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48/144635 (79%)
Visitors : 51613752      Online Users : 56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3187


    Title: 廣播聽眾媒介使用與滿足之研究-以警察廣播電臺為例
    Radio Listener’s Media Use and Gratification- Example of the Police Broadcasting Service
    Authors: 信立君
    Contributors: 黃葳威教授
    信立君
    Keywords: 使用與滿足
    主動的閱聽人
    廣播
    路況報導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active audience
    radio station
    road condition report
    Date: 2012
    Issue Date: 2014-01-02 13:41:55 (UTC+8)
    Abstract: 本研究從「使用與滿足」理論,以警察廣播電臺為探討的對象,研究聽眾願意主動提供路況資訊的使用動機與滿足程度。
    警察廣播電臺為公營廣播媒體,節目內容以治安交通等公共服務為主。警廣自1971年設立第一座交通專業電臺臺北臺,以電話接收聽眾提供路況;於1996年率先啟用智慧型電話系統,將全省免付費路況提供專線統一為0800000123,受理來自全省各地聽眾提供即時路況。近年來,路況報導為廣播閱聽眾收聽廣播的重要因素之一,且從幾次重大的意外災害發生後,警廣很快的從聽眾提供的資訊掌握災情,聽眾主動提供的資訊發揮了功能。
    本研究以量化研究方式,採用問卷調查法。研究結果發現,聽眾願意主動提供路況的動機,分別為「分享參與」、「資訊守望」、「人際連絡」、「尋求解決困難的方法」以及「個人化需求」等五個構面。並且想知道即時的路況是聽眾收聽警廣最主要的動機。
    關鍵詞:使用與滿足、主動的閱聽人、廣播、路況報導
    Radio Listener’s Media Use and Gratification-
    Example of the Police Broadcasting Service
    Abstract
    This study employs 「uses and gratifications」theory to investigate motivations for actively providing road condition information and resulting gratification among listeners of Police Broadcasting Service.
    Police Broadcasting Service is a public radio station with program content chiefly comprising public service matters connected with law and order and transportation. Since it established Taiwan`s first specialized traffic station—Taipei Station—in 1971, Police Broadcasting Service has received telephone reports of road conditions from listeners. The station launched the 0800000123 smart phone system—Taiwan`s first—in 1996, to provide a Taiwan-wide toll-free road condition hotline to accept real-time road condition reports from listeners throughout Taiwan. In recent years, the station`s road reports have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causing the public to listen to the station. Furthermore, after several major accidents that occurred in the past, Police Broadcasting Service quickly gained a picture of the situation from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listeners, showing that the voluntary provision of information by listeners is very effective.
    This study employed a quantitative research approach and used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The study`s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listeners` motivations for actively providing road information included the five aspects of 「shared participation」, 「information watchman」, 「interpersonal contact」,「looking for means of solving problems」, and 「individual needs」. Furthermore, wishing to hear real-time road conditions constitutes listeners` chief motivation for listening to Police Broadcasting Service.
    Keywords: uses and gratifications、active audience、listeners、radio station、road condition report
    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于洪梅(1992),《廣播原理與製作》,臺北:三民書局。
    何貽謀(1992),《廣播與電視》,臺北:三民書局。
    林芳玫(1996),《女性與媒體再現》,臺北:巨流出版。第六章,閱聽人研究。
    李茂政(1994),《大眾傳播新論》,臺北:三民書局。
    黃葳威(1999),《臺灣地區民眾收聽廣播轉臺行為分析》,臺北:廣播與電視。
    黃葳威(1997),《走向電視觀眾:回饋理念與實證》,臺北:時英出版社。
    黃葳威(2002),《聲音的所在-透視電臺節目規劃管理》,臺北:道聲出版社。
    黃葳威(2004),《閱聽人與媒體文化》,臺北:揚智文化。
    洪賢智(2006),《廣播學新論》,臺北:五南圖書。
    莊克仁(1999),《廣播節目企劃與製作》,臺北:五南圖書。
    張慧元(1998),《大眾傳播理論解讀》,臺北:五南書局。
    鄭貞銘(1995),《新聞原理》,臺北:五南圖書。
    彭懷恩(2005),《大眾傳播概論Q & A》,臺北:風雲論壇。
    彭芸、黃新生、顧立漢、陳東園(1997),《大眾傳播學》,臺北空中大學。
    翁秀琪(2006),《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臺北:三民書局。
    楊孝濚(1996),《傳播研究方法總論》,臺北:三民書局。
    王舜偉(2002),賣葯廣播節目研究-媒介系統依賴理論之觀點,南華大學傳播
    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李清貴(2006),地區性廣播電臺聽眾收聽行為之研究-以宜蘭中山電臺為例,佛
    光大學傳播學研究所論文。
    李佳玲(2005),弱勢社群節目製播與回饋之研究-以服務在臺外籍配偶廣播節目
    為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碩士論文。
    李至文(2001),社區性公營廣播電臺聽眾滿意度調查分析-以國立教育廣播電臺
    高雄分臺為例,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秋綿(2008),大臺北地區計程車駕駛人收聽警察廣播電臺轉臺行為分析,國立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論文。
    林國新(2007),廣播賣葯主持人之語藝策略分析-以豐蓮廣播電臺為例,佛光大
    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瑞蓮(2004),民營廣播電臺聽眾收聽行為滿意度調查研究-以臺南縣建國電臺
    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政佑(2009),從選秀節目【SuperStarAve】BBS板看網路閱聽人之日常收視
    經驗,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惠詩(2012),閱聽人對動新聞的使用與滿足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圖文傳
    播藝術學系碩士論文。
    徐佳士、楊孝榮、潘家慶(1975),臺灣地區民眾傳播行為,政治大學新聞研究
    所專題研究。
    陳世敏(1995),廣播收聽行為及使用程度調查之-一般民眾收聽廣播習慣之研
    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張玉佩(2004),閱聽人概念的探索-從網路經驗出發,中華傳播學刊論文,第
    五期,2004.06.
    張湘蓉(1996),類型電臺在台灣的發展及其經營策略:大臺北愛樂與人人電臺
    的比較個案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論文。
    施秀芬(2003),臺灣公營廣播電臺功能性之研究-以警廣交通臺為例,中國文化
    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文宜(1994),我國廣播電臺「電話交談」(Call-in)節目之研究-打電話者
    的使用動機與使用行為之關連性分析>,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碧蓮(2004),廣播聽眾收聽動機與情境關聯性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
    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雅麗(2001),臺灣地區視障者之媒介使用行為與動機調查研究,新聞學研究
    論文,第66期,2001.01。
    蔡順傑(2005),漢聲電臺閱聽人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妙如(1996),過度的閱聽人-「迷」之初探,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
    碩士論文。
    劉碧薇(2005),計程車駕駛人對警察廣播電臺服務品質認知之研究,銘傳大學
    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佳君(2010),博奕節目的閱聽人研究-以「至尊百家樂」為例,國立中正大
    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郁涵(2007),候選人部落格的使用與滿足研究-以「2006年台北市長選舉」
    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00年國道事故檢討分析報告(101年6月30日)。臺北:交通部臺灣區國道高
    速公路局。
    楊培華、陳珮伶、俞肇福、楊九瑩新聞報導(2010年4月),山在動…急煞車差一秒
    就活埋,自由時報。
    趙鏡涓(2004年3月),擋不住的趨勢,警廣50週年臺慶特刊。臺北:警廣。
    黃于珉(1996年5月),交通部開放智慧型電話警廣捷足先登,警廣通訊196期。
    臺北:警廣。
    陳建成(1999年10月),災區電臺義無反顧擔負重任,警廣通訊237期。臺北:
    警廣。
    翁少白(2000年9月),高屏大橋塌陷斷裂高雄臺全程掌握,警廣通訊248期。
    臺北:警廣。
    張俊揚(2002年4月),警廣資策會策略聯盟,警廣通訊267期。臺北:警廣。
    張俊揚(2010年3月),國道三號七堵路段山崩交通中斷生死一瞬間,警廣通訊
    363期。臺北:警廣。
    世新大學傳播資料庫2011媒體風雲排行榜。臺北:世新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世新大學傳播資料庫2012媒體風雲排行榜。臺北:世新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莫季雍(2011),<2010廣播電臺收聽行為調查>。臺北:觀察家行銷研究公司。
    99年「春節期間交通運輸滿意度調查」摘要分析(2011)。臺北:交通部統計處。
    99年自用小客車使用狀況調查摘要分析(2011年9月)。臺北:交通部統計處。
    營運計程車98年調查報告(2010)。臺北:交通部統計處。
    英文部分
    Blumer, J, G, (1979)“The Role of Theory in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Studies”Communication Research, 6:9-36.
    Denis McQuail著,陳芸芸、劉慧雯譯(2000),《最新大眾傳播理論》,台
    北:韋伯文化。
    McQuail and Windahl合著,楊志弘、莫季雍譯(1988),《傳播模式》,
    台北:正中書局。
    Katz, E., Blumler, J., & Gurevitch, M., (1974)“Utlization of
    mass communication by the individual”.In Katz, E, &
    Blumler, T., G (Eds.),The uses of communication:Current
    Perspectives on gratifications research.Beverly,CA:Sage.
    Taylor, L., & Willis, A.,著,簡妙如等譯(2002),《大眾傳播媒體新
    論》,台北,韋伯文化。
    Morley,D., 1992“Television,Audience and Cultural
    Studies.”London:Routledge
    D.O.Sear,J.L.Freedman,“Selective Exposure to Information:A
    Critical Review.”in W.Schramm & D.F.Roberts.The process
    and Effects of Mass Communication,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71。
    Stanley, J., Baran & Dennis K., Davis著,揚志弘.周金福譯
    (2006),《大眾傳播理論 基礎、發展與未來》,台北:華泰文化。
    Werner, J., Severin & James, W., Tankard, Jr.著,羅世宏譯
    (1992),《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運用 》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99941017
    10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9941017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017101.pdf1618KbAdobe PDF21264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