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61222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014/145046 (79%)
Visitors : 52062129      Online Users : 73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1222


    Title: 以價值共創探討臺灣職業棒球球團之經營—以兄弟象為例
    On the Taiwanese professional baseball team management from the viewpoint of Value Co-Creation: A case study of Brother Elephants
    Authors: 李明恩
    Li, Ming-En
    Contributors: 張瑜倩
    Chang Yu-Chang
    李明恩
    Li, Ming-En
    Keywords: 職棒球團
    利害關係人
    價值共創
    兄弟象
    professional sport team
    stakeholder
    value co-creation
    Brother Elephants
    Date: 2012
    Issue Date: 2013-10-01 14:31:09 (UTC+8)
    Abstract: 由於臺灣的棒球運動發展歷史悠久,中華隊每每在國際賽的表現總能凝聚民眾的國家意識與認同,而職棒對於臺灣棒球運動發展又具有領頭羊的作用,相對與其他職業運動是具有較高的產值;此外,今年適逢經典賽的舉辦的時間點,在這樣的研究背景與動機下,本研究希望能探究中華職棒中職棒球團的經營狀況。基於對中華職棒的代表性,本研究選定兄弟象為研究個案,並擬定研究問題為「兄弟象職棒球團如何與利害關係人進行價值共創」,並以三個研究目的之探究做為研究問題的驗證:「探討兄弟象之利害關係人各自重視的價值為何」、「分析兄弟象29年之經營方式以了解其面對的經營狀況」和「探討價值共創如何應用於職棒球團之經營」。
    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作為研究方法,又以文獻分析法、個案研究、參與式觀察以及深度訪談進行資料的搜集。在個案的選定上,本研究選擇中華職棒球迷最多、人氣最高也是元老球隊的兄弟象,透過了解其29年來的經營方式,以及其與利害關係人的互動模式等,尋求兄弟象與利害關係人價值共創的模式。
    本研究透過研究資料,分析出兄弟象與其利害關係人各自重視的價值,並得出兄弟象和利害關係人的互動模式是多元且動態的,其彼此間有不同的互動關係:如球迷與贊助商,以及球迷與球團員工等。本研究亦發現,兄弟象球團透過這樣的互動關係,已成為一個與利害關係人間價值共創的平台。
    Having the longest history comparing to other sports in Taiwan, baseball is recognized as the national sport and it is an important bridge linking with th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the public, in particular during International baseball games. The CPBL (Chinese Professional Baseball League)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erms of the baseball development which has a much higher output values than any other professional sport leagues in Taiwan. In early 2013, the success of the WBC (World Baseball Classic) recalled people’s passion in this sport and this seemed to be an important timing to explore the CPBL’s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in order to develop an understanding on expanding the market. The Brother Elephants professional baseball team was selected as the representative case and the research question is “how does The Brother Elephants co-create the values with its stakeholders?”. The research objectives include: to discuss the various values from the Brother Elephants’ stakeholders; to analyze the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of the Brother Elephants in the past 29 years; and to explore how to apply value co-creation to professional sport teams.
    This research stands as a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has used document analysis, case study, participant observation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to collect data. The Brother Elephants is selected as a case because it is the most popular and also the oldest professional baseball team in the CPBL. By analyzing its operation and exploring how it interacted with its stakeholders, this research has established the value co-creation mode between the team and its stakeholders.
    This research found out that the Brother Elephants and its stakeholder had their own values and their interaction mode is complex and dynamic. In addition, there are different relationships among each of them, for example, fans and sponsors as well as fans and members of staff. This research also reveals that through these interactions, the Brother Elephants has developed a platform for value co-creation.
    Reference: 壹、英文文獻
    1. Freeman, R. E. (1984). Strategic Management : A Stakeholder Approach.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M. Joseph Sirgy.(2002). "Measuring corporate performance by building on the stakeholders model of business ethics."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35 (3):143 - 162
    3. Mason, D. S. (1999). "What is the sports product and who buys it? The marketing of professional sports leagues."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33(3/4): 402-419.
    4. Max E. Clarkson.(1995) "A Stakeholder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and Evaluating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1):92-117
    5. Pestoff,V.A.(1998). Control and multi-stakeholder organizational. In U.K. Aldershot, &Vt. Brookfield (Eds.), Beyond the market and state: Social enterprises and civil democracy in a welfare society (pp.106-127). Sydney: Ashgate.cl
    6. Prahalad, C. K. and V. Ramaswamy (2004). "Co-creating unique value with customers." Strategy & Leadership, 32(3): 4-9.
    7. Ramaswamy, V. and F. Gouillart (2011). The Power of Co-Creation: Build it with them to Boost Growth, Productivity, and Profits. New York: Free Press.


    貳、中文文獻

    1. Earl Babbie著;李美華譯 (2005)。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臺北市:時英。
    2. Ramaswamy, V. and Gouillart, F.著;王怡棻譯 (2011)。共同創造到底有多厲害!臺北市:商周。
    3. Yin, R. K. 著;尚榮安 (2001)。個案研究法。第二版。臺北市:弘智。
    4. 中華職棒大聯盟官方網站 (2013)。取自http://www.cpbl.com.two
    5. 中華職棒觀眾人數分析 (2013)。 "第三屆世界棒球經典賽" 。
    取自http://zxc22.idv.tw/
    6. 方正東 (2013年)。"球迷太捧場!本季77戰觀眾人數已超過去年" Nownews.運動。取自http://www.nownews.com/2013/05/25/341-2943275.htm
    7. 方佳建 (2012)。球迷支持球隊因素與球隊行銷對球隊忠誠度相關性之研究以中華職棒為例。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8. 王文昇 (2010)。中華職棒假球事件對臺灣棒球制度的影響。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休閒運動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9. 王金勇 (2012)。棒球比賽獲勝因素之研究-以2012中華職棒大聯盟為例。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10. 王晶文 (2011)。臺灣職棒球員偏差行為自覺之研究—以黑鷹事件為例。國立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在職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11. 王暐雄 (2011)。台、日職棒球團績效。國立中興大學應用經濟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12. 兄弟象官方網站 (2013) 。取自http://www.brothers.com.tw
    13. 民生報、兄弟象股份有限公司 (2004)。飛象20年 兄弟象感恩紀實。臺北市:民生報。
    14. 江逸之 (2003)。洪瑞河 盼到職棒回春。遠見雜誌,207: 198-203。
    15. 余懿瑩 (2008)。應用Web2.0實踐價值共創湧現新企業社會責任(CSR2.0). 國立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16. 吳宜真 (2007)。企業部落格社群經營與價值共創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17. 吳俊運 (2009)。中華職棒大聯盟主場經營與行銷策略對顧客滿意度及再購意圖影響之研究。義守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18. 李金雪 (2008)。中華職業棒球球迷消費行為之質化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19. 李俊德 (2011)。預測職棒比賽結果─以中華職棒二十一年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應用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20. 林平康 (2003)。行銷中華職棒--看職棒新軍如何挑戰兄弟「黃」朝。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21. 林妤蓁 (2011)。品牌知覺價值、品牌忠誠度與熱迷行為之研究-以兄弟象迷為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22. 林冠年 (2010)。百年孤寂-台灣棒球發展之政治經濟分析。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23. 林錫波 (2011)。中華職棒大聯盟勞資關係之研究。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24. 邱聖德 (2010)。 1968年的夏天-紅葉少棒隊生命史的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25. 姚瑞博 (2009)。 影響我國職棒比賽勝負因素分析-以中華職棒大聯盟2008年球季為例。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26. 柳旻秀 (2008)。以消費者態度分析企業贊助職業棒球運動效益之研究。大葉大學運動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27. 洪崇傑 (2008)。職棒球迷對球隊認同之研究—以中華職棒大聯盟為例。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28. 胡新民 (2006)。職棒門票定價策略、球迷涉入程度及參與動機之探討-以天母球場兄弟象迷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29. 范聖章 (2011)。職棒球團薪資與球員打擊表現之效率分析—以中華職棒選手為例。長庚大學工商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30. 涂敬鑫 (2006).。兄弟象隊薪資費用與績效評估之研究。淡江大學會計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31. 翁泰坤 (2008)。棒球全球化對於台灣職棒產業之影響_以美國職棒轉播為例。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32. 翁銘駿 (2003)。職棒球員薪資決定因素之研究--以中華職棒為例。國立臺北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33. 高于婷 (2010)。簡單中的不簡單:簡單生活節的價值共創。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34. 高立學 (2011)。比較台灣觀眾對國內外職棒運動的認知觀賞價值。行政院體育委員會運動發展基金100年度「補助辦理運動產業專題研究計劃」研究成果報告書。
    35. 張元力 (2004)。虛擬社群之價值共創活動—以BBS社群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36. 張健裕 (2009)。棒球振興計畫中建立防堵機制政策論壇—政策利害關係人觀點。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37. 張竣傑 (2009)。球隊認同與關係品質對球迷忠誠度影響之研究—以職棒兄弟象為例。大葉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38. 郭啟良 (2005)。中華職棒大聯盟兄弟象隊官方網站使用者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39. 陳佩娟 (2012)。球迷支持因素與忠誠度之研究—以中華職棒大聯盟兄弟象為例。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40. 陳紹鵬 (2006)。職棒明星表現與球迷態度對企業贊助球團影響之研究 -以中華職棒為例。銘傳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41. 陳智凱 (2012)。"現代職業運動產業之經營特質"。臺灣經濟金融月刊 48(2):頁43-51。
    42. 傅煥文 (2009)。臺灣企業對運動的贊助效果分析—以中華職棒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43. 曾慶安 (2010)。職棒球員發生負面事件對不同利害關係人溢出效果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行銷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44. 黃俊傑 (2009)。台灣太陽能光電產業創新系統運作之研究-以利害關係人的觀點。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45. 黃品越 (2011)。美國職業棒球迷球隊認同、知覺價值、授權商品態度與購買意圖之研究。國立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46. 黃柄勳 (2003)。會計師執行財務報表查核對利害關係人所負民事責任之研究。逢甲大學會計與財稅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47. 黃煜、蔡明政 (2005)。 "職業運動事業組織營運管理人力需求與培育." 國民體育季刊,34:2:頁44-51 。
    48. 黃瑛坡 (2005)。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營運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在職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49. 楊俊斌 (2010)。兄弟象球團的經營策略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50. 楊福珍 (1996)。台灣地區職業棒球產業網路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51. 萬文隆 (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 ,生活科技教育月刊 37(4):頁17-23。
    52. 董皓雲 (2007)。棒球加油音樂對臺灣職棒比賽影響之研究—以2004年下半球季兄弟象、興農牛為例。東吳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53. 訾弘凱 (2011)。觀眾之消費價值、滿意度與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2011年中華職棒冠軍賽為例。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54. 廖士堯 (1995)。黃潮。臺北市:野球人。

    55. 劉照金、林偉立 (2002)。"台灣職業棒球的經營分析" 。運動管理季刊,三期:頁4-13。

    56. 蔡惠英 (2011)。短期促進就業方案評估之研究-以政策利害關係人觀點。開南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57. 蕭育欣 (2004)。運動產業-職業棒球。國立嘉義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產業調查報告,未出版。

    58. 賴威辰 (2010)。在社會影響模式觀點下探討Facebook對中華職棒球隊認同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體育與健康休息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59. 邁克爾.波特(Porter, M. E.) (1985)。競爭優勢--營造並保持最佳表現(Competitive Advantage: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臺北市:天下遠見。

    60. 戴翌茹 (2004)。職業運動品牌聯想因素之探討--以中華職棒大聯盟統一獅與兄弟象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息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61. 謝士淵、謝佳芬 (2003)。臺灣棒球一百年。 新北市:果實。

    62. 謝以波 (2012)。契約選擇對職棒球員誘因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會計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63. 謝紹群 (2010)。中華職棒假球案原因初探。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64. 譚佩莉 (2011)。從社會交換理論觀點探討企業共同創造—以樂高集團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65. 林維娟(1995)。企業廣告主與綜合廣告代理商使用無線電視台與衛星電視台之媒體決策的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科技研究所傳播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66. 藍宗標、丘采薇(2013年1月8日)。中職新氣象 叛將、尼洛條款都廢除。聯合新聞網。
    取自http://mag.udn.com/mag/sports/storypage.jsp?f_ART_ID=434653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科技管理研究所
    100359030
    10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359030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Graduat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903001.pdf3596KbAdobe PDF2672View/Open
    903002.pdf10360KbAdobe PDF227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