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59897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56/144643 (79%)
Visitors : 51703629      Online Users : 47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9897


    Title: 中日東海爭議分析(1990-2010):攻/守勢現實主義的驗證
    A analysis of disputes on Sino-Japanese East China sea disputes: validating of offensive/defensive realism
    Authors: 張越思
    Chang, Yueh Szu
    Contributors: 張登及
    張越思
    Chang, Yueh Szu
    Keywords: 東海爭議
    中國崛起
    結構現實主義
    攻勢現實主義
    守勢現實主義
    Date: 2011
    Issue Date: 2013-09-03 16:31:20 (UTC+8)
    Abstract: 隨著冷戰後中國經濟上的快速成長,中國權力在東亞的崛起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在這股趨勢下,日本首當其衝的要面對中國的壓力。中日之間在東亞地區權力結構的變化,以及東亞權力結構轉移對日本國家行為的影響,又可以具體而微的從東海爭議近20年來衝突的升高來觀察。

    因此,本文試圖經由中日東海爭議這一案例,來分析中國崛起與東海爭議升高之間的關聯。並以結構現實主義的兩大分支:攻/守勢現實主義作為本研究的理論架構,透過驗證指標的設計,來檢視中日在東海的立場與作為,比較符合攻勢或守勢現實主義的理論期待。

    透過指標的驗證,本文的研究發現中國在東海爭議的立場與作為上,比較符合攻勢現實主義的期待,但卻仍存在部分符合守勢現實主義理論期待的作為。相對於中國,日本在東海爭議上的立場與作為更能夠符合攻勢現實主義的期待。關於海權國日本在東海爭議中展現出比陸權國中國更強烈的攻勢作為的解釋,本文認為這與爭議焦點有關,當海洋成為問題焦點時,海上力量的對比才是權力最主要的內容。儘管日本在整體權力的競逐上逐漸落在中國後面,但在當前仍然擁有不遜於中國的海洋力量,以及美日安保作為後盾的日本,自然能夠在東海爭議中展現出比中國更強烈的攻勢作為。
    Reference: 中文部份
    一、書籍及專章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種歷史編輯委員會編,海軍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9月)。
    中國農業部漁業局編,2010中國漁業統計年鑑(北京:新華書店,2010年)。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可持續發展國家報告(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2)。
    內田滿著,徐興慶、蔡啟清等譯,現代日本政治事典,(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8年)。
    李建民,冷戰後日本的普通國家化與中日關係的發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
    毛裡和子著,徐顯芬譯,中日關係─從戰後走向新時代(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冷溶,汪作玲主编,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
    吳寄南,新世紀日本對外戰略研究(北京:時事出版社,2010年)。
    郭秋永,社會科學方法論,(台北:五南出版社,2010年)。
    彭子強,奇鯨神龍─中國核潛艇研製紀實(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5年7月年)。
    陳侃,使琉球錄(臺北:臺北商務出版社,1965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郭隆隆、趙念渝著,世紀之交的大國關係(上海:上海出版社,1998年)。
    劉勝驥,社會科學方法論:研究之建設(台北:巨流出版社,2007年)。
    飯田建一編,胡台生譯,1996-1997東亞戰略概觀(台北:國防部軍務局,1996年)。
    鄭海麟,從歷史與國際法看釣魚台主權歸屬(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3年)。
    劉華清,劉華清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4年)。
    趙翊達,日本海上自衛隊:國家戰略下之角色(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出版社,2008年)。
    國家海洋局編,中國海洋21世紀議程(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年)。
    Andrew Heywood著, 楊日青、李培元、林文斌、劉兆隆譯,政治學新論(臺北:韋伯文化出版社,2001年)。

    二、期刊、雜誌
    王珊,「從東海油氣田爭端看日本對華能源政策」,現代國際關係,2005年第12期,頁41-44。
    王少普,「多極化趨勢下的中日美關係」,和平與發展,2010年第2期,頁43-48。
    王緝思,「從中日美力量對比看三邊關係的發展趨勢」,國際政治研究,2008年第3期,頁1-14。
    王存剛,「江澤民的新安全觀及其成功的實踐」,理論與現代化,2004年第1期,頁19-23。
    王世科、梅林,「中國核潛艇與柴電潛艇的戰力」,全球防衛雜誌,2005年第255期,頁22-24。
    王新森,「解構基洛」,現代艦船,2002年第8期,頁22-24。
    初曉波,「身分與權力:冷戰後日本的海洋戰略」,國際政治研究,2007年第4期,頁90-103。
    天兒慧,「21世紀中日關係與日本的展望─超越感情論建立創造性中日關係」,戰略與管理,2004年第1期,頁66-81。
    司樂如,「美印中三角關係互動與國際格局」,當代亞太,2007年第10期,頁34-41。
    李卓,「日本大戰略的演化模式─讀塞繆爾斯的《日本大戰略與東亞的未來》」,國際政治研究,2010年第2期,頁168-180。
    朱鋒,「『周邊事態』:矛盾與問題─對日美防衛合作指針和相關法案的思考」,現代國際關係,1999年第8期,頁23-26。
    江淮,「春曉在哪裡?」,世界知識,2010年第7期,頁67。
    江南,「中日驅護艦50年」,現代艦船,2004年年1月號,頁9-24。
    江新鳳,「中日東海油氣田爭議的由來」,共產黨員,2008年16期,頁47。
    石源華、陳莉菲,「論中國共產黨三代領導人的周邊外交思想」,中國外交,2001年第12期,頁9-14。
    宋志勇,「從敵對到戰略互惠的中日關係」,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頁20-28。
    何蘭,「日本對華戰略與中日關係走向」,現代國際關係,2007年第12期,頁30-32。
    何思慎,「日本在東亞軍事政策調整之研究」,亞太研究通訊,2007年第5期,頁93-122。
    曲儉,「中國海軍護衛艦的發展」,廣角鏡,2004年8月號,頁76-80。
    西崎文子,「全球性超級大國還是民主典範?─後冷戰時代日本的美國觀」,國際政治研究,2005年第1期,頁84-93。
    朱風嵐,「『自然延伸』還是『中間線』原則─國際法框架下透視中日東海大陸架劃界爭議」,國際問題研究,2006年第5期,頁20-25。
    呂建良,「東海石油能源與中日衝突之分析」,復興崗學報,2006年第88期,頁255-280。
    季國興,「論大陸架和專屬經濟區兩種制度及中日東海劃界」,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頁14-20。
    邱坤玄,「台灣的中共外交研究與國際關係理論的對話」,東亞研究,2009年第2期,頁1-28。
    邱坤玄,「中共對冷戰後美日安全關係的認知與新安全觀的形成」,東亞研究,2004年第2期,頁1-32。
    邱昭憲,「中日能源外交競合:地緣政治經濟的觀點」,亞太研究通訊,2010年第8期,頁124-128。
    始安,「東北亞紅潮屏障‧日本海上自衛隊」,全球防衛雜誌,2006年第268期,頁40-47。
    門洪華,「國家利益與戰略視野─關於中日關係的調研與思考」,現代國際關係,2007年第10期,頁4-11。
    林代昭,「冷戰後的亞太格局與中日關係」,國際政治研究,2001年第2期,頁14-20。
    林長盛,「中共海軍軍力分析─大型水面艦艇」,北京之春,1996年第36期,頁28。
    林宗達,「真實還是臆測?中國最新核子動力飛彈潛艇探索」,全球防衛雜誌,2006年第265期,頁8-10。
    林賢參,「蛻變中的日本防衛政策─北韓飛彈威脅VS.日本之『先制攻擊論』」,展望與探索,2006年第8期,頁92-98。
    金熙德,「日美同盟的「再定義」及其未來的趨勢」,世界經濟與政治,2000年第7期,頁13-18。
    金熙德,「21世紀初中日關係的特徵與課題」,日本學刊,2002年第4期,頁50-62。
    金熙德,「21世紀日本外交的抉擇」,國際政治研究,2008年第1期,頁1-16。
    金永明,「海洋政策開發與法制研究」,上海經濟研究,2007年第9期,頁35-43。
    周季華,「綜合安全保障與東亞國際新秩序」,國際政治研究,2001年第1期,頁83-88。
    時殷弘,「北京六方會談與中國外交作為」,教學與研究,2003年第10期,頁21-23。
    連魯軍,「美日絕密軍演對我戰略影響:美日舉行密級最高的2004年度軍演」,當代海軍,2005年第1期,頁52-54。
    連魯軍,「124名神秘的盟邦觀察員參加演習 美日最大規模軍演悄悄進行」,環球軍事,2004年第23期,頁4-5。
    席來旺,「美國對日安全戰略的重大調整」,現代國際關係,1996年第6期,頁7-9。
    高蘭,「中日海洋戰略視角下的東海油氣開發合作」,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8年第6期,頁67-74。
    吳晟,「春曉一聲雷霆驚─日韓中海域油氣資源主權之爭事件簿」,能源報導,2004年第9期,頁31-34。
    吳懷中,「從《防衛白皮書看日本對華安全政策》」,東北亞論壇,2009年第1期,頁96-103。
    姜雅,「日本的海洋管理體制及其發展趨勢」,國土資源情報,2010年第2期,頁7-10。
    馬俊威,徐學群,「日美『2+2』會議文件與日美同盟轉型」,現代國際關係,2007年第6期,頁43-45。
    倪霞韻,「美日同盟關係新透視─《美日安全同盟》介評」,現代國際關係,2003年第11期,頁62-63。
    郭紅岩,「中國海上緊追權立法淺議」,國際關係學院學報,2007年第2期,頁43-47。
    胡紹偉,「解放軍新一代柴電潛艦兵力發展之剖析」,尖端科技,2005年8月號,頁18-26。
    侯建軍,「甲子生香─海上大閱兵」,兵器知識,2009年第6期,頁28-26。
    夏立平,「中美日戰略關係:爭取共贏與避免安全困境」,世界經濟與政治,2007年第9期,頁31-38。
    梁雲祥,「試析冷戰後中國對日政策」,國際政治研究,2002年第1期,頁85-90。
    梅林,「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傳統動力潛艦的發展與戰力」,全球防衛雜誌,1999年10月第182期,頁55。
    淩翔,「中國常規潛艇的發展歷程」,現代兵器,1998年第1期,頁26-28。
    孫志,「中日東海海域劃界問題背後的中日兩強並立新格局」,世界經濟與政治,2007年第11期,頁54-61。
    陸忠偉,「日本的國家走向與中日關係」,現代國際關係,2001年第7期,頁2-7。
    程瑞聲,「論中國對亞太安全的新方針」,國際問題研究,1999年第3期,頁1-6。
    張隆義,「從安保觀點看冷戰後日本對中共的政策」,問題與研究,1999年第1期,頁1-15。
    張植容,「中日東海磋商的階段性成果及其啟示」,現代國際關係,2008年第11期,頁25-29。
    張登及,「地緣因素與新現實主義:以冷戰後的美中地緣競逐為例」,政治學報,2008年第45期,頁95-134。
    張文木,「中國國家安全哲學」,戰略與管理,2000年第1期,頁24-31。
    劉衛東,「美國對中日關係的看法及政策」,現代國際關係,2007年第3期,頁14-19。
    劉江永,「新『日美防衛合作指針』何以令人憂慮」,現代國際關係,1997年第11期,頁7-12。
    劉江永,「國際格局演變與未來的中美日關係」,日本學刊,2010年第1期,頁3-20。
    劉江永,「中日戰略互惠與亞洲『海陸和合』」,國際問題論壇,2008年秋季號,頁1-15。
    劉德海,「變遷中的南韓中國政策」,台灣國際研究季刊,2009年第2期,頁1-35。
    劉新華、泰儀,「論中國的海洋觀念和海洋政策」,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5年第3期,頁70-75。
    劉棟,「冷戰後的美日同盟與中國 一種博弈論的分析」,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5年第4期,頁93-98。
    應天行,「從近年中國新艦研製看其海軍戰略的轉變」,全球防衛雜誌, 2011年第319期,頁32-29。
    陳航輝、苗文博、楊陽,「解讀日本新版《防衛計畫大綱》」,東北亞論壇,2011年第3期,頁52-59。
    現代艦船編輯部「海軍60周年大事記 第一部分:1949-1969」,現代艦船,2009年第5期,頁6-15。
    現代艦船編輯部,「承先啟後話江衛」,現代艦船,2005年2月號,頁6-7。
    現代軍事編輯部,「宙斯盾艦空作戰系統」,現代軍事,2001年第2期,頁39。
    修斌,「日本海洋戰略研究的動向」,日本學刊,2005年第2期,頁37-52。
    黃仁偉,「新安全觀與東亞地區合作機制」,世界經濟研究,2002年增刊期,頁24-29。
    黃河,「從旅大到旅海─中共驅逐艦30年發展歷程下」,全球防衛雜誌,2002年第210期,頁64-67。
    楊永明,「2004年日本防衛白皮書解析」,歐亞研究通訊,2004年第7卷第11期,頁7-10。
    楊永明,「冷戰時期日本防衛與安全保障政策:一九四五-一九九○」,問題與研究,2002年第5期,頁13-40。
    楊伯江,「從總體趨勢中把握中美日三邊關係」,現代國際關係,2002年第3期,頁19-20。
    楊伯江,「《美日安全保障聯合宣言》意味著什麼,現代國際關係,1996年第6期,頁2-12。
    楊伯江,「日美修改《防衛合作指針》中期報告初析,現代國際關係,1997年第7期,頁12-17。
    楊伯江,「強化日美同盟:日本面向21世紀的戰略起跳板」,現代國際關係,1999年第6期,頁24-48。
    楊毅,「如何走出中日關係『困局』」,現代國際關係,2006年第4期,頁41-43。
    楊潔勉,「美國的全球戰略和中國的戰略機遇期」,國際問題研究,2003年第2期,頁11-16。
    楊偉燾;聞舞,「日本亞核潛艇正式服役」,環球軍事,2009年第23期,頁48-51。
    楊鈞池,「美日同盟關係的演變─以美日安保條約為例」,復興崗學報,2005年第84期,頁165-190。
    賈慶國,「中美日三國關係:對亞洲安全合作的影響」,國際政治研究,2000年第2期,頁33-43。
    威海衛,「稱霸東亞‧迅速擴張中支日本海空軍武力」,全球防衛雜誌,2007年第270期,頁34-35。
    鄭端耀,「國際關係攻勢與守勢現實主義理論爭辯之評析」,問題與研究,2003年第42卷第2期,頁1-21。
    鄭羽,「後冷戰時代中美俄三角關係的演變」,二十一世紀,2004年10月,頁101-109。
    趙建民,何思慎,「日本外交中有關中國或美國優先之爭論─兼論日、中、台新安全架構」,問題與研究,2004年1、2月第1期,頁83-104。
    閻學通,「國家利益的判斷」,戰略與管理,1996年第3期,頁35-44。
    蕭晞、王立名,「冷戰後美日同盟:從『漂流』到強化」,現代日本經濟,2006年第3期,頁12-16。
    銀河,「再談現代級的影響」,艦載知識,2006年5月號,頁23。
    薛力,「中日關係能否超越歷史問題」,戰略與管理,2003年第4期,頁28-33。
    孫承,「新日美安保體制評析」,國際問題研究,2001年第1期,頁47-51。
    羅小鋒,「東海還有漁可捕嗎?」中國發展觀察,2005年第8期,頁48-51。
    蔣立峰,「江澤民主席訪問日本意義重大」,日本學刊,1999年第1期,頁21-26。
    蔣國平摘譯,「東中國海魚類資源現況概要」,國際漁業資訊,2005年第149期,頁55-63。
    蔡增家,「擺盪在衝突與合作之間:中國崛起下中日衝突的結構分析」國際關係學報,2006年第21卷第1期,頁45-70。
    蔡鵬鴻,「中日東海爭議現狀與共同開發前景」,現代國際關係,2008年第3期,頁43-49。
    藍紅兵,「誰是新世紀東亞水下之王—基洛vs親潮:中、日新銳主戰潛艇性能與戰力大比拼」,國際展望,2002年第5期,頁20-24。
    蘇武,「從莫斯科觀點談中國海軍組織建制和遠洋政策」,全球防衛雜誌,2007年第279期,頁8-11。
    錢紅,「誰將是東亞北約對付的第一個周邊事態─《日美安全保障體制》何去何從」,世界經濟與政治,1999年第8期,頁62-66。
    蘇豔平,「中美日三角關係視角下的中國外交」,商業文化,2008年第10期,頁113-114。
    蘭寧利,「由近岸跨向遠海─中國解放軍水面艦防空戰力發展」,全球防衛雜誌,2007年第276期,頁68-75。
    穆治霖,「無居民海島所有權辨析」,環境保護,2009年第22期,頁34-36。
    歸永濤,「民族主義與中日韓三國近代的歷史觀」,國際政治研究,2007年第2期,頁167-178。
    龐中英,「對立加劇還是合作深化─中日關係需要遠見卓識」,世界經濟與政治,2003年第9期,頁14-17。

    三、報紙
    「錢其琛會見日本外相 重申釣魚島自古就是中國領土」,人民日報,1996年9月26日第6版。
    「錢其琛就亞太形勢闡述我觀點和立場」,人民日報,1997年4月24日,第1版。
    四、網路資料
    「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屬經濟區大陸架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 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ziliao/flfg/2005-09/12/content_31086. htm。
    「中日雙方在東京發表『聯合新聞公報』」,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mfa.gov.cn/chn/pds/ziliao/1179/t310504.htm。
    「中國共產黨歷次代表大會數據庫」,人民網,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7/index.html。
    「2000年中國的國防」,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http://www.mod.gov.cn/big5/affair/2011-01/07/content_4249945.htm。
    「東海區魚類種類明顯減少」,中國國土資源部門戶網站LRN資源網,http://big5.lrn.cn/media/seanews/200704/t20070403_46820.htm。
    「一再稱釣魚島是『日本領土』 前原誠司仇華症何時消?」,人民網,2010年1月10日,http://world.people.com.cn/GB/57507/13693682.html。
    「中日兩國領導人關於東海問題達成新共識」,新華網,200年6月18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2/28/content_7329258.htm。
    「日媒體惡炒我國開發東海並批評日政府反應遲鈍」,新華網,2004年6月30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4-06/30/content_1555292.htm。
    「日本外相川口順子認為保持中日友好關係非常重要」,新華網,2004年9月
    12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 2004-09/12/content_1972759.htm。
    「日本法院批准再延押中國船長10天─中方抗議」,鳳凰網,2010年9月20日,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zrczdydxz/content-2/detail_2010_09/20/2559736_0.shtml。
    「日新防衛大綱暗藏多種目的─對中國警戒監視」,人民網,2010年12月10日,http://world.people.com.cn/BIG5/13540349.html。
    「日本百億日元高精度勘探東海 苦心經營海洋戰略」,新華網,2004年9月23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4-09/03/content_1941479.htm。
    「管直人稱中國政府要求日本道歉和賠償毫無根據」,新聞晨報,2010年9月27日,http://news.163.com/10/0927/07/6HIQ7IAE00014AED.html。
    「我東海資源不容侵犯」,世界新聞報,2005年4月29日,http://gb.cri.cn/2201/2005/04/18/1425@519467.htm。
    「希拉蕊:釣魚島適用美日安保條約」,多維新聞網,2010年9月23日,http://global.dwnews.com/news/2010-09-23/56484305.html。
    「港媒評日在東海調查資源:應警惕日本海外擴張」,新華網,2004年7月14日,http://business.sohu.com/20040714/n220994532.shtml。

    英文部份
    一、書籍及專章
    Grieco ,Joseph M. Cooperation among Nations: Europe, America, and Non-Tariff Barriers to Trade(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00).
    Goh, Evelyn. Meeting the China Challenge: The U.S. in Southeast Asian Regional Security Strategies, Policy Studies 16 (Washington DC: East–West Center, 2005).
    Jervis, Robert. Perception and Misperception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6).
    Levy, Jack. “Qualitative Method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Frank P. Harvey and Michael Brecher, eds., Evaluating Methodology in International Studies(Michigan: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2).
    Morgenthau, Hans.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48).
    Mearsheimer, John.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New York: Norton Press, 2001).
    Malik, Mohan. China and The East Asian Summit: More Discord Than Accord(Washington: Asia-Pacific Center for Security Studies 2006).
    Naoko Sajima and Kyochi Tachikawa, Japanese Sea Power: A Maritime Nation`s
    Struggle for Identity(Canberra: Sea Power Centre-Australia, 2009).
    Rourke, Ronald. China Naval Modernization: Implications for U.S. Navy Capabilities—Background and Issues for Congress(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2011).
    Snyder, Jack. Myths of Empire: Domestic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Ambition(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1).
    Shambaugh, David. Modernizing China`s Military: Progress, Problems and Prospects(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2003).
    Stokes, Mark; Easton, Ian. Evolving Aerospace Trend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Implications for Stability in the Taiwan Strait and Beyond(WashingtonDC: Project 2049 Institute, 2010).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United States Security Strategy for the East Asia-Pacific Regio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Affairs(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February 1995).
    Waltz, Kenneth.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Reading, Mass. Messachusetts:Addison-Wesley, 1979).
    Waltz , Kenneth. Man, the State, and War(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59).
    Waltz ,Kenneth N. “The Continuit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n Booth Ken and Dunne Timed. Worlds in Collision: Terror and the Future of Global Order(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2).

    二、期刊雜誌
    Baker III, James. “America in Asia: Emerging Architecture for a Pacific Community,” Foreign Affairs, Vol.70, No.5(Winter 1991-92), pp.1-17.
    Bush, George. “Remarks at a Welcoming Ceremony for President Hu Jintao of China, April 20, 2006,” Weekly Compilation of President Documents, Vol. 42, No.16(April 24, 2006), pp.740-741.
    Feske, Susanne. “The US-Japanese Security Alliance: Out of Date or Highly Fashionable?” East Asia Affairs, Vol.6, No.2(Summer 1997), pp.430-451.
    Glaser, Charles. “Realists as Optimists: Cooperation as Self-help,”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19, No.3(Winter 1994/95), pp.50-90.
    Legro, Jeffrey; Moravcsik, Andrew. “Is Anybody Still a Realist?,”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 24, No.2 (Fall 1999), pp.376-396.
    Lieber, Keir. “Grasping the Technological Peace: The Offense-Defense Balance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5, No.1(Summer
    2000), pp.71-104.
    Nino Hiroshi, Emery K. O.. “Sediments of Shallow Portions of East China Seaand South China Sea,”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n Bulletin, Vol. 72, No.5(May 1961), pp.731-762.
    Rice, Condoleezza. “Promot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 Foreign Affairs, Vol.179, No.1(January/ February 2000), pp.45-62.
    Holbrook, Richard.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Ending the Unequal Partnership,” Foreign Affairs, Vol.70, No.5(Winter 2004), pp.41-57.
    Jervis, Robert. “Cooperation Under the Security Dilemma,” World Politics, Vol.30, No. 2 (Spring 1978), pp.167-214
    Janet Xuanli Liao, “Sino-Japanese Energy Security and Regional Stability: The Case of the East China Sea Gas Exploration,” East Asia, Vol.25, No.1 (March 2008), pp.57-78.
    Kydd, Andrew. “Sheep in Sheep’s Clothing: Why Security Seekers do not Fight Each Other,” Security Studies, Vol. 7, No. 1 (Autumn 1997), pp.116-119.
    Snyder, Glenn. “Mearsheimer’s World: Offensive Realism and the Struggle for Securit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7, No.1(Summer 2002), pp.149-173.
    Shambaugh, David. “China`s Military Views the World: Ambivalent Securit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4, No.3(Winter 1999), pp.52-79.
    Shambaugh, David.“Sino-American Strategic Relations: From Partners to Competitors,”Survival, Vol.42, No.1(December 2000), pp.97-115.
    Van Dyke, Jon. Richardson, William. “North-East Asian Seas-Conflicts, Accomplishments and the Role of the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rine & Coastal Law(September 2002), pp.397-421.
    Valencia Mark. “The East China Sea Dispute: Context, Claims, Issues, and Possible Solutions,” Asian Perspective, Vol.31, No.1(Summer 2007), pp.127-167.
    Walt, Stephen. “Alliance Formation and the Balance of World Powe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9, No. 4 (Spring 1985), pp. 208-248.

    三、網路資料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nual Report”(July 16,2002),http://www.defense.gov/news/Jul2002/d20020712china.pdf.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U.S.-China Security Commission, Report to Congress of the U.S.-China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July 2002), http://www.uscc.gov/researchpapers/2000_2003/reports/anrp02.htm.
    U.S. Department of State, “Treaty between the U.S.S.R. and the U.S.A. on the Elimination of Their Intermediaterange and Shorter-Range Missiles”, http:// www.state.gov/www/global/arms/treaties/inf1.html#treaty.
    “US-Japan Joint Declaration on Security Alliance for the 21st Century” 日本外務省網站,http://www.mofa.go.jp/region/n-america/us/security/security.html.
    Kerry Plowright,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Navy Ships”, ADF V.2.1 ResearchSheets, http://www.vostokstation.com.au/PLAN_Ships.pdf.
    “Chinese Military Seeks to Extend Its Naval Power,”The New York Times, April 2010, http://www.nytimes.com/2010/04/24/world/asia/24navy.html.
    “Japan, U.S. wrap up joint military exercises”, CNN World, December 2010, http://articles.cnn.com/2010-12-10/world/japan.us.drills_1_joint-military-exercises-japanese-military-personnel-drill?_s=PM:WORLD.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The White House, September 2002, http://georgewbush-whitehouse.archives.gov/nsc/nss/2002/.
    “The Guidelines For JAPAN-U.S. Defense Cooperation”, 日本外務省網站,http://www.mofa.go.jp/region/n-america/us/security/guideline2.html.
    “The Guidelines For JAPAN-U.S. Defense Cooperation”, 日本外務省網站,http://www.mofa.go.jp/region/n-america/us/security/guideline2.html.
    Kirk , Don “U.S. Push for U.N. Nuclear Debate on North Koera Falters,” The New York Times, January 2003, http://www.nytimes.com/2003/01/24/news/24iht-norkor_8.html.

    日文部分
    一、書籍及專章
    小澤一郎,日本改造計畫(東京:講談社,1993年)。
    中島信吾,戦後日本の防衛政策:吉田路線をめぐる政治‧外交‧軍事(東京:慶應義塾大學,2006年) 。
    日本外務省編,外交靑書:わが外交の近況(東京:外務省,1988年) 。
    村田忠禧,尖閣列島.釣魚島問題をどう見るか:試される二十一世紀に生きるわれわれの英知(川口:日本僑報社,2004年) 。
    鹿島平和研究所編,日本外交主要文書‧年表(東京:原書房,1985年) 。
    戰略問題研究會,戰略世界軍事史1974-1980年(東京:原書房,1981年) 。

    二、政府出版品
    「小泉総理大臣年頭記者会見」,日本首相官邸網站,http://www.kantei.go.jp/jp/koizumispeech/2006/01/04press.html。
    日本防衛省防衛研究所編,中國安全戰略報告(東京:日本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2011年),http://www.nids.go.jp/publication/chinareport/pdf/china_report_CS_4C_A01.pdf。
    中內康夫,「尖閣諸島をめぐる問題 ~日本の領土編入から今日までの経緯~」,外交防衛委員會調查室,http://www.sangiin.go.jp/japanese/annai/chousa/rippou_chousa/backnumber/2010pdf/20101201021.pdf。
    「平成8年度以降に係る防衛計画の大綱」,防衛省‧自衛隊網站,http://www.mod.go.jp/j/approach/agenda/guideline/1996_taikou/dp96j.html。
    「平成17年度以降に係る防衛計画の大綱について」,防衛省‧自衛隊網站, http://www.mod.go.jp/j/approach/agenda/guideline/2005/taiko.pdf。
    「平成23年度以降に係る防衛計画の大綱」,防衛省‧自衛隊網站,http:// www.mod.go.jp/j/approach/agenda/guideline/2011/taikou.pdf。
    「平成23年度以降に係る防衛計画の大綱」,防衛省‧自衛隊網站,http://www.mod.go.jp/j/approach/agenda/guideline/2011/taikou_new.pdf。
    「平成11年版防衛白書」,防衛省‧自衛隊網站,http://www.clearing.mod.go.jp/hakusho_data/1999/w1999_00.html。
    「平成13年版防衛白書」,防衛省‧自衛隊網站,http://www.clearing.mod.go.jp/hakusho_data/2001/w2001_00.html。
    「平成17年版防衛白書」,防衛省‧自衛隊網站,http://www.clearing.mod.go.jp/hakusho_data/2005/w2005_00.html。
    「平成19年版防衛白書」,防衛省‧自衛隊網站,http://www.clearing.mod.go.jp/hakusho_data/2007/w2007_00.html。
    「平成22年版防衛白書」,防衛省‧自衛隊網站,http://www.clearing.mod.go.jp/hakusho_data/2010/w2010_00.html。
    「平成23年版防衛白書」,防衛省‧自衛隊網站,http://www.clearing.mod.go.jp/hakusho_data/2011/w2011_00.html。
    「沖縄県ト清國福州トノ間ニ散在スル無人島ヘ國標建設ノ件」,日本國家檔案館‧亞洲歷史資料中心,http://www.jacar.go.jp/DAS/meta/MetaOutServlet?GRP_ID=G0000101&DB_ID=G0000101EXTERNAL&IS_STYLE=default&IS_TYPE=meta&XSLT_NAME=MetaTop.xsl。
    「沖縄県久米赤島、久場島、魚釣島ヘ國標建設ノ件 明治十八年十月」,日本國家檔案館‧亞洲歷史資料中心,http://www.jacar.go.jp/DAS/meta/MetaOutServlet?GRP_ID=G0000101&DB_ID=G0000101EXTERNAL&IS_STYLE=default&IS_TYPE=meta&XSLT_NAME=MetaTop.xsl。
    「排他的経済水域及び大陸棚に関する法律」,平成八年六月十四日法律第七十四號,日本電子政府政務網站,http://law.e-gov.go.jp/cgi-bin/idxrefer.cgi?H_FILE=%95%bd%94%aa%96%40%8e%b5%8e%6c&REF_NAME=%94%72%91%bc%93%49%8c%6f%8d%cf%90%85%88%e6%8b%79%82%d1%91%e5%97%a4%92%49%82%c9%8a%d6%82%b7%82%e9%96%40%97%a5&ANCHOR_F=&ANCHOR_T=。
    「海洋基本法,平成十九年四月二十七日法律第三十三号」,電子政府の総合窓口網站,http://law.e-gov.go.jp/announce/H19HO033.html。
    「海洋構築物等に係る安全水域の設定等に関する法律,平成十九年四月二十七日法律第三十四号」,電子政府の総合窓口網站,http://law.e-gov.go.jp/htmldata/H19/H19HO034.html。
    「關於尖閣諸島領有權的基本見解」,外務省網站,http://www.mofa.go.jp/region/asia-paci/china/pdfs/r-relations_cn.pdf。
    三、網路資料
    「21世紀の海洋政策への提言」,海洋政策研究財團網站,http://www.sof.or.jp/jp/report/pdf/200601_20051120_01.pdf。
    「保護海洋權益的九項建議報告書」自民黨網站,http://origin.jimin.jp/jimin/seisaku/2004/pdf/seisaku-017.pdf。
    「中國、日中境界海域に施設」,東京新聞網站,2004年5月28日,http://freett.com/kininaru001/china/20040528gas-field1/mng_____kei_____004.shtml.html。
    「日米軍事演習で「尖閣奪還作戦」…中国の不法占拠を想定、グローバルホークも参加予定」,產經新聞,2010年10月3日,http://sankei.jp.msn.com/politics/policy/101003/plc1010031124004-n1.htm。
    「演習で日米艦船が相次ぎ寄港 ホワイトビーチ」,琉球新報,1996年11月5日,http://ryukyushimpo.jp/news/storyid-85243-storytopic-86.html。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98260009
    100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260009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Graduate Institute of East Asia Studies]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000901.pdf2865KbAdobe PDF21504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