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822/144841 (79%)
Visitors : 51768682      Online Users : 50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0595


    Title: 中越關係正常化後之政治經濟發展
    Authors: 王萬義
    Contributors: 陳陸輝
    王萬義
    Keywords: 中越關係
    關係正常化
    地緣政治
    國家利益
    相互依賴
    Sino-Vietnam relations
    normalization
    geopolitics
    ational interests
    mutual dependence
    Date: 2009
    Issue Date: 2013-09-09 11:11:58 (UTC+8)
    Abstract: 中國與越南的關係源遠流長,自古就是山水相連的鄰邦,由於特殊的歷史、文化和地緣等因素,自古以來,中國就是對越南影響最大的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從1950年到1990年的40年當中,中越關係經歷了從「同志加兄弟」到「兵戎相見」的嚴重對立又走向改善這樣關係大幅度的改變和劇烈變化。「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隨著1991年11月中越關係正常化以來,雙方在各個領域的交往與合作日益發展。1999年2月,兩國領導人確立了新世紀中越關係的發展框架,即「長期穩定、面向未來、睦鄰友好、全面合作」的方針。2002年中共總書記江澤民訪越期間表示,兩國要永遠成為好鄰居、好朋友、好同志、好夥伴。2008年5月底,越共中央總書記農德孟應邀訪問中國大陸時,中越發表《聯合聲明》宣示,雙邊關係提升為「全面合作戰略夥伴關係」。

    2010年迎接中越建交60周年,雙方將今(2010)年定為中越友誼年,兩國關係正常化後,在政治關係,領導人互訪頻繁,建立各種對話機制和管道;在經濟合作方面,雙邊貿易迅速擴大,與中共-東協自由貿易區依存日益加深。但在友好合作關係下仍然存在有諸如民族主義興起、領土糾紛、台越關係的影響、貿易不平衡、投資與政治關係不對稱、歷史華僑等,不利於兩國關係發展問題;整體觀之,中越雖存在著矛盾,但可推測兩國未來的關係仍將持續深化,以維持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雙方仍互相抱持高度警覺與戒心;越南將加強與東協及大國關係,以提升對中共談判與對抗優勢;互藉地緣優勢,各取所得;進一步擴大雙邊經貿等方向前進。
    Sino-Vietnam relations can be traced back to ancient times. They have been neighboring countries sharing the same border. Compared with other countries, China has imposed most influence on Vietnam due to their special historical, cultural, and geographical connections.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C), China and Vietnam relationship experienced dramatic change within years from 1940 to 1990. It started from the period of “comrades plus brothers”, then went to “resort to arms,” and finally improved to current benign relationship. The China-Vietnam relations can be described as “experiences disaster brothers, as soon as meet by chance, their smile vanishes the love and hate.” After the normalization in November 1991, the two countries’ interaction and cooperation in all aspects have been further strengthened. In February 1999, the leadership of two countries established the framework for bilateral relations in the new century, which is “long-term stability, facing the future, good-neighborly relations, and comprehensive cooperation.” In 2002, Jiang Zemin, Chairma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visited Vietnam and noted that two countries would always be good neighbors, good friends, good comrades, and good partners. In the end of May 2008, Nông Đức Mạnh Chairma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Vietnam, visited China. Two countries made Joint Statement and declared to elevate bilateral tie to ‘comprehensive strategic partnership.’
    In 2010, for the upcoming 60th anniversary of Sino-Vietnam diplomatic relations, two countries define the year as ‘China-Vietnam friendship year.’ Since establishing two countries’ diplomatic relation, politically, the leadership of two countries has visited each other frequently. Economically, bilateral trades have expanded rapidly and further relied on China-ASEAN Free Trade Agreement (CAFTA) Zone. Nevertheless, several issues emerge and handicap their cooperation. These issues include the rise of nationalism, territory conflicts, impact from Taiwan-Vietnam relations, trade imbalance, the asymmetry of investment and political conditions, and influence from overseas Chinese. Overall, despite of existing contradic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Vietnam relationship will be continually enhanced so as to maintain a peaceful and stable environment. At the same time, two countries will still be highly cautious of each other. Vietnam will improve its connections with ASEAN and other major state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its advantage on negotiation table against China. Two countries will make the best use of their own geographic advantage and take what they need from their cooperation. Also, they will further expand bilateral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 in the future.
    Reference: 一、中文部分
    于向東,〈冷戰後越南對華政策的調整〉,《當代亞太》,2005年第4期,頁61-63。
    于向東,〈越共十大「民主革新」〉,《世界知識雜誌》,2006年5月24日,頁117-120。
    于向東、游明謙,《10年來中越經貿關係的發展》,當代亞太,2000年,第4期,頁45-50。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傳 1949〜1976年-上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全球戰略大格局-新世紀中國的安全環境》,北京:時事出版社,2000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外交文選》,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年。
    巴克拉諾夫,〈論當代地緣政治範疇〉,《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4年第6期,頁47-50。
    王小平,《國家利益與國家目標》,北京:國際政治,1988年。
    王玉民,《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臺北:幼獅文化出版社,1987年。
    王國平,〈越南外交中的大國因素〉,《東南亞縱橫》,2005年第2期,頁41-42。
    王逸舟,《當代國際政治論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王新恩、韓太平,〈解讀一九七九中越邊境衝突〉,《廣角視野Wide angle》,頁174-177。
    古小松,〈廿一世紀初期「中」越雙邊關係〉,《東南亞環遊》,2003年1月,頁57-60。
    古小松,〈達成建設「兩廊一圈」共識,促進「南寧-河內-海防經濟走廊」啟動〉,《東南亞縱橫》,2005年第11期,頁44-47。
    古小松,《2008年越南國情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古小松,《2009年越南國情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古小松,《越南國情與中越關係(修訂版)》,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第三版,2009年。
    朱宏源,《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書局,2002年。
    朱張碧珠,《國際關係》,臺北:三民書局,1990年。
    行政院大陸工作委員會編,〈中共外交〉,《大陸情勢》,2002年1月,頁68-70。
    何曉清,《冷戰後中越政治經濟關係的發展》,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6月15日。
    宋北侖,〈關於中越關係的分期問題〉,《東南亞縱橫(季刊)》,1999年第5、6期,頁15-16。
    宋宏煦,《國際社會的變遷與二十一世紀》,臺北:正中書局,1995年。
    李丹慧,〈中蘇關係與中國的援越抗美〉,《當代中國史研究》,1998年第3期,頁116-119。
    李天華,〈博弈論與中越關係的恩怨輪回〉,《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4 卷第2期,2001年4月,頁2-5。
    李少軍,《國際政治學概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李未醉、王秀章,〈華僑華人和現代中越關係〉,《八桂僑刊》,2008年9月第3期,頁21-24。
    李桂華,〈1965年越南對華態度突變的原因初探〉,《黨史研究與教學》,2007年第4期,頁44-47。
    李偉成、譚溯澄合譯, K. J. Holsti 著,國際政治分析架構,臺北:幼獅,1988 年。
    李壽源主編,《國際關係與中國外交》,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9年。
    李廣一、李開盛,中越關係和南沙群島爭端,《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7卷第2期,2004年3月,頁96-101。
    李穀,《從恩恩怨怨到平等互利一世紀之交的中越關係研究》,香港:紅藍出版公司,2001年。
    杜進森(越),〈關於中越關係及南寧-諒山-河內-海防經濟走廊建設的一些建議〉,《東南亞縱橫》,2005年第11期,頁25-29。
    沈志華、李丹慧,〈中美和解與中國對越外交(1971〜1973)〉,《美國研究》,2000年第1期,頁99-102。
    沈志雄,〈試論越南外交中的地緣政治因素〉,《東南亞研究》,2001年第6期,頁26-29。
    阮文曆(越),〈南寧-河內-海防經濟走廊是最便捷最有成效的通道〉,《「南寧-河內-海防」經濟走廊建設暨憑祥開放發展論壇發言稿》,2005年10月,頁29-33。
    阮氏蓮香,《越中關係的轉折與展望》,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周毅、覃合,〈擴大「兩廊一圈」與中國-東盟區域性物流中心建設〉,《東南亞縱橫》,2005年第6期,頁19-23。
    林明華,〈中越關係正常化十周年回顧與展望〉,《國際關係-當代亞太》,2001年第12期,頁46-47。
    林輝基,《亞太地區國際關係概論》,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
    洛克、史彼迪歐、西羅弗曼,《論文計畫與研究方法》,項靖、陳儒晰、陳玉箴、陳美馨譯,臺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2002年。
    倪世雄,《當代西方國際關係理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唐永勝、郭新寧,《角逐亞太》,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孫金誠,《正常化之後的中越關係》,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9月。
    徐子恆,《冷戰後中國大陸對第三世界國家之經濟戰略-以越南為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7月。
    徐梅,〈越南入世-背景、問題與前景〉,《東南亞研究》,2004年第2期,頁40-43。
    徐紹麗、利國、張訓常,《越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索爾•科恩,《世界區劃中的地理和政治》,牛津大學出版社1973年。
    翁明賢、吳建德、江春琦總主編,《國際關係》,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7年。
    袁術林,《南海問題與中國國家安全利益》,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5月。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中華民國98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國防部,2009年。
    國際問題研究編輯部,〈中越關係的真相〉,《國際問題研究》,1981年第2期,頁40-44。
    張五岳,《中國大陸研究》,臺北: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第二版,2007年。
    張宏,〈「兩廊一圈」的建設與中國—東盟關係探析〉,《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 年第14 卷第2 期,頁27-29。
    張秀閣,《國家利益在外交決策中的考量—援越抗美時期中國與美越蘇(三國)關係變化的歷史考察》,廣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4月。
    張亞中,《國際關係總論(第二版)》,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張明貴,《國際關係用語-熱門榜》,臺北:書泉出版社,2005年。
    張倍鑫,《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期間中國援越抗法決策研究》,北京:國際關係學院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08年6月。
    曹雲華,《新中國-東盟關係論》,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年版。
    郭明,《中越關係新時期》,北京:時事出版社,2007年11月。
    郭明,《中越關係演變四十年》,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陳文松(越),〈南寧-河內-海防經濟走廊發展潛力的幾個特點〉,《東南亞縱橫》,2005年第11期,頁20-23。
    陳俊元,《地緣政治的本質與規律》,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年。
    陳鴻瑜,《南海諸島之發現、開發與國際衝突》,臺北:國立編譯館。
    閆彩琴,〈二戰後越南華人政策演變探析〉,《東南亞研究》,2006年第6期,頁77-80。
    傑佛裏•派克,《20世紀中的地理》,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版。
    游明謙,〈越南革新開放與現代化建設析論〉,《東南亞縱橫》,2003年第2期,頁41-46。
    游明謙,〈新時期的越南外交戰略:調整與重構〉,《東南亞縱橫》,2002年3月4日,頁44-47。
    項東,〈中越關係新發展與經貿合作新機遇〉,《南洋問題研究》,2005年第3期,頁123-126。
    黃雲靜,〈越南與東盟的關係:從對抗到合作〉,《東南亞研究》,1995年3期,頁43-45。
    黃有台,《中共與越南關係發展之研究-政治、經濟、軍事》,政治大學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4年。
    黃錚,〈發展面向21世紀的中越睦鄰友好合作關係-中越建交50周年之際的回顧與前瞻〉,《學術論壇》,2000年第1期,頁2-5。
    黃錚,《胡志明與中國》,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版。
    葉燕君,《中越貿易的發展對越南經濟的影響與進一步發展的策略研究》,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5月。
    詹姆斯•多爾蒂 小羅伯特•普法爾茨格拉夫,《爭論中的國際關係理論》,世界知識出版社,1987年。
    廖楊、蒙麗,〈「兩廊一圈」建設及其對中越關係的影響〉,《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7期,頁68-71。
    翟強,〈中國與越南戰爭,1950〜1975〉,《歷史教學》,2008年第14期,頁111-114。
    劉天均,《中越共關係的衝突層面-若干問題的研究》,臺北:台灣商務印度書館發行,1984年。
    劉必榮,《國際觀的第一本書-看世界的方法》,臺北:先覺出版社,2008。
    劉富本,《國際關係》,臺北:五南書局出版社,2003年。
    潘成鑫,〈經濟因素與中越南沙群島爭端〉,《國際政治研究》,1995年1期,頁85-87。
    滕桂青,《南中國海問題的外部因素及其對區域安全機制的影響》,中國海洋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6月。
    蔡佩蓉,〈從區域主義的實踐論中共與東協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之影響〉,《共黨問題研究》,28卷12期,2002年12月,頁46-55。
    鄭翠英,《九十年代越南的外交戰備和外交政策》,雲南大學國際關係專業論文,2006年6月。
    黎登營,〈中國對越南經濟發展的作用〉,《期刊導航》,2007年第6期,頁20-23。
    閻學通,《中國國家利益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霍尼(P. J. Honey),陳銘感譯,《北越內幕》,香港:篝火出版社,1966年。
    霍斯提(K. J. Holsti),譚溯澄,李偉成譯,《國際政治分析架構》,臺北:幼獅出版社,1995年。
    戴可來,《21世紀中越關係展望》,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
    戴可來、于向東,〈九十年代中越政治關係的發展及其動因〉,《東南亞縱橫》,2000年第1期,頁14-18。
    戴可來、游明謙,〈中國對越南的投資:現狀與機遇〉,《南洋問題研究》,2002年1月109期,頁39-44。
    韓懷智,《當代中國的軍事工作-上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魏平壹、顧長永,《中國「懲」越外交之研究(1975〜1990)》,2008年臺北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論文研討會。

    二、外文部份

    Fall, Bernard B. Vietnam Witness,1953-66. New York: Praeger, 1966.
    Gravel, Mike ed., General Vietnamese History, Hanoi Vietnam Ш. Boston: Beacon Press, 1971.
    Gourevitch, Peter A.,“The Second Image Reversed: International Sources of Domestic Politic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32, No. 4(1978)
    Gray, Colin S,”A Debate on Geopolitics:The continued Primacy of Geography “,ORBIS,(Spring 1996),pp.247-250。
    Hans Morgenthau, “ The National Interest of the United States “,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8(3), (1988), pp.46-49.
    Honey, P. J., Communism in North Vietnam (Westport, Connecticut: Greenwood Press, 1973)
    John Franklin Copper, China’s Foreign Aid: An Instrument of Peking’s Foreign Policy(Massachusetts: Lexing Books, 1976)
    Keohane, Robert O. and Nye, Joseph S.,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World Politics in Transition(Boston: Little, Brown & Co., 1977)
    Keohane, Robert O. Nye,and Joseph S.,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2nd ed.,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1989)
    Mullins,Willeud A., “On the Concept of Ideology in Political Scienc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IXVI, (June 1972),pp.507-510.
    Ramses Amer, “ Sino—Vietnamese Normalization in the Light of the Crisis of the Late1970s , ” Pacific Affairs, 67: 3,( Fall 1994), pp. 357-372.
    Roskin, Michael G. and Berry, Nicholas O., IR: The New World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2nd edition (Englewood Cliffs:Prentice Hall Inc, 1993)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7981004
    98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981004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00401.pdf302KbAdobe PDF2394View/Open
    100402.pdf277KbAdobe PDF2459View/Open
    100403.pdf9193KbAdobe PDF2944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