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一、中文部分 Palen, J. John、章英華譯,1997,〈美國都市社會學家眼中的台灣都市──與美國的對照〉,頁517-522,收錄於蔡勇美、章英華編,《台灣的都市社會》。臺北:巨流。 于明誠,1992,《都市計畫概要》。臺北:詹氏書局。 中村良平、李倢,2006,〈城市空間人口密度模型研究綜述〉。《國外城市規劃》21(1):40-47。 王宇、高向東,2006,〈基於GIS的大連城市人口空間分布變化及模擬研究〉。《世界地理研究》17:142-148。 王湧泉,1985,《高雄都會區的人口分布及其變遷》,高雄: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經建會,1979,《臺北都會區實質發展與課題之研究》。臺北:行政院。 西村睦男、余萬居譯,1985,〈臺北市地理學研究:日據時期〉。《思與言》23(3):3-34。 何金銘,1991,〈高雄都會區的人口密度分布模型-人口密度函數理論的再驗證〉。《人口學刊》,14:69-82。 何金銘,1992,〈從人口分布的觀點評析高雄市的區里行政區劃政策〉。論文發表於「國家政策與區域發展學術研討會」,高雄:民主基金會,民國80年1月26至27日。 吳文鈺,2006,〈多中心城市人口模型及模擬:以上海市為例〉。《吳文鈺,2007,〈1990年代上海人口密度模型及演變〉。《市場與人口分析》13:40-47。 吳文鈺,2007,〈1990年代上海人口密度模型及演變〉。《市場與人口分析》13:40-47。 李國鼎,1981,〈台灣地區人口分布與生活素質〉。《自由中國之工業》56(4、5):1-17。 林季平、章英華,2000,〈臺北縣的人口成長與地區發展特性〉,論文發表於「新世紀臺北縣發展藍圖」,臺北:輔仁大學,民國89年9月22日至24日。 林鈞祥,1963,〈臺北市人口分布之分析與研究〉。《台銀季刊》14:279-305。 林鈞祥,1975,〈臺北市人口之分布〉。《地學彙刊》3:23-33。 林瑞穗,1972,〈臺北、高雄二都會地區形成之比較研究〉,《台灣文獻》23(1):49-59。 林澤田,1973,〈台灣都市與工業區位之研究〉。《台銀季刊》24(3):41-67。 施添福,1982,《台灣的人口移動與原性服務部門》。臺北:師大地理叢書。 孫清山,1997,〈戰後台灣都市之成長與體系,蔡勇美、章英華編〉,頁63-97,收錄於蔡勇美、章英華編,《台灣的都市社會》,臺北:巨流。 張丕繼、王玲,1987,〈台灣地區未來的人口問題及其對策〉。《自由中國之工業》67(3):7-19。 現代城市研究》12:39-44。 章英華,1986,〈台灣都市區位結構的比較研究:以臺北、台中、高雄為例〉。《台大社會學刊》18:25-50。 章英華,1986,〈清末以來台灣都市體系之變遷〉。頁233-273,收錄於瞿海源、章英華編,《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章英華,1987,〈臺北市的內部結構一一區位的與歷史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3:1-62。 章英華,1993,〈臺北縣移入人口與都市發展〉,頁53-78,收錄於蕭新煌主編,《臺北縣移入人口之研究》,板橋: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章英華,1995,《台灣都市的內部結構》。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章英華,1997,〈台灣的都市體系──從清到日治〉,頁34-61,收錄於蔡勇美、章英華編,《台灣的都市社會》。臺北:巨流。 章英華、范維君,2010,〈臺北市的人口變遷:以臺北都會為範疇的觀察〉。 章英華、蔡勇美,1997,〈台灣的都市經驗─過去、現在與未來初探〉,頁523-548,收錄於蔡勇美、章英華編,《台灣的都市社會》,臺北:巨流。 許文昌,1983,〈臺北市郊區化現象之探討〉。《土地改革》33(1):20-24。 陳東升,1993,〈北縣人口遷移之特徵與趨勢〉,頁18-51,收錄於蕭新煌主編,《臺北縣移入人口之研究》,板橋: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陳東升,1995,《金權城市》。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陳春志,2008,《影響台灣地區都市人口密度空間變化因素之探討》,台南: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紹馨,1963,〈最近十年間台灣之都市化趨勢與臺北都會區的形成〉。《台大社會學刊》1:5-79。 陳紹馨,1979,《台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陳寬政,1981 ,〈臺北都會區的人口分布與變遷〉。《人口學刊》5:51-69 。 陳寬政、林忠正,1987,〈臺北都會區的人口分布與住宅區位特性〉。《中國社會學刊》11:81-93 。 陳寬政,1997,〈台灣北部區域的都會發展與人口分布〉,頁105-123,收錄於蔡勇美、章英華編,《台灣的都市社會》,臺北:巨流。 黃萬居,1981,《臺北市人口分布與變遷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經建會都市規劃處,1977,《台灣地區綜合開發計畫》。臺北:行政院經建會。 葉倩瑋、卞鳳奎譯,1991,〈清代台灣的都市化一一以臺北市為例〉。《臺北文獻》直字95:51-79。 熊瑞梅,1990,〈臺灣都會人口遷移及有關區位擴張的假設檢定〉。《中國社會學刊》14:65-95。 趙建雄,1991,〈都市空間結構的變遷〉,《中國地理學會會刊》14:65-95。 蔡彩秀,1995,《板橋的都市發展(1895~1985)一一兼論其社會影響》,臺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論文發表於「人口變遷與社會發展聯合研討會」,臺北:台灣人口學會,民國99年4月29日至30日。 鄭彩夷,1983,《台中都會區的人口分布及其變遷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龍冠海,1972,〈臺北市郊區四市鎮之人口結構與變遷之研究〉,頁53-78,收錄於龍冠海主編,《台灣城市人口調查研究》,臺北:東方文化書局。 薛益忠,1986,〈台灣都市空間分布之形態與變遷〉,《地學彙刊》5:91-103。 謝守紅、宁越敏,2006,〈廣州市人口密度分布及演化模型研究〉,《數理統計與管理》25:518-522。 謝高橋,1980,〈台灣的都市化過程與趨勢〉,《國立政治大學學報》41:75-125。 二、外文部分 Barclay, George , 1954,Colonial Development and Population in Taiwa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Berry, Brian, Simmons, and Tennant, 1963, “Urban Population Densities: Structure and Change”, Geographical Review53:389-405. Clapson, Mark,2003, Suburban Century: Social Change and Urban Growth in England and the USA, Oxford: Berg Press. Colin, Clark, 1951,“Urban Population Densities.”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114:490-496. Duncan, Beverly, George Sabagh, and Maurice D Van Arsdol,1962, “Pattern of City Grow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67(January):490-496. Everett, Lee, 1966,“A Theory of Migration”, Demography 3:47-57. Graff, Michael, 1976, Changing Urban Population Density Gradients in Taipei.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East Lansing. Guest, Avery, 1973,“Urban Grown and Population on Densities”, Demography 10(February):53-60. Hoyt, Homer,1939, The Structure and Growth of Residential Neighborhoods in American Cities. Washington D.C.: Federal Housing Administration. Hawley, Henry, 1986, Human Ecology: A Theoretical Essa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Jackson, Kenneth, 1985, Crabgrass Frontier: The Suburbaniz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in, J. P. and Liaw, K. L., 1999, “Return and Onward Migrations and their Determinants of the Young Labor Force in Taiwan: Evidence From the Data of the 1990 Census.” Taipei: The Journal of Population Studies 20: 63-92. Lin, J. P. and Liaw, K. L.,2000 ,“Labor Migrations in Taiwan: Characteriz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1990 Census.”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 32 (9): 1689-1709. Mills, Edwin, Studies in the Structure of the Urban Economy.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Press. Muth, Richard, 1969, Cities and Housing.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ewling , Bruce, 1966,“Urban Growth and Spatial Structure: Mathematical Models and Empirical Evidence.” Geographical Review 56: 21-25. Newling , Bruce, 1969,“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urban population densities.” Geographical Review 59: 242-252. Palen, John ,1975, The Urban World. New York: McGraw-Hill. Palen, John, 1995, The Suburbs. New York: McGraw-Hill. Schnore, Leo, 1972, Class and Race in Cities and Suburbs. Chicago: Markham Publishing Company. Shryock, Henry, and Jacob , Siegel, 1973, The Methods and Materials of Demography. Washington: The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Winsborough,Hal, 1963, “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the Theory of Suburbaniz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68: 5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