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205/145239 (79%)
Visitors : 52551798      Online Users : 82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1187


    Title: 「舊酒裝新瓶」? 台灣男性政治人物之身體再現剖析
    Authors: 廖先豪
    Contributors: 楊婉瑩
    廖先豪
    Keywords: 男人
    男性氣概
    陰柔氣質
    身體展演
    媒體論述
    Date: 2010
    Issue Date: 2013-10-01 12:01:38 (UTC+8)
    Abstract: 台灣的男性政治人物身體究竟存在哪些形貌?隨著男性政治人物的裸身被公開報導與觀賞,男性的威權地位似乎再度受到挑戰。那麼,以往稱霸政治場域的男性身體是如何被解讀的?在性別權力結構逐漸鬆動的當下,男性政治人物的身體形象似乎也被解放。本研究試圖回溯解嚴後至今的政治場域中呈現的男性身體,在「霸權男性氣概」及「多元男性氣概」的理論視野下,透過對媒體「語言式」和「展演式」的論述內容解析,勾勒出「傳統大男人身體」、「新好男人身體」、及「慾望身體」三種男性身體類型,並以個別政治人物觀察身體形貌的動態展演。
    本研究發現,「新好男人身體」與「慾望身體」給予男性政治人物不同的形象選擇,使他們得以脫離傳統男性束縛,與霸權男性氣概相互「競爭」身體形貌;然而這兩種身體又以間接隱晦的形式,與象徵男性霸權的「傳統大男人身體」維持著「合作」關係。除了性別權力上的互動外,各種男性政治人物身體類型也受到階級分化的對待。此外,從李登輝、施明德、陳水扁、馬英九等四位政治人物中的身體展演可發現,不同情境下的傳統男性氣概時而受到「卸除」或隱藏、甚至與相互衝突的陰柔氣質發展出「共生」的互動。然而無論是身體類型、或是個別政治人物的身體展現,都在「情境差異」及「身體資本」的影響下,無法充分施展選擇的自主性。至於更關鍵的問題則是:如同研究標題「舊酒裝新瓶」之喻,在媒體論述營造的「陽剛氛圍」作用下,男性政治人物仍得不時面臨「是不是男人」的考驗,宣示「正港」的男性身分。
    Reference: 中文書目
    王浩威,1998,《臺灣查甫人》,臺北市 : 聯合文學。
    王浩威,2011,〈陳水扁的婚姻選擇與成就追求〉,收錄於王浩威策劃之《心理學家閱讀陳水扁》,頁50-81。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
    王銘義著,1998,《該出馬時就出馬:金魚缸裏的馬英九》,臺北市:商業周刊。
    何春蕤,1994,《豪爽女人 : 女性主義與性解放》,臺北市 : 皇冠。
    李維倫,2011,〈閱讀陳水扁:一種詮釋現象學的讀法〉,收錄於王浩威策劃之《心理學家閱讀陳水扁》,頁190-223。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
    周慶華,2005,《身體權力學》,臺北市:弘智文化。
    林芳玫等作;顧燕翎主編,2000,《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市 : 女書文化。
    林鶴玲,2002,〈新聞報導中的男性形象〉,收錄於謝臥龍主編之《性別:解讀與跨越》,頁157-171,臺北市:五南。
    邱天助,2002,《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臺北市:桂冠。
    邱定一,1995,《少年李登輝》,臺北市:商周文化。
    施明德,2006,《囚室之春》,臺北市:寶瓶文化。
    孫智綺譯,2002,《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臺北市:麥田。
    高宣揚,2002,《布爾迪厄》,臺北市:生智。
    畢恆達、洪文龍,2006,《GQ男人在發燒》,臺北市:女書文化。
    彭渰雯,2007,〈婦運與政治〉,收錄於黃淑玲、游美惠主編之《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頁177-198。臺北市:巨流。
    黃金麟,2000,《歷史、身體、國家 : 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 1895-1937》,臺北市 : 聯經。
    黃淑玲,2007,〈男子性與男子氣概〉,收錄於黃淑玲、游美惠主編之《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頁267-292。臺北市:巨流。
    楊芳枝,2007,〈流行文化裡的性別〉,收錄於黃淑玲、游美惠主編之《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頁91-110。臺北市:巨流。
    劉寶傑、郭淑媛著,1998,《該出手時就出手:金魚缸裏的陳水扁》,臺北市:商業周刊。
    鄭自隆,2004,《競選傳播與台灣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
    蕭蘋,2007,〈性別與媒介〉,收錄於黃淑玲、游美惠主編之《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頁71-89。臺北市:巨流。

    期刊論文
    吳秀瑾,2007,〈身體在世:傅科和布爾迪厄身體觀和施為者之對比〉,《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8: 75-117。
    姚人多,2000,〈論傅科的《主體與權力》〉,《當代》,150: 108-131。
    姜貞吟,2005,〈兩性參政之現況問題與未來展望〉,《國家政策季刊》,4(1):33-68。
    張玉佩,2006,〈從媒體影像觀照自己:觀展⁄表演典範之初探〉,《新聞學研究》,82: 41-85。
    張嘉倪,2009,〈電影中的觀看—男性窺視與女性自拍〉,《婦研縱橫》,89:34-41。
    曹長青,〈馬英九和金溥聰是「同性戀夥伴」嗎?〉,《當代》復刊第四期,243(9): 20-31。
    畢恆達,2002,〈男性性別意識之形成〉,《應用心理研究》,17: 105-127。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2。
    黃冠華,2006,〈觀看不見:凝視的概念〉,《新聞學研究》,87: 131-167。
    黃淑玲,2003,〈男子性與喝花酒文化:以Bourdieu的性別支配理論為分析架構〉,《台灣社會學》,5: 73-132。
    戴育賢,2000,〈重返公共領域:哈伯瑪斯、女性主義、羅逖、文化研究〉,《新聞學研究》,62: 119-142。

    研討會論文
    王大維,2010,〈在言談中做男人?運用論述心理學方法分析男性氣概建構之初探研究〉,發表於「2010年女學會年度研討會」。
    吳倍華,2010,〈消費文本中再現的性別論述:以《草食男VS.肉食女之戀愛營養學》網路行銷小說為例〉,發表於「2010年女學會年度研討會」。
    林津如、郭耀隆,2010,〈男分男解的婆媳關係:藍領階級男性在婆媳關係中的陽剛特質研究〉,發表於「2010年女學會年度研討會」。
    陳韻如,2009,〈後女性主義或尚未?大眾文化中的性與女體〉,發表於「女性、消費、歷史記憶國際學術研討會」。

    翻譯書目
    Benson, Susan著,1997,〈身體、健康及飲食失調〉,收錄於Woodward, Kathryn著;林文琪譯,2006。《認同與差異》,頁211-324,臺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國際。
    Bonnewitz, Patrice 著;孫智綺譯,2002。《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臺北市:麥田。
    Burger, John著,1972;吳莉君譯,2010。《觀看的方式》,臺北市:麥田。
    Butler, Judith.著,林郁庭譯,2008。《性/別惑亂 : 女性主義與身分顚覆》,苗栗縣三灣鄉:桂冠出版;臺北縣新店市:聯經總經銷。
    Clatterbaugh, Kenneth著,1997;劉建台、林宗德譯,2003。《男性氣槪的當代觀點》,臺北市:女書文化。
    Connell, R. W著,2004;劉泗翰譯,2004。《性/別:多元時代的性別角力》,臺北市:書林。
    Featherstone, Mike著,2007;趙偉妏譯,2009。《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臺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國際。
    Foucault, Michel著,劉北成、楊遠嬰譯,2003。《歸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Kaufmann, Jean-Paul著,謝強、馬月譯,2002。《女人的身體.男人的目光》,臺北市:先覺。
    Mansfield, Harvey C.著,2006;鄧伯宸譯,2010。《虛無.中性.男子氣槪》,臺北縣:新店市立緖文化。
    Mauser, Gary A.著,王淑女譯,1992。《政治行銷》,臺北市:桂冠。
    Shilling, Chris,2005;謝明珊、杜欣欣譯,2009。《身體三面向:文化.科技與社會》,臺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國際。
    Shilling, Chris著,1997,〈身體與差異〉,收錄於Woodward, Kathryn著;林文琪譯,2006。《認同與差異》,頁111-209,臺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國際。
    Sontag, Susan著,黃翰荻譯,1997,《論攝影》,臺北市:唐山。
    Stevenson, Nick著,趙偉妏,陳晏茵,陳秉逵譯,2009。《媒介.文化與社會理論》,臺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國際。
    Wolf, Naomi著,1991;何修譯,1992。《美貌的神話》,臺北市:自立晚報。
    Woodward, Kathryn著,1997;林文琪譯,2006。《認同與差異》,臺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國際。
    Young, Iris Marion著,2005;何定照譯,2006。《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臺北市:商周。

    學位論文
    王元賢,2002,《候選人性別與競選文宣表現差異性研究-以 2001 年北縣第二選區立委選舉為例》,私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怡君,1998,《女性參政者之角色認同與政策議題--以第四屆女性立法委員候選人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宣燕,1990,《電視廣告的性別角色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碩士論文。
    李汝民,2009,《「壞男人論述」過程與「新」男性氣概的協商— 以「魅力壞男人」為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美馨,2005,《女男大不同?電視新聞如何報導政治人物》,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硏究所碩士論文。
    邱士芬,2006,《化妝保養的身體實踐與「新男人味」的建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硏究所碩士論文。
    邱宜儀,2007,《「名人政治」的新聞框架-馬英九不同從政時期新聞報導之比較》,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范家瑜,2006,《閱讀電視廣告中新女性形象的意涵》,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碩士論文。
    高穎超,2005,《做兵、儀式、男人類:台灣義務役男服役過程之陽剛氣質研究(2000-2006)》,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道遠,2008,《「化」與「話」:男性彩妝師的職場經驗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硏究所碩士論文。
    陳玫霖,2002,《性別,政治與媒體:報紙如何報導女性政治人物》,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華,2003,《台北市議員女性候選人競選文宣內容之分析─以第九屆政黨提名候選人平面文宣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嘉颺,2009,《男性身體的想像:健康資訊的報紙新聞論述分析》,佛光大學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鄭又銘,2005,《新聞論述建構之馬英九語藝視野》,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碩士論文。
    顧玉珍,1990,《解讀電視廣告中的女人》,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碩士論文。

    網路資料
    〈台灣民主化之路〉,2009,http://www.youtube.com/watch?v=WD70iQzXlxE。2011年5月7日查詢。
    〈關於阿扁的藝術雜記〉,2009,http://mypaper.pchome.com.tw/mr7/post/1312035817。2011年4月5日查詢。
    Nownews新聞資料庫,http://member.nownews.com/newsearch/searcher.php?p=。2010年12月1日至2011年7月28日查詢。
    TVBS新聞資料庫,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search.asp。2010年12月1日至2011年7月28日查詢。
    中時報系知識庫,http://kmw.ctgin.com.ezproxy2.lib.nccu.edu.tw/kmw_v2/main.aspx。2010年12月1日至2011年7月28日查詢。
    民視新聞資料庫,http://news.ftv.com.tw/。2010年12月1日至2011年7月28日查詢。
    年代新聞,〈馬英九酒後又娘掉 還跟郝龍斌十指緊扣〉,http://www.youtube.com/watch?v=Wx53Uo9NkSU。2011年3月27日查詢。
    自由時報新聞資料庫,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IService2/search.php。
    洪淑蓉,2009,〈「鋼琴家」與「鋼琴家教」〉,刊登於蘋果日報,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106418/IssueID/20091121。2011年3月27日查詢。
    壹週刊新聞資料庫,http://wisesearch.wisers.net.tw/ws5/index.do?srp_restore=discard&new-login=true。2011年4月1日至2011年7月28日查詢。
    新台灣新聞周刊第636期,〈扁、馬、薩柯奇 搞不定老婆搞不定國政〉,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80005。2011年4月5日查詢。
    聯合報系知識庫,http://udndata.com.ezproxy2.lib.nccu.edu.tw/udn/。2010年12月1日至2011年7月28日查詢。
    蘋果日報新聞資料庫,http://tw.nextmedia.com/index/search。2010年12月1日至2011年7月28日查詢。

    英文文獻
    Bourdieu,P. 2000. Pascalian Meditations.trans. by Richard Nic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Bourdieu,P. 2001. Masculine Domination. trans. by Richard Nic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Carroll, S. J. and Schreiber, R., 1997. Media coverage of women in the 103rd congress. In P. Norris(Eds.), Women, Media and Politics, pp.131-148.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onnell, R. W., 1995. Masculinities.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examination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U.S. senate campaign coverage. The Annu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515, May,104-113.
    Goffman, E., 1969.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N.Y. : Doubleday.
    Kahn, K. F., & Goldenburg, E. N. (1991b). Women candidates in the news: An
    Kahn, Kim Fridkin. 1994b. The Distorted Mirror: Press Coverage of Women Candidate for Statewide Office. Journal of Politics 56(1): 154-174.
    Kiesling, S. ,2007. Men, masculinities, and language.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Compass, 1:653-673.
    Messner, Michael A., 1997. Politics of Masculinities: Men in Movements.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Sage.
    Narayan, Uma, 1997. Towards a Feminist Vision of Citizenship: Rethinking the Implications of Dignity,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Nationality. In Mary Lyndon Shanley and Uma Narayan (eds), Reconstructing Political Theory. Polity Press.
    Schiffrin, D., 1996. Narrative as self-portrait: Sociolinguistic constructions of identity. Language in Society, 25: 167-203.
    Siim,Birte., 2000. Gender and Citizenship. Politics and Agency in France, Britain and Denma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est, Candace and Don H. Zimmerman, 1987. Doing Gender. Gender and Society 1(2):125-151.
    Whitehead, S. M., and Barrett, F.J.,2001. The sociology of masculinity. In S. M. Whitehead and F.J. Barrett(Eds), The Masculinities reader(pp. 1-26). Cambridge, UK: Polity.
    Yuval-Davis, Nira, 1997. Gender & nation. London : Sage.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政治研究所
    96252002
    99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25200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政治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200201.pdf2702KbAdobe PDF2259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