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60609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4105/145137 (79%)
造访人次 : 52138066      在线人数 : 50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0609


    题名: 文天祥儒學思想研究
    作者: 林怡君
    贡献者: 陳逢源
    林怡君
    关键词: 
    日期: 2010
    上传时间: 2013-09-09 11:19:35 (UTC+8)
    摘要: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古籍著作(依作者時代先後)

    一、文天祥著作
    (宋)文天祥,《文文山全集》,台北:世界書局,據四部叢刊本點校,1979年
    (宋)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
    (宋)文天祥,《文文山指南錄》,台北:中華書局,1972年
    (宋)文天祥,《文山先生集杜詩》,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年
    (宋)文天祥著,許浩基輯,《文文山傳信錄》,台北:中華書局,1972年
    (宋)文天祥,《宋少保右丞相兼樞密使信國公文山先生紀年錄》,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影印本,1999年
    (宋)文天祥,《宋文天祥木雞集序》,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年


    二、經部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阮刻十三經注疏本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阮刻十三經注疏本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阮刻十三經注疏本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阮刻十三經注疏本
    (宋)程頤,《周易傳》,台北:藝文印書館,2006年
    (宋)林栗,《周易經傳集解》三十六卷,台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83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宋)朱熹,《周易本義》,台北:廣學社,1975年
    (宋)朱熹著、黃珅校點,《四書或問》,收入《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宋)趙順孫,《四書纂疏》,台北:新興出版社,1972年
    (宋)朱熹,《論孟精義》,收入《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宋)陳祥道著:《論語全解》,《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96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趙順孫纂疏,《四書纂疏》,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明)胡廣等纂修,《四書大全》,收入《孔子文化大全》,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89年
    (明)胡廣等撰,《中庸章句大全》,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清)焦循,《孟子正義》,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台北:臺灣書局,1958年
    (清)康有為,《孟子微》,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清)康有為,《中庸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清)焦循撰,《孟子正義》,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清)劉寶楠撰,《論語正義》,收入《孔子文化大全》,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91年


    三、史部
    (元)脫脫等,《宋史》,台北:鼎文書局,1983年
    (宋)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台北:源流文化事業公司,1982年
    (宋)李攸,《宋朝事實》,台北:廣文書局,1980年
    (宋)李幼武,《宋名臣言行外錄》,台北:文海,1967年
    (宋)李幼武,《宋名臣言行別錄》,台北:文海,1967年
    (宋)朱熹,《伊洛淵源錄》,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明)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
    (明)柯維祺,《宋史新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4
    (明)宋濂等著,《元史》,台北:鼎文書局,1983年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台北:史學出版社,1972年
    (清)李清馥撰,《閩中理學淵源考》,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清)畢沅編集,《續資治通鑑》,台北:洪氏出版社,1981年
    (清)王懋竑纂訂,《朱子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清)紀昀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平觀瀾等修、黃有恆等纂,《江西省廬陵縣志》,台北:成文書局,1989年
    (清)於成龍等修、杜果等纂,《江西省江西通志》,台北:成文書局,1989年


    四、子集
    (宋)周敦頤,《周子全書》,台北:廣學社,1975年
    (宋)張載,《張子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宋)張載,《張載集》,台北:漢京出版社,1983年
    (宋)程顥、程頤:《河南程氏遺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宋)朱熹,《朱子大全》,台北:中華書局,1964年
    (宋)朱熹,《朱子全書》,台北:廣學社,1977年
    (宋)朱熹著,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等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宋)朱熹著,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等編,《朱子全書外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宋)朱熹編,《近思錄》,上海: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1936年
    (宋)朱熹編,《二程子語錄》,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
    (宋)歐陽守道,《巽齋文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3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年
    (清)黃宗羲著、全祖望補,《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王梓材,馮雲濠,《宋元學案補遺》,台北:世界書局,1974年
    (清)張伯行著、楊家駱主編,《近思錄集解》,台北:世界書局,1975年
    (清)江永集注,《近思錄集注》,台北:廣文書局,1967年



    近人著作(依作者姓氏筆劃)

    一、專書
    王丕震,《文天祥》,台北:秋海棠出版社,1996年
    王夢鷗,《文天祥》,南京:勝利出版公司,1946年
    方豪,《宋史》,台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1979年10月
    田浩,《朱熹的思維世界》,台北:允晨文化,2008年
    古清美,《宋明理學概述》,台北:臺灣書店,1996年
    成中英,《合內外之道:儒家哲學論》,台北:康德出版社,2005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台北:正中書局,1986年
    何俊,《南宋儒學建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李安,《文天祥史蹟考》,台北:正中書局,1972年
    李安,《宋文丞相天祥年譜》,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李明輝編,《儒家經典詮釋方法》,台北:喜馬拉雅基金會,2003年
    吳怡,《中庸誠的哲學》,台北:東大出版社,1976年
    沈剛伯,《民族英雄及革命先烈傳記》,台北:正中書局,1966年
    杜維明,《儒家思想—以創造轉化為自我認同》,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吳汝鈞,《儒家哲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台北:允晨文化,2004年
    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台北:允晨文化,2004年
    余書麟,《中國儒學心理思想史》上、下,台北:心理出版社,1994年
    金春峰,《朱熹哲學思想》,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周寶珠、楊倩描、王曾瑜,《北宋史;南宋史》,香港:中華書局,1998年
    林逸,《文信國公研究》,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林啟屏,《從古典到正典:中國古代儒學意識之形成》,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年
    林繼平,《宋學探微》(上)(下),台北:蘭臺出版社,2001年
    林維杰,《朱熹與經典詮釋》,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年
    高柏園,《中庸形上思想》,台北:東大出版社,1991年
    修曉波,《文天祥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2002年
    孫振青,《宋明道學》,台北:千華出版社,1986年
    陳逢源,《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台北:里仁書局,2006年
    陳來,《朱熹哲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陳來,《宋明理學》,台北:洪葉文化,1994年
    陳來,《宋明儒學論》,香港:三聯書店,2008年
    陳榮捷,《宋明理學之概念與歷史》,台北:中研院文哲所,1996年
    陳榮捷,《朱熹》,台北:東大出版社,1990年
    陳政揚,《張載思想的哲學詮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7年
    陳鐘凡,《兩宋思想述評》,台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
    陳銘滿,《學庸義理別裁》,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2年
    陳滿銘,《中庸思想硏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
    張豈之,《中國儒學思想史》,台北:水牛出版社,1992年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道》,台北:漢興書局,1994年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理》,台北:漢興書局,1994年
    張立文,《朱熹思想研究》上、下,台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
    張德麟,《程明道思想硏究》,台北:臺灣學生出版社,1986年
    張加才,《詮釋與建構¬¬──陳淳與朱子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黃玉笙,《文天祥評傳》,台北:黎明文化,1987年
    黃俊傑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一)通論篇》,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89年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81年
    曾春海,《儒家的淑世哲學――治道與治術》,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曾春海,《朱熹哲學論叢》,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程發軔,《理學概要》,台北:正中書局,1971年
    温偉耀,《成聖之道:北宋二程修養工夫論之硏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楊慧傑,《天人關係論》,台北:水牛出版社,1989年
    楊德恩,《文天祥年譜》,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47年
    萬繩楠,《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台北:知書房出版社,1996年
    董金裕,《正氣文選析》,台北:華正書局,1980年
    董金裕,《宋儒風範》,台北:東大圖書,1979年
    董金裕,《朱熹學術考論》,台北:里仁書局,2008年
    蒙培元,《理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漆俠,《宋學的發展和演變》,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蔡仁厚,《儒家心性之學論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蔡仁厚,《儒家的常與變》,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蔡仁厚,《宋明理學‧北宋篇》,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77年
    蔡仁厚,《宋明理學‧南宋篇》,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黎傑,《宋史》,台北:九思出版有限公司,1978年10月
    劉瀚平,《儒家的心性與天道》,台北:商鼎文化,1997年
    劉述先,《儒家哲學的典範重構與詮釋》,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年
    潘富,《程顥程頤理學思想硏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1988年
    鄧碧清譯注,《文天祥詩文》,台北:錦繡出版社,1993年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台北:蘭臺出版社,2001年
    錢穆,《朱子新學案》,台北:三民書局,1982年
    霍必烈,《文天祥傳》,台北:國際文化事業,1989年
    謝祥皓、劉宗賢,《中國儒學》,台北:水牛出版社,1995年
    羅光,《儒家哲學的體系》,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3年
    羅光,《中國哲學思想史‧宋代篇》,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二、期刊論文
    王德毅,〈宋朝士大夫的仁義觀--為紀念文天祥誕辰七百七十週年而作〉,《臺大歷史學報》,第38期,2006年12月,頁1-23
    王乃俐,〈文天祥與周易〉,《中農學報》,第3期,2007年6月,頁69-88
    王家琪,〈文天祥《集杜詩》的敘事結構與對杜詩之接受〉,《興大中文學報》,第23期, 2008年6月,頁207-233
    王基西〈理學家小傳-信國文丞相〉,《中國語文》,第545期,2002年11月,頁55-64
    王瑞婷,〈朱熹「仁」觀念的再詮釋〉,《史苑》,第65期,2005年7月,頁1-33
    王慶光,〈朱熹對「誠」的體知、實踐及其當代意義〉,《興大歷史學報》,第13期,2002年6月,頁71-98
    田浩,〈因「亂」而致的心理創傷:漢族士人對蒙古入侵回應之研究〉,《台大文史哲學報》,第58期,2003年5月,頁71-93
    江舉謙,〈文天祥「正氣歌並序」〉,《明道文藝》,第164期,1989年11月,頁15-23
    伍壽民,〈文天祥與正氣歌〉,《國語文教育通訊》,第2期,1993年1月,頁64-67
    朱漢民,〈周敦頤《太極圖說》闡義〉,《哲學與文化》,第28卷第12期,2001年12月,頁1129-1137+1180
    宋邦珍,〈二程「敬」的功夫論〉,《孔孟月刊》,第39卷第11期,2001年7月,頁21-26
    杜保瑞,〈朱熹形上思想的創造意義與當代爭議的解消〉,《國立台灣大學哲學論評》,第33期,2007年3月,頁15-89
    吳涓,〈試探南宋中、後期之文武關係〉,《嘉南學報•人文類》,第32期,2006年12月,頁636-650
    李安,〈文天祥死難事蹟述略〉,《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3期,1971年5月,頁63-78
    李安,〈文天祥求學與狀元及第〉,《文藝復興》,第16期,1971年4月,頁37
    李安,〈文天祥身世與年譜〉,《藝文誌》,第59期,1970年8月,頁14-25
    李安,〈岳飛和文天祥的史事研究〉,《新時代》,第12卷第10期,1972年10月,頁28-34
    李燕新,〈文文山詞述評〉,《問學》,第3期,2000年7月,頁175-197
    孟繁舉,〈南宋權相賈似道之研究〉,《蘭女學報》,第8期,2002年4月,頁1-35
    宜珊,〈文文山的詩〉,《今日中國》,第47期,1975年3月,頁106-113
    林維杰,〈朱熹經典詮釋中的工夫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7卷第2期,2007年6月,頁241-258
    林逸,〈文信國公年表〉,《江西文獻》,第100期,1980年4月,頁24-31
    胡楚生,〈伊川《易傳》中政治思想之解析〉,《興大人文學報》,第35期上,2005年6月,頁1-27
    洪巳軒,〈張載「太虛」概念之釐清〉,《孔孟月刊》,第47卷第3期,2008年12月,頁47-53
    范立舟,〈宋儒聖人史觀論析〉,《孔孟月刊》,第36卷第12期,1998年8月,頁8-15
    夏長樸,〈孟子與宋儒〉,《幼獅學誌》,第18卷第3期,1985年5月,頁9-32
    徐有守,〈歐陽修文天祥籍貫述略〉,《江西文獻》,第104期,1981年4月,頁9-10
    張永俊,〈宋儒之道統觀及其文化意識〉,《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38期,1990年12月,頁273-312
    張肇祺,〈文天祥詩的生命與道德生命〉,《文藝月刊》,第35期,1972年5月,頁53-57
    張閏洙,〈張載大心功夫論〉,《人文與社會學報》,第2卷第5期,2010年1月,頁23-35
    張永儁,〈宋儒的道統觀及其文化意識〉,《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38期,1990年12月,頁273+275-312
    張永儁,〈朱熹「義利之辨」之倫理價值觀探源〉,《哲學與文化》,第28卷第1期,2001年1月,頁1-10+93
    郭曉東,〈從性、氣關係看張載、二程工夫論之異同〉,《台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6卷第1期,2009年6月,頁65-109
    陳貴麟,〈論文天祥集杜詩的關鍵地位與作品價值〉,《中國學術年刊》,第9期,1987年6月,頁121-166
    陳佳銘,〈張橫渠與程明道的「天人合一」型態之比較〉,《當代儒學研究》,第5期,2009年1月,頁37-74
    陳逢源,〈道統的建構―重論朱熹四書編次〉,《東華漢學》,第3期,2005年5月,頁223-254
    陳金木,〈程伊川「性即理」說析論〉,《國文學誌》,第7期,2003年12月,頁205-266
    陳政揚,〈張載心性之學的氣論基礎〉,《嘉大中文學報》,第1期,2009年3月,頁97-132
    戚宜君,〈文文山二三事〉,《國魂》,第434期,1982年1月,頁33-36
    連仲友,〈文天祥軼事〉,《再生》,第10卷第111期,1980年12月,頁17-18
    黃儀冠,〈論程伊川格物窮理之說〉,《哲學與文化》,第27卷第9期,2000年9月,頁889-899+903
    黃明喜,〈二程「敬義夾持」修養方法論略〉,《孔孟月刊》,第35卷第8期,1997年4月,頁32-38
    黃明喜,〈周敦頤聖人觀及其修養論〉,《孔孟月刊》,第36卷第11期,1998年7月,頁43-46
    黃瑩暖,〈朱子格物之心性理論與工夫義蘊的再探討〉,《當代儒學研究》,第6期,2009年7月
    傅正玲,〈正氣歌之思想探析〉,《孔孟月刊》,第35卷第6期,1997年2月,頁46-49
    楊雅妃,〈朱熹靜坐法〉,《興大中文學報》,第18期,2006年1月,頁233-248
    董金裕,〈程朱學派的形成及其與孔子思想的關係〉,《東方雜誌》,第21卷第8期,1988年2月,頁18-24
    董金裕,〈理學的名義與範疇〉,《孔孟月刊》,第20卷第9期,1982年5月,頁22-27
    董金裕,〈讀宋元學案附錄看宋儒風範〉,《幼獅月刊》,第47卷第6期,1978年6月,頁12-15
    鄧秀梅,〈周濂溪「太極」義之考辨〉,《當代儒學研究》,第6期,2009年4月,頁21-25
    劉原池,〈朱熹對張載「心統性情」說的開展〉,《哲學與文化》,第32卷第7期,2005年7月,頁25-42
    劉光臨,〈市場、戰爭和財政國家―對南宋賦稅問題的再思考〉,《台大歷史學報》,第42期,2008年12月,頁221-285
    蔡佳琳,〈近五十年來的文天祥研究:回顧與討論〉,《歷史教育》,第12期,2008年6月,頁187-204
    鄭良樹,〈文信國公族譜〉,《故宮季刊》,第14卷第3期,1980年春,頁53-67
    鄭小江,〈論文山先生之生死觀與民族精神〉,第39卷第11期,2001年7月,頁27-31
    衡生,〈從儒家的實踐精神說到文天祥的成仁取義〉,《國魂》,第115期,1955年7月,頁10
    錢穆,〈中國歷史人物〉,《東西文化》,第26期,1969年8月,頁9-24
    戴木才,〈論文天祥的人格精神〉,《道教文化》,第6卷第3期,1998年1月,頁7-11
    簡淑慧,〈周敦頤主靜說之研究〉,《孔孟月刊》,第25卷第7期,1987年3月,頁15-23
    龐景隆,〈文天祥的忠耿之氣〉,《國魂》,第306期,1971年5月,頁51-52
    龐景隆,〈文天祥大庭對策的探討〉,《國魂》,第476期,1985年7月,頁70-74
    龐景隆,〈全忠全孝的文山先生及其全集〉,《江西文獻》,(上)第24卷第10期,1986年6月,頁29-43;(下)第128期,1987年4月,頁9-21
    羅翌倫,〈兩種詮釋向度的溯源比較―試以朱陸「無極、太極」之辨為比較基點的探索〉,《文明探索叢刊》,第41期,2005年4月,頁125-150
    羅堯,〈從「橫渠四句」看張載哲學的人文精神〉,《中國文化月刊》,第245期,2000年8月,頁1-17


    三、學位論文
    元鍾實,《朱熹之心性論》,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董金裕指導,1987年
    孔令宜,《從「孔顔樂處」到程明道天人一本論》,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硏究所碩士論文,林安梧指導,2005年
    江淑君,《程明道天人關係之理論內涵與主體實踐》,台北: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碩士論文,高柏園指導,1993年
    李昌年,《中庸與周張二程思想之關係》,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碩士論文,周學武指導,1986年6月
    沈享民,《朱熹理一分殊哲學之溯源與開展》,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永雋指導,1993年
    林玲俐,《周濂溪通書「誠」之思想硏究》,台北:私立輔仁大學哲學硏究所碩士論文,羅光指導,1984年6月
    金根郁,《張載哲學中「氣」之地位與意義》,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硏究所碩士論文,楊祖漢指導,1995年
    胡元玲,《朱熹思想中「存天理去人欲」之硏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硏究所碩士論文,陳郁夫指導,1999年
    柯朝暉,《程頤思想體系之硏究》,台北: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碩士論文,高柏園指導,1993年
    柯佩杏,《朱熹易學研究》,台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杜保瑞指導,2006年
    洪光勳,《兩宋道學家文學論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張健指導,1994年
    許銘義,《朱熹政治思想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姜允明指導,2000年
    陳一峰,《宋明理學中氣觀念之反省與釐清》,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袁保新先生指導,1997年
    陳雅婷,《朱熹心性論中的氣》,台北:東吳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張永俊、莊文瑞指導,2005年
    張公鑑:《文天祥生平及其詩詞研究》,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洪順隆指導,1986年。
    張德麟,《程伊川心性學之硏究》,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博士論文,陳問梅指導,1994年
    張勢觀,《二程「四書」理學思想硏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硏究所碩士論文,彭維杰指導,2006年
    甯慧如,《南宋儒者的入仕與教學──特別關注道學家的雙重實踐》,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王德毅指導,2004年
    游騰達,《朱子對北宋四子的理解與詮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楊祖漢指導,2005年
    楊雅妃,《周濂溪太極圖說硏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硏究所碩士論文,林文欽指導,2000年
    廖崇斐,《朱子對濂溪〈太極圖說〉之理解與詮釋》,台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碩士論文,林安梧指導,2002年
    翟世芳,《二程學庸思想之硏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硏究所碩士論文,王開府指導,1995年
    劉昌佳,《宋代理學「理一分殊」思想及方法論——以周張二程朱陸為論述中心》,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李威熊、張麗珠指導,2006年
    劉啓崑,《張橫渠「太虛卽氣」之思想史詮釋》,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硏究所碩士論文,張永儁指導,1995年
    蔡佳琳,《典型在夙昔:明清時期文天祥忠節典範的形塑與流傳》,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林麗月指導,2008年
    蔡穎亞,《周敦頤的道德形上學》,台北:私立輔仁大學哲學硏究所碩士論文,陳福濱指導,2007年
    歐昭賜,《朱熹心性論研究》,台北:私立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黎建球指導,1993年
    樸龍模,《朱熹「理氣」哲學思想之研究》,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羅光指導,1995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95912001
    9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912001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200101.pdf107KbAdobe PDF2307检视/开启
    200102.pdf1040KbAdobe PDF2994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