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60380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4105/145137 (79%)
造訪人次 : 52208378      線上人數 : 13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0380


    題名: 觀察收視率在新聞室之權力移動-以電視新聞編輯為例
    Observe power floating under TV rating in news room- by practice of news editors
    作者: 黃淑芬
    貢獻者: 陳百齡
    黃淑芬
    關鍵詞: 收視率
    新聞編輯
    工具性
    傅柯
    權力
    TV RATING
    news editors
    tool phenomenology
    Foucault
    power
    日期: 2010
    上傳時間: 2013-09-05 14:39:36 (UTC+8)
    摘要: 收視率對當代電視新聞的影響,是國內外傳播學者關切的議題之一,尤其以台灣的媒體生態而言,僅有一家收視率調查公司,所提供的收視率數據遭到挑戰,學者憂心新聞媒體為商業服務,恐將對新聞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
    新聞組織需要一項評估的工具,「收視率」既然如此受到質疑,為何長期以來一直找不到收視率以外的機制足以取代?也就是說,如果要找到一項得以取代收視率的機制,外界必須先了解收視率如何在當代媒體機構中被使用,它與新聞組織到底存在什麼樣的共生狀態,過去外界透過短暫觀察與訪談,便對新聞室運作與收視率的關連下了評論,從實務經驗來看,並不認為其知其所以然。本研究將從實際新聞室的運作,對於收視率在新聞室中的流動,提供最直接的證據。
    本研究將以電視編輯的對話分析,輔以資深人員訪談,解構收視率在新聞室中的工具性;繼之從傅柯的權力系譜學下,觀察新聞組織如何披著收視率的外衣,馴服新聞編輯,反之,新聞編輯如何透過權力的流動,利用收視率對組織進行反制。提供最實際的場域證據,展現新聞室與收視率的日常活動經驗,讓外界得以了解,並正視兩者之間的緊密聯繫,對未來提出改變收視型態建議時,能更臻成效。
    關鍵詞:收視率、新聞編輯、工具性、傅柯、權力。
    The influence of TV rating cause to news organizations was a topic that gains most focus of the scholars in mass-communication era. Especially in Taiwan, there is only one institution provides such statistics, therefore the authenticity of these statistics has been widely quest about. Scholars also shown their worry about that the commercially development of news organizations will lead them heading to the iceberg.
    Indeed, News organizations need a tool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their programs to the audience. Even through TV rating has been queried by scholars, why the tool still irreplaceable? There must be something that deep inside between TV rating and news organizations that haven’t been noticed. To break into this connection, we must first realized that TV rating already been symbiosis with news organizations. And clear-out how the tool been used inside news organizations. For the time being, scholars have been reviewing such relation from outsider point of view and made the conclusion based on such basis. From which, we think is just skin-deep. In this study, we will provide evidences from inside the news room.
    This thesis is based on analyze of the communications between editors. Together with interviews of senior news producers, we try to assay the tool phenomenology of TV rating inside the news room. Further we observe how news organizations use rating to discipline news editors under the theory of genealogy of power form Michael Foucault. In contrary, how editors resist news organizations through floating power of rating. From such study we can clearly identified the reality of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TV rating and news room. And then we could have more valid suggestions about replacing TV rating in the future.
    Keywords: TV rating, news editors, tool phenomenology, Foucault, power
    參考文獻: 中文參考書目
    丁嘉琳(2006)。<尼爾森「數字神話」崩解中>,《新新聞周報第1001期》。
    王嵩音(1995)。「有線電視之收視調查」,政大新聞教育六十週年慶學術研討會。
    王沛娣(2007)。<一場不公平的競爭收視率是導致電視產業惡質的罪魁禍首!?>,《網路社會學通訊》第六十一期,2007年3月15日。
    公共電視(1999)。<電視生死福:收視率(上)(下)>,《公共電視閱讀天下網頁》,http://203.74.200.13/~reading/。
    石計生(2006)。《社會學理論-從古典到現代之後sociological theory: from the Classic to the post-Modern》。台北市:三民。
    李猛(2003)。《當代社會學理論》楊善華主編,台北市:五南。
    林宜蓁(2003)。《收視率於廣告主、廣告代理商、媒體購買公司的電視媒體購買策略應用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照真(2007) 。<廣告購買機制才是禍首>,中國時報:2007.03.31
    林照真(2009)。《收視率新聞學-台灣電視新聞商品化》。台北市:聯經。
    林照真(2009)。<電視新聞就是收視率商品:對每分鐘收視率的批判性解讀>,《新聞學研究》。79-117。第九十九期。(TSSCI)
    林書瑋(2008)。《電視新聞主播工作倦怠的成因與影響》。政大傳播學院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易顯飛(2010)。<技術現象學、經驗轉向與技術文化-伊德的技術哲學評析>。《湖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翁秀琪(2007)。《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市:三民。
    陳百齡(2010)。<時間組織之時間壓力與協力圈:以圖表工作為例>。NEVERLAND˙百齡老師的研究教學網站 http://neverland.km.nccu.edu.tw/xms/content/read.php?id=1088。
    張依雯(2000)。《解構台灣地區電視經營生態與收視率之關聯》。國立政治大學廣播與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茵惠(2009)。<片刻真實——電視機為何對你說謊?>,《人籟》月刊:2009年10月號。
    張文強(2005)。<新聞工作的常規樣貌:平淡與熱情的對峙>,《新聞學研究》, 第八十四期,民94年7月 頁1-40。
    張文強(2009)。《新聞工作者與媒體組織的互動》。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
    高宣揚(2003)。《當代法國思想五十年》。台北市:五南。
    高宣揚(2005)。《福柯的生存美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曹家榮(2009)。《技術化生活型式的實在與秩序如何可能?-一個理論架構的提出》。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系博士候選人。
    葉廣海(1992)。《收視率的三角習題》。台北:正中書局。
    黃奇鏘(1982)。<追根究底──好個收視率調查站>,《掃描線雜誌》,2:28-31。
    黃新生(1994)。《電視新聞》。台北市:遠流。
    黃葳威(1999)。〈虛擬閱聽人?從回饋觀點分析台灣地區收視/收聽調查的現況—以潤利、紅木、尼爾森行銷研究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公司為例〉,《廣播與電視》,第十四期,頁25-61。
    許適欐(2010)。《影響電視新聞編輯編排的因素及策略─以24小時新聞台為例》,政大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楊大春(1997)。《傅柯》。台北市:生智。
    蔡念中(民88)。<提昇電視新聞節目品質-電視社會新聞羶色腥現象之探討>,《廣播與電視》,14:167-187。
    蔡莞瑩(2006)。《資深新聞工作者的處境分析》,政大傳播學院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蔡淑瑜(2003)。「收視率的三角習題」。媒體識讀教育月刊28期(2003年4月1日)。
    鄭明樁(2004)。「換個姿勢看電視」。台北:揚智文化。
    劉旭峰(2006)。《新聞萬萬歲:誰在看電視?》,台北市中和市:INK印刻。
    鍾蔚文(2004)。<玩物之中見創意-以傳播工具為例>,《淡江人文社會學刊》,五十五週年校慶特刊:1-16。
    報章文章
    中央社(2009)<電視收視質調查 智庫建議先做新聞台>台北2009.12.17 08:15 pm
    中國時報(2002)。<媒體弱智化,孩子最受害>2002--04,十三版。
    工商時報(2009)<社論2009改進閱聽調查偏差導正媒體產業發展>2009-09-19
    宋志民(2010)。<公視內部動盪 馮賢賢力挺收視率>,中國時報,2010-01-23,D4/娛樂新聞。
    周詳人(2007)。<台灣的有線電視向上提升?>,《自由時報》2007.12.25。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oct/25/today-o3.htm
    陳孝凡(1999a)。<鄭淑敏:把AC尼爾森收視調查趕出台灣>,中國時報,1999。11。30,26版。

    網路文章
    電視的發明 大紀元文化網
    http://www.epochtimes.com/b5/2/10/2/c9067.htm
    江文軍「你真的在看我嗎?」-論數位電視時代的收視率調查http://comm.nccu.edu.tw/wp-content/digiconf05/part2/2-5.doc
    陳世敏(2009)。<「收視率」真的是新聞品質的魔咒嗎?>卓越新聞獎座談會文稿, http://www.feja.org.tw/modules/news002/article.php?storyid=265
    陳志賢(2005)。<商業電視是樁既剝削又歧視的生意?電視商品閱聽人的生產與家庭論述>《 新聞學研究》#83期,頁167-210。
    陳嘉彰(2001)。《打破電視收視率掛帥的迷思》。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援引自http://www.npf.org.tw/post/2/1601。
    黃厚銘(2007)。(「俗民方法學的研究」的「序言」與「翻譯」初稿),2007/12/2,http://diary.blog.yam.com/doxa

    西文翻譯書目:
    Bourdieu, P. 著,林志明譯(2002)。《布赫迪厄論電視》。台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發行。
    Bourdieu, P.著宋偉航譯(2004)。實作理論綱要。臺北市 : 麥田出版 : 城邦文化出版 : 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民93。
    Buzan, T. (1984) 譯者:詹求孚˙陳芳智。《開發你的腦力》Make the Most of Your Mind。遠流:台北。
    Elena Bodrova & Deborah J. Leong著,蔡宜純譯(2009)。《心靈幫手 Vygotsky學派之幼兒教學法》Tools of the Mind,心理:台北。
    O’Connor, J & Ian McDermott著,王承豪譯(1999)。《系統思考實用手冊》The Art of Systems Thinking。台北市新店市:世茂。
    Vygotsky, L.S.著,李維譯(2007)。Thought and Language,《思維與語言》。台北市:胡桃木文化。
    Vygotsky, L.S.著,蔡敏玲,陳正乾譯(1997)。《社會中的心智高層次心理過程的發展》,台北市:心理。

    西文書目:
    Beloff, N. (1976). Freedom Under Foot : The Battle over the Closed Shop in British Journalism. London, Temple Smith.
    Garfinkel, H. 1967. Studies in Ethnomethodolog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Garfinkel, H. & H. Sacke. 1970. “ On Formal Structures of Practical Actions.”In: theoretical Sociology. Pp.338-66, J. C. Mckinney, E, A. Tiryakian(eds.), NY:Appleton-Centuryp-Crofit Press.
    Heidegger, M. 2008. Being and Time. New York: Harper.
    Heritage, J. 1984. Garfinkel and Ethnomethodlolg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Hutchins, E. 1995. Cognition in the wild.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London, England.
    Ihde, D. 1979. Technology and Praxis. Dordrecht, Holland; Boston: D. Reidel Pub. Co.
    McManus,J . H .(1994). Market-driven journalism: Let the citizen beware? Newbury Park, CA:Sage.
    Meehan, E.R.(2005) Why TV is Not Our Fault: Television Programming, Viewers, and Who’s Really in Control. London and New York: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Pea, R. D. (1993). Practices of distributed intelligence and designs for education. In G. Salomon (Ed.), Distributed cognitions: Psychological and educational considerations (pp. 47-87). Cambridge , MA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imon, H. A. (1996). The science of the artificial .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Stillings, Chase, Feinstein, Garfield, Rissland, and Weisler.(1995) Cognitive Science: An Introduction, Second Edition. Cambridge, MA: MIT Press. [First author, editor, and primary author of four chapters.] 2009
    Webster, J. G. (2000). Rating Analysis: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udience Research. Mahwah,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97941014
    9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941014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101401.pdf1409KbAdobe PDF2779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