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0411
|
Title: | 派遣勞工勞動條件與權益之探討 Research about the labor conditions and rights of dispatched workers |
Authors: | 陳曉欣 |
Contributors: | 成之約 Cheng, Jr Yue 陳曉欣 |
Keywords: | 派遣勞動 典型勞工 勞動條件 權益 |
Date: | 2010 |
Issue Date: | 2013-09-05 14:57:54 (UTC+8) |
Abstract: | 隨著企業經營模式改變,勞動市場彈性化已是一種趨勢,派遣勞動就是其中一種。派遣勞動為一種新興產業,並逐漸取代傳統的勞動型態。而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探討派遣勞工對於自身勞動條件與權益之看法,研究結果顯示:派遣勞工以女性、大學學歷之未婚青壯年族群為主;從事派遣工作的職務以專業人員所佔的比例為次高,顯示國內對於人力派遣的需求,不再侷限於技術層次較低的行政性質,亦出現對於專業性質的派遣需求;另外,相較以先前研究,發現平均派遣期間有延長的趨勢,且多是屬於登錄型的,較不具有安定性;至於從事派遣工作的主因是可以從中累積工作經驗,或是做為嘗試不同工作與事物的途徑,幫助其累積人力資本。 在勞動條件與權益方面,大多數派遣勞工都還滿意本身的薪資水準,然而派遣勞工在要派公司內所享有之福利,確實較正職員工為弱;教育訓練的施行狀況派遣機構則較要派公司為差;且在缺乏相關法令規範下,使得職業災害責任歸屬之界定不清;最後,關於派遣勞工未來動向方面,大部分的派遣勞工僅將派遣工作視為過渡期的工作,或通往正職工作的跳板而已。此或許也與派遣工作的勞動條件及相關保障不佳有密切之關連。 根據文獻分析及實證結果提出政策建議如下:應建立連續性且長期的統計資料;強化保障女性派遣勞工,禁止差別待遇之情形;明文規範派遣期間之限制;釐清雇主責任之歸屬;落實團結權之保障。
關鍵詞:派遣勞動、典型勞工、勞動條件、權益 |
Reference: | 一、中文部分 王惠玲,2006,勞動派遣法制化相關問題之研究-政府應有之角色與功能,勞 動派遣理論與實務對話研討會,頁153-165。 成之約,2000,台灣地區派遣勞動的發展及其對勞資關係與勞動政策影響之研 究 (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 成之約,2004,派遣勞動及其發展的探討:工會觀點,萬國法律,第138期, 頁2-14。 成之約,2004,國際派遣勞動規範比較,收錄於人力派遣大革命,台北:才庫 人力資源顧問股份有限公司,頁49-66。 成之約,2006,產業工會對「派遣勞工」的態度及其對勞資關係意涵之初探, 政大勞動學報,第20期,頁97-123。 成之約、莊美娟,2000,資訊科技運用對勞資關係影響之初探,經社法制論 叢,第26期,頁167-193。 成之約、鄭津津,2000,派遣勞動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勞工行政,第146 期,頁43-55。 吳宏翔,2007,制定派遣勞動法之必要性及法制內容探討,台灣勞工雙月刊, 第9期,頁9-18。 李祥毅,2003,輕鬆自在與派遣人力共舞,管理雜誌,第354期,頁48-60。 李誠,2001,知識經濟的迷思與省思,台北:天下文化。 林佳和,2010,從德國派遣勞動法制與經驗-談我國勞基法討論草案規定,台 灣思想坦克論壇第十七場-誰歧視派遣?非典型勞動的權益保障。 邱祈豪,2004,日本人力派遣發展現況,收錄於人力派遣大革命,台北:才庫 人力資源顧問股份有限公司,頁107-124。 邱祈豪,2004,派遣勞動與其類似型態之區別及問題點-以日本勞動派遣法為 例,研究與動態,第10 期,頁153-177。 邱祈豪,2010,2008 年日本勞動派遣法草案及派遣實態之研究,台灣勞動評 論,第2卷第1期,頁63-91。 邱駿彥,2000,勞工派遣法制之研究-以日本勞工派遣法為例,台灣勞動法學 會學報,第1期,頁1-68。 邱駿彥,2004,勞動派遣之法律關係探討,萬國法律,第138期,頁50-66。 邱駿彥,2006,勞動派遣法律關係若干疑義之考察,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 60期,頁55-65。 邱駿彥,2007,勞動派遣對勞工權益的影響,台灣勞工雙月刊,第7期,頁 66-73。 陳正良,1994,派遣業勞工之僱用關係與勞動條件,勞資關係月刊,第12 卷,第12期,頁6-15。 焦興鎧,2000,論勞動派遣之國際勞動基準,輔仁法學,第19期,頁203- 252。 簡建忠,2009,台灣勞動派遣法規草案與中國勞動派遣法制之比較,台灣勞動 評論,第1卷第2期,頁157-178。 黃仕儀,2001,我國派遣勞動法制化之研究,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 黃偉誠,2006,我國勞動派遣法制定之研究,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程貫,1998,德國勞工派遣關係之法律結構,政大法學評論,第60期, 頁271-301。 黃越欽,2006,勞動法新論(修訂三版),台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黃能堂、何憶華,2009,淺論政府機關運用派遣人力之現況與展望,T&D飛 訊,第84期,頁1-17。 楊式昌,2006,勞動派遣關係當事人簽證效力之研究-以工程技術顧問公司之 技師簽證為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楊通軒,1998,勞動派遣立法必要性之研究,全國律師,第2卷第7期,頁34- 41。 楊通軒,2000,論德國勞動派遣法制,台灣勞動法學會學報,第1期,頁69- 121。 楊通軒,2003,歐洲聯盟勞動派遣法制之研究-兼論德國之勞動派遣法制,中 原財經法學,第10期,頁40-55。 楊通軒,2004,台灣勞動派遣立法之雛議-機會與風險的平衡,萬國法律,第 138期,頁32-49。 楊通軒、林更盛,1999,非典型工作型態相關法律問題之研究,行政院勞委會 委託研究計畫。 楊通軒,2010,勞動派遣之法律定位及法律選擇-兼論中國勞務派遣規定,中 正大學法學集刊,第29期,頁1-33。 楊朝安,2004,台灣人力派遣發展現況,收錄於人力派遣大革命,台北:才庫 人力資源顧問股份有限公司,頁125-136。 楊朝安,2006,台灣人力派遣的市場現況與因應之道,勞動派遣理論與實務對 話研討會,頁33-46。 劉士豪,2008,派遣勞工的職業災害補償問題之研究,收錄於非典型勞動關係 之爭議問題與解決,台北:臺灣勞動法學會,頁153-201。 劉士豪,2008,勞動派遣的法律關係-從國際勞工組織第一百八十一號公約 談起,臺灣國際法季刊,第5卷第3期,頁81-127。 鄭津津,1998,勞動派遣相關法律問題之探討,就業與訓練,第16期,頁12- 16。 鄭津津,1999,派遣勞動之法律關係與相關法律問題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 學集刊,第2期,頁237-256。 鄭津津,2000,美國勞動派遣法制之研究,台灣勞動法學會學報,第1期,頁 123-150。 鄭津津,2002,從美國勞動派遣法制看我國勞動派遣法草案,中正法學集刊, 第10期,頁37-98。 鄭津津,2004,美國人力派遣發展現況,收錄於人力派遣大革命,台北:才庫 人力資源顧問股份有限公司,頁94-104。 鄭津津,2004,國際社會勞動派遣法制化之比較分析-兼論我國勞動派遣法制 之現況與未來發展,萬國法律,第138期,頁15-31。 鄭津津,2006,勞動派遣之工會角色與功能探討-以派遣勞工行使集體勞動權 為中心,勞動派遣理論與實務對話研討會,頁91-97。 鄭津津,2010,政府機關使用派遣人力之影響與因應,就業安全半年刊,第9 卷第1期,頁20-25。 賴志榮,2009,我國勞動派遣問題與立法規範之探討-兼論中國大陸勞務派遣 法規,中原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軒廷、巫哲緯,2006,國內高科技產業專業人員任用改採派遣制度之研究, 真善研發期刊,第2卷第1期,頁53-64。 簡建忠,1999,台灣派遣勞工對派遣工作看法之研究,勞資關係論叢,第9 期,頁99-124。 簡建忠,2004,人力派遣的正統思維與變相運用,收錄於人力派遣大革命,台 北:才庫人力資源顧問股份有限公司,頁137-150。 蘇偉業、林雪湘,2007,人力派遣制度取代政府約聘僱人力的可行性研究:以 高雄市爲例,第8卷第2期, 頁67-95。
二、 外文部分 Cohany, Sharon R.1996.“Workers in alternative employment arrangements.”Monthly Labor Review(October):35. Hale,Noreen.1990.The Older Worker: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Management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San Francisco:Jossey-Bass Inc. Publishers.)p.21. Houseman, Susan N. 2001.“The benefits implication of recent trends in flexible staffing arrangements.”Pension Research Council Working Paper No.2001-19.p.1. Houseman,Susan N.2000.“Why employers use flexible staffing arrangements:evidence from an establishment survey.”Upjohn Institute Staff Working Paper No.01- 67,p.4. Japan Institute of Labor. 2003.“Japan Labor Bulletin.”Japan Labor Bulletin,42(4):2-4. Kundu,Krishna.2000.“Temporary work:a catalyst for a stronger economy.”Employment Trends(June):3. Kalleberg, A. L.,2000, “Nonstandard Employment Relations: Part-time,Temporary and Contract Work”,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26,p.350. McMullen,Kathryn.1998.“Restructuring government:human resource issues at the workplace level. ”OECD PUMA Activity Meeting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p.12. Neugart, Michael, & Donald storrie. 2003 . “Temporary work agencies and equilibrium unemployment.”Program for the Study of Germany and Europe Working Paper No.02.6,p.2. Robert B.Moberly, 1987,Temporary,Part-Time and Other Atypical Employment Relationships in the United States,16 LAB.L.J. p.623. Storrie,Donald.2002.“Temporary agency work in the European Union.”European Foundation for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and Working Conditions,p.1. Segal Lewis M. & Daniel G. Sullivan. 1997.“The growth of temporary services work.”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1(2):127.;Kalleberg, Arne L.2001.“Organizing flexibility:the flexible firm in a new century.”British Journal of Industrial Relations,39 (4):479. Uzzi, Brian & Zoe I. Barsness.1998.“Contingent employment in British establishments:organizational determinants of the use of fixed-term hires and part-time workers.”Social Forces,76(3):969. Vosko,L.F.,1998,“Regulating Precariousness? The Temporary Employment Relationship under the NAFTA and the EC Treaty”,Industrial Relations,53(1),pp.123-154.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勞工研究所 97262004 99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262004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勞工研究所]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200401.pdf | 1351Kb | Adobe PDF2 | 504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