷代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4月)。

    孫常敘
    孫常敘:《孫常敘古文字學論集》(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孫亞冰
    孫亞冰:〈昜國考〉,《古文字研究》第27輯(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孫亞冰:《商代的地理與方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孫亞冰:〈由一例合文談到卜辭中的「 」叀吉〉,《甲骨文與殷商史》第2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1月)。

    孫俊
    孫俊:《殷墟甲骨文賓組卜辭用字情況的初步考察》(北京:北京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孫俊、趙鵬
    孫俊、趙鵬:〈「艱」字補釋〉,《甲骨文與殷商史》新2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1月)。

    唐蘭
    唐蘭:《天壤閣甲骨文存井考釋》(北京:輔仁大學,1939年)。
    唐蘭:《唐蘭先生金文論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10月)。
    唐蘭:《殷虛文字記》(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濟南:齊魯書社,1981年)。

    唐健垣
    唐健垣:〈從「于」字用法證甲骨文 之不同〉,《中國文字》第28期(1968年6月)。

    島邦男
    島邦男:《殷墟卜辭研究》(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高鴻縉
    高鴻縉:《中國字例》(臺北:明昌美術印刷廠有限公司)。

    晁福林
    晁福林:〈論殷代神權〉,《中國社會科學》第1期(1990年)。

    夏淥
    夏淥:〈學習古文字散記〉,《古文字研究》第4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十一劃 陳、張、郭、曹、許、常、崎
    陳邦懷
    陳邦懷:《殷代社會史料徵存》(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59)。

    陳夢家
    陳夢家:〈商代的神話與巫術〉,《燕京學報》第20期(1935年)。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陳劍
    陳劍:《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5月)。
    陳劍:〈釋「 」〉,《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3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

    陳逸文
    陳逸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殷墟第一到九次發掘所得甲骨之整理與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13年7月)。

    陳煒湛
    陳煒湛:《甲骨文簡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陳煒湛:〈有關甲骨田獵卜辭的文字考訂與辨析〉,《古文字研究》第18輯(1992年8月)。
    陳煒湛:《甲骨文田獵刻辭研究》(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

    陳婷珠
    陳婷珠:〈甲骨卜辭「賓」字句的類型分析與「賓」字意義探討〉,《中國文字研究》第6輯(廣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

    張玉金
    張玉金:《甲骨文虛詞詞典》(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3月)。
    張玉金:《甲骨卜辭語法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
    張玉金:〈甲骨金文中「其」字意義的研究〉,《殷都學刊》第1期(2001年)。
    張玉金:〈釋甲骨文中的「御」〉,《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7月)。
    張玉金:《二十世紀甲骨語言學》(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年)。

    張光直
    張光直:〈商代的巫與巫術〉,《中國青銅時代》第2集(北京:三聯書店,1990)。
    張光直:〈談王亥與伊尹的祭日並再論殷商王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5期(1973年)。

    張政烺
    張政烺:〈釋它示──論卜辭中沒有蚕神〉,《古文字研究》第1輯(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
    張政烺:〈卜辭「裒田」及其相關諸問題〉,《考古學報》第1期(1971年)。

    張亞初
    張亞初:〈甲骨金文零釋〉,《古文字研究》第6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11月)。
    張亞初:〈古文字分類考釋論稿〉,《古文字研究》第17輯(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張世超
    張世超:〈 組卜辭中幾個問題引發的思考〉,《古文字研究》第22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7月)。
    張世超:《殷墟甲骨字迹研究─ 組卜辭篇》(長春:東北大學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12月)。

    張怡
    張怡:《殷墟出組卜辭的整理與研究》(河南: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張軍濤
    張軍濤:《何組卜辭的整理與研究》(鄭州:鄭州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5月)。

    張秉權
    張秉權:《小屯‧殷墟文字丙編》及《考釋》(臺北:中央研究研歷史語言研究所,1957年~1972年)。
    張秉權:《甲骨文與甲骨學》(臺北:國立編譯館,1988年9月)。

    張惟捷
    張惟捷:〈賓組卜辭文字「異體分工」現象再探〉,《第二十二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後論文集》(新北市:聖環圖書,2011年6月)。
    張惟捷:《殷墟YH127坑賓組甲骨新研》(臺北:萬卷樓,2013年)。

    郭沫若
    郭沫若:《郭沬若全集‧考古編》第1卷(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年)。

    曹錦炎、沈建華
    曹錦炎、沈建華:《新編甲骨文字形總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年)。

    許進雄
    許進雄:《明義士收藏甲骨文集》及《釋文》英文題名:The Menzies collection of Shang Dynasty Oracle Bones,Canada:Hunter Rose Company (1977年)。
    許進雄:《懷特氏等所藏甲骨文集》英文題名:Oracle bones from the White and other collections,Canada:Hunter Rose Company(1979年)。

    常玉芝
    常玉芝:〈晚期龜腹甲卜旬卜辭的契刻規律及意義〉,《考古》第10期(1987年)。
    常玉芝:〈論商代王位繼承制〉,《中國史研究》第4期(1992年)。
    常玉芝:《商代周祭制度》(北京:線裝書局出版社,2009年)。
    常玉芝:〈「帝五臣」、「帝五丯臣」、「帝五丯」的所指〉,《紀念王懿榮發現甲骨文11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8月)。
    常玉芝:《商代宗教祭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10月)。
    常玉芝:〈說文武帝──兼略述商末祭祀制度的變化〉,《古文字研究》第4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崎川隆
    崎川隆:《賓組甲骨文分類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十二劃 黃、曾、彭、馮、單、傅
    黃天樹
    黃天樹:《殷墟王卜辭的分類與斷代》(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年)。
    黃天樹:《黃天樹古文字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8月)。
    黃天樹:《甲骨拼合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年)。
    黃天樹:《甲骨拼合續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年)。
    黃天樹:《甲骨拼合三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13年)。

    黃庭頎
    黃庭頎:《《殷虛文字乙編》背甲刻辭內容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曾毅公
    曾毅公:〈論甲骨綴合〉,《華學》第4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

    彭裕商
    彭裕商:〈師組卜辭分類研究及其他〉,《古文字研究》第18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
    彭裕商:《殷墟甲骨斷代》(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12月)。

    彭邦炯
    彭邦炯:《甲骨文農業資料考辨與研究》,(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12月)。

    馮勝君
    馮勝君:〈出土材料所見先秦古書的載體以及構成和傳佈方式〉,《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4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

    單育辰
    單育辰:〈釋「 」〉,《中國文字學會第七屆學術年會會議論文集》(長春:吉林,2013年9月)。

    傅斯年
    傅斯年:〈本所發掘安陽殷墟之經過〉,《安陽殷墟發掘報告》第2冊(臺北:中央研究院,1930年)。


    十三劃 董、裘、鄒、楊、詹、葛、雷
    董作賓
    董作賓:〈商代龜卜之推測〉,《安陽發掘報告》第1冊(北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29年12月)。
    董作賓:《殷曆譜》(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45年)。
    董作賓:《殷虛文字甲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48年)。
    董作賓:《殷虛文字外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56年)。
    董作賓:《甲骨文斷代研究例》(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專刊之五十附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5年)。
    董作賓:《董作賓先生全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
    董作賓:《殷虛文字乙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4年)。

    董蓮池
    《說文解字考正》(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12月)。

    董珊
    董珊:〈試論殷墟卜辭之「周」爲金文中的妘姓之琱族〉,《鳳鳴岐山――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陝西:岐山,2009年4月)。

    裘錫圭
    裘錫圭:《古代文史研究新探》(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裘錫圭:《裘錫圭學術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

    鄒衡
    鄒衡:〈試論殷墟文化分期〉,《北京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第4期(1964年)。
    鄒衡:《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10月)。

    楊升南
    楊升南:〈略論商代的軍隊〉,《甲骨探史錄》(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2年)。
    楊升南:《商代經濟與科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10月)。

    楊寬
    楊寬:〈「籍禮」新探〉,《古史新探》(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楊樹達
    楊樹達:《積微居甲文說‧卜辭瑣記》(北京:中國科學院出版社,1954年5月)。
    楊樹達:〈釋凵 〉,《積微居小學述林》卷2(臺北:大通書局,1971年)。

    楊逢彬
    楊逢彬:《殷墟甲骨刻辭詞類研究》(廣州,花城出版社,2003年9月)。

    詹鄞鑫
    詹鄞鑫:〈釋甲骨文「兆」字〉,《古文字研究》第24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葛亮
    葛亮:《甲骨文田獵動詞研究》(上海:復旦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7月)。

    雷煥章
    雷說見〈兕試釋〉,《中國文字》新8期(1983年10月)。
    雷煥章:《法國所藏甲骨錄》,(臺北:利氏學社,1985年)。


    十四劃 趙、齊
    趙平安
    趙平安:〈「允」「寧」形義考〉,《古漢語研究》第2期;總第31期(1996年)。
    趙平安:〈釋甲骨文中的「 」和「 」〉,《新出簡帛與古文字古文獻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趙說見〈甲骨文「 」即「曷」字說〉,《新出簡帛與古文字古文獻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趙偉
    趙偉:《《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釋文》校勘》》(鄭州: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趙誠
    趙誠:《甲骨文簡明詞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1月)。

    趙鵬
    趙鵬:《殷墟甲骨文中的人名及其對於斷代的意義》(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5月)。

    齊文心
    齊文心:〈釋讀「沚 爯冊」相關卜辭──商代軍事制度的重要史料〉,《2004年安陽殷商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十五劃 劉、蔡、蔣、鄭
    劉一曼、郭振祿、溫明榮
    劉一曼、郭振祿、溫明榮:〈考古發掘與卜辭斷代〉,《考古》第6期(北京:科學出版社,1986年)。

    劉釗
    劉釗:〈卜辭所見殷代的軍事活動〉,《古文字研究》第16輯(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劉釗:《古文字考釋叢稿》(長沙:嶽麓書社,2005年)。
    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

    劉釗、洪颺、張新俊
    劉釗、洪颺、張新俊編纂:《新甲骨文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

    劉桓
    劉桓:〈卜辭社稷說〉,《甲骨征史》(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

    劉敬亭
    劉敬亭:《山東省博物館珍藏甲骨墨拓集》(濟南:齊魯書社,1998年)。

    劉淵臨
    劉淵臨:〈甲骨文中的「 」字與後世神話中的女媧〉,《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1本第4分(1969年),595~608
    劉淵臨:《卜用甲骨上攻治技術的痕蹟之研究》(臺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印行,1984年3月)。

    劉學順
    劉學順:《YH127坑賓組卜辭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1998年5月)。

    蔡哲茂
    蔡哲茂:〈殷卜辭伊尹 示考──兼論它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8本第4分(1987年)。
    蔡哲茂:〈釋「 」「 」〉,《故宮學術季刊》第5卷第3期(1988年)。
    蔡哲茂:〈論尚書無逸「其在祖甲‧不義惟王」〉,《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年5月)。
    蔡哲茂:〈說 〉,《第四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臺北:大安出版社,1993年)。
    蔡哲茂:〈卜辭同文例研究舉例〉,《徐中舒先生百年誕辰紀念論文集》(成都:1998年10月)。
    蔡哲茂:《甲骨綴合集》(臺北:樂學書局,1999年9月)。
    蔡哲茂:《甲骨綴合續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8月)。
    蔡哲茂:〈甲骨新綴二十七則〉,《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46期(2006年)。
    蔡哲茂:〈殷卜辭「肩凡有疾」解〉,《屈萬里先生百歲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建會,2006年)。
    蔡哲茂:〈論殷卜辭中的「 」字為成湯之「成」──兼論「 」「 」為咸字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7本第1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6年)。
    蔡哲茂:〈說殷卜辭中的「 」字〉,《古文字與古代史》第1輯(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7年)。
    蔡哲茂〈YH127坑左右背甲文例研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陝西省考古研究所主辦「鳯鳴岐山─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陝西:岐山,2008年4月8日至11日)。
    蔡哲茂:〈《說文》允字釋義──從甲骨文中的構形求證〉,《第二屆許慎國際文化研討會》(漯河:2010年10月)。
    蔡哲茂:〈從戰國簡牘的「稷」字論殷卜辭的「兇」即是「稷」〉,《2007年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2011年12月)。
    蔡哲茂:〈釋「 」(速)〉,《第三屆中國文字發展論壇「古文字研究與古文字書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河南安陽:中國文字博物館,2011年9月)。
    蔡哲茂:《甲骨綴合彙編(圖版篇)》(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年)。
    蔡哲茂:〈殷卜辭「王賓日」再辨析〉,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先秦文本及思想之形成、發展與轉化研究計畫──子計畫(一)」臺灣大學(臺北:2009年10月30、31日),後又發表於中國文字學會、河北師範大學、河北北方學院主辦「中國文字學會第六屆學術年會」(河北:張家口,2011年)。
    蔡哲茂:〈武丁卜辭中 父壬身份的探討〉,《古文字與古代史》第3輯(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2年3月)。
    蔡哲茂:《甲骨綴合彙編(釋文與考釋)》(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3年)。

    蔡哲茂、吳匡
    蔡哲茂、吳匡:〈釋稷〉,《殷墟甲骨文發現九十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會議論文》(安陽,1989年)。
    蔡哲茂、吳匡:〈釋肙(蜎)〉,《古文字學論文集》(臺北:國立編譯館,1999年)。

    蔡依靜
    蔡依靜:《出組卜王卜辭的整理與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蔣玉斌
    蔣玉斌:〈 組甲骨新綴三例〉,《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2期(2002年)。
    蔣玉斌:《 組甲骨文獻的整理與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5月)。
    蔣玉斌:《殷墟子卜辭的整理與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6月)。
    蔣玉斌:〈殷墟 B119、YH006、YH044三坑甲骨新缀〉,《中國文字研究》第8輯(2007年)。
    蔣玉斌:《甲骨綴合拾遺(十一組)》,《華夏考古》第3期(2008年)。
    蔣玉斌:〈釋殷墟 組卜辭中的「兆」字〉,《古文字研究》第27輯(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蔣玉斌:《《甲骨文合集》綴合拾遺(第七十五~七十八組)》,發表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http://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2107.html(2010年10月26首發)。
    蔣玉斌:〈說殷墟卜辭的特殊敘辭〉,《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4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
    蔣玉斌:〈記一版罕見的歷類背甲刻辭〉,《故宮博物院院刊》第4期總162期(2012年)。
    蔣玉斌:〈甲骨綴合所得新字新形研究〉,《古文字學青年論壇》(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3年11月)。

    鄭繼娥
    鄭繼娥:《甲骨文祭祀卜辭語言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7年)。


    十六劃 濮、冀
    濮茅左
    濮茅左:《上海博物館藏甲骨文字》(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

    冀小軍
    冀小軍:〈說甲骨金文中表祈求義的 字——兼談 字在金文車飾名稱中的用法〉,《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科版)第1期(1991年)。


    十七劃 鍾、謝、韓
    鍾柏生
    鍾柏生:《殷商卜辭地理論叢》,(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謝湘筠
    謝湘筠:《殷墟第十五次發掘所得甲骨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韓江蘇
    韓江蘇:《殷墟花東H3卜辭主人「子」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


    十八劃 魏
    魏慈德
    魏慈德:《殷墟YH一二七坑甲骨卜辭研究 》(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年)。


    十九劃 羅
    羅琨
    羅琨:〈「高宗伐鬼方」史蹟考辯〉,《甲骨文與殷商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羅琨:〈卜辭中的「河」及其在祀典中的地位〉,《古文字研究》第22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
    羅琨:〈甲骨文「亦」叚為「夜」之證〉,《中國史研究》第3期(2002年)。
    羅琨:《商代戰爭與軍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二十劃 嚴、饒
    嚴一萍
    嚴一萍:〈YH127的使用時期〉,《中國文字》新3期(1981年)。
    嚴一萍:《殷虛第十三次發掘所得卜甲綴合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嚴一萍:〈釋 〉,《中國文字》第3冊(臺北:臺灣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1961年)。

    饒宗頤
    饒宗頤:《巴黎所見甲骨錄》(香港:Too HUNG ENGRAVING PRINTING CO.,1956年)。
    饒宗頤:〈卜辭中之危方與興方〉,《徐中舒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成都:巴蜀書社,1998年)。
    饒宗頤:〈卜辭「 不往陰」解──殷禮提綱之一〉,《紀念殷墟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7151508
    1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151508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150801.pdf19097KbAdobe PDF2771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